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载混凝土喷射装置论文和设计-王兆杰

全文摘要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车载混凝土喷射装置,包括用于与混凝土搅拌机构的出口相连接的输送总管、第一旋流发生器和第二旋流发生器;输送总管连接有第一输送支管和第二输送支管,第一输送支管连接第一旋流发生器的进管,第一旋流发生器的喷射口用于连接喷射用软管;第二输送支管连接第二旋流发生器的进管,第二旋流发生器的喷射口用于连接喷射用软管;输送总管与第一输送支管和第二输送支管的连接处设有主进风机构,第一旋流发生器和第二旋流发生器处分别设有辅助进风机构。本实用新型综合采用了两级送风、旋流喷射、均匀送风、降低阻力等各种技术手段,能够大大提高混凝土喷射的距离,提高喷射施工能力,提高施工效率。

主设计要求

1.车载混凝土喷射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用于与混凝土搅拌机构的出口相连接的输送总管、第一旋流发生器和第二旋流发生器;输送总管连接有第一输送支管和第二输送支管,第一输送支管连接第一旋流发生器的进管,第一旋流发生器的喷射口用于连接喷射用软管;第二输送支管连接第二旋流发生器的进管,第二旋流发生器的喷射口用于连接喷射用软管;输送总管与第一输送支管和第二输送支管的连接处设有主进风机构,第一旋流发生器和第二旋流发生器处分别设有辅助进风机构。

设计方案

1.车载混凝土喷射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用于与混凝土搅拌机构的出口相连接的输送总管、第一旋流发生器和第二旋流发生器;输送总管连接有第一输送支管和第二输送支管,第一输送支管连接第一旋流发生器的进管,第一旋流发生器的喷射口用于连接喷射用软管;第二输送支管连接第二旋流发生器的进管,第二旋流发生器的喷射口用于连接喷射用软管;

输送总管与第一输送支管和第二输送支管的连接处设有主进风机构,第一旋流发生器和第二旋流发生器处分别设有辅助进风机构。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载混凝土喷射装置,其特征在于:主进风机构包括第一主进风管和第二主进风管;

第一主进风管设置于输送总管与第一输送支管的连接处,第一主进风管一端与外置的压缩空气源相连接且其另一端伸入第一输送支管,第一主进风管出风口处的轴线与第一输送支管的轴线重合;

第二主进风管设置于输送总管与第二输送支管的连接处,第二主进风管一端与外置的压缩空气源相连接且其另一端伸入第二输送支管,第二主进风管出风口处的轴线与第二输送支管的轴线重合。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载混凝土喷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辅助进风机构包括辅助进风管,辅助进风管一端与外置的压缩空气源相连接且其另一端与第一旋流发生器或第二旋流发生器的侧壁相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车载混凝土喷射装置,其特征在于:第一输送支管与第一旋流发生器的进管通过第一卡箍相连接,第二输送支管与第二旋流发生器的进管通过第二卡箍相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车载混凝土喷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输送支管与输送总管的连接部为弧形管段,所述第二输送支管与输送总管的连接部为弧形管段。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车载混凝土喷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输送总管与第一输送支管和第二输送支管组成人字形结构,在第一输送支管与第二输送支管的相接处的管道壁上朝向输送总管的进口方向设有分流板,输送总管的中心线位于分流板所在平面上。

设计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车载混凝土喷射装置。

背景技术

混凝土喷湿机在施工中应用广泛,利用液压力将预先拌好的混凝土送入管道中并与压缩空气混合,最后通过软管将混凝土高速喷射至施工面,混凝土在施工面凝结硬化后形成支护结构。

同时设置两路喷射管可以提高混凝土喷射施工的效率,还可以向两个方向同时进行喷射施工。目前两路喷射混凝土中,普遍存在喷射距离较近的问题,如果尽可能提高喷射距离是一个有待解决的问题。

经分析,喷射距离较近的原因有:1、风力不足。2、混凝土料直线前进,自稳性差。3、混凝土由总管分流至两路支管中时,总管与支管均为直线,从而在总管和支管之间形成折角,在折角处混凝土流的压力损失较大。4、送风点与管路轴线有偏差,管路断面各处得风不均匀,导致产生紊流现象,紊流现象能够消耗输送物质的动能,从而降低喷射距离。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车载混凝土喷射装置,喷射距离较同类产品更远。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车载混凝土喷射装置包括用于与混凝土搅拌机构的出口相连接的输送总管、第一旋流发生器和第二旋流发生器;输送总管连接有第一输送支管和第二输送支管,第一输送支管连接第一旋流发生器的进管,第一旋流发生器的喷射口用于连接喷射用软管;第二输送支管连接第二旋流发生器的进管,第二旋流发生器的喷射口用于连接喷射用软管;

输送总管与第一输送支管和第二输送支管的连接处设有主进风机构,第一旋流发生器和第二旋流发生器处分别设有辅助进风机构。

主进风机构包括第一主进风管和第二主进风管;

第一主进风管设置于输送总管与第一输送支管的连接处,第一主进风管一端与外置的压缩空气源相连接且其另一端伸入第一输送支管,第一主进风管出风口处的轴线与第一输送支管的轴线重合;

第二主进风管设置于输送总管与第二输送支管的连接处,第二主进风管一端与外置的压缩空气源相连接且其另一端伸入第二输送支管,第二主进风管出风口处的轴线与第二输送支管的轴线重合。

所述辅助进风机构包括辅助进风管,辅助进风管一端与外置的压缩空气源相连接且其另一端与第一旋流发生器或第二旋流发生器的侧壁相连接。

第一输送支管与第一旋流发生器的进管通过第一卡箍相连接,第二输送支管与第二旋流发生器的进管通过第二卡箍相连接。

所述第一输送支管与输送总管的连接部为弧形管段,所述第二输送支管与输送总管的连接部为弧形管段。

所述输送总管与第一输送支管和第二输送支管组成人字形结构,在第一输送支管与第二输送支管的相接处的管道壁上朝向输送总管的进口方向设有分流板,输送总管的中心线位于分流板所在平面上。

本实用新型通过在输送总管与第一输送支管和第二输送支管的连接处设置主进风机构,在第一旋流发生器和第二旋流发生器处设置辅助进风机构,实现了间隔两级送风,使混凝土在输送过程中得到更为均匀和充足的送风,进而提高喷射距离。

本实用新型同时通过第一旋流发生器和第二旋流发生器,使得混凝土和风的混合物并非是直线前进,而是螺旋式前进,这样就大大增强了流体的自稳性(旋转的子弹飞得更远),提高喷射距离。

主进风机构的结构,能够在第一输送支管和第二输送支管的轴线处进行送风,从而使得第一输送支管和第二输送支管的断面各处能够得到最为均匀的送风,避免送风不均匀带来的紊流现象,避免紊流现象消耗混凝土的动能,从而降低混凝土的压力损失,提高喷射距离。

弧形管段的设置,能够降低其内流体通过时的阻力,相比直线折弯的传统方式大大降低了对流体的阻力,有助于提高混凝土喷射距离。

如果不设置分流板,则混凝土在通过第一输送支管与第二输送支管的相接处时被第一输送支管与第二输送支管的相接处所分开,分开后的混凝土分别沿第一输送支管与第二输送支管流动。由于没有分流板,因此左右分开的两部分混凝土之间仍然会产生相互作用力,从而增大输送阻力。设置分流板后,混凝土被分流板所分开,分开后的两部分混凝土之间不再产生相互作用力,从而减小输送阻力,提高喷射距离。

总之,本实用新型综合采用了两级送风、旋流喷射、均匀送风、降低阻力等各种技术手段,能够大大提高混凝土喷射的距离,提高喷射施工能力,提高施工效率。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的俯视图;

图3是图1的左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至图3所示,本实用新型的车载混凝土喷射装置包括用于与混凝土搅拌机构的出口相连接的输送总管1、第一旋流发生器2和第二旋流发生器3;输送总管1连接有第一输送支管4和第二输送支管5,第一输送支管4连接第一旋流发生器2的进管,第一旋流发生器2的喷射口用于连接喷射用软管;第二输送支管5连接第二旋流发生器3的进管,第二旋流发生器3的喷射口用于连接喷射用软管;喷射用软管和混凝土搅拌机构均为现有技术,图未示。

输送总管1与第一输送支管4和第二输送支管5的连接处设有主进风机构,第一旋流发生器2和第二旋流发生器3处分别设有辅助进风机构。

本实用新型通过在输送总管1与第一输送支管4和第二输送支管5的连接处设置主进风机构,在第一旋流发生器2和第二旋流发生器3处设置辅助进风机构,实现了间隔两级送风,使混凝土在输送过程中得到更为均匀和充足的送风,进而提高喷射距离。

本实用新型同时通过第一旋流发生器2和第二旋流发生器3,使得混凝土和风的混合物并非是直线前进,而是螺旋式前进,这样就大大增强了流体的自稳性(旋转的子弹飞得更远),提高喷射距离。

主进风机构包括第一主进风管6和第二主进风管7;

第一主进风管6设置于输送总管1与第一输送支管4的连接处,第一主进风管6一端与外置的压缩空气源相连接且其另一端伸入第一输送支管4,第一主进风管6出风口处的轴线与第一输送支管4的轴线重合;

第二主进风管7设置于输送总管1与第二输送支管5的连接处,第二主进风管7一端与外置的压缩空气源相连接且其另一端伸入第二输送支管5,第二主进风管7出风口处的轴线与第二输送支管5的轴线重合。

主进风机构的结构,能够在第一输送支管4和第二输送支管5的轴线处进行送风,从而使得第一输送支管4和第二输送支管5的断面各处能够得到最为均匀的送风,避免送风不均匀带来的紊流现象,避免紊流现象消耗混凝土的动能,从而降低混凝土的压力损失,提高喷射距离。

所述辅助进风机构包括辅助进风管8,辅助进风管8一端与外置的压缩空气源相连接且其另一端与第一旋流发生器2或第二旋流发生器3的侧壁相连接。

第一输送支管4与第一旋流发生器2的进管通过第一卡箍9相连接,第二输送支管5与第二旋流发生器3的进管通过第二卡箍10相连接。旋流发生器和用于连接管道的卡箍等均为现有技术,具体结构不再详述。

所述第一输送支管4与输送总管1的连接部为弧形管段11,所述第二输送支管5与输送总管1的连接部为弧形管段11。

弧形管段11的设置,能够降低其内流体通过时的阻力,相比直线折弯的传统方式大大降低了对流体的阻力,有助于提高混凝土喷射距离。

所述输送总管1与第一输送支管4和第二输送支管5组成人字形结构,在第一输送支管4与第二输送支管5的相接处的管道壁上朝向输送总管的进口方向设有分流板12,输送总管1的中心线位于分流板12所在平面上。

如果不设置分流板12,则混凝土在通过第一输送支管4与第二输送支管5的相接处时被第一输送支管4与第二输送支管5的相接处所分开,分开后的混凝土分别沿第一输送支管4与第二输送支管5流动。由于没有分流板12,因此左右分开的两部分混凝土之间仍然会产生相互作用力,从而增大输送阻力。设置分流板12后,混凝土被分流板12所分开,分开后的两部分混凝土之间不再产生相互作用力,从而减小输送阻力,提高喷射距离。

使用时,本实用新型可用于工程车辆上,输送总管1与混凝土搅拌机构的出口相连接,混凝土由输送总管1流动至分流板12处,被分流板12分隔为两部分并分别沿第一输送支管4和第二输送支管5流动。主进风机构将压缩空气沿第一输送支管4和第二输送支管5送入第一输送支管4和第二输送支管5,推动第一输送支管4和第二输送支管5内的混凝土前进。在第一旋流发生器2和第二旋流发生器3处,辅助进风机构再次推动混凝土,使混凝土得到充分的风力。通过第一旋流发生器2和第二旋流发生器3时,气体和混凝土的混合物呈螺旋状前进,提高了流体的自稳性,提高了喷射距离。混凝土最后通过喷射用软管喷射至预定的施工面上。

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而非限制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尽管参照上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依然可以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修改或者等同替换,而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的任何修改或局部替换,其均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范围当中。

设计图

车载混凝土喷射装置论文和设计

相关信息详情

申请码:申请号:CN201920053137.1

申请日:2019-01-14

公开号:公开日:国家:CN

国家/省市:41(河南)

授权编号:CN209429544U

授权时间:20190924

主分类号:E04G 21/04

专利分类号:E04G21/04;E21D11/10

范畴分类:36E;

申请人:河南省中智重型机械设备有限公司

第一申请人:河南省中智重型机械设备有限公司

申请人地址:450018 河南省郑州市郑东新区祥盛街3号3号楼7层710号

发明人:王兆杰;王兆臣;马子领

第一发明人:王兆杰

当前权利人:河南省中智重型机械设备有限公司

代理人:王金

代理机构:41131

代理机构编号:郑州豫开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优先权:关键词:当前状态:审核中

类型名称:外观设计

标签:;  

车载混凝土喷射装置论文和设计-王兆杰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