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KV杆塔防雷装置论文和设计-周亚兵

全文摘要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10KV杆塔防雷装置,涉及电力辅助设备技术领域,10KV杆塔防雷装置包括:避雷线、第一钢绞线、接地网、避雷器和第二钢绞线;避雷线设置在杆塔的上方,接地网设置在地面以下,第一钢绞线的第一端与避雷线连接,第一钢绞线的第二端与接地网连接;杆塔的横担上设置有避雷器,第二钢绞线的第一端与第一钢绞线连接,另一端与横担连接。由于避雷线与接地网之间通过第一钢绞线连接,第一钢绞线与圆钢相比,重量大大降低,且更容易弯曲、价格更低,因此,与现有技术相比,10KV杆塔防雷装置的安装、原材料的运输更加容易,且造价更低。

主设计要求

1.一种10KV杆塔防雷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避雷线、第一钢绞线、接地网、避雷器和第二钢绞线;所述避雷线设置在杆塔的上方,所述接地网设置在地面以下,所述第一钢绞线的第一端与所述避雷线连接,所述第一钢绞线的第二端与所述接地网连接;所述杆塔的横担上设置有所述避雷器,所述第二钢绞线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一钢绞线连接,另一端与所述横担连接。

设计方案

1.一种10KV杆塔防雷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避雷线、第一钢绞线、接地网、避雷器和第二钢绞线;

所述避雷线设置在杆塔的上方,所述接地网设置在地面以下,所述第一钢绞线的第一端与所述避雷线连接,所述第一钢绞线的第二端与所述接地网连接;

所述杆塔的横担上设置有所述避雷器,所述第二钢绞线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一钢绞线连接,另一端与所述横担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10KV杆塔防雷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钢绞线的第一端与所述避雷线通过第一线夹连接;

所述第二钢绞线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一钢绞线通过第二线夹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10KV杆塔防雷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钢绞线的第二端设置有接地管,所述第一钢绞线与所述接地管连接;

所述接地管上远离所述第一钢绞线的一端开设有第一固定孔,所述接地网的接地引上线上开设有第一安装孔,通过螺栓依次穿设所述第一固定孔、所述第一安装孔与螺母连接,以将所述接地管与所述接地引上线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10KV杆塔防雷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钢绞线的第二端设置有连接管,所述第二钢绞线与所述连接管连接;

所述连接管远离所述第二钢绞线的一端开设有第二固定孔,所述横担上开设有第二安装孔,通过螺栓依次穿设所述第二固定孔、所述第二安装孔与螺母连接,以将所述连接管与横担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10KV杆塔防雷装置,其特征在于,沿所述第一钢绞线的长度方向设置多个固定件;

所述固定件用于将所述第一钢绞线与所述杆塔固定。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10KV杆塔防雷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件为铁丝。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10KV杆塔防雷装置,其特征在于,沿所述第一钢绞线的长度方向上,多个所述固定件等距分布。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10KV杆塔防雷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杆塔顶部设置有支架,所述避雷线架设在所述支架上,且所述避雷线与所述支架连接。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10KV杆塔防雷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架的顶部设置有卡扣;

所述支架通过所述卡扣与所述避雷线连接。

10.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10KV杆塔防雷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接地管、所述连接管、所述第一线夹和所述第二线夹均为导电材料制成。

设计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力辅助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10KV杆塔防雷装置。

背景技术

在雷雨天气比较频繁的地区,10KV线路杆塔运行的过程中容易被雷击而出现安全事故。因此,工作人员需要在10KV线路杆塔上安装防雷装置。

现有的10KV杆塔防雷装置一般包括避雷线和圆钢,避雷线架设在杆塔上方,圆钢的一端与避雷线连接,另一端与接地网连接,以将雷电顺利地导入地下,从而确保10KV线路杆塔在雷雨天气能够安全运行。

然而,由于圆钢重量较重、价格高,且比较坚硬,不容易弯曲,导致10KV杆塔防雷装置的安装、原材料的运输困难,而且造价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10KV杆塔防雷装置,以解决现有技术中10KV杆塔防雷装置的安装、原材料的运输困难且造价高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10KV杆塔防雷装置,包括:避雷线、第一钢绞线、接地网、避雷器和第二钢绞线;

所述避雷线设置在杆塔的上方,所述接地网设置在地面以下,所述第一钢绞线的第一端与所述避雷线连接,所述第一钢绞线的第二端与所述接地网连接;

所述杆塔的横担上设置有所述避雷器,所述第二钢绞线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一钢绞线连接,另一端与所述横担连接。

其中,所述第一钢绞线的第一端与所述避雷线通过第一线夹连接;

所述第二钢绞线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一钢绞线通过第二线夹连接。

具体地,所述第一钢绞线的第二端设置有接地管,所述第一钢绞线与所述接地管连接;

所述接地管上远离所述第一钢绞线的一端开设有第一固定孔,所述接地网的接地引上线上开设有第一安装孔,通过螺栓依次穿设所述第一固定孔、所述第一安装孔与螺母连接,以将所述接地管与所述接地引上线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第二钢绞线的第二端设置有连接管,所述第二钢绞线与所述连接管连接;

所述连接管远离所述第二钢绞线的一端开设有第二固定孔,所述横担上开设有第二安装孔,通过螺栓依次穿设所述第二固定孔、所述第二安装孔与螺母连接,以将所述连接管与横担连接。

进一步地,沿所述第一钢绞线的长度方向设置多个固定件;

所述固定件用于将所述第一钢绞线与所述杆塔固定。

进一步地,所述固定件为铁丝。

进一步地,沿所述第一钢绞线的长度方向上,多个所述固定件等距分布。

进一步地,所述杆塔顶部设置有支架,所述避雷线架设在所述支架上,且所述避雷线与所述支架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支架的顶部设置有卡扣;

所述支架通过所述卡扣与所述避雷线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接地管、所述连接管、所述第一线夹和所述第二线夹均为导电材料制成。

相对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10KV杆塔防雷装置具有以下优势: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10KV杆塔防雷装置安装在杆塔上,通过在杆塔的上方设置避雷线、横担上设置避雷器,避雷线通过第一钢绞线与接地网连接,避雷器通过横担、第二钢绞线、第一钢绞线与接地网连接,雷雨天气时,避雷线、避雷器能够将雷电导入地下,以确保10KV杆塔在雷雨天气能够安全运行。

由于避雷线与接地网之间通过第一钢绞线连接,第一钢绞线与圆钢相比,重量大大降低,且更容易弯曲、价格更低,因此,与现有技术相比,10KV杆塔防雷装置的安装、原材料的运输更加容易,且造价更低。

并且,在杆塔上方设置避雷线的同时,在横担上设置避雷器,使避雷线、避雷器均通过钢绞线与接地网连接,可以提高10KV杆塔防雷装置对10KV线路杆塔的防护效果。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10KV杆塔防雷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提供的10KV杆塔防雷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2中A处的放大图;

图4为图2中B处的放大图。

附图标记:

1-避雷线;2-第一钢绞线;21-第一线夹;22-接地管;3-接地引上线;4-避雷器;5-第二钢绞线;51-第二线夹;52-连接管;6-杆塔;61-横担;62-支架;621-卡扣;7-固定件。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如出现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前”、“后”等,其所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如出现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10KV杆塔防雷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提供的10KV杆塔6防雷装置,包括:避雷线1、第一钢绞线2、接地网、避雷器4和第二钢绞线5;避雷线1设置在杆塔6的上方,接地网设置在地面以下,第一钢绞线2的第一端与避雷线1连接,第一钢绞线2的第二端与接地网连接;杆塔6的横担61上设置有避雷器4,第二钢绞线5的第一端与第一钢绞线2连接,另一端与横担61连接。

相对于现有技术,本实施例提供的10KV杆塔6防雷装置具有以下优势:

本实施例提供的10KV杆塔6防雷装置安装在杆塔6上,通过在杆塔6的上方设置避雷线1、横担61上设置避雷器4,避雷线1通过第一钢绞线2与接地网连接,避雷器4通过横担61、第二钢绞线5、第一钢绞线2与接地网连接,雷雨天气时,避雷线1、避雷器4能够将雷电导入地下,以确保10KV杆塔6在雷雨天气能够安全运行。

由于避雷线1与接地网之间通过第一钢绞线2连接,第一钢绞线2与圆钢相比,重量大大降低,且更容易弯曲、价格更低,因此,与现有技术相比,10KV杆塔6防雷装置的安装、原材料的运输更加容易,且造价更低。

并且,在杆塔6上方设置避雷线1的同时,在横担61上设置避雷器4,使避雷线1、避雷器4均通过钢绞线与接地网连接,可以提高10KV杆塔6防雷装置对10KV线路杆塔6的防护效果。

图2为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提供的10KV杆塔6防雷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图2中A处的放大图。

其中,为了使第一钢绞线2能够与避雷线1稳固地连接,第二钢绞线5与第一钢绞线2稳固地连接,从而实现第一钢绞线2与避雷线1导电、第二钢绞线5与第一钢绞线2导电,本实施例提供的10KV杆塔6防雷装置中,如图1和图3所示,第一钢绞线2的第一端与避雷线1通过第一线夹21连接;第二钢绞线5的第一端与第一钢绞线2第二线夹51连接。

第一线夹21、第二线夹51可以为铁、钢、铝、铜等金属材料制成。

进一步地,为了使第一钢绞线2的第二端能够与接地网较好地电连接,从而使得雷电可以顺利地通过避雷线1、第一钢绞线2导入地下,以确保10KV杆塔6在雷雨天气能够安全运行,本实施例提供的10KV杆塔6防雷装置中,如图1和图4所示,第一钢绞线2的第二端设置有接地管22,第一钢绞线2与接地管22连接;接地管22上远离第一钢绞线2的一端开设有第一固定孔,接地网的接地引上线3上开设有第一安装孔,通过螺栓依次穿设第一固定孔、第一安装孔与螺母连接,以将接地管22与接地引上线3连接。

第一钢绞线2与接地管22之间可以采取焊接、卡接、压接等方式连接,接地管22为铜、铁、钢等金属材质制成,以确保第一钢绞线2与接地网之间通过接地管22较好地连接,且能够将雷电顺利导入地下。

进一步地,为了使第二钢绞线5的第二端能够与横担61稳固地连接,以确保在雷雨天气时,避雷器4能够将雷电导入地下,从而确保10KV杆塔6的安全运行,本实施例提供的10KV杆塔6防雷装置中,如图1和图4所示,第二钢绞线5的第二端设置有连接管52,第二钢绞线5与连接管52连接;连接管52远离第二钢绞线5的一端开设有第二固定孔,横担61上开设有第二安装孔,通过螺栓依次穿设第二固定孔、第二安装孔与螺母连接,以将连接管52与横担61连接。

第二钢绞线5的第二端与连接管52之间可以采取焊接、压接等方式连接。

进一步地,为了确保10KV杆塔6防雷装置在雷雨天气,能够将雷电顺利的导入地下,以确保10KV杆塔6安全地运行,本实施例提供的10KV杆塔6防雷装置中,如图2和图3所示,沿第一钢绞线2的长度方向设置多个固定件7;固定件7用于将第一钢绞线2与杆塔6固定。

固定件7为铁丝。

将铁丝沿第一钢绞线2和杆塔6的周向缠绕数圈,再将铁丝的两端绑扎到一起,以将第一钢绞线2和杆塔6绑扎固定。

进一步地,为了确保第一钢绞线2与杆塔6稳固地固定,避免刮风时对第一钢绞线2造成损坏,从而确保10KV杆塔6防雷装置对10KV杆塔6的防护效果,本实施例提供的10KV杆塔6防雷装置中,如图2-3所示,沿第一钢绞线2的长度方向上,多个固定件7等距分布。

大约1.5米的高度设置一个固定件7,可以确保第一钢绞线2与杆塔6之间连接的牢固性。

进一步地,为了使避雷线1可以平稳地置于杆塔6顶部,以起到对10KV杆塔6防雷装置的防雷效果,本实施例提供的0KV杆塔6防雷装置中,如图1-2所示,杆塔6顶部设置有支架62,避雷线1架设在支架62上,且避雷线1与支架62连接。

支架62的顶部设置有卡扣621;支架62通过卡扣621与避雷线1连接。

接地管22、连接管52、第一线夹21和第二线夹51均为导电材料制成。

接地管22、连接管52、第一线夹21和第二线夹51可以采用铜、铝、铁、钢等金属材料制成,从而确保接地管22、连接管52、第一线夹21和第二线夹51的导电效果,进而确保10KV杆塔6防雷装置可以对10KV杆塔6较好地防雷。

支架62把避雷线1撑起来,避雷线1进而把杆塔6上架设的导线纳入到25度保护角范围内,形成一种伞状的保护,有效的防止了直击雷和感应雷对配电线路的损害。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

设计图

10KV杆塔防雷装置论文和设计

相关信息详情

申请码:申请号:CN201920017959.4

申请日:2019-01-03

公开号:公开日:国家:CN

国家/省市:81(广州)

授权编号:CN209250200U

授权时间:20190813

主分类号:H02G 13/00

专利分类号:H02G13/00;H02G7/22

范畴分类:37D;38H;

申请人:广东电网有限责任公司;广东电网有限责任公司清远供电局;清远电力规划设计院有限公司

第一申请人:广东电网有限责任公司

申请人地址:510000 广东省广州市越秀区东风东路757号

发明人:周亚兵;唐小亮;罗建军;曾穗明;杨芳;宁国标;何海勇;康刚;李鹏;康善斌;黄永锋;宾泼

第一发明人:周亚兵

当前权利人:广东电网有限责任公司;广东电网有限责任公司清远供电局;清远电力规划设计院有限公司

代理人:崔振

代理机构:11371

代理机构编号:北京超凡志成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优先权:关键词:当前状态:审核中

类型名称:外观设计

标签:;  ;  ;  ;  ;  

10KV杆塔防雷装置论文和设计-周亚兵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