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节烈士陵园内安葬着夏曦、阮俊臣等上百位烈士遗骸
1936年2月27日,曾任中共湘鄂西苏区最高领导人的夏曦,在长征途中牺牲于贵州毕节, 年仅35岁。几十年来,关于夏曦牺牲的真相,众说纷纭。笔者根据众多文史资料和当事人的回忆录,力图再现夏曦牺牲前后的真实细节。
“肃反”中杀害数万红军
夏曦生于湖南省桃江县一个偏僻山村,1917年考入湖南省立第一师范,1921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次年作为中国代表团成员赴莫斯科,受到列宁的接见。1927年4月,夏曦当选中共五大中央委员,回湖南后接替李维汉继任中共湖南省委书记。
(1) 通过信息化施工管理得出支撑架设及时性及轴力预加、土方开挖方式、坑内疏干降水效果、坑边动静荷载是类似地层区基坑自身及周边环境变形控制重点,施工过程中应重点加强管理。
参加南昌起义后,夏曦赴苏联莫斯科东方大学学习,结识了王明,成为著名的“二十八个半布尔什维克”之一。1931年3月,夏曦被派往洪湖苏区,接替邓中夏的领导工作,任中共湘鄂西中央分局书记。
夏曦到苏区后,取消了湘鄂西特委,湘鄂西革命根据地主要创建人、湘鄂西特委代理书记周逸群被改做兵运工作。该年5月,周逸群在湖南岳阳附近遭国民党军队伏击牺牲。
会上,贺龙和关向应严肃地批评了以夏曦为代表的“左”倾错误,指出“肃反”已使红三军面临绝地。贺龙对夏曦说,不能再杀了,再杀就杀光了。在政治上一向独断专行的夏曦,低头无语,默认了贺龙、关向应的批评,同意在贵州东部一带开辟新苏区,重建红军中的党团组织,恢复政治机关等。
经过四次“肃反”后,曾经3万多人的红三军只剩下3000多人。夏曦将红三军和地方中的共产党员实行重新登记,结果只剩下夏曦、贺龙、关向应、卢冬生三个半党员(卢冬生因是中共中央派来的交通员,算是半个党员)。
第二,供职于院校的研究者构成本领域的研究主体。587篇有关文献的第一作者供职于各种院校,占近2/3。尽管由于有162篇文献未标示作者详细信息(其中32篇无作者信息),使统计比例的精确性受到影响。但近2/3的主要研究者供职于院校,这是不争的事实。
红二军团政治部主任柳直荀,由于反对夏曦“左”倾路线而被杀。直到1957年毛泽东复信柳直荀夫人李淑一并附诗词《蝶恋花·答李淑一》后,她才知丈夫早已牺牲。
1 9 3 2年8月第二次“肃反”,正值红军反“围剿”失败。撤离洪湖苏区时,夏曦下令将“肃反”中逮捕的红军“犯人”一半枪决,一半装入麻袋系上大石头抛入洪湖淹死,剩下的行军时用绳子捆成一串,走一路杀一路。尤其是在1925年入党、彭德怀的入党介绍人段德昌,因反对夏曦,被执行者故意用钝刀斩其首,以延长临死前的痛苦。王炳南是湘鄂红军和苏区的创始人之一,被杀前已被打断双腿,后被人架着砍死。被打折十指的陈协平则被石头砸死。夏曦身边四个警卫员,被他亲手杀了三个。
来了外地人,从巷子里经过,老人会问:谁家的亲戚啊?有时也不问,笑眯眯地看着你,仿佛你原本就是这村里的人。
贺龙虽然无力制止夏曦的“肃反”,但他力所能及地保护了一批干部:两名年仅十六七岁的警卫员刘林(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曾任江苏省军区副司令员)、朱声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曾任宁夏、甘肃省军区司令员),还有张启龙(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曾任中纪委副书记)、王尚荣(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曾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副总参谋长)、黄新廷(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曾任中国人民解放军装甲兵司令员)、贺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曾任卫生部副部长)、杨秀山(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曾任武汉军区副司令员)和谷志标(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曾任中国人民解放军装甲兵副司令员)等。
但在西方国家,个人的言行不会太多的被周围人拿来作为参考系,人人更倾向于按照自己的生活习惯来规划自己的人生道路,选择去做哪些事情及采取什么具体措施,通常会按照自己的意愿,不太会受别人影响,因此,人们也习惯不去过多关注其他人的生活方式,审视他人言行的行为会减少,个人的行为对周围人的影响力变小,如果行为出错导致的结果也会变小,不会因为采取的方式异于传统而遭质疑。人们就只担负比较小的心理压力,对行为所负的责任也就没那么大。除非行为的结果影响到相关者的利益时,利益相关者便会采取行动来制止该行为。所以,西方文化中考虑问题时,可以对事件本身做出评判,换了个主体后,结果还是一样。
后来,3000多名红三军面对敌军的“围剿”,为了保存最后的有生力量,被迫退出湘鄂西根据地,经豫西南、陕南和川鄂边境南下,进入贵州东部。
◇夏曦
走下神坛后的夏曦
1934年6月19日,中共湘鄂西中央分局在贵州沿河、德江两县交界的枫香溪召开会议。
夏曦凭借自己在党内的老资格和湘鄂西最高领导人的地位,享有“最后拍板权”。从1932年5月开始,他在湘鄂西苏区开展了四次惨绝人寰的“肃反”运动,致使红军干部战士数万人被杀。
在长期的转战中,红三军的电台早已丢失,和中央完全失去联系。就在枫香溪会议召开一个多月后,中共中央派交通员带来了指示信。在这封信中,中央严厉批评了夏曦的“肃反”扩大化、解散党团组织等方面的错误,责令其停止“肃反”。
8月4日,夏曦主持召开湘鄂西中央分局会议,表示执行中央来信精神,承认自己“肃反”路线的错误,并将军权交给了贺龙和关向应。10月,正致力于建立黔东根据地的贺龙、关向应,从国民党报纸上得知,从江西突围出来的红六军团,经湖南长途转战到了黔东一带,在黔湘桂三省国民党军队20多个团的围堵下,红三军处境极为困难。两人商量后,决定率红三军向黔东一带转进,接应和寻找红六军团。10月24日,红三军终于在印江与红六军团余部会师。
5个灰岩样孔容和孔比表面积有明显的差异性:YT-1-2孔容主要为微米孔孔容,同时孔比表面积主要分布在亚微米孔、微米孔;YT-2-1基质孔隙度高,纳米孔与微米孔孔容大,孔比表面积主要分布在微米孔;YT-7-1孔容主要分布在微米孔,孔比表面积主要分布在和亚微米孔;YT-8-1与YT-8-2孔容主要分布在亚微米孔与微米孔,孔比表面积主要分布在亚微米孔与微米孔。
两军会师后,中革军委电令红三军正式恢复红二军团番号,贺龙任军团长,任弼时任政治委员,关向应任副政治委员,并决定派两个军团去湘西北创建根据地。
1935年1月初,红二、六军团进占湘西重镇永顺,在当地召开讨论夏曦问题的会议。会后,任弼时、贺龙和萧克等人向中央发出电报:“夏曦同志领导中央分局,所以离开湘鄂西苏区,是执行了退却逃跑的机会主义路线……肃反中,十分之九的连以上军事、政治干部当反革命拘捕了。因他的错误领导,使湘鄂西苏区受到损失……因此,我们认为他不能继续领导,建议中央撤销他中央分局书记及分局军委会主席职务,并提议贺龙为分局军委主席,萧、任副之。”
正在长征中的中共中央复电红二、六军团,认为夏曦犯下了严重错误,但还是要他继续留在领导岗位并允许他在实际工作中纠正错误。“中央决定创立湘川黔边省委,以弼时为书记,贺、夏、关、萧、王等为委员……二军团长由贺龙同志任之,政委由弼时兼。六军团长、政委为萧、王。两军团均直受军委领导,但在两军共同行动时,则由贺、任统一指挥之。”
有了中央这份回电,夏曦没有完全离开领导岗位。他改任红二军团政治部民运部部长,负责群众工作,主要是筹粮和宣传。后任红六军团政治部主任、湘鄂川黔省委委员、军分会委员和革命委员会副主席等职。
一是明确专项工作包联主体。项目引进之后,党委政府明确牵头领导和责任单位,将辖区管理和职能部门有效连接,给予回乡创业项目全面、实时、无缝的服务,尽最大努力协调解决项目遇到的困难。二是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地方党委政府加快推进农村路网、管网、电网、通信网等基础设施建设,为回乡项目提供硬件条件支持。三是督促项目规范有序运作。地方党委政府除了服务项目运作,还积极担负起监督项目规范运作的职责,督促企业规范运用各类优惠政策,遵纪守法、安全生产,做好相关职工维权和矛盾调处工作,真正确保项目健康运作、良性发展。
1935年9月,红二、六军团1.8万余人从桑植县刘家坪出发开始长征。部队一路写下了许多标语,有些标语的落款便是“红六军团政治部主任夏曦”。据《萧克回忆录》记载:“南渡澧水后,夏曦起草抗日反蒋的六言韵文布告,用红六军团政治部的名义发出……大革命时期夏曦在湖南有影响,利用他的影响,我们天天开大会,做宣传……群众踊跃参军,只七天就扩大了一千人。”
两军团会师后,士气高涨,在湘鄂川黔边展开了一系列运动战,歼敌数万人。这期间,夏曦在工作中尽职尽责,受到同志们的好评。
◇长征时期的贺龙(左)、任弼时(右)、关向应(中)
他们永远躺在七星河畔
1936年元月,红二、六军团经湖南进入贵州,2月2日渡过乌江天险,在贵州地下党工委委员邓止戈和其领导的当地武装力量支持下,攻占了黔西、大定和毕节三县。负责“扩红”工作的夏曦,通过演讲、标语等宣传方式,动员群众参军。据统计,红军在黔西北期间动员了5000多名青年参加革命。
席大明率领的第一支队虽然没有跟随红军长征,但他并没有投降国民党,而是在当地坚持游击战争,后在国民党反动派的重兵围攻下弹尽粮绝,席大明被国民党军队逮捕杀害。1981年9月,贵州省人民政府追认席大明为革命烈士。
电子制动阀是CCB-II制动机的人机接口。操作者通过电子制动阀直接给电空控制单元(EPCU)发送指令,并通知微处理器进行逻辑控制。
2月27日,红二、六军团撤出毕节,在城内的救国军第二支队由邓止戈带领,跟随红军长征。夏曦事前派政治部破坏部李部长到城外,通知第一支队席大明部随红军转移。然而,始终不见他们到来。次日拂晓,夏曦决定带着警卫员到七星关接应李部长。
关于夏曦的牺牲,有些书籍文章这样记载:1936年2月27日,红二、六军团撤出毕节时,夏曦为了争取贵州抗日救国军第一支队席大明部随同红军长征,毅然涉急流去做工作,一去不回。不久,跟随夏曦的一名警卫员跑回部队报信,夏曦和另一名警卫员徒涉过河至河心时,对面寨子响了一枪,夏曦和警卫员不慎倒在水中,被卷进了激流中冲走。红军立即派人沿河寻找,终于在下游不远处河边发现了夏曦和那名警卫员的尸体。次日凌晨,萧克和王震为夏曦举行了追悼会,并将他的遗体安葬在河边的山坡上。
夏曦牺牲后,贵州抗日救国军司令周素园和参谋长邓止戈,率第二支队继续跟随红二、六军团长征。行军到离毕节不远的赫章县时,第二支队支队长周质夫带领百余名队员留下坚持斗争,另外三四百名队员编入红六军团18师52团,继续长征。到达陕北后,他们被编为王震的359旅一部。
在此期间,红二、六军团将地方武装组建为贵州抗日救国军,由民国时期曾任贵州军政府行政总理的周素园任司令员,邓止戈任参谋长,席大明、周质夫、阮俊臣分任第一、第二、第三支队司令员,全军共两千多人。
那少年转睛向声音来处瞧去,见说话的是个十七八岁少女,身穿淡绿衫子,一张瓜子脸,秀丽美艳,一双清澈的眼睛凝视着他,嘴角边微含笑容,轻声问道:“什么地方不舒服啦?”
第三支队阮俊臣部一直在川黔边境坚持斗争,后来阮俊臣发动毕节驻军某部起义,一起到云南镇雄加入中共川滇黔游击纵队。这支游击纵队坚持斗争到1942年,在国民党川滇黔三省军队联合“围剿”下失败,阮俊臣英勇牺牲,后被追认为烈士。
夏曦牺牲之谜
夏曦,这位中共早期领导人、长征途中罹难的最高级别红军领导人,永远地躺在贵州西北部僻静的野坡上。有关他牺牲的具体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种说法:
MKo Medinikara’s Nānārthaśabdakośa / Medinikośa: Hośhing 1968
第一种说法,夏曦为了争取席大明率部长征,亲自带了警卫员和通讯员涉水过河去做席大明的工作,争取他的部队和红军一道走。当他们涉水到河中间时,对面寨子响了两枪,夏曦不慎被激流冲走溺亡。
第二种说法,席大明部在河对岸狙击夏曦,企图将其杀害。夏曦发现阴谋后随即返回,过河时和警卫员在河中心跌倒溺水身亡。袁福生在《湖南文史资料选辑第十一期》《夏曦之死》一文中就如此描述,还把席大明部称为“伪降”的“土匪”。但邓止戈在1985年《贵州党史资料》的《在贵州地下党工作的岁月里》一文中写道:“第二天早晨席大明派人送信来,他在给军团首长的信中说道,昨天鸣枪不是他的部队,而是村子里习惯性警戒鸣枪……王震、萧克看信后,要我写了一封回信,经王震、萧克阅后,派人送给席大明。信的内容大概是,我们知道昨天打枪和夏曦同志的牺牲与你没有关系。”显然,作为当事人,邓止戈的话更可信。
第三种说法,是“打黑枪说”和“见死不救说”。“打黑枪说”认为,夏曦是在过河时被“黑枪”打死的,因为七星关那条小河很浅,水大时也只能淹到腰部,夏曦死时,背上的衣服还未湿透。 至于 “见死不救说”,李乔在《揭秘:滥杀红军将士的夏曦》一文中写道:“关于夏曦的死因,有若干种说法,比较可信的说法是,1936年2月在长征路上,夏曦因前去劝说一支离队的队伍,途中落水,有些战士看见了,本可相救,但因对夏曦的‘肃反’乱杀人非常气愤,所以没有人去救他。夏曦终至溺水身死,这无疑是夏曦的悲剧,但也是他多行不义的结果。”但有人质疑,夏曦在红二军团“肃反”时杀人太多引起红军战士愤恨不假,但此时夏曦在红六军团任政治部主任,并未杀过一名红六军团的战士,他们没有见死不救的道理。
至于夏曦牺牲前是否和周素园、邓止戈在一起,还有夏曦牺牲后王震、萧克是否亲自在夏曦的安葬现场,几位当事人在回忆文章中都未提到这一点。在数十万字的《萧克回忆录》中,也只字不提夏曦之死。
无论何种说法,但夏曦明知个人有危险,仍然去说服地方武装而遇难这是事实。他的错误和他的牺牲一样,都是真实的历史。
1952年,夏曦被追认为革命烈士。1958年,当地政府修建了夏曦墓。1986年4月,夏曦墓在毕节凤凰山上的烈士陵园落成,萧克和夏曦之子参加了落墓仪式。夏曦墓正面的黑色大理石墓碑上,镌刻着萧克亲笔书写的“夏曦同志之墓”六个大字。离夏曦墓不远处,是席大明和阮俊臣等十余名革命烈士的墓。
编辑/韩西芹
标签:大明论文; 毕节论文; 贵州论文; 警卫员论文; 苏区论文; 政治论文; 法律论文; 中国共产党论文; 党史论文;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919~1949年)论文; 《红岩春秋》2019年第4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