恒泽:巾帼张宝兰:港珠澳大桥书写辉煌论文

恒泽:巾帼张宝兰:港珠澳大桥书写辉煌论文

“白手起家”荒岛建试验室

国外专家把港珠澳大桥列为“世界新七大奇观”。大桥岛隧项目总经理、总工程师林鸣竖着大拇指称颂张宝兰是当之无愧的建设功臣。2019年1月21日,由联合国妇女署与网易新闻共同举办的年度公益颁奖盛典“2018女性传媒大奖”在京举行,60岁的张宝兰名列10人榜首。

出生于粤北山区的张宝兰,成长在部队大院,从小养成“肯吃苦、不服输”的性格。1987年她从重庆建筑工程学院毕业,被分配到中交四航局科研所。从最初打下手开始,几十年如一日一线工作钻研,张宝兰成为中交四航局第一位女教授级高工。科研实验既辛苦又枯燥,不少人纷纷“逃离”,但她选择了坚守,并成功做了成千上万组实验和数据分析,尤其在水下不分散混凝土课题研究中成就卓越。

2011年,53岁的张宝兰迎来人生重大挑战,当年港珠澳大桥启动建设。此时,大桥岛隧项目总经理、总工程师林鸣正在为沉管预制厂混凝土试验室主任人选绞尽脑汁,整晚睡不着觉。要知道港珠澳大桥建造难度最大的部分是海底沉管隧道,按设计要求沉管隧道保证120年在海底不漏水,那么,“超级”混凝土成为关键之举,而研制混凝土的“牵头人”则成了举世瞩目的“国宝”级人物。一开始,混凝土试验室主任人选在全国大范围遴选,甚至打算高薪向国外聘请。最后,“幸运”落到了张宝兰头上。

当年5月3日上午,四航局负责人把张宝兰带到林鸣办公室。“宝兰啊,大桥沉管预制厂试验室需要你,这是个最关键岗位,总部决定由你出任试验室主任!”林鸣开门见山。张宝兰愣了几秒,“林总……我?”“对,你!”没等张宝兰回过神,林鸣又说:“那里还是片荒岛,你带领团队必须在4个月内建成与世界最大沉管预制厂匹配的试验室。”从林总办公室出来,张宝兰心潮澎湃,倍感压力沉重。这件事没有讨价还价余地,更容不得退却。接到命令,张宝兰立即动身赴任,这可急坏了家中年近80岁的老母。母亲听说她要住进珠海伶仃洋上的一个荒岛,急吼吼地说:“你走了,我怎么办?”

张宝兰后来回忆,当时的心情实在很矛盾,母亲年纪大了且患有高血压和糖尿病,一直跟她一起住,由她照顾,丈夫身体也不太好,儿子马上要中考,她作为家庭“主心骨”此时离开,心里确实有些难过。也有几个朋友劝她不要冒这个险。“可那边是国家大事,我只有服从。”家庭事业不能两全。张宝兰竭力说服母亲,义无反顾踏上去“牛头岛”征程。

赶赴现场的路上,张宝兰才清楚自己面对的是什么——“海中荒岛,白手起家”。远离陆地的牛头岛一片荒芜,杂草丛生。没淡水,不通电,更没路。试验室处在规划中,房屋还没有,仪器设备没有,人员也不齐,全部事情都要等她去搞定。“而我又必须在规定时间内建成与世界最大沉管预制厂匹配的试验室。”环境条件恶劣,眼前是一张白纸,张宝兰没有被吓退。一上岛,她就马不停蹄奔波于各个项目部门,组建筹建试验室小组,完善试验室前期筹建规划。她带头住进几公里外“桂山岛”简陋民居,和两个年轻姑娘挤在一间不到6平米的房子里,进房必须先关门,才能转身;三人睡的是上下床位,用公共卫生间。她曾和领导打趣地抱怨,别人都是越活越好,自己却越活越糟。

凭借多年丰富课题研究实践经验及攻克难关的执著,张宝兰和团队耗时近一年、历经1000多次试验、用坏5个搅拌机,反复试配100多吨混凝土试验后,基础配方终于出炉。试验团队再经过无数次试验调整,开展6次现场小尺寸模型试验,2次足尺模型试验,18个人工岛沉箱混凝土验证,最终配制出了满足沉管施工工艺性能要求、具有低水化热低收缩的沉管施工混凝土配合比,提高了混凝土的抗裂性能,从而使沉管混凝土不出现裂缝具有可能性。“奇迹和美丽都源自每个工程师追求极致的态度,配合比秘方也成了我们试验人员的传家宝。”混凝土抗裂性能“超级配方”研制成功,张宝兰浑身疲惫一扫而光,笑容里泪光闪烁,团队成员更是欢呼雀跃。总工程师林鸣紧紧握着她的手,激动地说:“宝兰,太好了!你们付出辛劳,为大桥建造立下大功!我代表总部感谢你们。”港珠澳大桥岛隧项目副总经理罗冬赞叹:“是张宝兰的一股较真劲,才让混凝土‘超级配方’横空出世!”

“试验室筹建是块硬骨头,一定要把它啃下来!”为了保证海上运输时仪器设备安全,张宝兰亲自押送。一次,她带领几个技术员押送设备,装船、航运,协调吊运,从早上7点一直忙到晚上9点,等返回营地码头已是凌晨1点。后因潮水高度不够,船靠不了岸,结果在船舱甲板躺了几小时,直到第二天8点下船,整整被困24小时。

“当时柴油机发电,用船把淡水运到岛上存起来,如遇台风,可能几天断水断电,提前准备面包干粮,有时可能还要撤离牛头岛。”试验室筹建过程中的苦与累让张宝兰尝了个够。然而,三个多月后,荒芜的牛头岛上建成“整体形象良好、设备一流、人员一流、管理一流”的试验室,被林鸣总工程师誉为“牛头岛上的一颗明珠”,它为大桥沉管预制施工质量管控保驾护航。

70后的周耒是广西文坛近年来较为活跃的壮族青年作家,广西崇左人,现居崇左。崇左位于广西西南部,往西与越南接壤,散落居住着二十八个少数民族,周耒身处边境多民族杂居地带,在这样独特的地理风貌和文化影响下,他的文学创作为桂西北作家群主导的广西文坛,增添了一抹不一样的亮色。

为做好青海三江源、青海湖流域、祁连山生态保护等重大生态工程生态监测项目的实施管理,青海省环境保护厅与省发展改革委联合印发了《青海省重大生态工程生态监测项目管理办法》,规范了重大生态工程生态监测项目资金管理、成果提交、项目验收、信息发布及档案管理。项目各执行单位结合各自的工作实际,制定出相应的项目管理、质量控制和技术成果内审等工作制度。制定了生态监测项目实施管理制度汇编、生态监测项目档案管理规范和作业设计编制大纲,使各单位档案管理、专项作业设计规范一致,便于管理和查询。

刘章俊《湖北京剧的发展历程与朱世慧的艺术成就》[8]介绍了京剧在湖北由盛转衰再重新焕发的发展历程,以及朱世慧对湖北京剧的改良与创新。

1000多次试验只为“超级配方”

表面上看,混凝土配合比计算只是水泥、砂子、石子、水这四种组成材料的用量。实质上是根据组成材料情况,确定满足上述四项基本要求的三大参数:水灰比、单位用水量和砂率。“混凝土配合比不仅仅计算出来,最终要靠一次次试验打出来。”为此,张宝兰煞费苦心,带着试验人员投入到海量配比试验中。夜已深,试验室一楼混凝土成型间灯总亮着,不时传来混凝土搅拌机轰隆声,张宝兰坐镇一线,带着团队,时而拌制与检测,时而聚在一起讨论,大黑板上写画着各种数据和曲线。时常,张宝兰第二天早晨起来,双眼布满血丝。

教科书上说,“大体积混凝土没有不开裂的”,但要保证港珠澳大桥120年寿命,海底沉管隧道必须经受住时间和海水的考验;张宝兰就得挑战权威,配出不开裂混凝土。由于缺乏国内外海大型沉管隧道施工案例和经验,没有现成资料可以借鉴、参考,只得从零开始。“我前半生所有学习、科研、工作经历,仿佛都是为了这个工程作准备。”张宝兰感慨道,20多年潜心研究,与混凝土打了大半辈子交道,最后能在港珠澳大桥这样一个世纪工程中贡献自己的专业力量,“我感觉自己真的很幸运”。然而,她坦言,面对这样大体积混凝土不开裂世界级难题,自己心里也没底,所承受压力前所未有。

试验室建好,张宝兰一头扎进工作中。她每天活动半径就是试验室、预制现场、食堂、宿舍。每天接触的除了混凝土,就是穿着“混凝土”色工服的同事。林鸣说,“岛隧工程是港珠澳大桥的皇冠,而海底沉管隧道是皇冠上的明珠,建设难度大得惊人。它之前,全世界已经建成的沉管隧道有一百多条,但这么长又需埋在水深40米以下的,是第一条,难度如“走钢丝”。众多专家也一致以为,海底沉管隧道是整个工程的“定海神针”!

“2019年起,我都不需要缴纳个税了。”在济南工作的已婚职工小李(独生子女)最近几天开始计算明年要缴的个税了。小李每月收入11000元,“三险一金”专项扣除为2000元,未购买房屋,目前租房住,儿子刚上小学,同时父母年龄已经超过60岁。2019年有了专项附加扣除以后,小李至少可以享受住房租金1500元扣除、子女教育1000元扣除、赡养老人2000元扣除,个税计算公式为:11000-5000-2000-1500-1000-2000,根据新个税法条款规定,小李不需要缴个税,减税幅度为100%。

2016年实施的短轨枕改造施工,按照原设计方案将线路分解为有缝线路后进行短轨枕更换,施工期间跨越7~8月份高温季节。从记录的施工轨温来看,分解无缝线路时最高轨温为 27℃(可将该温度视为ts)。在高温施工期间,为防止冻结夹板松卸后,因钢轨膨胀无法安装恢复冻结夹板,因此在施工过程中,选择在未拆卸冻结夹板的情况下进行短轨枕更换作业(可视为无缝线路状态),记录的当日最高施工轨温为 36℃,但未发生胀轨情况。即Δt=36℃-27℃=9℃,施工期间未发生胀轨现象。

王婷(1993-),女,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红外辐射在雾中的传输特性. Email: wangt6105@163.com

2015年7月的一天,张宝兰在预制厂现场察看混凝土沉管拆除模板质量状况时,不小心从台子下方垫脚桶上摔在下方沟边,周围人惊慌地想扶起她,生活和医疗常识让她不敢让任何人扶,她先伸伸左腿能动,再伸伸右腿也能动,这才让人慢慢搀扶起来。但随着一阵阵钻心疼痛,张宝兰觉得可能骨头摔断了,本想第二天下午开完会再去治疗,可当晚痛得一夜未眠,第二天实在扛不住,才上岸去医院检查,确实骨折了,医生叮嘱她至少休息一个月,她在家休养了8天,这也是她7年来难得的一次长假,然后拄着双拐“跑”回工地。

配合比研制成功,接下来是沉管预制。按设计要求,每个标准沉管长180米,宽37.95米,高11.4米,重约8万吨。这样的超级沉管,全世界从未有人制造过。每节沉管的浇筑,需要连续不断工作51小时左右。这期间,张宝兰和助手要全程蹲守现场,把控质量,保证浇筑出的沉管零裂缝,这三天两夜时间里,张宝兰几乎不敢合眼。头戴安全帽,手持对讲机,一边匆匆往外走一边说:“走,我们去现场看看。”从一根钢筋、一方混凝土到一个180米长的巨型沉管,需要经过钢筋加工、钢筋笼绑扎、混凝土浇筑、管节一次舾装、深浅坞蓄排水及管节起浮横移等156道工序。每道工序都关系着120年的使用寿命,每个过程充满风险,每个环节关乎产品质量。张宝兰带领团队“死盯”在工地现场,教徒一般虔诚守着。一次,张宝兰患重感冒发烧,她吞下几粒药赶到工场。同事见她额头发烫,脸色憔悴,劝她上卫生室打点滴。张宝兰摆摆手:“不碍事,我可没那么娇气呵。”

可上苍没有给张宝兰好运,一次又一次失败,让几位年轻科技人员泄气了,张宝兰头脑却非常冷静,这个时候千万不能退却,她斩钉截铁地说:“各位都是相关单位抽调的科技精英,有难题才让大家来攻克,气可鼓而不可泄。哪怕‘杀’出条‘血路’,也要拿下混凝土不开裂这个‘超级配方’!”大伙见头儿立下誓言,不由自主握紧拳头。

愧对家人赢了大桥

作为港珠澳大桥建设中唯一一线的高级女工程师,7年中张宝兰经历了太多不容易。在牛头岛建试验室时,张宝兰心里一直惦记有病的母亲。“其实,我一开始只是打算做一个前期拓荒者。”每当有人问她如何下定决心在荒岛一呆就是7年时,张宝兰坦诚透露说,她犹豫了好几天便打定主意:建好试验室,把所有技术规矩流程定好,完成第一第二个节段浇筑就撤。只是,事情发展并非如她所愿。工地上的两次突发事件让她意识到,岛上的工程进度离不开她。

2012年国庆节,张宝兰安排好一切,原本计划回家休假,结果刚回家第二天大早,同事就打来电话:“张姐,不知哪里出了点问题,混凝土怎么也打不出试验室调配的理想状态!”“什么?那我赶紧过来。”她二话没说,买了船票连忙赶回岛上,因为她明白调配不合格结果有多严重。“混凝土打起来,性能测起来,这是我们的国庆混凝土七天乐”。疲惫中,张宝兰不忘调侃。另一次是2013年6月,岛上运来一批原材料,检察员报告矿粉稍微有点问题。张宝兰毫不犹豫,立刻通知项目组拒绝验收,她说,为了不让隐患变成现实,她宁可遭人烦也要做这个“恶人”,绝不能使用不合格材料。这样,她一直驻扎岛上,7年没有离开。

张宝兰说,为了大桥,她不得不含泪把和自己住了6年的母亲送回老家,全身心投入超级工程建设。她曾向母亲承诺,等港珠澳大桥建成,开车带她上桥观光。“母亲一生最大的愿望就是坐飞机去首都看看,张宝兰答应待工程完成,一定陪她去。”遗憾的是,母亲没有等到这一天,2017年3月老人因病去世了。当丈夫打电话将噩耗告诉妻子,张宝兰惊呆了,她悲痛不已,禁不住失声痛哭。因当时手头工作很忙,无法脱身,没有回老家参加母亲葬礼,而是为国尽忠。张宝兰跪地朝老家方向拜了三拜,默默祈祷天堂那边的母亲理解女儿的心愿。“人生没有完美,大桥成就了我的事业,也丰富了我的人生。面对家人,我愧疚;面对大桥,我又欣慰”。

“2011年接到任务,到2017年大桥岛隧完工,我错过儿子的中考和高考。”守荒岛这7年,张宝兰只回家过了一个春节,与家人团聚成了奢望。“有人问我儿子,你想不想妈妈陪在你身边?”张宝兰至今还能回忆起孩子第一次到岛上看望她的情景,“我儿子很轻松地说,小时候会希望妈妈多陪陪,但现在我已经习惯了。”复述儿子这句话时,牛头岛上的“铁娘子”,不由红了眼眶。

天道酬勤,张宝兰在荒岛上咬牙坚持,年复一年努力终于功成名就。2016年12月26日,随着最后一方混凝土在港珠澳大桥“牛头岛”沉管预制厂中浇筑结束,大桥使用的33节海底隧道沉管全部完成施工。接着,为解决“超级沉管”从陆地转移到水下这一难题,张宝兰绞尽脑汁,与团队应用科学方法进行操作,先将管节临时封闭,再让沉管四周形成一个临时性封闭船坞,然后往坞里灌水,最终使它能够像潜艇一样漂浮,再横移至深坞区寄存。整个灌水过程需要70多小时,科技人员要时刻监管现场,因为如果出现哪怕一点点破坏和渗漏,就会发生类似于水坝坍塌现象,造成不可挽回灾难。张宝兰团队就是这样严格仔细、一丝不苟地把控每个环节,从而完成一个又一个奇迹。

2017年5月2日22时,随着林鸣总工程师一声令下,重达6000吨的港珠澳大桥沉管隧道最终接头在经过16个多小时吊装沉放,圆满安装成功。至此,世界最大沉管隧道——港珠澳大桥沉管隧道顺利合龙。在世界上第一次做到深水复杂环境下沉管隧道滴水不漏,现场众人的欢呼声响彻云霄,而张宝兰却躲在一旁,偷偷地抹着幸福的泪水。

2018年10月23日,是港珠澳大桥正式开通仪式,张宝兰凌晨4点就醒了,再也睡不着,心情紧张和激动,因为这一天习近平总书记要来出席仪式,宣布大桥正式开通。张宝兰作为大桥建设者20名代表之一,受到习总书记亲切接见。当大桥管理局朱局长在一旁向习总书记介绍:张宝兰同志是港珠澳大桥牛头岛上做百万方沉管混凝土不裂的巾帼英雄时,习总书记凝望着她,微笑着点点头,热诚地赞扬她和团队:“非常了不起”!“我当时激动得说不出话来,只感到万分幸运”。张宝兰说,这一生值了,攻克了让海底隧道“滴水不漏”的关键技术,让自己的名字与创下多项世界之最的港珠澳大桥连在一起,倍感骄傲自豪……

标签:;  ;  ;  ;  ;  ;  ;  ;  ;  

恒泽:巾帼张宝兰:港珠澳大桥书写辉煌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