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

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

一、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的培养(论文文献综述)

叶文倩[1](2021)在《基于习近平科技创新观的大学生创新精神培育路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党的十八大以来,科技创新占据国家发展核心位置,创新驱动国家发展。习近平总书记立足世界格局,结合中国实情,发表了关于科技创新内涵的一系列重要论述,包括坚持科技造福人民、重视人才动力作用、采取“非对称”赶超、深化体制机制改革、高度重视全面创新。习近平科技创新观具有优良传承与改革发展结合、科技创新与全面创新结合、自主创新与开放交流结合等基本特征,对培育大学生创新精神具有引领价值,包括激发大学生创新精神培育动力、提升大学生创新精神培育质量、完善大学生创新精神培育机制。国家的富强和民族的复兴,离不开创新人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高度重视培育大学生创新精神,培育大学生创新精神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是大学生自身实现全面发展的重要基石,是建成创新型国家和实现民族复兴的必然要求。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培育大学生创新精神方面仍然存在大学生对创新精神的认知具有片面性、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指导不足、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不佳等问题。同时,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教师队伍、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性不足也是限制大学生创新精神培育的主要原因。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对于培育大学生创新精神具有独特优势。在习近平科技创新观指导下,高校应坚持习近平关于科技创新的价值观、人才观、实践观,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进一步完善和创新,最终实现大学生创新精神的培育。

石梦伊[2](2020)在《双创教育对发展学生创新精神、创业能力有效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高等院校的创新创业教育(简称“双创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顺应发展创新型经济、建设创新型国家重大战略的必要举措。在过去的二十年中,国家、社会、学校都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推动双创教育迅速发展,在大力推进的同时,关于双创教育有效性的反思却十分匮乏。学生是双创教育的参与者和受益者,学生发展情况是衡量双创教育有效程度的重要指标。因此,本研究从学生创新精神、创业能力两个方面来调查反应双创教育对学生发展的影响程度,试图找出最有效的双创教育形式。本研究在梳理了双创教育、创新精神、创业能力的相关概念和理论基础上,以天津市大学生为研究对象,运用问卷调查法,对高校双创教育及学生创新精神、创业能力进行了调查,并探讨了他们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显示:1.目前,大学生创新精神、创业能力发展水平均一般。2.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能力在性别、年级、院校、是否有近亲属创业上存在显着差异。3.双创教育能够有效促进学生创新精神、创业能力的发展。经常参与双创教育的学生其创新精神、创业能力水高于偶尔参与的学生、远远高于没有参与的学生。4.对双创教育的理论教学、实践活动满意度高、收获感强的学生,在创新精神、创业能力上的水平也高。5.理论教学、实践活动和融入双创教育的专业课程,他们对学生创新精神、创业能力培养的贡献不同,实践活动最大,其次是理论课程。根据上述结果分析其产生的原因,由此对高校双创教育提出了三点建议:第一、提高双创教育质量,吸引学生积极参与;第二、注重理论课程教育、实践活动教育相结合;第三、加强专业教育与双创教育的融合,鼓励专业课教师参与双创教育,以提高双创教育的有效性。

教育部[3](2020)在《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的通知》文中提出教材[2020]3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为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完善中小学课程体系,我部组织对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进行了修订。普通高中课程方案以及思想政治、语文、

石华[4](2020)在《新时代高校大学生创新精神及培养路径研究 ——以驻保高校为例》文中研究指明创新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一个民族经久不衰的动力源泉。适应新时代发展变化的新要求,我们需要不断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全面贯彻创新发展理念,用创新引领新时代的发展;应对激励的国际竞争,我们需要加大力度建设创新型国家,坚定不移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用创新推动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创新事业呼唤创新人才,创新人才需要具备创新精神,创新精神是中华民族的鲜明禀赋,是时代精神的标志性符号,是推动我国创新发展的内在动力。新时代大学生作为社会发展进程中最具活力和创造力的群体,理应承担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不断培养自己的创新精神,促进自身全面发展;而高等院校作为人才培养的主阵地,更应整合教育资源、不断深化创新创业教育综合改革,加大力度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为落实新发展理念、引领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建设创新型国家贡献力量。本文以在校大学生为研究对象,通过文献研究法、案例分析法以及调查分析法,对大学生创新精神的概念进行了界定,对新时代背景下培养大学生创新精神的理论基础和重要意义进行了深入分析。在此基础上,以保定市五所本科院校的在校大学生为调查样本,通过发放问卷、搜集调查数据对高校大学生创新精神的现状展开深入分析,并找出产生问题的主要原因和解决问题的具体方案。调查结果显示,新时代高校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已基本形成,学生们的创新意识有所增强、创新热情明显提高、创新实践不断增加;但在一定程度上还存在着创新动机不纯、创新意志不坚定、创新能力不足等需要解决的问题。产生问题的主要原因在于大学生对创新精神的认知存在偏差、创新理论知识与创新实践活动的融合度偏低以及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机制不健全。为此,培养大学生创新精神,就需要高校深化创新创业教育综合改革,从创新培养模式、健全长效机制、创设培养环境以及注重学生自我培养几方面下功夫,切实增强大学生的创新精神,使高校大学生成为具有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的时代新人。

李雅洁[5](2020)在《核心素养视角下小学劳动教育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劳动教育是一个常谈常新的问题,在不同历史阶段的发展中呈现出不同的特点与走势。在科技不断发展、劳动形态不断变化、教育改革不断推进的今天,呼唤我们加强对新时代劳动教育的思考。核心素养引领课程改革和育人模式变革,为劳动教育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小学阶段是整个教育过程的基础阶段,对核心素养视角下小学劳动教育进行研究十分必要。本文采用文献研究法收集、分析、整理关于小学劳动教育与核心素养的文献资料,梳理了我国小学劳动教育的发展历程,进而从核心素养的视角出发,阐述了核心素养视角下小学劳动教育的发展,明晰了小学劳动教育的要素与特征。本文接着通过解读小学劳动教育的政策文件与实地考察,明确新时代对小学劳动教育的新要求具体体现为三个方面:小学劳动教育目标凸显“以生为本”;小学劳动教育内容体现“实践创新”;小学劳动活动丰富多样。通过实地调查与案例分析,对小学劳动教育落实核心素养的初步成效进行总结:小学生自主劳动意识增强;小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提高;小学生运用技术的能力加强。同时也探讨了小学劳动教育落实核心素养的困境:小学劳动教育固化为劳作;小学劳动教育异化为娱乐;小学劳动教育窄化为活动。并对其原因进行剖析:核心素养在小学劳动教育目标中渗透不足,教师对小学劳动教育的认识有待更新;家长“重智轻劳”的观念根深蒂固;小学生自身的局限性。最后提出改进路径:转变“重智轻劳”传统劳动教育观念;建构核心素养视角下小学劳动教育课程;拓展核心素养视角下小学劳动教育渠道;丰富核心素养视角下小学劳动教育方式;提升核心素养视角下小学劳动教育者的专业素养。

夏远[6](2020)在《研究型高校大学生创业人力资本评价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创新是社会进步的灵魂,创业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改善民生的重要途径。研究型高校大学生富有想象力和创造力,是创新创业的有生力量。加强研究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是推进高等教育综合改革、提高大学生人力资本的重要举措。大学生创业人力资本是一个复杂的能力结构体,涉及到人力资本结构的多个维度,具体用哪些指标来衡量?研究型高校大学生创业人力资本是如何形成的?当前我国研究型高校大学生创业人力资本整体水平如何?存在哪些主要问题?本文基于这些问题展开了相关研究。首先,运用文献分析、问卷调查和量化研究等多种研究方法构建了一套符合我国研究型高校大学生特点及创业发展规律的研究型高校大学生创业人力资本评价指标。评价指标包括创业意识、创新精神、创新创业能力3个一级指标,创业动机、创业信心、创新激情等13个二级指标以及35个三级指标。其次,基于评价指标设计问卷量表并展开实际调研,运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对研究型高校大学生创业人力资本水平进行实证评价。评价结果显示,当前我国研究型高校大学生创业人力资本整体水平分值较高,其中创新创业能力得分最高,创新精神的分值次之,创业意识的得分最低。再次,通过理论探讨大学生专业能力和创业人力资本生成的内在机理,提出研究型高校大学生专业能力与创业人力资本之间存在正相关作用的研究假设,通过结构方程模型进行验证。模型结果显示研究型高校大学生专业能力对创业人力资本产生了显着的正相关作用。最后,在研究型高校大学生创业人力资本评价结果及结构方程模型的基础上,对我国研究型高校大学生创业人力资本存在的主要问题与原因进行深入分析,基于研究型高校大学生个体层面和高校层面两个维度提出相应的研究启示。

申耀鑫[7](2020)在《创新型国家建设背景下创新精神培养路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20世纪50年代以来,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都在各自不同的起点上,从自已国情出发,努力寻求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的正确道路。一些发展中国家主要依靠自身丰富的自然资源增加国民财富;而西方许多发达国家——美、日、欧,则把科技创新作为国家基本发展战略,大幅度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形成日益强大的竞争优势,发展成为创新型国家。2006年,我国全国科技大会首次提出自主创新、建设创新型国家战略,接着国务院颁布了《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提出建设创新型国家分三步走,到2020年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到2035年跻身创新型国家前列,到新中国成立100年时成为世界科技强国。党的十七大提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这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是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创新工作,出台了一系列激励创新的举措,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党的十九大强调提出,要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当前,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国家的发展不再取决于自然资源和人口数量,而是越来越依赖创新的力量。创新力量来源于创新精神与创新人才的培养。改革以来,我国公民的创新能力不断提升,创新精神不断弘扬,但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相当的差距。如何持续增强全社会的创新活力,大力培养创新精神,不断储备一大批创新人才,是关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大课题。本文立足于创新型国家建设,以十八大以来的创新实践为基础,分析了我国目前创新实践取得的成就和创新精神培养中存在的问题,以问题为导向,尝试提出一些培养建议。绪论部分介绍了本文的写作背景和目的、研究综述、研究方法、创新点和不足之处。第一部分系统总结了创新精神的相关理论和历代领导人关于创新的重要论述;第二部分阐述了创新精神的基本内容和时代价值,总结了培养创新精神的重要性;第三部分总结了十八大以来我国创新实践所取得的成就,从中分析了一些不利于创新精神培养的因素,分析需要解决的问题;第四部分是本文的重点部分,从完善创新精神培养路径管理体制,营造良好的创新环境,建立运转良好的创新体制机制,优化创新人才培养系统四个方面提出了加强创新精神培养的路径建议。

王江波[8](2020)在《高等教育立德树人对国家核心竞争力的作用研究》文中提出在2016年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高等教育发展方向要同我国现实目标和未来发展方向联系在一起”,“要提高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水平,增强国家核心竞争力”,“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要坚持立德树人作为思想政治教育中心环节”,本选题正是基于这一指导思想而产生。高等教育立德树人对国家核心竞争力的作用指的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所带来的对国家核心竞争力的积极促进的影响、效果及能力。该研究有利于丰富和拓宽思想政治教育相关理论研究和理论视野,对于加强高校立德树人教育,提升国家核心竞争力,更好地实现高等教育立德树人(以下简称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具有积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本研究旨在回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需要、思想政治教育加强改进的需要、立德树人的高校之本守正创新的需要、大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具体来说,本研究聚焦于从研究立德树人对国家核心竞争力的作用的迫切需要到探究其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与挖掘古今中外相关思想资源;再研究立德树人与国家核心竞争力两者的内在关系,进而剖析立德树人对国家核心竞争力的作用及作用发挥机制,再结合现实对其现状进行考察,进而提出优化作用发挥的策略。归结起来,本研究集中于以下几大问题的探讨。第一,挖掘了立德树人对国家核心竞争力的作用的理论基础与思想借鉴。从国家核心竞争力、立德树人与国家核心竞争力的关系、立德树人发挥对国家核心竞争力的作用为切入点,寻找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与中外思想资源。“共产主义道德是共产主义事业的基础”“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决定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等是立德树人对国家核心竞争力作用研究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欲求自强之道,总以修政事、求贤才为急务”等是中国传统文化思想资源;文化价值因素、心理与精神因素、态度因素、民族性格对社会经济发展产生显性影响是重要的西方思想资源。第二,厘清了立德树人与国家核心竞争力两者的内在关系。在对立德树人、国家核心竞争力等核心概念的内涵、要素、地位的分析基础上,进而把握“时代新人”是立德树人对国家核心竞争力发挥作用的实践主体。立德树人与国家核心竞争力两者的内在关系则表现为统一于实现中国梦的过程中相互合作,共筑于形成国家开放战略中相互渗透,共建于互为对方营造环境中相互协调,共构于实现人全面发展目标中相互支撑。第三,剖析了立德树人对国家核心竞争力作用及其作用发挥机制。坚持马克思主义、坚持党的领导、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发挥政治引领作用;发挥理想信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爱国主义的精神动力作用;实现智力支持、人才支撑、环境优化的保障作用等是立德树人对国家核心竞争力的作用。以政治是经济集中表现的马克思主义政治观为方向机制,以教育具有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双重属性为连接机制,以把方向、协调各方等为内容的党的领导为保证机制,以人的利益、使命、理想为导向的个人发展动力机制等则是立德树人对国家核心竞争力的作用发挥机制。第四,分析了立德树人对国家核心竞争力作用的现状及优化路径。根据我国在国际竞争中的排名和总结立德树人的表现,构建了立德树人对国家核心竞争力的作用的指标体系。用显示性指标概括分析了两者常年的整体状况,用解释性指标详细分析了两者近年的具体状况,得出需要继续重视“坚持马克思主义、坚持党的领导、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理想信念”“爱国主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结论。最后从加深对国家核心竞争力的全方位认识,人才培养体系建设、高等教育体制改革、加强党对高校领导等维度探讨立德树人对国家核心竞争力作用优化路径。本文通过实证分析,弥补了立德树人促进国家发展缺少实证研究的短板,采用的数据来源于对大学生思想政治状况调查的统计(共计21年),并与国际数据进行结合,具有科学性和说服力。

董莹[9](2019)在《基于企业家精神的T学院大学生创业能力培养问题与对策研究》文中认为中国已经成为全世界最活跃的经济体之一,随着经济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化,人们的职业生涯观念已经发生了很大的改变。近年来,在国家提出的“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思想的影响下,人们的创业热情空前高涨,也激发了国内外一批又一批高校大学生积极参与创业的热潮。创业大潮带动了人们对企业家和企业家精神的进一步思考。现有的大部分创业者,并不是在对创业本质有所认知的基础上去进一步探索创业实践,他们往往是为了追求短期的成就和接踵而来的利益,没有自己的明确的目标和方法,对创业潮流盲从的随波逐流。而世界经济一体化步伐的加快,使新建企业的竞争格局逐步转变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竞争,企业家也必须从机会主义者转变为战略经营者。因此,我国呼唤理性的,具有现代竞争意识的企业家和创业者。作为创业新生力量的大学生,更需要通过企业家精神来丰富自己创业知识,提高自身的创业素质,使企业家精神在大学生创业者在创业过程中起到引领和指导作用。目前情况看,国内外学者关于大学生创业、提升大学生创业能力的研究成果颇丰,但往往没有结合创业管理的相关理论,对大学生创业者的实际指导意义不强。本文在研究大学生创业能力培养方面,创新性的提出大学生创业能力的衡量标准为是否符合企业家精神和是否有利于学生企业家精神素质的提高,从创业管理的角度上探索提高大学生创业能力培养的正确途径,从而促进大学生创业能力的提升。本文的探索性研究可以使企业家精神的研究拓展深化,同时有利于完善大学生创业管理理论。本文通过对相关理论研究和文献整理,将企业家精神分为五个维度研究,并以此为基础设计了调查问卷。调查问卷分为企业家精神量表和企业家匹配度量表,分别调查企业家精神的自身具备情况和学校各方面的活动开展对促进学生企业家精神提升的影响效果。本研究将T学院大学生作为具体研究对象,向在校生中有创业意向、创业实践经验和参加过创业大赛的学生,正在实习的大四学生和2019届毕业生发放问卷500份,收回有效问卷450份,以此为样本,为后期研究提供数据方面的依据。本文主要使用SPSS19.0方差分析的方法对于后期的数据分析等进行了系统的梳理,得出了T学院大学生的创业能力在不同方面存在的差异。根据以上差异,以及T学院各方面活动对企业家精神提升效果的分析,深入分析了T学院在大学生创业能力培养方面存在的问题。基于以上问题的分析,提出了提升T学院大学生以企业家精神为代表因素的创业能力的对策建议。本文结合企业家精神的相关理论研究,从创业管理的角度上探索提高大学生创业能力培养的正确途径,使企业家精神的研究拓展深化,同时在理论上能够完善和延伸大学生创业理论。对于大学生的企业家精神的培养也能够让大学生真正的认清自己,对于自己有一个合理的定位,才能正确的发挥自己的优势,在社会竞争中提高自己的竞争力。对于T学院大学生的创业能力培养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这也可以为其他的高校的创业教育实施提供良好的实践参考。

张秀平[10](2019)在《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大学生创新精神培养中的作用研究》文中提出大学生作为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肩负着国家与民族未来发展的重任,在创新驱动的时代背景下,他们是否具备良好的创新精神更显重要。目前,创新人才的培养是社会发展和国际化人才战略的新需要。高等院校是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场所,而思想政治理论课关系到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问题,因此必须坚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不断探索新的途径和方法,担负起高校创新人才建设这一重任,这也是历史赋予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使命与责任。大学生创新精神与思想政治理论课促进作用的现状如何?思想政治理论课对大学生创新精神各维度促进作用的具体体现是什么?需采取何种措施来进一步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大学生创新精神培养中的作用?这些问题均急需深入探讨。鉴于此,本研究以来自全国各地的1149名大学生为研究对象,采用问卷调查法,考察了大学生创新精神与思想政治理论课促进作用的总体状况、差异情况以及思想政治理论课对大学生创新精神各维度的促进作用,结果发现:1、从总体情况来看,一方面,大学生创新精神的总体水平一般;具体到创新精神的四个维度上来看,大学生的反思性相对较好,灵活与变通性一般,标新立异性、批判性相对较差。另一方面,与其他公共课或专业课相比,思想政治理论课对大学生创新精神总体水平的促进作用一般,其促进作用显着小于其他公共课或专业课;具体到创新精神的四个维度上来看,首先,思想政治理论课对创新精神的灵活与变通性、批判性促进作用不显着;其次,其对创新精神的标新立异性、反思性促进作用显着,但其促进作用显着小于其他公共课或专业课。2、从差异情况来看,一方面,大学生在创新精神的总体水平以及四个维度上存在显着的学习成绩等方面的差异。另一方面,思想政治理论课对大学生创新精神的促进作用在人口社会学变量上不存在显着差异。3、就思想政治理论课而言,从教师支持的中介效应来看,首先,思想政治理论课既可直接促进创新精神的灵活与变通性、标新立异性、反思性的提升,也可通过教师支持间接促进创新精神的灵活与变通性、标新立异性、反思性的提升;其次,思想政治理论课无法直接促进创新精神批判性的提升,只能通过教师支持间接促进创新精神批判性的提升。最后,根据以上研究结果,分析了大学生创新精神与思想政治理论课促进作用现状背后的成因,并在此基础之上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与方法、实践教学、教师支持和评价激励制度五个方面提出了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培养大学生创新精神的对策和建议,即有的放矢地设置教学目标并因材施教、改革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并及时调整、务实有效地开展实践教学并有序推进、激励教师提供有力支持并以身示范、完善考核评价和激励制度并贯彻落实。期望本研究可为培养大学生创新精神、特别是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大学生创新精神培养中的作用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

二、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的培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的培养(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习近平科技创新观的大学生创新精神培育路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选题意义
    1.2 研究内容与方案
        1.2.1 研究的目标与内容
        1.2.2 研究的思路与方法
        1.2.3 研究的创新与难点
    1.3 研究现状分析
        1.3.1 国内研究现状
        1.3.2 国外研究现状
2 习近平科技创新观的科学内涵、基本特点和引领价值
    2.1 习近平科技创新观的科学内涵
        2.1.1 坚持科技造福人民
        2.1.2 重视人才动力作用
        2.1.3 采取“非对称”赶超
        2.1.4 深化体制机制改革
        2.1.5 高度重视全面创新
    2.2 习近平科技创新观的基本特点
        2.2.1 坚持优良传承与改革发展结合
        2.2.2 坚持科技创新与全面创新结合
        2.2.3 坚持自主创新与开放交流结合
    2.3 习近平科技创新观对大学生创新精神培育的引领价值
        2.3.1 激发大学生创新精神培育动力
        2.3.2 提升大学生创新精神培育质量
        2.3.3 完善大学生创新精神培育机制
3 培育大学生创新精神的必要性
    3.1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
        3.1.1 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重要导向
        3.1.2 丰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内在要求
        3.1.3 优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题中之义
    3.2 实现自身全面发展的重要基石
        3.2.1 实现高质量创新创业的基本要求
        3.2.2 实现自我价值的必然要求
    3.3 建成创新型国家和实现民族复兴的必然要求
        3.3.1 建成创新型国家的重要举措
        3.3.2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
4 大学生创新精神培育的现状与问题分析
    4.1 问卷调查
        4.1.1 问卷设计
        4.1.2 调查对象
        4.1.3 现状分析
    4.2 存在问题
        4.2.1 大学生对创新精神的认知存在片面性
        4.2.2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指导不足
        4.2.3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不佳
    4.3 原因分析
        4.3.1 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创新性有待加强
        4.3.2 思想政治教育教师队伍的创新性有待加强
        4.3.3 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创新性有待加强
5 基于习近平科技创新观的大学生创新精神培育路径探索
    5.1 坚持科技创新价值观,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内容
        5.1.1 加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教育
        5.1.2 加强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教育
        5.1.3 加强理想信念教育
    5.2 坚持科技创新人才观,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5.2.1 提升教师队伍创新素质
        5.2.2 加强教师队伍组织建设
    5.3 坚持科技创新实践观,优化思想政治教育方法
        5.3.1 推动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综合化发展
        5.3.2 推动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现代化发展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思想政治教育中大学生创新精神培育现状调查问卷

(2)双创教育对发展学生创新精神、创业能力有效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
    1.3 研究意义
    1.4 研究内容
    1.5 研究方法
    1.6 技术路线
第2章 文献综述
    2.1 关于双创教育
        2.1.1 发展历程
        2.1.2 重要理论观点
        2.1.3 代表性实践案例
    2.2 创新精神的测量和影响因素
    2.3 创业能力的测量和影响因素
    2.4 研究评述
第3章 概念界定与基本理论
    3.1 概念界定
        3.1.1 创新创业教育
        3.1.2 创新精神
        3.1.3 创业能力
        3.1.4 教育有效性
    3.2 本研究的基本理论
第4章 大学生创新精神、创业能力调查与结果
    4.1 问卷设计与实施
        4.1.1 问卷设计
        4.1.2 信效度检验
        4.1.3 抽样及样本构成
    4.2 .创新精神、创业能力的描述性分析
        4.2.1 学生创新精神处于中等水平
        4.2.2 学生创业能力处于中等水平
    4.3 创新精神、创业能力在人口学变量上的差异显着性检验
        4.3.1 性别差异
        4.3.2 年级差异
        4.3.3 院校差异
        4.3.4 近亲属创业差异
    4.4 学生创新精神、创业能力与其参与程度
        4.4.1 理论课程参与程度差异
        4.4.2 实践活动参与程度差异
    4.5 学生创新精神、创业能力与其感受评价
        4.5.1 理论课程收获感差异
        4.5.2 实践活动满意度差异
        4.5.3 专业课与双创课程的结合程度差异
    4.6 双创教育不同形式对创新精神、创业能力的回归分析
        4.6.1 双创教育对创新精神的回归分析
        4.6.2 双创教育对创业能力的回归分析
第5章 讨论分析与对策建议
    5.1 分析讨论
        5.1.1 学生创新精神、创业能力均处于中等水平
        5.1.2 性别、年级、院校、近亲属创业差异影响学生创新精神、创业能力
        5.1.3 接受双创教育程度高的学生,其创新精神、创业能力水平越高
        5.1.4 对双创教育满意度、收获感高的学生,其创新精神、创业能力也高
        5.1.5 实践活动对创新精神、创业能力的贡献最大
    5.2 结论
    5.3 建议
        5.3.1 提高双创教育质量,吸引学生积极参与
        5.3.2 注重理论课程教育、实践活动教育相结合
        5.3.3 加强专业教育与双创教育的融合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申请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附录 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调查问卷

(4)新时代高校大学生创新精神及培养路径研究 ——以驻保高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来源及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1.1 课题来源
        1.1.2 研究目的
        1.1.3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及分析
        1.2.1 国内相关研究现状及分析
        1.2.2 国外相关研究现状及分析
    1.3 主要研究内容、方法及创新点
        1.3.1 主要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创新点
第二章 新时代高校大学生创新精神及培养概述
    2.1 创新精神相关概念界定
        2.1.1 创新精神
        2.1.2 大学生创新精神
        2.1.3 高校大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
    2.2 新时代的相关概述
        2.2.1 新时代的内涵
        2.2.2 新时代的特征
        2.2.3 新时代的创新理念
    2.3 新时代高校大学生创新精神培养的理论依据
        2.3.1 马克思恩格斯的创新思想
        2.3.2 中国共产党人的创新思想
        2.3.3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创新思想
        2.3.4 熊彼特的创新理论
    2.4 新时代高校大学生创新精神培养的必要性
        2.4.1 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需要
        2.4.2 培养时代新人的需要
        2.4.3 完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需要
第三章 新时代高校大学生创新精神的现状分析
    3.1 调研基本情况
        3.1.1 问卷设计情况
        3.1.2 问卷调查情况
        3.1.3 样本分析情况
    3.2 新时代高校大学生创新精神基本形成
        3.2.1 创新意识普遍提高
        3.2.2 创新情感逐渐增强
        3.2.3 创新实践明显增多
    3.3 新时代高校大学生创新精神存在问题
        3.3.1 创新动机存在偏差
        3.3.2 创新意志不够坚定
        3.3.3 创新能力有待提高
    3.4 新时代高校大学生创新精神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3.4.1 大学生对创新精神的认知存在局限性
        3.4.2 创新理论知识与创新实践活动融合度低
        3.4.3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机制不健全
第四章 新时代高校大学生创新精神培养的路径
    4.1 创新培养模式
        4.1.1 树立科学理念
        4.1.2 完善课程体系
        4.1.3 优化培育方法
    4.2 健全长效机制
        4.2.1 完善保障机制
        4.2.2 建立考评机制
        4.2.3 健全激励机制
        4.2.4 构建成果转化机制
    4.3 创设培养环境
        4.3.1 宣传创新思想
        4.3.2 营造创新氛围
        4.3.3 树立典型模范
    4.4 注重学生自我培养
        4.4.1 培养创新意识
        4.4.2 训练创新思维
        4.4.3 强化创新实践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个人简介及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5)核心素养视角下小学劳动教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研究缘起
        一、新时代对小学劳动教育变革的应然诉求
        二、核心素养的提出为小学劳动教育提供发展方向
        三、核心素养视角下小学劳动教育的相关研究不足
        四、小学劳动教育实践亟待改革的实然要求
    第二节 研究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实践意义
    第三节 核心概念的界定
        一、核心素养
        二、小学劳动教育
    第四节 文献综述
        一、关于核心素养的研究
        二、关于劳动教育的研究
        三、关于小学劳动教育的研究
        四、关于核心素养与劳动教育关系的研究
    第五节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第一章 “核心素养”与小学劳动教育的发展
    第一节 我国小学劳动教育的发展历程
        一、以体力劳动为主的劳动教育
        二、以脑力劳动为主的劳动教育
        三、小学劳动教育将呈现新形态
    第二节 “核心素养”为小学劳动教育提供发展方向
        一、“核心素养”促进小学劳动教育观念的更新
        二、“核心素养”推进小学劳动教育内容的整合
        三、“核心素养”推动小学劳动教育方式的改变
    第三节 核心素养视角下小学劳动教育的发展
        一、小学劳动教育的要素
        二、小学劳动教育的特征
第二章 小学劳动教育新要求与小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
    第一节 小学劳动教育的新要求
        一、小学劳动教育目标凸显“以生为本”
        二、小学劳动教育内容注重“实践创新”
        三、小学劳动教育活动丰富多样
    第二节 小学劳动教育落实核心素养取得的成效
        一、小学生自主劳动意识增强
        二、小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提高
        三、小学生运用技术的能力加强
第三章 小学劳动教育落实核心素养的困境与成因
    第一节 小学劳动教育落实核心素养的困境
        一、小学劳动教育固化为劳作
        二、小学劳动教育异化为娱乐
        三、小学劳动教育窄化为活动
    第二节 小学劳动教育落实核心素养存在困境的成因
        一、核心素养在小学劳动教育目标中渗透不足
        二、教师对小学劳动教育的认识有待更新
        三、家长“重智轻劳”的观念根深蒂固
        四、小学生自身的局限
第四章 劳动教育培养小学生核心素养的改进路径
    第一节 转变“重智轻劳”的传统劳动教育观念
        一、优化社会劳动环境,宣传马克思主义劳动观
        二、创设校园劳动文化,树立正确的劳动教育观
        三、研习劳动教育政策,建构先进的劳动教育理念
    第二节 建构核心素养视角下小学劳动教育课程
        一、以核心素养引领课程目标
        二、以学生生活融通课程内容
        三、以学生探索导向课程实施
    第三节 拓展核心素养视角下小学劳动教育渠道
        一、优化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结构
        二、挖掘校内外活动的劳动教育功能
        三、创造家长参与学校劳动教育的机会
    第四节 丰富核心素养视角下小学劳动教育方式
        一、结合情境式教育方式的运用
        二、促进评价式教育方式的生成
        三、加强STEM教育方式的渗透
    第五节 提升核心素养视角下小学劳动教育者的专业素养
        一、制定核心素养视角下小学劳动教育教师专业发展指南
        二、开展核心素养视角下小学劳动教育校本教研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6)研究型高校大学生创业人力资本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导论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核心概念界定
        1.2.1 研究型高校
        1.2.2 大学生创业
        1.2.3 大学生创业人力资本
    1.3 研究路径
        1.3.1 研究问题及内容构成
        1.3.2 研究方法
        1.3.3 技术路线
    1.4 本章小结
2 文献综述与理论基础
    2.1 大学生创业人力资本相关研究综述
        2.1.1 研究型大学
        2.1.2 创业教育
        2.1.3 大学生创业人力资本评价
    2.2 现有研究成果述评
    2.3 理论基础
        2.3.1 人力资本理论
        2.3.2 Timmons创业过程理论
        2.3.3 素质冰山模型
    2.4 本章小结
3 研究型高校大学生创业人力资本评价指标的建构
    3.1 研究型高校大学生创业人力资本评价指标要素的筛选
        3.1.1 基于大学生创新创业政策解读的关键要素筛选
        3.1.2 通过文献筛选的大学生创业人力资本要素
        3.1.3 基于行为事件访谈的关键要素筛选
        3.1.4 基于德尔菲法筛选的评价指标要素
        3.1.5 研究型高校大学生专业能力指标的构建
    3.2 研究型高校大学生创业人力资本评价量表
        3.2.1 量表的设计思路
        3.2.2 评价指标要素分析
        3.2.3 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3.2.4 问卷预测试的基本情况
    3.3 探索性因子分析
        3.3.1 量表的效度检验与因子提取
        3.3.2 “大学生创业人力资本”量表的信度检验
    3.4 验证性因子分析及指标重构
    3.5 本章小结
4 研究型高校大学生创业人力资本水平的评价
    4.1 创业人力资本评价指标的权重赋值
        4.1.1 层次分析法的运用原理
        4.1.2 运用层次分析法计算评价指标权重
    4.2 模糊综合评价
        4.2.1 数据来源及抽样方案
        4.2.2 评价过程
        4.2.3 研究型高校大学生创业人力资本评价结果分析
    4.3 样本数据的差异性分析
    4.4 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
        4.4.1 主要问题
        4.4.2 原因分析
    4.5 本章小结
5 研究型高校大学生专业能力和创业人力资本形成机理
    5.1 研究型高校大学生创业人力资本形成的机理
        5.1.1 知识向能力转化的逻辑
        5.1.2 专业能力形成的内在逻辑
        5.1.3 大学生创业能力形成的机理
    5.2 专业能力与创业人力资本关系的检验
        5.2.1 结构方程模型
        5.2.2 专业能力与创业人力资本关系的结构方程模型
        5.2.3 模型结果的理论分析
        5.2.4 模型反映的问题
    5.3 本章小结
6 研究结论、启示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主要创新点
    6.3 研究启示
        6.3.1 个体层面
        6.3.2 高校层面
    6.4 研究不足及展望
    6.5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附录A 调查问卷及访谈提纲
附录B 行为事件访谈提纲和专家访谈提纲
作者简历及在学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7)创新型国家建设背景下创新精神培养路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 选题背景与依据
        1. 选题背景
        2. 选题依据
    (二) 研究目的与意义
        1. 研究目的
        2. 研究意义
    (三) 国内外文献综述
        1. 国内研究综述
        2. 国外研究综述
    (四) 研究思路与方法
        1. 研究思路
        2. 研究方法
    (五) 本文创新之处及不足
一、创新精神的相关理论概述
    (一) 创新的含义
    (二) 创新精神的含义
    (三) 中国共产党人关于创新及创新精神的重要论述
二、创新精神的基本内容和时代价值
    (一) 创新精神的基本内容
        1. 批判
        2. 探索
        3. 求真
        4. 自主
        5. 冒险
        6. 容错
    (二) 创新精神的时代价值
        1. 创新精神有助于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四个自信”
        2. 创新精神有助于形成先进文化和创新成果
        3. 创新精神有助于推动全面深化改革
        4. 创新精神有助于推进创新型国家战略
三、当代我国创新实践的成就及存在问题
    (一) 十八大以来创新实践所取得的成就
        1. 科技创新格局发生历史性转变
        2. 创新型人才队伍不断壮大
        3. 创新体系建设稳步推进
        4. 创新速度不断攀升
        5. 创新成果实现历史性跨越
    (二) 影响创新精神培养的不利因素
        1. 创新人才培养管理体制不够完善
        2. 创新学术氛围不够浓厚
        3. 知识产权保护力度仍显不足
        4. 创新科技成果转化率相对较低
四、创新精神培养的路径
    (一) 完善创新精神培养管理体制
        1. 完善创新政策和制度规范
        2. 保护激励创新理论和实践成果
        3. 优化科技专利制度和管理制度
    (二) 营造良好的创新环境
        1. 形成平等自由的社会氛围
        2. 培育敢于怀疑的学术风气
        3. 注重培养青少年的创新意识
    (三) 建立运转良好的创新体制机制
        1. 注重市场机制在创新实践中的决定性作用
        2. 加强政府在创新实践中的主导作用
        3. 重视科研机构在创新实践中的引领作用
        4. 发挥企业在创新实践中的主体作用
    (四) 优化创新人才培养系统
        1. 加强对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
        2. 建立多元化的人才评价体系
        3. 建立科学的人才管理体制和竞争机制
结束语
参考文献
个人基本情况
后记

(8)高等教育立德树人对国家核心竞争力的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意义
        1.1.1 理论意义
        1.1.2 现实意义
    1.2 研究述评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重难点
    1.5 研究创新点
    1.6 本章小结
第二章 高等教育立德树人对国家核心竞争力作用的理论基础与思想溯源
    2.1 理论之基: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和中国共产党的相关论述
        2.1.1 关于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论断
        2.1.2 关于立德树人与国家核心竞争力关系的重要论断
        2.1.3 关于立德树人对国家核心竞争力的作用的重要论断
    2.2 守正传承:中国传统社会的相关论述
        2.2.1 关于国家核心竞争力的思想
        2.2.2 关于立德树人与国家核心竞争力关系的思想
        2.2.3 关于立德树人对国家核心竞争力的作用的思想
    2.3 思想借鉴:西方社会的相关论述
        2.3.1 关于国家核心竞争力的观点
        2.3.2 关于立德树人与国家核心竞争力关系的观点
        2.3.3 关于立德树人对国家核心竞争力的作用的观点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高等教育立德树人与国家核心竞争力的关系
    3.1 立德树人的解析
        3.1.1 立德树人的内容、特征、原则、任务
        3.1.2 立德树人是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和思想政治教育的中心环节
        3.1.3 立德贯穿于树人全过程
    3.2 科学认识国家核心竞争力
        3.2.1 国家核心竞争力的概念界定
        3.2.2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人才、科技、创新是构成要素
        3.2.3 四个要素形成合力
    3.3 立德树人与国家核心竞争力的关系
        3.3.1 立德树人对国家核心竞争力发挥作用的主体是“时代新人”
        3.3.2 统一在实现中国梦的过程中相互合作
        3.3.3 共筑在形成国家开放的战略中相互渗透
        3.3.4 共建在互为对方营造的环境中相互协调
        3.3.5 共构在实现人全面发展的目标中相互支撑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高等教育立德树人对国家核心竞争力的作用及作用机制
    4.1 立德树人对国家核心竞争力的作用
        4.1.1 坚持马克思主义、党的领导、社会主义道路的政治引领作用
        4.1.2 发挥理想信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爱国主义的精神动力作用
        4.1.3 提供智力支持、人才支撑、环境优化的保障作用
    4.2 立德树人对国家核心竞争力的作用机制
        4.2.1 以政治是经济集中表现的马克思主义政治观为方向机制
        4.2.2 以教育具有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双重属性为连接机制
        4.2.3 以把方向、协调各方等为内容的党的领导为保证机制
        4.2.4 以人的利益、使命、理想为导向的个人发展动力机制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高等教育立德树人对国家核心竞争力作用的指标体系与实证分析方法
    5.1 指标体系构成与框架
        5.1.1 指标选取依据、原则与框架
        5.1.2 数据来源及其发布单位
        5.1.3 分析方法为单变量频数分析、双变量相关系数、分类与制表
    5.2 立德树人、国家核心竞争力21年整体状况及特征
        5.2.1 我国国家核心竞争力21年整体呈稳步上升态势
        5.2.2 高校学生道德认知和价值判断保持健康向上并逐步提升
        5.2.3 教师尊重与关爱学生表现突出,学术道德等稳定上升
        5.2.4 积极评价学校教育教学工作和肯定学校立德树人各项工作
        5.2.5 党和政府工作表现突出,综合国力趋势乐观
    5.3 显示性指标相关性分析
        5.3.1 立德树人对整体竞争力的相关性表现
        5.3.2 立德树人对人才的相关性表现
        5.3.3 立德树人对科技的相关性表现
        5.3.4 立德树人对创新的相关性表现
    5.4 解释性指标相关性分析
        5.4.1 国家核心竞争力随着对党的领导的不断坚定等而提升
        5.4.2 不断加强的理想信念与国家核心竞争力的上升趋势保持同步
        5.4.3 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国家核心竞争力的上升状态互相契合
    5.5 对策与建议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加强高等教育立德树人在国家核心竞争力中作用的路径思考
    6.1 形成对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透视视角
        6.1.1 全方位地把握国家核心竞争力
        6.1.2 充分肯定我国制度优势
        6.1.3 自主设计国家核心竞争力指标
        6.1.4 以实现人民幸福和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
    6.2 构建立德树人教育体系,形成更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
        6.2.1 把立德树人融入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各环节
        6.2.2 围绕立德树人目标设计学科、教学、教材和管理体系
        6.2.3 立德树人要注重从理想信念、爱国主义等方面上下功夫
        6.2.4 建设新时代立德树人教师队伍,发挥好教师主导作用
    6.3 深化高等教育体制改革,健全立德树人落实机制
        6.3.1 要深化办学体制和教育管理改革
        6.3.2 要提升高等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
        6.3.3 要扩大高等教育开放水平
    6.4 加强党对新时代高等教育立德树人的全面领导
        6.4.1 突出思想政治工作在高等教育立德树人的重要性
        6.4.2 培养和组织精于思想政治工作的人才队伍
        6.4.3 突出各级党委和政府对高等教育立德树人的领导责任
    6.5 本章小结
结束语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9)基于企业家精神的T学院大学生创业能力培养问题与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本研究的理论意义
        1.1.3 本研究的实践意义
    1.2 研究内容、路线和方法
        1.2.1 研究内容
        1.2.2 研究路线
        1.2.3 研究方法
    1.3 本研究的创新点
第二章 理论综述
    2.1 企业家精神的基本内容
        2.1.1 企业家精神的涵义
        2.1.2 企业家精神的特点
        2.1.3 企业家精神的主要内容
    2.2 国外相关研究现状
        2.2.1 大学生创业能力培养研究
        2.2.2 企业家精神研究
    2.3 国内相关研究现状
        2.3.1 大学生创业能力培养研究
        2.3.2 企业家精神研究
第三章 问卷调查的研究设计
    3.1 研究目的
    3.2 问卷的编制与构成
        3.2.1 企业家精神量表
        3.2.2 企业家精神的匹配度量表
    3.3 研究对象
    3.4 关于调查样本的信度与效度分析
        3.4.1 信度分析
        3.4.2 效度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问卷调查结果的问题分析
    4.1 T学院学生创业精神现状的描述性分析
    4.2 关于不同背景的T学院大学生创业能力的差异分析
        4.2.1 不同年级的大学生企业家精神现状的比较分析
        4.2.2 不同性别的大学生企业家精神具备现状的比较分析
        4.2.3 不同专业的大学生企业家精神具备现状的比较分析
        4.2.4 不同家庭地区的大学生企业家精神具备现状的比较分析
    4.3 T学院创业能力培养途径的企业家精神匹配度描述性分析
    4.4 T学院大学生创业能力培养方面的问题分析
        4.4.1 T学院对大学生创业能力培养的总体问题分析
        4.4.2 T学院对于不同背景大学生创业能力的培养问题分析
        4.4.3 T学院创业教育与企业家精神匹配度的问题分析
第五章 T学院提升大学生创业能力的对策建议
    5.1 树立T学院创业教育理念,促进全体学生企业家精神的提升
    5.2 完善T学院实践活动,促进学生创新精神的提升
    5.3 丰富T学院社团活动,促进学生责任感与奉献精神的提升
    5.4 提高T学院理论宣讲水平,促进学生诚信精神的提升
    5.5 发展T学院竞赛活动,促进学生前瞻精神、领导与协作能力的提升
        5.5.1 发展T学院竞赛活动,促进学生前瞻精神的提升
        5.5.2 发展T学院竞赛活动,促进学生领导与协作能力的提升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本研究基本结论
    6.2 本研究局限与不足
    6.3 基于本研究的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10)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大学生创新精神培养中的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一、绪论
    (一)问题提出
    (二)研究意义
        1、理论意义
        2、实际意义
    (三)研究综述
        1、国内研究现状
        2、国外研究现状
        3、研究总体评价
    (四)主要研究思路、内容和方法
        1、研究思路
        2、研究内容
        3、研究方法
        4、研究假设
    (五)创新点
        1、研究对象有拓展
        2、研究内容有新意
        3、推广应用价值高
    本章小结
二、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大学生创新精神培养中作用的现状调查
    (一)调查方法
        1、调查对象与抽样方式
        2、调查工具
        3、施测方法
        4、数据处理方法
    (二)调查结果
        1、大学生创新精神与思想政治理论课促进作用的总体状况
        2、大学生创新精神与思想政治理论课促进作用的差异情况
        3、思想政治理论课对大学生创新精神各维度的促进作用
    (三)调查结论
        1、大学生创新精神总体水平一般且在个体变量上存在差异
        2、思想政治理论课对大学生创新精神的促进作用一般
    本章小结
三、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大学生创新精神培养中作用的成因分析
    (一)大学生创新精神与思想政治理论课促进作用总体状况的成因分析
        1、大学生创新精神总体状况的成因分析
        2、思想政治理论课对大学生创新精神促进作用总体状况的成因分析——兼与其他课程比较
    (二)大学生创新精神与思想政治理论课促进作用差异情况的成因分析
        1、大学生创新精神差异情况的成因分析
        2、思想政治理论课对大学生创新精神促进作用差异情况的成因分析
    (三)思想政治理论课对大学生创新精神各维度起促进作用的成因分析
        1、思想政治理论课对大学生创新精神各维度起促进作用的成因分析——兼与其他课程比较
        2、思想政治理论课对大学生创新精神各维度起促进作用的成因分析——以教师支持为中介
    (四)本调查研究的局限性
    (五)未来研究可以拓展的领域
    本章小结
四、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大学生创新精神培养中的对策研究
    (一)有的放矢地设置教学目标并因材施教
        1、针对全体学生重点提升其批判性、标新立异性和灵活与变通性
        2、针对不同学生群体设置个性化教学目标
    (二)改革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并及时调整
        1、整合与优化教学内容
        2、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
    (三)务实有效地开展实践教学并有序推进
        1、有效组织课堂实践教学
        2、积极开展课外实践活动
    (四)激励教师提供有力支持并以身示范
        1、积极营造民主开放的课堂氛围
        2、发挥教师的创新榜样示范作用
    (五)完善考核评价和激励制度并贯彻落实
        1、构建合理的考核体系
        2、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四、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的培养(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习近平科技创新观的大学生创新精神培育路径研究[D]. 叶文倩. 浙江大学, 2021(01)
  • [2]双创教育对发展学生创新精神、创业能力有效性研究[D]. 石梦伊. 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 2020(06)
  • [3]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的通知[J]. 教育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公报, 2020(06)
  • [4]新时代高校大学生创新精神及培养路径研究 ——以驻保高校为例[D]. 石华. 河北大学, 2020(08)
  • [5]核心素养视角下小学劳动教育研究[D]. 李雅洁. 湖南师范大学, 2020(01)
  • [6]研究型高校大学生创业人力资本评价研究[D]. 夏远. 北京科技大学, 2020(01)
  • [7]创新型国家建设背景下创新精神培养路径研究[D]. 申耀鑫. 河南农业大学, 2020(06)
  • [8]高等教育立德树人对国家核心竞争力的作用研究[D]. 王江波. 电子科技大学, 2020(12)
  • [9]基于企业家精神的T学院大学生创业能力培养问题与对策研究[D]. 董莹. 天津商业大学, 2019(12)
  • [10]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大学生创新精神培养中的作用研究[D]. 张秀平. 华南理工大学, 2019(02)

标签:;  ;  ;  ;  ;  

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