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风管路基论文_张昌扬

导读:本文包含了通风管路基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通风管,路基,冻土,多年,青藏铁路,阴阳,温度场。

通风管路基论文文献综述

张昌扬[1](2017)在《非均匀开孔透壁通风管路基阴阳坡治理数值模拟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青藏高原冻土区修筑的道路具有阴阳坡效应时,会引起道路发生多种病害问题,这严重的影响了道路的行车安全。在全球变暖的背景下,阴阳坡效应会进一步增强。目前针对减弱阴阳坡效应,而设计并进行研究的冻土路基形式数量较少。因此,针对这一问题,本文在通风管路基的基础上,首次提出了一种非均匀开孔透壁通风管路基。考虑利用沿管轴向产生的不均匀降温效果来平衡阴阳坡效应引起的路基内温度场分布不对称的问题。路堤中的填料选用砂砾土,砂砾土中埋设的透壁通风管,主要考虑通过管壁开孔处,附近土体中水分的蒸发散热作用来交换土体中的热量。通过建立叁维路基模型,以简化的水热耦合方程作为物理场控制方程,研究采用这种形式的冻土路基对治理阴阳坡效应的具体效果。本文主要开展了以下几个方面的研究:(1)分析了使用COMSOL数值模拟软件中自定义方程模块进行研究的优点,并分析了将模型中使用的具体物理场控制方程,可以通过恒等变形后,对应输入到模块中提供的系数型偏微分方程中。这说明数值模拟研究过程中使用的各物理场控制方程明确,软件模块中无多余干扰项,因此研究结果可靠。(2)从影响模拟结果的精确性和节约内存的角度出发,对二维普通填土路基模型的具体网格划分数量进行了分析,得出了采用叁角形网格划分时的建议网格数量。(3)分析了在不同阴阳坡温差下的普通填土路基内的温度场随时间变化的具体特征。(4)在阴阳坡温差较强的情况下,建立非均匀开孔透壁通风管叁维路基模型,分析采用的冻土路基结构的可靠性。(本文来源于《绍兴文理学院》期刊2017-12-01)

赵伟强[2](2016)在《高温—高含冰量冻土通风管路基稳定性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全球气候变暖,青藏高原多年冻土将逐步退化成高温冻土。修筑在冻土上的道路工程将因冻土温度的变化,其稳定性也将受到影响。高温-高含冰量冻土作为高温冻土的一种特殊的类型,其具有温度敏感性大、变形能力强的特点,更容易引起路基发生病害。在多年冻土区已修建的道路工程中采用碎石路基、通风管路基、保温板和遮阳板等措施防止多年冻土退化。本文选取通风管路基为研究对象,研究高温-高含冰量冻土下通风管路基稳定性的影响。本文以青海省内某公路的通风管路基段为依托。在有、无渗流情况下,通过将通风管边界温度设置成最高温度不变、最低温度阶梯状的变化形式,对路基温度场进行模拟分析。并在温度场的基础上对通风管路基的稳定性进行分析,主要进行了以下几个方面的研究:(1)在通风管边界温度设置成最低温度依次增加、最高温度保持不变的形式的基础上,进行路基温度场数值计算。本文设置条件下的通风管具有与传统设置条件下通风管良好的降温效果,且路基下冻土表现出温度分布上的横向不均匀性。(2)通过路基的阴阳坡与通风管不同形式的组合分析得出:路基的阴阳坡效应不同程度的影响着通风管的降温效率。路基的阴阳坡效应对于路基温度场的影响较大,阳坡可以明显的加热路基土体的温度,阴坡可以明显的降低路基土体的温度,加剧了路基下冻土温度横向的不均匀性。(3)在渗流的情况下,携带热量的入渗水分加深了冻土的融化深度,冻土上限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在通风管边界最低温度依次增加、最高温度保持不变的条件下,水分的入渗加剧了路基下冻土温度横向的不均匀性。(4)路基边坡稳定性的数值计算分析中得出:在融化期,不管采用何种材料进行填筑路基,随着融化深度的增加,边坡稳定系数都随之降低,降低的幅度越来越大。在相同的融化时间,随着路基边坡坡度的增加,路基边坡的稳定系数也随之降低,降低的幅度随时间而减缓。在高温-高含冰量冻土区路基采用1:1.75边坡坡度,其稳定性最好,当采用1:1.25时,路基边坡稳定性最差。(5)对于通风管路基,两种断面的边坡稳定性具有相似的规律,都是随着融化时间的增加,边坡稳定系数也随之减小;随着边坡坡度的增加,其边坡稳定系数也随之减小。(6)通过对通风管路基两种不同断面的边坡稳定分析;发现两种不同的破坏形式,即坡脚破坏和坡肩破坏。坡脚发生破坏的机理为:高温-高含冰量冻土强度较低,不足以承受上部传递的荷载,且高温-高含冰量冻土具有较强的变形能力和较低抗剪强度,因此在坡脚处发生破坏,直至滑动面贯穿整个路基。在坡脚处的土体受到推挤形成隆起。坡肩发生破坏是由于:经历冻融循环的土体强度减小,冻融交界面的镜面作用和融化区水分的影响,在荷载的作用下边坡发生破坏。(本文来源于《重庆交通大学》期刊2016-04-16)

朱东鹏,袁堃,陈建兵,谷志文,刘戈[3](2015)在《高温多年冻土区公路通风管路基传热特征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给高温多年冻土地区通风管路基建设提供参考,根据青海省共和至玉树高等级公路现场监测数据,研究了通风管路基的传热特征,揭示不同季节通风管管内温度变化过程,分析了冻土上限附近热流密度状况。研究结果表明:冷季时通风管路基底部地温低至-6℃,通风管将外界冷空气的冷量直接引导至路基底部,对下伏冻土层产生了主动冷却效果;在2年的观测期内,路基下伏多年冻土层地温未出现明显变化,冻土上限保持稳定;与同期天然孔地温相比,路基底层下5m附近的土层出现了约0.3℃的升温,但该升温过程在通风管路基建设完成后初期已完成,随后趋于稳定,冻土热状况较为稳定;暖季时通风管的吸热强度是冷季放热强度的2.4倍,1年的吸热量约为7.76 MJ·m-2,通风管路基整体处于缓慢吸热状态。(本文来源于《中国公路学报》期刊2015年12期)

刘磊[4](2015)在《多年冻土区通风管路基温度特性现场试验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结合国内修筑在多年冻土区的G214线的通风管路基现场试验段测试结果,分析了通风管路基典型部位的温度随深度、宽度和时间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天然土体和路基中心处的温度在四季中随着深度的增加呈现的变化规律基本相同,但是路基中心处的活动层厚度较天然土体更深;路基下表面年温度变化幅度较上表面小,降温幅度较明显;路基不同位置处的地温年变化近似呈正弦状分布,且地温周期大致相同,但阴阳坡土体温度场呈现不对称性。(本文来源于《青海交通科技》期刊2015年02期)

孙红,葛修润,章金钊,牛富俊[5](2013)在《通风管路基的调温机理》一文中研究指出考虑通风管路基中通风管的空气对流换热特点,摈弃把通风管的影响作为边界条件处理的方法,建立多年冻土区的通风管路基的数值模型,对设置和未设置风门的通风管路基的温度特性进行数值模拟,分析2种情况下通风管路基的调温效果,为多年冻土区的路基工程的建设和安全运营提供技术支撑。研究表明:通风管路基能够明显地降低冻土地基的温度,提高冻土的人为上限;与无风门的路基相比,有风门的通风管路基降低冻土地基的温度的效果更加明显,降温作用发生得更早,冻土人为上限的提高幅度更大,路基中心和路肩下的地基温度降低更快,且温度分布较均匀,路基温度稳定所需要的时间减少。(本文来源于《公路交通科技》期刊2013年05期)

张坤,李东庆,童刚强,常法[6](2011)在《利用封闭式块石护坡调节通风管路基阴阳坡效应》一文中研究指出为研究多年冻土区通风管路基和通风管-封闭碎石护坡路基在阴阳坡温度差异影响下,温度场的不对称特征和下部冻土上限间的差异,评价封闭块石护坡对通风管路基温度场的调节效果,利用北麓河通风管路基实测温度资料,并考虑气候变暖的影响,分别对这两种路基温度场进行数值模拟分析.分析结果表明,通风管路基具有一定的降温能力,但阴阳坡下冻土上限间差异显着,路基温度场呈现明显的不对称性;在通风管路基阳坡增加封闭块石护坡后,可以降低阳坡下土体温度,减小阴阳坡下冻土上限间差异,能有效调节路基阴阳坡效应.对第50年路基与天然地表交界处年平均热流密度的分析表明,增加封闭块石护坡后的路基结构优于通风管路基,且两种路基均处于吸热状态.(本文来源于《沈阳工业大学学报》期刊2011年05期)

杨永鹏,蒋富强[7](2010)在《青藏高原多年冻土区通风管路基温度特性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结合青藏铁路清水河试验段试验,研究通风管路基的温度特性,根据通风管路基基底1m范围内和边坡位置及冻土上限位置热量周转和通风管内外温度,分析通风管路基对保护多年冻土的有效性。研究结果表明:青藏高原严寒的气候为通风管的适用性提供了环境条件;在路基中埋入通风管,不但增加了路基与空气的接触面,而且通过高原空气的强对流活动,消耗路基体中存在的热量,有效阻止路基表面吸收的辐射热量下传,起到了保护下伏多年冻土维持冻结状态的作用;通风管路基作为青藏高原多年冻土区的一种新结构形式,为青藏铁路的建设和安全运营提供了技术支撑。(本文来源于《中国铁道科学》期刊2010年04期)

蒋富强,杨永鹏[8](2008)在《青藏高原多年冻土区通风管路基传热规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目的:通风管路基作为一种新型的路基结构,具有降低多年冻土地温抬升路基人为上限的性能,对多年冻土区铁路的建设及运营提供安全保证。本文结合青藏高原多年冻土区特殊的气候条件及空气流通特征,对通风管内空气对流形式进行分析,并通过传热学基本理论对多年冻土区通风管路基体的传热规律进行研究。研究结果:文章经过系统分析和研究,提出了青藏高原多年冻土区通风管路基的传热理论。认为青藏高原多年冻土区通风管路基的传热方式主要为空气的强迫对流、自然对流及热传导3种,并通过理论计算及试验得出使通风管路基达到最大功效的合理的长径比。(本文来源于《铁道工程学报》期刊2008年11期)

李国玉,李宁,全晓娟[9](2005)在《可调控通风管路基的降温效果》一文中研究指出可调控通风管路基是一种理想的保护高温冻土的工程措施。针对青藏铁路高温冻土段存在的冻融问题,考虑太阳辐射和附面层对边界条件的影响,通过对传统和可调控通风管路基进行详细的数值仿真分析,结果表明:可调控通风管路基在夏季(8月份)0℃的等温线比传统的通风管路基要高,说明其冻土上限抬升较高,冻土会得到更好保护,并且其路基下面也不会出现融化盘;冬季(3月份)-4℃的等温线传递深度要比传统通风管路基深,其对路基基层冻土的降温速度和冷却效果要明显优于传统的通风管路基。(本文来源于《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期刊2005年18期)

刘伟江[10](2005)在《多年冻土区通风管路基温度场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由于全球升温致使多年冻土呈退化趋势,多年冻土地区路基的热稳定性受到了广泛关注。为保证路基热稳定性,必须保护多年冻土已是共识。在众多的保护多年冻土工程措施中,通风管路基是一种积极保护冻土的工程措施。 本文以青藏公路五道梁处的通风管试验路为计算模型,建立了含相变的路基非稳态温度场有限元分析模型,对不同形式的通风管路基的温度场进行了有限元计算,重点分析了典型通风管路基温度场状况以及管径大小、路基高度、通风管埋设深度、管距和关帘子对通风管路基温度场的影响。 研究表明:在同一气候条件下,通风管路基相比普通路基,降温效果明显,能够起到降低冻土路基温度,保护冻土路基稳定的作用;通风管管径对路基温度场有较大影响,管径越大,空气通风对流效果越明显,对保护冻土路基越有利;路基高度对普通路基温度场有较大影响,但在通风管路基中,由于通风管隔断了路基土体,使得通风管下路基土体热阻相同,因此通风管下路基温度场几乎相同;通风管埋设深度对路基温度场有较大影响,冷季通风管埋设越深,对保护冻土路基稳定性越有利,暖季则相反,但综合来看,通风管埋深越深,冻土路基温度场越稳定;通风管间距对路基温度场有较大影响,冷季通风管间距越小,对保护冻土路基越有利,暖季则反之,从路基温度场的总体状况来看,小间距通风管路基对保护冻土路基稳定更加有利;暖季关帘子对路基温度场也有较大影响,暖季关帘子极大的削弱了通风管路基在暖季对冻土路基的不利影响,有效得改善了路基总体温度场状况,有效降低了路基土体温度,保护了冻土路基稳定性。(本文来源于《长安大学》期刊2005-07-01)

通风管路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随着全球气候变暖,青藏高原多年冻土将逐步退化成高温冻土。修筑在冻土上的道路工程将因冻土温度的变化,其稳定性也将受到影响。高温-高含冰量冻土作为高温冻土的一种特殊的类型,其具有温度敏感性大、变形能力强的特点,更容易引起路基发生病害。在多年冻土区已修建的道路工程中采用碎石路基、通风管路基、保温板和遮阳板等措施防止多年冻土退化。本文选取通风管路基为研究对象,研究高温-高含冰量冻土下通风管路基稳定性的影响。本文以青海省内某公路的通风管路基段为依托。在有、无渗流情况下,通过将通风管边界温度设置成最高温度不变、最低温度阶梯状的变化形式,对路基温度场进行模拟分析。并在温度场的基础上对通风管路基的稳定性进行分析,主要进行了以下几个方面的研究:(1)在通风管边界温度设置成最低温度依次增加、最高温度保持不变的形式的基础上,进行路基温度场数值计算。本文设置条件下的通风管具有与传统设置条件下通风管良好的降温效果,且路基下冻土表现出温度分布上的横向不均匀性。(2)通过路基的阴阳坡与通风管不同形式的组合分析得出:路基的阴阳坡效应不同程度的影响着通风管的降温效率。路基的阴阳坡效应对于路基温度场的影响较大,阳坡可以明显的加热路基土体的温度,阴坡可以明显的降低路基土体的温度,加剧了路基下冻土温度横向的不均匀性。(3)在渗流的情况下,携带热量的入渗水分加深了冻土的融化深度,冻土上限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在通风管边界最低温度依次增加、最高温度保持不变的条件下,水分的入渗加剧了路基下冻土温度横向的不均匀性。(4)路基边坡稳定性的数值计算分析中得出:在融化期,不管采用何种材料进行填筑路基,随着融化深度的增加,边坡稳定系数都随之降低,降低的幅度越来越大。在相同的融化时间,随着路基边坡坡度的增加,路基边坡的稳定系数也随之降低,降低的幅度随时间而减缓。在高温-高含冰量冻土区路基采用1:1.75边坡坡度,其稳定性最好,当采用1:1.25时,路基边坡稳定性最差。(5)对于通风管路基,两种断面的边坡稳定性具有相似的规律,都是随着融化时间的增加,边坡稳定系数也随之减小;随着边坡坡度的增加,其边坡稳定系数也随之减小。(6)通过对通风管路基两种不同断面的边坡稳定分析;发现两种不同的破坏形式,即坡脚破坏和坡肩破坏。坡脚发生破坏的机理为:高温-高含冰量冻土强度较低,不足以承受上部传递的荷载,且高温-高含冰量冻土具有较强的变形能力和较低抗剪强度,因此在坡脚处发生破坏,直至滑动面贯穿整个路基。在坡脚处的土体受到推挤形成隆起。坡肩发生破坏是由于:经历冻融循环的土体强度减小,冻融交界面的镜面作用和融化区水分的影响,在荷载的作用下边坡发生破坏。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通风管路基论文参考文献

[1].张昌扬.非均匀开孔透壁通风管路基阴阳坡治理数值模拟研究[D].绍兴文理学院.2017

[2].赵伟强.高温—高含冰量冻土通风管路基稳定性分析[D].重庆交通大学.2016

[3].朱东鹏,袁堃,陈建兵,谷志文,刘戈.高温多年冻土区公路通风管路基传热特征分析[J].中国公路学报.2015

[4].刘磊.多年冻土区通风管路基温度特性现场试验分析[J].青海交通科技.2015

[5].孙红,葛修润,章金钊,牛富俊.通风管路基的调温机理[J].公路交通科技.2013

[6].张坤,李东庆,童刚强,常法.利用封闭式块石护坡调节通风管路基阴阳坡效应[J].沈阳工业大学学报.2011

[7].杨永鹏,蒋富强.青藏高原多年冻土区通风管路基温度特性分析[J].中国铁道科学.2010

[8].蒋富强,杨永鹏.青藏高原多年冻土区通风管路基传热规律研究[J].铁道工程学报.2008

[9].李国玉,李宁,全晓娟.可调控通风管路基的降温效果[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5

[10].刘伟江.多年冻土区通风管路基温度场研究[D].长安大学.2005

论文知识图

通风管路基优化设计智能专家系...通风管路基结构示意图成型后的通风管路基清水河试验段通风管路基设计图无风门通风管路基中心下的地基温...通风管路基

标签:;  ;  ;  ;  ;  ;  ;  

通风管路基论文_张昌扬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