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动断裂对长线状工程位错影响的评估方法差异性研究

活动断裂对长线状工程位错影响的评估方法差异性研究

程理1苏刚1李光涛1吴昊1余建强2

1中国地震灾害防御中心北京1000292云南建投第一勘察设计有限公司昆明650031

摘要:长线状工程穿经活动断裂时需要考虑断裂活动对工程安全性的影响,如活动断裂在大地震时突发地表同震位移对跨越断裂的线状工程所造成的不可抗御的破坏与损失。目前,评估活动断裂未来潜在位移量的方法主要有:古地震法、非完全古地震法、滑动速率法、断裂长度转换法、预测地震转换法、定量类比法和加权综合法。这些方法在科研和工程项目中得到广泛应用,但是每种方法都有其不确定性。本研究在收集国内7条典型活动断裂资料及相关地震实例的基础上,比较了各种评估方法得出的不同的位错量与实际测量的地震位错量的大小,分析了这些方法的差异性及其适用性,认为古地震法或历史地震法是最佳评估方法,加权综合法的适用性次之,其他方法具有辅助参考作用。

关键词:活动断裂,长线状工程,位错量,评估方法

引言

活动断裂是指最近地质时期以来正在活动、并在未来一定时期内仍有可能活动的断裂。从工程安全评价需要出发,并为了更好地反映现代构造活动,一般把活动断裂定义为晚更新世以来,即最近10万年,尤其是1万年以来有过活动、未来也可能活动的断裂。

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高速发展,输油(气)管道工程、输水道、铁路、高等级公路等长线状工程项目明显增加,而这些长线状工程穿经活动断裂时需要考虑断裂活动对工程安全性的影响。活动断裂对工程安全的威胁主要来自断裂错动,包括断裂突发错动,产生突发位移。一般认为这种突发事件与地震相伴随。不同大小的突发位移会与不同震级的地震相联系。大的地震,在我国大陆地区震级为63/4级以上的地震,才可以产生不同规模的地震地表破裂带和不同大小的地表位移。断裂的蠕滑也可能形成地面破坏和地表位移,但其形成过程是一个缓慢的应变释放过程,其位移量也是一种缓慢的积累过程。无论上述哪种方式的位移都会对工程造成威胁,是工程安全评价必须重视的问题。

20世纪90年代初,邓起东等(1992a)提出了依据不同类型资料评估活动断裂未来潜在位移量的5种方法:古地震法、非完全古地震法、滑动速率法、断裂长度转换法、预测地震转换法。闻学泽(1995)考虑到这5种方法中各个输入量值均存在不确定性,进一步增加了定量类比法和加权综合法。另外,还有国内外其他学者(陈达生,1984;刘静等,1996;叶文华等,1996;郭安宁,2000;周本刚等,2001,2003;韩竹军等,2002;冉永康等,2004;马润勇等,2006;冉洪流,2011;D.L.Wells等)也对位错量评估方面做过相关研究。这些方法在科研和工程项目中得到广泛应用,但是在各种方法的差异性方面并没有进行深入的探讨。本研究收集国内7条典型活动断裂资料及相关地震实例,通过比较各种评估方法得出的不同的位错量与实际测量的地震位错量的大小,再结合不同评估方法的特点,分析这些方法的差异性,并探讨其适用性。这项工作将对今后的长线状工程的抗断评价及活动断裂潜在危害性预测等方面产生积极作用,同时也对我国防震减灾事业具有重要意义。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本研究选择不同地震构造区内的典型活动断裂为研究对象,分别为东昆仑断裂(巴颜喀拉地震构造区)、龙门山断裂(龙门山地震构造区)、甘孜-玉树断裂(羌塘北地震构造区)、唐山断裂(华北平原北部地震构造区)、海原断裂(天景山-六盘山地震构造区)、黑河断裂与汗母坝断裂(龙陵-耿马地震构造区),在这些断裂带上均发生过7级以上强震(图1,表1),且针对断裂和地震的研究资料较多,能获得较为全面的断层活动定量参数和地震位错数据,为后期进行活动断裂位错量计算和分析奠定基础。同时,选定的活动断裂在构造部位上兼顾中国东部和西部不同的地质构造环境,具有一定的代表意义。

图1选用的活动断裂及强震分布位置图

1.2研究方法

活动断裂潜在位错量的评估方法有很多,邓起东等(1992)已初步归纳了5种方法,分别为古地震法、非完全古地震法、滑动速率法、断裂长度转换法和预测震级转换法。冯先岳及Wells针对后两种方法也做过相关研究。闻学泽(1995)又增加了定量类比法和加权综合法。借鉴闻学泽的研究成果,将评估方法归纳为六种,下面逐一介绍各种方法及搜集到的计算公式。

(1)古地震(历史地震)法

这是一种根据所研究断裂(段)以往地震事件的最大位错量来近似估计未来地震最大位错量的方法。可采用过去若干次古地震(包括历史地震)最大位错量的平均值及标准差作为对未来位错量及其不确定性的估值(邓起东等,1992)。如果获得最晚一次古地震或历史地震的最大位错量,则该评估值仅仅是根据特征地震复发行为的一种近似。当地震重复间隔时间接近离逝时间与未来估值年限之和,则认为断裂面临新的位错事件,位移值用古地震位错量;重复间隔时间远远大于离逝时间与未来估值年限之和,则可不考虑该断裂突发位错的可能性。如果未能同时获得复发周期等资料,就只能利用古地震位移量来估计未来潜在位移量。

(2)滑动速率法

假设忽略断裂的蠕滑活动,可用滑动速率乘以离逝时间与未来估值年限之和,即u=v(t+∆t),u为地震平均位错势,即未来∆t年的位错量,v为断裂长期平均滑动速率,t为离逝时间,∆t为未来估值年限。

如果断裂为走滑性质,可采用最大位错量Dmax与同震平均位错u的经验关系式lnDmax=0.968lnu+0.703(r=0.8821,σ=0.45),换算出最大位移量Dmax。误差为∆D=0.45exp(0.968lnu+0.703)。

断裂、黑河断裂、汗母坝断裂、东昆仑断裂、龙门山断裂和甘孜-玉树断裂的未来最大突发位错量,包括水平位错和垂直位错(表3)。

2.2对比分析

(1)适用性分析

1)通过历史地震法得到的未来最大潜在位错量相对误差较小,虽然可能忽略震后的剥蚀和蠕滑作用的影响,但它是地震发生后的实际测量位错值,最接近同震位移,因此假定该方法得到的位错量就是发生同等强度地震时的实际最大位错量,作为基准值与其他方法计算的位错量进行比较。

2)从表3可以看出,滑动速率法得到的位错量有2个值与基准值较接近,可作为最佳估计的最大潜在位错量,约占该方法计算量的28%;断裂长度法得到的位错量有1个值与基准值较接近,可作为最佳估计的最大潜在位错量,约占该方法计算量的8%;预测震级法得到的位错量有2个值与基准值较接近,可作为最佳估计的最大潜在位错量,约占该方法计算量的16%;定量类比法中没有计算值与基准值接近,结果可用率为0;加权综合法得到的位错量有7个值与基准值较接近,可作为最佳估计的最大潜在位错量,约占该方法计算量的58%。

由此可以得出一个初步结论:在六种最大潜在位错量评估方法中,古地震或历史地震法是最佳的评估方法,然后依次是加权综合法、滑动速率法、预测震级法、断裂长度法和定量类比法。

(2)差异性分析

1)古地震或历史地震法:该方法适用于已对活动断裂(段)进行了详细的研究,获得了同震位移、复发周期等参数。这些基础工作有一定难度。如果有相关的定量参数,该方法是估计活动断裂未来最大潜在位错量的首选。

2)加权综合法:由于每种方法得到的最大潜在位错量均具有不确定性,为了使这种不确定性降到最低,才使用该方法。但这需要尽可能多的用其他方法计算位错量评估值,才能使加权平均后的评估值更接近实际的同震位移。当然,权重的确定也很重要,需要考虑每种方法所得估计值的贡献大小。该方法是除古地震或历史地震法的第二选择。

3)滑动速率法:该方法主要适用于全新世活动断裂,并且对走滑断裂的评估结果较好。这种方法也需要对断裂进行过较详细的研究,包括断裂分段、各断裂段的活动性质和滑动速率等,甚至需要了解断裂的蠕滑作用。

4)预测震级法和断裂长度法:这两种方法均是通过经验关系式得出最大潜在位错量,经验关系

式的不确定性较大,因为统计样本不会非常全面。这两个方法的难点在于震级的确定或断裂长度的确定,不确定性很大,直接影响估计结果。另一个问题是如果震级或断裂长度相同,那么按照经验关系得出的最大潜在位错量均是同一个值,没有考虑不同构造部位、地质地貌、场地的影响。这两种估计方法可为备选方案,或为加权综合法做基础。

5)定量类比法:该方法在本次研究中的评估值均偏离基准值较多,原因可能是在某些震级档或断裂运动性质上缺乏统计数据,导致不能使用,或者参考其他数据而造成评估值偏离较大。这种方法与预测震级法有些类似,需要先估计断裂可能发生的最大震级,这也存在一定难度。其可作为最大位错量评估的备选方案,或为加权综合法做基础。

3结论与问题

3.1结论

通过对比分析各种评估结果,得出以下结论:在六种最大潜在位错量评估方法中,古地震或历史地震法是最佳的评估方法,然后依次是加权综合法、滑动速率法、预测震级法、断裂长度法和定量类比法。

3.2存在问题

在研究过程中,对位错量各种评估方法的计算公式进行了简化;滑动速率法中没有考虑断裂的蠕动速率,其使用的时间标尺也不一致;断裂长度转换法和预测震级转换法均断层运动性质采用多个公式计算,然后加权平均,没有按不同地区使用单一的公式;由于数据量有限,定量类比法主要是按震级和运动性质选取的位错数据,没有考虑不同构造地区的断裂活动造成的地表位错的差异。这些都可能对评估结果产生一定影响。

参考文献:

[1]邓起东等,活动断裂工程安全评价和位错量的定量评估,活动断裂研究第2期,1992

[2]闻学泽,中国大陆活动断裂段破裂地震复发间隔的经验分布,地震学报,1999,21(6)

[3]陈达生,地震引起的地表破裂长度与震级之间的经验关系,华北地震科学,1984,2(2)

[4]刘静,汪良谋,震级与地震破裂参数统计关系式系数的讨论,地震地质,1996,18(3)

[5]叶文华,徐锡伟等,中国西部强震的地表破裂规模与震级、复发时间间隔关系的研究,地震地质,1996,18(1)

[6]郭安宁,强震地表破裂宽度与震级的统计关系研究,西北地震学报,2000,22(3)

[7]周本刚,冉洪流等,中国大陆走滑断层段强震非均匀分布特性及其在工程地震中的应用,中国地震,2003,19(3)

[8]周本刚,杨晓平等,天山地区管道工程沿线的活动构造评价问题,成都理工学院学报,2001,28,增刊

[9]韩竹军,冉永康等,隐伏活断层未来地表破裂带宽度与位错量初步研究,地震地质,2002,24(4)

[10]冉永康,陈立春,中国长线工程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工作中的活动构造问题,地震地质,2004,26(4)

[11]马润勇,彭建兵,震级与破裂尺度及位错量关系的讨论,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36(5)

[12]冉洪流,中国西部走滑型活动断裂的地震破裂参数与震级的经验关系,地震地质,2011,33(3)

[13]D.L.Wells,K.J.Coppersmith,震级与断层破裂参数和地表位移之间的新经验关系

[14]宋方敏,朱世龙等,1920年海原地震中的最大水平位移及西华山北缘断裂地震重复率的估计,地震地质,1983,5(4)

[15]王辉,强祖基等,1988年云南澜沧-耿马地震的烈度分布及地表破裂,地震学报,1991,13(3)

[16]环文林,1920年海原8.5级大地震的多重破裂特征,地震学报,1991,13(1)

[17]俞维贤,候学英等,澜沧-耿马地震的地表破裂特征,地震研究,1991,14(3)

[18]毛玉平,张俊昌,澜沧-耿马地震发震构造初步研究,地震研究,1991,14(1)

[19]王洋龙,覃玉玺等,1988年澜沧-耿马双主震型地震破裂与震区的现代构造运动,地震研究,1994,17(1)

[20]周荣军,马声浩等,甘孜-玉树断裂带的晚第四纪活动特征,中国地震,1996,12(3)

[21]王萍,李天斌,海原活动断裂最大水平位移量的讨论,内陆地震,1997,11(1)

[22]刘洁,宋慧珍等,唐山地震发震断层运动学特征与大震重复周期,地震学报,1997,19(6)

[23]徐锡伟,陈文彬等,2001年11月14日昆仑山库塞湖地震(Ms8.1)地表破裂带的基本特征,地震地质,2002,24(1)

[24]徐锡伟,陈桂华等,5.12汶川地震地表破裂基本参数的再论证及其构造内涵分析,地球物理学报,2010,53(10)

[25]陆鸣,徐锡伟等,昆仑山口西8.1级地震调查,中国地震,2002,18(1)

[26]陈杰,陈宇坤等,2001年昆仑山口西8.1级地震地表破裂带,第四纪研究,2003,23(6)

[27]陈杰,陈宇坤等,2001年昆仑山口西Ms8.1地震地表同震位移分布特征,地震地质,2004,26,(3)

[28]陈宇坤,陈杰,2001年昆仑山口西Ms8.1地震最大位移讨论,中国地震,2004,20(4)

[29]田勤俭,张立人等,昆仑山口西8.1级地震地表破裂参数相互关系的新认识,地震地质,2005,27(1)

[30]彭华,马秀敏等,甘孜玉树断裂带第四纪活动特征,地质力学学报,2006,12(3)

[31]马保起,张世民等,汶川8.0级地震地表破裂带,第四纪研究,2008,28(4)

[32]李海兵,王宗秀等,2008年5月12日汶川地震(Ms8.0)地表破裂带的分布特征,中国地质,2008,35(5)

[33]何宏林,孙昭民等,汶川Ms8.0地震地表破裂带,地震地质,2008,30(2)

[34]陈立春,王虎等,玉树Ms7.1级地震地表破裂与历史大地震,科学通报,2010,55(13)

[35]陈正位,杨攀新等,玉树7.1级地震断裂特征与地震地表破裂带,第四纪研究,2010,30(3)

[36]郭慧,姜娃利等,对1976年河北唐山Ms7.8地震地表破裂带展布及位移特征的新认识,地震地质,2011,33(3)

[37]程丰,李德威等,玉树地震地表破裂特征及其破裂方式,大地构造与成矿学,2012,36(1)

[38]谭锡斌,袁仁茂等,汶川地震小鱼洞地区的地表破裂和同震位移及其机制讨论,地震地质,2013,35(2)

[39]方良好,袁道阳等,滇西南地区黑河断裂西段古地震形变带特征,震灾防御技术,2015,10(2)

StudyontheDifferenceofEvaluationMethodsfortheInfluenceofActiveFaultsonLong-lineEngineeringDislocations

ChengLi1,SuGang1,LiGuang-tao1,WuHao1,YuJian-qiang2

(1ChinaEarthquakeDisasterPreventionCenter,Beijing100029)

(2YunnanJiantouFirstSurveyandDesignCo.,Ltd.,Kunming650031)

Abstract

Long-lineengineeringneedstoconsidertheimpactoffaultactivityonengineeringsafetywhenpassingthroughactivefaults,suchastheirresistibledamageandlosscausedbythesuddenco-seismicdisplacementofactivefaultsduringlargeearthquakes.Atpresent,themethodsforassessingthepotentialpotentialdisplacementofactivefaultsare:ancientearthquakemethod,non-completeancientearthquakemethod,slipratemethod,fracturelengthconversionmethod,predictiveearthquaketransformationmethod,quantitativeanalogmethodandweightedsynthesismethod.Thesemethodsarewidelyusedinresearchandengineeringprojects,buteachmethodhasitsownuncertainties.Basedonthecollectionof7typicalactivefaultdataandrelatedearthquakeexamplesinChina,thisstudycomparesthedifferentdislocationsobtainedfromvariousevaluationmethodswiththeactualmeasuredseismicdislocations,andanalyzesthedifferencesbetweenthesemethods.Sexualityanditsapplicability,itisconsideredthattheancientseismicmethodorthehistoricalseismicmethodisthebestevaluationmethod,theapplicabilityoftheweightedcomprehensivemethodissecond,andothermethodshaveauxiliaryreferencefunctions.

Keywords:Activefaults;longlineengineering;dislocationquantity;evaluationmethod

标签:;  ;  ;  

活动断裂对长线状工程位错影响的评估方法差异性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