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倩:论柳宗元诗文创作与佛教关系论文

白倩:论柳宗元诗文创作与佛教关系论文

摘 要:佛教在唐朝极为盛行,柳宗元生活在这样一个崇佛的时代,不可避免的会受到佛教文化影响。被贬到永州后,柳宗元寄居在佛寺里,使得他有更多机会与佛教接触。受佛学思想熏陶,柳宗元创作了大量包含佛理、佛意的诗文作品。本文从柳宗元与佛教接触的原因展开探索,进而阐述佛学思想对柳宗元诗文创作的影响,最后并对柳宗元在佛教思想影响下拥有的喧嚣中寻得宁静、逆境中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予以辨析。

关键词:柳宗元;诗文创作;佛教

佛教于汉代传入我国后,经过魏晋六朝时期的发展,到唐代已极为盛行,能够与儒、道并肩。柳宗元生活在佛教文化盛行的时代,受家庭教育与社会环境影响,他从小信佛。在《送巽上人赴中丞叔父召序》中,柳宗元称:“吾自幼好佛,求其道,积三十年。”[1]此文作于元和六年(公元811年),当时他已经39岁了。如果此文记载不虚,说明柳宗元在八、九岁时就已经受到佛教文化影响了。被贬到永州后,柳宗元无处可住,只能寄居在龙兴寺的西轩。由于长期受佛教文化的熏陶,使得柳宗元从政治痛苦中解脱出来,获得了安宁洒脱,并“甘终为永州民”。[1]这一时期,柳宗元深受佛学影响,创作的诗文也多带有佛教色彩,具有更为深刻的思想意义,值得人们细细研读。

对职业技术教育学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的分析及思 考 …………………………………… 刘尚儒,邵长兰(63)

一、柳宗元与佛教的接触

通过考究柳宗元的生平事迹,发现他与佛教接触的原因主要有两点。一是社会风气与家庭影响。唐朝儒、道、佛思想比肩而立,柳宗元深受时代潮流影响,在长安做官时结交了很多僧人。柳宗元的家人也多信佛,耳濡目染之下,他也好佛。二是个人独特的境遇。柳宗元被贬到永州之后,只能借住在龙兴寺,与佛教有着深入接触,更为一些僧人撰写了碑文、墓志铭等。

选取10粒铬铁矿进行电子探针分析(表5),分析结果根据《山东金刚石地质》[7]和《金刚石找矿指示矿物研究及数据库》[8]中关于金伯利岩特征矿物中铬铁矿划分方法,以及蒙阴含矿金伯利岩中铬铁矿的化学成分,来确定铬铁矿的来源类型。分析结果显示10粒为镁质铬铁矿。根据铬含量高低划分有1粒为中铬铬铁矿(DT1503-4),为金伯利岩型铬铁矿。根据钟凤竹[9]等人提出的方法,DT1503-4号铬铁矿满足其要求,指示岩体可能含金刚石。

(一)由于社会风气与家庭影响而接触佛教

佛教自印度传入我国以来,与中国本土文化不断融合,到唐朝已发展到鼎盛时期。统治者出于政治统治的需要,大力支持和倡导佛教的发展,佛教逐渐成为能与儒、道并肩存在的教派。贞观时期,唐太宗曾说:“朕今所好者,唯在尧舜之道,周孔之教,以为如鸟有翼,如鱼依水,失之必死,不可暂无耳。”[2]明确表达对儒家学说的推崇。除此之外,唐太宗还尊崇道家思想的代表人物老子,把他们李氏一族当成老子(李耳)的后裔,同时把佛教经书看作是“国之常经”。在武后当政期间,为了进一步加强统治,她大力倡导佛教的发展,以致出现了“逃丁避罪,并集法门,无名之僧,凡有几万,都下检括,已得数千”[3]的现象,严重影响社会的发展。到玄宗时期,玄宗更是亲自注《金刚般若经》颁布天下,让僧人们宣讲。因此李唐时期,好佛成为一种时代风尚,文人士大夫相邀寻访名寺,交游僧人。在这样的时代风气下,柳宗元好佛崇佛是不可避免的。他在长安做官时,便结交了很多佛教人士,与文畅、灵澈等僧人来往密切。贞元十九年(公元803年),文畅将行东南,柳宗元还作《送文畅上人登五台遂游河朔序》相赠。

柳宗元诗文中所使用的佛教用语虽然不是很多,但是佛语在他的诗文中却起到了很好的衔接作用,自然流畅,恰恰体现了柳宗元对佛经的研读之深,对佛教义理有着深入的理解。

(二)由于个人际遇而接触佛教思想

柳宗元的这两首诗都是写渔翁的,不同的是《江雪》中渔翁的生存环境是恶劣的,被千山万径包围却没有人烟,渔翁一人独钓,也寄托了作者所处政治环境的险恶以及自己独身的寂寞感。而《渔翁》虽然也是在写渔翁一人的生活,但这里描写的山水是安适的,渔翁虽然隐居在江畔,但通过他驾着渔船与呦呵的渔歌,便能知道渔翁对自己这样的生活是满意的。两首诗虽无一字直接写佛理禅趣,但所包含的对人生的理解自然流露出一种禅意。

柳宗元与诸禅师广事交游,佛教造诣日益深厚。受人所托,他曾为不少的僧人撰写了碑文、墓志铭等。现《柳河东集》共收录柳宗元的碑、碑铭20篇,其中九篇就是柳宗元为僧人撰写的墓志铭或碑文。这九篇文章,《南岳弥陀和尚碑》作于元和二年至元和五年之间(公元806—810年),《南岳般周和尚第二碑》作于元和三年(公元805年),《龙安海禅师碑》作于元和四年(公元809年),《南岳云峰寺和尚碑》与《南岳云峰寺和尚塔铭》二者同作于元和六年(公元811年)前,《岳州圣安寺无姓和尚碑》作于元和六年至七年十月(公元811—812年)前,[4]《南岳大明寺律和尚碑》作于元和九年 (公元814年),《衡山中院大律师塔铭》(作于元和三年到元和九年(公元808—814年)之间),《曹溪第六祖赐谥大鉴禅师碑》作于元和十年 (公元815年)。苏轼曾在《书柳子厚大鉴禅师碑后》一文中说:“柳子厚南迁,始究佛法,作《曹溪》、《南岳》诸碑,妙绝古今。”[5]

近年来,蛋白质组学技术已广泛应用于乳品中不同蛋白质组分的研究,包括酪蛋白、乳清蛋白和乳脂肪球膜蛋白。通过蛋白质组学技术发现,乳品中除了熟知的几种主要蛋白质外还含有上百种不同种类的蛋白质。 在蛋白质组学研究中,也同时讨论了这些蛋白质的功能性质。D′Alessandro等[12]将不同乳品蛋白质组学研究整合并进行综合性生物信息学分析,总结分析了牛乳中573种蛋白质的编码基因及代谢途径,这些蛋白质涉及牛乳营养物质的运输、机体免疫防御及脂类代谢等功能,还有大量与细胞增殖过程和生理结构、血液系统相关的蛋白质。对牛乳中蛋白质种类的分析,增加了牛乳的利用广度。

二、佛教对柳宗元诗文的影响

柳宗元还有些寓言文的素材直接源自佛经故事。《大智度论》卷十八释初品中般若相义中提到:“譬如田舍人初不识盐,见人以盐著种种肉菜中而食。问言:‘何以故尔?’语言:‘此盐能令诸物味美故。’此人便念此盐能令诸物美,自味必多,便空抄盐,满口食之,咸苦伤口。”[8]这个故事讲一人见菜中有盐好吃,便把盐倒入口中,希望能获得更好的味道,却导致恶果,说明了适度的重要性。卷二十八释初品中布施随喜心过上中:“譬如工匠但以智心指授而去,执斤斧者疲苦中日,计功受赏,匠者三倍。”[8]工匠用自己的智慧指令工人做工,最后所得的报酬多于执斤斧者,体现了用智慧治人的优胜处。柳宗元《梓人传》的题材构思就来源于这两个佛经故事:梓人善于计算,测量木材,没有一点误差,他运用他的智慧,把握住全局要领,出谋划策,得到的金钱比别的匠人人多三倍,而后发出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的感叹。柳宗元在借鉴这些佛典中的譬喻故事时,融入自己对当时政治的见解,表现出更为深刻的思想意义。

(一)以佛语入诗文

如何正确运用单因素方差分析——药物研究中的统计学(二)……………………… 《药学与临床研究》编辑部(2·159)

其 《巽上人以竹间自采新茶见赠酬之以诗》云:“犹同甘露饭,佛事薰毗耶。”[1]此诗是柳宗元感谢重巽亲赠他茶叶而写的,诗歌赞美茶叶的香气像甘露饭一样,熏染了毗耶城。“甘露饭”和“熏毗耶”二词均源自《维摩诘经》:“时化菩萨以满钵饭与维摩诘,饭香普薰毗耶离城……诸大声闻仁者可食如来甘露味饭。”[1]这段经文说如来甘露饭的香气熏染了毗耶城,及至大千世界,其实在说佛法的广大精深,感化世人,普度众生。柳宗元在诗中化用这两个佛语不只是酬谢重巽的赠茶情,更是通过茶叶的清香与甘露饭香的对应,表明他深受佛法感触,因迁谪带来的焦灼之心得到缓解,拥有一种平和自然的心态。

柳宗元的家人也多信佛,如他的母亲卢氏、岳父杨凭等都是虔诚的佛教徒。柳宗元在《先太夫人河东县太君归袱誌》中说:“某始四岁,居京城西田庐中,先君在吴家无书,太夫人教古赋十四首,皆讽传之。”[1]可见柳宗元自幼受母亲的教导,早早就接触了佛教教义,潜移默化下会受到佛教文化的浸染。贞元元年(公元785年),柳宗元跟随父亲柳镇去洪州作官时,禅宗的马祖道一正在那里传法,称“洪州禅”。再如他的岳父杨凭,就曾跟如海禅师学习过佛法 (《龙安海禅师碑》),也堪称一个佛教徒。

(二)诗文中的佛教空观思想

《坛经》说“本性自净自定”,“自性皆不染着”。[7]柳宗元解释南宗顿教宗旨为:“其道以无为有,以空洞为实,以广大不荡为归。”[1]与佛教高僧参禅说佛使柳宗元体会到所谓“空”是万物虽有形象,却相皆空寂的。柳宗元善于在诗中表现一种“空”“寂”的境界,例如他的《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1]这首诗是作者被贬永州后所作,透过对寒江独钓的描写,展示了一幅清空寂寥的画面,表现了作者恬淡、宁静的心境。诗的前两句,诗人用“千山”和“万径”两个词勾勒了一个辽阔的背景图:山脉连绵起伏却没有一只飞鸟,路上更是一个人都没有,诗中极力渲染自然的静谧无声。诗的后两句虽出现了人,但这个头戴斗笠、身穿蓑衣乘着一叶孤舟独钓的人,与诗中所展示的宁静的背景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最终整个诗境还是寂静的,画面是空旷的,而“空”和“寂”这种超脱尘世的佛教思想正是作者在压抑的政治纷争中所追求的。

再如《渔翁》一诗:“渔翁夜傍西岩宿,晓汲清湘燃楚竹。烟消日出不见人,欸乃一声山水绿。回看天际下中流,岩上无心云相逐。”[1]夜晚四处无人,只有渔翁一人居住在岩石的旁边,次日清晨,渔翁早起打来清澈的水,又燃起火。本来日常的生活风情,诗人却说渔翁打的水是湘水,烧的柴是楚竹,这样一写,诗境马上就变得清新脱俗。再看后面两句,日出之后,烟雾散尽却不见渔翁的踪迹,这不由得让人想道渔翁去哪了。紧接着后一句诗人给出了答复,原来渔翁已经乘着小舟在江面上与自然山水融为一体了。末尾两句写小舟顺流而下,渔翁高唱渔歌,回望岩边飘来的云自由地舒展。诗中渔翁悠闲自在、不受拘束的生活,烟消日出、山水俱绿的美好风光,以及渔船离去、白云相逐的景象,构成了一幅清幽明净的画面,也渗透着宁静安适的意境与佛教静空清寂的禅意。

“永贞革命”失败后,柳宗元被贬到永州,从天子近臣变为边荒之地的一介小官,职务虽为“司马员外置同正员”,却是没有编制的闲散官员。满腔的政治抱负无法实现,亲人们又相继离世,种种恶劣的生活条件,沉重地打击了柳宗元的经世致用之心。心灰意冷之下,他便寄情佛理,渴望从佛理中寻得精神上的自在。加之到永州后,柳宗元没有官守,居无定所,只能寄居在龙兴寺里,这使他有了更多的机会去接触佛教,分散他的精力与痛苦。长久居住在佛寺,使得柳宗元结交了很多的僧人。如在元和六年(公元811年),就有一位法号元暠的和尚经刘禹锡的介绍专程来拜访柳宗元。他离去时,柳宗元写了《送元暠师序》赠予。

(三)诗文中的佛经表现手法

柳宗元所创作的寓言故事,常常运用譬喻、想象、夸诞等的手法,其中渗透着佛教破除愚妄、追求真智的思想。佛教的《本生经》中有许多寓言故事,借动物喻人。如《九色鹿》中说一个被九色鹿所救的人,见国王寻求鹿角,在利益的驱动下,为国王指示鹿的去处。讽刺了人们的见利忘义、贪婪成性。柳宗元的寓言文,如《三戒》中的《临江之麋》《黔之驴》《永某士之鼠》这几个故事,明显模仿佛教《本生经》中的譬喻与想象体例,借动物来讽喻那些缺乏自知之明的人。

如前所述,柳宗元研习佛典的目的不仅是为了了解佛教知识,更是为了寻求心灵上的寄托和安宁,而这又不可避免地影响到了他的诗文创作。如他的诗歌中有对佛教语言的运用,发展了僧侣们借诗写禅的方法,表现宁静安适的意境与清空寂静的禅意。他的寓言文学习了佛经中的想象,譬喻的手法,有些寓言文的素材直接源自佛经故事等。下面结合作品,对此试作分析。

在龙兴寺常伴青灯古佛,柳宗元有了更多时间和机会去研习佛经,也经常参加寺庙的读经活动。如其《晨诣超师院读禅经》一诗,就描写了早晨去寺庙诵读禅经的情景。柳宗元对佛经的研习,使得他诗文中自觉地运用了一些佛经中的词语,如《净土堂》诗云:“结习自无始,沦溺穷苦源。流形及兹世,始悟三空门。”[1]“结习”意为烦恼和习气,出自《维摩诘经》:“结习未尽,华著身耳;结习尽者,华不著也。”[6]经书中这句话是在天女散花后,花落在菩萨们身上后纷纷坠地,落在弟子们身上就都粘附不去。弟子们不解,问天女何故。天女回答众弟子们说,菩萨们已断尘缘,修得圆满,没有烦恼的习气,所以花不着身;而众弟子们还执著于世俗,所以花落在身上没有坠地。柳宗元这首诗的首句便引用“结习”二字,用佛教因缘论的观点解释了人生为什么穷苦:烦恼和苦从无开始,常人沦落沉溺无法超脱。而如何脱离这无边的苦海呢?需要经历轮回,不断修行,领会了三空的佛理后,才能灭除各种烦恼,最后就能到达彼岸。

三、佛教对柳宗元人生态度的启示

柳宗元被贬之后,起初是消极沉默的。但他在佛教思想的影响下,也渴望寄情山水寻找一处诗意的栖息地,或是积极地去关注下层民众的生活,带着悲悯的眼光去看待普通民众的生活。这种或从喧嚣中寻得宁静,或在逆境中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都值得我们认真地探析,深入地思考。

(一)喧嚣中寻得宁静

一朝被贬,柳宗元变成了一个偏远之地的小官。政治上的失意,亲人的相继离世,都给了他沉重的打击。那时柳宗元虽居住在寺庙清静之地,但他内心却是不平静的,还曾希望自己能够起复。在《与李翰林建书》中,他表示自己“唯欲为量移官,差轻罪累,即便耕田艺麻”。[1]可惜,他的愿望破灭了。心灰意冷之下,柳宗元将目光转向了佛教,佛教典籍中的义理让他的心境平静了下来。后柳宗元迁居愚溪,虽身处喧嚣的闹市,但心却逐渐安宁了。他寻访名山大川,渴望寻得一处诗意的栖息地,在《送僧浩初序》中,柳宗元写道:“凡为其道者,不爱官,不争能,乐山水而嗜闲安。”[1]“其道”指佛教的教义思想。柳宗元接触佛教思想后,认为拥有一种平和自然的心态,远超世俗中的尔虞我诈,才是真正地得“道”。受此影响,柳宗元笔下的一草一木都拥有佛教徒般清新自然的禅意。

他在《至小丘西小石潭记》写道:“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全石底以出……往来翕乎,似与游者相乐。”[1]柳宗元沉迷于小潭的美景,精神处于放松状态,贬谪之苦也被抛开,这种悠闲惬意正是他想要寻求的。再看《秋晓行南谷经荒村》:“杪秋霜露重,晨起行幽谷。黄葉覆溪桥,荒村唯古木。寒花疏寂历,幽泉微断续。机心久已忘,何事惊麋鹿。”[1]诗人写在暮秋的早上,经过南谷所看到的景象:枯黄的树叶覆盖着小桥,荒村仅有一棵古树,花疏疏落落地开着,泉水细小时断时续地流着。此时的柳宗元安居在愚溪,无所束缚,洒脱自在,清新的自然环境与柳宗元所追求的清静达到了天然的和谐,正是佛教禅定的修行方法作用于他的结果。因此,他能够暂时远离政治上的失意带来的痛苦,遁山水而观鱼鸟。

(二)逆境中积极进取

大乘佛教主张以出世之心做入世的事业,把“世俗事与出世事融合起来”,[9]即大乘的佛法认为人不应该只是一味地避世生活,虽经历痛苦,但也要保有一颗济世的心。柳宗元经历了痛苦的政治生活后,依然信奉着大乘佛教这种济世的佛法。元和十年(公元815年)正月,柳宗元接到朝廷召他回京的消息,怀着满腔热血踏上了回京之路。却不想,二月到了京城,三月就被外放为柳州刺史。再度被贬,柳宗元经过短暂的痛苦后,就振作起来,立志要尽竭驽蹇,治好柳州。柳宗元在柳州的五年中,兴利除弊,有效地恢复和发展了当地的社会生产力,改善了当地人民的生活条件。柳宗元见当地百姓用水十分不方便,于是就为百姓在柳州边城打了一口水井,解决了百姓的用水问题。《井铭》便是对这一事件的叙述:“元和十一年三月朔,命为井城北隍上。”[1]佛教主张普度众生,柳宗元在恶劣的政治环境中仍能心系百姓,他的仁者情怀与佛教的主张得到了较为完美地契合。

柳宗元被贬到永州,经历了由“达”到“穷”的转变。十年的生活经历给了柳宗元广泛的题材去创作,长期生活在佛寺研读佛经,与僧人来往密切,使柳宗元永州时期的一些诗文在不同程度上都带有着佛学色彩。他的寓言文或以辛辣的笔法讽刺现实,或讴歌赞扬某种品质,诗歌、山水游记则蕴含着一种明净清空、超脱物外的境界,这些成就都与佛教思想的影响密不可分。此外,柳宗元在佛教影响下能够从喧嚣中寻得宁静,以及在逆境中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也值得我们思考和借鉴。

近年来,严重精神障碍患者肇事肇祸现象多次发生,社会关注度较高,精神病人在病情波动期或疾病期由于精神症状及其他因素的影响可能会随时造成肇事肇祸等突发事件4。为了保护患者本人及人民群众生命和财产的安全,对精神障碍患者造成的突发事件应做到紧急处置,力争使其造成的社会影响降低到最小限度7,同时为明确应急医疗处置中各部门明确分工,对北京市某城区102名从事精神卫生工作或相关人员进行了问卷调查,报告如下:

模板、支架自重及施工荷载之和假定为P,根据力矩平衡原理,可得已浇筑节段对架体有反力作用;根据力的平衡原理可得,埋件所受拉力F和已浇筑节段对埋件的支承力相等。由此可对埋件系统抗拉及架体对已浇筑节段混凝土的局部抗压进行验算[1]。对此进行分析的目的在于确定施工荷载,由此对施工技术人员进行交底,主承重架及爬模各施工平台的总施工荷载必须小于安全值,同时在施工过程中要做好监督检查。

参考文献:

[1] 柳宗元.柳河东集[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4:423,103,204,732,687-688,687-688,92,726,740,495,425,473,724,356.

[2] 吴兢.贞观政要[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195.

[3] 刘昫.旧唐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5:2893.

[4] 何书置.柳宗元研究[M].长沙:岳麓书社,1994:45.

[5] 吴文志.柳宗元资料汇编[M].北京:中华书局,1964:42.

[6] 赖永海.维摩诘经[M].北京:中华书局,2010:115-116.

[7] 尚荣.坛经[M].北京:中华书局,2015:97,108.

[8] 龙树菩萨.大知度论校勘[M].北京:社会科学出版社,2014:242,374.

[9] 吕澂.印度佛学源流略评[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92.

The Relation Between Liu Zongyuan’s Poetry and Buddhism

BAIQian
(School of Chinese Language and Literature,Yan’an University,Yan’an,Shaanxi 716000)

Abstract:Buddhism was extremely popular in Tang Dynasty.Liu Zongyuan lived in such an age ofworship for Buddhism and was inevitably influenced by Buddhist culture.After being demoted to Yongzhou,Liu Zongyuan lived in a Buddhist temple,which gave him more opportunities to contact Buddhism.Influenced by Buddhist thoughts,Liu Zongyuan wrote a large number of poems and essays containing Buddhist theories and meanings.This paper explores the contact between Liu Zongyuan and Buddhism,and then analyzes the influences of Buddhist thoughts on Liu Zongyuan’s literary creation,and studies Liu Zongyuan finding peace in the hustle and bustle,positive and aggressive attitude towards life in adversity.

Key words:Liu Zongyuan;literary creation;Buddhism

中图分类号:I20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2109(2019)04-0078-05

收稿日期:2018-12-11

作者简介:白倩(1994-),女,汉族,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中国古代文学研究。

(责任编辑:夏婷婷)

标签:;  ;  ;  ;  ;  ;  ;  ;  ;  ;  

白倩:论柳宗元诗文创作与佛教关系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