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思想研究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思想研究

山东临邑县委党校山东251500

“以人民为中心”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的核心价值理念,并逐步发展成为“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党的十九大重申了这一理念,并把“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确定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基本方略。这是党的宗旨观、群众观、人民观、发展思想和执政理念、执政方式的重大发展,展现了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目的和行动方针,凝聚了党在领导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进程中所坚持的执政原则,也反映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根本伦理目的和终极价值关怀,是党长期执政和广大党员干部思想和行动的重要指南,成为了我们党新时代开展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一、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思想的深刻涵义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常委同中外记者见面时的讲话中深情地说:“我们的人民是伟大的人民……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群众是真正的英雄。人民群众是我们力量的源泉。”这篇仅1500余字的讲话,19次提到“人民”二字,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对自我成长力量之源的高度认知,体现了人民在中国共产党人心中的位置。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就是要深刻认识人民的历史地位、主体地位和根本力量,就是要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党的奋斗目标,就是要在党治国理政全部活动中努力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贯彻党的群众路线,就是要坚持依靠人民创造历史伟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说的通俗一点就是,党无论干什么,都必须为了人民,都必须依靠人民。

(一)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人民才是历史的创造者,群众才是真正的英雄,人民群众是我们力量的源泉。”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在社会变革和发展中起到主体性和决定性作用,是决定性力量。当前,中国共产党执政地位的巩固与发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都要寄希望于人民,都离不开人民的辛勤耕耘和艰苦创造,都要求调动起人民群众生产劳动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必须尊重人民的社会主体地位,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尊重人民的主人翁地位,真正把人民视为社会主义建设的依靠力量,把一切发展进步成就的取得归功于人民,无论过去、现在,还是将来。

(二)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党的奋斗目标。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的人民热爱生活,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期盼着孩子们能成长得更好、工作得更好、生活得更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让全体人民过上美好生活,贯穿着党创业、守业、兴业的全过程。也正是由于我们党始终坚持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始终把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第一位,才形成了与人民群众融洽的鱼水关系、牢固的血肉关系,才在革命、建设和改革中获得了推动历史发展的动力,才在人民和历史的选择中取得领导地位并不断得以巩固。历史充分证明,中国共产党为人民而生、靠人民而兴、因人民而强。只有坚持人民至上、人民利益至上,始终与人民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才能获得克服一切艰难险阻的制胜法宝,才会始终立于不败之地。

(三)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以人民为中心思想的核心所在。习近平总书记在多次讲话中都谈到了党的宗旨,指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中国共产党一切行动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是中国共产党和其他一切政党相区别的根本标志。坚持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就要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改革与发展的过程中处理好改革发展与人民群众利益的关系,真正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习近平认为,改善人民生活,人民得到真正实惠是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是党和人民事业不断发展的重要保证,也是衡量一切工作成效的终极尺度。

(四)发展的成果由人民共享。让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这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集中体现,也是我们党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根本宗旨的必然选择。共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必须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使全体人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只有让发展成果公平共享,全面建成小康才能凝心聚力;只有让人民幸福安康,中国才能在现代化道路上稳健前行。通过共享让发展更有温度、让幸福更有质感,我们就一定能够不断增强发展动力,不断增进人民团结,让13亿多中国人朝着共同富裕目标稳步前进。

二、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思想的重要地位

(一)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是党的根本宗旨的内在要求。党的根本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要想做到为人民服务,就必须以人民为中心,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把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衡量一切工作得失的根本标准。十九大新修改的《中国共产党章程》明确指出,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党除了工人阶级和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没有自己特殊的利益。党在任何时候都把群众利益放在第一位,同群众同甘共苦,保持最密切的联系,坚持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不允许任何党员脱离群众,凌驾于群众之上。党在自己的工作中实行群众路线,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把党的正确主张变为群众的自觉行动。

(二)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十三五”《建议》强调:“共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必须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作出更有效的制度安排,使全体人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增强发展动力,增进人民团结,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保证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在经济社会不断发展的基础上,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绝不能出现“富者累巨万,而贫者食糟糠”的现象。党的十九大强调,要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不断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形成有效的社会治理、良好的社会秩序,使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必须始终把人民利益摆在至高无上的地位,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朝着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不断迈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不能少;共同富裕路上,一个不能掉队。

(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是解决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根本途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根据社会主要矛盾的新发展新变化,明确了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随着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总体上显著提高,社会生产能力在很多方面进入世界前列,现在面临的更加突出的问题是发展不平衡不充分,这已经成为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主要制约因素。因此,在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的情形下,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着力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大力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更好满足人民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方面日益增长的需要,更好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全面进步,是解决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根本途径。

(四)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基本方略。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十四条基本方略中,以“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开头,揭示了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紧跟其后,体现了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价值追求。以“坚持全面从严治党”兜底,彰显了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保证。由此可以看出,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十四条基本方略中,以党的领导为根本前提,以全面从严治党为根本保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贯穿于始终,三者共同体现了坚持党的领导与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内在统一,共同统一于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中。

(五)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战略安排的灵魂主线。党的十九大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作出了新“两步走”的战略安排,即从二〇二〇年到二〇三五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再奋斗十五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从二〇三五年到本世纪中叶,在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基础上,再奋斗十五年,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衡量这两个阶段的目标任务最终实现的最根本标准仍然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即在第一个阶段,我国人民将享有更加幸福安康的生活,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基本实现;在第二个阶段,人民生活更为宽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迈出坚实步伐。因此,不论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战略安排,还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期要坚决打好的攻坚战,一个最根本的衡量标准就是是否得到人民认可、是否经得起历史检验。

三、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思想形成的实践过程

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思想是在与人民群众的密切接触中、在自己亲身实践中逐步形成与完善的。

1969-1975年,习近平在陕西省延川县文安驿公社梁家河大队做知青,任村党支部书记。习近平这样说到:“上山下乡的经历,使我增进了对基层群众的感情。对于我们共产党人来说,老百姓是我们的衣食父母,我们必须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要时刻牢记自己是人民的公仆,时刻将人民群众的衣食冷暖放在心上,把‘人民拥护不拥护,人民赞成不赞成,人民高兴不高兴,人民答应不答应’作为想问题,干事业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像爱自己的父母那样爱老百姓,为老百姓谋利益,带老百姓奔好日子,绝不能高高在上,鱼肉百姓,这是我们共产党与那些反动统治者的根本区别。封建社会的官吏还研究‘为官一任,造福一方’,我们共产党人不干点对人民有益的事情,能说得过去吗?”在长达6年的日子里,他与最基层的普通老百姓一起摸爬滚打,共同生活,共同劳动,知道人民群众的疾苦和心声,对人民群众有深切地了解和深厚的感情。这必然加深他对人民群众历史作用的深刻认识,也必然会引起他对干群关系、党群关系的认真思考。正是对人民群众的深厚情感,推动着习近平为人民群众谋利益。

丰富的工作实践特别是施政经验促成其以人民为中心思想的成熟和升华。习近平从下乡去梁家河村到当上梁家河村的党支部书记,从正定县委副书记、书记,到厦门市副市长,到宁德地委书记、福州市委书记、福建省委副书记、省长,再到浙江省委书记、上海市委书记,对各级官员的工作作风、对待群众的态度和方式方法都十分了解,对干群关系中存在的问题有切身感受,知道症结出在哪里,这对形成习近平的群众观有深刻的影响。他在施政实践中,始终将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第一位,这些均源于他对人民群众的深厚情感。习近平指出:“做群众工作要将心比心,换取真心。群众在党员干部心里的分量有多重,党员干部在群众心里的分量就有多重。”只有相信群众,对群众有感情,才可能得到群众的拥护和爱戴,才可能带领群众去改造自然和社会。一方面,他将人民群众放到很高的位置。习近平对人民群众的地位的评价有“老百姓是我们的衣食父母”,“党员干部与人民群众的关系就是公仆与主人的关系”,“必须从思想和感情深处把人民群众当主人、当先生”,“在人民面前,我们永远是小学生,必须自觉拜人民为师”、“人民是我们党的工作的最高裁决者和最终评判者”。对人民群众的称谓从衣食父母到主人、先生、老师再到最高裁决者和最终评判者,习近平对人民群众的这种高度评价反映了他对人民群众的真情实感。另一方面,他反复强调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习近平多次强调“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强调“人民是历史的主体”。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以人民为中心思想做了进一步丰富和发展。2012年11月15日,十八届中央政治局常委同中外记者见面之时,习近平总书记就明确指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2013年3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的讲话中明确指出:“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必须紧紧依靠人民来实现,必须不断为人民造福。”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党的奋斗目标,并紧紧依靠人民去实现,这其中已经内含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思想的全部要素。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习近平同志将“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作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五个必须”之一,指出,“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必须坚持法治为了人民、依靠人民、造福人民、保护人民”。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指出,人民是推动发展的根本力量,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是发展的根本目的。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发展人民民主,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保障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充分调动人民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强调,我们党来自人民,失去人民拥护和支持,党就会失去根基。必须把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作为加强和规范党内政治生活的根本要求。

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和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的同时,首次把“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作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十四条基本方略之一明确提出来,并处于第一个基本方略“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之后,其他十二个基本方略之前的突出位置。这样,“以人民为中心”就从核心价值、发展思想上升为治党治国治军的基本方略。

2017年3月,《中共中央关于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的决定》明确指出,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要遵循的原则之一就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并对如何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做了高度概括和总结。“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是党的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贯彻党的群众路线,健全人民当家作主制度体系,完善为民谋利、为民办事、为民解忧、保障人民权益、倾听人民心声、接受人民监督的体制机制,为人民依法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提供更有力的保障。”

四、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思想应把握的几点

(一)群众路线是新时代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思想必须遵循的行动原则。群众路线是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也是新时代实现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方略必须遵循的行动原则。坚持以人民为中心,需要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全面深入地贯彻党的群众路线,把群众路线贯彻到治国理政的全部活动中,始终相信并依靠人民群众,善于从本质上发现人民群众的积极性,激发人民群众无穷无尽的创造力,依靠人民群众来创造历史伟业。要围绕一切为人民群众、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的基本思想,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做到问需于民、问计于民,做到情为民所系、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要真诚关注人民群众的切身问题,帮助他们解决各方面的困难。不仅要关心群众利益、群众生活,还要注意群众经验、群众情绪,不仅要给人民群众看得见的物质福利,更要照顾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对美好生活的需要,设法带领人民群众去满足日益多维、多样、多元、多变的物质生活、政治生活和文化精神生活的需要。还要善于启发人民群众的自觉性和自动心,在带领和引导人民群众前进中赢得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总之,坚持人民为中心就要恪守人民为上、人民为本、人民为基的信念,始终把人民群众作为党执政兴国的永葆牢固的根基,把贯彻群众路线作为贯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内在线索和题中之义。

(二)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思想要提高执行力。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思想,不能只停留在口头上,而应突出问题导向、回应民生关切,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解群众之所困,多做暖人心、得人心的实事。要加强我执行力,不说空话,不走形式主义,脚踏实地,认真落实工作,切实提升为民服务的行动力。人民的事没有小事,民生的事就是大事。要聚焦、聚神、聚力抓落实,始终做到干字当头,带头讲实话、办实事、求实效,坚决反对“摆拍式”的假作为、混日子的不作为,努力创造实实在在的业绩。要大力倡导和弘扬“钉钉子”精神,持续用力、久久为功,以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精神干事创业,对定下的事情一抓到底、善始善终,像接力赛一样,一棒接着一棒跑,一茬接着一茬干。

(三)必须坚持把人民利益摆在第一位的发展理念。牢记我们党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就是带领人民不断创造更加美好的新生活;牢记人民才是创造历史的真正主人,更加突出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把人民群众作为改革、发展、创新的主体;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切实解决好“我是谁、为了谁、依靠谁”的问题。

(四)必须着眼于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在满足人的全面发展需要上不断有新举措。马克思恩格斯早在《共产党宣言》中给我们描绘的共产主义美好蓝图就是实现“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就告诉我们,人民美好生活的需要日益广泛,不仅对物质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长。民之所望,施政所向。要着力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推出更多民生工程、实施更多惠民举措,更好满足人民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各方面日益增长的需要。

(五)必须坚持一切发展成效由人民来检验的政绩标准。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思想,就要倾听群众声音、反映群众诉求、接受群众监督,让人民评价党和政府的工作,把人民高兴不高兴、满意不满意、答应不答应作为检验工作的标准,作为衡量政绩的根本尺度。如此,才能进一步赢得人民群众的认可和支持,汇聚起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的磅礴伟力。

标签:;  ;  ;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思想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