莲花落、二人转与评剧之关系

莲花落、二人转与评剧之关系

在东北,有关莲花落、二人转、评剧的研究中,对于莲花落、二人转与评剧关系的研究,相比之下显得少了些。

那么,莲花落、二人转与评剧究竟是一种什么关系呢?

让我们对莲花落、二人转、评剧来个“回头看”,再作结论。

一、关于莲花落

“莲花落”来自南北朝佛教的“散花”,又称“落花”,是僧侣向世俗信众募化钱财的仪式歌曲,演唱者“随物赞祝”,逢人说人,见物说物,即兴编唱;并对信众祝愿、赞誉,引来信众们“掷钱如雨”的施舍。

宋元时期的记载,落花演唱者同时还要敲鼓、舞棒作一些动作配合,如宋俞文豹《吹剑录》说,僧人为俗家丧礼出殡时,“弄花鼓槌,专为悦妇人、掠钱物之计”。这种弄花鼓槌的形式,明代莲花落中仍然保留。

二、关于二人转

二人转最早形成于康熙年间,已有近350年的历史。

二人转又名“蹦蹦”、“双玩意儿”。是流行在东北三省和内蒙地区兼有民歌、说唱、戏曲三者因素特征的综合性民间歌舞形式,后发展成地方小戏。二人转是在东北民歌和大秧歌的基础上,吸收民间歌舞、说唱、戏曲音乐的因素形成、发展起来的。

早先多由二人表演,以后发展为多种演出形式,如“单”(“单出头”为一人演一角或多角);“双”(“双玩意儿”为两人演多角,边歌边舞);“群”(“群活儿”为多人群唱群舞的形式);“戏”(“拉场玩意”以小旦、小丑为主的民间歌舞小戏的形式)。

二人转有特定的演出场所和季节:(一)唱屯场。农村为表演的主要场所,冬闲、挂锄、秋后三季,夏天在室外,冬季在室内。(二)唱大车店。车老板在大车店住宿时聚会观看。(三)唱秧歌会。初一至十五,艺人随秧歌会唱二人转。(四)唱茶社。茶社内设土台,表演二人转。观众一边喝茶一边听戏。

二人转表演程序:(一)打通。头鼓、二鼓、三鼓。(二)三场舞。第一场“清”舞,慢板节奏,女子舞蹈,多模拟少女摸鬓、正领、抻袖、提鞋等梳妆打扮的动作。第二场“逗场”,亦称“秧歌场”,中板节奏,男女合舞,用扑蝶、切身、碰肘、抢扇、抢手绢、掏花灯等动作,表现男女爱慕的感情;第三场“圆舞”,男女追逐跑圆场,用推磨、卷席筒、挎臂旋转等动作,音乐速度加快,舞蹈动作使情绪高涨。(三)喊诗头。由丑角表演,喊“诗头子”。类似戏曲中的“自报家门”,主要起静场、亮艺的作用。(四)说口。为开场做准备,由旦、丑二人表演。分“零口”、“定口”、“套口”三部分。(五)唱小帽。意指在正文之前所演唱的民歌小调,以载歌载舞的形式表演,如今,亦有填新词的民歌小调。(六)唱正文。可根据所需要的内容来决定曲目和篇幅。运用多种艺术表现手段如唱、做、舞、说、绝等,配合载歌载舞表演。(七)结束曲。锣鼓乐奏“四鼓”,演员带舞姿谢幕。

因此,二人转便有秧歌打底莲花落镶边儿之说。

三、关于评剧

评剧,始称“蹦蹦戏”。踩高跷演出者,称高脚子;在平地演出者,则称地蹦子。因为演出多在地面上,即由地蹦子顺称为“蹦蹦”。实际上是演唱故事的落子。在河北,则原名对口莲花落,亦即所谓十不闲。其所唱故事,不管有多少人上场,都由一丑、一旦来担任,如《西厢记烦ねぁ芬欢危蟀缱髑偻娉派剩⒎缕渖矶危坏┌缱骱炷铮娉狠褐剩⑿て渚僦梗旧虾投钡亩俗且桓雎纷印?

蹦蹦戏(今称评剧),在东北而言,其前身为二人转,因其表演形式一般只有一丑、一旦在转动着,故有此称。

当唐山落子形成一种戏曲形式时,其中已吸收了蹦蹦的一些唱腔和表演形式。同时,蹦蹦本身也随唐山落子的发展而有所发展。

统而观之,莲花落、二人转、评剧三位一体,一脉相承。莲花落为二人转提供了曲艺、戏曲因素,二人转为评剧奠定了平民化的戏剧基础。

责任编辑王庆斌

标签:;  ;  ;  

莲花落、二人转与评剧之关系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