籼型低温敏感遗传雄性不育系花卉育成技术研究

籼型低温敏感遗传雄性不育系花卉育成技术研究

一、籼型低温敏核不育系的花培育种技术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王柏秋,李鑫,苗立新,刘中卓[1](2018)在《花药培养技术及其在北方粳稻育种中的应用与探讨》文中提出概述了水稻花药培养技术的基础研究及其在育种中的应用进展,结合辽宁省水稻花药培养育种现状,对水稻花药培养研究与应用的发展趋势和工作方向作一些初步探讨,为水稻花药培养技术更好地应用于北方粳稻育种提供参考。

黄翠红,杨瑰丽,黄明,周丹华,刘永柱,郭涛,陈志强,王慧[2](2016)在《两系不育系Y58S的花药培养与花培后代的鉴定筛选》文中认为花药培养技术与传统不育系育种的结合能有效加快新的光温敏不育系材料的选育进程。为了筛选出适合两系不育系Y58S的花药培养条件,利用10种不同培养基对两系不育系Y58S不同杂交组合F2代进行花药培养。培养基E(NMB+2mg/L2,4-D+2mg/LNAA+1mg/LKT+0.5g/L脯氨酸+0.5g/L谷氨酰胺+0.5g/L水解酪蛋白+25g/L蔗糖+25g/L麦芽糖+10g/L琼脂粉)较为适合两系不育系Y58S的花药培养;同时,材料的基因类型对花药培养力有着显着的影响,粳稻血缘的渗入有利于两系不育系花药培养力的提高。花药培养后代田间性状观察结果表明,在当代花药培养植株中发现较多的二倍体植株,少部分为单倍体、四倍体植株,尚未发现非整倍体;筛选出一个表现较好的不育株系。

黄翠红,刘永柱,陈立凯,郭涛,杨瑰丽,陈志强,王慧[3](2014)在《水稻培矮64S空间诱变突变株系的花培效应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利用"实践八号"农业卫星搭载籼稻光温敏不育系培矮64S的干种子,对诱变后代19个突变株系进行了花药培养研究,考察了愈伤组织的诱导与分化情况。结果表明,与对照原种相比空间诱变后代的花药培养力发生了变化,其中H17、H11、H14、H6花药培养力提高,突变后更适合于花药培养;另外,在改良白苗分化方面也有所成效,但效果不大,H8、H6的白苗分化率与对照原种相比得到了有效的降低,其中以H6综合性状表现较好。利用航天技术与花药培养技术相结合,不仅能快速筛选出花药培养力高的优良单株,同时为今后开展籼稻材料的花药培养和选育新的不育系研究打下基础。

葛胜娟[4](2013)在《水稻花药培养及其在遗传育种上的应用》文中研究表明花药培养可以获得单倍体植株,单倍体在植物遗传育种中具有重要意义。水稻花药培养可以快速纯合育种材料、提高选择效率、有效缩短育种周期,扩大变异范围、加速有效性状转移。本文综述了水稻花药培养在基因型选择、取样的低温预处理、培养基配制、接种和培养、分苗和炼苗等技术要点,在常规稻育种、杂交稻育种、水稻基因工程育种等方面应用的主要成果,并对建立高效花药培养技术体系和在水稻遗传育种应用上向宽范围和深层次发展进行展望。

袁丽[5](2011)在《利用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和花药培养改良光温敏核不育系的稻瘟病抗性》文中提出水稻(Oryza sativa L.),是世界三分之一人口的主食,是全世界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由稻瘟病菌(Magnaporthe griseais)引起的稻瘟病的肆虐,对水稻生产造成了严重的危害。木研究以194-3为供体亲本,通过杂交、回交并结合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将全生育期稻瘟病抗性基因R6导入光温敏核不育系Y58S和广占63S中,得到BC3F1代及BC3F2代群体,从中选择株型优良、可育或者半不育的单株进行花药培养,以培育新的光温敏核不育系,;并探讨利用分子标记辅助选、花药培养和传统育种相结合的方法改良光温敏核不育系稻瘟病抗性的技术路线。主要结果如下:1.根据改变激素的含量配制了四种诱导培养基,经比较发现激素配比为2,4-D3mg/L. KT 1mg/L、NAA 2mg/L的Y3培养基为Y58S遗传背景材料花药培养的最佳培养基,其诱导率为15.08%,绿苗率为2.89%。而广占63S遗传背景材料花药培养的最适培养基是激素配比为2,4-DNAA 2mg/L的Y2培养基,其诱导率为12.25%,绿苗率为2.62%。诱导培养基中添加激素KT 1mg/L,使得花药褐变率增加,尤其对于愈伤组织诱导培养前期(接种后3天)影响较大。花药褐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愈伤组织的形成,但不是主要制约因素。2.2009年获得3个Y58S遗传背景含有R6基因的DH系,分别命名为YLH1、YLH3和YLH7,其中YLH3和YLH7为可育,YLH1株型和育性与Y58S相似。2010年远安自然诱发条件下稻瘟病抗性鉴定表明其分蘖期叶瘟、抽穗期叶瘟和穗颈瘟抗性均比对照Y58S显着提高,说明R6基因能够在Y58S遗传背景下有效地表达。从6月中旬到9月初,远安和武汉两种生态环境下考察YLH1育性,结果表明其育性稳定,花粉不育度保持在100%。3.YLH1分别与恢复系008、009-1、009-2、011、012和9311配组,考察杂种F1代农艺性状,结果表明所有组合的抽穗期比均对照Y两优1号提前了9天左右。YLH1/011和YLH1/9311这两个组合,与对照Y两优1号相比,除了抽穗期其它农艺性状均没有显着差异,而且YLH1/9311组合的有效穗数、每穗实粒数、单株产量均略高于Y两优1号,YLH1/011的组合在每穗实粒数有千粒重两个略优于Y两优1号。4.2010年经过花药培养获得了5个含有R6基因的DH系,其中3个为Y58S遗传背景分别命名为YHP2、YHP4和YHP6,2个为广占63S遗传背景命名为YHP10和YHP11。2010冬季在海南考察育性,YHP4和YHP6为可育,YHP2为半不育,YHP10和YHP11为不育。

邓晓娟,常剑渊,肖层林,张海清[6](2010)在《影响两系杂交稻制种纯度的主要原因及对策》文中研究表明在两系法杂交水稻制种中,光温敏雄性不育系的育性转换起点温度偏高、遗传漂移和同形可育株的产生、制种基地和制种季节安排不妥以及栽培管理措施不当是影响种子纯度的主要因素。因此,选用实用型光温敏不育系、通过核心种子生产控制不育系育性转换起点温度的遗传漂移、根据不育系育性转换温光特性选择合适的制种基地并合理安排制种季节、加强不育系育性检测和除杂、采取定向培养母本整齐群体等,是提高两系杂交水稻制种纯度的重要技术措施。

周飞捷,肖层林,刘爱民,常剑渊[7](2009)在《水稻光温敏核不育系育性转换特性研究概述》文中提出水稻光温敏核不育系分成光敏型与温敏型两个基本类型。光温敏核不育系普遍存在育性表达不稳定的现象。不育基因背景来源不同,其光温敏起点指标有差异。不育性受微效多基因控制,经多代繁殖后育性转换起点温度发生"漂变",表现不育性不稳定性,不育系在起点温度上的遗传基础不纯则是导致不育性表达不稳定的内在原因。严格采用原种生产程序,可保持不育系群体育性转换起点温度的相对稳定性。

杨烨,陈立云[8](2008)在《水稻两用核不育系研究进展》文中指出概述了水稻两用核不育系育性转换规律、不育起点温度和育性漂移的研究,介绍了两用核不育系的选育途径与方法,分析了两用核不育系选育存在的主要问题,简述了两用核不育系选育的成果,并对今后的研究方向做了展望。

张淑红,姜辉[9](2007)在《水稻花药培养在育种中的应用成就与展望》文中指出通过近几年水稻花药培养在常规杂交育种及杂交稻育种中的广泛应用,尤其在与抗病、抗虫等转基因及其它育种技术相结合中展现的成果,说明了该技术大大提高了育种效率。但是目前水稻花药培养技术还存在一定的缺陷,比如出愈率、绿苗分化率都不够高,影响后代的基因型的充分表达,因此有待于在应用中进一步的完善。水稻花药培养是水稻育种在微观领域与宏观领域的纽带。水稻花药培养在育种中的应用,加速了各种基因材料的获得,也加速了其它生物技术在育种中的成果转化。

富昊伟,李友发[10](2005)在《水稻花培育种进展》文中指出水稻花药培养技术在常规粳稻育种上有广泛的应用,育成了中花和龙粳系列品种。常规籼稻的花培育种品种不多且应用有限。近年来对籼粳交F1和光温敏核不育系的花药培养成为研究热点,其花培后代因所用材料不同而不同。

二、籼型低温敏核不育系的花培育种技术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籼型低温敏核不育系的花培育种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花药培养技术及其在北方粳稻育种中的应用与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 影响水稻花药培养效率的主要因素
    1.1 基因型
    1.2 取材时期
    1.3 低温预处理
    1.4 基本培养基
    1.5 外源生长刺激物质
2 水稻花培技术在水稻育种中的应用
    2.1 在常规稻育种中的应用
    2.2 在杂交稻育种中的应用
3 讨论
    3.1 水稻花培亲本圃的构建和接种材料的创制
    3.2 优化关键技术, 加强水稻花培育种基础研究和后代遗传研究
    3.3 加强籼粳交后代的花药培养的研究
    3.4 结合其他育种技术, 充分发挥水稻花培育种技术优势

(3)水稻培矮64S空间诱变突变株系的花培效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 1 材料
    1. 2 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 1 诱变突变体花培条件与花培效果的比较
    2. 2 突变株系花药培养效果的比较分析
3 讨论
4 结论

(4)水稻花药培养及其在遗传育种上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花药培养在遗传育种上的意义
    1.1 纯合育种材料
    1.2 缩短育种年限
    1.3 提高选择效率
    1.4 增加遗传类型
    1.5 准确筛选突变体
    1.6 丰富遗传研究材料
2 水稻花药培养的技术要点
    2.1 基因型选择
    2.2 取样和低温预处理
    2.3 培养基配制
    2.4 接种和培养
    2.5 分苗和炼苗
3 水稻花药培养在遗传育种上应用的主要成果
    3.1 花药培养在常规水稻育种上的应用
    3.2 花药培养在杂交稻育种上的应用
        3.2.1 三系杂交稻的提纯和选育
        3.2.2 两系杂交稻的选育和提纯
        3.2.3 花药培养在水稻遗传研究和基因工程育种上的应用

(5)利用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和花药培养改良光温敏核不育系的稻瘟病抗性(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1 文献综述
    1.1 水稻抗稻瘟病研究综述
        1.1.1 稻瘟病菌与稻瘟病概述
        1.1.2 水稻抗稻瘟病机制
        1.1.3 水稻稻瘟病抗性基因
        1.1.4 稻瘟病抗性基因的克隆与分子机理研究
    1.2 光温敏核不育系的研究进展
        1.2.1 光温敏核不育系的光温特点
        1.2.2 光温敏核不育系的转化临界温度
    1.3 分子标记及其在育种中的应用
        1.3.1 分子标记的类型
        1.3.2 分子标记辅助选择育种
        1.3.3 水稻抗稻瘟病分子育种
    1.4 花药培养研究进展
        1.4.1 花药培养概况
        1.4.2 花药培养能力低下原因
        1.4.3 影响花药培养的因素
        1.4.4 花药培养在育种上的应用
    1.5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2 材料与方法
    2.1 供试材料
    2.2 抗性基因连锁标记
    2.3 花药培养
        2.3.1 培养基
        2.3.2 花药培养步骤
        2.3.3 组培相关性状的统计
    2.4 分子标记检测
    2.5 回交、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及花药培养技术路线
    2.6 田间稻瘟病抗性分析
    2.7 育性考察
    2.8 农艺性状
3 结果与讨论
    3.1 花药培养结果
        3.1.1 花药培养过程
        3.1.2 愈伤诱导率与绿苗分化率
        3.1.3 花药褐变率
        3.1.4 愈伤组织的绿苗培养
    3.2 分子标记鉴定
    3.3 DH系的稻瘟病抗性鉴定
    3.4 YLH1的育性表现
        3.4.1 田间育性鉴定
        3.4.2 光温箱育性鉴定
    3.5 YLH1配组的农艺性状
4 讨论
    4.1 MAS、花药培养与传统回交育种相结合
    4.2 优化花培体系的探讨
    4.3 花粉育性与花培能力
    4.4 光温敏核不育系的花培改良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6)影响两系杂交稻制种纯度的主要原因及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1 影响两系杂交水稻制种纯度的主要因素
    1.1 不育系育性转换起点温度偏高
    1.2 不育系育性转换临界温度的“漂变”及同形可育株的产生
    1.3 制种基地的选择和季节的安排不妥
    1.4 栽培管理措施不当
2 两系不育系的保纯措施
    2.1 选育实用型光温敏不育系
    2.2 控制不育系育性转换起点温度的遗传漂移
    2.3 选择合适的制种基地并合理安排播种期
    2.4 加强不育系育性检测和除杂
    2.5 定向培养母本整齐群体
3 展 望

(7)水稻光温敏核不育系育性转换特性研究概述(论文提纲范文)

1 光温敏核不育系育性转换类型
2 光温敏核不育系育性转换起点温度
3 光温敏核不育系不育起点温度不稳定现象
    3.1 光温敏不育系不育性不稳定的含义
    3.2 光温敏核不育系不育起点温度不稳定表现
4 光温敏核不育系群体不育性不稳定的遗传机制
5 解决光温敏核不育系育性转换温度漂变的技术对策
    5.1 光温敏核不育系育性转换温度的选择与鉴定
    5.2 光温敏不育系原种生产程序与方法
6 讨论与展望
    6.1 光温敏核不育基因定位问题
    6.2 利用花培方法生产不育系原种

(8)水稻两用核不育系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两用核不育系育性转换规律的研究
2 两用核不育系不育起点温度的研究
3 两用核不育系育性漂移的研究
4 两用核不育系的选育途径与方法
    4.1 利用已有的两用核不育系进行杂交、回交转育
    4.2 利用水稻品种资源筛选光温敏突变体
    4.3 花药培养
5 两用核不育系选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5.1 核不育基因供体来源和受体来源狭窄
    5.2 低世代选择压力太小
    5.3 综合农艺性状普遍较差
6 两用核不育系选育的成果
7 展望

(10)水稻花培育种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粳稻花培育种
2 籼稻花培育种
3 花药培育技术在三系、二系杂交水稻上的应用
    3.1 提纯三系不育系
    3.2籼粳交F1的花药培养
    3.3 两系光温敏核不育系的花药培养

四、籼型低温敏核不育系的花培育种技术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花药培养技术及其在北方粳稻育种中的应用与探讨[J]. 王柏秋,李鑫,苗立新,刘中卓. 北方水稻, 2018(02)
  • [2]两系不育系Y58S的花药培养与花培后代的鉴定筛选[J]. 黄翠红,杨瑰丽,黄明,周丹华,刘永柱,郭涛,陈志强,王慧. 广东农业科学, 2016(05)
  • [3]水稻培矮64S空间诱变突变株系的花培效应研究[J]. 黄翠红,刘永柱,陈立凯,郭涛,杨瑰丽,陈志强,王慧. 核农学报, 2014(03)
  • [4]水稻花药培养及其在遗传育种上的应用[J]. 葛胜娟. 种子, 2013(08)
  • [5]利用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和花药培养改良光温敏核不育系的稻瘟病抗性[D]. 袁丽. 华中农业大学, 2011(05)
  • [6]影响两系杂交稻制种纯度的主要原因及对策[J]. 邓晓娟,常剑渊,肖层林,张海清. 作物研究, 2010(01)
  • [7]水稻光温敏核不育系育性转换特性研究概述[J]. 周飞捷,肖层林,刘爱民,常剑渊. 作物研究, 2009(05)
  • [8]水稻两用核不育系研究进展[J]. 杨烨,陈立云. 作物研究, 2008(S1)
  • [9]水稻花药培养在育种中的应用成就与展望[J]. 张淑红,姜辉. 北方水稻, 2007(01)
  • [10]水稻花培育种进展[J]. 富昊伟,李友发. 安徽农业科学, 2005(04)

标签:;  ;  ;  ;  

籼型低温敏感遗传雄性不育系花卉育成技术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