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公益广告策划浅析

电视公益广告策划浅析

一、试析电视公益广告宣传的策划(论文文献综述)

牟丛[1](2021)在《媒介融合背景下公益广告的传播创新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公益化、社会化的属性特点伴随着数字时代的到来,使得公益广告的传播变得更加的多元和便捷,极大地提高了它的传播效率。伴随着公益广告所得到的关注度越来越高,它就对社会的和谐与发展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公益广告作为到处可见的传播活动,已经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一剂催化剂。融媒时代使得社会发展进程中的生产活动收到极大影响与变革,在这种变动的背景下我们也要及时抓住其对于公益广告产生的影响,以此来研究公益广告的传播方式在融媒背景下发生的变化是进行公益广告制作的前提,并且准确把握其特点也有利于实现其传播效益的最大化。而且由于分众传播时代的到来,使得大众传播在某种程度上变得更加多元与精细。在以受众为导向的商业广告传播理念收到追捧的同时,虽不以盈利为目的公益广告,也势必要迎合市场和受众的需求。在这种情境下探究公益广告在媒介融合背景下发生的传播创新就显得很有必要。本文将从传播主体、传播路径、传播理念三个维度来探讨公益广告在新媒介背景下产生的创新变化。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剖析公益广告传播主体的变化能够更加清楚的掌握公益行业额整体发展趋势。新媒介技术的快速发展与融合,“科技向善”等概念的提出也使得公益广告的发展越来越离不开媒介技术的支持,在此种条件下,传播路径必然会发生一系列的变化与创新,本文主要采用案例分析的方法,结合业内的广告案例去挖掘公益广告的创新之处,以期能够掌握背后的传播规律及行业发展趋势,为现有的学术研究及理论提供补充。

马赫[2](2020)在《明星偶像崇拜的失范与重构路径研究 ——以流行文化中的青少年学生群体为例》文中指出随着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文化多样化的深入发展,流行文化已经全方位的影响着人们的日常社会生活,明星效应和明星偶像崇拜作为流行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与载体,使得流行文化在传播和大众化上得以可能,是流行文化不可或缺的生命力。人是文化的载体,也意味着文化对人具有形塑的功能,而偶像崇拜作为青少年时期的一种过渡性行为,自我国改革开放以来,青少年主要以明星偶像作为自身崇拜与追捧的对象。近年来,由于青少年明星偶像崇拜中的失范行为带来的文化讨论与社会问题也逐渐成为大众舆论与学术界的讨论热点与研究焦点之一。如私生粉跟踪偷拍与隐私侵犯、职业黑粉拉踩与谣言散布、打投流量购买与言论控评、恶意举报与网络暴力、过度迷恋以至于情感带入等粉丝负面事件屡见不鲜,“饭圈女孩”、“跪族男孩”等青少年粉丝群体的失范行为往往成为网络社交媒体的热点新闻。因此研究青少年明星偶像崇拜现象、失范及其社会效应具有重要的社会学与文化学意义。当前,关于偶像崇拜的研究已经从大众文化研究领域拓展到心理学、社会学、新闻传播学、教育学等人文学科的多个学科与研究领域,对明星偶像崇拜的研究也从单一的理论转变为多元的分析,而且更加关注明星偶像崇拜群体的内部运行规律和心理活动,探索流行文化与偶像崇拜的价值与意义。我国学术界在青少年偶像崇拜研究上侧重对现象进行调查,如描述偶像崇拜的特征、原因,强调偶像崇拜与榜样学习之间的关系,注重对我国青少年榜样教育问题提供指导性策略,总体缺少对明星偶像崇拜失范问题的详细解读与重构路径的具体剖析。本研究首先梳理了流行文化与偶像崇拜的历史演变,描述了社会变迁下偶像崇拜尤其是明星偶像崇拜的发展与变化,总结出青少年偶像崇拜现象的流行文化背景及时代转变过程。中国偶像崇拜文化经历了从单一化到多元化、从精英化到大众化、从政治到文化的转变过程,中国偶像则经历了英雄偶像,明星偶像,选秀、草根偶像,流量、养成偶像的发展历程。其次,通过问卷调查与访谈等研究方法实证分析、比较与阐释了我国青少年偶像崇拜的现状与明星偶像崇拜新特征。当前我国青少年偶像崇现呈现出泛化与较高卷入度,崇拜对象以明星偶像为主流、二次元偶像彰显出时代的特征,在崇拜活动中科技使用与消费行为成为常态,并在自我认知上表现出主动性,而青少年明星偶像崇拜失范的负功能有待进一步分析。青少年明星偶像崇拜则显示出了消费需求与粉丝经济、技术进步与推动、明星偶像的养成与低龄化、偶像制造的麦当劳化、粉丝类型的多元化、粉丝群体的组织化等新特征。明星偶像崇拜文化作为一种流行文化,其对于社会、文化的发展以及大众本身所具有的正功能不容忽视。但是,近年来由于粉丝对明星的过度崇拜与迷恋所导致的明星偶像崇拜失范现象与行为带来了超出理智的后果与社会问题。再次,结合当代中国社会中多样化的明星偶像崇拜失范现象与行为进行访谈分别从粉丝的文本生产符号异化、消费与拜金主义、自我的丧失、狭隘性、非道德化、娱乐极端化等方面,解析青少年明星偶像崇拜的具体失范现象与行为,呈现其作为一个社会问题的普遍性以及对其予以重构的意义。通过文化与认同、个体与组织、制度与科技等维度分析了明星偶像崇拜失范产生的原因,并从网络社会流行下生活态度与价值取向、社会化主体间的影响与作用、基于亚文化视阈的探讨等视角对青少年明星偶像崇拜失范现象与偏差行为进行了学理性思考。青少年明星偶像崇拜现象代表着网络社会下青少年生活态度与生活方式的形成,是当代青少年价值取向的体现。青少年明星偶像崇拜的失范不利于青少年的自身成长、社会稳定与发展,体现了社会化主体与青少年之间的矛盾性,也体现了社会化主体之间的统一性。青少年偶像崇拜亚文化反映出来的各种社会问题,已经不再是单一的个人问题或者心理活动,更是一种文化的实践,体现了亚文化在发生、发展过程中自身风格化的展现以及与主文化的对立与融合。最后,在研究基础上探究了青少年明星偶像崇拜在价值、规范和行为的社会系统中路径重构的可能性,提出发挥政府、社会和个人三方的合力正确引导青少年偶像崇拜的观念与行为。对于青少年明星偶像崇拜失范现象与行为不能置之不理,但主流文化不应是单一的否定与阻隔的状态,而是通过积极的引导策略与调适形式,在放任恣意发展与合理监督引导之间形成一种适度的张力,为明星偶像崇拜亚文化的构建和青少年失范提供价值与行为等方向指引。总之,当今中国流行文化下的明星偶像崇拜现象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青少年粉丝及其诸多言行也常常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与热烈讨论。虽然学术界围绕青少年明星偶像崇拜的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已经具有了一定的研究基础,并取得了许多研究成果,但对于流行文化中当代青少年粉丝的偶像崇拜特点与失范问题研究仍有缺憾。因此,本研究意图通过对我国青少年明星偶像崇拜的研究来推动相关领域的进展,并对青少年树立正确的偶像观与价值观有所裨益。

沈鹏鸣[3](2019)在《经济后发地区传统媒体电商模式研究 ——以广西广播电视台为例》文中研究说明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我国传统媒体的生存状态受到了新兴媒体的强烈冲击,在媒体竞争日趋激烈的时代,传统媒体的生存压力越来越大,巩固传统媒体的市场影响力、促进与新兴媒体的融合发展、扩大传统媒体的经济来源渠道成为大多数传统媒体的转型路径。针对广西这一少数民族地区的传统媒体而言,其媒体发展水平相对于国内一线媒体来说还是比较滞后的,尤其是当前国内传统媒体的生存状态日趋严峻,媒体发展的相关问题尤为突出。本文通过大量搜集国内外的相关文献,梳理国内传统媒体的产业现状,了解经济后发地区传统媒体电商产业发展的最新成果和理论,掌握国内外的研究成果和进展,整理与课题相关的理论,以广西广播电视台为例,对广西广播电视台的电商模式进行梳理与分析,针对该地区电视媒体在创收发展中所存在的困境展开全面的分析与研究,并结合广西广播电视台这一经济后发地区传统媒体电商模式的发展需求,提出基于该模式下,未来媒体创收发展路径的建议和设想,走出一条契合自身发展与当地产业发展需求的道路。同时,总结了广西广播电视台电视媒体在电商活动中的模式构造,对国内其他经济后发地区的传统媒体打造电商模式提供了实践经验。

胡文静[4](2019)在《广告宣传的导向问题及其解决思路》文中研究说明一直以来,国内更多的是强调新闻宣传要讲导向,广告宣传要讲导向则及较少。2016年2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以党的最高领导人的身份,第一次明确出广告宣传也要讲导向,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在这一新的历史时期,中国广告宣传应坚持正确的导向,向世界阐释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品牌,具有历史性的重大意义。今年是中国广告业恢复四十周年,40年来,中国广告业呈现了欣欣向荣的发展态势;40年来,中国广告业带领中国品牌走向世界,这些成绩都离不开广告人默默无闻的工匠精神。硕果累累的背后,我们不能忽视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近年来,广告宣传中存在的导向问题已经发生了新的变化,本文深度剖析了中国广告宣传中常见的政治导向问题、经济导向问题、文化导向问题、行业导向问题,以及法治导向问题,并结合实例进行归纳总结。在分析了一系列问题的症结之后,本文从完善法律体系、严格行政执法、鼓励社会监督、加强媒体把关等四个层面较全面地出了导向问题的解决思路,最终指出广告宣传应坚持正确的导向。

张丽园[5](2018)在《“爱心衣橱”自媒体平台公益活动的传播机制及效果》文中指出“爱心衣橱”是近年来诞生于自媒体平台且较有影响力的一个社会公益组织,其聚焦于高寒山区儿童的冷暖及教育,广受社会关注。自媒体的发展为“爱心衣橱”提供了传播载体,本文以“爱心衣橱”为例,研究其在自媒体平台的传播机制及效果。研究发现作为自媒体时代公益组织的典型代表,在自媒体传播生态下,“爱心衣橱”形成了以普通公众为传播中心的多元化传播主体,利用以自媒体为核心的多种传播渠道,把多样化的传播内容推送给典型受众的新型传播扩散机制,在此传播机制中,公益传播的传统模式仍然存在,并与新型的传播扩散机制相辅相成,从而产生了不同的传播效果。本研究认为,公益信息价值的实现取决于其传播效果,只有当公益信息传递给受众,被受众感知继而产生态度改变最终使普通公众自发的产生公益行为时,其价值才得以实现,故通过问卷调查,对“爱心衣橱”这个公益组织的传播效果进行调查研究,旨在通过公益组织传播之后受众在认知、态度和行为三方面的变化,评估“爱心衣橱”公益传播的价值。研究发现受众的认知、态度及行为与选择的渠道之间具有一定的相关关系,继而在此基础上分析了“爱心衣橱”公益组织在借助自媒体平台进行公益传播的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相应的策略。

侯丽梅[6](2018)在《央视公益广告文案研究(2013-2017)》文中提出央视公益广告文案的研究,选取了 2013-2017年以来,共计183篇央视公益广告的文案作为研究样本,开展对央视公益广告文案的语言特征、创作策略以及文案效果的分析与调查研究。发现央视公益广告文案的语言特征表现为,词语严谨正式,句式以复杂句式为主,修辞手法较为灵活;文案的创作策略表现为,注重儿童视角、平凡人视角的运用以及对统文化的挖掘,并以积极的感性诉求为主,文案的叙事方式主要采用纪实的描写方式,以及主要运用简答的蒙太奇语言;文案效果情况呈现为,受众对央视公益广告的感知程度高,但是行动效果却很一般,受众较为期待内容与形式并重的央视公益广告文案。在综合央视公益广告文案的文本分析结论,以及调查得出的数据后可以发现,央视公益广告文案主要存在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央视公益广告语言缺乏感染力,主要体现在词语缺乏亲和力,句式呈现复杂化以及修辞手法使用不足上;二是文案的创作策略单薄,主要体现在缺乏多维的创作视角、文案的表现形式以及对热点追逐不足上;三是传播效果上呈现空谈化趋势,体现在文案脱离现实条件以及缺乏广告效果反馈上。针对央视公益广告文案存在的问题,建议可从三个方面来进行优化。一是应加强文案语言的多样化表达,多采用口语化的表达方式,灵活使用句式以及合理使用修辞手法等增强文案的感染力;二是要提高文案的创作水平,如开拓新的视角、增加文案表现形式,学习国外公益广告以及商业广告文案的成功经验,并引导受众参与广告文案创作;三是要建立受众反馈信息监测体系,在文案创作之前,加强前期调查并建立合理有效的广告效果监测体系,以促进央视公益广告更好地发展。

晋艺菡[7](2017)在《广告舆论的社会功能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当下,中国社会正处于向消费社会转型的过程中,大众对于广告的依赖与关注不断增强,广告舆论影响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影响分为正负两方面:其一,广告失范现象频发,使社会效益遭受侵害。其二,一些广告也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方面做出巨大贡献。因此,广告舆论的社会功能问题融入主流视野。研究的重要性毋庸置疑,但是在现阶段,相应研究极为缺乏,这使得广告舆论引导缺乏实际的指导。因而,进行广告舆论社会功能研究是研究发展与深化的必然。广告舆论的社会功能是本文的研究对象,本研究意图回答三个问题:(1)广告舆论有哪些社会功能;(2)广告舆论社会功能的作用机制为何;(3)广告舆论社会功能发挥的现状及如何引导。解答这些问题,可以为实现社会控制、抑制广告舆论负功能的发挥、进行有效的舆论引导提供依据与策略。为回答这些问题,本文先对广告舆论及其社会功能的本质内涵进行界定,以明确研究的边界,夯实研究基础。同时,本文对分析范式进行了探求与确立,以进行规范的广告舆论社会功能研究。首先,通过对既往舆论研究的梳理,对现有广告研究中的舆论观点进行提炼,对现有广告舆论观点进行取舍,结合社会现实,本研究得出广告舆论概念:广告舆论是在广告传播过程中,经共同知觉人群互动、协调而产生的基于共同利益的整合性意见。并且,研究将之与宣传、新闻舆论、网络舆论的概念的区别进行了说明。同时,并非所有的广告传播活动均会导致广告舆论的产生,本研究也对广告舆论的形成及标志进行了研究,得出广告舆论形成的三个标志:(1)意见的数量——占据社会共同知觉人群的较大比例;(2)舆论的稳定性——存在整合的表象;(3)意见向量——个别意见方向上达到一定强度。以此为依据,来区分形成广告舆论的广告传播活动与普通的广告传播活动。其次,本研究通过对“功能”一词在不同语言、语境中的表意梳理,对“功能”概念的综述,得出社会功能必要性、客观性、系统性的概念边界,给出广告舆论社会功能概念:广告舆论社会功能是广告舆论系统服务于必要的系统整合的内在属性作用于社会系统的客观结果。最后,基于对功能主义理论研究的系统梳理,本文发现结构-功能主义理论具有针对本研究的适用性,可以作为本研究的分析框架。结构功能学派认为系统是一个事实,系统中的结构与功能相互依赖、共生,结构是功能的前因,功能是结构的结果。该理论体系的使用是基于广告舆论特征的必然选择,也存在对弊端进行规避的弹性空间。同时,本文对结构-功能主义理论在本研究中的具体运用进行了说明,对社会功能的分析可以通过结构分析得以实现,即要对广告舆论系统要素及必要性要素进行探索。具体来说,本研究分为三个研究步骤,并得出相应结论:(1)提炼广告舆论系统的结构性要素,得到系统要素假设。基于理论推导,本文将广告舆论系统分为三个层次:广告信息资源、广告信息主体、广告信息环境,并对各层次中观层面的下设要素进行细化,得出广告舆论系统层次与结构性要素的初级假设,亦作为后续研究的分析框架;(2)选取形成广告舆论的案例,以多案例研究对系统要素假设进行验证与扩展,也为后续社会功能及其作用机制的分析提供线索。结合三个案例的分析,研究对广告舆论系统要素进行了修正:广告信息资源层次包含“问题”、“意见”,广告信息主体层次包含“广告主”、“广告公司”、“媒介”、“受众”、“意见领袖”、“其他官方机构”,广告信息软环境包含“主流思想”、“可讨论性”、“相关规制”。研究也分析了每个案例中广告舆论的形成过程,为结构性要素作用于社会系统的过程与途径提供线索;(3)以结构-功能主义理论中的AGIL理论对广告系统功能发挥条件进行分析,对广告舆论系统服务于必要的系统整合的内在属性进行确定。通过细致的分析,本文得出结论:适应条件下,系统的内在属性为信息设定的受众取向、网络媒介的全面介入、对主流思想的妥协与抗争。目标条件下,系统的内在属性为信息资源与广告目标的契合、优化广告创意与表达、传播中的议程设置、意见叠加与权威认证。整合条件下,系统的内在属性为可控性信息主体的通力合作、激励受众参与互动。维模条件下,系统的内在属性为信息的可讨论性、传播中的风险控制。依据上述结论,本文得出了研究的前两个研究问题的答案。即,总结了系统内在属性作用于社会系统的客观结果与过程,得出广告舆论社会功能及其作用机制研究的结论:(1)镜像功能,表现于对共同知觉人群的特征描述、对社会主流思想与思想变革的反映、对媒介技术发展与革新的体现,并具有以广告目标为核心的作用机制;(2)民意呈现功能,主要表现为刺激意见表达与意见互动,并具有以传播为核心的作用机制;(3)建构功能,可以建构人的自我与建构新的关系,并具有以利益为核心的作用机制;(4)整合功能,可以整合广告产业链、整合社会思想与行为,并具有以理性为核心的作用机制。结合上述结论与其作用于社会中的具体效果,本文回答了第三个研究问题。本文认为广告舆论的负功能主要为:(1)阻碍新闻媒介社会效益的发挥;(2)破坏双元市场结构;(3)对相关人群的利益损害;(4)激化社会矛盾。并且,本文在说明中对各负功能产生的关键性要素进行了提炼。为实现社会控制、抑制负功能发挥、促进正功能发挥,需重视广告舆论引导工作。广告舆论引导工作分为对广告镜像功能与民意呈现功能的把控,和对广告舆论整合功能与建构功能发挥的控制两个层次。着眼于四项广告舆论社会功能作用机制的核心,本文提出了四个相应的广告舆论引导建议:(1)由管理转向合理利用;(2)加强主体要素的相关规制;(3)壮大“第四种力量”;(4)规范意见领袖与权威认证机构的行业发展。

张娣[8](2017)在《童年的“消逝”与“绽放” ——近30年中国少儿电视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文对1958年至2015年"中国少儿电视"的发展历程进行了系统梳理。着重讨论了近30年间中国少儿电视发展的基本情况和电视环境下中国少儿文化的基本状况,讨论了在中国电视体制和规制下,中国少儿电视与中国少儿文化重构的关系,以及中国少儿电视进入频道时代后的繁荣与危机,讨论了产业化和新媒体为少儿电视所带来的挑战与机遇。本文以"童年的绽放"为标题,在认真汲取波兹曼《童年的消逝》这一"儿童电视文化史"的经典之作的学术素养的同时,也依据中国少儿电视发展的实际情况,对"童年消逝"理论的普适性问题提出了讨论和修正。依据本文的研究,无论是就中国少儿电视发展的文化环境而言,还是就电视这一媒介平台所承载的中国儿童的话语权、选择权而言,中国少儿电视文化在近30年中都得到了积极健康的发展,童年的"绽放"是近30年中国少儿电视发展史的主流。全文分为上下两篇。上篇除绪论外,正文共四章。第一章,简要梳理了中外少儿电视的历史。其基本材料和节点虽然来自《美国电视史》、《中外广播电视史》、《童年的消逝》等前人的着作,但在综合叙述的过程中,本文也尽可能地依据时代背景和技术发展,对不同时期少儿电视的特点进行归纳和提炼。其中,中国少儿电视"节目时代"、"频道时代"、"新媒体时代"三个阶段的划分等,是前人所未曾明确言及的。第二章,通过对中外电视体制、媒介产权、电视规制的对比,讨论并肯定了了中国少儿电视发展的制度优势与道路优势。同时,依据学术界的分类研究和个人的理解,对新闻类、娱乐类、教育类、服务类等类型的少儿电视节目的发展特征、制作方式、运营特点进行了分门别类的研究。第三章,讨论了中国少儿电视进入"频道时代"的背景、历程及意义。通过分析研究我国现阶段少儿电视呈现出的时代特征,阐释了"儿童本位"为出发点的中国少儿电视对中国少儿文化的曲折重构及贡献。认为与西方电视语境中的"童年消逝"最大的不同是,中国电视媒体兴起之后,对中国儿童的影响、对儿童本位的确立起到了促进作用。中国文化传统中相对缺失的"儿童本位",包括儿童的选择权、自主权、话语权等等,都因电视这一媒介平台而渐次建构。第四章,讨论了我国少儿电视频道进入新媒体时代的发展特征,机遇与困境,探讨其所处的政策规制、市场竞争、受众需求、互联网冲击,以及人才制约等方面的问题,认为少儿电视的节目化、少儿电视频道以及少儿电视频道产业化,是中国少儿电视发展的三大里程碑,也为中国少儿的健康成长,为他们的"童年绽放"搭建了最好的平台。同时以山东少儿频道产业化为案例,讨论了中国少儿频道产业化之路的可能性与可行性,提出少儿频道突破发展瓶颈的主要策略:内部架构的重建、节目品牌化的运作、构建节目之外的产业格局以及新媒体挑战下的媒体融合。下篇为《中国少儿电视大事年表》。《年表》以"条目纪年"的方式,尽可能清晰地"复现"近60年(1958-2016年)中国少儿电视绽放与发展的真实历程。《年表》中除了极少量的内容直接采自《1955-1983中央电视台大事记》外,其余的条目均来自网络主题检索和近百种《年鉴》、《年报》类纸质资料的逐页翻检,其中包含着大量的原始资料的首次辑录。这份《年表》也是一部微型的《中国少儿电视史》,多少可以填补这一研究领域的空白。

李文冰[9](2016)在《当代浙商媒介形象呈现研究 ——基于《方正apabi报纸资源数据库》(1992-2014)》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年来,媒介形象研究成为中国新闻传播研究领域的一项重要内容。浙商,一般指浙江籍人士在浙江省内外从事创业活动的商人群体。本研究所界定的当代浙商,是指浙江民营经济发展过程中诞生的特有的商人群体。当代浙商是中国经济发展的中坚之一。浙商在追求财富的路途上,在新闻媒体的报道和推动下,逐渐孕育、形成和发展了自身的公共形象,这一形象是浙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和极具价值的组成部分。随着浙江经济和浙商影响力的提升,浙商报道成为中国媒体经济报道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说,浙商媒介形象通过媒介得以呈现,浙商媒介形象的呈现又反映了中国改革开放不断推进的时代特征,浙商媒介形象所内含的浙商精神、浙商文化又对浙江乃至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产生了深刻影响;浙商同时为媒介提供了丰富的新闻资源,媒介在成功呈现和传播浙商文化过程中塑造并发展了自身,形成了与浙商发展的良性互动。本文从新闻传播学的角度,探讨有“当代中国第一商帮”之称的浙商媒介形象的呈现,本文的主旨之一,是通过审视浙商形象进入公众视野的历史发展,探讨媒介是如何通过议程设置、框架建构以及话语策略将浙商纳入报道议题并加以呈现的?媒介呈现了怎样的浙商形象?浙商媒介形象呈现的背后,有怎样的政治、经济、社会背景和文化推动力量?报纸媒体在形塑、呈现浙商形象时,存在哪些问题?浙商发展的兴衰可以说是中国经济的晴雨表,对浙商的褒扬和批判也反映了当代中国的社会价值观,对浙商媒介形象呈现进行考察,既能丰富媒介形象研究的理论和实践成果,又对经济社会发展具有十分现实的意义。本文的另一研究要旨在于通过梳理当代浙商媒介形象的呈现历程,透视媒介与社会、媒介与经济的互动关系。本文通过抽样选取《方正apabi报纸资源数据库》(1992-2014)浙商报道文本,主要采用内容分析和话语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报纸浙商报道进行了量化和质化分析及统计,得出的结论是:改革开放以来,在报纸媒体的新闻报道中,浙商通过艰苦创业、自强不息,不断获得意识形态的合法性日益走向中国经济社会舞台的中心。报纸媒体通过命名与身份书写、断言式言语行为和话语隐含意义的表达,遵循政治话语规范下的“创富——贡献”叙事模式、经济话语主导下的“创新——传奇”叙事模式、政治话语和经济话语合流的“转型——回归”叙事模式三种叙事模式,勾勒出浙商从“草根商人”向肯吃苦、善经营的“闯天下”创富群体形象、从“财富”浙商向“责任”浙商、从“功利”浙商向“公利”浙商、从传统创业形象向变革和创新形象转变的历程,从而呈现出浙商作为当今中国“第一儒商”的形象。本文认为,浙商媒介形象是多元力量共同建构和呈现的结果,标示着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的语境。浙商新闻报道始终是传统媒体在与经济场、政治场、文化场等各种权力场域关系中进行的,政治话语与经济话语的交互是贯穿浙商报道或明或暗的主线;浙商媒介形象呈现又离不开媒介推手,伴随着中国改革开放发展的大众传媒及其生态的变迁,既是不同阶段浙商媒介形象呈现的动因又是结果;浙商也在在自塑的努力中共同完成媒介形象的呈现。本文研究发现,处在多种场域关系中的报纸传媒,在呈现浙商形象时不可避免地存在缺陷和传播偏向,在呈现浙商形象时因陷入框架化、模式化、学科化的泥沼整体上存在群体形象丰富性的遮蔽、中小浙商群体再现的偏差、媒介形象呈现的理想化以及“人”的迷失,这在大众传媒充分发展、媒介生态深刻变迁、数字化媒体蓬勃兴起的当今时代不能说不是一种缺失和遗憾。相形之下,网络新媒体对浙商形象呈现的不遗余力和畅所欲言能给传统报纸媒体带来诸多启示,此外,新闻形态之外的各种浙商题材电视剧虽是浙商形象艺术化地再现,但其蓬勃发展的态势及其所呈现的浙商形象的丰富性和鲜活性也是值得传统媒体新闻报道借鉴和反思的。基于对浙商媒介形象在经济社会转型升级的当下中国所蕴涵的社会意义和价值的分析,本文最后提出对报纸媒体在多媒体图景和新媒体环境下浙商媒介形象再现的思考。

郭真辉[10](2015)在《媒体公益行为初探》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我国公益事业发展迅速,这不仅是得益于相关政策的推动,同时也是因为媒体的积极参与。当下,我国媒体不仅以报道者的身份记录和传播公益信息,而且以宣传者的身份宣传公益理念,更以组织者的身份直接介入公益本身。媒体的参与为我国公益事业的发展注入了新鲜血液,带来了新的发展契机。本文通过在网上搜集2006年至2015年媒体与公益有关的各类案例,对媒体公益行为进行了宏观研究。综合运用分类比较法、案例分析法和数据统计法等研究方法对媒体公益行为的类型、动因、特点、效果以及争议进行了详细分析。研究发现:近几年来,我国媒体不断创新参与公益的形式:媒体公益基金、公益项目、公益传播联盟、公益研讨会以及媒体公益网店等新的媒体公益行为类型不断涌现。除了履行固有的社会责任以及完成政治宣传任务外,经济利益是媒体公益行为的一个很大驱动力。经济动因可分为五个方面:提升品牌美誉度、进行危机公关、追求广告收入、推广节目以及提升整体排名。当下,公益活动已经成为了媒体的一个新的盈利点。通过组织或承接企业的公益活动,媒体既能收获良好的社会效益又能获得高额的广告收入和活动承包费。媒体成为了公益活动和公益节目当中“名利双收”的赢家。媒体公益行为有着集体性、非专业性以及非政府性的特点,是一种特殊的企业行为。媒体是公共性事业单位与盈利性企业的混合体,参与公益的身份特殊。与其它企业相比,媒体以“搭建平台”为公益行为的主要方式,有着天然的公关平台来宣传自身的公益行为。在行为效果上,媒体公益行为不仅唤醒了公民的公益意识,促进了公益体系的完善,同时也提升了自身的社会形象与经济效益。但媒体为了获得高收视率进行公益做秀,甚至和企业同流合污刊登广告性的公益报道则有损媒体的公信力,也威胁到了新闻专业主义。同时,由于媒体愈来愈频繁地跨界公益,其行为在学界和业界引起了很大争议。这些争议主要集中在以下三个方面:媒体公益营销是否有损媒体的公益形象、媒体的非专业性是否会损害公益项目的长期发展以及媒体是否具有公开募捐的资格。媒体跨界公益是我国公益事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结果,应客观看待。但媒体应把握自身行为的界限,着重以新闻力量来推动公益事业的进步。

二、试析电视公益广告宣传的策划(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试析电视公益广告宣传的策划(论文提纲范文)

(1)媒介融合背景下公益广告的传播创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问题与研究方法
        1.2.1 研究问题
        1.2.2 研究方法
    1.3 研究综述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4 相关概念论述
        1.4.1 媒介融合概述
        1.4.2 公益广告概述
第二章 媒介融合背景下公益广告的发展
    2.1 媒介融合带给公益广告的机遇
        2.1.1 媒介融合使公益广告市场产生变革
        2.1.2 公益广告的内容与形式得到极大丰富
        2.1.3 受众拥有更多选择权与互动性
        2.1.4 新媒介时代的新技术提升了公益广告的创意高度
        2.1.5 媒介融合对公益广告传播媒介进行重组
    2.2 新背景下公益广告的特点
        2.2.1 彰显“科技以人为本”的理念
        2.2.2 公益广告与公共环境、城市形象相适应
        2.2.3 以受众需求为目标
第三章 传播主体的创新
    3.1 传播主体多元融合
    3.2 跨界主体联手实践
        3.2.1 以公益获得认同,提升品牌冲击力
        3.2.2 公益营销助力品牌破圈
        3.2.3 品牌推动公益活动传播
第四章 传播路径的创新
    4.1 情感路径日益更新
        4.1.1 最初-自上而下的人道主义救助
        4.1.2 发展-公益传播渠道渐趋专业
        4.1.3 趋势-彼此价值的共鸣
    4.2 社交路径引爆公益传播
    4.3 场景路径提升传播效果
    4.4 数据力量打造精准传播
第五章 传播理念的创新
    5.1 议题趋向多元化
    5.2 优质内容助力传播
    5.3 重视受众互动
        5.3.1 用科技增强互动性
        5.3.2 用创意提升互动性
第六章 融媒时代下公益广告存在的传播问题
    6.1 传播环境不成熟
        6.1.1 传播资金保障不足
        6.1.2 管理机制尚未成熟
    6.2 传播主体参与度低
        6.2.1 政府主导模式下,其他主体参与度较低
        6.2.2 大众对于公益参与意识薄弱
    6.3 传播内容制作及水平亟待提高
        6.3.1 制作水平较低,缺乏专业人才
        6.3.2 内容同质化现象严重
第七章 融媒背景下公益广告的传播发展思考
    7.1 健全法律法规,塑造成熟的传播环境
    7.2 政府主导变引导,鼓励多方传播主体联合
    7.3 借助融媒体全平台,拓展传播路径
    7.4 鼓励大众参与,形成全民制作趋势
    7.5 重视科技传播的力量,推动“科技向善”
    7.6 培养专业人才,提升传播内容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2)明星偶像崇拜的失范与重构路径研究 ——以流行文化中的青少年学生群体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问题的提出
    1.3 研究意义
        1.3.1 理论意义
        1.3.2 现实意义
    1.4 核心概念的界定
        1.4.1 流行文化
        1.4.2 明星偶像
        1.4.3 偶像崇拜
        1.4.4 青少年
        1.4.5 失范
    1.5 文献综述
        1.5.1 国外文献综述
        1.5.2 国内文献综述
        1.5.3 评述
    1.6 研究理论依据
        1.6.1 功能论
        1.6.2 结构分析
        1.6.3 亚文化理论
    1.7 研究方法与研究框架
        1.7.1 研究方法
        1.7.2 研究框架
        1.7.3 文章结构
第2章 中国流行文化与偶像崇拜现象的历史演变
    2.1 中国流行文化发展历程
        2.1.1 建国至改革开放前(1949-1978年)
        2.1.2 改革开放至“南方谈话”和十四大(1978年-1992年)
        2.1.3 “南方谈话”和十四大至二十世纪末(1992年至1999年)
        2.1.4 二十一世纪至十八大(2000年-2012年)
        2.1.5 十八大至新时代(2012至今)
    2.2 中国偶像崇拜现象的历史变迁
        2.2.1 英雄偶像的时代
        2.2.2 明星偶像的主流化
        2.2.3 选秀、草根偶像的崛起
        2.2.4 流量、养成偶像的到来
    2.3 小结
        2.3.1 影响中国流行文化的主要因素
        2.3.2 中国偶像崇拜的嬗变
第3章 青少年偶像崇拜研究
    3.1 青少年偶像崇拜基本现状
        3.1.1 偶像崇拜的泛化与较高卷入度
        3.1.2 明星偶像与二次元偶像
        3.1.3 崇拜中的科技使用与消费行为
        3.1.4 自我认知上的主动性
        3.1.5 失范的负功能有待进一步分析
    3.2 青少年偶像崇拜的比较研究
        3.2.1 问卷调查的比较
        3.2.2 网络调查的比较
    3.3 青少年明星偶像崇拜新特征
        3.3.1 消费需求与粉丝经济
        3.3.2 技术进步与推动
        3.3.3 明星偶像的养成与低龄化
        3.3.4 偶像制造的麦当劳化
        3.3.5 粉丝类型的多元化
        3.3.6 粉丝群体的组织化程度
        3.3.7 明星偶像崇拜的正功能
        3.3.8 明星偶像崇拜的失范显现
第4章 青少年明星偶像崇拜失范的表征
    4.1 符号异化、消费与拜金主义
        4.1.1 偶像符号异化与消费主义
        4.1.2 粉丝消费
        4.1.3 奢侈生活、虚假需求与拜金主义
    4.2 自我的丧失
        4.2.1 象征性权力的偶像崇拜与权力分层
        4.2.2 泛偶像化下的假偶像与精英主义
        4.2.3 自我认同的偏差——社会化的障碍
    4.3 狭隘性
        4.3.1 新媒体与传播技术下的盲区
        4.3.2 明星偶像崇拜的文化趋同现象
        4.3.3 价值观的偏差与替代
    4.4 非道德化
        4.4.1 非理性的偶像崇拜
        4.4.2 偶像崇拜的非道德化
        4.4.3 暴力化的蔓延(语言、行为等)
    4.5 娱乐极端化
        4.5.1 日常生活化的娱乐至死
        4.5.2 肤浅化与浮动性
第5章 明星偶像崇拜失范的原因与解析
    5.1 明星偶像崇拜失范的原因
        5.1.1 文化与认同
        5.1.2 个体与组织
        5.1.3 制度与科技
    5.2 明星偶像崇拜及失范的解析
        5.2.1 网络社会流行下生活态度与价值取向
        5.2.2 社会化主体间的影响与作用
        5.2.3 基于亚文化视阈的探讨
第6章 青少年明星偶像崇拜的重构路径
    6.1 政府层面
        6.1.1 价值:社会文化的建设
        6.1.2 规范:制度的建设
        6.1.3 行为:政府的监管
    6.2 多元社会层面
        6.2.1 学校教育的引导与创新
        6.2.2 大众传播媒介的导向
        6.2.3 明星公司、文化产业的社会效益
        6.2.4 粉丝社群的管理
    6.3 个人层面
        6.3.1 家长与家庭的角色
        6.3.2 偶像的角色
        6.3.3 传媒者的角色
        6.3.4 青少年粉丝的角色
第7章 结语
    7.1 回视偶像崇拜
    7.2 本研究的结论
    7.3 未来研究的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博士期间的相关学术成果
致谢

(3)经济后发地区传统媒体电商模式研究 ——以广西广播电视台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经济发展背景
        1.1.2 电视媒体发展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方法与研究思路
        1.3.1 研究方法
        1.3.2 研究思路
    1.4 文献综述
        1.4.1 电商产业的相关概念
        1.4.2 媒介融合的相关概念
        1.4.3 电视媒体电商产业发展的相关文献
2 国内电视媒体电商产业发展分析
    2.1 电视媒体电商产业发展现状
        2.1.1 市场经济发展促使电视媒体电商产业布局
        2.1.2 体制改革转轨引发电视媒体市场化运营
    2.2 国内电视媒体电商模式优质案例分析
        2.2.1 《我的新衣》节目制作模式
        2.2.2 《我的新衣》节目商业模式
        2.2.3 《我的新衣》节目案例参考价值延伸
3 广西广播电视台电商活动的模式分析
    3.1 电商活动的模式构成要素分析
        3.1.1 政策驱动
        3.1.2 平台搭建
        3.1.3 资源配置
    3.2 电商活动的产业分析
        3.2.1 平台搭建型盈利模式的产业效果
        3.2.2 电商活动的产业资金分析
    3.3 电商活动的传播效果分析
        3.3.1 传统媒体公信力实现价值保障
        3.3.2 新媒体助力构建商业生态
        3.3.3 主持人完善价值维护
        3.3.4 电商活动的售后访谈分析
4 广西广播电视台电视媒体电商模式的发展现状分析
    4.1 广西台电视媒体电商模式的发展现状
    4.2 广西台电视媒体电商模式的发展优势
        4.2.1 资源优势
        4.2.2 政策优势
    4.3 广西台电视媒体构建电商模式存在的劣势
        4.3.1 资金不足
        4.3.2 人员配给不足与节目质量偏低
        4.3.3 跨界与融合思维层次偏低
    4.4 广西台电视媒体电商模式的发展机会
        4.4.1 探索电视媒体精准扶贫新形式
        4.4.2 充分利用周边资源
        4.4.3 提高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
    4.5 广西台电视媒体电商模式发展面临的挑战
        4.5.1 新媒体的市场占领
        4.5.2 传统媒体竞争白热化
5 广西广播电视台电视媒体电商模式的发展路径与建议
    5.1 广西台电视媒体电视模式的发展路径
        5.1.1 实现电商产业市场化运营
        5.1.2 打造品牌化大型活动
        5.1.3 优化电子商务平台
    5.2 对于发展广西台电视媒体电商模式的建议
        5.2.1 推动产业链经营,实现跨行业资源整合
        5.2.2 推动全媒体产品营销
6 结论
注释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发表论文清单
致谢

(4)广告宣传的导向问题及其解决思路(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选题背景
    1.2 选题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实践意义
    1.3 研究现状
    1.4 研究方法
        1.4.1 文献研究法
        1.4.2 个案研究法
        1.4.3 历史研究法
    1.5 研究内容
    1.6 创新之处
第2章 广告宣传导向相关概述
    2.1 广告宣传导向的界定
        2.1.1 广告、宣传、导向的定义
        2.1.2 广告宣传导向的定义
        2.1.3 广告宣传导向的内涵
        2.1.4 广告宣传导向与舆论导向的关系
    2.2 广告宣传导向观念的形成与必要性
        2.2.1 广告宣传导向意识的出现
        2.2.2 广告宣传导向思想的形成
        2.2.3 广告宣传导向的必要性
第3章 广告宣传中的导向问题
    3.1 广告宣传中常见的政治导向问题
    3.2 广告宣传中常见的经济导向问题
    3.3 广告宣传中常见的文化导向问题
    3.4 广告宣传中常见的行业导向问题
    3.5 广告宣传中常见的法治导向问题
第4章 广告宣传导向问题的解决思路
    4.1 完善法律规范
        4.1.1 简述广告宣传相关法规
        4.1.2 加强我国广告宣传法治
    4.2 严格行政执法
        4.2.1 加强法制宣传
        4.2.2 强化行政管理
    4.3 鼓励社会监督
        4.3.1 畅通社会监督渠道
        4.3.2 及时反馈监督情况
    4.4 加强媒体把关
        4.4.1 优化媒体内外生存环境
        4.4.2 健全广告宣传把关制度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5)“爱心衣橱”自媒体平台公益活动的传播机制及效果(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与缘起
    (二)研究意义
    (三)研究方法
        1、内容分析法
        2、问卷调查法
        3、深度访谈法
    (四)论文的主要内容及创新点
    (五)文献综述
        1、相关概念的界定
        2、公益传播理论及类型研究
        3、对传统公益传播的研究
        4、对新媒体公益传播研究
        5、对自媒体公益传播研究
第一章 “爱心衣橱”公益组织概况
    (一)“爱心衣橱”公益项目的简介
    (二)“爱心衣橱”公益活动的流程
    (三)“爱心衣橱”公益组织的分工
    (四)“爱心衣橱”公益活动的形式
        1、汇款、寄物式公益
        2、转发捐助式公益
        3、体验式公益
第二章 “爱心衣橱”自媒体平台公益传播机制
    (一)传播主体的多元化且传受双方界限模糊
        1、官方组织主导公益信息的发起
        2、意见领袖引导公益信息的二次扩张
        3、普通公众主动参与传播促进公益信息的扩散
    (二)传播内容集中且形式多样
        1、信息内容集中且原创性较高
        2、信息内容的呈现方式多样
    (三)以自媒体渠道为主的多种传播渠道融合
        1、有效利用传统媒体渠道
        2、积极开拓网络新媒体渠道
        3、以自媒体传播渠道为主
        4、利用线下传播渠道形成线上线下高互动
    (四)瞄准年轻、高学历、中等收入的受众
        1、性别比例平均且呈现年轻化
        2、大多受过良好教育
        3、可支配收入处于中等水平
第三章 “爱心衣橱”在自媒体平台公益传播的效果
    (一)对“爱心衣橱”受众认知效果的评估
        1、受众对“爱心衣橱”自媒体公益的了解情况
        2、受众对“爱心衣橱”公益活动的了解途径
    (二)对“爱心衣橱”受众态度效果的评估
        1、受众对“爱心衣橱”自媒体公益活动形式的感受和判断
        2、受众对“爱心衣橱”自媒体公益信息价值的感受和判断
    (三)对“爱心衣橱”受众行为效果的评估
        1、“爱心衣橱”受众的信息传播行为
        2、“爱心衣橱”受众的参与活动行为
        3、“爱心衣橱”受众的捐款、捐物行为
        4、“爱心衣橱”受众选择的传播渠道与其传播行为的相关性分析.
第四章 “爱心衣橱”自媒体平台公益传播的问题及对策
    (一)“爱心衣橱”在自媒体平台传播中的问题
        1、信息真假难辨且传播的可控性低
        2、专业人才缺失导致传播内容僵化
        3、在自媒体平台的传播渠道单一
    (二)“爱心衣橱”自媒体平台公益传播的对策
        1、加强品牌建设以形成口碑传播
        2、提高传播内容的质量
        3、从受众心理出发提高其行动转化率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1、“爱心衣橱”自媒体平台公益活动的传播效果调查问卷
    2、访谈记录
    3、相关统计图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完成的科研成果
致谢

(6)央视公益广告文案研究(2013-2017)(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0.1 研究背景和意义
    0.2 文献综述
        0.2.1 央视公益广告研究综述
        0.2.2 广告文案研究综述
    0.3 研究内容
    0.4 研究方法
    0.5 创新之处
第1章 央视公益广告文案的语言特征
    1.1 词语严谨正式感情色彩积极
        1.1.1 注重书面语的运用
        1.1.2 多用中性词和褒义词
    1.2 复杂句式为主 句型较为单一
        1.2.1 长文案为主
        1.2.2 句型以祈使句为主
    1.3 修辞手法灵活表达方式多变
        1.3.1 运用比拟,生动形象
        1.3.2 运用比喻,以形传神
        1.3.3 擅用排比,增强气势
第2章 央视公益广告文案的创作策略
    2.1 央视公益广告文案的创作视角
        2.1.1 注重儿童视角的运用
        2.1.2 注重平民视角的运用
        2.1.3 注重挖掘传统文化
    2.2 央视公益广告文案的诉求方式
        2.2.1 情感诉求为主要的诉求方式
        2.2.2 情感诉求以积极情感诉求为主
    2.3 央视公益广告文案的叙事方式
        2.3.1 采用纪实的描写方式
        2.3.2 采用简单的蒙太奇语言
第3章 央视公益广告文案的传播效果
    3.1 问卷设计及调查情况
        3.1.1 问卷设计
        3.1.2 人口统计学分析
    3.2 受众对央视公益广告文案的感知程度
        3.2.1 广告文案的受众接触度高
        3.2.2 广告文案的接触渠道多元
        3.2.3 广告文案的表现形式平庸
    3.3 受众对央视公益广告文案的认同程度
        3.3.1 广告文案与现实生活的弱相关
        3.3.2 广告文案的可信度一般
    3.4 央视公益广告文案对受众产生的行动促成效果
        3.4.1 广告文案的可操作度高
        3.4.2 广告文案的行为实现效果较好
第4章 央视公益广告文案存在的问题
    4.1 部分文案语言缺乏感染力
        4.1.1 词语缺乏亲和力
        4.1.2 句式呈现复杂化
        4.1.3 修辞手法使用不足
    4.2 一些文案的创作策略单薄
        4.2.1 缺乏多维的创作视角
        4.2.2 文案表现形式单一
        4.2.3 对热点追逐不足
    4.3 文案效果欠缺切实的保障
        4.3.1 部分文案脱离现实条件
        4.3.2 缺乏广告效果监测
        4.3.3 广告业内外效果评判标准不一
第5章 央视公益广告文案的优化策略
    5.1 加强文案语言的感染力
        5.1.1 注重口语话表达和传统语言的更新
        5.1.2 灵活使用句式简单清晰陈述
        5.1.3 善用修辞手法提高文案表现力
    5.2 丰富广告文案的创作策略
        5.2.1 开阔视野,采用多种创作视角
        5.2.2 与时俱进,开拓多种表现形式
        5.2.3 学习商业广告、国外公益广告文案创作的成功经验
        5.2.4 引导受众参与广告文案创作
    5.3 加强文案传播效果的监测
        5.3.1 善用数据,开展充分的前期调查
        5.3.2 建立全方位的文案效果监测机制
        5.3.3 制定“去专业化”的广告效果评判标准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已公开发表的论文、参与的课题
附录A 2013-2017年央视公益广告主题呈现附录
附录B 2013-2017年央视公益广告文案效果调查问卷

(7)广告舆论的社会功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可能的创新点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缘起
        1.1.1 广告舆论的社会功能融入主流视野
        1.1.2 广告舆论现象频发与研究的缺失
        1.1.3 舆论研究的重要性与研究的局限
    1.2 研究现状
        1.2.1 广告舆论的研究现状
        1.2.2 反思与方向
        1.2.3 广告舆论社会功能的研究现状
        1.2.4 不足与设想
    1.3 研究意义
        1.3.1 提供广告舆论社会功能研究的分析框架
        1.3.2 得出广告舆论社会功能及其作用机制的结论
        1.3.3 为实现社会控制供给策略
        1.3.4 为广告活动寻求由理论到实践的依据
    1.4 研究的主要内容与思路
        1.4.1 研究的主要内容
        1.4.2 研究思路
    1.5 研究方法与工具
        1.5.1 归纳演绎法
        1.5.2 案例研究法
        1.5.3 网络信息搜索与抓取工具
2 广告舆论及其社会功能的本质内涵
    2.1 广告舆论的本质内涵
        2.1.1 难以统一的概念:舆论
        2.1.2 现有广告研究中的舆论思想
        2.1.3 现有广告舆论研究的思想
        2.1.4 广告舆论的主要特征及其本质内涵
    2.2 广告舆论的形成及标志
        2.2.1 传统舆论形成研究的梳理
        2.2.2 广告舆论的形成及标志
    2.3 社会功能的本质内涵
        2.3.1 “功能”:一种泛化的“贡献”
        2.3.2 “社会功能”:必要性、客观性、系统性的节界
        2.3.3 广告舆论社会功能的概念
3 基于功能主义的广告舆论社会功能分析范式
    3.1 功能主义理论研究的系统梳理
        3.1.1 生物学隐喻:早期功能主义理论
        3.1.2 人类学介入:功能主义的发展
        3.1.3 结构功能主义:帕森斯的宏大理论设想
        3.1.4 中层理论:默顿的功能分析范式
        3.1.5 新功能主义:对帕森斯的继承
    3.2 结构-功能主义在广告舆论社会功能研究中的适用性
        3.2.1 基于广告舆论特征的必然选择
        3.2.2 存在对弊端进行规避的弹性空间
    3.3 结构-功能主义在广告舆论社会功能研究中的具体运用
        3.3.1 提炼系统结构要素:结构功能研究的关键步骤
        3.3.2 多案例研究的检验:更规范的研究过程
        3.3.3 对功能发挥条件的分析:要素结构的确立与功能分析的基础
4 广告舆论系统的要素提炼
    4.1 广告舆论系统的假设
        4.1.1 广告舆论系统层次
        4.1.2 广告信息资源
        4.1.3 广告信息主体
        4.1.4 广告信息环境
    4.2 案例研究设计
        4.2.1 案例选择说明
        4.2.2 设计质量
    4.3 案例一:SK-Ⅱ《她最后去了相亲角》
        4.3.1 广告信息资源A
        4.3.2 广告信息主体B
        4.3.3 广告信息硬环境C
        4.3.4 广告信息软环境D
        4.3.5 广告舆论的形成过程
        4.3.6 总结与分析框架调整
    4.4 案例二:中国共产党《我是谁》
        4.4.1 广告信息资源A
        4.4.2 广告信息主体B
        4.4.3 广告信息软环境D
        4.4.4 广告舆论的形成过程
        4.4.5 总结与系统要素总结
    4.5 案例三:YSL-星辰口红
        4.5.1 广告信息资源A
        4.5.2 广告信息主体B
        4.5.3 广告信息软环境D
        4.5.4 广告舆论的形成过程
        4.5.5 总结与系统要素的确定
5 功能发挥条件分析:广告舆论系统必要的内在属性
    5.1 适应条件
        5.1.1 信息设定的受众取向
        5.1.2 网络媒介的全面介入与利用
        5.1.3 对主流思想的妥协与抗争
    5.2 目标条件
        5.2.1 信息资源与广告目标的契合
        5.2.2 优化广告创意与制作
        5.2.3 传播中的议程设置
        5.2.4 意见叠加与权威认证
    5.3 整合条件
        5.3.1 可控性信息主体的通力合作
        5.3.2 激励受众参与互动
    5.4 维模条件
        5.4.1 信息的可讨论性
        5.4.2 传播中的风险控制
6 广告舆论的社会功能及其作用机制
    6.1 镜像功能
        6.1.1 对共同知觉人群的特征描述
        6.1.2 对社会主流思想与思想变革的反映
        6.1.3 对媒介技术发展与革新的体现
        6.1.4 以广告目标为核心的作用机制
    6.2 民意呈现功能
        6.2.1 人群的意见表达
        6.2.2 人群的意见互动
        6.2.3 以传播为核心的作用机制
    6.3 建构功能
        6.3.1 建构人的自我
        6.3.2 建构新的关系
        6.3.3 以利益为核心的作用机制
    6.4 整合功能
        6.4.1 整合广告产业链
        6.4.2 整合社会思想
        6.4.3 以理性为核心的作用机制
    6.5 功能间的耦合关系
7 社会功能的负面效应及引导策略
    7.1 广告舆论负功能及产生要素的提炼
        7.1.1 阻碍新闻媒介社会效益的发挥
        7.1.2 破坏双元市场秩序
        7.1.3 对相关人群的利益侵害
        7.1.4 激化社会矛盾
    7.2 对广告舆论引导的建议
        7.2.1 由管理转向合理利用
        7.2.2 加强主体要素的相关规制建设
        7.2.3 壮大“第四种力量”
        7.2.4 规范意见领袖与权威认证方的行业发展
8 结论
参考文献
攻博期间发表的与学位论文相关的科研成果
后记

(8)童年的“消逝”与“绽放” ——近30年中国少儿电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的缘起及意义
    二、相关概念阐释
    三、国内外研究综述
    四、研究思路、研究资料、研究方法
    五、创新点与不足
上篇
    第一章 国内外儿童电视发展历程
        第一节 国外少儿电视发展史
        一、"节目时代"的国外少儿电视
        二、"频道时代"国外少儿电视发展
        第二节 中国少儿电视第一个时期:节目时代(1958-1999)
        一、中国少儿电视分期的界定依据
        二、"节目时代"少儿电视发展脉络
        三、丰富、突破与交流: "节目时代"中国少儿电视的发展特征
        第三节 中国少儿电视第二个时期:频道时代(1999-2008)
        一、国内少儿频道成立之必然
        二、中国少儿电视"频道时代"的开启
        三、少儿电视频道的"绽放"
        四、精品节目与产业化:频道时代少儿电视的特征
        第四节 中国少儿电视第三个时期:新媒体时代(2008年至今)
        一、新媒体时代的少儿电视
        二、新媒体时代中国少儿电视的发展
    第二章 阳光与净土:近30年中国少儿电视的内容规制与分类研究
        第一节 社会效益至上:中国电视发展的道路自信
        一、世界三大电视体制概述
        二、社会效益至上:中国电视体制的文化选择与自信
        三、关于中国电视体制优劣的争议与结论
        第二节 不能污染的净土:中国少儿电视的内容规制
        一、中国少儿电视的内容规制与法律保护
        二、中国少儿电视保护规制的实践
        三、中国少儿电视节目的地位与作用
        四、中国少儿电视节目的分类
        第三节 少儿新闻类节目研究
        一、少儿新闻面面观
        二、少儿新闻类节目制作分析:以山东少儿《锵锵校园行》节目为例
        三、《锵锵校园行》与《新闻袋袋裤》节目比较研究
        第四节 少儿娱乐类节目研究及功能研究
        一、少儿娱乐类节目的发展与作用
        二、少儿娱乐类节目制作分析:以山东少儿《非常小孩》节目为例
        三、《非常小孩》与《快乐大巴》节目比较研究
        第五节 少儿教育类节目研究
        一、少儿教育类节目发展探究
        二、少儿教育类节目制作分析:以山东少儿《成长关注》节目为例
        三、《成长关注》与《幼儿缘》节目比较研究
        第六节 少儿服务类节目研究
        一、少儿服务类电视节目兴起与发展
        二、少儿服务类节目制作分析:以山东少儿《辣妈驾到》节目为例
        三、《辣妈驾到》与《非童小可》节目比较研究
    第三章 频道时代:少儿电视的绽放与中国少儿文化的重构
        第一节 少儿频道的建立与"频道时代"的到来
        一、余培侠与中国少儿频道的建立
        二、"频道时代"建立的政策因素与各地少儿频道的建立
        第二节 少儿频道的时代特征
        一、少儿频道的"公益性"
        二、"四级少儿频道"体制
        三、动漫播出平台与动漫产业
        四、传播平台更是教育平台
        第三节 频道时代中国儿童文化的重构
        一、儿童的缺失与"儿童本位"的艰难初现
        二、电视媒介实践中儿童权利的初步体现与成人权威的瓦解
        三、电视是儿童产生"自我认知"的助推器,赋予儿童更丰富的娱乐权与参与权
        四、频道时代电视媒介对儿童本位的确认
    第四章 新媒体时代:中国少儿电视的困境、机遇与未来
        第一节 中国少儿电视发展困境的深度分析:外部困境与内部因素
        一、政策环境:扶持与限制
        二、受众限制与发展道路的迷失
        三、来自内部的制约因素
        第二节 新媒体环境下中国少儿电视的危机与机遇
        一、中国新媒体发展概况
        二、新媒体发展的影响
        三、新媒体发展对少儿的隐忧
        第三节 产业化——中国少儿电视发展的被动与主动
        一、中国电视产业化概述
        二、中国少儿电视产业化的曲折历程:理念的分歧与政策、体制的波动
        第四节 中国少儿电视产业化的四个维度
        一、产业化的基石:少儿频道内部架构的重建
        二、产业化途径:少儿频道的品牌化发展
        三、产业化创新:少儿频道构建节目之外的产业格局
        四、产业化前沿:少儿频道的媒体融合
        第五节 中国少儿电视产业化案例讨论:山东少儿频道
        一、山东少儿频道的产业化概况
        二、山东少儿频道的组织架构与管理模式
        三、山东少儿频道产业布局与创新之一"品牌活动与儿童剧"
        四、山东少儿频道产业布局之二:儿童教育产业
        五、山东少儿频道产业布局之三:亲子服务产业
        六、山东少儿频道产业布局之四:云端上的产业战略
        七、山东少儿频道产业布局之五:全面的电子商务产业
下篇
    1. 《中国少儿电视大事年表》
    2. 《山东少儿电视大事年表》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9)当代浙商媒介形象呈现研究 ——基于《方正apabi报纸资源数据库》(1992-2014)(论文提纲范文)

本论文创新点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研究文献综述
        一、关于浙商研究
        二、关于媒介形象研究
        三、关于浙商媒介形象研究
        四、评析与展望:浙商媒介形象呈现与浙商研究的合流与研究发展
    第三节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一、研究内容
        二、研究方法
    第四节 研究的主要理论资源与基本概念
        一、研究的主要理论资源
        二、基本概念
第一章 浙商媒介形象的历时性分析
    第一节 浙商的旧读与新解
        一、“商”的起源及其发展的沧桑变迁
        二、商帮文化与浙江商帮
        三、改革开放与浙商的重新崛起
    第二节 浙商形象的媒介话语嬗变
        一、“儒商”和“奸商”——中国古代浙商的形象悖论
        二、“新式商帮”形象和“红顶商人”的命运——近代浙商的双重印记
        三、“当代第一儒商”形象的呈现——新时期浙商媒介形象的总体特征
    小结
第二章 内容分析:《方正apabi报纸资源数据库》浙商媒介形象呈现的主导框架
    第一节 浙商媒介形象呈现变迁的基本描述
        一、类目建构与操作化说明
        二、版面、篇幅、报道类型和报纸类别的基本分析
        三、浙商主体身份和角色属性演变的统计分析
        四、浙商形象呈现议题变化的统计分析
    第二节 当代儒商——浙商媒介形象呈现的主导框架
        一、“当代儒商”的内涵
        二、“当代儒商”框架的主导性呈现
    第三节 他者框架——不同媒体浙商媒介形象呈现的比较分析
        一、他者呈现的基本样貌
        二、不同类别媒体他者呈现的比较分析
    小结
第三章 话语分析:《方正apabi报纸资源数据库》浙商媒介形象的话语建构与叙事策略
    第一节 媒介形象呈现中的话语与话语理论
        一、批判话语分析理论
        二、作为新闻的话语
    第二节 身份书写、权力话语与浙商媒介形象呈现
        一、命名与身份书写
        二、断言式言语行为与权力话语
        三、话语的隐含意义与浙商媒介形象呈现
    第三节 政治话语与经济话语交互下的叙事模式与浙商媒介形象呈现
        一、政治话语规范下的“创富——贡献”叙事模式
        二、经济话语主导下的“创新——传奇”叙事模式
        三、政治话语与经济话语合流的“转型——回归”叙事模式
    小结
第四章 浙商媒介形象呈现的多元力量及其互动
    第一节 浙商媒介形象呈现的社会动因
        一、经济场域的生成与浙商媒介形象呈现
        二、政治意识形态控制与浙商媒介形象呈现
        三、社会价值观念转型与浙商媒介形象呈现
    第二节 浙商媒介形象呈现的媒介推手
        一、传媒生态变迁与浙商媒介形象呈现
        二、媒介场域控制与浙商媒介形象呈现
        三、传媒与浙商对浙商媒介形象的同构与互动
    第三节 浙商自塑与浙商媒介形象呈现
        一、浙商媒介事件与形象呈现
        二、浙商政治参与与形象呈现
        三、浙商企业形象传播与形象呈现
    小结
第五章 浙商媒介形象呈现的批判与反思
    第一节 断言和肯定式新闻中的浙商媒介形象话语遮蔽与理想化
        一、肯定式新闻与浙商群体形象丰富性的遮蔽
        二、明星浙商的卡里斯玛光环与中小浙商群体再现的偏差
        三、宣传导向与浙商媒介形象呈现的理想化
    第二节 浙商媒介形象呈现的“模式化”与“人”的缺失
        一、“模式化”呈现与“人”的缺失
        二、“模式化”呈现与“个体”形象的缺失
        三、“模式化”呈现与“个性”形象的缺失
    第三节 多媒体形态下报纸媒体浙商形象呈现的不足与反思
        一、多媒体形态下浙商媒介形象呈现的立体化图景
        二、多媒体时代报纸媒体浙商媒介形象呈现的反思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博期间发表的与学位论文相关的科研成果目录
致谢

(10)媒体公益行为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选题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选题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国内研究
        1.2.2 国外研究
        1.2.3 关于公益与媒体公益行为的总论述
    1.3 研究方法与研究内容
        1.3.1 研究方法
        1.3.2 研究内容
    1.4 论文创新点
第2章 媒体公益行为的类型
    2.1 作为报道者的媒体公益行为
        2.1.1 平面媒体开辟公益版面
        2.1.2 电视媒体开播公益节目
        2.1.3 新闻门户网站设立公益频道
    2.2 作为宣传者的媒体公益行为
    2.3 作为组织者的媒体公益行为
        2.3.1 公益活动
        2.3.2 公益项目
        2.3.3 公益研讨会
        2.3.4 公益基金
        2.3.5 公益联盟
        2.3.6 公益网店
    2.4 小结
第3章 媒体公益行为的动因
    3.1 媒体公益行为的社会责任动因
        3.1.1 满足受众公益信息和公益平台需求
        3.1.2 促进社会公益体系建设
        3.1.3 守护社会伦理道德
    3.2 媒体公益行为的政治动因
        3.2.1 完成宣传任务
        3.2.2 塑造政府形象
    3.3 媒体公益行为的经济动因
        3.3.1 提升美誉度
        3.3.2 进行危机公关
        3.3.3 追求广告收入
        3.3.4 推广节目
        3.3.5 提升整体排名
    3.4 小结
第4章 媒体公益行为的特点
    4.1 非个人行为
        4.1.1 行为决策的集体性
        4.1.2 行为实施的集体性
    4.2 非专业性
        4.2.1 组织结构的非专业性
        4.2.2 人员的非专业性
        4.2.3 操作的非专业性
    4.3 非政府性
        4.3.1 非制度性
        4.3.2 补充性
    4.4 特殊的企业行为
        4.4.1 身份的特殊性
        4.4.2 行为方式的特殊性
        4.4.3 公关平台的特殊性
    4.5 小结
第5章 媒体公益行为的效果
    5.1 媒体公益行为的正效果
        5.1.1 媒体实力获得提升
        5.1.2 社会公益体系逐步完善
        5.1.3 公民的公益意识开始觉醒
    5.2 媒体公益行为的负效果
        5.2.1 报道失范引发社会公益危机
        5.2.2 公益做秀削弱媒体公信力
        5.2.3 广告性公益报道威胁新闻专业主义
    5.3 小结
第6章 关于媒体公益行为的争议及思考
    6.1 关于媒体公益行为的争议
        6.1.1 关于媒体公益营销的情理之争
        6.1.2 关于媒体公益项目的利弊之争
        6.1.3 关于媒体公益募捐的越界之争
    6.2 关于媒体公益行为的思考
        6.2.1 社会转型期为媒体公益提供了发展空间
        6.2.2 公益营销是媒体公益可持续性的保证
        6.2.3 媒体应把握自身公益行为的界限
    6.3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四、试析电视公益广告宣传的策划(论文参考文献)

  • [1]媒介融合背景下公益广告的传播创新研究[D]. 牟丛. 山东大学, 2021(02)
  • [2]明星偶像崇拜的失范与重构路径研究 ——以流行文化中的青少年学生群体为例[D]. 马赫. 吉林大学, 2020(01)
  • [3]经济后发地区传统媒体电商模式研究 ——以广西广播电视台为例[D]. 沈鹏鸣. 暨南大学, 2019(04)
  • [4]广告宣传的导向问题及其解决思路[D]. 胡文静. 南昌大学, 2019(02)
  • [5]“爱心衣橱”自媒体平台公益活动的传播机制及效果[D]. 张丽园. 云南大学, 2018(01)
  • [6]央视公益广告文案研究(2013-2017)[D]. 侯丽梅. 湘潭大学, 2018(05)
  • [7]广告舆论的社会功能研究[D]. 晋艺菡. 武汉大学, 2017(06)
  • [8]童年的“消逝”与“绽放” ——近30年中国少儿电视研究[D]. 张娣. 山东大学, 2017(08)
  • [9]当代浙商媒介形象呈现研究 ——基于《方正apabi报纸资源数据库》(1992-2014)[D]. 李文冰. 武汉大学, 2016(01)
  • [10]媒体公益行为初探[D]. 郭真辉. 湖南大学, 2015(03)

标签:;  ;  ;  ;  ;  

电视公益广告策划浅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