讨论地球表面太阳阴影的变化

讨论地球表面太阳阴影的变化

一、试述地球表面日影的变化(论文文献综述)

许志宇,周明旺[1](2020)在《基于七衡图推演阴阳量化物理模型的建立》文中研究表明通过描述七衡图中黄图和青图的关系及太阳在七衡六间轨道上的运行情况与十二中气、十二辟卦的关系,总结七衡图与现代地理学的联系;同时通过圭表测影获得阴阳变化,并结合十二辟卦随节气变化,得到阴阳量化依据,建立阴阳物理模型;通过物理模型更好地理解中医阴阳理论的客观依据。

宗喀·益西丹佛[2](2020)在《诠释学视域下的藏传佛教中国化个案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文以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以诠释学为视角,以近代以来中国学者用现代学术方法研究汉传佛教本土化的路径为参照,以丰富的藏汉文资料为依据,从制度、文化、义理及现状四个层面,考察、分析了藏传佛教本土化、中国化的历史过程、基本内容、主要特点与现实状况,由此揭示了藏传佛教本土化、中国化的内在联系与合理性。本文的特点是,首先,在吸收前贤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充分挖掘了诸多未曾披露的史料,并以此为依据提出了新的观点,如对藏传佛教活佛转世理论渊源之追溯;对《见地之差别》三版本之异同比较;对藏传佛教般若中观论发展流变之梳理;对大小五明文化关系之探究;对藏族典型社区宗教信仰现状之考察等。其次,从诠释学与藏传佛教史料结合的角度阐释了藏传佛教本土化、中国化的自然历史过程,由此提出了外来佛教处境化的学理依据,这是从史论结合的角度探讨藏传佛教本土化、中国化的一次有益尝试,亦是本文的创新之处。

赵里萌[3](2019)在《中国东北地区辽金元城址的考古学研究》文中指出本文的研究对象是东北地区辽金元时期的城址,全文共分为十章:第一章是绪论。对本文的研究对象进行了界定,对以往考古发现与相关研究进行了回顾,指出以往工作和研究中存在的问题,继而提出本文的研究目的和研究方法。第二章是针对城址出土陶瓷遗存提出分期标准。主要运用陶瓷考古的方法,通过大量的城址调查,摸清以城址为中心的辽、金、元各时期陶瓷遗存的时代特征和组合面貌,并以此作为城址断代的依据。第三、四、五章是本文的主体。根据以往的调查和发掘材料,结合笔者对70余座城址的调查新材料,系统的介绍了黑龙江、吉林、辽宁地区城址的基本情况,对这些城址的周长、结构、平面形态等方面的数据进行了大规模的更新,并对城址出土和采集的遗物进行重新审视,对一些城址进行重新断代。第六章是对城址的总体分布、选址及各时期分布情况进行讨论。首先对城址的总体分布情况进行密度分析,将这些城址划分成18个城址群,对各城址群的形成过程逐一讨论,并对城址的选址和朝向进行分析。还分别探讨了辽代城址群的形成过程以及辽国的东部边界问题、元代城址及遗址的分布问题。第七章是对城址的规模和平面形态的探索。通过对600余座城址的周长数据的统计分析,探讨了城址规模、行政级别以及时代三者之间的关系,继而对城址的平面形态进行了类型学研究,并对各级规模城址中各类型所占比例进行统计和分析,还对不同平面类型的流行时代和地域进行了讨论。第八章是对城址的结构和布局的研究。重点探讨了城门、瓮城、城墙、城壕、马面、角台、道路等设施的营建工艺、平面形态、布局规律、等级规模等问题。并利用区域系统调查的方法,对城址的布局进行宏观的探讨,揭示出十字街与开放街巷式的布局特点,并对城址内各类型建筑址和手工业遗迹的分布进行了讨论,还对城址兴缩变化的规律以及动因进行了探讨。第九章是对相关城市历史地理问题的考证。主要包括对辽代信州、辽代后期黄龙府属州、辽代前期黄龙府、金代宜春及曲江两县、元代肇州的地望进行新的考证,对松嫩平原地区辽金元时期的历史地理格局进行了更新与修正。第十章是结语,对本文收获和不足进行总结。

娜米拉[4](2019)在《基于高中生地理实践力培养的地理实践活动案例设计研究 ——以科尔沁区为例》文中研究说明教育部于2017年颁布的《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中出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由区域认知、综合思维、人地协调观和地理实践力组成。中学地理教学中一贯强调学生地理实践力的培养,而开展地理实践活动是培养地理实践力最好的方法。本文设计地理实践活动案例,旨在培养和高学生的地理实践力。笔者采用文献研究法、案例分析法和行动研究法等方法,对课题展开了研究。本研究以教育学、心理学和地理科学为理论支撑,以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实用主义教育理论、情境认知理论和地理教学论为基础,设计高中地理实践活动案例,培养和高地理实践力。本研究通过归纳前人研究的成果,得出了地理实践活动的设计原则、来源、组成和地理实践活动实施的策略,为本文地理实践活动案例设计原则的选取、来源、步骤和地理实践力培养策略的出供了依据。本文在对《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的“内容要求”和“活动建议”、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教材中的“活动”进行分析的基础上,结合科尔沁区地理教学资源,以培养地理实践力、因地制宜等作为遴选原则,选出适合在科尔沁区开展的高中地理实践活动项目19项,并对其相应的能够培养的地理实践力素养和能够达到的水平等级作了详细的分析。在此基础上,出了高中地理实践活动案例的设计策略:即以培养学生地理实践力为主要目标;以《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为依据;以科尔沁区实际情况为基础。本文通过对前人研究进行分析的基础上,结合本文案例的特色,确定地理实践力培养的地理实践活动设计的一般步骤由“确定实践活动主题”、“出问题”、“实施过程”、“成果展示”和“效果评价”五个关键环节组成。通过实施“通辽市科尔沁区公交线路和站点的布局调查”和“利用立杆测影粗略测量科尔沁区经纬度”两个实践活动,归纳总结出基于地理实践力培养的地理实践活动实施的策略:第一,分小组合作;第二,设计实践活动安排表;第三,多方协调,取得各单位和学校的支持;第四,细化活动目标;第五,遵循由易到难的原则;第六,评价要注重全程性和多元性。最后,对设计和实施得出的结论进行总结,指出了本文研究还存在很多的不足,在今后的工作和生活中将继续完善。

房淼森[5](2019)在《一种建筑日照时数仪的设计》文中提出分析太阳在天球中的运动规律,利用激光发散度低的特性,提出了一种建筑日照时数测量仪的设计方案,以测量相应地点的理论日照时数。这种日照时数的测量仪可用于解决城市住宅区光照纠纷的问题,并且也可以用于农业领域,如选择理论日照时数满足作物生长条件的区域。

董涛[6](2018)在《试述规矩和准绳及其神秘性特征》文中认为"规矩"和"准绳"是历史早期的测绘工具,从现有的材料来看,矩的起源较早,主要用于测绘方圆,绘图用的圆规则起源较晚,而且形制并不固定;测量横平的所谓水准可能并非是固定的仪器,而测量竖直的绳需要配合悬垂使用,有时也用于墨斗,可以绘制标准的直线。可以发现,"规矩"具有测绘方和圆的功用,而这正切合了古人的天圆地方的理念,同样"准绳"测绘横平竖直也逐渐被赋予更多"衡量"的功能。是以"规矩"和"准绳"逐渐具有神秘化特征,以"规矩"和"准绳"为核心的特殊符号也开始出现,并广泛出现于先秦秦汉时期的各类器物之上。

王朝霞[7](2018)在《基于全局性理解的高考备考研究 ——以2010-2017年新课标版全国卷试题为研究样本》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高考的备考研究一直是教师们研究的重点领域,从2010年以来的新课标版全国卷高考试题来看,高考试题命制常以现实世界中的真实情景为背景材料,借助文字和图像信息考察学生的能力和学科素养。新课标版全国卷试题灵活多变,传统的题海战术、背模板很难应对新课改后的高考。那么该如何有效、高效的复习呢?笔者希望通过此次研究找到高考备考的有效途径。本文在借鉴大量的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笔者自己的教学经验,对基于全局性理解的高考备考进行了实践研究。本文通过文献研究法对全局性理解做了研究,全局性理解即能正确自信的用所学知识去灵活解决所面对的现实问题。全局性理解教学的核心就是对核心概念的全局性理解,研究发现全局性理解教学在高考备考中、课程标准的实施中、核心素养的养成中、地理考试说明的实施中有明显的优势。作者梳理和分析了全局性理解教学的主要观点,采用统计分析法对三所不同地区高三学生的全国卷新课标版高考真题作答作了分析和对比,对一线教师采用访谈法和问卷调查法来了解全局性理解的教学现状,通过对学生的访谈来了解学生答题的困难。通过研究得出,在高考备考中存在教师对核心概念教学的忽视现象,学生对核心概念的理解也没有完全做到全局性理解。可见,全局性理解在高考备考中的重要性。最后,笔者认为在高考备考中如果能对核心概念做到全局性理解,高考备考的有效性将会提高。落实全局性理解教学需要学校、教师、学生共同努力,方能实现。笔者也总结了全局性理解的教学措施,对今后的教学给出建议,希望为一线地理教师提供帮助。

郭陟峰[8](2018)在《基于日晷投影的小规模太阳能追踪系统设计》文中提出现存的追踪装置主要服务于工业,多为大型太阳能发电厂所用,由于维护和使用成本较高,所以很难出现在小型家庭用户当中。为此,设计了本系统,在牺牲小部分追踪精度的情况下,大大提升了追光系统的抗干扰能力,同时结构轻巧,便于安装和维护。本系统基于日晷的投影方式,借助平行阳光对投影针的投影和光敏传感器,来标定太阳的当前方位。采用单片机控制两杆的方式对工作平面进行三维调向,改变了过去水平转动和俯仰转动的双轴设计,极大简化了阳光定向装置和平台控制装置的信号对接,提高了计算速度和调整精度。

武梦芦[9](2018)在《地理视角下高中研学旅行活动的设计与实施策略研究》文中提出2016年11月30日,为加快推进研学旅行,在教育部等11个部门的努力下,《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应运而生,意味着研学旅行已经完全成为教育发展计划的一部分,昭示着研学旅行时代真正的到来。研学旅行是一种校外实践教育形式,将研究性学习和旅行观光活动相结合,将学校教育与校外教育相衔接,也是培育综合性人才的有效路径。研学旅行在地理学科上的意义更为凸显,它为地理教学提供了现实的生活情境,为传统的地理课堂教学创造了更广大的空间,有助于培养学生观察、实践、探索与研究的能力,增强了对人地关系的深刻理解,强化和升华了学生的地理核心能力。本文对研学旅行的设计和实施现状进行问卷和访谈调查,在此基础上探讨出地理视角下研学旅行活动的设计策略和实施策略,并从地理视角设计相关案例,旨在填补当今研学旅行的欠缺,为高中地理研学旅行活动的展开提供参照。获得以下研究结论:(1)在地理视角下高中研学旅行活动的设计和实施现状的调查方面。运用访谈法,发现地理教师对研学旅行方案的设计次数较少,基本交由旅行社负责。运用问卷调查法,发现学生对研学旅行的态度积极,对研学旅行中的地理知识有浓厚兴趣,这为研学旅行的开展以及研学旅行中地理知识的渗透创造了有利条件。但研学旅行的实施状况并不乐观,开展的次数少时间短且过程性评价不足、地理知识涉及较少、学生表现不积极、总结反思不够等,是不足之处。(2)在地理视角下高中研学旅行活动的设计策略方面。主要从设计原则、程序设计等方面进行系统阐述。设计原则包含针对性原则、层进性原则、系统化原则和开放性原则。程序设计从地理视角下研学旅行主题选择、研学旅行地点线路选择、研学旅行目标选择、研学旅行内容选择以及研学旅行组织方式选择等层面进行分析总结。(3)在地理视角下高中研学旅行活动的实施策略方面。提出主要活动策略:旅行参观、场景探究、集体生活以及全人体验;六步技训策略:看问做思写说;主要内容策略:要素判识、格局发现、过程推理和机理凝练;层层探疑策略:寻疑、展疑和解疑等。(4)在案例设计方面。本文从地理视角出发,设计了“壶口瀑布的体验”地理研学旅行案例、“洛川苹果甲天下”地理研学旅行案例和“重走古人西安建都之路”地理研学旅行案例等三个案例,以陕西当地景点为研学地点,从研学旅行的目标、主题、地点线路以及内容(包含教师活动内容和学生活动内容两个角度)等方面,科学具体地阐述了案例内容,旨在为一线教师提供指导,使研学旅行的价值有效发挥。

李欢[10](2016)在《人教版和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比较研究 ——以“宇宙中的地球”为例》文中提出从2004年实行高中地理教材“一标多本”新课程改革到现在已有十二年,有必要对不同版本教材在使用中出现的问题以及各自的优点进行总结。另外,人教版和湘教版地理教材在全国广泛使用。为此笔者以“宇宙中的地球”为例开展人教版和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教材比较研究。本论文采用文献法、比较法、案例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在人本主义学习理论、认知主义学习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和多元智能理论等教育理论指导下,以高中地理课程标准为依据,对人教版和湘教版两版本教材与课程标准契合度进行分析。将“宇宙中的地球”这一课程标准下的4条具体课程标准与两版本教材内容进行逐一比较分析。经研究得出:人教版和湘教版教材编写以教育理论为指导,以课程标准为依据,对课程标准从不同角度进行了落实。人教版教材较湘教版教材与课程标准的契合度更高。人教版教材是很好的“学”材,湘教版更适合做“教”材。最后,在总结人教版和湘教版教材编写优缺点的基础上提出了教材修订建议和教学中教材利用建议。

二、试述地球表面日影的变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试述地球表面日影的变化(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七衡图推演阴阳量化物理模型的建立(论文提纲范文)

1 七衡图的黄图和青图的关系
    1.1 黄图画
    1.2 青图画
    1.3黄图和青图的关系
2 七衡图俯视图的理解
3 阴阳物理模型的形成
    3.1 七衡图、圭表与十二中气
    3.2 七衡图与十二辟卦及十二节气
    3.3 阴阳量化的模型图
    3.4 阴阳的物理模型
4 总结

(2)诠释学视域下的藏传佛教中国化个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论文选题意义
    二、相关研究动态
理论篇
    内容概要
    第一章: 从哲学诠释学的维度看藏传佛教本土化、中国化的合理性与必然性
        第一节、从方法论诠释学到哲学诠释学
        第二节、哲学诠释学的逻辑起点与藏传佛教本土化的契合处
    第二章: 近代以来汉传佛教本土化、中国化的经验总结及借鉴意义
        第一节、冯友兰
        第二节、汤用彤
        第三节、陈寅恪
制度篇
    内容概要
    第一章: 吐蕃王朝及藏传佛教前弘期的制度设计
        第一节、松赞干布时期
        第二节、赤松德赞时期
        第三节、赤热巴巾时期
    第二章: 上部阿里地方及藏传佛教分治时期
    第三章: 卫藏社会及藏传佛教后弘期
        第一节 、藏传佛教活佛转世制度的理论渊源考述
        笃补巴《山法了义海论》中的“三身”理论探源
        1, 总述大乘之佛果位
        2, 分论法、报、化“三身”理论
        3, “二谛”与“三身”
        4, 法、报、化“三身”之间的关系
        5, “三身”与如来藏之间的关系
        6, “三身”与“四智”的关系
        第二节 、藏传佛教活佛转世制度的历史渊源考述
        (一) 史书中关于活佛转世、化身的记载
        1, 《红史》
        2, 《青史》
        3, 《贤者喜宴》
        4, 《土观宗派源流》
        5, 总结
        (二) 藏传佛教金瓶掣签制度的形成与实践
        (三) 金瓶掣签在雍和宫的首次实施
义理篇
    内容概要
    第一章: 藏传佛教与苯教的关系
        第一节、止贡巴·玖丹贡布关于佛苯关系之“三阶段”论
        第二节、土观·罗桑确吉尼玛对“三阶段”论的引用和评判
    第二章: 藏传佛教语境下的般若中观思想流变
        第一节、印度佛教发展大势
        1, 《般若经》与龙树中道观之形成演变
        2, 般若中观思想在中国藏传佛教中的译传变化
        第二节、对敦煌本《见地之差别》中所蕴含的义理分析
        1, 智军对印度佛教中观论的梳理与命名
        2, 智军对“三身”、“四智”概念的分析与研判
        第三节、三种版本《见地之差别》的异同比较
        第四节、对法成《大乘稻芊经随听疏》之中观论探究
文化篇
    内容概要
    第一章: 对印度佛教经典中五明学处内容的讨论
        第一节、对印度佛教经典中五明学处关系的论述
        第二节、印度佛教经典中对五明学处的阐释
        第三节、大乘中观论典中对五明学处的阐释
        第四节、大乘唯识论典中对五明学处的阐释
    第二章: 藏传佛教中对大小五明文化的阐述与发挥
        第一节、藏族大小五明文化体系中的诸要素总论
        第二节、藏族大小五明文化的关系
        第四节、藏族大小五明文化体系的演变和形成
民间篇
    内容概要
    第一章: 群加藏族乡宗教信仰结构体系评介
        第一节、人文地理环境
        第二节、藏传佛教信仰现状
        1, 家庭佛堂
        2, 村社嘛呢康
        3, 乡镇桑丹楞寺
        4, 县城塔尔寺
        5, 文昌庙
        6, 案例分析
    第二章: 文昌帝君在藏族民间的信仰方式及其与藏传佛教的关系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研究生在读期间的论文、科研成果

(3)中国东北地区辽金元城址的考古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对象
    第二节 发现与研究回顾
        一、1949年以前的考古发现与研究
        二、1949年至1980年的考古发现与研究
        三、1980年至2000年的考古发现与研究
        四、2000年之后的考古发现与研究
    第三节 问题、目的与方法
        一、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二、研究目的和方法
第二章 城址出土陶瓷遗存的分期
    第一节 城址地表陶瓷遗存的调查
    第二节 以城址为中心的各时期陶瓷遗存的时代特点
第三章 黑龙江地区的城址
    第一节 黑龙江东部地区
        一、鹤岗地区
        二、佳木斯地区
        三、七台河地区
        四、鸡西地区
        五、牡丹江地区
    第二节 黑龙江中部地区
        一、绥化地区
        二、哈尔滨地区
    第三节 黑龙江西部地区
        一、黑河地区
        二、齐齐哈尔地区
        三、大庆地区
第四章 吉林地区的城址
    第一节 吉林西部地区
        一、白城地区
        二、松原地区
    第二节 吉林中部地区
        一、长春地区
        二、吉林地区
        三、四平地区
        四、辽源地区
    第三节 吉林东部地区
        一、延边地区
        二、通化地区
第五章 辽宁地区的城址
    第一节 辽宁地区重要城址举例
    第二节 辽宁地区的辽金元时期城址列表
第六章 城址的分布与分期
    第一节 城址的总体分布与选址分析
        一、总体分布
        二、选址分析
        三、聚落城池化的探索
    第二节 辽代城址及遗址的分布
        一、辽代城址及遗址的确定
        二、辽代城址的分期与分布
    第三节 元代城址及遗址的分布
        一、东北地区元代城址的旧识与新知
        二、东北地区元代遗址的发现与再认识
        三、东北地区元代城址与遗址的分布情况和分布规律
第七章 城址的规模与平面形态
    第一节 城址的规模
        一、城址周长的统计分析
        二、城址规模与行政级别的关系
    第二节 城址的平面形态
        一、类型学研究
        二、各类型的形成原因和影响因素
        三、各类型城址的时代特征和空间分布
第八章 城址的结构和布局
    第一节 城址的结构
        一、城门
        二、城墙
        三、城壕
        四、马面
        五、角台
        六、道路
        七、其他设施
    第二节 基于区域系统调查的城市布局探索
        一、城址区域系统调查个案研究
        二、街区布局的规律
        三、城址内、外重要建筑的分布规律
        四、城市手工业的分布规律
        五、城市规模兴缩变化的考古学观察
第九章 相关历史地理问题研究
    第一节 辽代城址的历史地理研究
        一、辽代信州治所考
        二、辽代后期黄龙府所辖安远、清、雍三州考
        三、辽代早期黄龙府兼渤海扶余府地望考
    第二节 金代城址的历史地理研究
        一、对五国头城及金代胡里改路治所的思考
        二、金代宜春、曲江县地望考
        三、移里闵斡鲁浑猛安的位置
    第三节 元代城址的历史地理研究
        一、元代肇州地望考
        二、元代泰宁路治所考
        三、元代开元路治所考
第十章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附件

(4)基于高中生地理实践力培养的地理实践活动案例设计研究 ——以科尔沁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
        1.研究目的
        2.研究意义
    (三)研究内容与研究现状
        1.研究内容
        2.研究现状
    (四)研究技术路线与方法
        1.技术路线
        2.研究方法
    (五)相关概念界定
        1.乡土地理
        2.地理实践力
        3.地理实践活动
    (六)主要理论基础
        1.教育学理论
        2.地理教学论
一、基于高中生地理实践力培养的地理实践活动案例分析
    (一)地理实践活动案例设计的原则分析
    (二)地理实践活动案例的来源分析
    (三)地理实践活动案例的组成分析
    (四)地理实践活动实施策略分析
二、基于高中生地理实践力培养的地理实践活动案例设计
    (一)高中地理实践活动案例设计的原则
        1.升地理实践力原则
        2.资源选取的因地制宜原则
        3.情境生活化原则
        4.评价多元化原则
    (二)高中地理实践活动案例的来源
        1.《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 年版)》的要求
        2.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教材中的活动内容
        3.身边的生产生活实际
    (三)高中地理实践活动案例的组成
    (四)高中地理实践活动案例设计的策略
        1.以培养学生地理实践力为主要目标
        2.《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 年版)》为依据
        3.以科尔沁区实际情况为基础
三、基于地理实践力培养的高中地理实践活动案例实施策略
    (一)适合在科尔沁区开展的地理实践活动遴选
    (二)设计实施的地理实践活动案例
        1.地理调查类实践活动
        2.地理考察类实践活动
    (三)地理实践活动案例实施策略
        1.分小组合作
        2.设计实践活动安排表
        3.多方协调,取得各单位和学校的支持
        4.细化活动目标
        5.遵循由易到难的原则
        6.评价要注重全程性和多元性
四、基本结论与思考
    (一)基本结论
    (二)几点思考
参考文献
附录一 基于高中生地理实践力培养的地理实践活动设计文献一览表
附录二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中可设计的地理实践活动类型和内容
附录三 人教版地理必修教材中地理实践活动内容一览表
附录四 科尔沁区可开展地理实践活动特色资源概况
附录五 科尔沁区自然、人文资源概况
致谢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5)一种建筑日照时数仪的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太阳运动的数学描述
2 系统结构及其工作原理
    2.1 系统整体组成
    2.2 激光测障模块
    2.3 伺服机构
    2.4 工作原理
3 日照数据分析
    3.1 伪遮挡区
    3.2 绝对遮挡区
4 结束语

(6)试述规矩和准绳及其神秘性特征(论文提纲范文)

一、作为测绘工具的矩和规
二、作为测绘工具的准和绳
三、规矩和准绳的神秘特征
四、结论

(7)基于全局性理解的高考备考研究 ——以2010-2017年新课标版全国卷试题为研究样本(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1.1 高考命题改革
        1.1.2 一线教学中的困惑
        1.1.3 教学后的反思
        1.1.4 学生在做高考真题时所暴露的主要问题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实践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的现状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的现状
    1.4 研究目标
    1.5 研究内容
    1.6 研究方法
        1.6.1 文献研究法
        1.6.2 统计分析法
        1.6.3 访谈法
        1.6.4 问卷调查法
    1.7 创新之处
2 理论基础与相关概念
    2.1 理论基础
        2.1.1 认知心理学中的概念理解
        2.1.2 认知心理学中的问题解决
        2.1.3 认知心理学中的迁移理论
    2.2 相关概念的界定
        2.2.1 理解
        2.2.2 全局性理解
3 全局性理解与地理高考备考基本概述
    3.1 全局性理解的内涵
    3.2 全局性理解的标准
    3.3 全局性理解教学—指向核心概念的教学
    3.4 全局性理解教学在高考备考研究中的优势分析
        3.4.1 全局性理解在高中地理课程标准的实施中的优势
        3.4.2 全局性理解在高中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养成中的优势
        3.4.3 全局性理解在高考地理考试大纲考查中的优势
        3.4.4 全局性理解在高考备考中的优势
4 全局性理解在高考备考中现状调查与结果分析
    4.1 对教师的访谈调查
        4.1.1 访谈过程
        4.1.2 结果分析
    4.2 对教师的问卷调查
        4.2.1 调查对象的选取
        4.2.2 调查方式和内容
        4.2.3 调查结果
        4.2.4 统计结果分析
5 基于全局性理解的全国卷高考真题及学生答题分析
    5.1 对近八年新课标版全国卷综合题的分析
        5.1.1 试题情境设置特点
        5.1.2 试题信息呈现方式分析
        5.1.3 试题考点分析
    5.2 依据全局性理解对新课标全国卷部分综合题分析
        5.2.1 以农业知识为背景材料的综合题分析示例
        5.2.2 以渔业知识为背景材料的综合题分析示例
        5.2.3 以高考真题选择题改编为综合题分析示例
        5.2.4 总结
6 全局性理解教学在高考备考中的策略和教学设计研究
    6.1 全局性理解教学在高考备考中的策略
        6.1.1 重视核心概念教学
        6.1.2 优化知识结构,提高学生的思考能力
        6.1.3 整合复习内容形成复习主题,提高学生的学科思维能力
        6.1.4 发挥概念图在地理核心概念教学中的作用
        6.1.5 关注生活,用于实践
    6.2 基于全局性理解的高三地理核心概念教学策略实践
        6.2.1 以农业地域的形成和发展为核心概念的高三地理复习教学设计
        6.2.2 《农业的区位因素》教学效果分析
        6.2.3 以《农业的区位选择》为例的全局性理解教学反思
7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一:调查问卷
附录二:学生访谈提纲

(9)地理视角下高中研学旅行活动的设计与实施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实践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关于研学旅行研究
        1.3.2 关于地理研学旅行研究
    1.4 研究内容
        1.4.1 研究目标
        1.4.2 主要研究内容
        1.4.3 主要特色
    1.5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1.5.1 研究方法
        1.5.2 技术路线
第2章 相关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研学
        2.1.2 旅行与旅游
        2.1.3 研学旅行、地理视角下的研学旅行与地理研学旅行
    2.2 理论基础
        2.2.1 自然主义教育理论
        2.2.2 生活教育理论
        2.2.3 多元智能理论
        2.2.4 人本主义理论
        2.2.5 建构主义学习论
第3章 地理视角下高中研学旅行活动的现状调查与分析
    3.1 地理视角下高中研学旅行活动设计现状的调查与分析
        3.1.1 访谈目的与对象
        3.1.2 访谈稿的设计
        3.1.3 访谈结果与分析
    3.2 地理视角下高中研学旅行活动实施现状的调查与分析
        3.2.1 调查目的与对象
        3.2.2 调查问卷的设计
        3.2.3 调查结果与分析
第4章 地理视角下高中研学旅行活动的设计策略
    4.1 地理视角下高中研学旅行活动设计原则
        4.1.1 针对性原则
        4.1.2 系统化原则
        4.1.3 层进性原则
        4.1.4 开放性原则
    4.2 地理视角下高中研学旅行活动程序设计
        4.2.1 地理视角下高中研学旅行主题的选择
        4.2.2 地理视角下高中研学旅行地点与线路的选择
        4.2.3 地理视角下高中研学旅行目标的选择
        4.2.4 地理视角下高中研学旅行内容的选择
        4.2.5 地理视角下高中研学旅行组织方式的选择
    4.3 注意事项
        4.3.1 统一且有效的领导是前提
        4.3.2 细致严密的组织是保障
        4.3.3 及时的总结提升是归结
第5章 地理视角下高中研学旅行活动的实施策略
    5.1 前期准备策略
        5.1.1 组织培训与宣传发动
        5.1.2 成立指导教师小组和学生小组
        5.1.3 编制完善研学旅行预案
    5.2 过程指导策略
        5.2.1 主要活动策略
        5.2.2 六步技训策略
        5.2.3 四项内容策略
        5.2.4 层层探疑策略
    5.3 后期总结策略
        5.3.1 合理安排日作业与小结
        5.3.2 总结、反思与评价
第6章 高中地理研学旅行案例分析
    6.1 “壶口瀑布的体验”地理研学旅行
    6.2 “洛川苹果甲天下”地理研学旅行
    6.3 “重走古人西安建都之路”地理研学旅行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结论
    7.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10)人教版和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比较研究 ——以“宇宙中的地球”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文文摘
绪论
    1 研究背景
        1.1 国外研究综述
        1.2 国内研究综述
    2 研究意义
        2.1 为其他研究者提供教材比较研究的思路
        2.2 为教材编写者提供地理教材编写建议
        2.3 为教师整合教材资源提供依据
    3 研究对象及内容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内容
    4 研究方法
        4.1 研究方法
        4.2 技术路线
第一章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1 概念界定
        1.1 地理教材
        1.2 地理课程标准
        1.3 契合度
    2 理论基础
        2.1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2.2 认知主义学习理论
        2.3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2.4 多元智能理论
第二章 人教版和湘教版教材与课程标准契合度分析
    1 人教版和湘教版教材与第一条课程标准契合度分析
        1.1 课程标准分析
        1.2 教材结构分析
        1.3 教材内容与课程标准契合度分析
    2 人教版和湘教版教材与第二条课程标准契合度分析
        2.1 课程标准分析
        2.2 教材结构分析
        2.3 教材内容与课程标准契合度分析
    3 人教版和湘教版教材与第三条课程标准契合度分析
        3.1 课程标准分析
        3.2 教材结构分析
        3.3 教材内容与课程标准契合度分析
    4 人教版和湘教版教材与第四条课程标准契合度分析
        4.1 课程标准分析
        4.2 教材结构分析
        4.3 教材内容与课程标准契合度分析
第三章 人教版和湘教版教材编写的优缺点分析
    1 人教版优缺点分析
    2 湘教版优缺点分析
第四章 教材修订与利用建议
    1 两版本教材修订建议
        1.1 人教版教材的修订建议
        1.2 湘教版教材的修订建议
        1.3 “太阳对地球的影响”教材的修订建议
    2 教学中教材利用建议
        2.1 教材利用建议
        2.2 “地球的运动——地方时与区时”教材利用建议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1 主要结论
    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四、试述地球表面日影的变化(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七衡图推演阴阳量化物理模型的建立[J]. 许志宇,周明旺. 西部中医药, 2020(09)
  • [2]诠释学视域下的藏传佛教中国化个案研究[D]. 宗喀·益西丹佛. 中央民族大学, 2020(01)
  • [3]中国东北地区辽金元城址的考古学研究[D]. 赵里萌. 吉林大学, 2019(03)
  • [4]基于高中生地理实践力培养的地理实践活动案例设计研究 ——以科尔沁区为例[D]. 娜米拉.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19(08)
  • [5]一种建筑日照时数仪的设计[J]. 房淼森. 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9(02)
  • [6]试述规矩和准绳及其神秘性特征[J]. 董涛. 东方论坛, 2018(04)
  • [7]基于全局性理解的高考备考研究 ——以2010-2017年新课标版全国卷试题为研究样本[D]. 王朝霞. 山东师范大学, 2018(01)
  • [8]基于日晷投影的小规模太阳能追踪系统设计[J]. 郭陟峰. 科学技术创新, 2018(16)
  • [9]地理视角下高中研学旅行活动的设计与实施策略研究[D]. 武梦芦. 陕西师范大学, 2018(01)
  • [10]人教版和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比较研究 ——以“宇宙中的地球”为例[D]. 李欢. 福建师范大学, 2016(05)

标签:;  ;  ;  ;  ;  

讨论地球表面太阳阴影的变化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