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期改造论文_陈燕

导读:本文包含了后期改造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后期,石炭系,盆地,石炭,巴彦,秭归,浩特。

后期改造论文文献综述

陈燕[1](2019)在《气田开采后期供电改造优化方案及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提升电力管理水平,提高配电系统的电力利用率,是节约电能的主要办法之一。随着气田开采后期工艺设备优化和简化,天然气生产场站供用电系统矛盾突出。农网及新能源供电系统具有良好的稳定性,为天然气生产场站传统的专线供电转为农网或接入新能源供电提供了便利条件。文章分析了气田开采后期供用电现状及用电需求,提出了利用农网就近用电或创新多方案的供电,以适宜现场供电需求的优化方案。该方案不仅能够降低损耗,提高用电效率,而且可降低供配电设施安全风险,具有较高的推广价值。(本文来源于《石油石化节能》期刊2019年10期)

安茂国[2](2019)在《山东省苍峄铁矿带后期改造与找矿方向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苍峄铁矿带为山东省典型的"鞍山式"铁矿成矿带,其后期改造作用剧烈,控矿因素复杂。带内先后发现和评价了多个大、中型铁矿床,现区内露头及浅部矿体已基本查明,探求铁矿石资源量逾9亿t,仍未完全控制该矿带的延长和延深规模,其深部及外围隐伏资源潜力巨大。以往勘查工作侧重于各区段浅部矿体特征和规模的控制评价,对矿带赋存规律和找矿方向的研究存在不足。该文结合矿带内已查明矿床特征,对区内基底褶皱构造和断层构造开展了分析研究。基于褶皱控矿理论,将苍峄铁矿划分为5个主含矿带,以次级截矿断层为界,将各含矿带自西向东分为3个区段。从断层构造对控矿褶皱及含矿带的后期改造入手,对原始控矿褶皱进行了恢复重建。验证了太白向斜、石闫背斜、辛庄向斜和后大窑背斜为连续产出的复式褶皱,因褶皱构造向西倾伏,致使辛庄向斜向东剥蚀缺失,石闫背斜和后大窑背斜向西隐伏深潜,并有继续向西延伸的可能。进而分析了区内找矿远景,划分3个赋矿远景区,指明了该区今后的重点找矿方向。(本文来源于《山东国土资源》期刊2019年09期)

张少华[3](2019)在《银额地区石炭—二迭纪盆地地质特征与后期改造》一文中研究指出银额地区位于中亚造山带南缘中段,处于塔里木板块与华北板块的交接过渡地带,且位于阿尔金和东戈壁两条陆内大型走滑断裂带的侧接部位。该区石炭—二迭纪的构造环境与盆地构造属性颇有争议,中新生代陆内构造变动产生的改造效应亦相当复杂,此问题不但对中亚造山带晚古生代构造环境与亚洲腹部中新生代陆内变形过程的认识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而且直接影响该区石炭—二迭系的油气资源评价与勘探部署,属于当今盆山动力学及其资源环境效应研究的前沿领域。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聚焦银额地区石炭—二迭纪盆地发育特征与后期改造,将野外地质调查与大量测试分析以及覆盖区的地球物理资料相结合,开展综合研究,系统探讨了银额地区石炭—二迭纪盆地的前寒武纪基底性质、沉积充填、构造属性、后期改造以及油气远景区。主要取得以下成果认识:首次在银额地区北部的珠斯楞-杭乌拉构造带发现淡色花岗岩并获得~0.9 Ga锆石U-Pb年龄,且得到锆石Hf同位素两阶段模式年龄介于2.0~1.6 Ga,为该构造带前寒武纪古老陆块存在提供了年代学证据,推测其应为南蒙古微大陆在我国境内的延伸。据此并结合前人研究成果提出,银额地区石炭—二迭纪沉积盆地具有前寒武纪结晶基底,自南而北可分为3个特征各异的单元:南部的雅布赖-巴音诺尔公构造带与中部宗乃山-沙拉扎山构造带在~0.9 Ga就已发生拼贴,此拼贴事件与Rodinia超大陆的拼合有关;北部的珠斯楞-杭乌拉构造带与宗乃山-沙拉扎山构造带拼贴时限较晚,二者之间的恩格尔乌苏断裂带具有活动构造带的性质。总体而言,银额地区在石炭—二迭纪盆地发育期具块-带-盆动力学系统的特征,即沉积盆地与稳定地块和活动构造带形成密切相关、有机相联的地球动力学系统。沉积学与地层学研究表明,晚石炭世—早二迭世早期(阿木山组沉积期),银额地区的沉积环境具有明显的分区性,恩格尔乌苏一带发育深海沉积,恩格尔乌苏以南主体为滨浅海相沉积。中晚二迭世(埋汗哈达组、阿其德组和哈尔苏海组沉积期),银额地区主体发育滨浅海相沉积,缺失深海沉积。此外,恩格尔乌苏一带可见阿木山组的深海沉积与上覆埋汗哈达组的滨浅海相沉积呈不整合接触,指示早二迭世晚期银额地区的构造环境发生了转变。岩相学与岩石地球化学分析表明,银额地区石炭—二迭纪的碎屑沉积岩总体显示出较低的结构与成分成熟度,源区物质经历了较弱的化学风化作用、沉积分选以及成岩作用改造,指示区域构造环境较为活跃。碎屑锆石物源分析表明,恩格尔乌苏以南的阿木山组具有统一的源汇体系,显示出双向物源的特征,表明晚石炭世—早二迭世早期阿拉善地块与宗乃山-沙拉扎山之间不存在具有分隔意义的大洋盆地;与之不同,恩格尔乌苏一带的阿木山组具有单向物源;这指示该区与其以南地区的阿木山组具有截然不同的源汇体系。中上二迭统埋汗哈达组和哈尔苏海组的沉积物源具有双向性,既有南部阿拉善地块和宗乃山-沙拉扎山构造带的贡献,又有北部珠斯楞-杭乌拉构造带与蒙古国南部地质体的贡献。将上述结果与火成岩地球化学、古地磁和生物构造古地理的最新研究成果相结合,本文提出银额地区古亚洲洋的最终闭合发生在早二迭世晚期(约280~270 Ma),即阿木山组沉积之后、埋汗哈达组沉积之前;晚石炭世—早二迭世早期,银额地区的古亚洲洋向南俯冲并形成沟弧盆体系,在恩格尔乌苏一带发育海沟或弧前盆地,恩格尔乌苏以南的地区受弧后伸展作用的影响发育裂陷盆地;中晚二迭世,银额地区处于后碰撞伸展阶段并发育近海的陆内裂陷盆地。构造变形变位、岩浆热力活动以及后期构造变动的热年代学记录指示银额地区石炭—二迭纪盆地经历了10期后期构造变动-改造事件,其中早二迭世晚期的构造变动对阿木山组的影响较大;二迭纪末—晚叁迭世早期的构造变动对于上古生界的改造最强;中侏罗世晚期—早白垩世早期与早白垩世中晚期的构造变动对于上古生界也具有较强的改造效应;其余构造变动对于上古生界的改造相对较弱。后期改造的形式主要包括构造变形、抬升剥蚀、迭合深埋、肢解残存与热力改造等,且这5种改造形式在不同地区以不同强度表现出差异迭加、复合改造的特征。从改造效应看,伸展环境下沉降区的迭合深埋对于上古生界的保存较为有利;伸展环境下盆缘区与隆起带的构造抬升以及挤压环境下的强烈变形与隆升对于上古生界的保存不利。银额地区各期构造变动事件的动力学背景不尽相同,早二迭世晚期的构造变动主要受古亚洲洋关闭的影响,中生代的构造变动先后受南部特提斯洋、北部蒙古-鄂霍茨克洋和东部古今太平洋系统演化的影响,新生代的构造变动主要与阿尔金和东戈壁两条大型左行走滑断裂的幕式活动密切相关。根据石炭—二迭纪盆地的发育特征、烃源条件以及后期改造特征,在银额地区划分了3个不同级别的油气保存成藏单元与远景区,其中恩格尔乌苏断裂带以北中生代拐子湖-哈日凹陷下伏的二迭系为该区上古生界最为有利的油气远景区。此外,白垩纪裂陷盆地中凸起的石炭—二迭系岩层可能形成新生古储的潜山型油气藏,也是银额地区石炭—二迭系油气勘探的重要目标。(本文来源于《西北大学》期刊2019-06-01)

管彧照[4](2019)在《银额盆地居延海坳陷石炭二迭系后期改造及油气保存》一文中研究指出银额(银根—额济纳旗)盆地位于我国西北部,为一典型的改造型迭合盆地,也是我国目前油气勘探程度极低的含油气盆地之一。2007年以来中国地质调查局在银额盆地及其邻区石炭—二迭系中发现多套品质较好的烃源岩,2016年拐子湖凹陷拐参1井和哈日凹陷延哈参1井工业油气流的突破,显示该区石炭-二迭系具有良好的油气远景,有望成为我国北方油气勘探的新区、新领域。但自晚古生代以来该区经历多期次、不同形式的后期改造,致使地质特征、油气成藏条件复杂,制约着油气的进一步勘探。揭示石炭—二迭系盆地结构构造,厘定后期改造特征,对该区油气勘探意义重大。本文以银额盆地西部居延海坳陷为重点研究区,以区内地震、钻测井及岩心等资料为基础,结合周邻地质特征,对居延海坳陷石炭—二迭纪盆地地质结构、残留地层分布特征及后期改造过程进行详细的研究,基本明确改造的期次、类型及强度,并初步探讨后期改造对生烃及成藏的影响。依据18条地震剖面解译及钻井资料,发现居延海坳陷石炭系分布较为广泛,局部发育断陷结构;二迭系残存较为连续,未识别出控制沉积的断裂,具拗陷型广覆式沉积特点,石炭-二迭纪总体显示出裂陷盆地的结构特点;区内叁迭系-侏罗系主体缺失;下白垩统与下伏地层呈角度不整合接触,沉积受正断层控制明显,边部存在超覆现象,呈北东-南西向展布;新生界地层展布平缓分布广,但厚度较小。综合区内及邻区地质特征,认为研究区石炭—二迭纪主要经历了六期改造事件。第一期为二迭纪末—早中叁迭世,受近南北向的挤压应力影响,居延海坳陷覆盖区内石炭—二迭系发生变形,并遭受强烈抬升剥蚀,伴随强烈的岩浆活动。第二期为T_3—J_(1-2),研究区主体遭受隆升剥蚀,并在局部沉积上叁迭统和中下侏罗统。经上述两期持续的抬升剥蚀,区内二迭系顶面剥蚀量巨大,最大可达2000余米。第叁期为J_3,受南北向挤压影响,区内早中侏罗世及之前的地层变形强烈,白垩系及新生界则变形微弱,在北山地区和银额盆地东部发育一系列推覆构造,地层剥蚀强烈,伴随有岩浆活动。第四期为K_1,此时居延海坳陷受北东向伸展,发育一系列同沉积正断层,沉积巨厚的下白垩统地层,表现为差异埋深。第五期为K_1末—E,居延海坳陷内早白垩世控凹正断层在后期反转为逆断层,使下白垩统抬升并持续遭受剥蚀,剥蚀量恢复结果显示区内各凹陷边界剥蚀量大,而在凹陷沉降中心地区剥蚀量一般较小。第六期为N—Q,受喜山晚期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碰撞。青藏高原形成并向北扩展的影响,周缘造山带持续隆升,而居延海坳陷相对沉降,接受沉积。其中第一期、第叁期为主改造期。埋藏史研究发现各凹陷具有相似的埋藏历史,总体表现为“沉降—抬升—再沉降—再抬升”的模式,抬升剥蚀和迭合深埋对区内石炭—二迭系烃源岩生烃具有重要影响。生烃过程主要为“生烃—停止生烃—再生烃”。此外,广泛发育的海西、印支及燕山期的岩体一方面能促进区内烃源岩的热演化,另一方面也成为该区重要的储层,挤压变形形成的背斜圈闭也是区内重要的油气赋存场所。(本文来源于《西北大学》期刊2019-06-01)

[5](2019)在《智能建筑项目节能改造+后期运维是大趋势——专访泰杰赛副总经理杨玉峰》一文中研究指出想要刺激产品市场的持续增长,必须要有差异化和创新,才能打破市场产品同质化的局面,而节能改造便是一个突破点。根据《智慧城市建设发展前景与投资分析报告》预计,2020年我国建筑智能化市场规模可达数千亿元。其中,楼宇自控系统(BAS)作为智能建筑的核心部分,在智慧城市建设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近期,泰(本文来源于《机电信息》期刊2019年10期)

马波[6](2019)在《起重机械设备改造后期修复问题及预防措施》一文中研究指出对行车大车传动系统进行改造,提高承载能力,分析设备改造后期修复中出现的问题,给出解决办法,使设备运行效率得以提高,降低故障率,提高生产效率。(本文来源于《设备管理与维修》期刊2019年02期)

赵超[7](2018)在《湖南台AVID后期制作网络架构改造探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介绍了湖南广播电视台后期制作非编网络的改造情况,分析了现有后期制作生产模式的不足,Avid后期制作网络架构及其优化的必要性,阐述了Avid网络架构改造思路及改造后的情况,并提出改造后的应用思路。(本文来源于《现代电视技术》期刊2018年12期)

彭治超[8](2018)在《巴彦浩特盆地后期改造过程及油气地质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巴彦浩特盆地位于阿拉善地块东南缘,是经过不同时期、多次构造运动改造而形成的复合-迭加型盆地。前人对巴彦浩特盆地沉积地质条件展开了一定的研究,证实了该盆地可能保存有较厚的石炭系且具有良好的油气条件。但由于盆地地质情况复杂,后期改造强烈,油气勘探始终未能取得突破。因此,无论是从油气勘探还是科学研究方面,对研究区石炭纪之后的构造变动和后期改造进行综合研究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针对巴彦浩特盆地晚古生代沉积构造面貌不清、盆地后期改造强烈、断裂展布不清的问题,本次研究采用盆地周缘野外露头、盆地内部地震资料和钻井取心相结合的方法,从区域沉积-构造背景、盆地后期改造两方面入手,相互约束,明确盆地的改造形式、恢复盆地动态演化过程,进而确定后期改造对油气的地质意义。综合分析大量地震资料,结合前人研究成果,对盆地断裂特征、形成期次以及构造样式进行了系统总结。巴彦浩特盆地断层走向为北东向、北北东向、北西-北北西向和近东西向,其中以北北东向和北东向为主;断裂活动时期主要为石炭纪、晚侏罗世、晚侏罗世末-早白垩世以及新生代,部分断层具有继承性,呈现出多期活动的特点。由于盆地经历多期挤压隆升和伸展断陷,导致广泛发育挤压、伸展、走滑以及反转等构造样式,在研究区共识别出地堑-地垒组合、半地堑、阶梯状断层组合、裂陷伸展构造、纵弯背斜、断展背斜、迭瓦状逆冲断层组合、背冲构造以及对冲组合等9种构造样式。借助于盆地已有的钻井和地震资料,对研究区石炭系及其上覆地层的分布情况以及不整合面进行了综合分析,认为研究区石炭系遭受了晚海西-印支期、燕山期和喜山期3期构造运动的改造,改造类型主要有挤压褶皱变形、抬升剥蚀、迭合深埋和热力作用等。晚海西-印支期构造改造是整个盆地最强烈的改造期,造成了石炭系的差异抬升剥蚀,而燕山期构造改造主要是使石炭系强烈逆冲变形、抬升剥蚀和岩浆活动造成的热力改造,喜山期的改造是使石炭系进一步迭合深埋。巴彦浩特盆地石炭系后期改造整体上具有西强东弱、北强南弱的特征。且在后期改造的过程中,巴彦浩特盆地从早期到晚期堆积中心具有由南东向北西,再向北东方向顺时针迁移的规律,反映了不同时期构造改造方式的变化和盆地沉积动力学机制的变动。综合研究认为,巴彦浩特盆地自晚古生代沉积以来遭受了强烈的后期改造,尤其是晚海西-印支和燕山构造运动对于盆地的改造较为明显,使得石炭系烃源岩主要呈狭长带状分布在盆地的东部和南部坳陷。并且,燕山期广泛发育的岩浆活动促进了研究区烃源岩的演化,不同期次的隆升和沉降对油气的后期成藏也有较大的影响。(本文来源于《西北大学》期刊2018-06-01)

王轶嘉[9](2018)在《柴达木盆地东部石炭系盆地原形分析与后期改造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柴达木盆地北缘的东段地区(以下简称为柴东地区)是研究中国大陆构造演化的热点所在,在特提斯洋构造演化研究的工作中是工作的重点,在青藏高原隆升研究的课题中更是研究的重中之重。随着这几年对柴东地区勘探进程的深入,我们发现柴东地区的石炭系地层存在十分有利的一套生烃层系。对于柴东地区石炭系地层原型盆地的复原工作存在以下叁个问题,即(1)对柴达木盆地东部地区大地构造演化阶段认识仍然不够明朗;(2)对石炭纪的古大地构造环境做出的判定结论仍然存在争议,需要进一步探究:(3)柴达木盆地东部地区的石炭系后期构造改造研究仍需进一步深化,主要分析其对于石炭系构造变形(包括圈闭形成)的影响以及对地层剥蚀的影响。本文将通过野外露头观察结合前人资料,对不整合对应的柴东盆地的大地构造演化阶段进行逐一的分析:在得出柴达木盆地东部的沉积岩性岩相特征后,结合地化方面的相关资料,对石炭纪时期的大地构造环境进行重新的判断与认识;利用平衡剖面技术和原型盆地恢复技术,在得出盆地变形特征及构造样式,分析出石炭纪时期柴达木盆地东部不同区域的盆地类型的基础上,推测和分析出柴达木盆地东部石炭纪的盆地原形;利用平衡剖面技术,结合石炭纪之后不同地质时期大地构造演化运动性质与在柴东地区的响应结果,分析其盆地原形的后期改造作用,并对每个时期的应变程度做出定量的计算。(本文来源于《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期刊2018-05-01)

余武[10](2018)在《秭归盆地沉积充填过程及后期改造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秭归盆地大地构造位置特殊,中叁迭世以来盆地由海相克拉通盆地向前陆盆地的转变,开始沉积陆相碎屑岩地层,晚侏罗世以后盆地进入变形隆升剥蚀阶段。晚叁迭世早期,华北板块与扬子板块的NW-SE方向的碰撞使得秦岭大别山隆升为扬子北缘的前陆盆地区提供物源,扬子北缘的沉积沉降中心在黄陵背斜东部的荆当盆地,秭归盆地这一阶段接受沉积较少,可能存在一定程度的风化剥蚀作用。晚叁迭世-早侏罗世,扬子板块与华北板块的碰撞方向由NW-SE方向逐步转变为NE-SW,作用区域主要为秦岭大别造山带东段,前陆盆地区域逐步向西扩大,秭归盆地充填地层岩性为细砂岩夹煤层,沉积物粒度细,供给较少,地层较薄,气候为潮湿气候,盆地地势为东高西低,地层沉积厚度东薄西厚。物源来自盆地北部的秦岭地区花岗岩和沉积岩过渡带,邻区构造活动逐渐变强导致物源搬运距离逐渐变短。中侏罗世,扬子板块与华北板块的作用力方向为NE-SW,扬子北缘前陆盆地继续向西迁移。秭归盆地内充填灰绿色细砂岩夹紫红色泥岩,沉积相为辫状河叁角洲相和浅湖相,此时秭归盆地与邻区荆当盆地连通。气候在中侏罗世早期聂家山组由湿润气候转变为干旱气候,盆地内地层厚度无明显差异。晚期盆地东部黄陵地区的隆升,古水流方向由自北向南逐渐转变为自东向西。晚侏罗世,扬子北缘前陆盆地带继续向西迁移,秭归盆地地层内充填物岩性为灰绿色长石石英砂岩夹紫红色泥岩,沉积相为曲流河相。气候较为干旱。物源区主要为东部黄陵背斜沉积岩源区,北部秦岭花岗岩和沉积岩过渡带可能仍为盆地提供少量物源。晚侏罗世晚期-早白垩世,秭归盆地受大巴山逆冲推覆带指向SW的逆冲及江南雪峰构造带指向NW的逆冲使得扬子北缘前陆盆地进一步向西迁移的影响,形成叁期应力场(EW向、NNW-SSE向和NW凸出构造形迹),盆地主体轴向为SN向,南端轴向为NE-SW向。秭归盆地逐步萎缩,并于130Ma左右开始抬升剥蚀。晚白垩世以来,盆地在100-80Ma左右、40Ma左右和10-5Ma存在叁期强烈隆升,受黄陵背斜的影响盆地东部和中部隆升存在差异;盆地西南部由于应力场的集中及变形导致的地层倾角较小,剥蚀较快,使得盆地西南中叁迭世以后的地层剥蚀殆尽,而呈现“扳手”的特殊形态。(本文来源于《中国地质大学》期刊2018-05-01)

后期改造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苍峄铁矿带为山东省典型的"鞍山式"铁矿成矿带,其后期改造作用剧烈,控矿因素复杂。带内先后发现和评价了多个大、中型铁矿床,现区内露头及浅部矿体已基本查明,探求铁矿石资源量逾9亿t,仍未完全控制该矿带的延长和延深规模,其深部及外围隐伏资源潜力巨大。以往勘查工作侧重于各区段浅部矿体特征和规模的控制评价,对矿带赋存规律和找矿方向的研究存在不足。该文结合矿带内已查明矿床特征,对区内基底褶皱构造和断层构造开展了分析研究。基于褶皱控矿理论,将苍峄铁矿划分为5个主含矿带,以次级截矿断层为界,将各含矿带自西向东分为3个区段。从断层构造对控矿褶皱及含矿带的后期改造入手,对原始控矿褶皱进行了恢复重建。验证了太白向斜、石闫背斜、辛庄向斜和后大窑背斜为连续产出的复式褶皱,因褶皱构造向西倾伏,致使辛庄向斜向东剥蚀缺失,石闫背斜和后大窑背斜向西隐伏深潜,并有继续向西延伸的可能。进而分析了区内找矿远景,划分3个赋矿远景区,指明了该区今后的重点找矿方向。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后期改造论文参考文献

[1].陈燕.气田开采后期供电改造优化方案及应用[J].石油石化节能.2019

[2].安茂国.山东省苍峄铁矿带后期改造与找矿方向分析[J].山东国土资源.2019

[3].张少华.银额地区石炭—二迭纪盆地地质特征与后期改造[D].西北大学.2019

[4].管彧照.银额盆地居延海坳陷石炭二迭系后期改造及油气保存[D].西北大学.2019

[5]..智能建筑项目节能改造+后期运维是大趋势——专访泰杰赛副总经理杨玉峰[J].机电信息.2019

[6].马波.起重机械设备改造后期修复问题及预防措施[J].设备管理与维修.2019

[7].赵超.湖南台AVID后期制作网络架构改造探析[J].现代电视技术.2018

[8].彭治超.巴彦浩特盆地后期改造过程及油气地质意义[D].西北大学.2018

[9].王轶嘉.柴达木盆地东部石炭系盆地原形分析与后期改造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北京).2018

[10].余武.秭归盆地沉积充填过程及后期改造分析[D].中国地质大学.2018

论文知识图

孔店组硬石膏胶结现象、SYS-31和SYS-17柱状样顶部砂...青藏高原碰撞造山带成矿事件年代格架...土库曼斯坦晚侏罗世沉积相分布略图(...过胡7-胡14-胡83-1井地震剖面(北西-南东向)地震剖面

标签:;  ;  ;  ;  ;  ;  ;  

后期改造论文_陈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