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潮社论文_郑周明

导读:本文包含了新潮社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新潮,川端康成,知识分子,湄潭,鲁迅,第一个,社论。

新潮社论文文献综述

郑周明[1](2016)在《一部立体文学史,一座文学博物馆》一文中研究指出一家拥有120年历史的老牌出版社,会在多大程度上推动文学的发展?这是一个难以估量的问题,但正在举行的日本新潮社120周年特展却呈现了一个答案:我们很难知道谁正在创造历史,但只要回首往日付出的努力,那正是历史被创造的时刻。今年,以出版经典文学闻名(本文来源于《文学报》期刊2016-07-21)

陈晓丽[2](2016)在《办《新潮》的新潮社——“五四”北大第一个学生社团》一文中研究指出一个春光明媚的午后,记者来到位于北京市五四大街的北京新文化纪念馆,这就是传说中的北大红楼,在九十多年前,这是北京大学的主教学楼。在整个参观过程中,记者最为好奇与疑惑的是新潮社陈列室,这间陈列室的场景定格于"五四"前夜:四周依墙列着用竹竿挑起的布面标语,长条桌上摆着铁皮喇叭、水壶、笔墨纸砚等等,一张写有"中国是中国人的中国"字样的标(本文来源于《大学生》期刊2016年09期)

罗伟[3](2015)在《从“呐喊”到“彷徨”——鲁迅与新潮社关系考辨》一文中研究指出鲁迅是五四时期的导师级风云人物,对当时一代年轻人的影响可称巨大。新潮社是五四时期最着名的学生社团之一,其成员是五四一代中的翘楚,其核心成员有多人与鲁迅有着直接交往或书信往来。新潮社前期,鲁迅与傅斯年和罗家伦之间的联系较多,影响主要集中于《新潮》杂志,可称"呐喊"。后《新潮》时期,新文化运动进入低潮。新潮社开始分化,鲁迅也进入"彷徨"期。孙伏园和李小峰逐渐成为鲁迅此时的左膀右臂。从"呐喊"到"彷徨",既体现了鲁迅与新潮社之间的同质关系,也是时代的关键词。(本文来源于《滁州学院学报》期刊2015年06期)

汪敬羞[4](2015)在《“新潮社”在湄潭》一文中研究指出"新潮社"是湄潭浙江大学的一个进步学生社团。它从1945年初成立至浙江大学迁回杭州后,一直在浙江大学进步学运中起着重要作用,并且曾受到国民党的重点打击。它的活动进程是浙江大学学生运动史上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成立1945年初,浙江大学刚从"黔南事变"的影响中初步安定下来,在浙江大学龙泉分校读完二年级的同学(当时龙泉分校除师范学院外只办到二年级,叁年级起要到贵州的(本文来源于《红岩春秋》期刊2015年11期)

魏光成[5](2013)在《新潮社政治观念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新潮社是由北京大学的青年学生于1918年正式成立的,它是五四时期最重要的学生社团之一,在《新青年》和他们北大导师的影响下,新潮社成员以《新青年》和自己创办的《新潮》杂志为阵地,试图通过期刊的传播,向社会发表自己的言论,宣传自己的主张,并积极参与和推动新文化运动的向前发展,新潮社最重要的两位成员罗家伦和傅斯年都积极参加和领导“五四”运动。在五四前后那个新旧、东西互相交织和激荡的时代,新潮社、《新潮》和新潮成员给我们留下丰富的文化遗产。本文就是在现有文献资料和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以新潮社的历史轨迹为线索,以其政治观念为内容梳理和分析新潮社对国内外现实政治和社会的认知、新潮社与“五四”精神、新潮社的社会改造思想、新潮社与西方政治思想等内容,并在马克思主义的视野下评析新潮社及其政治观念。在新潮社的政治观念中,对国内外现实政治和社会的认知是他们积极推动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的基础;通过呼唤人性的解放、改造国民性思想、妇女解放思想、科学精神、民主思想深化了“文学革命”的启蒙意义,这也是“五四”精神的主要内容;在那个“救亡图存”的年代,新潮社对革命的关注和展现出的民族主义是中国社会之必需,并且,新潮社在“文化启蒙”的过程中也深受西方政治思想的影响,比如马克思主义、自由主义等;新潮社政治观念的多重交融使我们能感受那个时代的碰撞。尽管新潮社最后因为多种原因的交织而不得不解散,尽管《新潮》在发刊3卷共12期之后不得不停刊,尽管新潮成员最终的人生命运各不相同,尽管新潮社员在新潮社时期还处于不断成长和变化的阶段,但是,作为整体的新潮社政治观念对于我们今天仍极具研究价值,这有助于我们从更宽广的视角去认识新潮社及其社会活动的影响,更全面的认识新潮社所处的历史环境,从一个新的方向去发掘新潮社在短暂的历程中展现的进步的价值,并在复杂的社会背景下考量其历史价值。今天,我们必须在马克思主义的视野下正确把握和认识新潮社政治观念的历史意义,发现其在现实生活中的价值,去除糟粕,以更好地丰富、发展和坚持马克思主义。(本文来源于《华南理工大学》期刊2013-06-01)

王会青[6](2013)在《新潮社知识分子群体价值观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新潮社是五四时期出现在北京大学的着名学生社团之一,也是近代新式知识分子群体的典型代表之一。这个社团主要以傅斯年、罗家伦、徐彦等北大青年学生为主体。新潮社知识分子群体的出现及其《新潮》杂志的创办,无不受到具体的时代和社会历史条件的影响和制约,特别是在蔡元培的改革之后,现代高等教育制度在北大的确立。教学制度的改革转变了老师和学生的思想观念,他们开始为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做出努力。尽管新潮社成员们的来源十分广泛,背景也很复杂,但是他们之间也存在着许多相似之处。这些青年知识分子有着相似的教育经历,有着自觉地研究学术的意识,在以同室同乡同学为主的人际交往联系过程中,这些人因为在彼此的理想、价值观念、知识背景和情感态度等方面存在着一致性,在交往中彼此吸引,并最终结合成一个同人性质的社团。新潮社知识分子并未盲目追随师辈们,他们有着属于自己的独特的价值观念。对新潮社知识分子独特的价值观念进行研究,首先要结合当时的时代大背景以及改革后的北京大学这个主要的活动场所,进一步分析新潮社知识分子群体形成的原因及表现出的主要特征,以期对新潮社知识分子价值观的深入研究创造必要的前提条件。五四运动爆发前后,新潮社成员本着爱国的热情也开始进行“有纪律的抗议”,然而势态的变化使他们看到了政治运动的血腥与暴力,同时对学术研究也造成了停滞,这种以牺牲学术研究来参加社会政治斗争的形式违背了他们的初衷,于是在五四之后,新潮社知识分子并未同师辈们一样仍旧保持着社会政治斗争的革命热情,而是从躁动的时代之中回归到理性的学术研究领域。新潮社知识分子群体遵循“以学为本,文化优先”的文化理念,对西方文化中的有益成分进行引进和吸收,同时对中国的传统文化进行批判和继承。他们客观地对中西方文化进行了评价和选择。他们重视思想改革,并希望通过新文化来启迪民众的思想,来改造社会,他们提出要“个人发现个人”、“自己解放自己”等一系列价值观念都有着自身的独特之处.新潮社成员采用白话文来进行文学创作,他们在继承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白话文学的创作进行着不断的扩大和深化。他们比较注重对人生中存在的各种问题进行思考,用文学来表现和批判人生,创造出了大量的文学作品,培养了大批的文学创作者,极大地推动了新文化运动的开展。在文章的写作过程中,充分利用现存的各种史料,结合杂志的具体文本,希望能更为客观地评价新潮社在我国文学史的发展进程中所做出的重要贡献。(本文来源于《河北大学》期刊2013-05-01)

赵玉[7](2011)在《日本新潮社进行出版物电子化新尝试》一文中研究指出在经历了被称作“电子书籍元年”的2010年的飞速发展后,日本书籍出版行业最近又有了新动向。日前,日本最具有代表性的出版社之一新潮社就出版物电子化进行新尝试,利用网络全面提升该社出版物电子化的信息服务。   2010年被称为日本的电子书籍元年,电(本文来源于《中国文化报》期刊2011-05-24)

王宝端[8](2011)在《新潮社知识分子群体的身份认同》一文中研究指出在近代中国进入转型时代以后,随着科举制的废除,新式教育体制的建立和普及,学堂学生的不断增长,士大夫阶层渐趋衰落了,与此同时,新的知识分子阶层开始出现并活跃于中国的历史舞台。近代新式知识分子的出现,是一个现代性事件,与相伴随的一个重要问题是知识分子的身份转型和身份认同,我们也可以称之为“身份的现代化”。晚清到民初则是这一现象发生的最集中和最显着的阶段,尤其是在具有启蒙特征的五四时期。新潮社是五四时期出现在北京大学的着名学生社团之一,也是近代新式知识分子群体的典型代表之一,傅斯年、罗家伦、顾颉刚、俞平伯等是其中的代表性人物。这一群体的出现和《新潮》杂志的创办,无不受到具体时代和社会条件的影响和制约,特别是在蔡元培的改革之后,现代高等教育制度在北大的确立,制度的改变也导致了场域的转换,身份认同也逐渐发生变化。新潮社成员来源广泛,背景复杂,但是其中也存在许多的相似和共同之处,在人际交往和通过其他方式的联系之中,由于彼此的理想、价值观念、知识背景和情感态度的一致性,而互相吸引,并最终结合成一个同人性质的社团。在这种社会关系网络中的行为活动,也影响了他们对自我身份的认知和定位。作为长辈的父母和教师,在人的成长和人格和价值观念的塑造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对其身份认同也产生重要的影响。此外,杂志的发行,启蒙活动的进行,作者和读者之间的交流,也影响到其身份认同的生成。身份认同也和某种特定的话语有着直接和密切的联系,新潮社的自由主义倾向,新派和旧派的斗争,“我者”和“他者”的区分,使得这种身份认同更加的得到凸显。而对于学术救国的执着追求和以“学术为志业”的人生理想,则使得新潮社更加清醒的意识到自我的身份归属。(本文来源于《曲阜师范大学》期刊2011-04-01)

刘心力[9](2010)在《新潮社的文学理论与批评》一文中研究指出新潮社是理论与实践并进。在进行文学创作的实践的同时,也注重文学理论的建构。新潮社小说、诗歌创作实绩突出,理论探索也走在中国新文学时代的前面。(本文来源于《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期刊2010年05期)

施龙[10](2010)在《“人的文学”之“舆论的气候”——以新潮社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作为上通新文化运动领军人物、下达知识青年的中介,新潮社的文学理念与创作实践深刻影响了初期的新文学风尚。虽大致不出"人的文学"之畋域,但将文学视为"改造思想"的"利器",以及创作中表露出浅薄的人道主义倾向,新潮社的主张一时成为笼罩文学青年的"舆论的气候"。有幸的是,叶圣陶的创作在"非人"与"人的道德"的两种生活的对比之中,融入他个人未必独特但绝对是真诚而实际的思考,从而弥补了这一不足。(本文来源于《中国现代文学论丛》期刊2010年01期)

新潮社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一个春光明媚的午后,记者来到位于北京市五四大街的北京新文化纪念馆,这就是传说中的北大红楼,在九十多年前,这是北京大学的主教学楼。在整个参观过程中,记者最为好奇与疑惑的是新潮社陈列室,这间陈列室的场景定格于"五四"前夜:四周依墙列着用竹竿挑起的布面标语,长条桌上摆着铁皮喇叭、水壶、笔墨纸砚等等,一张写有"中国是中国人的中国"字样的标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新潮社论文参考文献

[1].郑周明.一部立体文学史,一座文学博物馆[N].文学报.2016

[2].陈晓丽.办《新潮》的新潮社——“五四”北大第一个学生社团[J].大学生.2016

[3].罗伟.从“呐喊”到“彷徨”——鲁迅与新潮社关系考辨[J].滁州学院学报.2015

[4].汪敬羞.“新潮社”在湄潭[J].红岩春秋.2015

[5].魏光成.新潮社政治观念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3

[6].王会青.新潮社知识分子群体价值观研究[D].河北大学.2013

[7].赵玉.日本新潮社进行出版物电子化新尝试[N].中国文化报.2011

[8].王宝端.新潮社知识分子群体的身份认同[D].曲阜师范大学.2011

[9].刘心力.新潮社的文学理论与批评[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

[10].施龙.“人的文学”之“舆论的气候”——以新潮社为例[J].中国现代文学论丛.2010

论文知识图

(呐喊),1928年8月新潮社出版2- 9 新潮社仓库与地铁站位置关系...)兄弟为核心的同人刊物《中国小说史略》傅斯年-傅斯年叶圣陶的未厌居-苏州叶圣陶纪念馆外景

标签:;  ;  ;  ;  ;  ;  ;  

新潮社论文_郑周明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