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摘要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用于研究落锤冲击实验的冲击加载装置,适用于目前实验室内的落锤冲击实验系统。本实用新型基于落锤冲击的使用,将冲击加载装置分为了冲击头加载装置和冲击头两部分,在冲击头加载装置上开设有矩形孔及矩形槽,冲击头的上方设置有与矩形槽相连接的矩形板,二者之间的连接采用螺栓进行固定,同时冲击头可以在矩形槽内进行移动并且可以改变冲击头的数量。本实用新型装置简单,可同时布置有多个冲击头,并且冲击头间距改变方便,在具体实验过程中可快速改变条件,有利于实验的有效进行,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
主设计要求
1.一种用于研究落锤冲击实验的冲击加载装置,其特征在于,加载装置组成包括两部分:冲击头加载装置,包含顶板、侧边及矩形孔、矩形槽;冲击头,通过螺栓布置于冲击头加载装置上。
设计方案
1.一种用于研究落锤冲击实验的冲击加载装置,其特征在于,加载装置组成包括两部分:
冲击头加载装置,包含顶板、侧边及矩形孔、矩形槽;
冲击头,通过螺栓布置于冲击头加载装置上。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用于研究落锤冲击实验的冲击加载装置,其特征在于冲击头加载装置的两个侧边分别开设有矩形孔和矩形槽。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用于研究落锤冲击实验的冲击加载装置,其特征在于在冲击头的矩形板上开设有圆形孔。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用于研究落锤冲击实验的冲击加载装置,其特征在于通过螺栓同时穿过矩形槽和圆形孔的形式将冲击头连接于冲击头加载装置上开设的矩形槽内。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用于研究落锤冲击实验的冲击加载装置,其特征在于冲击头可以沿矩形槽在冲击头加载装置内滑动。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用于研究落锤冲击实验的冲击加载装置,其特征在于可以在矩形槽内设置多个冲击头。
设计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应用于实验室内落锤冲击实验,具体涉及到一种用于研究落锤冲击实验的冲击加载装置。
背景技术
现阶段我国煤矿硬岩巷道掘进过程中,作为一种机械掘进设备,悬臂式冲击掘进机正在逐步推广的过程中。不同种类的悬臂式冲击掘进机主要体现为掘进机头部不同,然而由于我国在此方面的研究存在不足,具体哪种形式的破岩效果及能量损耗相对较为合理还存在疑问。目前在部分设备的施工过程中往往存在开口困难、能量损耗大的问题,因此施工效率一直停留在很低的水平,因此对设备破岩时岩体的断裂及开口问题进行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目前在实验室内,落锤冲击实验配合高速摄像机的光弹实验通常用于研究冲击加载条件下试件内等差条纹变化情况及动态断裂行为。基于三点弯曲试验方法,冲击加载系统的组成通常包括落锤和冲击头,落锤落下后与冲击头上方接触,冲击头与试件的接触体现为一个冲击点位。通过冲击实验研究井下破岩设备是一种可行性比较大的方法,而现有冲击破岩设备的冲击装置存在有单臂三钻、双臂四钻等形式,并且每个钻头间的距离存在诸多不同的设置,通过三点弯曲试验,在现在的冲击实验条件下难以同时满足不同实验需求。
基于目前存在的问题,本实用新型立足于实验室内冲击加载实验系统,设计了一种用于研究落锤冲击实验的冲击加载装置。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解决的是现有的冲击加载装置不能同时满足冲击点数量不同及不同冲击间距需求的问题,提供了一种用于研究落锤冲击实验的冲击加载装置,用于研究不同数量的冲击头、冲击头不同间距等因素对冲击作用下的试件动态断裂行为的影响。
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用于研究落锤冲击实验的冲击加载装置,包括与落锤直接相接触的顶板,顶板的侧边设置有凹槽,在冲击头加载装置的侧板上开设有矩形孔,矩形孔上可以通过螺栓连接有冲击头。
所述的冲击加载装置,顶板体现为一个六面体,在冲击时与落锤直接接触,在顶板侧边中部设置有凹槽,用于连接信号线。
所述的冲击加载装置,顶板下为冲击头加载装置,在冲击头加载装置的侧边都分别开设有矩形孔和矩形槽。
所述的冲击加载装置,在侧板一所开设的矩形孔用于穿过连接冲击头的螺栓。
所述的冲击加载装置,在侧板二所开设的矩形槽用于布置冲击头及提供冲击头滑动的通道。
所述的冲击加载装置,冲击头按照上下结构可分为三部分,冲击头上方为矩形板,在矩形板上开设有圆形孔。
所述的冲击加载装置,冲击头的矩形板下方设置有圆柱形侧板及铲形头部。
进一步的,所述的冲击加载系统,冲击头通过矩形板与冲击头加载装置相接触,并且可以在其内部进行移动。
进一步的,所述的冲击加载装置,冲击头上的圆形孔可以与冲击头加载装置上的矩形孔通过螺栓相连接。
本冲击加载装置应用预期产生的有益效果:
本冲击加载装置基于落锤冲击加载实验,设计了一种可以改变冲击头数量及间距的实验加载方案。通过在加载装置上布置不同数量的冲击头、改变不同冲击头的间距、设置不同高度的落锤等条件可以得出试件的动态断裂情况,对此进行研究可以有效地模拟不同设备条件对冲击效果的影响。本实用新型冲击头设置方便、结构简单、间距改变方便,在冲击加载过程中可快速改变条件,有利于实验的有效进行,适用性广,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冲击头加载装置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冲击头示意图。
图中各个数字标号表示:
1、顶板,2、凹槽,3、侧板一,4、侧板二,5、矩形孔,6、矩形板,7、圆形孔,8、圆柱形侧板,9、铲形头部,10、固定螺栓。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进一步描述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冲击加载装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所在,下面将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所述冲击加载装置的内容及元件描述在附图中表示出,需要说明的是,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申请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内的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的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参照图1-3所示的本冲击加载装置的示意图,用于研究落锤冲击实验的冲击加载装置,组成包含:顶板1,凹槽2,侧板一3,侧板二4,矩形孔5,矩形板6,圆形孔7,圆柱形侧板8,铲形头部9,固定螺栓10。
参照图2所示的本实用新型的冲击头加载装置示意图,所述顶板1为本装置顶部,在本实施例中体现为六面体的形式,用于冲击实验过程中与落锤相接,从而传递应力波;
进一步的,在顶板1的侧边设置有凹槽2,凹槽2布置于侧边的中部,用于连接信号线,调整触发装置;
进一步的,顶板1下方主要体现为侧板一3和侧板二4,其中在侧板一3的下方开设有矩形孔5,在侧板二4的下方开设有矩形槽。
参照图3所示的本实用新型的冲击头示意图,本冲击头沿上下方向共分为三个部分,上部为矩形板6,在矩形板6的侧边开设有圆形孔7;
进一步的,在矩形板6的下方为圆柱形侧板8,在圆柱形侧板8的下方为铲形头部9。
参照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结构示意图,冲击头可以通过固定螺栓10连接于冲击头加载装置;
进一步的,冲击头通过矩形板6连接于冲击头加载装置内部,冲击头可以在加载装置的矩形槽内滑动;
进一步的,固定螺栓10可以穿过矩形孔5,同时穿过圆形孔7,从而将冲击头固定于冲击头加载装置上,在图1所示的实施例中,采用了双冲击头进行布置。
需要说明的是,基于以上的阐述,仅对于冲击头位置及数量、矩形孔及矩形槽的开口位置的选取、冲击头上圆形孔开口位置及大小的描述不可以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本领域内的工作人员可以在不同实验需求下对此进行更改。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种用于研究落锤冲击实验的冲击加载装置,所述以上为对本冲击加载装置的详细介绍。
尽管上面已经出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冲击加载装置的实施例,可以理解的是,以上均为示例性的,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在此基础上可以依据实际需求做出具有针对性的调整,从而得到不同的实施方式。
设计图
相关信息详情
申请码:申请号:CN201920006537.7
申请日:2019-01-03
公开号:公开日:国家:CN
国家/省市:11(北京)
授权编号:CN209416845U
授权时间:20190920
主分类号:G01N 3/30
专利分类号:G01N3/30;G01N3/02
范畴分类:31E;
申请人:中国矿业大学(北京)
第一申请人:中国矿业大学(北京)
申请人地址:100083 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丁11号
发明人:石晶;宋晨哲
第一发明人:石晶
当前权利人:中国矿业大学(北京)
代理人:代理机构:代理机构编号:优先权:关键词:当前状态:审核中
类型名称:外观设计
标签:螺栓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