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文明:感觉寻求与手机依赖的关系:应对方式的中介作用论文

徐文明:感觉寻求与手机依赖的关系:应对方式的中介作用论文

摘 要目的:考察应付方式在大学生感觉寻求与手机依赖指数间的中介作用。方法:采用手机依赖指数量表、简易应对方式问卷以及感觉寻求问卷对603名大学生进行集体调查。结果:(1)手机依赖指数分别与感觉寻求、消极应对方式呈显著正相关(r=0.273,p<0.001;r=0.355,p<0.001),与积极应对方式的相关不显著(r=-0.024,p>0.05);(2)感觉寻求对手机依赖有直接预测作用,其中有58.41%是通过消极应对方式起的作用。结论:感觉寻求能够预测手机依赖,而且大学生感觉寻求对手机依赖的影响部分地是通过消极应对方式的中介作用实现的。

关键词感觉寻求;手机依赖;应付方式

1 问题的提出

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 (CNNIC)2018年公布的报告显示,截至2017年12月,我国手机网民规模达7.53亿人,其中使用手机上网人群的比例已由2016年的95.1%上升为97.5%(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2018)。由此可见,手机已经成为当前人们从事网络有关活动最普遍的工具。不少人花在手机上的时间远远大于自己所从事的生产活动。不仅如此,手机还不断挤占个人生活的时间、空间(李宗波,梁音,王婷婷,2017),甚至已经成为某些人“身体的一部分”,并最终形成一种对手机产生强烈、持续的痴迷状态。研究者们把这种过度滥用手机而导致心理、行为以及社会功能受损的痴迷状态定义为手机依赖 (刘红,王洪礼,2011;张霞,陈丽霞,杜世正, 2016)。

近年来,研究者在关注手机依赖问题现状的同时,开始探寻手机依赖的影响因素,其中感觉寻求作为个体的人格特质受到了广泛的关注。感觉寻求是一种寻求复杂的、多变的、新异的、强烈的体验和感觉的人格特质 (Zuckerman,2015;陈丽娜,张明,金志成,2006)。以往研究发现,感觉寻求与多种行为问题存在稳定的联系。例如,赌博、犯罪行为、网络游戏、药物依赖、病理性网络使用等(张卫,朱键军,刘莎, 2016; Lynne, Graber, Nichols, & Botvin,2011; Zuckerman, 2008; Mann, Patterson,Grotzinger, & Kretsch, 2016)。此外,感觉寻求人格特质能够显著预测成瘾类型的行为问题 (Choolabi,Hoseinsabet, Doostian, Zami, & Farhoudian,2014; Karami,Pirkhaefi, Kowsarnia, & Massah,2014;Yan,Li,& Sui,2014)。在一项感觉寻求与网络成瘾之间关系的元分析研究中发现,感觉寻求能够显著预测网络成瘾 (景晓娟,张雨青,2004)。个体原本想通过手机这个工具寻求一种新颖和与众不同的体验,反而形成了对手机相当痴迷的行为问题。首先,生物—社会—情感三者相互作用理论认为,寻求刺激的心理特质通过提升自身对外部刺激的正面社会印象,从而促进其对该刺激的积极情感联结,形成特定的刺激—反应的联结(Romer&Hennessy,2007)。感觉寻求高的个体具有较强的冲动性,对外部的新颖刺激具有积极的态度,认为是可以值得去尝试的,因此更愿意通过冒险行为来体验以上这些刺激;相反,感觉寻求低的个体对外界刺激保持平和的态度,较少能警觉、注意及回应外界的新颖信息,较多对关注内在的心理状态(Koob,1992)。而这些认知模式会影响个体行为的形成。其次,动机理论观点认为,奖励的敏感性是人格和行为倾向之间重要的变量(Faezah,2013)。感觉寻求倾向得分高者会因为新异刺激能够提供新的奖赏和心理满足而将注意力集中到新异刺激中 (例如网络游戏、手机视频、即时聊天),一旦停止奖赏和满足的话,这种人就会产生厌烦情绪,反应速度也会大为减缓,而感觉寻求倾向低分者可能会调低个体对外界刺激奖励的敏感性,从而对外界刺激保持在相对稳定的水平之上。这一研究得到认知脑科学研究结论的证实。研究者发现,与低感觉寻求者相比,高感觉寻求者在刺激敏感性激活与未激活时的大脑双侧岛叶和前额皮质(PFC)反应存在显著差异(Cservenka,Herting,Seghete, Hudson,& Nagel,2013)。 高感觉寻求的个体对外界刺激具有较高的奖励敏感性,可能会导致个体不考虑消极后果做出不适应的行为选择。最后,生理理论的“激素说”认为感觉寻求是受中脑边缘体中多巴胺系统所调节的,接触新异刺激会增加多巴胺分泌,促进感觉寻求行为的发生,反过来个体具有高的感觉寻求特质则需要不断接触新异刺激来分泌更多的多巴胺,从而维持内在生理的平衡(王洁,陈健芷,杨琳,2013)。也有研究显示,感觉寻求高者在长潜伏期诱发脑电位上表现出显著的强度依赖(Intensity dependence),感觉寻求低分者的强度依赖性则比较弱(Wang et al., 1999)。 不管是激素学说,还是电位学说,都是源于自身的基因序列影响了个体在感觉上的变化率的差异(Harden,Quinn, & Tucker-Drob, 2012)。 综上所述,三个理论观点都支持感觉寻求与寻求新颖刺激类的问题行为之间存在密切联系。但是,现有研究对二者之间的内部机制仍然缺乏深入的研究,无法回答感觉寻求“怎样”起作用于手机依赖行为。

随着认知—行为交互理论的广泛运用,个体的认知功能对个体心理和行为的内部调控作用受到越来越多研究者的重视。其中,应对方式是认知功能与环境交互作用的产物(肖计划,许秀峰,1996)。应对方式(coping styles)是个体面对压力事件时所采取的行为方式,能对情绪与认知起着支持作用 (庞瑜,周强,陈扬,2018)。它包括积极应对方式和消极应对方式两种。人们对生活事件采取何种应对方式,都可能有意或无意地受到稳定的人格倾向性的影响(Fletcher& Scott,2010)。本研究选择应对方式做中介变量,更为重要的原因基于两点。其一,已有研究发现,感觉寻求是影响应对方式的稳定人格因素之一(Romer& Hennessy,2007)。一项有关青少年的病理性网络行为的研究发现,感觉寻求水平较高的青少年会更愿意追求强烈、新异的刺激和感觉,其原因在于不同感觉寻求的个体所采用的应对方式有所不同(叶宝娟,刘建平,杨强,2014)。即相对于感觉寻求低的个体,感觉寻求高的个体有可能更愿意夸大手机的功能性作用,从而选择逃避现实的消极应对方式来寻求网络世界的新鲜刺激,满足内在心理需要。其二,已有研究发现,积极的应对方式有利于心理良性发展,而消极的应对方式往往与不良的心理状态密切相关 (孙配贞,余祖伟,2014; Choolabi, Hoseinsabet, Doostian, Zami,&Farhoudian,2014)。网络问题行为研究发现,由于应对方式的不同,个体在网络问题行为的表现方式存在差异。否认、物质滥用、行为脱离等不成熟的应对方式显著预测网络成瘾行为,而积极应对方式并不能显著预测网络问题行为 (Brand,Laier,&Young,2014)。有可能,正是在这种非理性应对方式的驱动下,青少年会认为手机就能够完成自己所有的社交、学习等活动,久而久之无法脱离手机而独立生活,产生过度依赖手机的行为。鉴于已有研究的结论,本研究推测,感觉寻求通过个体的应对方式从而影响个体的心理与行为,即感觉寻求高的个体如果采用消极的应对方式来面对当前环境,那么有可能会通过增加使用手机的时间来寻求非正常刺激,从而达到体验的愿望。同样,感觉寻求高的个体如果采用积极的应对方式,有可能通过积极寻求问题解决,增加实际社交活动等方式减少手机使用时间。因此,本研究把应对方式作为感觉寻求(人格因素)影响手机依赖(行为变量)的中介变量。

式中,Qe为有载品质因数,Mnn+1为主耦合系数,Z1为端口阻抗,Z2为端口与谐振器之间的阻抗,Z3为谐振器之间的阻抗。Sqrt是平方根。电路搭建完成后,设置分析频段为4 GHz~10 GHz,Step=1 MHz,运行得到图4中蓝色响应曲线。

基于此,本研究假设,感觉寻求可直接影响大学生所采取的应对方式(消极或者积极),进而影响大学生手机依赖水平,即应对方式在大学生的感觉寻求与手机依赖关系中起中介作用。这将为有效地干预大学生的手机依赖问题提供参考。

诸暨市还推动人民调解与普通民商事仲裁的衔接。为应对各类民商事纠纷增加的状况,该市推动建立绍兴仲裁委诸暨分会,以更好地发挥仲裁在纠纷解决中的功能。

DMS/RS主要以存储轻型货物为主,且进出库频率高,按照批次订单进行作业,即将由多个订单组成的订单批次看作一个单元进行作业,包括单一入库作业、单一出库作业和进出库复合作业。在完成单次联合进出库任务过程中,提升机最多可实现与四层穿梭车共同调度,即可同时进行两个入库任务和两个出库任务。因此,本文主要针对最为复杂的进出库复合作业模式进行研究。

2 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018年3~4月期间,采用方便取样的方式从三所高校中选取603名大学生。回收整理后的有效问卷为558份,有效率为92.5%。所有被试的年龄处于18~23岁之间,其中男生225人,女生333人,平均年龄为 20.12 岁,标准差为 1.23。

2.2 测量工具

本研究相关分析发现,感觉寻求与手机依赖指数以及手机依赖各维度之间显著正相关。这表明,感觉寻求的人格特质与个体追求网络刺激,沉迷网络世界等行为密切相关。因此,个体感觉寻求越强烈,越有可能引发手机依赖问题。这与先前有关网络成瘾的研究有相同的发现。有研究以工读学生为研究对象发现,感觉寻求会增加工读生病理性网络使用行为(叶宝娟等,2014),同样在普通大学生群体中也发现,高感觉寻求特质的大学生更有可能诱发手机成瘾(赵建芳,张守臣,杜雨来,姜永志,刘勇,2017;王洁,陈健芷,杨琳,2013;郭碧味,胡谏萍,张秋艳,张卫,2014)。随着时代的发展,手机不再是单纯的沟通工具,而已经变成了人类获取外界丰富信息最强的载体。因此,感觉寻求高的被试更倾向于通过手机来寻求外界新异的刺激,从而满足自己的心理需求。研究显示,感觉寻求人格特质的个体由于缺乏行为抑制能力,表现出高冲动性特点,在实际行为过程中更有可能不计后果地行动(Steinberg, Albert, Cauffman, 2008; Mitchell et al.,2013)。因此,感觉寻求高的个体通过手机获取信息的同时,由于可能缺乏有效抑制自身使用手机的时间、空间的能力,从而表现出更多的手机依赖行为。

采用皮尔逊相关分析考察感觉寻求、应对方式与手机依赖指数之间的关系。结果发现(见表1),积极应对与手机依赖指数以及各因子之间无显著相关,而消极应对与手机依赖指数以及四维度显著正相关(r=0.149~0.355,p<0.01)。感觉寻求与手机依赖指数、消极应对、积极应对及手机依赖指数四维度显著正相关(r=0.130~0.338,p<0.01)。

2.2.2 应对方式问卷

该问卷选用解亚宁(1999)编制的简易应对方式问卷,一共20个项目,由12个项目的积极应对和8个项目的消极应对两个维度构成。项目采用四级记分,1表示不采取,4表示经常采取。本研究的积极应对方式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715,而消极应对方式的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783。

由于积极应对方式与手机依赖指数相关不显著,所以积极应对方式在感觉寻求人格特质与手机依赖之间不存在中介作用,因此排除在中介模型之外。本研究采用 Mplus7.4软件对模型拟合指数进行检验,以感觉寻求作为自变量,消极应对为中介变量,手机依赖指数作为因变量,构建如图1的模型图。 各项拟合指数中,χ2/df=2.700,CFI=0.945,TLI=0.926,RMSEA=0.061。模型拟合指数良好。

采用 Leung(2008)编制,黄海等(2014)做了中文版信效度检验的手机依赖指数量表。量表一共17题,包括失控性、戒断性、逃避性和低效性四个维度。采用5级评分,得分越高则手机依赖程度越重。本研究中全量表的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861。

2.3 数据处理

已有研究指出,采用 Bootstrap方法检验中介效应是目前最可靠的方法之一,已经得到研究者的认同 (Preacher& Hayes,2008)。本研究选用Bootstrap中介变量检验,样本量选择为1000,设置95%的置信区间。根据路径系数分解原理,感觉寻求影响手机依赖的总效应等于直接效应 (感觉直接影响手机依赖的效应)加上感觉寻求通过消极应对的中介作用影响手机依赖的间接效应。本研究的直接效应为0.136,间接效应为0.191,效应量P=ab/c。间接效应在总效应所占的比例为 0.191/(0.136+0.191)=0.5841,即感觉寻求影响手机依赖指数效应中有58.41%是通过消极应对方式起的作用。详细结果见表2。

3 结果

3.1 共同方法偏差的检验

由于采用大规模问卷调查的缘故,结果可能存在共同方法偏差问题,因此本研究采用Harman单因子检验对共同方法偏差是否严重进行了统计确认。结果发现,采用未旋转的方式抽取的14个因子特征根大于1,未旋转得到的第一个因子解释的变异量为14.64%,远小于40%的临界值。因此,本研究中数据受到共同方法偏差的影响并不严重。

3.2 手机依赖指数与感觉寻求、应对方式的描述统计分析和相关分析

采用 Steinberg 等(2008)修订、Li等(2010)翻译使用的感觉寻求量表。量表属于单维度,一共只包含6个项目,项目采用六点计分,从“完全不符合”至“完全符合”分别计1至6分,量表的最大得分为36分,最小得分为6分。6个项目的均分作为项目维度分数,分数越高表示感觉寻求水平越高。该量表在本研究中的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845。

3.3 应对方式的中介检验

2.2.3 手机依赖量表

采用SPSS17.0和Mplus7.4对数据进行描述统计、相关分析、结构方程分析。

4 讨论

2.2.1 感觉寻求量表

R a应根据工程地质勘察报告提供的每一个勘察孔的土层分布分别计算,待所有孔R a的确定后,取最小值作为下一步设计用R a,该最小值可取整,也可留少量富余,但不能太大,否则会使计算的土层压缩模量不准确,进而影响复合地基的变形计算。

表1 手机依赖指数与感觉寻求、应对方式的描述统计分析和相关分析表(n=558)

注:括号内为量表内部一致性系数,*p<0.05,**p<0.01,***p<0.001。

M±SD 1 2 3 4 5 6 7 8 1手机依赖指数 2.467±0.649 (0.861)2失控 2.197±0.661 0.775**3戒断 2.064±0.873 0.753** 0.471**4逃避 2.803±0.946 0.760** 0.405** 0.437**5低效 2.805±0.896 0.791** 0.624** 0.399** 0.421**6积极应对 1.960±0.408 -0.024 -0.087 -0.051 0.081 -0.043 (0.715)7消极应对 1.086±0.481 0.355** 0.297** 0.149** 0.299** 0.349** 0.003 (0.783)8感觉寻求 2.622±0.645 0.273** 0.229** 0.130** 0.275** 0.206** 0.192** 0.338** (0.845)

表2 特定中介效应分析表

效应路径 效应值 Bootstrap(95%) p 效果量中介效应:感觉寻求→消极应对→手机依赖(ab) 0.191 0.110-0.273 <0.001 58.41%直接效应:感觉寻求→手机依赖(c) 0.136 41.59%总效应: 0.327

图1 消极应对在感觉寻求与手机依赖指数之间的中介效应

注明:feel代表感觉寻求,其中nd1-3分别为题目两两打包的结果;xj代表消极应对方式,ne1-4为题目打包;yl代表手机依赖指数,其中untrol,drawal,escap,ineffic代表手机依赖量表中的失控、戒断、逃避以及低效四维度。

相关分析结果同样表明,积极应对与手机依赖指数以及各维度之间无显著相关,而消极应对方式与手机依赖呈现显著正相关。这与以往研究也是一致的 (职晓燕,王传升,王长虹,郝伟,2013),即消极的应对方式是成瘾的强有力的影响因素,而积极的应对方式却无法延缓或者减少手机依赖的形成。其根源可能在于,在面对网络中新颖刺激之时,个体更愿意采用逃避等消极的应对方式。例如,采用消极应对方式的个体更愿意通过沉迷手机来排解心中的不适,而采用积极应对方式的个体更愿意采用问题解决、求助等成熟的方式来解决当前问题,而不是单纯通过虚幻的网络和手机来应对当前问题。感觉寻求与消极应对存在显著正相关,与积极应对方式无显著相关。其主要原因在于,感觉寻求水平较高的个体会更强烈地追求新异的体验和感觉,尤其在面对巨大诱惑的时候更愿意通过采用消极的应对方式(例如,选择逃避等方式),逐渐脱离实际、消磨意志,追求网络中的刺激和诱惑,从而造成过度依赖网络。

本研究同时发现,除了感觉寻求对于手机依赖产生显著的直接作用之外,还有总效应中58.41%是通过消极应对方式对手机依赖的形成起着影响作用,即消极应对在感觉寻求与手机依赖行为之间起着部分中介作用。这一结果跟以往有关手机成瘾研究结论相一致(张军,刘建涛,李艳,2016)。其根本原因可能在于高感觉需求的个体由于现实生活中无法满足对新颖刺激的追求,于是通过逃避、退避、幻想等消极的应对方式来满足对新颖刺激的感受,反而在不知不觉当中增加个体对于手机的心理粘性,最终产生手机依赖。应对方式的中介作用机制这个研究结果更加符合生物—社会—情感三者相互作用理论(Romer& Hennessy,2007)。作为一种生物特质,感觉寻求高的个体在网络世界中寻求心理满足感过程中,因为采用消极的应对方式控制其使用行为,导致其对网络工具产生心理依赖即手机依赖。因此,个体出现手机依赖行为一方面与个体的追求新异的刺激体验特质有关,另一方面与个体在面对新异的体验时所选择的消极应对方式有关。总之,研究结果部分证实本研究假设,即大学生感觉寻求人格特质通过消极应对方式的部分中介作用影响手机依赖行为。

本研究结果为大学生手机依赖的干预实践工作提供了理论支持。首先,针对具有高感觉寻求的个体,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应该引导学生从现实的环境中选择合适的刺激来满足自身的发展需要。例如在现实的环境中针对高感觉寻求的个体开展丰富多彩又刺激有趣的心理主题活动,满足学生对刺激的需要;其次,要引导高感觉寻求的个体,避免选择消极的应对方式来逃避现实的情况,减少从手机网络的世界满足内在对虚无的刺激的需要;最后,学校教育应该针对手机依赖的个体进行心理帮扶。

智能锁节省了很多相关机械零配件的同时,增加了像ECU这样的技术密集型部件。从系统角度来说,可以帮助主机厂节约成本,提高安全性,提升车辆的整体科技含量。

实验结果中打电话和抛物识别率较低,分别只有60%和70%。观察MSR Daily 3D数据集中打电话和抛物行为视频图像及行为关节点数据建模的运动轨迹发现,该数据集中部分行为随机性较大,且没有体现出行为运动历史图像的变化细节。例如部分被测对象进行打电话时伴随着转身和走动,且起始帧时手部已经贴在耳旁,导致行为表示阶段提取到的用于识别的关键帧与本文数据集用于训练的行为关键帧差别较大,造成了识别误差。而对于该数据集中体现了完整运动历史图像的行为如喝水、坐下、站起等具有较佳的识别能力。

参考文献

陈丽娜,张明,金志成,赵闪,梅松丽.(2006).中小学生感觉寻求量表的编制与应用.心理发展与教育,22(4), 103-108.

郭碧味,胡谏萍,张秋艳,张卫.(2014).感觉寻求与青少年网络游戏成瘾:社会印象和情感联结的链式中介作用.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6(3), 84-89.

黄海,牛露颖,周春燕,吴和鸣.(2014).手机依赖指数中文版在大学生中的信效度检验.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2(5), 835-838.

解亚宁.(1999).简易应对方式量表.见:汪向东,王希林,马弘,编著.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中国心理卫生杂志社, 122-124.

景晓娟,张雨青.(2004).药物成瘾者的感觉寻求人格特征.心理科学进展,12(1), 67-71.

李宗波,梁音,王婷婷.(2017).大学生手机依赖、自我控制对拖延行为的影响.心理研究,10(2),90-96.

刘红,王洪礼.(2011).大学生手机成瘾与孤独感、手机使用动机的关系.心理科学,34(6), 1453-1457.

庞瑜,周强,陈扬.(2018).团体心理辅导对男性强制戒毒人员的自我接纳与应对方式的干预研究.心理研究,11(3), 235-242.

孙配贞,余祖伟.(2014).应对方式在中学生自尊与网络游戏成瘾中的中介作用.心理研究,7(5),88-92.

王洁,陈健芷,杨琳.(2013).感觉寻求与网络成瘾关系的元分析.心理科学进展,21(10), 1720-1730.

肖计划,许秀峰.(1996).“应付方式问卷”效度与信度研究.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4), 164-168.

叶宝娟,刘建平,杨强.(2014).感觉寻求对工读生病理性网络使用的影响机制.心理发展与教育,30(1),96-104.

张军,刘建涛,李艳.(2016).大学生应对方式和人格特征与手机成瘾倾向关系的通径分析.浙江预防医学,28(1), 17-19, 52.

张霞,陈丽霞,杜世正.(2016).青少年手机依赖国内外研究进展.中国学校卫生,37(11), 1756-1760.

张卫,朱键军,刘莎,甄霜菊,喻承甫.(2016).感觉寻求和青少年问题行为.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6 (3), 82-87.

赵建芳,张守臣,杜雨来,姜永志,刘勇.(2017).大学生感觉寻求领悟社会支持与手机成瘾的关系.中国学校卫生,39(6), 876-878.

职晓燕,王传升,王长虹,郝伟.(2013).网络成瘾青少年应对方式社会支持与父母教养方式分析.中国学校卫生,34(4), 426-429.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2018).第41次中国互联网络 发 展 状况 统 计 报 告.http://www.cnnic.net.cn/hlwfzyj/hlwxzbg/hlwtjbg/201803/P020180305409870339 136.pdf.2018-1-13.

Brand, M., Laier, C., & Young, K.S. (2014).Internet addiction: Coping styles, expectancies, and treatment implications. Frontiers in Psychology,5 (5), 1256-1260.

Choolabi, O.M., Hoseinsabet, F., Doostian, Y., Zami, Y.A., & Farhoudian, A.(2014).The role of sensationseeking and coping strategies in predicting addiction potentialamong students.IntlCongressonOptical Science&Engineering,2(3), 200-206.

Cservenka, A., Herting, M.M., Seghete, K.L.M., Hudson, K.A., & Nagel, B.J. (2013).High and low sensation seeking adolescents show distinct patterns of brain activity during reward processing.NeuroImage,66(2013), 184-193.

Faezah, D. (2013).Relationships between sensation seeking, leisure boredom, and self steem, with addiction to cellphone.Psychological Research Winter,15(2),30-47.

Fletcher, D., & Scott, M. (2010).Psychological stress in sports coaches: A review of concepts, research, and practice.Journal of Sports Sciences,28 (2), 127-137.

Harden, K.P., Quinn, P.D., & Tucker-Drob, E.M.(2012).Genetically influenced change in sensation seeking drives the rise of delinquent behavior during adolescence.Developmental Science,15(1), 150-163.Karami, Z., Pirkhaefi, A., Kowsarnia, A., Massah, O.&Farhoudian, A. (2014).Comparison ofpersonality traits based on temperament and character inventory(TCI) in opiate and stimulant abusers.Journal of Rehabilitation,14(5), 83-90.

Koob, G.F. (1992).Drugs of abuse: Anatomy, pharmacology and function ofreward pathways.Trendsin Pharmacological Sciences,13(5), 177-184.

Leung, L.(2008).Linking psychological attributes to addiction and improper use of the mobile phone among adolescents in Hong Kong.Journal of Children and Media,2(2), 93-113.

Li, D.P., Zhang, W., Li, X., Zhen, S.J., & Wang,Y.H. (2010). Stressful life events and problematic internet use by adolescent females and males:A mediated moderation model.Computers in Human Behavior,26(5), 1199-1207.

Lynne, S.D., Graber, J.A., Nichols, T.R., & Botvin,G.J.(2011).Trajectories of aggression, delinquency,and substance use across middle school among urban,minority adolescents. AggressiveBehavior,37(2),161-176.

Mann, F.D., Patterson, M.W., Grotzinger, A.D., &Kretsch, N. (2016).Sensation seeking, peerdeviance,and genetic influences on adolescent delinquency: Evidence for person-environment correlation and interaction.Journal of Abnormal Psychology,125(5), 679-691.

Mitchell, M.R., Balodis, I.M., Devito, E.E., Lacadie,C.M., Yeston, J., & Scheinost, D., et al.(2013).A preliminary investigation of stroop-related intrinsic connectivity in cocaine dependence:Associations with treatment outcomes.American Journal of Drug and Alcohol Abuse,39(6), 392-402.

Preacher, K.J., & Hayes, A.F.(2008).Asymptotic and resampling strategies for assessing and comparing indirect effects in multiple mediator models.Behavior Research Methods,40(3), 879-891.

Romer, D., & Hennessy, M.A.(2007).A biosocial-affect model of adolescent sensation seeking:The role of affect evaluation and peer group influence in adolescent drug use.Prevention Science,8 (2), 89-101.

Steinberg, L., Albert, D., Cauffman, E., Banich, M.T.,Graham, S., & Woolard, J. (2008).Age differences in sensation seeking and impulsivity as indexed by behavior and self-report: Evidence for a dual systems model.Developmental Psychology,44(6), 1764-1778.Wang, W.L., Mei, X.F., Du, L., Lu, S.W., Fu, X.M., & Wang, Y.H.(1999).Personality correlates of auditory augmenting response to clicks around 2Hz.Journal of Neural Transmission,106(5-6), 559-568.

Yan, W., Li, Y., & Sui, N.(2014).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recent stressful life events, personality traits,perceived family functioning and internet addiction among college students.Stress and Health,30(1), 3-11.

Zuckerman, M. (2008).Personality and sensation seeking.In G.J.Boyle, G.Matthews & D.H.Saklofske(Eds.), The SAGE handbook of personality theory and assessment.Vol.1:Personality theories and models.Los Angeles: SAGE, 379-398.

Zuckerman. (2015).Sensation seeking: Behavioral expressions and biosocial bases.International Encyclopedia of the Social and Behavioral Sciences,18(6), 607-614.

Relationship between sensation seeking and mobile phone addiction:Mediating role of coping styles

XU Wenming1, YE Caixia2, FANG Yeyi2(1 Psychological Consultation Center,Jiaying University,Meizhou 514015;2 School of Educational Science,Jiaying University,Meizhou 514015)

AbstractObjective: To research the relationship model among sensation seeking, mobile phone addiction and coping styles.Methods: By using measurement survey method, a sample of 603 students from three college of Guangdong was investigated.The Mobile Phone Addiction Index Scale(MPAI),Sensation seeking scale (BIS-II) and coping styles questionnaire were assessed.Results:(1) The scores on Mobile phone addiction were positively associated with sensation seeking and negative coping style,and were no significant correlation with positive coping style; (2)The negative coping style mediated the association of sensation seeking with mobile phone addiction impulsivity,and the mediating effect accounted for 58.41%of the total variance.Conclusions: Sensation seeking may predict mobile phone addiction, and may exert its influence on the mobile phone addiction partially through the mediating role of the negative coping style.

Key wordssensation seeking; mobile phone addiction; coping style

基金项目:广东省2017年度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项目(2017GXSZ067)、广东高校思想教育研究会资助项目(2017SZY041)

通讯作者:徐文明,男,讲师,硕士。 Email:wenming1125@126.com

标签:;  ;  ;  ;  ;  ;  ;  ;  ;  ;  ;  ;  ;  

徐文明:感觉寻求与手机依赖的关系:应对方式的中介作用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