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0%鲫鱼拌种防治小麦纹枯病效果好

2.50%鲫鱼拌种防治小麦纹枯病效果好

一、2.50%适乐时拌种防治小麦纹枯病效果好(论文文献综述)

汪芳琳,胡祖红,刘彭娟,丁莹[1](2019)在《四种悬浮种衣剂对皖江区域小麦性状和纹枯病防治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选择安徽省国营华阳河农场农科所小麦试验田,以皖江区域优势小麦品种镇麦6号为试验作物,选用2.5%的适乐时悬浮种衣剂(咯菌腈)、25%的迈舒平悬浮种衣剂(噻虫·咯·霜灵)、3%的敌萎丹悬浮种衣剂(苯醚甲环唑)、6%的立克秀悬浮种衣剂(戊唑醇)等4种小麦常用种衣剂为试验药剂,通过对不同处理的小区小麦出苗率、四叶期小麦鲜(干)重、发病率、病情指数、小麦性状、产量等综合比较分析。结果表明,用25%的迈舒平悬浮种衣剂对小麦种进行处理较其它处理在提高小麦出苗率、预防小麦纹枯病以及提高产量性状等方面均有显着效果。

齐永霞,陈莉,丁克坚[2](2015)在《小麦纹枯病田间药剂防治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通过田间小区试验,比较了不同杀菌剂与施药技术对小麦纹枯病的田间防效。结果表明,单剂拌种对小麦纹枯病的防效以5%的适乐丹最好,小麦拔节期其防效为72.75%,且持效期长;混剂拌种以混剂3(戊唑醇+三唑酮WP 1∶1)按种子重量的0.04%拌种防效最好,小麦拔节期其防效为55.94%;小麦拔节期药剂喷雾的防效以混剂5(戊唑醇+丙环唑EC 1∶1)按900mL·hm-2喷雾的防效最好;药剂不同处理技术对小麦纹枯病和小麦白粉病的防效均以混剂1(三唑酮WP+福美双WP 1∶9)按种子重量的0.04%拌种加混剂5分别在小麦拔节期和孕穗期各喷雾1次的防效最好,该处理措施在小麦腊熟期对小麦纹枯病的防效为77.40%,在孕穗期对小麦白粉病的防效为95.28%。综合各药剂在小麦不同生育阶段的防效,药剂拌种+拔节期喷雾+孕穗期喷雾的药剂防治策略总体控病效果最好,增产效果明显;其次是药剂拌种+拔节期喷雾。

李山东[3](2013)在《氟酰胺和枯草芽孢杆菌NJ-18菌株协同作用防治稻、麦纹枯病研究》文中认为氟酰胺是隶属于琥珀酸脱氢酶抑制剂的杀菌剂(Succinate Dehydrogenase Inhibitors,SDHIs类),该类杀菌剂主要是抑制病原菌菌体的琥珀酸脱氢酶活性,进而干扰呼吸作用。氟酰胺对水稻纹枯病菌、黄瓜立枯病菌、棉花立枯病菌和小麦纹枯病菌具有良好的抑菌作用,平均EC50值依次为0.1058、0.1068、0.1210和0.3428μg/mL;对油菜菌核病菌的抑菌作用次之,其平均EC50值1.8583μg/mL;对水稻恶苗病菌、草莓灰霉病菌、番茄灰叶斑病菌和小麦赤霉病菌的抑菌作用弱,其平均EC50值分别为30.1134、38.1259、77.8034和98.1082μg/mL.2010~2012年间从江苏省内多地采集分离的137株小麦纹枯病菌和112株水稻纹枯病菌对氟酰胺敏感性频率分布均呈连续单峰曲线,平均EC50值分别为0.2870±0.1725μg/mL和0.0736±0.0331μg/mL,接近正态分布,没有出现敏感性下降的抗药性群体,这些病菌均为氟酰胺野生敏感菌株,因此可以分别作为小麦纹枯病菌和水稻纹枯病菌对氟酰胺的敏感性基线。进一步研究表明:该药剂对水稻纹枯病兼具有很好的保护性和治疗性作用,200mg a.i./L浓度时对该病的保护性防效达到100%,800mg a.i./L浓度时对该病的治疗性防效达到85.16%;能很好地被水稻叶和根吸收和输导。枯草芽孢杆菌NJ-18菌株生长曲线符合一般细菌对数生长周期规律,在培养的48-60h时细菌浊度或活茵数生长量达到最大。NJ-18对小麦/水稻纹枯病菌表现出很强的拮抗活性,牛津杯法测定其对小麦和水稻纹枯病菌菌丝生长抑菌圈直径分别为23.5mm和16.6mm;划线法测定其对小麦和水稻纹枯病菌菌丝生长抑茵带长度分别为35.5mm和28.4mm。NJ-18对小麦和水稻纹枯病菌菌丝生长量也具有强烈抑制作用。枯草芽孢杆菌NJ-18菌株无论在含氟酰胺浓度500~1000μg/mL的LBA平板上,还是在含氟酰胺浓度400~1200μg/mL的LB培养液中,均生长正常,活菌数生长量没有受到抑制;同时,在小麦粒上氟酰胺对NJ-18菌株芽孢的存活力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氟酰胺和NJ-18菌株具有很好的相容性,因此,分别采用氟酰胺与NJ-18菌株发酵液或者芽孢制剂混配,进行了其对小麦和水稻纹枯病的温室和田间药效试验。(1)氟酰胺与NJ-18菌株芽孢制剂协同拌种研究结果表明,在温室条件下,NJ-18芽孢制剂(109cfu/g)300g分别与20%氟酰胺WP50g和100g混合拌种100Kg小麦种子后,对小麦拔节期的纹枯病防效为47.96%和64.58%,显着高于两者同剂量单用处理的防效;在大田条件下,两者混合拌种处理也能显着提高对于小麦纹枯病的田间防效,而且能够显着提高小麦千粒重,增加产量,对小麦生长均安全。(2)氟酰胺与NJ-18菌株发酵液在2011~2012年连续两年的协同喷雾防治结果表明,在温室条件下,500mL/亩枯草芽孢杆菌NJ-18菌株发酵液(使用浓度108cfu/mL)对小麦纹枯病的防治效果为30.92~38.71%,20%氟酰胺WP单剂使用量100~400g/亩之间的防治效果为22.42~54.26%,NJ-18(使用浓度108cfu/mL)与100~400g20%氟酰胺WP混合喷雾后对小麦纹枯病防效均显着高于两者同剂量单用处理的防效,而且能够显着提高小麦千粒重,增加产量;在大田条件下,枯草芽孢杆菌NJ-18(108cfu/mL)与62.5~200g20%氟酰胺WP混合喷雾后对于小麦纹枯病的防治效果可达到43.37~76.77%,显着高于两者同剂量单用处理的防效。(3)离体条件下,氟酰胺和NJ-18菌株发酵液对水稻纹枯病菌均表现出很强的抑茵活性,1000mg a.i./L浓度氟酰胺和109cfu/mL浓度NJ-18菌株均能够完全抑制其生长。2011和2012两年的田间喷雾防治试验结果表明,50g/亩20%氟酰胺单剂WP对水稻纹枯病的防效达到59.62~88.88%;500mL/亩NJ-18菌株发酵液(使用浓度108cfu/mL)的防治效果达到47.80~54.21%,与50g/亩高剂量20%井冈霉素WP防治无显着差异;50g/亩20%氟酰胺WP和108cfu/mL的NJ-18菌株发酵液混用时防治效果高达81.10~97.87%,增效显着。

陈怀谷[4](2012)在《小麦全蚀病菌的遗传组成和病害的防治技术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小麦全蚀病和纹枯病在我国黄淮和长江下游麦区的发生呈上升趋势,现已成为该地区小麦上的主要病害。了解该地区小麦全蚀病菌组成、分布,对了解病害的发展和预测病害发生具有重要意义。为减少病害的危害,目前也急需对病害的控制技术进行筛选。为此,首先从黄淮麦区的河南、山东、安徽和江苏4省采集和分离了104株小麦全蚀病病菌,采用GGT-RP:NS5和GGA-RP:NS5两对特异性引物对病菌基因组DNA进行PCR扩增,从而鉴定这些菌株的变种类型。结果表明,所分离菌株都为禾顶囊壳小麦变种。对3种小麦全蚀病菌基因型的分析方法进行了比较,发现ITS序列分析的方法是禾顶囊壳小麦变种下分型的可靠方法。对核糖体rDNA部分序列进行的系统发育学分析结果表明,根据rDNA ITS1区的序列,供试菌株可划分为两个基因型,与国外小麦全蚀病菌基因型的分类描述有所不同,我们暂将这两个基因型命名为Q1和Q2型。所分离菌株中,Q1型菌数量高于Q2型。河南菌株中,2010年和2011年两种基因型菌株的比例不同,这种变化与病害发展和防控措施的实行有无关系还需进行进一步的研究。为了解该区域病菌的致病力,首先比较了小麦全蚀病菌致病力的3种接种测定方法和2种病情分级标准。比较结果表明,以蛭石为培养基质、麦种下2cm接种菌丝块的接种方法和0-6级的分级标准,可比较有效和准确的测定小麦全蚀病菌的致病力。对2010年和2011年分离自黄淮麦区的104株小麦全蚀病菌进行了致病力测定,结果表明供试菌株的致病力存在明显差异。不同地区菌群间致病力差异不显着,Q1型和Q2型菌株间的致病力没有显着差异。利用公共的真菌基因组数据库资源,对小麦全蚀病病菌G. graminis及与其亲缘关系较近的M. oryzae和M. poae三种真菌基因组中SSRs的结构类型、分布、丰度及最长序列等进行了系统分析并做了比较。结果表明:这三种真菌基因组中的SSRs非常丰富,分别为13221、9977和11422个。编码基因的序列中二、四、五核苷酸重复基序的SSRs丰富度要低于全基因组中SSRs的丰富度,而三、六核苷酸重复基序的SSRs丰富度要高于全基因组中SSRs的丰富度。G. graminis基因组中二、三、四、五、六核苷酸重复基序的SSRs丰富度要远高于M. oryzae和M. poae基因组中的同类SSRs,说明G. graminis基因组可能具有较高的变异度。本研究对禾谷顶囊壳小麦变种基因组中SSRs的丰度、出现频率及最长基序的分析为快速、便捷地设计多态性丰富的SSRs引物提供了有益的信息。在对已公布的禾顶囊壳小麦变种菌株R3-111a-1基因组中SSR组成和结构分析的基础上,选取不同核苷酸重复方式的较长重复基序,根据其两端的保守序列设计17条引物。利用2010年分离菌株对这些引物进行筛选,获得4对扩增多态性较好的引物G7、G9、G14、G17。这4个SSR标记共可以获得50个等位基因,每个基因座的等位基因数为2-7个,平均数为5个。应用以上的4个SSR标记对2010年从黄淮麦区分离的52个菌株进行了遗传分析。4个标记可把52个菌株分为两个大的簇。群体遗传分析的结果表明,江苏病菌群体的遗传多样性水平最高,其次为山东群体,河南和安徽群体的多样性水平最低。84%的变异来自于群体内,只有16%的变异来自于群体间,4个群体间的基因流(Nm)为2.604。以安徽和山东群体的遗传相似性最高。群体分析的结果说明,安徽和河南的小麦全蚀病菌可能分别来自于山东病区。杀菌剂种子处理是目前小麦全蚀病防治的主要方法,为了筛选高效安全的药剂。首先测定了多种杀菌剂对小麦全蚀病菌的抑菌活性,并对杀菌剂在不同浓度下的防效以及对小麦的安全性进行了盆栽试验。室内毒力测定结果表明:甾醇脱甲基化抑制剂类杀菌剂(DMIs)对小麦全蚀病病菌菌丝生长有显着的抑制作用,其中氟喹唑、氟环唑、三唑醇、咪鲜胺、戊唑醇和苯醚甲环唑的平均EC50值分别为0.03,0.03,0.06,0.07,0.10和0.24mg/L。盆栽试验结果表明:硅噻菌胺和苯醚甲环唑在推荐浓度下对小麦全蚀病有很好的防治效果,并且对小麦出苗、苗高没有显着影响;咯菌腈的防效与苯醚甲环唑相似,但对小麦出苗有轻微的抑制作用;其它几种杀菌剂对小麦全蚀病也能起到很好的防治效果,但是对小麦的生长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从防治效果、对小麦安全性以及抗药性治理方面综合考虑,将硅噻菌胺、苯醚甲环唑和咯菌腈等交替或混合使用是防治小麦全蚀病比较好的策略。纹枯病是长江中下游小麦上的重要病害,稻秸秆还田是该地区广泛推广的农业栽培措施。为了解稻秸秆还田对小麦根围拮抗细菌和小麦纹枯病发生的影响,本研究通过多年的田间试验,利用基于培养的方法比较了稻秸秆还田2年和3年小区小麦根围和非根围的细菌和真菌群体。结果表明,稻秸秆还田可增加小麦根围和非根围的产荧光假单胞菌菌落形成单位的数量。稻秸秆还田土壤中的产荧光假单胞菌在总细菌中的比例高于非覆盖土壤。利用平板对对峙法测定了分离细菌菌株对禾谷丝核菌Rhizoctonia cerealis的拮抗作用,并根据16s rDNA的部分序列对菌株进行了鉴定。测定结果表明,与其他种的细菌相比,假单胞杆菌对禾谷丝核菌具有较强的拮抗作用,80%以上的小麦根围发荧光假单胞菌对禾谷丝核菌具有拮抗作用。稻秸秆还田小区的小麦纹枯病病情指数低于未还田小区。研究结果表明,稻麦轮作地区的稻秸秆还田可以增加土壤中的产荧光假单胞菌的群体数量,同时产荧光假单胞菌可以对小麦纹枯病的发生起控制作用。

白迎春,宋丹,马凡峰,谢林,陈金文[5](2011)在《2.5%扑力猛悬浮种衣剂处理种子防治小麦纹枯病试验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进行2.5%扑力猛悬浮种衣剂处理种子防治小麦纹枯病试验,结果表明:2.5%扑力猛悬浮种衣剂处理种子对小麦纹枯病有良好的防治效果,且对小麦安全,有一定的增产作用。

周磊,杨忆,孙炳剑,白晓冬,张磊,韩世平,李洪连[6](2011)在《不同种子处理剂对小麦全蚀病的防治效果》文中研究说明小麦全蚀病近年在我国小麦主产区河南省暴发成灾。为了筛选小麦全蚀病的高效防治药剂,对6种种子处理剂(敌萎丹、立克秀、全蚀净、扑力猛、多菌灵、适乐时)和4种复配药剂(适麦丹、DSL、LSL和SSL)进行了室内盆栽试验和田间试验。室内试验结果表明,53%DSL1:250包衣处理防效最好,为81.67%;其次为2.5%扑力猛FS1:500包衣,防效为76.67%;52.5%SSL1:500包衣、12.5%全蚀净FS1:500包衣防效也都达到70%左右。大田试验结果表明,全蚀净12.5%FS防病效果最好,为69.06%;其次为适乐时2.5%FS,防效为68.07%;52.5%SSL和50%多菌灵WP也都达到60%以上。综合评价认为,全蚀净和52.5%SSL为防治小麦全蚀病较好的种子处理剂,而52.5%SSL防效好,成本低,具有良好的开发应用前景。

白小冬[7](2009)在《河南省小麦全蚀病发生和关键防控技术研究与应用》文中研究表明小麦是河南省重要粮食作物之一,小麦全蚀病是河南省农业补充检疫性有害生物。近年来,小麦全蚀病在河南省发生逐年加重,成为河南省小麦安全生产和可持续发展的潜在威胁。为有效遏制小麦全蚀病的的发生态势,本文对小麦全蚀病的发生规律、防治措施进行了研究,并将防控技术进行大田推广。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通过系统调查和大田普查,明确了河南省小麦全蚀病的分布范围、危害程度及发生面积。目前,河南省共有17个省辖市、73个县发现该病,发生面积达144.79万亩。(2)通过建立对小麦种子基地产地检疫和无害化处理制度,从源头保证了小麦生产的安全用种。其中产检面积累计达934.32万亩,报废27.78万亩。(3)通过田间试验,筛选出一批对小麦全蚀病的有效药剂。在考虑价位等方面因素后,选出适乐时、敌委丹、立克秀三种药剂为防治小麦全蚀病的推广药剂,并进行大田推广。(4)不同施药方式的防效对比试验结果表明:土壤处理+种子处理防效>单一种子处理防效>单一土壤处理防效,但是考虑环境污染及田间操作等因素,在大田推广时仍按照单一拌种防治方式进行推广。在小麦全蚀病严重发生的地块,则可按照土壤处理+种子处理方式进行防治。筛选出青萎散、青枯停等生物制剂拌种加灌根,防效与化学药剂拌种处理的防效相当。(5)通过对黄淮地区大面积推广和新近选育的小麦品种进行田间病圃鉴定,发现绝大多数品种对全蚀病感病或高感,从中筛选出豫麦70、内乡188等对全蚀病具有一定抗性的品种。(6)自2007年以来,共推广适乐时、敌委丹、立克秀三种药剂进行防控小麦全蚀病,达61.98吨,防控面积达932.25万亩次,有效控制了小麦全蚀病为害,也辐射带动了市、县农业部门及农民积极进行防控,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孙炳剑,袁虹霞,邢小萍,李洪连[8](2008)在《不同种子处理剂对小麦全蚀病的防治效果》文中研究表明为了筛选小麦全蚀病的高效防治药剂,对8种种子处理剂(敌萎丹、立克秀、全蚀净、烯唑醇、扑力猛、多菌灵、适乐时和三唑酮)进行了室内毒力测定、盆栽试验和田间防效试验。室内测定结果表明,敌萎丹对小麦全蚀病菌菌丝生长抑制效果最好,EC50为0.24 mg/kg;其次是立克秀、全蚀净和烯唑醇,EC50分别为0.33、0.41和0.43 mg/kg;扑力猛和多菌灵对小麦全蚀病菌菌丝生长也有一定的抑制效果,EC50均在1.5mg/kg以下;适乐时和三唑酮抑菌效果较差。盆栽拌种试验结果表明,全蚀净防效最好,为83.3%;其次为敌萎丹,防效为81.12%;立克秀、烯唑醇和扑力猛防效也都达到70%以上。大田拌种试验结果表明,全蚀净防效最好,防效达到72.09%;防效在50%以上的处理有敌萎丹和适乐时,防效分别为55.56%和50.29%。综合评价认为,全蚀净和敌萎丹为防治小麦全蚀病的较好种子处理剂。

李东臣[9](2007)在《山东德州市小麦主要病害防治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论文针对山东鲁西北平原发生的的小麦主要病害进行调查,明确了小麦病害的种类和发生程度的变化;并针对小麦主要病害的发生规律,进行了防治技术研究。通过系统试验评价了德州市目前应用的小麦品种对白粉病、赤霉病、纹枯病和根腐病四种病害的室内抗病性水平;利用7种不同的杀菌剂及其混合剂以生长速率法检测对小麦颖枯病菌、赤霉病菌、纹枯病菌和根腐病菌的抑菌作用;试验比较了2.5%适乐时种衣剂、5%丙环唑水分散剂、25%戊唑醇乳油、2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5%井岗霉素悬浮剂、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80%福美双可湿性粉剂等喷雾防治和种子处理分别对小麦主要病害的防治作用;在此基础上验证了苗期拌种结合拔节期药剂喷雾对小麦主要病害具有很好的防治效果。研究了不同药剂的种子处理对小麦苗期生长发育、小麦产量及其光合作用的影响。并根据研究结果,制定出了一套适合当地小麦生产的小麦主要病害综合治理措施。主要研究结果表明:1.、目前德州市种植的小麦品种对白粉病的抗性水差异显着,鲁麦14、济南13和莱州953为高抗品种;鲁麦13、鲁麦15、鲁麦17、鲁麦18、济核02为中抗品种,鲁麦11、鲁麦12、鲁麦19为中感品种,鲁麦3为高感品种。对小麦赤霉病的抗性水平表现为:鲁麦14、烟农15为高抗品种,郑引1号、PH85-16、鲁麦1号为中抗品种;徐州24、徐州25、烟富188为中感品种,鲁麦22为;高感品种。对小麦根腐病抗性水平表现为:碱麦、冀花91、冀育83、冀花91H2、吕旱1155、克91对叶枯或杆枯均表现出一定的抗性,但是未发现对根腐病的免疫品种;鲁麦12、鲁麦13、鲁麦15、鲁麦19为感病品种。对小麦纹枯病抗性水平表现为:昌乐5为高抗品种,中抗品种有:烟农15、济南17、鲁麦15、鲁麦23、鲁麦14。山农45、鲁麦9、D9401、鲁麦7、鲁麦13、泰山021为中感品种;215953为高度感病品种。2.、不同杀菌剂药剂对主要病原菌的抑菌效果试验显示:杀菌剂单剂中对小麦颖枯病病原菌抑菌效果最好的杀菌剂是丙环唑,抑菌率达到97.65%;其次为戊唑醇,抑菌率为92.23%。对小麦赤霉病原菌抑菌效果最好的是丙环唑,其抑菌率达95.24%,抑菌效果显着;其次为多菌灵,抑菌率为91.41%;福美双的抑菌作用为86.92%,抑菌效果明显。对小麦根腐病病原菌抑菌作用显着的杀菌剂是适乐时,抑菌率为93.83%;其次为福美双,抑菌率为91.52%;丙环唑的抑菌率为90.62%,仅次于福美双,抑菌效果较好。井冈霉素、适乐时和福美双对小麦纹枯病病原菌均有较高的抑制作用,其抑菌率分别为:98.33%、97.37%、92.51%。3、药剂混用对小麦四种病原菌的抑制试验证明,戊唑醇+丙环唑、多菌灵+戊唑醇对小麦颖枯病菌的抑制率分别达98.52%和95.47%;百菌清+多菌灵、多菌灵+福美双对小麦赤霉病菌的抑菌率分别为96.15%和94.23%;多菌灵+福美双、福美双+适乐时、百菌清+多菌灵对小麦根腐病菌的抑菌率分别为96.80%、94.64%、88.23%;适乐时+井岗霉素、福美双+适乐时对小麦纹枯病原菌抑菌率分别为98.63%和97.45%,都是抑菌作用最高的杀菌剂混用组合。4.、大田药效试验证明,25%敌力脱EC、25%戊唑醇EC、10%世高水分散剂、40%杜邦福星EC四个处理喷雾防治小麦白粉病,药后7天的防治效果均在80%以上;25%敌力脱EC、10%世高水分散粒剂、40%杜邦福星EC在小麦花期喷药防治小麦赤霉病,药后7天的防效高达80.6%~86.5%;25%敌力脱EC、10%世高水分散粒剂、40%杜邦福星EC、8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四个处理喷雾防治小麦纹枯病,药后7天的防效为66.5%~72.4%。5、分别用14%纹枯净种衣剂、2%立克秀湿拌剂、2.5%适乐时种衣剂、50%福美双WP对小麦进行拌种处理,播种后80天对小麦纹枯病防治效果达80.06%~88.48%。3%敌萎丹种衣剂、2%立克秀湿拌剂、2.5%适乐时种衣剂、50%福美双WP对小麦进行拌种处理,播种后60天对小麦根腐病的防治效果达80.59%—88.13%。6.、播种期拌种结合拔节期药剂喷雾对小麦病害试验表明:防治白粉病以敌萎丹拌种+敌力脱喷雾、戊唑醇拌种+敌力脱喷雾、立克锈拌种+戊唑醇喷雾、多菌灵拌种+敌力脱喷雾、福美双拌种+敌力脱喷雾五个不同处理的效果最好,持效期可达小麦的乳熟期,防治效果仍然维持在80.95%~85.06%。防治赤霉病以敌萎丹拌种+敌力脱喷雾、戊唑醇拌种+敌力脱喷雾、多菌灵拌种+敌力脱喷雾、福美双拌种+敌力脱喷雾,5月15日第三次田间调查四个处理的防治效果达78.92%~84.04%,有效控制期较长。防治纹枯病用纹枯净拌种+井岗霉素喷雾、敌萎丹拌种+敌力脱喷雾、适乐时拌种+敌力脱喷雾、立克锈拌种+戊唑醇喷雾、多菌灵拌种+敌力脱喷雾、福美双拌种+敌力脱喷雾六个处理对小麦纹枯病控制效果显着。适乐时拌种+敌力脱喷雾、立克锈拌种+三唑酮喷雾、多菌灵拌种+敌力脱喷雾、福美双拌种+敌力脱喷雾四个处理的防治小麦根腐病效果可达87.05%~92.83%,控制效果十分显着。7.药剂拌种对小麦苗期生长及产量的影响试验表明:在常规条件下,立克秀、敌萎丹、纹枯净、适乐时的安全性都很高,出苗天数与对照相同,均为6天;而井岗霉素、三唑酮的药剂拌种小麦出苗推迟1~2天,对小麦生育期有一定的影响。各处理对小麦苗期根数、叶数、叶长的影响,与清水对照相比较差异不显着。对小麦产量的影响试验发现,13个处理中的8个处理的产量高于对照,其中2%立克秀湿拌种剂、20%三唑酮可湿性粉剂、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比对照增产分别达15.76%、12.36%、12.83%,差异均达到显着水平。

柳宏方[10](2004)在《戊唑醇对两种丝核菌致毒效应及防治技术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研究了利用戊唑醇、井冈霉素、丙环唑、恶醚唑、福美双、适乐时、三唑酮等 7 种药剂对苜蓿立枯病菌(Rhizoctonia solaniKuhn)和小麦纹枯病菌(Rhizoctonia cerealis)采用生长速率法进行室内毒力测定;研究了戊唑醇、井冈霉素、丙环唑、恶醚唑、福美双、三唑酮等 6 种药剂对立枯丝核菌菌丝生长及产生菌核的影响;此外还研究了戊唑醇·福美双、敌力脱、福美双、多菌灵等 4 种药剂对苜蓿立枯病,立克秀、敌萎丹、纹枯净、适乐时、井冈霉素等 5 种药剂对小麦纹枯病室内盆栽及大田的防治效果,还有戊唑醇·福美双、敌力脱、福美双、多菌灵等 4种药剂对棉花立枯病的大田防治效果。结果说明: (1)7 种药剂对立枯丝核菌毒力测定结果表明,毒力最高的药剂是戊唑醇,其 EC50 值为 0.056224μg·ml-1;毒力最低的为福美双,其 EC50值为 1.166154μg·ml-1。 (2)7 种药剂对小麦纹枯病菌菌株的毒力测定结果表明,戊唑醇的毒力最高,其 EC50 值为 0.0210μg·ml-1;毒力最低的为福美双,其 EC50值为 2.0038μg·ml-。 (3)苜蓿立枯病菌菌株能与标准菌株 AG-4 融合群互相融合,证明该菌属于立枯丝核菌的 AG-4,HJ-Ⅱ融合群。 (4)戊唑醇对立枯丝核菌菌丝生长抑制效果最好,其次为三唑酮,恶醚唑,抑制效果最差者为福美双。戊唑醇对立枯丝核菌产生菌核影响效果最好,其次为三唑酮,恶醚唑,抑制效果最差者为福美双。 (5)40%戊唑醇·福美双 WP 稀释 500 倍, 60%多菌灵 WP 稀释1000 倍,对苜蓿立枯病可以达到最佳的防治效果;纹枯净,敌萎丹,适乐时,立克秀 4 种药剂拌种后,都对小麦纹枯病表现出良好的防治效果,在各自的药种比范围内拌药量越大防治效果越好。 (6)研究制定了戊唑醇及其新制剂的推广方案,并大面积推广应用,取得了预期的结果。

二、2.50%适乐时拌种防治小麦纹枯病效果好(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2.50%适乐时拌种防治小麦纹枯病效果好(论文提纲范文)

(1)四种悬浮种衣剂对皖江区域小麦性状和纹枯病防治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2 试验设计
    1.3 试验地概况及田间管理
    1.4 测量项目与方法
        1.4.1 出苗率
        1.4.2 发病情况
    1.5 药效计算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拌种剂对小麦出苗率的影响
    2.2 不同拌种剂对麦苗鲜重、干重的影响
    2.3 不同拌种剂对防治纹枯病的效果
    2.4 不同拌种剂对小麦性状的影响
    2.5 不同拌种剂对小麦产量的影响
3 结果与讨论

(2)小麦纹枯病田间药剂防治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材料与方法
    1.1试验材料
    1.2试验方法
        1.2.1小区设计
        1.2.2病情和防效调查
        1.2.3测产方法
        1.2.4计算方法
2结果与分析
    2.1药剂拌种对小麦纹枯病的防治效果
    2.2拔节期喷雾对小麦纹枯病的防效
    2.3不同喷雾次数对小麦纹枯病的防效
    2.4药剂不同处理技术对小麦纹枯病的防效
    2.5药剂处理对小麦白粉病的兼治效果
        2.51拔节期喷雾对小麦白粉病的防效
        2.5.2药剂不同处理技术对小麦白粉病的防效
    2.6药剂拌种对小麦产量的影响
    2.7药剂喷雾对小麦产量的影响
3讨论

(3)氟酰胺和枯草芽孢杆菌NJ-18菌株协同作用防治稻、麦纹枯病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及缩略说明表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第一章 小麦纹枯病防治的研究现状
        1 小麦纹枯病病原菌和病害症状
        1.1 病原菌种类及其融合群
        1.2 病原菌的生理生态和生物学特性
        1.3 病原菌的致病性
        1.4 病害症状
        2 小麦纹枯病的发生和危害现状
        3 小麦纹枯病防治的研究现状
        4 小麦纹枯病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4.1 抗病遗传育种方面
        4.2 农业种植技术方面
        4.3 防治技术方面
        5 小麦纹枯病的防治策略和展望
        参考文献
    第二章 水稻纹枯病防治的研究现状
        1 水稻纹枯病病原菌和病害症状
        1.1 病原菌种类及其融合群
        1.2 病原菌的特征与生理分化
        1.3 病原菌的致病性
        1.4 病害症状
        2 水稻纹枯病的发生和危害现状
        3 水稻纹枯病防治的研究现状
        4 水稻纹枯病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5 水稻纹枯病的防治策略和展望
        5.1 农业防治
        5.2 选育和种植抗病品种
        5.3 化学防治
        5.4 生物防治
        参考文献
    第三章 氟酰胺防治植物病害的研究进展
        1 氟酰胺简介
        1.1 氟酰胺的作用机理与特点
        1.2 氟酰胺的性质和作用
        1.3 氟酰胺的防治对象和安全性
        2 氟酰胺防治植物病害的研究现状
        3 氟酰胺防治植物病害中的问题以及应用前景
        参考文献
    第四章 枯草芽抱杆菌在植物病害防治中的应用
        1 枯草芽孢杆菌简介
        2 枯草芽孢杆菌生防作用机制
        2.1 营养和空间位点的竞争
        2.2 分泌抗菌物质
        2.3 溶菌作用
        2.4 诱导植物抗性和促进植物生长
        3 枯草芽孢杆的研究进展
        3.1 国外研究进展
        3.2 国内研究进展
        4 枯草芽孢杆菌在病害防治中存在的问题及应用前景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研究内容
    第一章 氟酰胺的抗菌谱测定及稻、麦纹枯病菌对其敏感性基线的建立
        摘要
        ABSTRACT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菌株
        1.2 供试药剂与培养基
        1.3 氟酰胺对几种常见病原菌的室内毒力测定
        1.4 稻、麦纹枯病菌对氟酰胺敏感性基线的建立
        2 结果分析
        2.1 氟酰胺对几种常见病原菌的室内毒力测定
        2.2 小麦纹枯病菌对氟酰胺的敏感性基线测定
        2.3 水稻纹枯病菌对氟酰胺的敏感性基线测定
        3 讨论
        参考文献
    第二章 枯草芽孢杆菌NJ-18菌株的生长曲线及其对稻、麦纹枯病菌拮抗活性
        摘要
        ABSTRACT
        1 材料与方法
        1.1 培养基
        1.2 供试菌株
        1.3 枯草芽孢杆菌NJ-18菌株发酵液制备
        1.4 NJ-18菌株生长曲线测定
        1.5 NJ-18菌株对稻、麦纹枯病菌拮抗活性的测定
        1.6 NJ-18菌株对稻、麦纹枯病菌菌丝生长量的影响
        2 结果与分析
        2.1 枯草芽孢杆菌NJ-18菌株的生长曲线
        2.2 NJ-18菌株对植物病原菌的室内抑制效果
        2.3 NJ-18菌株对稻、麦纹枯病菌菌丝生长量的影响
        3 讨论
        参考文献
    第三章 氟酰胺和枯草芽孢杆菌NJ-18菌株相容性研究
        摘要
        ABSTRACT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材料
        1.2 枯草芽孢杆菌NJ-18菌株芽孢制剂的制备
        1.3 氟酰胺与NJ-18菌株活菌相容性测定
        1.4 氟酰胺与NJ-18菌株芽孢相容性测定
        2 结果与分析
        2.1 氟酰胺与NJ-18菌株活菌相容性测定
        2.2 氟酰胺与NJ-18菌株混合拌种后对其芽孢存活能力影响
        3 讨论
        参考文献
    第四章 氟酰胺和枯草芽孢杆菌NJ-18菌株协同作用防治小麦纹枯病研究
        摘要
        ABSTRACT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药剂与培养基
        1.2 氟酰胺和NJ-18菌株混合拌种处理协同作用防治小麦纹枯病
        1.3 氟酰胺和NJ-18菌株混合喷雾处理协同作用防治小麦纹枯病
        1.4 小麦纹枯病的调查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氟酰胺和NJ-18菌株混合拌种处理协同作用防治小麦纹枯病
        2.2 氟酰胺和NJ-18菌株混合喷雾处理协同作用防治小麦纹枯病
        3 讨论
        参考文献
    第五章 氟酰胺和枯草芽孢杆菌NJ-18菌株协同作用防治水稻纹枯病研究
        摘要
        ABSTRACT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材料与培养基
        1.2 离体条件下氟酰胺和NJ-18菌株对水稻纹枯病的防治效果的测定
        1.3 氟酰胺在水稻上的内吸输导性测定
        1.4 氟酰胺对水稻纹枯病的保护性和治疗性作用测定
        1.5 氟酰胺和NJ-18菌株协同作用防治水稻纹枯病
        2 结果与分析
        2.1 离体条件下氟酰胺和NJ-18菌株对水稻纹枯病的防治效果
        2.2 氟酰胺在水稻上的内吸输导性结果
        2.3 氟酰胺对水稻纹枯病的保护性和治疗性作用结果
        2.4 氟酰胺和NJ-18菌株协同作用防治水稻纹枯病
        3 讨论
        参考文献
全文总结
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4)小麦全蚀病菌的遗传组成和病害的防治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及缩略语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第一章 小麦全蚀病的发生和防治
        1 小麦全蚀病的发生
        2 小麦全蚀病的危害
        3 全蚀病病原
        3.1 研究简史
        3.2 顶囊壳属概况
        3.3 禾顶囊壳(Gaeumonnomyces graminis)
        3.3.1 禾顶囊壳禾谷变种
        3.3.2 禾顶囊壳燕麦变种
        3.3.3 禾顶囊壳小麦变种
        3.3.4 禾顶囊壳玉米变种
        3.4 与禾顶囊壳相关的无性态真菌
        3.4.1 Phialophora radicicola Cain
        3.4.2 Phialophora graminicola(Deacon)Walker
        3.4.3 Phialophora sp
        3.4.4 G. cylindrosporus sp.nov
        3.5 禾顶囊壳的侵染和传播
        3.6 禾顶囊壳菌的转化和致病机理
        3.6.1 禾顶囊壳菌的遗传转化
        3.6.2 禾顶囊壳的致病因子
        3.6.2.1 燕麦皂苷酶
        3.6.2.2 黑色素
        3.6.2.3 漆酶
        3.6.2.4 细胞壁降解酶
        3.6.2.5 参与脂肪酸代谢的酶
        3.6.2.6 环氧肟酸
        3.6.2.7 PMK1-相关MAP激酶
        3.6.2.8 病毒及染色体外核酸
        4 小麦全蚀病的防治
        4.1 化学防治
        4.2 寄主抗性
        4.3 栽培控病措施
        4.3.1 轮作
        4.3.2 免耕对全蚀病发生的影响
        4.3.3 施肥措施
        4.3.4 生物防治
    第二章 禾顶囊壳的分子鉴定和分类
        1 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RFLP)分析
        2 PCR产物长度或限制性多态性分析
        3 随机扩增多态性DNA(RAPD)分析
        4 专化性的PCR检测
        5 不同鉴定方法的比较
        6 小麦全蚀病病菌的基因型
    第三章 小麦纹枯病的发生及其防治
        1 症状
        2 病原
        3 危害产量损失及特点
        4 小麦纹枯病的田间侵染源和发病规律
        5 小麦纹枯病的发病条件
        6 小麦纹枯病的防治
        7 秸秆还田对作物病害的抑制效应
        8 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分析
第二部分 研究内容
    第一章 黄淮麦区小麦全蚀病菌的组成和分化
        摘要
        1 材料与方法
        1.1 菌株分离
        1.2 病菌变种类型的鉴定
        1.3 全蚀病菌基因型分析
        1.3.1 A/B分离群鉴定
        1.3.2 G1/G2分离群鉴定
        1.3.3 ITS和5.8s DNA测序
        2 结果和分析
        2.1 变种类型鉴定
        2.2 A/B分离群鉴定
        2.3 G1/G2分离群鉴定
        2.4 ITS和5.8s DNA测序
        2.5 不同省份全蚀病菌的分布
        3 讨论
        Abstract
    第二章 小麦全蚀病菌的致病力测定
        摘要
        1 材料与方法
        1.1 病株采集和菌株分离
        1.2 菌株致病力测定方法比较
        1.3 菌株致病力测定
        2 结果与分析
        2.1 菌株致病力测定方法的比较
        2.2 菌株致病力测定
        2.3 不同地区小麦全蚀病病菌的致病力
        2.4 菌株生长速率与致病力的关系
        2.5 不同基因型菌株的致病力比较
        3 讨论
        附表
        Abstract
    第三章 禾顶囊壳小麦变种基因组中的简单重复序列分析
        摘要
        1 材料和方法
        1.1 基因组序列
        1.2 SSRs分析
        2 结果分析
        2.1 供分析的真菌基因组的基本信息
        2.2 三种真菌基因组中各类型的SSRs出现的次数及丰度
        2.3 真菌基因组中出现频率最高的SSRs基序
        2.4 真菌基因组中最长的SSRs基序
        3 讨论
        Abstract
    第四章 小麦全蚀病菌遗传多样性分析的SSR标记筛选
        摘要
        1 材料和方法
        1.1 供试菌株
        1.2 基因组序列
        1.3 SSR序列的搜索
        1.4 SSR标记的引物设计
        1.5 SSR标记的PCR扩增及电泳检测
        1.5.1 PCR扩增
        1.5.2 电泳检测
        1.6 标记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引物的设计和筛选
        2.2 小麦全蚀病菌菌株的遗传多样性
        2.3 小麦全蚀病菌群体的多样性分析
        3 讨论
        Abstract
    第五章 不同杀菌剂拌种防治小麦全蚀病研究
        摘要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菌株
        1.2 供试药剂
        1.3 不同杀菌剂原药对小麦全蚀病菌的毒力测定
        1.4 盆栽防效测定试验方案
        1.5 不同杀菌剂不同浓度处理对小麦出苗和株高的影响
        1.6 统计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杀菌剂对小麦全蚀病菌菌丝生长的抑制效果
        2.2 不同杀菌剂对小麦全蚀病的盆栽防治效果
        2.3 不同杀菌剂处理对小麦出苗及苗高的影响
        3 讨论
        Abstract
附录 稻秸秆还田对小麦根围拮抗细菌组成和小麦纹枯病发生的影响
    摘要
    1 材料和方法
        1.1 小麦纹枯病菌
        1.2 培养基
        1.3 试验设计
        1.4 土样采集和处理
        1.5 土壤微生物的分离
        1.6 拮抗细菌的筛选
        1.7 16SrDNA部分序列的PCR扩增
        1.8 16SrDNA部分序列的测定和BLAST
        1.9 纹枯病发生情况调查
        1.10 统计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稻秸秆还田后小麦根围产荧光假单胞菌和真菌的数量
        2.2 小麦根围拮抗细菌
        2.3 总细菌中产荧光假单胞菌的比例
        2.4 拮抗菌的分子鉴定
        2.5 稻秸秆还田对小麦纹枯病发生的影响
    3 讨论
    ABSTRACT
全文结论
参考文献
已发表、投稿和完成的论文目录
致谢

(5)2.5%扑力猛悬浮种衣剂处理种子防治小麦纹枯病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概况
    1.2 试验材料
    1.3 试验设计
    1.4 试验方法
    1.5 气象资料
    1.6 调查与统计方法
        1.6.1 调查时间。
        1.6.2 调查统计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对小麦安全性的直接影响
    2.2 对小麦产量和质量的影响
    2.3 对小麦纹枯病防效的影响
3 结论与讨论

(7)河南省小麦全蚀病发生和关键防控技术研究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1.文献综述
    1.1 小麦全蚀病发生与为害
        1.1.1 小麦全蚀病的发生概况
        1.1.2 为害症状
    1.2 小麦全蚀病的病原
    1.3 小麦全蚀病菌的侵染与传播
        1.3.1 小麦全蚀病菌的侵染
        1.3.2 小麦全蚀病菌的传播
    1.4 小麦全蚀病的防治
        1.4.1 保护无病区
        1.4.2 农业防治
        1.4.3 小麦品种(系)抗全蚀病的研究状况
        1.4.4 化学药剂防治
        1.4.5 生物防治
    1.5 小结
2.引言
3.材料与方法
    3.1 小麦全蚀病发生分布调查
    3.2 小麦全蚀病关键防控技术研究
        3.2.1 小麦全蚀病检疫防控
        3.2.2 小麦全蚀病化学防治技术研究
        3.2.2.1 化学药剂防治筛选试验
        3.2.2.2 不同施药方式防治对比试验研究
        3.2.3 小麦品种抗性鉴定
        3.2.4 生物药剂防治小麦全蚀病田间试验
        3.2.5 防治关键技术的示范推广
4.结果与分析
    4.1 河南省小麦全蚀病发生危害调查分布结果
    4.2 小麦全蚀病检疫防控
    4.3 化学药剂防治筛选及使用技术研究
        4.3.1 不同药剂对小麦全蚀病防治效果及对小麦生长的影响
        4.3.1.1 对出苗情况的影响
        4.3.1.2 对小麦全蚀病的防治效果
        4.3.2 不同施药方式对小麦全蚀病的防效
    4.4 不同小麦品种对全蚀病田间抗性鉴定
        4.4.1 大田病圃拔节期不同小麦品种对全蚀病抗性评价
        4.4.2 不同小麦品种蜡熟期全蚀病发病情况调查
    4.5 生物药剂防治小麦全蚀病田间试验结果
        4.5.1 生物药剂对小麦生长的影响
        4.5.2 拨节时期生物药剂对全蚀病防治效果
        4.5.3 乳熟期生物药剂对全蚀病的防治效果
        4.5.4 生物药剂对小麦产量的影响
    4.6 小麦全蚀病关键防控技术示范推广
5.结论与讨论
    5.1 结论
    5.2 讨论
参考文献
Abstract

(8)不同种子处理剂对小麦全蚀病的防治效果(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1.1 供试菌株
        1.1.2 供试小麦品种
        1.1.3 供试药剂
    1.2 不同种子处理剂对小麦纹枯病菌的室内毒力测定
    1.3 不同种子处理剂对小麦全蚀病的盆栽防效试验
        1.3.1 接种体培养
        1.3.2 种子处理
        1.3.3 试验设计
        1.3.4 调查方法
    1.4 不同种子处理剂对小麦纹枯病的田间防效试验
        1.4.1 试验条件
        1.4.2 试验设计
        1.4.3 调查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种子处理剂对小麦全蚀病菌菌丝生长的抑制效果
    2.2 不同种子处理剂对小麦全蚀病的盆栽防效
    2.3 不同种子处理剂对小麦全蚀病的田间防治效果
3 讨 论

(9)山东德州市小麦主要病害防治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小麦病害防治研究现状
        1.1.1 小麦病害的化学防治现状
        1.1.2 国内外小麦的抗病性及抗病机制研究现状
    1.2 德州市小麦病害发生与防治
        1.2.1 土壤肥力普遍偏低,土壤养分不平衡
        1.2.2 小麦品种布局不合理
        1.2.3 播种量偏大,播种质量不高
        1.2.4 肥水运筹不合理,引发诸多问题
        1.2.5 选择品种时未充分考虑气象因素
        1.2.6 化学防治不合理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材料
        2.1.1 供试药剂
        2.1.2 试验主要仪器
        2.1.3 供试病原菌
        2.1.4 供试小麦品种
    2.2 试验方法
        2.2.1 病原物的分离与培养
        2.2.2 室内不同小麦品种对四种病原菌的抗性鉴定
        2.2.3 杀菌剂室内抑菌率测定
        2.2.4 田间化学防治药效试验方法
        2.2.5 药剂种子处理对小麦出苗和生长的影响
        2.2.6 药剂种子处理对小麦产量的影响
        2.2.7 播种期种子处理对小麦拔节期光合作用的影响
3 结果与分析
    3.1 不同小麦品种对小麦病害的抗病性鉴定
        3.1.1 德州市小麦不同品种对小麦白粉病的抗性评价
        3.1.2 德州市小麦不同品种对小麦赤霉病的抗性评价
        3.1.3 德州市小麦不同品种对小麦根腐病的抗性评价
        3.1.4 德州市小麦不同品种对小麦纹枯病的抗性评价
    3.2 杀菌剂抑菌作用测定
        3.2.1 7种杀菌剂单剂对侵染小麦的四种病原菌抑菌效果比较
        3.2.2 杀菌剂混用对四种病原菌的抑菌效果比较
    3.3 喷雾对小麦病害的控制作用
        3.3.1 喷雾对小麦白粉病的控制作用
        3.3.2 喷雾对小麦赤霉病的控制作用
        3.3.3 喷雾对小麦纹枯病的控制作用
        3.3.4 喷雾对小麦根腐病的控制作用
    3.4 拌种对小麦土传病害的控制作用
        3.4.1 拌种对小麦纹枯病的控制作用
        3.4.2 拌种对小麦根腐病的控制作用
    3.5 苗期拌种结合拔节期喷雾对小麦病害的防治效果
        3.5.1 苗期药剂拌种结合拔节期喷雾对小麦白粉病的防治效果
        3.5.2 苗期药剂拌种结合拔节期喷雾对小麦赤霉病的防治效果
        2.5.3 苗期药剂拌种结合拔节期喷雾对小麦纹枯病的防治效果
        3.5.4 苗期药剂拌种结合拔节期喷雾对小麦根腐病的防治效果
    3.6 药剂拌种对小麦出苗和生长的影响
    3.7 药剂拌种对小麦产量的影响
    3.8 药剂拌种对小麦光合作用的影响
    3.9 德州小麦综合防治技术规程
4 讨论
    4.1 近年小麦病害发生严重的原因分析
    4.2 小麦病害防治中存在的问题
        4.2.1 植物病害种类和危害严重程度不断发生变化
        4.2.2 品种抗病性普遍较差
        4.2.3 片面强调化学防治,综合治理的植保方针未能得到很好贯彻
        4.2.4 生物防治产品较少,推广普及率低
        4.2.5 农民对植物病害知识掌握不够,防治效果差
        4.2.6 小麦化学防治中存在的问题
    4.3 小麦病害综合防治技术推广中存在的问题
        4.3.1 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完善
        4.3.2 技术及资金仍是突出问题
        4.3.3 农药市场较为混乱
        4.3.4 农药安全使用和环保意识不够强
        4.3.5 土壤农药残留严重
5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10)戊唑醇对两种丝核菌致毒效应及防治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et
缩 略 词 表
1 引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供试药剂、主要仪器及病原菌
        2.1.1 供试药剂
        2.1.2 化学试剂
        2.1.3 主要仪器
        2.1.4 供试病原菌及其培养
        2.1.5 供试菌株的分离及保存
    2.2 菌丝融和群鉴定方法
        2.2.1 细胞核数目染色观察
        2.2.2 菌丝融合群观察
        2.2.3 染液配制
    2.3 毒力测定方法
    2.4 不同药剂处理菌株的生长量测定方法
    2.5 不同药剂处理菌株的产菌核测定方法
    2.6 盆栽药效试验测定
        2.6.1 苜蓿盆栽药效试验
        2.6.2 小麦盆栽药效试验
    2.7 田间药效试验方法
        2.7.1 灌根法
        2.7.2 喷雾法
        2.7.3 拌种法
3 结果与分析
    3.1 病原菌
    3.2 融和群鉴定结果
    3.3 7 种杀菌剂对苜蓿立枯病菌的毒力
    3.4 不同药剂处理菌株对菌体生长量的影响
    3.5 不同药剂处理菌株的产菌核测定方法
    3.6 温室内盆栽药效试验结果
        3.6.1 药剂对苜蓿立枯病的盆栽药效试验
        3.6.2 药剂对小麦纹枯病的盆栽药效试验
    3.7 田间药效试验
        3.7.1 药剂对苜蓿立枯病的田间药效试验
        3.7.2 田间药剂对小麦纹枯病的药效试验
        3.7.3 或田间药剂对棉花立枯病的药效试验
4 25%戊唑醇可湿性粉剂、40%戊唑醇.福美双可湿性粉剂推广方案
    4.1 推广目标
    4.2 推广计划
        4.2.1 田间药效试验
        4.2.2 大田示范推广
        4.2.3 推广方案
5 讨论
    5.1 丝核菌对寄主植物的侵染与危害
    5.2 三唑类杀菌剂防治苜蓿立枯病和小麦纹枯病的应用价值
6 结论
参考文献

四、2.50%适乐时拌种防治小麦纹枯病效果好(论文参考文献)

  • [1]四种悬浮种衣剂对皖江区域小麦性状和纹枯病防治的影响[J]. 汪芳琳,胡祖红,刘彭娟,丁莹. 湖南文理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9(04)
  • [2]小麦纹枯病田间药剂防治技术研究[J]. 齐永霞,陈莉,丁克坚. 麦类作物学报, 2015(04)
  • [3]氟酰胺和枯草芽孢杆菌NJ-18菌株协同作用防治稻、麦纹枯病研究[D]. 李山东. 南京农业大学, 2013(04)
  • [4]小麦全蚀病菌的遗传组成和病害的防治技术研究[D]. 陈怀谷. 南京农业大学, 2012(12)
  • [5]2.5%扑力猛悬浮种衣剂处理种子防治小麦纹枯病试验研究[J]. 白迎春,宋丹,马凡峰,谢林,陈金文. 现代农业科技, 2011(16)
  • [6]不同种子处理剂对小麦全蚀病的防治效果[A]. 周磊,杨忆,孙炳剑,白晓冬,张磊,韩世平,李洪连. 中国植物病理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 2011
  • [7]河南省小麦全蚀病发生和关键防控技术研究与应用[D]. 白小冬. 河南农业大学, 2009(08)
  • [8]不同种子处理剂对小麦全蚀病的防治效果[J]. 孙炳剑,袁虹霞,邢小萍,李洪连. 麦类作物学报, 2008(04)
  • [9]山东德州市小麦主要病害防治技术研究[D]. 李东臣. 山东农业大学, 2007(03)
  • [10]戊唑醇对两种丝核菌致毒效应及防治技术研究[D]. 柳宏方. 山东农业大学, 2004(01)

标签:;  ;  ;  ;  ;  

2.50%鲫鱼拌种防治小麦纹枯病效果好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