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土传花叶病毒论文_吴斌,姜珊珊,张眉,王升吉,赵玖华

导读:本文包含了小麦土传花叶病毒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花叶,小麦,病毒,基因,序列,血清学,分类学。

小麦土传花叶病毒论文文献综述

吴斌,姜珊珊,张眉,王升吉,赵玖华[1](2018)在《山东省小麦土传花叶病毒病的分布与病原鉴定》一文中研究指出小麦土传花叶病毒病是侵染小麦的一种重要病害,该病害病原有多个病毒种类,主要为小麦黄花叶病毒(WYMV)和中国小麦花叶病毒(CWMV),由禾谷多黏菌以持久性方式传播为害。为明确该病害在山东的最新分布状况,于2013-2016年采用田间调查,结合dot-ELISA和RT-PCR检测等方法对小麦土传花叶病毒病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小麦土传花叶病毒病主要分布在鲁南地区,而鲁中、鲁东、鲁北等为零星发生区。WYMV主要分布在临沂、济宁、泰安和枣庄等地;CWMV主要分布在烟台、威海、青岛、临沂和德州等地;烟台、威海、青岛、临沂为两种病毒的混发区。对CWMV主要分布区域(文登、荣成、胶州、莒南、平原、沂水、福山)的CWMV的CP基因进行系统进化聚类分析发现,CWMV的CP基因同源性为94.7%~98.3%,在进化树中聚类为两组,其中,平原、文登、福山和莒南分离物与日本分离物(登录号:AB299272.1)亲缘关系较近,沂水、荣成和胶州分离物与江苏大丰分离物(登录号:EF121374.1)亲缘关系较近。(本文来源于《麦类作物学报》期刊2018年02期)

郭宏卫,王拥军[2](2014)在《小麦土传花叶病毒病在汝南县的发生情况及防治对策》一文中研究指出汝南县常年种植小麦120万亩,随着耕作方式的改变,近几年土传花叶病毒病在我县的板店、老君庙、叁门闸等乡镇(街道)的部分地块,由过去的点片发生逐渐发展为成片成块的大面积发生,全县近叁年平均每年发生9.6万亩,危害十分严重。针对该病在我县逐年加重发生的现状,我市2012年及2014年两次邀请浙江农业大学病毒学专家陈剑平教授来我市讲学,帮助我们了解并解决小麦土传花叶病毒病的发生发展规律及防治对策。(本文来源于《农民致富之友》期刊2014年12期)

庞俊兰,徐惠君,杜丽璞,叶兴国,李连城[3](2002)在《土传花叶病毒外壳蛋白基因导入小麦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基因枪技术 ,将小麦土传花叶病毒外壳蛋白基因CWMV CP1和筛选基因bar导入扬麦 15 8,获得14 5株抗Bialaphos再生植株 ;PCR Southern分析 ,其中 2 1株为阳性植株 ,转化率达到 0 .99% ;T1代植株的PCR Southern、单酶切和双酶切Southern杂交 ,证明外源抗性基因已经完整地整合到小麦基因组中 ;T1代植株分离比CP1+ ∶CP1-为 1∶1.3,偏离孟德尔分离定律 ;T2 代植株总RNA ,RT PCR的试验结果表明CWMV CP1在转录水平上得到了表达(本文来源于《中国农业科学》期刊2002年07期)

杨建平,陈剑平,陈炯,程晔,M[4](2000)在《意大利小麦真菌传棒状病毒与欧洲小麦花叶病毒和土传黑麦花叶病毒属同一种病毒》一文中研究指出测定了从意大利硬红小麦上分离的一个真菌传棒状病毒分离物两个RNA的核苷酸全序列, 并与美国的土传小麦花叶病毒(SBWMV)、最近发表的从法国小麦上分离的欧洲小麦花叶病毒(EWMV)和从德国黑麦和小麦上分离的3个土传黑麦花叶病毒(SBRMV-C,-G, -O)进行了序列比较和系统树分析. 结果表明, 意大利分离物的RNA1和RNA2分别由7 025和3 688个碱基组成, 与EWMV的同源性分别为97.5%和98.6%, 与SBRMV-G 为95.5%和85.8%, 而与SBWMV 仅为70.6%和64.5%. 因此, 意大利分离物与SBWMV不同, 但与EWMV和SBRMV同属一种病毒, 建议将这些欧洲病毒命名为土传禾谷类花叶病毒(SBCMV), 以避免与以前的名字混淆.(本文来源于《中国科学(C辑:生命科学)》期刊2000年06期)

时庆新[5](2000)在《小麦土传花叶病毒病和梭条斑花叶病的识别及预防》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几年,小麦土传花叶病和梭条斑花叶病呈逐年上升趋势。发病面积扩大,病情指数上升,严重地块甚至绝产。小麦土传花叶病和梭条斑花叶病,均属病毒侵染引起的病害,都是土壤中粘知真菌携带病毒,在小麦苗期入侵根尖传播病毒。受害小麦年前没有(本文来源于《科技致富向导》期刊2000年10期)

陈剑平[6](2000)在《土传小麦花叶病毒基因组结构和RNA2自发缺失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描述了土传小麦花叶病毒 (soil bornewheatmosaicvirus,SBWMV)的基因组结构 ,并将之与一些植物病毒作比较。发现重复摩擦接种或在高温下 (2 5~ 30℃ )培养引起SBWMV部分RNA2序列迅速缺失。在最初几次重复摩擦接种后 ,小麦病株存在野生型SBWMVRNA2和几个不同大小的外壳蛋白通读 (CP RT)基因的缺失突变体。在以后的几次重复摩擦接种后 ,一个缺失突变体成为占优势的形式。这个自发的稳定突变体在RNA2第 14 2 0~ 2 180碱基间发生缺失 ,引起CP RT基因上759个碱基 (2 53个氨基酸 )的缺失 ,且接种到健康小麦幼苗上能引起更为严重的症状。在最初几次接种后出现的较小的缺失并不是较大的缺失发生过程的中间产物。禾谷多粘菌 (Polymyxagrami nis)仅传播野生型SBWMV ,而不传播缺失突变体。SBWMVRNA2缺失突变体在植物叶、根之间的运动不受阻碍(本文来源于《浙江农业学报》期刊2000年05期)

叶荣,郑滔,徐磊,雷娟利,陈剑平[7](2000)在《山东烟台小麦土传病毒病由小麦黄花叶病毒和土传小麦花叶病毒相关病毒复合侵染所致》一文中研究指出Analysis of ISEM, SDS PAGE, Western blot, Northern blot and RT PCR indicated that the soil borne mosaic disease occurred on winter wheat in Yantai district, Shandong Province, was caused by co infection of two different viruses. The filamentous virus was identified to be wheat yellow mosaic virus (WYMV) as it had a coat protein of 33kD, which was serologically related to WYMV, wheat spindle streak mosaic virus(WSSMV) and barley yellow mosaic virus (BaYMV), but not to barley mild mosaic virus(BaMMV) and soil borne wheat mosaic virus(SBWMV). In addition, DNA fragments specifically amplified from its cDNAs template with WYMV primers were identical to those amplified from the homologous template. The rod shaped virus was identified to be a SBWMV related virus as it had a coat protein of 19 kD, which was serologically related to SBWMV and TMV, but not to WYMV, WSSMV, BaYMV, BaMMV and three monoclonal antibodies to SBWMV. Its RNA1 (7.1kb) and RNA2 (3.6 kb) were respectively hybridized by cDNA probes of RNA1(p3H5) and RNA2(pJC2G6) of SBWMV, but no DNA fragments specifically amplified from cDNA template of its RNA with primers of SBWMV RNA 1 and RNA2.(本文来源于《病毒学报》期刊2000年01期)

程晔,陈炯,杨建平,陈剑平[8](1999)在《土传线状小麦黄花叶病毒浦江分离物NIb基因的克隆及序列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根据已发表的日本小麦黄花叶病毒(wheatyelowmosaicbymovirus,WYMV)RNA1核苷酸序列,设计了一对引物NIb01/NIb02,用来扩增浙江浦江土传线状小麦黄花叶病毒分离物NIb基因的全长序列。以表现典型病症的小麦植株病叶总RNA为模板,Oligod(T)18为引物合成第一链cDNA,用RTPCR法扩增浦江分离物NIb全长基因,并将此基因直接克隆到pGEMT质粒中,进行全序列测定。结果表明该分离物与日本WYMV相应序列具有很高的同源性,而与小麦梭条斑花叶病毒(WSSMV)存在很大的差异,因此认为浦江病毒分离物为WYMV。(本文来源于《浙江农业学报》期刊1999年03期)

于嘉林,严琨,蔡祝南,朱庆鸿,刘仪[9](1995)在《土传小麦花叶病毒的血清学鉴定》一文中研究指出70年代以来,山东沿海地区曾严重发生小麦花叶病毒病。病叶最初呈线条状褪绿,严重时整株叶片变黄,矮化以至枯死。土传小麦花叶病毒(Soil-borne Wheat Mosaic Virus)国外已报道较多,国内蔡文启等人于1983年对山东崂山地区土传小麦花叶病毒进行了生物学、理化性质、分子杂交、病毒形态以及血清学(琼脂免疫双扩散)等方面的鉴定。 但由于琼脂免疫双扩散法看不到病毒形态,而电镜观察虽可见其形态,却又无专化性。为此,我们对山东沿海地(本文来源于《植物病理学报》期刊1995年03期)

黄可辉[10](1995)在《应用技术分析硬粒红皮冬小麦的小麦土传花叶病毒》一文中研究指出应用技术分析硬粒红皮冬小麦的小麦土传花叶病毒小麦土传花叶病毒(WSBMV)引起的小麦土传花叶病是美国密西西比河流域以西大平原硬粒红皮冬小麦(TriticumaestivumL,)的主要病害,病毒组成的颗粒,长的为281×20um,短的颗粒为142×2...(本文来源于《福建稻麦科技》期刊1995年02期)

小麦土传花叶病毒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汝南县常年种植小麦120万亩,随着耕作方式的改变,近几年土传花叶病毒病在我县的板店、老君庙、叁门闸等乡镇(街道)的部分地块,由过去的点片发生逐渐发展为成片成块的大面积发生,全县近叁年平均每年发生9.6万亩,危害十分严重。针对该病在我县逐年加重发生的现状,我市2012年及2014年两次邀请浙江农业大学病毒学专家陈剑平教授来我市讲学,帮助我们了解并解决小麦土传花叶病毒病的发生发展规律及防治对策。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小麦土传花叶病毒论文参考文献

[1].吴斌,姜珊珊,张眉,王升吉,赵玖华.山东省小麦土传花叶病毒病的分布与病原鉴定[J].麦类作物学报.2018

[2].郭宏卫,王拥军.小麦土传花叶病毒病在汝南县的发生情况及防治对策[J].农民致富之友.2014

[3].庞俊兰,徐惠君,杜丽璞,叶兴国,李连城.土传花叶病毒外壳蛋白基因导入小麦的研究[J].中国农业科学.2002

[4].杨建平,陈剑平,陈炯,程晔,M.意大利小麦真菌传棒状病毒与欧洲小麦花叶病毒和土传黑麦花叶病毒属同一种病毒[J].中国科学(C辑:生命科学).2000

[5].时庆新.小麦土传花叶病毒病和梭条斑花叶病的识别及预防[J].科技致富向导.2000

[6].陈剑平.土传小麦花叶病毒基因组结构和RNA2自发缺失的研究[J].浙江农业学报.2000

[7].叶荣,郑滔,徐磊,雷娟利,陈剑平.山东烟台小麦土传病毒病由小麦黄花叶病毒和土传小麦花叶病毒相关病毒复合侵染所致[J].病毒学报.2000

[8].程晔,陈炯,杨建平,陈剑平.土传线状小麦黄花叶病毒浦江分离物NIb基因的克隆及序列分析[J].浙江农业学报.1999

[9].于嘉林,严琨,蔡祝南,朱庆鸿,刘仪.土传小麦花叶病毒的血清学鉴定[J].植物病理学报.1995

[10].黄可辉.应用技术分析硬粒红皮冬小麦的小麦土传花叶病毒[J].福建稻麦科技.1995

论文知识图

小麦土传花叶病毒小麦土传花叶病田间症状Fig.1-1Sympt...小麦黄花叶病田间发病情况(唐伟等,...小麦土传花叶病症状-叶片小麦黄花叶病田间发病情况(唐伟等,...小麦土传花叶病田间症状Fig.1-1Sympt...

标签:;  ;  ;  ;  ;  ;  ;  

小麦土传花叶病毒论文_吴斌,姜珊珊,张眉,王升吉,赵玖华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