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疏离论文_豆小红

导读:本文包含了文化疏离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文化,聊斋志异,菲利普,蒙古族,罗斯,苗族,民族。

文化疏离论文文献综述

豆小红[1](2019)在《城市独居青年群体的社会心理探析》一文中研究指出近期,民政部发布的《2018年民政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2018年,我国依法办理结婚登记1013.9万对,结婚率为7.3‰。这是自2013年以来创下的新低。据数据统计,目前中国有超过2亿单身成年人,超过7700万独居。大量人口独居的现象在多数国家都较为(本文来源于《中国人口报》期刊2019-11-28)

李志强[2](2019)在《多媒体环境下大学生民族认同与文化疏离感的互动性研究——以蒙古族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多媒体的环境背景下,蒙古族大学生的民族认同和文化疏离感都受到了一定的影响。本文以蒙古族大学生为研究对象,对民族认同及文化疏离感之间的互动性关系进行了探究。首先对民族认同以及文化疏离感进行了定义,其次从子维度的视角分析了蒙古族大学生民族认同和文化疏离感之间所存在的互动性关系,然后探讨了多媒体环境对蒙古族大学生这两者间的影响,最后对本文的研究结果进行了全面性的总结论述。(本文来源于《山西青年》期刊2019年15期)

李志强[3](2019)在《和谐社会视域下蒙古族大学生民族认同与文化疏离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从和谐视域角度对蒙古族大学生的民族认同和文化疏离关系进行探究,选取420名大学生进行调查研究。研究表明蒙古族高校学生民族认同和文化疏离呈线性关系,其民族认同感对文化疏离具有一定预测作用。(本文来源于《山西青年》期刊2019年13期)

曹斌[4](2019)在《云南汉区苗族中学生文化疏离感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自编少数民族中学生文化疏离感和疏离感问卷,以云南昭通地区1 200名在校少数民族中学生为研究对象,考察苗族中学生的文化疏离感和疏离感的一般状况;并同彝族和回族中学生进行比较。结果表明:(1)文化疏离感和疏离感在学习汉语时间和地区主效应上没有显着差异;在年级、性别和民族的主效应上,疏离感和文化疏离感的一些维度有显着差异。(2)年级是影响文化疏离感的重要变量,七年级到九年级,疏离感呈现出由高到低的发展趋势;七年级到高叁年级,疏离感呈现出一个由高到低,再由低到高的发展趋势。(本文来源于《昭通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03期)

赵冬梅,石孝琼,王清云[5](2019)在《内地西藏班(校)中学生文化疏离感、学习倦怠的现状及关系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西藏少数民族学生到内地西藏班(校)接受教育,面临着文化和学习适应的压力,其能否获得较好的文化适应,是内地西藏班(校)办学模式取得成功的关键。为了考察内地西藏班(校)中学生的文化疏离感与学习倦怠的现状以及心理韧性在二者之间的作用机制,本文采用问卷调查法对435名内地西藏班(校)中学生进行调查研究。结果表明:(1)内地西藏班(校)中学生的文化疏离感和学习倦怠水平中等偏下,文化适应和学习适应状况较好;(2)内地西藏班(校)中学生的文化疏离感与心理韧性显着负相关,与学习倦怠显着正相关,而心理韧性与学习倦怠显着负相关;(3)内地西藏班(校)中学生的心理韧性在文化疏离感与学习倦怠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即文化疏离感既可以直接对学习倦怠产生正向预测效应,也可以以心理韧性为中介对学习倦怠产生间接效应。因此,增强内地西藏班(校)中学生的心理韧性,可以缓解文化疏离感对其学习倦怠的消极影响。(本文来源于《民族教育研究》期刊2019年03期)

占思敏[6](2019)在《放逐·疏离·回归:“被缚祖克曼叁部曲”的犹太文化救赎之路》一文中研究指出菲利普普·罗斯通过“被缚祖克曼叁部曲”思考了犹太文化救赎之路。祖克曼是罗斯的另一个自我和代言人,因此,祖克曼的文化选择代表了罗斯的思考。祖克曼把“流放”作为他救赎犹太文化的第一步,他违背犹太传统的写作方式,期望融入美国主流文化,在两种文化中抛弃了自己的文化;祖克曼在文化夹缝中饱受疏离感的折磨,在自省过程中意识到通过放逐不能够拯救犹太文化;最后,为了缓解负疚感和憎恶带来的痛苦,祖克曼踏上了回归犹太文化的朝圣之旅,并发现融合犹太传统文化和美国主流文化的必要性。罗斯的祖克曼叁部曲告诉我们,生活在大屠杀的阴影下,面对犹太传统文化教诲和美国的尖锐现实,美国的犹太移民后代作家容易陷入文化两难的困境。放弃传统文化是不可行的,只有将美国主流文化和犹太传统文化融合,回归自己的社区和人民,犹太人民才能从流散的困境中解放。(本文来源于《杭州师范大学》期刊2019-05-01)

苏琪[7](2019)在《疏离与融合:乡村留守农民精神文化教育发展模式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乡土文化的不断衰落,精神文化教育在乡村留守农民中呈现出"萎缩式"发展,主要表现在平面式的内容架构、城市化的设计取向、模式化的实施过程以及过于行政化的管理风格等方面,城乡文化在发展中逐渐"疏离"。从社会融合的视角出发,要重新发掘乡村文化的发展潜力,缩小城乡文化的发展差距,可建构"融合式"发展模式,即以价值、内容、路径以及组织为着力点,促进城乡文化互惠交流,从而为乡村转型变迁寻求到更为适切的文化教育发展道路。(本文来源于《教育理论与实践》期刊2019年01期)

任东方[8](2018)在《课程知识的文化疏离及其融合路径》一文中研究指出在课程知识教学中,课程知识的文化性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具体表现为课程知识教育的价值在于文化性、有利于促进师生的文化认同与文化自信等方面。但在现实中,课程知识教学存在许多异化现象,最为明显的便是课程知识的文化疏离,主要表现为远离核心素养的表象主义知识观及其危机、课程知识教学中存在"形同摆设"的文化装点、文化锁定使师生丧失文化主体身份、课程知识中边缘群体文化经验渐趋空场等四个方面。因此可以通过向核心素养转变课程知识的文化立场、课程知识教学的文化"意义回归"、确认师生的文化主体身份、保障边缘群体在课程知识中的文化表达,来实现课程知识文化的融合。(本文来源于《教学与管理》期刊2018年30期)

钱立新[9](2018)在《中国英语学习者母语文化疏离的消解》一文中研究指出全球化使英语成为国际通用语,但多文化的冲突与融合、英语教育的功利性、教育管理的引导缺位以及交际语的身份取向使中国英语学习者热衷于对英语文化的追求,从而导致母语文化疏离。因此,英语教育要塑造学习者积极的文化人格,提升文化鉴别力,引导理性的英语文化消费,培养他们正确的异质文化观和民族文化观,制定服务于国家文化战略的英语语用能力标准,构建中国英语语言体系,以改变学习者母语文化疏离的现象,培养母语文化自信,提升他们的国际话语权意识。(本文来源于《江西社会科学》期刊2018年09期)

乔媛[10](2018)在《当代飞散译者宋德利《聊斋志异》英译与中国文化的联系和疏离》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从翻译家宋德利移居美国后出版的第一部英译《聊斋志异》(Strange Talesfrom of a Lonely Studio)来考察当代海外华人译者的飞散现象。译本扉页写给母亲的献词暗示着海外华人在异域的主流文化外的孤独,表明译者是通过书写/翻译中国古典小说来书写自己的乡愁。在母国文化与异国文化的冲撞中,译者在翻译时明确故事发生的物理空间——中国,以在潜意识中不断确认故国方位;同时凸显《聊斋志异》的道德寓意对于社会生活的指导意义,来抵抗异域的宗教信仰。然而,文学规范和能指符号的归化意味着异域文化在日常语言实践中完成了对于译者的主体召唤。宋德利在翻译《聊斋志异》中与家园文化的联系与疏离,清楚地表明所有的翻译都是文化杂合的过程。(本文来源于《中国比较文学》期刊2018年03期)

文化疏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在多媒体的环境背景下,蒙古族大学生的民族认同和文化疏离感都受到了一定的影响。本文以蒙古族大学生为研究对象,对民族认同及文化疏离感之间的互动性关系进行了探究。首先对民族认同以及文化疏离感进行了定义,其次从子维度的视角分析了蒙古族大学生民族认同和文化疏离感之间所存在的互动性关系,然后探讨了多媒体环境对蒙古族大学生这两者间的影响,最后对本文的研究结果进行了全面性的总结论述。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文化疏离论文参考文献

[1].豆小红.城市独居青年群体的社会心理探析[N].中国人口报.2019

[2].李志强.多媒体环境下大学生民族认同与文化疏离感的互动性研究——以蒙古族为例[J].山西青年.2019

[3].李志强.和谐社会视域下蒙古族大学生民族认同与文化疏离研究[J].山西青年.2019

[4].曹斌.云南汉区苗族中学生文化疏离感的研究[J].昭通学院学报.2019

[5].赵冬梅,石孝琼,王清云.内地西藏班(校)中学生文化疏离感、学习倦怠的现状及关系研究[J].民族教育研究.2019

[6].占思敏.放逐·疏离·回归:“被缚祖克曼叁部曲”的犹太文化救赎之路[D].杭州师范大学.2019

[7].苏琪.疏离与融合:乡村留守农民精神文化教育发展模式研究[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9

[8].任东方.课程知识的文化疏离及其融合路径[J].教学与管理.2018

[9].钱立新.中国英语学习者母语文化疏离的消解[J].江西社会科学.2018

[10].乔媛.当代飞散译者宋德利《聊斋志异》英译与中国文化的联系和疏离[J].中国比较文学.2018

论文知识图

不同文化适应模式下的本地居民对非洲...消极民族认同与文化策略的差异比较职极民族认同与文化适应策略的差异比较文化硫离盛与文化策略的理异比较安全感与文化策略的差异比较“参训者中国化...

标签:;  ;  ;  ;  ;  ;  ;  

文化疏离论文_豆小红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