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接受主体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主体,主体性,符号学,文艺理论,文论,客体,残联。
接受主体论文文献综述写法
邵天泽[1](2019)在《金圣叹的文学接受主体论探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金圣叹的文学接受主体论体现了强烈的读者意识,承继前人观点,由"含蓄说"而得"空道说",依"自得说"而见"自造说"。他综合作家、作品与读者之间的关系辩证地阐释了文学接受的主体性,以读者为中心,构建了一个极具民族特色的东方接受网络体系。可以说,金氏的文学接受主体理论对于完善中国古代文学接受理论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其独创价值之深,理论启示之广在当下仍具有研究意义。(本文来源于《哈尔滨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11期)
郭玉春[2](2019)在《积极履行主体责任,努力交出“办好特殊教育”时代答卷——云南省楚雄州残联为少数民族地区特殊儿童少年接受教育保驾护航》一文中研究指出云南省楚雄州残联部门主动承担残疾人教育主体责任,高度重视残疾学生入学和特殊教育学校办学工作,积极采取措施保障少数民族地区残疾儿童少年受教育权利,推动区域特殊教育事业实现跨越式发展,努力交出"办好特殊教育"的时代答卷。(本文来源于《现代特殊教育》期刊2019年17期)
黄秋芬[3](2019)在《网络微表情符号接受主体的后现代审美心理特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社会心理学研究我们可以发现,社会情境的变化对于人类的接受具有较强的影响了。因为各种文化和元素的不断活跃,使得社会中充满了空间距离感和时间碎片化的氛围。而在这一环节中,人们逐渐开始关注自身欲望和个性化的发展,并且随时随地利用商品作为参照物和填充物。再这样的社会背景下,网络微表情符号接受主体的后现代审美心理特也逐渐展现出更追求创新、发展的文化特质。(本文来源于《数码世界》期刊2019年08期)
冯庆[4](2019)在《文本理论中的诗化主体——从克里斯特娃的中国接受谈起》一文中研究指出克里斯特娃是一位观点鲜明的理论家。她对西方传统符号学理论中的"文本"概念和理论作了继承和重新阐发,尤其凸显了主体依赖"诗性语言"不断参与并打破现象界符号系统的层面,开启了一种主体凭借原初力量自我生成的激进解放视野。克里斯特娃这种蕴含诗性主体的文本理论具有浪漫主义、表现主义的特征,其核心根基在于文本内在无限性中可能创造的主体的内在无限性,对于推进当下中国的文艺理论研究具有借鉴意义。(本文来源于《中国文艺评论》期刊2019年06期)
龚子琪[5](2019)在《数字媒介中接受主体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数字媒介是以数字化形式(基本符号为0、1)传播信息的新媒介,如今人们的生活已经与数字媒介密不可分。微信订阅号作为人们最常使用的数字媒介的典型形态,以微信为承载平台,通过完善的服务体系,向读者推送数字化的咨询内容文本。本文通过对微信订阅号的媒介特性及其与接受主体的交互关系分析,希望探讨数字媒介中接受主体和媒介特性的交互关系。本文由以下四部分组成。绪论部分。介绍研究背景、相关研究现状、研究思路、研究方法,以及对本文涉及的几个如微信订阅号的选择、文本的界定、读者与批评家的界定区分等重要概念进行阐述。第一章分析作为数字媒介的微信订阅号的媒介特性。第一节介绍微信订阅号的媒介融合特性。首先,微信订阅号文本形态是融文字、图片、声音、行动、超链接为一体的多媒介互文、多感官感知的超文本形态。其次,微信订阅号融合多种媒介,所以它所能提供的意义创造的场域也是多样的。最后,微信订阅号的解码必然是联合解码。第二节介绍微信订阅号作为一种突破“冷”“热”媒介界限的“超媒介”特性。其特性表现在文本层次的变异;对主体性的再现,再现的同时也重构为了一种作者、读者、批评家、媒介交互的“人-机”共生的多元的交互性主体;对虚拟-现实的有效融合。第二章介绍微信订阅号中不同接受主体对于上章所提到的媒介特性运用。分别从作为接受主体的读者、批评家以及上文提到的多元的交互性主体叁个方面通过对微信订阅号文本细读来分析这叁者通过媒介特性的运用而想表现什么或实现什么。第一节介绍读者对于媒介特性的运用。读者通过运用媒介特性,参与到意义流动性过程中,实现感官的感知重塑与情感化的自我表达,寻求到新的身份认同。第二节介绍批评家对于媒介特性的运用。批评家通过运用媒介特性,以多元视角探索文本深度意义,批评引导文本重构产生的多重意义,追求数字媒介中的人文内涵。第叁节介绍多元交互性主体通过运用媒介特性消除了主体的存在焦虑、身份焦虑、认知焦虑等。第叁章介绍微信订阅号媒介特性对不同接受主体的交互影响,探讨媒介在与不同接受主体的影响中如何构建自身。第一节介绍微信订阅号对读者的交互影响。微信订阅号通过对读者参与意义流动过程与自我创造提供技术支持,从而刺激媒介自身的“自我进化能力”。第二节介绍微信订阅号对批评家的交互影响。微信订阅号为批评家提供了视域融合与自我反省的新形式,从而体现了媒介自身发展的独立性。(本文来源于《西北大学》期刊2019-06-01)
张允岩,王学军,李智[6](2019)在《新农村公共体育服务的接受主体与接受客体的关系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农村公共体育服务接受是指发生在农村公共体育服务领域内的接受活动,它反映了农村公共体育服务接受主体与接受客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是农村公共体育服务接受主体出于自身发展需要,利用硬件环境与软件环境作用下通过相应的渠道对接受客体进行的反映、整合、生化,释放继续势头的过程。这就说明农村公共体育服务的质量和成效主要取决于接受服务者的主体活动,暗示着农村公共体育服务要紧密关注接受服务者意识的能动作用。(本文来源于《当代体育科技》期刊2019年13期)
惠黎平[7](2019)在《情感消费视域下网络文学对接受主体审美心理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新世纪以来,我国网络文学蓬勃发展,影响并改变着人们的阅读方式和阅读心理。借助于互联网的快速传播,网络文学的创作及阅读更多地向其受众群体的审美诉求和情感体验倾斜,网络文学使接受主体的审美转向个性化及多样化。同时,网络文学的通俗性和娱乐消遣性也使得接受主体的审美心理向现实中的商品化、快消化及游戏化转变,网络文学在满足时代审美需求的同时,也在深深改变着接受主体的审美心理和审美体验。(本文来源于《北方文学》期刊2019年12期)
黄俊兴[8](2019)在《怎样在阅读教学中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兼谈接受美学理论在阅读教学中的运用》一文中研究指出接受美学作为一种美学观点,转变了过去的审美视角,由过去把作品、作者放在重要位置,转变为把读者放在中心地位。语文阅读充满了美学的感染力,能使学生的情感受到陶冶,灵魂得到净化,形成良好的道德观念和辨别善恶美丑的能力,这正体现了语文阅读教学的审美教育功能。因此,语文阅读教学与接受美学具有共性,所以,接受美学理论中的审美视角转换能给语文阅读教学启发。那么(本文来源于《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期刊2019年04期)
税心悦[9](2019)在《基于译者主体性和读者接受理论的信息文本翻译策略》一文中研究指出译者选取二语教育领域专家托马斯·S·C·法瑞尔作品《促进二语教育中的教师反思——对外英语教学专业学习框架》为原文本,在译者主体性和读者接受理论的指导下,翻译了第一章及第二章。本项目意在通过介绍“对外英语教学”(TESOL)最新研究理论及教学框架,适应日益高涨的留学和移民潮。全报告共分六章。第一章描述翻译项目,简略介绍项目背景和意义。第二章对原文本进行了分析,介绍了原文本的作者及背景,着重介绍了原文本的语言特征和。第叁章详细介绍了译者在翻译过程中所使用的理论——译者主体性理论和读者接受理论,探讨了二者在翻译中对译者的启发。第四章介绍了平行文本在翻译中的概念和在本项目中的应用。第五章为案例分析,以翻译为实例,从词汇、句法两方面讨论了两个理论在翻译中的作用。翻译难点也在此章进行了举例讨论,包括复杂句、专业词汇等,并讨论了相应的翻译方法技巧,例如增译法、语态转换、分译法等。第六章说明了译者在翻译中得到的体会与经验教训。(本文来源于《四川外国语大学》期刊2019-04-01)
周静[10](2019)在《思想政治教育接受主体探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思想政治教育接受活动是一个由多种因素构成的复杂的动态系统,这一活动的效果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但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能否实现,关键取决于接受主体的接受程度。文章从思想政治教育接受主体的概念出发,分析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在接受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从而采取有效措施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接受效果。(本文来源于《襄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02期)
接受主体论文开题报告范文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云南省楚雄州残联部门主动承担残疾人教育主体责任,高度重视残疾学生入学和特殊教育学校办学工作,积极采取措施保障少数民族地区残疾儿童少年受教育权利,推动区域特殊教育事业实现跨越式发展,努力交出"办好特殊教育"的时代答卷。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接受主体论文参考文献
[1].邵天泽.金圣叹的文学接受主体论探析[J].哈尔滨学院学报.2019
[2].郭玉春.积极履行主体责任,努力交出“办好特殊教育”时代答卷——云南省楚雄州残联为少数民族地区特殊儿童少年接受教育保驾护航[J].现代特殊教育.2019
[3].黄秋芬.网络微表情符号接受主体的后现代审美心理特征研究[J].数码世界.2019
[4].冯庆.文本理论中的诗化主体——从克里斯特娃的中国接受谈起[J].中国文艺评论.2019
[5].龚子琪.数字媒介中接受主体研究[D].西北大学.2019
[6].张允岩,王学军,李智.新农村公共体育服务的接受主体与接受客体的关系研究[J].当代体育科技.2019
[7].惠黎平.情感消费视域下网络文学对接受主体审美心理的影响[J].北方文学.2019
[8].黄俊兴.怎样在阅读教学中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兼谈接受美学理论在阅读教学中的运用[J].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2019
[9].税心悦.基于译者主体性和读者接受理论的信息文本翻译策略[D].四川外国语大学.2019
[10].周静.思想政治教育接受主体探析[J].襄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