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能利用效率论文_黄农荣,傅友强,钟旭华,梁开明,潘俊峰

导读:本文包含了光能利用效率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光能,效率,协方差,光化学,亚热带,植被,水稻。

光能利用效率论文文献综述

黄农荣,傅友强,钟旭华,梁开明,潘俊峰[1](2019)在《华南双季稻主栽品种的光能利用效率及聚类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水稻品种的光能利用效率(RUE)是影响华南双季稻产量的重要因素之一。目前,关于品种的RUE特性及其与农艺性状间关系的研究鲜有报道。为此,本研究以华南双季稻区36个水稻主栽品种为供试材料,探讨了不同品种的RUE及其与产量等主要农艺性状的关系,并进行品种RUE类群的划分。结果表明,水稻的RUE在品种间和季节间的差异均达极显着水平;早、晚季的RUE均与稻谷产量、收获指数及千粒重等呈极显着正相关;早季的RUE与生物量呈极显着正相关、与生育期呈极显着负相关,晚季的则相关不显着。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早季水稻品种特征主要由产量光能效率因子、穗粒因子、生育期粒重因子和结实率因子等4个主成分构成;晚季则主要由产量光能效率因子、穗粒因子、生物量因子、生育期粒重因子和结实率因子等5个主成分构成。通过系统聚类分析将华南双季稻品种划分为低光效型、中光效型和高光效型3个类群。早季低光效型、中光效型和高光效型的品种数分别占供试品种数的50.0%、38.9%和11.1%;晚季的依次分别为27.8%、47.2%和25.0%。其中,‘Y两优143’‘特优524’‘天优3301’和‘特优3301’等4个品种被划分为早季高光效型品种,‘五优308’‘天优3618’‘五优163’‘五优376’‘天优998’‘天优华占’‘天优3301’‘广8优188’和‘Y两优305’9个品种被划分为晚季高光效型品种。本研究结果将对水稻种植区域的品种布局、高RUE品种的选育及其高效利用具有重要指导意义。(本文来源于《中国生态农业学报(中英文)》期刊2019年11期)

李成,马景永,张财,王奔,查天山[2](2019)在《油蒿灌木荒漠光能利用效率季节动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光能利用效率(LUE)是表征植被通过光合作用将所吸收的能量转化为有机干物质效率的指标,也是估算生态系统生产力的重要参数,为了提高油蒿灌木荒漠生产力的估算和预测精度,本文研究了油蒿灌木荒漠LUE的季节动态以及环境因子对其的调节机制。【方法】本研究于2014年5—10月通过涡度协方差法观测了宁夏盐池典型油蒿灌木荒漠生态系统的净碳交换、光合有效辐射、温度和水分等因子,分析油蒿灌木荒漠生态系统LUE的昼夜和季节变化及与其主要环境因子的关系。【结果】在日尺度上,LUE在14:00时达到最低值(0.000 8~0.002 4μmol/μmol)。LUE的日变化主要受到冠层导度(gs)和光合有效辐射的影响。在季节尺度上,LUE从5月份开始迅速升高,9月份达到最大值(0.002 5 g/MJ),而后逐渐降低。LUE月平均值介于0.000 9~0.002 5 g/MJ之间。LUE的季节变化主要受土壤氮含量(Nsoil)、冠层导度(gs)和光合有效辐射(PAR)的影响。【结论】通过以上研究,发现在季节尺度上,通过增加土壤中的氮含量可以促进生态系统总生产力(GEP),从而增大油蒿灌木荒漠的光能利用效率。研究结果可以为提高半干旱区油蒿灌木荒漠生态系统生产力提供一定的理论指导,也为区域植被恢复重建提供重要参考。(本文来源于《北京林业大学学报》期刊2019年09期)

钱钊晖,王绍强,周国逸,张雷明,孟泽[3](2019)在《冠层结构对亚热带常绿林光能利用效率估算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遥感方法可以使用光化学植被指数(PRI)在叶片尺度表征光能利用效率(LUE)的动态变化,但在冠层尺度上,森林植被冠层结构是影响LUE估算精度的关键因素之一。利用2014-2015年中国科学院广东省鼎湖山森林生态试验站自动多角度高光谱观测系统的光谱反射数据,分别计算常绿阔叶林PRI、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增强型植被指数(EVI)和优化比值植被指数(MSR)。基于通量观测计算的LUE,分析不同表征冠层结构的植被指数对于LUE与PRI拟合精度的影响,并利用不同类型植被指数的组合,构建多元线性回归模型。研究结果表明:(1)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冠层结构型植被指数与冠层尺度PRI具有显着的相关性,其中MSR与PRI相关性较为显着(R~2=0.40,P<0.01);(2)在植被冠层密度较大、LAI较高(即高NDVI和MSR)时,PRI对于表征LUE的动态变化更具优势;(3)利用NDVI、EVI、MSR和PRI所构建的估算LUE的多元回归模型,能将LUE估算精度提高18.14%,对于冠层结构变化活跃期(1-5月),能将LUE估算精度提高54%。研究认为利用冠层结构参数能够进一步改进PRI对LUE的估算精度,提升遥感精确评估亚热带常绿林生产力的能力。(本文来源于《自然资源学报》期刊2019年03期)

阚飞[4](2019)在《半干旱区典型农田生态系统水、碳、光能利用效率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水分利用效率、光能利用率、碳利用效率能够量化生态系统的光合和呼吸效率,是衡量生态系统固碳水平及潜力的重要参数。本文基于甘肃省会宁县半干旱区野外观测站2015-2016年两个生长季的涡度相关数据和气象环境数据,对农田生态系统不同时间尺度的碳水通量、碳、水、光能利用效率变化规律及环境因子对碳、水、光能利用效率的影响进行了分析,并探究了在不同气象条件及土壤水分条件下碳、水、光能利用效率的响应。主要结果如下:(1)利用研究区生长季气温(土壤温度)和土壤含水量数据,应用Van’t Hoff模型、Arrhenius模型、Lloyd&Taylor模型和土壤温度-水分连乘模型(T_s-SWC模型)分别拟合半小时尺度的生态系统呼吸,并根据模型进行日动态和季节动态模拟,发现应用土壤温度的Van’t Hoff模型无论是从统计结果还是不同时间尺度模拟结果上都优于其他叁种模型,因此选择使用Van’t Hoff模型来进行白天生态系统呼吸的计算,并据此求得总生态系统生产力。(2)2015、2016年研究区玉米农田生态系统均表现出强烈的碳汇,2015年生长季水分利用效率、光能利用率、碳利用效率的日均值分别为4.71g C kg~-11 H_2O、0.33 g C mol~(-1)和0.53,2016年生长季水分利用效率、光能利用率、碳利用效率的日均值分别为4.69 g C kg~-11 H_2O、0.35 g C mol~(-1)和0.53,水分利用效率、光能利用率、碳利用效率在生长季间都呈单峰曲线,水分利用效率和光能利用率在日尺度上均呈“U”型曲线,而碳利用效率在日尺度上呈单峰的动态变化。(3)在对碳、水、光能利用效率的影响因子研究中发现,影响水分利用效率的因子按相关性强弱分别为气温、光合有效辐射、气孔导度、饱和水汽压差,影响光能利用率的因子按相关性强弱分别为饱和水汽压差、光合有效辐射、气温以及气孔导度,而碳利用效率在生长季间仅与气温有较好的相关性。水分利用效率、光能利用率、碳利用效率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存在较好的相关关系。(4)阴天的水分利用效率相较于晴天更大,光能利用率在阴晴天差距不大,碳利用效率在晴天大于阴天的对应值。饱和水汽压差、液流速率在阴晴天与水分利用效率和光能利用率均呈线性负相关关系,与碳利用效率呈对数负相关关系,晴天的相关程度均大于阴天;土壤水分是影响研究区生态系统碳、水、光能利用效率的重要因子,研究区长期处于水分胁迫的条件下,而在水分胁迫下的生态系统碳、水、光能利用效率反而大于非胁迫状态。气孔导度在不同土壤水分条件下与碳、水、光能利用效率的关系说明土壤水分是制约研究区生态系统固碳能力及效率的重要因子。(本文来源于《兰州大学》期刊2019-03-01)

宋青峰,曲明南,徐建龙,朱新广[5](2018)在《冠层光能利用效率改良的理论、分子途径及展望》一文中研究指出当前作物的冠层光合效率仅仅是理论冠层光能利用效率的30%甚至更低,提高冠层光能利用效率是未来高光效改良的关键。由于冠层内部光环境和叶片生理状态的巨大差异,叁维冠层光合模型是解析控制冠层光合效率的关键因子的重要理论手段。通过光合系统生物学手段,目前一系列提高光线、CO_2供给及改良光合器官效率的手段已经得以明确。在不同作物中,确立改良冠层光合效率的有效途径、建立实现高光效的有效分子模块及其组合方式、建立分子改造的分子工具包及设计工具是当前冠层光合效率研究的核心内容。(本文来源于《生命科学》期刊2018年10期)

沈振西,张豪睿,孙维,李少伟,付刚[6](2018)在《藏北高原高寒草甸光能利用效率对增温增水的响应》一文中研究指出量化植被光能利用效率对增温增水的响应是全球碳循环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探讨藏北高原高寒草甸光能利用效率对气候变暖和降水增多的响应,2014年6月在藏北高原高寒草甸布设了1个增温增水实验平台,采用了完整的两因子(增温和增水)实验设计,每个因子设置3个处理水平(不处理、低幅度和高幅度处理),共9个处理组合。设置40 cm和80 cm的开顶式生长箱实现两个幅度的实验增温(分别增加了0.34℃和1.11℃的日最低空气温度),低幅度和高幅度增水处理分别增加了15%和30%的降水。基于中分辨率成像光谱仪的植被光能利用效率算法,利用观测的饱和水汽压差和日最低空气温度模拟了2014—2016年生长季节(6—9月)植被的光能利用效率。结果表明,增温对日最低空气温度(F=39.10,P=0.000)、饱和水汽压差(F=47.45,P=0.000)和光能利用效率(F=4.20,P=0.032)都有显着影响,而增水对饱和水汽压差(F=5.72,P=0.012)有显着影响。增温引起的光能利用效率的变化与增温幅度表现为二次曲线关系,与增温引起的饱和水汽压差的变化量表现为负相关关系。增水处理对光能利用效率无显着影响,且增水引起的光能利用效率的变化与增水引起的饱和水汽压差的变化量呈负相关关系。因此,降水增多可能对藏北高原高寒草甸的光能利用效率无显着影响,而光能利用效率随着增温幅度的变化而变化。(本文来源于《生态环境学报》期刊2018年06期)

张元媛,朱万泽[7](2018)在《森林光能利用效率的测定方法及主要影响因子》一文中研究指出光能利用率(LUE)反映了植被通过光合作用吸收和固定大气中CO_2的能力,是表征生态系统生产力的关键参数,被广泛用于估算区域和全球生产力.文中主要总结分析了LUE的测量方法、动态变化特征和影响因子.环境因子和生物因子共同影响森林LUE的时空变异特征.基于碳循环以及LUE模型的研究,以后的LUE研究应注重以下几个方面:1)多种LUE测量方法的综合利用;2)深入研究LUE的时空变异特征及其影响因子;3)探讨环境和生物因子对生态系统LUE的综合影响;4)LUE与其他资源利用效率之间的耦合作用对森林生态系统的影响.(本文来源于《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8年01期)

李焱沐,王绍强,钱钊晖,陈蝶聪,张雷明[8](2017)在《亚热带针阔混交林光化学植被指数与光能利用效率关系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光化学植被指数(PRI)反演区域尺度植被光能利用效率(LUE)的动态变化特征是当前生态系统生产力遥感研究的一个重要方向。基于2014年4月-2015年3月在广东省肇庆市鼎湖山森林生态试验站开展了植被冠层光谱和涡度相关通量同步观测,探讨亚热带常绿针阔混交林LUE与PRI的相关性及其调控因素。研究表明:(1)亚热带常绿针阔混交林LUE-PRI存在显着相关关系,但其相关性存在较大的季节性差异,冬季的相关性(R~2=0.40,P<0.01)明显优于夏季(R~2=0.04,P<0.01);(2)削弱植被自身的色素含量以及观测区内部的冠层结构、土壤背景、观测和光照条件影响后的?PRI难以有效表征亚热带常绿针阔混交林的LUE动态变化(表征程度为10%左右);(3)植被吸收的光合有效辐射(PAR)对LUE-PRI关系影响较大,饱和水汽压差(VPD)和日均温(Ta)对LUE-PRI相关性的影响较弱。需要进一步分析森林冠层结构、物候变化等因素对两者关系的影响,提高PRI作为亚热带森林LUE动态变化指示器的精度。(本文来源于《地理研究》期刊2017年11期)

[9](2017)在《低光下光能利用效率与水稻生物量密切相关》一文中研究指出近日,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植物生理生态研究所朱新广研究组在《植物生理学》在线发表了关于水稻生物量与叶片光合参数之间的关系的成果文章。该项研究成果利用215份水稻自然群体,通过特征选择策略和基因组遗传力评估,证明了水稻低光的光合利用效率具有高度遗传特性,并与水稻生物量密切相关。该研究利用基因组遗传力结合2.3M全基因组覆盖的SNP变异信息,证明低光光合效率具有高度遗传(本文来源于《农业科技与信息》期刊2017年16期)

叶子飘,张海利,黄宗安,杨小龙,康华靖[10](2017)在《叶片光能利用效率和水分利用效率对光响应的模型构建》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光合作用对光响应新模型,以番茄(Lycopersicon esculentum)为例,构建了叶片尺度的光能利用效率(LUE)和水分利用效率(WUE)对光响应模型,并在此基础上比较了不同CO_2浓度(350、450、550和650μmol·mol-1)下番茄叶片的LUE和WUE等生理特性。结果表明:(1)光响应新模型可很好地拟合4种CO_2浓度下的番茄幼苗叶片的光合特性,拟合值与实测值高度吻合;(2)基于光响应新模型推导的叶片LUE模型(LUE-I模型)和WUE模型(WUE-I模型)也可以很好地拟合4种CO_2浓度下的番茄幼苗叶片的LUE和WUE与光强的关系,且拟合值同样与实测值高度吻合;(3)LUE-I模型和WUE-I模型还可分别给出相应的最大光能利用效率(LUE_(max))和最大水分利用效率(WUE_(max)),及其对应的饱和光强。综合本试验结果认为,新构建的LUE-I模型和WUE-I模型对研究叶片尺度的LUE和WUE对光强的响应是可行的。(本文来源于《植物生理学报》期刊2017年06期)

光能利用效率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光能利用效率(LUE)是表征植被通过光合作用将所吸收的能量转化为有机干物质效率的指标,也是估算生态系统生产力的重要参数,为了提高油蒿灌木荒漠生产力的估算和预测精度,本文研究了油蒿灌木荒漠LUE的季节动态以及环境因子对其的调节机制。【方法】本研究于2014年5—10月通过涡度协方差法观测了宁夏盐池典型油蒿灌木荒漠生态系统的净碳交换、光合有效辐射、温度和水分等因子,分析油蒿灌木荒漠生态系统LUE的昼夜和季节变化及与其主要环境因子的关系。【结果】在日尺度上,LUE在14:00时达到最低值(0.000 8~0.002 4μmol/μmol)。LUE的日变化主要受到冠层导度(gs)和光合有效辐射的影响。在季节尺度上,LUE从5月份开始迅速升高,9月份达到最大值(0.002 5 g/MJ),而后逐渐降低。LUE月平均值介于0.000 9~0.002 5 g/MJ之间。LUE的季节变化主要受土壤氮含量(Nsoil)、冠层导度(gs)和光合有效辐射(PAR)的影响。【结论】通过以上研究,发现在季节尺度上,通过增加土壤中的氮含量可以促进生态系统总生产力(GEP),从而增大油蒿灌木荒漠的光能利用效率。研究结果可以为提高半干旱区油蒿灌木荒漠生态系统生产力提供一定的理论指导,也为区域植被恢复重建提供重要参考。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光能利用效率论文参考文献

[1].黄农荣,傅友强,钟旭华,梁开明,潘俊峰.华南双季稻主栽品种的光能利用效率及聚类分析[J].中国生态农业学报(中英文).2019

[2].李成,马景永,张财,王奔,查天山.油蒿灌木荒漠光能利用效率季节动态研究[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2019

[3].钱钊晖,王绍强,周国逸,张雷明,孟泽.冠层结构对亚热带常绿林光能利用效率估算的影响[J].自然资源学报.2019

[4].阚飞.半干旱区典型农田生态系统水、碳、光能利用效率研究[D].兰州大学.2019

[5].宋青峰,曲明南,徐建龙,朱新广.冠层光能利用效率改良的理论、分子途径及展望[J].生命科学.2018

[6].沈振西,张豪睿,孙维,李少伟,付刚.藏北高原高寒草甸光能利用效率对增温增水的响应[J].生态环境学报.2018

[7].张元媛,朱万泽.森林光能利用效率的测定方法及主要影响因子[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8

[8].李焱沐,王绍强,钱钊晖,陈蝶聪,张雷明.亚热带针阔混交林光化学植被指数与光能利用效率关系研究[J].地理研究.2017

[9]..低光下光能利用效率与水稻生物量密切相关[J].农业科技与信息.2017

[10].叶子飘,张海利,黄宗安,杨小龙,康华靖.叶片光能利用效率和水分利用效率对光响应的模型构建[J].植物生理学报.2017

论文知识图

2 13 个树种光能利用效率随光强的...3 5 种木本植物的光能利用效率日...高温胁迫下保水剂对光能利用效率...有机无机配施拉巴豆CO2利用效率(CUE)和...光能利用效率和叶片温度日变化光能利用效率和水分利用效率日变...

标签:;  ;  ;  ;  ;  ;  ;  

光能利用效率论文_黄农荣,傅友强,钟旭华,梁开明,潘俊峰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