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心理学教学中的人文教育

论心理学教学中的人文教育

一、心理学教学中人文教育摭谈(论文文献综述)

王笑欢[1](2021)在《小学语文教师部编版教材适应性的现状调查 ——以上海市为例》文中研究指明作为传播知识的载体,教材是教师在授课时的良好辅助工具。教师在教学时的重要工作之一就是清晰地向学生传达教材的内容,传达水平的高低影响到教学效果,因此教材在其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自2012年起,国家花费五年时间编写了部编版语文教材,并于2017年秋季正式投入使用。对于上海学生来说,在语文教学中使用了长达十几年的沪教版语文教材,开始正式退出历史舞台。部编版语文教材的出现,极大地改变了原有的沪教版的具体教学内容,甚至编写结构也与原来的沪教版教材大相径庭,意味着教师不得不开始适应新教材,并进一步调整自己的教学方式和习惯,对教师来说的确是一个不小的考验。教师能否正确解读新的部编版教材,决定了教师对新教材的适应性高低,从而影响课程育人效果。对于长期深耕沪教版教材的教师来说,沪教版教材已经烂熟于心,与教材之间已经产生了一种默契。部编教材的出现打破了这种默契,那么他们又是否能真正适应新的部编版教材呢?基于此,本文围绕上海地区的小学教师部编版语文教材的适应性情况展开研究,并针对以下三个问题进行探究。首先是教师能否真正理解部编版教材,并在授课过程中有效传达教材的内容,也就是探究教师对教材的适应程度。其次是部编版教材的实际运用中,教师是否会产生疑惑或困难,并进一步探究存在困难的原因。最后是针对教师在适应部编版教材时出现的问题展开研究,探讨解决这些问题的对策与方法。针对这三个方面,笔者通过查阅文献、调查访谈等方式,对上海地区的小学语文老师展开调查。通过对调查数据的分析,可以发现:当前上海地区的小学语文教师基本适应部编版教材,能将在使用沪教版教材过程中积累的经验运用到部编教材的使用中。同时教师对部编版教材的适应程度高低与多方面因素有关,包括性别、专业、学校类型、教龄、学历、职称等。通过深入探讨,笔者发现在当前阶段,小学语文教师在部编版教材适应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主要集中于三个方面,首先是教材的更迭使教师产生了畏难情绪,其次是相较沪教版教材,教材编写结构和内容的变化导致教师难以很好地把握教材,最后是教师落实单元目标难度较大。通过对不同的教师进行深入访谈发现,不同教师对教材适应性程度不同主要受到自身教学水平、培训等方面因素的影响。为了帮助小学语文教师能够更好地适应部编版教材,笔者从教师、学校及相关教育部门、教材编制者三个方面入手,探究相应的对策。从教师角度来说,应当努力克服畏难情绪,提升自身专业素养;对教材进行深入钻研,充分掌握教材编写结构和内容;针对学情落实单元目标。从学校及相关教育部门角度来说,一方面是夯实教材培训,另一方面要帮助教师寻找专家,为教师解答使用教材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从教材编制者角度来说,应当在现有教材基础上不断完善,同时可丰富辅助教学的配套资源。

张倩[2](2021)在《人文化成:人文视野下的高中化学教学研究 ——基于人教版(2019)高中化学必修教材》文中认为经济的快速发展导致人的尊严和价值被忽视,精神追求逐渐淡漠,价值观念呈现多元化趋势,提升国家软实力亟需大幅度提高人们的人文素养和道德品质。科学教育主要启迪灵性,而人文教育主要启迪人性,只有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相互交融,教育才能正确的回应时代呼唤。增强课程的人文教育,化学教学理应是责任担当。化学的历史是人类认识世界、改造自然的奋斗史,化学学科中蕴含着丰富的人文教育资源,通过在化学教学中融入人文教育内容,将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与价值引领有机融合,把人文教育贯穿化学教学全过程,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塑造学生健全的人格,使学生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本研究运用文献研究法、内容分析法、案例分析法、调查法,从以下几方面进行了论述:(1)对国内外关于人文教育研究的现状进行了综述,对“人文教育”与“高中化学”相结合的文献资料进行了数量年度分布和文章类型汇总分析,并找出变化的原因;(2)对支撑研究的理论和研究的核心概念及相近概念进行了专项阐述;(3)从五个维度对高中生的人文精神现状和人文教育融入高中化学教学的现状进行问卷调查分析;(4)对高中化学人文教育的构成内容进行论述,并给出了相应的教学原则和教学策略;(5)对人民教育出版社高中化学新教材(2019必修)中包含和体现的人文教育因素进行分析;(6)以“氧化还原反应”课题为具体案例进行教学实践。研究表明:在高中化学教学中进行人文教育具有一定的必要性、可行性和迫切性;新版高中化学教材含有丰富的人文教育内容,通过以“氧化还原反应”课题为案例进行的教学实践,在促使学生掌握了氧化还原反应的概念及其应用的基础上,能有效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热情,活跃课堂气氛,加强学生间的合作能力,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从而增强了学生的人文情怀,培养了学生的人文精神,提高了学生的人文素养,实现“人文化成”。

周瑾兰[3](2020)在《接受美学视野下的高中宋词教学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宋词作为中国传统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蕴藏着无尽的审美价值与艺术价值,选入高中语文教材的宋词更是如此。优美的宋词对提升学生的审美情趣和人文修养有巨大的作用,是学生精神成长的宝贵财富。但是,通过调查研究发现,现阶段的宋词教学情况并不乐观,学生对宋词的学习大多存在缺乏主动性,兴趣不高的状态。为了探究和解决问题,现以接受美学理论为依托,将接受美学中的“读者中心论”、“期待视野”和“召唤结构”等理论应用到宋词教学中去,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能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宋词学习中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论文分为四章进行了系统的论述:第一章主要介绍了研究背景、综述、接受美学理论概述、研究的意义、思路与方法。第二章是依据接受美学理论对高中宋词教学现状及原因进行分析。首先通过问卷调查,分别从学生和教师两个层面发现宋词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从接受美学理论角度进行分析,主要表现在:传统教学模式主宰,学生主体地位缺失;期待视野狭隘,学生兴趣不高以及召唤结构虚设,学生缺乏独思。第三章分析了接受美学理论指导高中宋词教学的必要性与可行性。接受美学有利于实现学生的主体性地位、构建开放的文本解读观念和拓展学生的期待视野。将接受美学应用于高中宋词教学当中,存在一定的可行性,主要表现在:与课程标准相关阐述的相通性,包括接受美学理论和课程标准都尊重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重视学生的个性化体验;文本的召唤结构和宋词审美特点的一致性;与高中生心理发展机制的契合性。第四章阐述了接受美学理论指导下的高中宋词教学应用策略,基于接受美学中的“读者中心论”、“期待视野”和“召唤结构”观点并结合高中宋词的具体文本和教学实践提出高中宋词教学的可行性策略:教师要确定学生的主体地位,更新教学观念,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培养学生的阅读主动性并激发学习兴趣;重视学生的“期待视野”,激发学生的“定向期待”和引导学生的“创新期待”;借助宋词的“召唤结构”,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填补宋词中的意象空白,并依据文本的召唤性,尊重学生,形成多元解读。

张艳秋[4](2020)在《古代文学作品在高中生物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要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和文化观,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在拥有五千年悠久历史的中华文化中,古代文学作品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经过千百年的沉淀和积累,古代文学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古诗词、典籍着作等都是华夏儿女们对美好自然的刻画、对伟大生命的敬畏,这其中也蕴含着丰富的生物学知识。将古代文学作品应用于高中生物学的教学过程中,可以将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相融合,让中学生在学习科学知识的同时,提高人文素养和综合能力,对于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具有重要的意义。在生物学教学中如何有效地应用这些优秀的古代文学作品以促进生物学学习水平的提高、培养文理结合的高素质人才,是非常值得生物教育者思考的问题。鉴于此,开展了古代文学作品在高中生物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论文首先概述了研究的背景、现状、目的及意义、内容和方法;其次,对古代文学作品进行了理论综述,主要是对文学作品、古代文学作品概念的界定及古代文学作品体裁类型的阐述,并论述了古代文学作品的价值与教育意义,以及在高中生物学教学中应用的必要性,最后概括了本研究所涉及的相关理论。在此基础上,第三章以古代文化氛围浓郁的城市—曲阜,所属高中的400名学生和85位教师为调查对象进行问卷调查,通过数据结果真实的掌握在高中生物学教学中应用古代文学作品的现状。调查发现:学生对古代文学作品了解不足、对生物学教材中蕴含的古代文学作品资源认识缺乏、对古代文学作品的接触范围和相应的实践能力有待加强。另外,教师掌握的关于古代文学作品的资源不足、对教材中的古代文学作品资源挖掘不充分、在生物学课堂上应用古代文学作品的频度低、缺乏相关的优秀授课案例做参照。在发现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在高中生物学教学中应用古代文学作品的对策,包括在教材编写中古代文学作品的应用策略、生物学课堂教学中古代文学作品的应用策略、综合实践活动中古代文学作品的应用策略和学校管理部门的支持策略等方面。同时对2019年人教版高中生物学必修一、必修二、选修模块一、选修模块二中蕴含的丰富古代文学作品资源进行分析。第五章是在提出以上策略的基础上,进行了案例分析,包括两个教学设计案例和一个习题案例,为古代文学作品在高中生物学教学中的应用提供实践支撑。上述研究结果表明:一、古代文学作品在高中生物学教学过程中的应用并不乐观,教师对古代文学作品资源的了解不足,学生在生物课堂上接触到的古代文学作品甚少;二、在高中生物学课堂上应用古代文学作品对学生生物知识的学习和人文素养的提高都具有积极的意义,这种创新的生物教学方式也是学生能够接受和所期望的;三、本文提出的对策可有效促进古代文学作品在高中生物学教学中的应用,一方面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另一方面可以帮助学生理解重难点,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

郑静霞[5](2020)在《中学语文古诗词对话教学研究》文中认为古诗词作为经典的汉语文学作品,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粹,也是学习中国语文最基本的材料,因而历来被选入语文教材,成为语文教学的重点内容。古诗词教学承担着提升学生语文素养和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双重使命,必须确保质量。然而,据笔者调研其教学效果却并不理想,根本原因就在于课堂对话不够充分,师生之间缺少高质量的交流与沟通。发端于新一轮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并明确写入语文课程标准的“对话”与“对话教学”,为革新古诗词教学提供了新的思路。因此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就是将对话教学与古诗词教学结合起来,探索对话教学在古诗词教学中的具体运用,以期改进中学古诗词教学。本文主要采用了文献研究法、问卷调查法和课堂观察法以及课例分析法,试图为提高中学古诗词教学的质量寻求一种有效的对话策略,引导中学古诗词对话教学往更好的方向发展。本文根据对话教学的相关理论,结合古诗词的特点,以霍军老师的公开课《登高》为例,从对话的原则、对话的方法、对话的类型、对话的内容和对话的评价这五方面进行了探讨,提出了对话教学在古诗词教学当中的具体运用策略。同时,也对初高中古诗词的教学进行了一定程度的对比分析,指出了相关策略在不同教学阶段中的侧重点。全面审视对话教学,明确了对话教学的相关要素,使“对话”在古诗词教学当中的运用具体化、明确化和系统化,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为广大一线语文教师有效进行古诗词教学提供方法指导,使教师与学生能够在心灵上进行沟通,碰撞出思想的火花,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课堂对话,促进“教”与“学”达到有机统一。

袁扬[6](2020)在《初中文言文阅读教学切入点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阅读对于培养学生语文素养、建构人生价值观、塑造个性人格具有重要的作用。阅读教学一直是语文学科的基础性、全局性的教学内容之一。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持续推进,教师日益重视教学过程中各个环节的协调与衔接。然而在实际的文言文阅读教学切入点设计实施中,部分教师依然存在一些例如忽视学生阅读基础、切入点生硬、缺乏师生互动等方面的问题,从而导致教学效率和学生综合阅读能力未能稳步提高的情况发生。归根结底即是重形式轻内容、重分数轻能力等急功近利的体现。笔者通过文献研究法、问卷调查法、案例分析法对初中文言文阅读教学切入点进行研究,从一线教学实例和以往文献中总结归纳出阅读教学切入点的相关概念、设计原则以及实施策略,同时结合笔者本科、研究生阶段教育实习的经历对相关典型阅读教学切入环节的教学案例进行分析,最后针对阅读教学切入环节的教学前景给予相应的启示与建议。本文分四章对初中文言文阅读教学切入点作系统论述。引言部分阐述了本课题的研究缘起、研究价值、研究综述、研究方法以及创新之处;第一章主要进行文言文阅读教学、切入点、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等相关概念的界定和理论基础论述;第二章呈现了初中语文文言文阅读教学切入环节实施现状以及对于当前切入环节现存主要问题的原因分析;第三章则结合实际从立足文本、关注学情、遵循课标、培养审美等方面总结文言文阅读教学切入点的设计原则,并从知识本位、学生本位两个维度,标题、主旨、背景、线索、关键词、人物、手法等十个层面归纳出切入点教学设计的实施策略;第四章笔者针对自身教育实习经历和国内优秀教学实录资源,选取《卖油翁》《愚公移山》《岳阳楼记》三篇典型课例进行课堂切入点分析;文章最后对文言文阅读教学切入点的教学实际提出切入点的设计选取应符合学生认知水平、源于忠于高于文本、具有创新性等的启示与建议。阅读教学作为语文学科的基础仍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对于教学环节的审视与创新需要全体语文教育者的协同努力。笔者将继续以教材为根据、以理论为指导、以实践为导向,为语文学科教学开辟出更多的新方法、新思路。

唐佳琪[7](2020)在《《爱弥儿》道德教育思想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启示研究》文中认为《爱弥儿:论教育》是法国哲学家让·雅克·卢梭的重要教育着作,也是他众多着作中他认为是“最伟大、最优秀的着作”,其教育思想在世界教育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作为启蒙巨子之一,卢梭将人性之光投入至教育之中,他用最自然的状态释放人的天性,唤醒人的道德中对自由和本质的渴望。教育是一种按一定要求培养人的过程。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对生活的期待值增加,在这过程中,人们往往越来越注重教育这一“要求性”的目的和结果,忽略了它的“过程性”,也就是一个培养人的过程,这个过程应是充满道德的人性光辉。《爱弥儿》的问世,为封建时代下压抑的人性撬开了一道缝隙。回归人性的教育是现在我们思想政治教育需要思考的问题,我们需要培养一个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我们也需要培养一个有着独立人格,自由、活生生的人。《爱弥儿》展现了一个孩子从出生到成人的教育全过程,其蕴含了多方面的教育内容和教育方式,多年来被众多学者研究。本文创新地挖掘其道德教育思想这一闪光点,并将其置于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下,将道德的自然人性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在坚守其政治性和学理性的同时,凸显其伦理性,让伦理性中“人”的因素愈加凸显。这样的道德教育过程让我们把更多的目光注视到教育主体,让我们以更温和和直击心灵的方式让教育主体沉浸教育过程之中,这是我们现在思想政治教育所需要的,这也是本文的价值所在。

袁耀辉[8](2019)在《《通俗常言疏证》及其所录通俗词语研究》文中指出《通俗常言疏证》是近代一部收集资料丰富的民俗语言珍惜文献,按内容分为四十卷,包括重复记录共计5978条,具有重要的语言学研究价值。目前,以《通俗常言疏证》为研究对象的文献并不多见,缺乏具体细致的描写和研究。基于此,本文主要从词汇学和民俗语言学的视角对该书进行全面深入的研究。《通俗常言疏证》主要通过列书证的方式以考证当时的“通俗常言”,为我们进行成语、俗语、谚语、歇后语、惯用语、格言等熟语以及俗语词研究留下了珍稀的文本。书中还辑录了在我们今天看来熟语性程度不强的结构成分。论文在行文中采用描写与解释相结合的方法、分类的方法以及列疏证的研究方法,力图对《通俗常言疏证》辑录的“通俗常言”进行直观具体地解读。民俗语言学的基本理论是指导论文研究的基本理论,同时参考词汇学、民俗学、词典学等相关学科的研究成果。论文由引言、正文和结语三部分构成,主要内容如下:第一章绪论部分主要对《通俗常言疏证》的研究现状、选题缘起、研究意义、研究方法等进行了介绍。正文部分共计七章。第二章主要对《通俗常言疏证》进行概述。第一节主要对该书作者孙锦标生平及学术成就进行介绍。第二节主要对《通俗常言疏证》的编纂体例进行介绍。第三节主要对《通俗常言疏证》的训释方式进行介绍。第四节主要对《通俗常言疏证》引证文献进行分析。第五节主要对《通俗常言疏证》词条特征进行阐述。第六节主要对《通俗常言疏证》与明清俗语辞书的关系进行阐述。第三章主要对《通俗常言疏证》词语的构成概貌进行研究。第一节主要从来源上对《通俗常言疏证》词语的构成进行考察。第二节主要从内容上对《通俗常言疏证》词语的构成进行考察。第三节主要从音节上对《通俗常言疏证》词语的构成进行考察。第四章主要对《通俗常言疏证》辑录的俗语词进行研究。第一节主要对俗语词的概念进行阐述。第二节主要对《通俗常言疏证》俗语词的词义类聚进行分析。第三节主要对《通俗常言疏证》俗语词的构词法进行分析。第四节主要对《通俗常言疏证》俗语词词源进行考释。第五章主要对《通俗常言疏证》辑录的熟语进行研究。第一节主要对熟语的来源、品类和特点进行阐述。第二节主要对《通俗常言疏证》辑录的成语进行研究。第三节主要对《通俗常言疏证》辑录的谚语进行研究。第四节主要对《通俗常言疏证》辑录的惯用语进行研究。第五节主要对《通俗常言疏证》辑录的俗语进行研究。第六节主要对《通俗常言疏证》辑录的歇后语进行研究。第七节主要对《通俗常言疏证》辑录的格言进行研究。第六章主要对《通俗常言疏证》辑录的特殊词语进行研究。第一节主要对《通俗常言疏证》辑录的特殊词语的结构类型进行分析。第二节主要对《通俗常言疏证》辑录特殊词语的语义进行分析。第七章主要对《通俗常言疏证》的新词新义进行研究。第一节主要对新词进行研究。第二节主要对新义进行研究。第八章主要对《通俗常言疏证》的研究价值进行分析。分两节。第一节主要对《通俗常言疏证》的语言学价值进行阐述。第二节主要对《通俗常言疏证》的文化学价值进行阐述。第九章为结语,主要对论文研究的内容、创新之处、研究的不足以及后续继续深入研究的问题进行阐述。

邹才蓉[9](2019)在《高中文言文语法教学现状调查与策略研究 ——以南充市城区高中为例》文中提出文言文蕴藏着历代先贤深邃的思想和民族优秀的文化,是中学语文教学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学习文言文能够促进学生阅读水平和语文素养的提高,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在文言文教学中,语法是极为重要的内容。语法作为语言单位之间的结构规律,我们只有加强对文言文语法的学习研究,掌握古人的用语习惯,才能更好地理解文言作品。因此,本文以当前高中文言文语法教学为研究对象,希望能够引起语文教师们对语法教学的关注和重视,在新课标理念的指导下找到更为优化的语法教学方法,促进学生文言文阅读能力的提高。本研究的绪论部分介绍了选题原因、意义以及相关研究综述等方面的内容,探讨了高中文言文语法教学的价值和意义。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本文以文献法、调查法、案例分析法为解决问题的主要路径,在借鉴前人相关研究成果的同时,立足当前教学实践,坚持发现问题、探究原因、提出策略的研究思路,将正文分为以下四部分:第一部分从新课标、教材和高考三方面着手,论述高中文言文语法教学的重要性与必要性,并阐述其教学的主要内容。第二部分从教师和学生两个方面进行调查研究。学生方面,对南充城区高中的学生展开问卷调查,并了解其作业练习情况,整理分析获取的相关信息。同时,利用访谈和课堂观察的形式,对部分教师进行深入调查,较全面地了解当前高中文言文语法教学的真实情况。第三部分针对调研中存在的学生文言文语法基础薄弱、学习效果不佳等问题,从教材、学生、教师以及文言文自身特殊性出发,多维度探讨背后的原因。第四部分以新课标理念为指导,根据当前教学的实际情况和发展趋势,从教材、教师、学生三方面提出改善高中文言文语法教学现状的策略。首先,从教材方面来看,系统编排文言文语法内容、适当完善文言文课下注释能对教师教学提供更加明确的指导;其次,教师要加强语法理论学习来提高自身素养,根据学情分阶段施教,并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求知欲,进而提高文言文语法教学水平;最后,学生要端正学习动机,化被动为主动,通过有效学习方法的习得和良好习惯的养成,自主学习文言文语法,切实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苏静[10](2018)在《诗教视域下高师生人文素质培养研究》文中指出上海大学的葛红兵教授在谈到人文素质的实质时认为其是一种超越性思考:“实际上,Humanity,它的根本性观念是从类的角度来思考人,思考人的存在根基,由此才会有下述超越性问题:人的本性、人的本源、人和大自然的关系、人和神的关系、人和人的关系。因为它把人作为类来思考,所以我们说它的思考是超越具体人伦事功,超越有限存在的。”葛红兵对人文思考的哲学阐释中,可以体现出人文素质在人类生活中的根本性意义。人文素质的培养是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核心所在。大学只有具备了对人类精神世界的自觉关照,以及对社会道德责任的高度认知,才能够真正意义上推动社会的文明与进步。与其他专业的本科生相比,高师生的存在方式尤为特殊。作为“传道、授业、解惑”的未来教师,高师生无疑首先是一个知识人,是作为一种知性的存在。同时,高师生更是一种德性的存在,因为其担负着教书育人,教育强国的重大使命,其人文素质直接影响到中国未来一代的发展乃至整个中国教育的品质。而当下高师生人文素质存在缺失已是不争事实,具体表现在人文知识匮乏,人文精神欠缺,专业素质与人文素质发展失衡等方面。因此,对高师生人文素质现状进行审理归因,并在此基础上以诗教作为突破现实困境的可能视角,通过对诗教名师G老师的生命叙事研究,从教师专业发展的社会需求和高师生精神成人的个体需求两个层面,进一步探究诗教视域下高师生人文素质培养的现实需求,最终提出高师生人文素质培养的合理路径,是本论文研究的基本理路。首先,对高师生人文素质缺失的现实困境进行审理。究其原因,可从内部与外部两个方面进行阐析。内在生命的指向性与外在职业的感受性构成了高师生人文素质缺失的内部原因,高师人文教育实施的社会背景、目的诉求和方法路径构成高师生人文素质缺失的外部原因。作为突破这一困境的可能视角,诗教体现出独有的理论与实践价值。无论是诗教的历史、内容还是功能,都与人文教育息息相关:诗教的历史体现了人文教育的滥觞,诗教的内容体现了人文教育的精髓,诗教的功能体现了人文教育的功用。理论层面,“天人合一”的生命境界与“内圣外王”的辩证人格两大中国传统哲学要义,为诗教培养人文素质提供了理论之源。实践层面,诗教对高师生人文素质培养的价值定位、内容选择和方法运用,都提供了直接的参考与借鉴。如何定位诗教视域下高师生人文素质培养的现实需求?通过对诗教名师G老师的生命叙事研究,从动因阐析和要素解析两个方面,探寻基础教育实践中,诗教对提升人文素质与教师专业发展产生的可能影响;通过对G老师生命叙事的反思,构建诗教视域下高师生人文素质培养的理想样态,即以诗为教的心理诉求和以诗化育的人文课程,以适应其人文素质发展的个体需求,为未来职业发展提供可行的理论和实践依据。针对现实需要,诗教视域下高师生人文素质培养的基本路径可由构建诗教人文课程、开展诗教人文活动两部分构成。其中构建诗教人文课程是重点,包含了设计依据、设计原则、内容选择和组织形式四个方面:诗、礼、乐关系之辨和诗教美育分别构成了诗教人文课程的理论和现实依据;民族性、辩证性、系统性和超越性为课程设计的四大基本原则;课程内容在选择时应以诗教为导向,同时必须依据高师人文教育的目标和基本内容,具体表现为渗入式课程、融入式课程与专门性课程;诗教人文课程的组织形式分为学科课程形式、核心课程形式和拓展实践形式,三种组织形式相辅相成,取长补短,以此构建多维度立体化的高师生诗教人文课程体系。除课程构建外,开展高师生诗教人文活动也是一条基本路径。挖掘活动中的诗教美育因素、注重活动过程中的诗性体验、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结合构成了诗教人文活动的开展过程中的三大基本理念。在建构“诵读省”为特色的诗教人文活动时,要引导高师生通过吟诵感受经典诗词的艺术之美,通过阅读体悟经典文化的意蕴之丰,通过自省书写精神成人的生命之思,以提升高师生的人文素质,更好地适应未来教师的职业角色。

二、心理学教学中人文教育摭谈(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心理学教学中人文教育摭谈(论文提纲范文)

(1)小学语文教师部编版教材适应性的现状调查 ——以上海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一)选题的缘由
        (二)研究的理论意义
        (三)研究的实践意义
    二、研究综述
        (一)关于部编版小学语文教材的研究
        (二)关于教材适应性的研究
        (三)关于语文教材适应性的研究
    三、研究内容和方法
        (一)研究内容
        (二)研究方法
    四、研究假设和论文框架
        (一)研究假设
        (二)论文框架
第2章 概念界定和理论基础
    一、概念界定
        (一)部编语文教材
        (二)适应与适应性
        (三)教材适应性
    二、理论基础
        (一)古德莱德课程理论
        (二)适应水平理论
第3章 部编小学语文教材的特点分析
    一、部编语文教材编写结构
    二、部编语文教材编写内容
        (一)识字与写字
        (二)阅读
        (三)习作
        (四)口语交际
第4章 上海地区小学语文教师部编教材适应性现状调查
    一、调查设计
        (一)调查问卷及访谈提纲的设计
        (二)调查对象
        (三)数据处理方式
        (四)问卷的信度与效度
    二、调查结果分析
        (一)上海小学语文教师对部编版语文教材适应性的总体分析
        (二)上海不同教师群体对部编版语文教材的适应性差异分析
第5章 上海小学语文教师部编教材适应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部编教材适应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材改变带来的畏难情绪
        (二)教材结构和内容把握不清
        (三)教材的单元目标落实较难
    二、部编教材适应中存在的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教师专业素养不足
        (二)教材本身要求较高
        (三)教材培训不够扎实
        (四)配套教学资源单一
第6章 提高上海地区小学语文教师部编教材适应性的建议
    一、对小学语文教师的建议
        (一)克服教学畏难情绪
        (二)熟悉教材结构内容
        (三)落实教学单元目标
    二、对学校的建议
        (一)寻找教师专业引领
        (二)丰富教学研究活动
    三、对教育主管部门的建议
        (一)夯实部编教材培训
        (二)提升教师专业素养
    四、对教材编制者的建议
        (一)优化部编教材内容
        (二)丰富课堂教学资源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2)人文化成:人文视野下的高中化学教学研究 ——基于人教版(2019)高中化学必修教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进展
    第三节 研究目的与意义
    第四节 研究方法
第二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第一节 核心概念的界定
        一、文化和人文
        二、人文化成
        三、人文教育
    第二节 研究的理论基础
        一、马克思的全面发展学说
        二、罗杰斯的人本主义教学论
        三、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
第三章 人文视野下高中化学教学现状调查与结果分析
    第一节 调查概况
    第二节 调查目的
    第三节 调查结果与分析
        一、化学学习体验维度
        二、对自我的认知维度
        三、人际交往能力维度
        四、对社会的关注维度
        五、对自然的关怀维度
    第四节 调查结果所反映出的问题
第四章 人文视野下的高中化学教学若干内容分析
    第一节 高中化学人文教育构成内容分析
        —、化学人文知识
        二、化学人文精神
    第二节 体现人文教育的高中化学教学原则、策略
        一、教学原则
        二、教学策略
第五章 2019人教版高中化学人文教育教学内容研究
    第一节 新教材中的人文教育内容分析
        一、有关化学史的知识
        二、有关化学美的知识
        三、关于化学与职业的知识
        四、有关化学实验安全的知识
    第二节 内容呈现方式分析
        一、版面设计上体现的人文特点
        二、内容编排上体现的人文特点
第六章 融入人文教育的“氧化还原反应”课题实践研究
    第一节 研究目的
    第二节 教学研究过程
        一、学情前测及结果分析
        二、《氧化还原反应》教学实践
        三、课堂教学效果评价
    第三节 教学实践结论
第七章 研究结论及展望
    第一节 研究结论
    第二节 反思与展望
        一、反思
        二、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A

(3)接受美学视野下的高中宋词教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综述
        1.2.1 接受美学理论研究
        1.2.2 接受美学理论关照下的中学语文教学研究概述
        1.2.3 中学宋词教学研究概述
    1.3 研究意义
        1.3.1 理论意义
        1.3.2 实践意义
    1.4 接受美学理论概述
        1.4.1 读者中心论
        1.4.2 期待视野
        1.4.3 召唤结构
    1.5 研究思路与方法
        1.5.1 研究思路
        1.5.2 研究方法
第2章 接受美学理论观照下的高中宋词教学现状及原因分析
    2.1 接受美学理论观照下的高中宋词教学现状分析
        2.1.1 学生层面
        2.1.2 教师层面
    2.2 接受美学理论观照下的高中宋词教学问题的原因分析
        2.2.1 传统教学模式主宰,学生主体地位缺失
        2.2.2 期待视野狭隘,学生兴趣不高
        2.2.3 文本的召唤结构虚设,学生缺乏独思
第3章 接受美学理论指导高中宋词教学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3.1 接受美学理论指导高中宋词教学的必要性
        3.1.1 有利于实现学生的主体性地位
        3.1.2 有利于构建开放的文本解读观念
        3.1.3 有利于拓展学生的期待视野
    3.2 接受美学理论指导高中宋词教学的可行性
        3.2.1 与《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相关阐述的相通性
        3.2.2 与宋词审美特点的一致性
        3.2.3 与高中生心理发展机制的契合性
第4章 接受美学理论指导下的高中宋词教学应用策略
    4.1 基于读者中心论的高中宋词教学策略
        4.1.1 更新教学观念,唤起主体意识
        4.1.2 培养阅读主动性,激发学习兴趣
    4.2 基于期待视野的高中宋词教学策略
        4.2.1 激发定向期待
        4.2.2 引导创新期待
    4.3 基于召唤结构的高中宋词教学策略
        4.3.1 发挥想象,填补意象空白
        4.3.2 尊重学生,多元化解读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关于高中语文宋词教学现状的调查问卷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致谢

(4)古代文学作品在高中生物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问题的提出
    第一节 研究背景
    第二节 研究现状
    第三节 研究目的与意义
    第四节 研究内容与方法
第二章 理论概述
    第一节 概念界定
    第二节 理论基础
第三章 高中生物学教学中应用古代文学作品的现状调查—以曲阜地区为例
    第一节 调查计划与实施
    第二节 学生问卷调查结果及分析
    第三节 教师问卷调查结果及分析
    第四节 调查结论
第四章 古代文学作品在高中生物学教学中应用的对策
    第一节 古代文学作品在高中生物学教学中的应用原则
    第二节 古代文学作品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第三节 人教版高中生物学教材中蕴含的古代文学作品的资源分析
第五章 教学案例分析
    第一节 案例一:《细胞的能量“货币”ATP》
    第二节 案例二:《光合作用的原理和应用》
    第三节 案例三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第一节 结论
    第二节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一 古代文学作品在高中生物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调查问卷(学生卷)
附录二 古代文学作品在高中生物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调查问卷(教师卷)
附录三 教师调查问卷中主观建议题的全部建议收录表
致谢

(5)中学语文古诗词对话教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绪论
    1.1 研究缘起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现实意义
    1.3 文献综述
        1.3.1 对话教学的研究
        1.3.2 古诗词对话教学的研究
    1.4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方法
2.对话教学的理论概述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对话
        2.1.2 对话教学
        2.1.3 古诗词对话教学
    2.2 对话教学的理论基础
        2.2.1 对话教学的教育学基础
        2.2.2 对话教学的心理学基础
    2.3 对话教学的特点分析
        2.3.1 学生主体,教师主导——人文性
        2.3.2 过程为主,结果开放——过程性
        2.3.3 以问促答,以答促问——生成性
        2.3.4 层层递进,环环相扣——层次性
    2.4 对话教学的意义分析
        2.4.1 营造和谐氛围,增添课堂活力
        2.4.2 关注能力培养,提高教学质量
        2.4.3 注重启发思考,形成独立思想
        2.4.4 强调互动交流,实现教学相长
3.古诗词对话教学的运用标准和目标期待
    3.1 古诗词对话教学的运用标准
        3.1.1 古诗词对话教学应是基于言语的教育
        3.1.2 古诗词对话教学应是基于思维的教育
        3.1.3 古诗词对话教学应是基于体验的教育
        3.1.4 古诗词对话教学应是基于情感的教育
    3.2 古诗词对话教学的目标期待
        3.2.1 古诗词对话教学应提升学生的知识水平
        3.2.2 古诗词对话教学应提升学生的文字功力
        3.2.3 古诗词对话教学应提升学生的文学修养
        3.2.4 古诗词对话教学应提升学生的文化素质
4.古诗词对话教学的现状调查与分析
    4.1 古诗词对话教学现状的问卷调查
        4.1.1 调查目的
        4.1.2 调查对象
        4.1.3 调查方法与内容
        4.1.4 调查结果与分析
    4.2 古诗词对话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4.2.1 对话的过程流于形式
        4.2.2 对话的内容不够深入
        4.2.3 对话的主体不够平等
    4.3 古诗词对话教学现状的原因分析
        4.3.1 教师的对话水平不高
        4.3.2 学生的自我定位不清
        4.3.3 实施的客观条件不足
5.古诗词对话教学的运用策略分析——以霍军教学《登高》为例
    5.1 把握对话原则,提高对话水平
        5.1.1 对话要有宽度——拓展诗词内容
        5.1.2 对话要有深度——挖掘诗词内涵
        5.1.3 对话要有厚度——承载诗词精神
        5.1.4 对话要有温度——体现人文情怀
    5.2 探索对话方法,注重学生主体
        5.2.1 生本对话——通过文本,发现诗词问题
        5.2.2 师生对话——通过引导,探索诗词问题
        5.2.3 生生对话——通过讨论,解决诗词问题
        5.2.4 自我对话——通过梳理,总结诗词问题
    5.3 了解对话类型,重视对话质量
        5.3.1 问答型对话——以问促答,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
        5.3.2 理解型对话——精思熟虑,建立学生与文本的联系
        5.3.3 启发型对话——以小见大,促进学生对文本的内化
        5.3.4 反思型对话——举一反三,提升学生对文本的认知
    5.4 明确对话内容,形成知识系统
        5.4.1 诗词的背景知识——知人论世
        5.4.2 诗词的基础知识——字词句读
        5.4.3 诗词的核心知识——景意情理
        5.4.4 诗词的关联知识——群文阅读
    5.5 进行对话评价,定位学习方向
        5.5.1 学生提高了古诗词的学习兴趣
        5.5.2 学生达成了古诗词的学习目标
        5.5.3 学生形成了古诗词的学习思维
        5.5.4 学生内化了古诗词的人文情怀
结语
参考文献
    一、书籍类
    二、期刊类
    三、博硕士论文类
    四、标准类
附录
学位论文数据集
致谢

(6)初中文言文阅读教学切入点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起及价值
    二、研究综述
    三、研究方法
    四、创新之处
第一章 文言文阅读教学切入点概述
    第一节 文言文阅读教学概述
        一、文言文阅读教学
        二、基于语文核心素养的文言文阅读教学
    第二节 教学切入点概述
        一、切入点
        二、教学切入点
        三、文言文阅读教学切入点
第二章 初中文言文阅读教学切入点设计实施现状调查分析
    第一节 统编本教材文言文选文编排现状
    第二节 关于初中文言文教学切入点设计实施的调查
        一、问卷调查的设计
        二、问卷调查的实施
    第三节 初中文言文阅读教学切入点设计实施存在的问题
        一、学生层面
        (一) 文言文学习兴趣度低下,难关注教师的切入创意
        (二) 文言文文本熟悉度低下,难领会教师的切入意图
        (三) 文言文探究能动性低下,难参与课堂的切入互动
        二、教师层面
        (一) 文本熟悉程度低下,缺乏切入点设计拓展性
        (二) 应试教学思维坚固,忽视教学切入重要性
        (三) 学情差异意识淡薄,缺少切入方式多样性
第三章 统编本初中文言文阅读教学切入点设计原则与实施策略
    第一节 文言文阅读教学切入点设计原则
        一、立足文本,体现文言特点
        二、关注学情,加强师生互动
        三、遵循课标,落实教学目标
        四、提升素养,促进全面发展
    第二节 基于统编本的文言文阅读教学切入点设计实施策略
        一、知识层面
        二、学生层面
第四章 初中文言文阅读教学切入点的案例研究
    第一节 初中语文优秀教师文言文阅读教学的切入点分析
        一、于漪《卖油翁》教学案例概述及分析
        二、郭初阳《愚公移山》教学案例概述及分析
        三、刘胜利《岳阳楼记》教学案例概述及分析
    第二节 优秀教师文言文阅读教学切入点设计的启示
        一、切入点的选取应符合学生认知水平
        二、切入点的选取应源于忠于高于文本
        三、切入点的选取具有创新性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7)《爱弥儿》道德教育思想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启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的缘由和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三、研究思路、方法和创新之处
第一章 《爱弥儿》道德教育思想的产生背景及主要内容
    第一节 《爱弥儿》道德教育思想的产生背景
        一、卢梭与《爱弥儿》
        二、《爱弥儿》道德教育思想的社会背景
        三、《爱弥儿》道德教育思想的理论背景
    第二节 《爱弥儿》道德教育的培养目标
        一、培养自然人
        二、培养自由人
        三、培养道德公民
    第三节 《爱弥儿》道德教育的主要内容
        一、遵循自然的教育,保持仁爱之心
        二、利用事物的教育,维护正义
        三、协调人的教育,注重情感培养
    第四节 《爱弥儿》道德教育的培养方式
        一、分阶段教育法
        二、实践认知法
        三、自然后果法
第二章 《爱弥儿》道德教育思想的评价
    第一节 《爱弥儿》道德教育思想的积极意义
        一、封建教育的对抗者
        二、自然人与道德公民的教育定位
        三、自然人性的张扬
    第二节 《爱弥儿》道德教育思想的历史局限性
        一、脱离社会的自然人
        二、理想化的教育模式
        三、过度重视直接经验、轻视间接经验的教育方法
第三章 《爱弥儿》道德教育思想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义
    第一节 关爱大学生的身心健康提升思想道德素质
        一、自然人培养方式满足身心素质要求
        二、自然天性教育满足思想道德素质要求
        三、自然天性教育满足大学生个性发展的要求
    第二节 培养独立人格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一、有利于独立人格养成的教育
        二、满足人的自由发展要求
        三、满足人的全面发展要求
    第三节 培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一、道德公民的培养满足国家建设人才要求
        二、自我认同与价值共识的统一
        三、新时代青年新要求
第四章 《爱弥儿》道德教育思想视域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现状
    第一节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成效
        一、大学生政治素养普遍提升
        二、大学生思想道德素养有效提升
        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建设不断发展
    第二节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部分大学生以自我为中心,迷失天性
        二、部分大学生道德信仰混乱,价值观扭曲
        三、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存在情感教育缺位,忽略个性培养
        四、当代教育唯理性主义、世俗化目的扭曲培养目标
    第三节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发展存在问题的主要原因
        一、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多种不良社会思潮对大学生思想影响
        二、创新教育发展体制受阻,缺乏对人性因素的挖掘
        三、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创新性培养有待提升
第五章 《爱弥儿》道德教育思想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建设的启示
    第一节 遵循自然教育原则,维护学生内在天性
        一、遵循自然,变主动宣传为内化认可
        二、尊重人自然天性,减少教育功利色彩
        三、遵循人的身心发展规律,重视人的需求
    第二节 缓解道德危机,秉持人性教育
        一、自由育人,释放人的天性
        二、以情感人,培养学生正确道德观念
        三、以境化人,培育学生正义之心
    第三节 创新教育方式,以世界为书本,以经验为教训
        一、深层挖掘教育资源,倡导生活化思想政治教育
        二、开拓教育新载体,创新利用新形式
        三、塑造师生平等地位,重视人的个性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8)《通俗常言疏证》及其所录通俗词语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现状
    1.2 选题缘起
    1.3 研究意义
    1.4 研究方法
    1.5 相关说明
第二章 《通俗常言疏证》概述
    2.1 孙锦标生平与学术成就
    2.2 《通俗常言疏证》编纂体例
    2.3 《通俗常言疏证》训释方式
    2.4 《通俗常言疏证》引证文献
    2.5 《通俗常言疏证》词条特征
    2.6 《通俗常言疏证》与明清俗语辞书
    2.7 小结
第三章 《通俗常言疏证》词语构成概貌
    3.1 从来源上看《通俗常言疏证》词语的构成
    3.2 从内容上看《通俗常言疏证》词语的构成
    3.3 从音节上看《通俗常言疏证》词语的构成
    3.4 小结
第四章 《通俗常言疏证》词语构成(上)——俗语词
    4.1 俗语词概述
    4.2 《通俗常言疏证》俗语词词义类聚
    4.3 《通俗常言疏证》俗语词构词法
    4.4 《通俗常言疏证》俗语词词源考释
    4.5 小结
第五章 《通俗常言疏证》词语构成(中)——熟语
    5.1 熟语的来源、品类和特点
    5.2 《通俗常言疏证》成语研究
    5.3 《通俗常言疏证》谚语研究
    5.4 《通俗常言疏证》惯用语研究
    5.5 《通俗常言疏证》俗语研究
    5.6 《通俗常言疏证》歇后语研究
    5.7 《通俗常言疏证》格言研究
    5.8 小结
第六章 《通俗常言疏证》词语构成(下)——特殊词语
    6.1 《通俗常言疏证》特殊词语结构类型
    6.2 《通俗常言疏证》特殊词语语义分析
    6.3 小结
第七章 《通俗常言疏证》新词新义
    7.1 《通俗常言疏证》中的新词
    7.2 《通俗常言疏证》中的新义
    7.3 小结
第八章 《通俗常言疏证》研究价值
    8.1 语言学价值
    8.2 文化学价值
    8.3 小结
第九章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1 《通俗常言疏证》引用文献表
附录2 《通俗常言疏证》成语表
附录3 《通俗常言疏证》谚语表表
附录4 《通俗常言疏证》惯用语表
附录5 《通俗常言疏证》俗语表
附录6 《通俗常言疏证》歇后语表
附录7 《通俗常言疏证》特殊词语表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9)高中文言文语法教学现状调查与策略研究 ——以南充市城区高中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原因和意义
    二、研究综述
    三、研究的主要内容
    四、研究的重点和难点
    五、研究方法
第一章 高中文言文语法教学概述
    第一节 新课标对高中文言文语法教学的要求
        一、新课标对语法教学的要求
        二、新课标对高中文言文语法教学的要求
    第二节 高中教材对文言文语法知识的呈现
        一、高中教材中文言文选文概况
        二、高中教材中文言文语法概况
    第三节 高考对文言文语法知识的考查
        一、考试大纲及说明对文言文语法的考查要求
        二、高考试题对文言文语法的考查内容
    第四节 高中文言文语法教学的主要内容
        一、词类活用
        二、文言虚词
        三、文言特殊句式
第二章 高中文言文语法教学现状调研
    第一节 高中文言文语法教学现状调查概述
        一、调查目的
        二、调查对象
        三、调查设计
        四、调查过程
    第二节 高中文言文语法教学现状调查分析
        一、学生问卷调查分析
        二、教师访谈调查分析
        三、作业练习情况调查分析
第三章 高中文言文语法教学现状原因分析
    第一节 教材因素
        一、文言文语法编排不够合理
        二、文言文课下注释不够全面
    第二节 学生因素
        一、学习动机较为功利
        二、学习方法略为呆板
        三、阅读与积累习惯有待培养
    第三节 教师因素
        一、文言文语法教学认识不够充分
        二、初高中文言文语法教学衔接断层
    第四节 文言文自身因素
        一、文言文的学习缺少语言环境
        二、文言语法知识的学习具有难度
第四章 高中文言文语法教学现状改进策略
    第一节 完善高中教材中文言文语法编排
        一、系统编排文言文语法内容
        二、适当完善文言文课下注释
    第二节 提高教师文言文语法教学水平
        一、加强语法理论学习,提高自身素养
        二、提前了解学情,分阶段实施教学
        三、创新语法教学方式,激发学生求知欲
    第三节 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文言文语法
        一、树立长远目标,化被动为主动
        二、系统归纳,集中复习
        三、利用网络,辅助学习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一
附录二
致谢

(10)诗教视域下高师生人文素质培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起
        (一) 选题背景
        (二) 视角选择
    二、研究意义
        (一) 理论意义
        (二) 实践意义
    三、核心概念
        (一) 诗教
        (二) 人文素质
        (三) 高师人文教育
    四、研究综述
        (一) 诗教的研究
        (二) 大学生人文素质培养研究
    五、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一) 研究思路
        (二) 研究方法
第一章 高师生人文素质缺失的困境审理
    第一节 内部析因
        一、内在生命的指向性:意义感缺失
        二、外在职业的感受性:认同感匮乏
    第二节 外部析因
        一、高师人文教育实施的社会背景
        二、高师人文教育实施的目的诉求
        三、高师人文教育实施的方法路径
第二章 以诗教作为突破困境的可能视角
    第一节 诗教与人文
        一、诗教历史与人文
        二、诗教内容与人文
        三、诗教功能与人文
    第二节 诗教培养人文素质的理论之源:以中国传统哲学为核心
        一、“天人合一”的生命境界
        二、“内圣外王”的辩证人格
    第三节 诗教与高师生人文素质培养
        一、高师生人文素质培养的价值定位
        二、高师生人文素质培养的内容阐析
        三、诗教对高师生人文素质培养的意义
第三章 诗教视域下高师生人文素质培养的现实需求
    第一节 研究设计
        一、研究方法的选择
        二、研究原则
        三、资料的收集与整理
        四、研究对象的选择
    第二节 诗教名师G老师的生命叙事
        一、动因解析
        二、要素阐释
    第三节 高师生人文素质培养的理想样态——基于G老师生命叙事的启示
        一、以诗为教的心理诉求
        二、以诗化育的人文课程
第四章 诗教视域下高师生人文素质培养的基本路径
    第一节 构建高师生诗教人文课程
        一、高师生诗教人文课程的设计依据
        二、高师生诗教人文课程的设计原则
        三、高师生诗教人文课程的内容选择
        四、高师生诗教人文课程的组织形式
    第二节 开展高师生诗教人文活动
        一、高师生诗教人文活动的基本理念
        二、高师生诗教人文活动的实施路径
结语:诗教与高师生精神成人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四、心理学教学中人文教育摭谈(论文参考文献)

  • [1]小学语文教师部编版教材适应性的现状调查 ——以上海市为例[D]. 王笑欢. 上海师范大学, 2021(07)
  • [2]人文化成:人文视野下的高中化学教学研究 ——基于人教版(2019)高中化学必修教材[D]. 张倩. 信阳师范学院, 2021(09)
  • [3]接受美学视野下的高中宋词教学研究[D]. 周瑾兰. 湖南理工学院, 2020(02)
  • [4]古代文学作品在高中生物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 张艳秋. 曲阜师范大学, 2020(02)
  • [5]中学语文古诗词对话教学研究[D]. 郑静霞. 天水师范学院, 2020(06)
  • [6]初中文言文阅读教学切入点研究[D]. 袁扬. 扬州大学, 2020(02)
  • [7]《爱弥儿》道德教育思想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启示研究[D]. 唐佳琪. 南京师范大学, 2020(04)
  • [8]《通俗常言疏证》及其所录通俗词语研究[D]. 袁耀辉. 吉林大学, 2019(02)
  • [9]高中文言文语法教学现状调查与策略研究 ——以南充市城区高中为例[D]. 邹才蓉. 西华师范大学, 2019(01)
  • [10]诗教视域下高师生人文素质培养研究[D]. 苏静. 湖南师范大学, 2018(01)

标签:;  ;  ;  ;  ;  

论心理学教学中的人文教育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