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移支付模式论文_何嘉颖

导读:本文包含了转移支付模式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转移支付,模式,均等,财政,西江,财政局,预算。

转移支付模式论文文献综述

何嘉颖[1](2017)在《广东省区域间碳税与转移支付模式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及绿色低碳发展研究是“十叁五”规划的重大研究项目,也表明了国家对当前高耗能、粗放型经济发展模式改革的决心。中国过去叁十多年取得令世人瞩目的经济成就的同时,粗放式发展却带来了许多严峻的环境问题,温室气体排放状况尤为严重。广东粤北少数民族地区既是森林植被资源丰富的地区,是广东省主要的碳汇之一,又是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的地区;而广东珠叁角地区刚好相反,虽然是经济较为发达地区但碳排放量大,正是需要开征碳税以降低排量的地区,再加上珠叁角地区与粤北民族地区有对口扶贫政策,广州市对口扶贫对象就是连山壮族瑶族自治县。所以,在研究碳税结合转移支付课题中,选取广东少数民族地区具有代表性的连山壮族瑶族自治县以及选取广州市作为研究案例,具有现实性意义。而碳税作为一种对二氧化碳排放征收的环境税,在保护环境和抑制二氧化碳排放的方面作用显着。因此,笔者基于碳税相关的研究成果和国内外学者的研究理论,采用文献研究法、统计分析法、田野调查法,对连山壮族瑶族自治县与广州市二氧化碳排放量以及吸收量的估算,分析了连山壮族瑶族自治县与广州市碳税收入,最后在总结与借鉴国外实践经验和结合田野调查资料与访谈内容的基础上,通过分析、比较和相关研究,文章发现:1、广东省经济发展水平不均衡,绿色植物区域分布差异性大。连山县是广东省一个重要的碳汇地,林地在连山县的碳汇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将为珠叁角地区经济发展迅速碳排放量巨大的广州市带来平衡碳源的可能,会对广州市乃至广东省的低碳经济提供重要的平衡作用。因此,大力发展碳汇经济将是连山县今后重要的可持续发展目标之一。2、广州市的碳排放量不断增多,碳收支水平不平衡,在整个珠叁角乃至全省,都是一个重大的碳源。将碳源地与碳汇地通过高效的制度执行联系起来,起到降低碳源地碳排量,并且促进碳汇地的经济发展的作用,这将成为广东省低碳经济的重要课题。因此,需要借鉴国外碳税经验,逐步完善广东地区的转移支付制度,将广州市的碳税收入对口转移支付到连山壮族瑶族自治县,把专项转移支付重点投入到基础设施建设中,建立单一、公开的专项转移支付项目,完善连山壮族瑶族自治县转移支付制度和监督机制,使得碳税转移支付制度能够发挥良好的效益,促进广东省经济社会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本文来源于《广东技术师范学院》期刊2017-06-01)

弓蕾[2](2016)在《西江流域生态补偿转移支付模式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地方政府之间横向财政转移支付作为纵向转移支付的必要补充,已经在促进区域协调发展、调整地方政府之间财政关系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近年来,随着我国区域经济的迅速发展,流域生态环境问题获得了广泛关注。由于流域生态环境的跨区域性,流域内各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不断出现新的挑战,现有的纵向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已经无法满足流域内产业协调发展的需要。西江流域中下游分别流经广西和广东两省,根据国家政策支持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两省在生态保护及生态补偿方面也进行了较多的沟通与合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也面临着补偿模式单一、激励不足等问题。如何选择和实施具体的生态补偿模式是解决毗邻省区生态环境困境、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问题。根据公共财政理论的分权定理、俱乐部理论和地区间外部性理论,我们认识到对于毗邻省域之间流域保护,地方政府参与能获得比中央政府更大的效用;区域内各地方政府协同合作资源整合优化,将外部效应内部化可以增加生态保护的激励,有效推进生态保护工作的进行。因此,建立横向转移支付制度是解决毗邻省区生态补偿问题的有效途径,选择因地制宜的横向转移支付模式是我们在生态补偿实践中应当解决的首要问题。本文研究了国内外生态补偿模式,结合我国生态补偿实践,以西江流域为例,论证构建毗邻省区生态补偿横向转移支付的必要性及可行性,从西江流域生态补偿横向转移支付的基础、原则、主体、范围、内容、流程、机构设置等方面进行分析。生态补偿横向转移支付模式的比较、选择和构建是本文的重点。(本文来源于《广西大学》期刊2016-06-01)

屠建州,马红旗[3](2016)在《中国教育财政缺口与基于教育均等化的转移支付模式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我国的教育事业支出绝大部分由地方政府承担,一方面受以GDP为标准的政绩考核制度的影响,地方政府的教育努力程度较低;另一方面地区间自然禀赋及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致使我国教育发展水平的区域性差异较大。文章利用2012年数据,在确定各地区教育财源比例的基础上估算了我国省级层面的教育财政缺口,结果发现:中西部地区是存在教育财政缺口的集中区域,但我国目前的教育转移支付资金还远不能弥补这些地方的教育财政缺口。在此基础上,文章设计了一套有条件拨款的教育专项转移支付模式,把对地方政府财政决策行为的约束与教育专项转移支付制度相结合,以期能保障教育财源和弥补地方教育财政缺口。(本文来源于《财经研究》期刊2016年02期)

施念[4](2015)在《流动人口公共服务均等化的转移支付模式选择》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有效抑制日趋扩大的区域经济发展差距,近年来中央政府加大了转移支付力度,但是现行转移支付制度在促进公共服务均等化方面的效果并不显着。尤其是在人口大规模流动的背景下,转移支付制度对促进流动人口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效果有待进一步研究。本文利用1996年、2004年、2012年叁年的省份数据,用人均财政支出的标准差系数之差衡量公共服务均等化效果,结果表明以往按户籍人口计算的人均财政支出标准差系数之差高估了公共服务均等化效果,而如果按照常住人口计算,流动人口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实际水平并不高。因此,今后的转移支付制度设计应将人口流动因素考虑进来,为促进流动人口的公共服务均等化提供制度性保障。(本文来源于《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研究生学报》期刊2015年S1期)

戴华,杨萍,杨静,刘敬海,李广甫[5](2015)在《兵团对团场转移支付模式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转移支付,它主要是指我国各级政府之间为解决财政失衡而通过一定的形式和途径转移财政资金的活动,是用以补充公共物品而提供的一种无偿支出,是政府财政资金的单方面的无偿转移,体现的是非市场性的分配关系。转移支付分为一般转移支付和专项转移支付,一般转移支付主要是对地方的财力补助,不指定用途,地方可自主安排支出;专项转移支付主要服务于特殊政策项目,地方政府应按照规定的用途使用资金。转移支付的模式主要有叁种:一是自上而下的纵向转移;二是横向转移;叁是纵向与横向转移的混合模式。如何选择转移(本文来源于《中国财政学会2015年年会暨第二十次全国财政理论讨论会交流材料汇编之一》期刊2015-04-09)

汪冲[6](2015)在《渐进预算与机会主义——转移支付分配模式的实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我国转移支付分配呈现何种模式?本文通过纳入预算软约束代理(工具)变量的协整模型研究了转移支付分配的渐进预算观点和机会主义影响。实证结果表明:(1)目前我国转移支付分配总体表现为基数加上与地方财政收支挂钩的边际性增长的渐进预算模式;(2)政府间转移支付对地方自主筹资产生负面激励和支出扩张效应;(3)相比较于筹资负面激励,转移支付预算软约束的支出扩张所受到的限制更少;(4)机会主义影响尚无法取代渐进预算进程,但是,转移支付造成的约束软化作为一个显着短期扰动构成了渐进式分配的增量要素。在突破现阶段政策均衡和间断性平衡的改革中,应重视政策与预算决策机制的调整以及针对转移支付预算软约束问题的机制设计。(本文来源于《管理世界》期刊2015年01期)

关虹霏[7](2014)在《服务供应链线性转移支付激励机制研究——O2O模式下》一文中研究指出在O2O模式下由一个服务供应商和一个平台代理商组成的服务供应链中,线上展示环节完全依赖于平台代理商的努力水平。提出并证明了一种线性转移支付激励机制能够使平台代理商达到对整个供应链最优的服务努力水平,供应链的总利润能够有所增加,同时,服务供应商与平台代理商之间的讨价还价能力决定新增利润的划分。(本文来源于《现代商贸工业》期刊2014年20期)

刘明中,赵霄[8](2014)在《北京创新中央转移支付资金监管模式》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报讯 为切实提高中央专项转移支付资金监管成效,北京市财政局联合北京专员办对中央转移支付资金监管模式进行了大胆的创新:从今年7月份开始,两家联手开展中央专项转移支付资金拨付使用管理动态监控,并建立叁项联合监管工作制度,以便最大限度地发挥财政监督的管理职能(本文来源于《中国财经报》期刊2014-07-19)

胡雪军,鱼敏[9](2014)在《面向卫生服务需方的有条件现金转移支付(CCTs)模式探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文章通过文献研究,介绍了国外有条件现金转移支付模式的发展历程、特点、以及取得的成效,探讨了有条件现金转移支付模式在我国应用面临的问题,旨在为我国卫生服务需方财政激励模式的探索与改革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中国卫生事业管理》期刊2014年07期)

财政部驻北京专员办课题组,王宁宁,李海峰,王利媛[10](2014)在《专员办转型背景下转移支付资金监管模式重构》一文中研究指出财政部党组高度重视专员办转型工作,要求专员办逐步由事后检查向事前事中控制转变。在财政部顶层设计的总体架构下,北京专员办对当前中央转移支付资金监管工作进行了全面梳理,围绕"监管流程再造"这一核心任务,按照现代财政制度方向和专员办转型要求,积极探索由"外延式"向"嵌入式"转变的新型监管模式。(本文来源于《财政监督》期刊2014年03期)

转移支付模式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地方政府之间横向财政转移支付作为纵向转移支付的必要补充,已经在促进区域协调发展、调整地方政府之间财政关系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近年来,随着我国区域经济的迅速发展,流域生态环境问题获得了广泛关注。由于流域生态环境的跨区域性,流域内各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不断出现新的挑战,现有的纵向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已经无法满足流域内产业协调发展的需要。西江流域中下游分别流经广西和广东两省,根据国家政策支持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两省在生态保护及生态补偿方面也进行了较多的沟通与合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也面临着补偿模式单一、激励不足等问题。如何选择和实施具体的生态补偿模式是解决毗邻省区生态环境困境、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问题。根据公共财政理论的分权定理、俱乐部理论和地区间外部性理论,我们认识到对于毗邻省域之间流域保护,地方政府参与能获得比中央政府更大的效用;区域内各地方政府协同合作资源整合优化,将外部效应内部化可以增加生态保护的激励,有效推进生态保护工作的进行。因此,建立横向转移支付制度是解决毗邻省区生态补偿问题的有效途径,选择因地制宜的横向转移支付模式是我们在生态补偿实践中应当解决的首要问题。本文研究了国内外生态补偿模式,结合我国生态补偿实践,以西江流域为例,论证构建毗邻省区生态补偿横向转移支付的必要性及可行性,从西江流域生态补偿横向转移支付的基础、原则、主体、范围、内容、流程、机构设置等方面进行分析。生态补偿横向转移支付模式的比较、选择和构建是本文的重点。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转移支付模式论文参考文献

[1].何嘉颖.广东省区域间碳税与转移支付模式研究[D].广东技术师范学院.2017

[2].弓蕾.西江流域生态补偿转移支付模式研究[D].广西大学.2016

[3].屠建州,马红旗.中国教育财政缺口与基于教育均等化的转移支付模式研究[J].财经研究.2016

[4].施念.流动人口公共服务均等化的转移支付模式选择[J].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研究生学报.2015

[5].戴华,杨萍,杨静,刘敬海,李广甫.兵团对团场转移支付模式研究[C].中国财政学会2015年年会暨第二十次全国财政理论讨论会交流材料汇编之一.2015

[6].汪冲.渐进预算与机会主义——转移支付分配模式的实证研究[J].管理世界.2015

[7].关虹霏.服务供应链线性转移支付激励机制研究——O2O模式下[J].现代商贸工业.2014

[8].刘明中,赵霄.北京创新中央转移支付资金监管模式[N].中国财经报.2014

[9].胡雪军,鱼敏.面向卫生服务需方的有条件现金转移支付(CCTs)模式探析[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14

[10].财政部驻北京专员办课题组,王宁宁,李海峰,王利媛.专员办转型背景下转移支付资金监管模式重构[J].财政监督.2014

论文知识图

粤赣东江流域生态补偿模式河南省各地市人均翻葬支山?转移支付运作模式决县机会均等模式省市级政府对县的财政分配行为组合及...第八章 财税风险叁、风险传导机制

标签:;  ;  ;  ;  ;  ;  ;  

转移支付模式论文_何嘉颖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