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植物群落论文_吴雨涵,余俊,王锐涵

导读:本文包含了人工植物群落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植物群落,湿地,群落,植物,污水,青藏高原,生物量。

人工植物群落论文文献综述

吴雨涵,余俊,王锐涵[1](2019)在《不同配置人工湿地植物群落对生活污水净化效果》一文中研究指出植物群落是湿地生态系统的重要组分,湿地植物群落物种组成对水体净化功能具有重要作用。选择茭草(Zizania caduciflora)、鸢尾(Iris tectorum)、菖蒲(Acorus calamus)和眼子菜(Potamogeton pectinatus)4种湿地常见物种和CK(无植被)的人工湿地,对不同湿地植物群落净化污水的效果进行了对比研究。结果表明:4种不同植物群落人工湿地对生活污水净化效果不同,其中BOD_5,COD_(Cr),TN,NH~+_4-N,NO~-_3-N,TP质量浓度随时间变化逐渐降低,相同月份BOD_5,COD_(Cr),TN,NH~+_4-N,NO~-_3-N,TP质量浓度大致表现为CK>茭草>鸢尾>菖蒲>眼子菜;BOD_5,COD_(Cr),TN,NH~+_4-N,NO~-_3-N,TP去除率随时间变化逐渐增加,相同月份去除率大致表现为眼子菜>菖蒲>鸢尾>鸢尾,局部有所波动。4种不同植物群落地上生物量变化范围为25.9~39.6 g/m~2,大致表现为眼子菜>菖蒲>鸢尾>茭草,其中眼子菜和菖蒲差异不显着(p>0.05),鸢尾和茭草差异不显着(p>0.05);地下生物量变化范围在31.2~41.3 g/m~2,大致表现为眼子菜>菖蒲>鸢尾>茭草,不同植物差异均显着(p<0.05);地下N,P累积量均高于地上N,P累积量,大致表现为眼子菜>菖蒲>鸢尾>茭草,不同植物地上和地下P累积量差异均不显着(p>0.05)。相关性分析表明,茭草、鸢尾、菖蒲和眼子菜TP与P累积量呈显着正相关;TN,NH~+_4-N,NO~-_3-N与N累积量呈显着正相关;COD_(Cr),BOD_5与地下生物量呈显着正相关,与地上生物量和P累积量没有显着相关性(p>0.05)。由此表明,地下生物量在净化水质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根系发达的植物具有更强的净化效果。(本文来源于《水土保持研究》期刊2019年06期)

吴耕华,刘煜,李益,王可健,刘佶鑫[2](2019)在《落水初期叁峡库区人工恢复消落带植物群落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明确叁峡库区不同人工恢复消落带植物群落分布随水位高程的变化特征,为叁峡库区消落带人工植被恢复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取叁峡库区水田坝、香溪河口、万古寺、汉丰湖、石宝镇和渠口镇6处典型人工植被修复消落带,分别于高程145~155、155~165和165~175 m区域进行植物群落调查。[结果]随着水位升高,植物生物量增大,个体数量分布趋于均匀,生物多样性增高,植物优势情况趋于不明显。对比6处人工恢复消落带,发现在消落带中下部,石宝镇和香溪河口生物多样性较高;在消落带上部,汉丰湖生物多样性较高。[结论]从消落带生物多样性出发,搭配对应人工恢复措施应对长期、反复淹没的逆境条件适应性较强,可为叁峡消落带的人工恢复提供一定的科学依据。(本文来源于《安徽农业科学》期刊2019年18期)

康兴昆[3](2019)在《探究华北地区人工湿地植物群落的营造》一文中研究指出湿地被称为"地球之肾",有着重要的生态服务功能。本文以华北地区人工湿地建设为研究对象,从自然湿地中汲取经验,指导在后续人工湿地建设过程中对于建设原则、群落选择、以及在营造过程中影响人工湿地稳定性的原因进行了分析。为生态环境改善以及生态修复、水质净化、生物多样性发展起着重要的意义。(本文来源于《风景名胜》期刊2019年10期)

刘瑞斌[4](2019)在《人工湿地植物群落造景艺术研究——评《人工湿地植物配置与管理》》一文中研究指出经济发展与城市建设必然会带来许多环境污染,污水就是较为严重的城市污染问题之一,因此为了保护城市生态环境及降低废水污染危害,需要采取一定的改善措施。人工湿地是一种新型污水处理工艺,其运用生态圈物种共生和物质再生的研究理论,以及结构功能的协调性原则,既促进了废水中污染物质的良性循环,又能充分利用资源生产潜力,避免造成二次污染,从而获得污水处理与资源化的最佳效益。其中,植物作为人工湿地系统最为关键的去污成分,具有输送氧气、吸附污染物质和加强水分运输的功能。由陈永华和吴晓芙共同编着的《人工湿地植物配置与管理》一书,全(本文来源于《植物学报》期刊2019年05期)

常丽,吴春荣,何芳兰,王理德,胥宝一[5](2019)在《双龙沟废弃采金区人工栽植沙棘后植物群落组成和土壤性质的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双龙沟是石羊河上游的主要集水区,其植被恢复状况的好坏直接影响到下游居民的用水安全。旨在分析人工造林是否能够促进该区植物群落的构建和土壤养分的积累。笔者选取双龙沟废弃采金区典型的人工沙棘林为研究对象,采用野外调查和室内实验分析的方法,研究栽植沙棘后植物群落组成和土壤性质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调查种子植物共43种,已鉴定出41个种,分属于16个科、29个属,其中,草本植物34种,灌木9种。与对照荒地相比,栽植沙棘的区域植物种类较多(39种),已形成由沙棘—柳叶菜组成的灌—草复合群落,而对照荒地尚未出现灌木物种,只形成了以千里光+早熟禾为优势种的草本植物群落(约12种草本)。此外,人工沙棘林表层(0~10 cm)土壤有机质含量、速效磷含量明显升高,分别是对照荒地内相应土层的11倍和9倍。在双龙沟废弃采金区人工栽植沙棘对于提高物种多样性、促进植物群落的构建以及增加土壤养分的累积等方面有一定的积极作用。(本文来源于《中国农学通报》期刊2019年19期)

郝桂枝,张银龙,祝浩翔[6](2019)在《3种人工植物群落对污水净化模拟试验》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不同植物群落对氮磷的去除能力以及腐烂植物对水体的二次污染影响。[方法]通过构建模拟试验,选取6种重庆市常见的湿地植物进行组合配置,形成了3个人工湿地植物群落,比较分析人工湿地植物群落对生活污水净化的差异。[结果]在生物量方面,3个人工湿地植物群落的总生物量存在显着差异(P<0.05),同种植物在不同人工群落的生物量也存在显着差异;在净化效果方面,各人工湿地植物群落的TN和NH_4~+-N月平均去除率表现为群落3(再力花+菖蒲+鸢尾+狐尾藻)>群落2(再力花+菖蒲+水葱+狐尾藻)>群落1(美人蕉+菖蒲+水葱+狐尾藻),TP月平均去除率排序依次为群落1>群落3>群落2;对比2种腐烂植物对水体的二次污染影响发现,相同时间内狐尾藻水体中的TN、NH_4~+-N、TP浓度升高比菖蒲快,沉水植物相对于挺水植物更容易分解。[结论]该研究为重庆地区构建健康稳定的植物群落和提高湿地系统的净化能力提供科学依据。(本文来源于《安徽农业科学》期刊2019年11期)

张雪,徐晓甫,房恩军,侯纯强,陈卫[7](2019)在《天津近岸人工鱼礁海域浮游植物群落及其变化特征(英文)》一文中研究指出2016年5月、7月和11月分别对天津近岸海域2010年、2012年和2014年投放的人工鱼礁区及非人工鱼礁区(对照区)进行3个航次的调查,每个区域设置3个站位,共计12个站位。结果显示:共鉴定浮游植物2门28属58种,其中硅藻门19属44种,甲藻门9属14种。物种以硅藻为主,占总物种的75.9%,其次为甲藻,占总物种的24.1%。浮游植物优势种以硅藻门的圆筛藻属和角毛藻属为主,主要有威氏圆筛藻(Coscinodiscus wailesii)、星脐圆筛藻(C.asteromphalus)、格氏圆筛藻(C.granii)、虹彩圆筛藻(C.oculus-iridis)、圆筛藻(C.spp.)、卡氏角毛藻(Chaetoceros castracanei)、劳氏角毛藻(C.Iorenzianus)、旋链角毛藻(C.curvisetus)、尖刺伪菱形藻(Pseudo-nitzschia pungens)、柔弱几内亚藻(Guianardia delicatula)、刚毛根管藻(Rhizosolenia setigera)、翼鼻状藻印度变型(Proboscia alata f.indica)和夜光藻(Noctilluca scintillans)。浮游植物细胞丰度存在明显的季节差异,11月份、7月份和5月份浮游植物细胞丰度分别为94.79×10~4 cell/m~3、39.53×10~4 cell/m~3和21.5×10~4 cell/m~3,浮游植物多样性指数也有明显的季节差异,11月份香农-威纳多样性指数,丰富度指数和均匀度指数都比5月份和7月份高。从人工鱼礁区与对照区对比来看,5月份浮游植物细胞丰度礁区外显着高于鱼礁区,7月份和11月份2014年鱼礁区浮游植物细胞丰度显着高于其它鱼礁区和礁区外。浮游植物多样性指数礁区外和2012年鱼礁区低于2010年和2014年鱼礁区浮游植物多样性指数,礁区外最低。可见,人工鱼礁的构建对于提高浮游植物群落多样性具有显着的效果,但是随着时间的延长,浮游植物群落多样性不是一直增高的,有一定程度的波动。(本文来源于《Marine Science Bulletin》期刊2019年01期)

王震,王克勤,赵洋毅,王帅兵,彭淑娴[8](2019)在《人工干预对山坡退化林地植物群落与土壤因子的影响——以松华坝水源区迤者小流域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在云南省昆明市松华坝水库迤者小流域山坡退化林地设置样地,研究人工干预条件下植物群落与土壤因子特征及其相互关系,旨在为减少该区域水土流失和恢复退化生态系统提供理论依据。选取布设有等高反坡阶的样地和对照样地各3块,在2017年雨季末期对6块样地进行植被调查,计算植物群落多样性,采用模型拟合法对物种重要值进行排序,分析样地植物群落特征;同时按坡位采用叁点随机采样法采集0~40 cm表层土壤样品进行土壤因子测定,并结合CCA典范对应分析方法探讨植物分布与土壤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1)等高反坡阶样地中植物物种Margalef丰富度(1. 09)、Pielou均匀度指数(0. 87)、Shannon-Wiener指数(1. 67)和Simpson指数(4. 49)较对照样地高出2. 51%~9. 00%,其最优种重要值增至25. 49,草本优势种由低矮的禾本科转变为更占生态位空间的菊科。2) 0~40 cm表层土壤总孔隙度(50. 48%)、含水率(20. 45%)、全氮(4. 47 g/kg)、全磷(3. 99 g/kg)和速效钾(67. 64 mg/kg),较对照样地均有所提高。3)土壤密度、总孔隙度、含水率、有机质、全氮以及全磷质量分数是影响山坡退化林地植物群落组成的关键环境因子,布设等高反坡阶7年后,土壤密度和总孔隙度的改变可能是不同样地间植物群落表现出差异的原因之一。总体来说,积极的人工干预措施,在时间尺度下能通过改变土壤因子,进而改变植物群落组成,促进退化生态系统的正向演替。(本文来源于《中国水土保持科学》期刊2019年02期)

武胜男,张曦,高晓霞,许驭丹,吴晓慧[9](2019)在《叁江源区“黑土滩”型退化草地人工恢复植物群落的演替动态》一文中研究指出选取青藏高原叁江源区"黑土滩"型退化草地上建植的人工草地为研究对象,对不同建植年限人工草地植物群落及其各功能群的物种组成、平均高度、盖度和地上生物量及植物多样性等进行实地调查和对比分析,探讨"黑土滩型"退化草地在人工恢复过程中植物群落组成和多样性变化,以期回答人工恢复的草地植物群落何时才能接近天然草地、人工恢复的时间阈值应为多长等问题,从而为叁江源区"黑土滩"型退化草地的恢复重建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研究结果表明:草地恢复前5年内,禾本科植物的数量大量增加,植物群落的高度增加了847.6%,植物群落盖度增加了134.5%;不同恢复年限的草地植物群落的多样性指数都有相似的变化趋势,恢复8年后植物群落组成达到阶段性的稳定状态,在恢复时间达16—18年后,逐渐向更稳定的状态转化;恢复18年的草地与天然草地植物群落的Jaccard及Sorensen相似度指数分别为0.596、0.747,Cody差异度指数为9.5。由此可见,建植人工草地的方式恢复退化草地,可在建植8年后达较好的恢复效果;恢复时间达16年以上的人工草地采取适度的调控措施,有利于其向天然草地恢复演替;建植18年的人工草地物种组成情况与天然草地最接近,但仍有差异。因此,"黑土滩"型退化草地的人工促进恢复,到未退化的状态至少需要18年以上。(本文来源于《生态学报》期刊2019年07期)

韩勤,焦书山,刘新宇,李勇,赵岭[10](2018)在《乌裕尔河人工辅助恢复湿地植物群落结构及多样性》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对乌裕尔河受损湿地人工播种沙打旺、披碱草和谷稗草进行湿地植被恢复试验,结果表明:物种优势度Simpson指数为0.12~0.47,物种均匀度Pielon指数为0.62~0.91,Margalef指数为3.52~4.79,物种多样性Shannon-Wiener指数为1.51~3.85。谷稗草在恢复试验中形成单一优势种,均匀度较小;沙打旺在试验中优势不明显,丰富度大,均匀度高;披碱草试验中占植物群落结构主导地位,形成优势种,伴生有30%陆生旱生植物。(本文来源于《防护林科技》期刊2018年11期)

人工植物群落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明确叁峡库区不同人工恢复消落带植物群落分布随水位高程的变化特征,为叁峡库区消落带人工植被恢复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取叁峡库区水田坝、香溪河口、万古寺、汉丰湖、石宝镇和渠口镇6处典型人工植被修复消落带,分别于高程145~155、155~165和165~175 m区域进行植物群落调查。[结果]随着水位升高,植物生物量增大,个体数量分布趋于均匀,生物多样性增高,植物优势情况趋于不明显。对比6处人工恢复消落带,发现在消落带中下部,石宝镇和香溪河口生物多样性较高;在消落带上部,汉丰湖生物多样性较高。[结论]从消落带生物多样性出发,搭配对应人工恢复措施应对长期、反复淹没的逆境条件适应性较强,可为叁峡消落带的人工恢复提供一定的科学依据。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人工植物群落论文参考文献

[1].吴雨涵,余俊,王锐涵.不同配置人工湿地植物群落对生活污水净化效果[J].水土保持研究.2019

[2].吴耕华,刘煜,李益,王可健,刘佶鑫.落水初期叁峡库区人工恢复消落带植物群落特征[J].安徽农业科学.2019

[3].康兴昆.探究华北地区人工湿地植物群落的营造[J].风景名胜.2019

[4].刘瑞斌.人工湿地植物群落造景艺术研究——评《人工湿地植物配置与管理》[J].植物学报.2019

[5].常丽,吴春荣,何芳兰,王理德,胥宝一.双龙沟废弃采金区人工栽植沙棘后植物群落组成和土壤性质的变化[J].中国农学通报.2019

[6].郝桂枝,张银龙,祝浩翔.3种人工植物群落对污水净化模拟试验[J].安徽农业科学.2019

[7].张雪,徐晓甫,房恩军,侯纯强,陈卫.天津近岸人工鱼礁海域浮游植物群落及其变化特征(英文)[J].MarineScienceBulletin.2019

[8].王震,王克勤,赵洋毅,王帅兵,彭淑娴.人工干预对山坡退化林地植物群落与土壤因子的影响——以松华坝水源区迤者小流域为例[J].中国水土保持科学.2019

[9].武胜男,张曦,高晓霞,许驭丹,吴晓慧.叁江源区“黑土滩”型退化草地人工恢复植物群落的演替动态[J].生态学报.2019

[10].韩勤,焦书山,刘新宇,李勇,赵岭.乌裕尔河人工辅助恢复湿地植物群落结构及多样性[J].防护林科技.2018

论文知识图

植物示意图5一15爱丁堡皇家植物园中的花境F19.1一1...校区文化区人工植物群落典型样...人工植物群落建造途径和技术方法...崛围山人工植物群落45个样方的...不同人工植物群落各土壤酶活性...

标签:;  ;  ;  ;  ;  ;  ;  

人工植物群落论文_吴雨涵,余俊,王锐涵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