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沪高速公路启动ADR计划

宁沪高速公路启动ADR计划

一、宁沪高速 推出ADR计划(论文文献综述)

周鸣宇[1](2020)在《基于主成分分析的高速公路上市公司财务绩效评价研究》文中指出近年来,高速公路上市公司的财务问题逐渐暴露出来,其资产负债比逐渐加大,财务风险不断提高,养护运营费用等逐年上涨等问题亟待解决。怎样使得企业持续稳健的发展已成为该行业的首要问题,而构建高速公路企业绩效评价体系则更能使得管理者客观地认识到企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研究高速公路上市公司财务绩效评价问题,有利于企业和投资者了解企业运行成果,帮助企业管理者和投资者采取正确的措施,以促进企业的发展和维护投资者的利益。论文以我国高速公路上市公司为例,从非控股法人股东的视角出发,对其财务绩效评价体系进行研究。论文首先阐述了研究背景及意义、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归纳了国内外财务绩效评价体系及评价方法,分析了高速公路企业及上市公司基本情况及财务绩效评价的必要性。然后,建立了基于非控股法人股东角度的高速公路上市公司财务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在此基础上运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对我国17家高速公路上市公司2016至2018年财务绩效进行实证分析,从非控股法人股东和高速公路上市公司两个方面提出相关对策与建议。论文有以下特点:一是从非控股法人股东的角度,具有针对性和实用价值;二是确定高速公路上市企业的财务业绩评估影响因素时,突破传统的财务指标选择,结合了非控股法人股东的关注点;三是采用理论和实证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构建财务绩效评价体系后运用主成分分析法研究。

顾文佳[2](2020)在《A+H交叉上市股价差异影响因素研究》文中指出

徐丽淑[3](2020)在《赣粤高速盈利质量分析及提升策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我国高速公路总里程不断扩大,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一方面,国家推出了众多的通行费减免政策,一定程度上削减了高速公路的通行费收入。另一方面,高速公路的债务余额逐年增加,收支存在严重的缺口,全国高速公路面临着严峻的债务还本付息压力。以上导致我国财政压力日益加大,高速公路难以实现良好的自我可持续发展,提升高速公路公司的盈利质量成为一种“生存驱动”。赣粤高速是江西省目前为止唯一的公路类上市公司,其经营管理的800多公里高速公路分布在江西省高速公路网的重要路段,处于全国高速公路网贯通东西南北的中间位置,对江西省及全国的交通运输和经济发展起到重要作用。研究赣粤高速的盈利质量,探索其盈利质量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并提出切实可行的赣粤高速盈利质量提升策略,对于赣粤高速的可持续发展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为:第一,运用因子分析法,从盈利性、盈利收现性、盈利持续性、盈利成长性四个方面建立高速公路盈利质量评价体系及模型。第二,对赣粤高速盈利质量进行横向和纵向的对比分析,通过对比分析发现盈利质量存在的问题。第三,深入探讨赣粤高速盈利质量存在问题的原因。第四,提出赣粤高速盈利质量提升的策略。本文的研究目的是提高赣粤高速的盈利质量,从而促进赣粤高速的自我可持续发展。本文以文献阅读为基础,使用因子分析法、比较分析法、比率分析法、趋势分析法和图表分析法展开研究。本文得出的结论如下:第一,赣粤高速的盈利质量在本文研究的15家高速公路上市公司中处于中等水平。赣粤高速的盈利成长性排名较好,盈利收现性排名一般,盈利持续性排名逐年下降,盈利性排名最差,赣粤高速的盈利质量问题主要出在盈利性及盈利持续性方面。第二,高额的债券融资影响了其盈利性;财政补贴的不确定性和高速公路业务难以可持续发展影响了其盈利持续性。第三,赣粤高速的盈利质量提升策略分别为融资创新降低利息费用;积极争取政策性支持,减少对现金形式的财政补贴的依赖;降本增效促进赣粤高速的高速公路业务可持续发展;实施“高速公路+”战略提升赣粤高速的整体竞争力。本文提出的盈利质量提升策略可以为赣粤高速开展未来的工作提供一定的参考,也可以为高速公路行业其他公司盈利质量的提升提供一定的启示。

李媛[4](2017)在《中国双重上市公司股票价格差异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发展,经济全球化程度不断加深。在经济全球化的带动下,金融全球化的趋势愈发明显,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国内金融市场与国际金融市场之间的联系都在不断加强,全球资金在更为广阔的市场进行优化配置,与此同时,世界各个国家和地区在金融政策、金融业务等方面的竞争和协调,也使全球金融成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金融市场作为金融活动的主要载体,金融市场全球化是金融交易全球化的重要一环。现阶段,金融管制导致的市场分割,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全球资本的流动。随着发达国家金融市场的不断完善,发展中国家新兴市场的筹备和发展,发达国家之间、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以及发展中国家之间资本市场进一步开放和融合,证券市场全球化的程度逐渐加深。在金融全球化的背景下,越来越多的企业选择境外上市,这不仅提高了金融开放的程度,促进了全球资本的流动,也打通了国内和国外两个证券市场,从而促进了全球金融市场的融合。对于我国大陆企业而言,除在大陆证券交易所上市之外,赴港上市已经成为趋势,A股和H股股票的价格差异也成为众所关注的焦点问题。本文在以往研究的基础上,以在大陆、香港证券交易所同时上市的双重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对股权分置改革的过程进行详细地阐述,并分析股权分置改革对A股和H股股票市场产生的影响。其次,本文对双重上市公司股票收益率与市场收益率之间的联动关系进行研究,并对股权分置改革前后,两者之间的关系进行对比分析。再次,本文对影响两地股票价格差异的因素进行分析,首次将双重上市公司的发展历程纳入到考察中,并着重探讨股权分置改革在其中的作用。最后,本文总结了研究结论,并对股票市场的发展与政策的实施,提出了建议与对策。本文的主要内容以及研究结论如下:首先,本文梳理了相关文献,对上市公司双重上市的动因,以及影响双重上市公司股票价格差异的因素进行了阐述,为文章的研究提供了基础。本文对影响公司双重上市的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进行了梳理,并对需求差异、流动性差异、信息不对称差异、风险差异等因素,在影响双重上市公司股票价格差异中的作用进行了说明。其次,本文对我国双重上市公司进行了界定,并对两地证券市场的发展进行了介绍。随着证券市场的不断发展,无论从上市公司数量,还是从股票市价总值、股票成交量、股票成交额等角度来看,中国证券市场都已经具备了相当大的规模,在各个方面不断进步和完善,资源配置不断优化,投融资渠道不断增加。证券市场在中国经济发展的各个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证券市场走向成熟的过程中,为中国经济提供了多种投融资服务。本文研究的中国双重上市公司,是指在中国大陆、香港证券市场同时上市的公司,由于香港具有较为完善的法律制度和经济体系,证券市场融资成本低廉,上市过程简洁,因而吸引了越多越多的企业在港上市,自从1993年7月15日青岛啤酒在香港上市以来,越来越多的公司进入到香港金融市场。在市场和政策的推动下,上市公司从H股上市后再回归A股的数量不断上升,上市公司在A股上市之后,选择去H股进行再融资的数量也陆续增加。由此,我国企业A股和H股双重上市的局面逐步形成。第三,本文对我国股票市场特有的股权分置现象进行了说明,并对在股权分置改革背景下,研究A股和H股股票价格差异的重要性进行分析。在对股权分置改革的整个过程进行详细地阐述之后,本文对股权分置改革包含的多个重要事件进行了研究,并采用事件研究法,对上市公司股权分置改革之后的首个交易日,以及上市公司第一个解禁交易日,A股和H股股票市场的反应进行对比分析。实证结果表明,首先,在对A股股票市场的研究中,在上市公司股权分置改革之后的首个交易日,A股的平均异常收益率显着为正,在事件窗口期内,累计异常收益率也显着为正,即股权分置改革对A股股票产生了显着地影响。而在上市公司第一个解禁交易日,尽管A股股票的平均异常收益率发生了下降,但并不是显着异于0的,事件窗口期内,A股的累计异常收益率也不是显着异于0的,说明市场对于A股限售股解禁的消息反应较为平稳。其次,在对H股股票市场的研究中,在上市公司股权分置改革之后的首个交易日,H股并没有明显的变动,但在之前的一个交易日,H股的平均异常收益率显着为正,表明在A股股权分置改革完成之前,H股股票市场已经对股权分置改革做出反应。而在上市公司第一个解禁交易日,H股股票市场基本没有受到影响,说明H股股票市场对A股限售股的解禁反应也较为平稳。第四,本文对双重上市公司股票收益率与两地证券市场收益率之间的联动关系进行了研究。由于A股和H股在不同的证券交易所上市交易,其收益率与两地证券市场收益率之间的联动关系,成为本文首先考察的问题。通过对A股和H股股票的对比分析,本章得到了如下结论:首先,A股股票收益率的变动,受到了大陆证券市场显着的正向影响,只有少数公司受到香港证券市场收益率变动的影响;H股股票收益率的变动,受到大陆和香港两地证券市场的共同影响,但香港证券市场收益率的变动,对H股股票收益率产生的影响更大。由于A股上市公司的上市地和主要业务均在中国大陆,因此,A股受到了大陆证券市场的显着正向影响,H股则与香港证券市场中的股票更相似。其次,在股权分置改革之后,A股仍然主要受大陆证券市场收益率变动的影响,且大部分公司受大陆证券市场收益率变动的影响增强;H股仍然受到两地证券市场收益率变动的共同影响,且在股权分置改革之后,部分上市公司受到大陆证券市场收益率变动的影响增强。第五,本文对我国双重上市公司股票价格差异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实证结果表明,首先,随着A股股票相对供给量的增多、相对风险的增加以及相对流动性的降低,A股和H股股票价格的差异缩小。此外,人民币的升值也会缩小两地股票价格的差异。其次,在考虑我国双重上市公司的不同发展阶段之后,上述结果没有发生实质的改变。在双重上市公司发展的第二、第三和第四阶段,两地股票价格差异都有不同程度的减少,鉴于发展的第二阶段在股权分置改革提出之后,侧面验证了股权分置改革在两地股票价格差异中的作用,即在股权分置改革之后,两地股票价格差异逐步缩小。再次,股权分置改革之后,A股和H股股票价格差异不断缩小,在去除时间趋势的影响之后,上述结果没有发生明显的改变。在A股逐步实现自由流通的过程中,随着A股流通股的增加,A股和H股股票价格差异不断缩小。最后,在因变量的选择上,本文使用股票收盘价格和考虑分红派息后的股票价格进行对比,结果并没有产生差异。第六,在经济全球化的影响下,我国资本市场的开放程度不断增加,我国A股市场和H股市场也更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股票市场的市场分割现象逐步缓解。根据以上结论,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本文提出了如下政策建议:进一步推进资本市场开放,拓宽投资渠道,改善股票市场信息不对称现状,完善监管措施。

步君[5](2016)在《江苏高速公路BOT模式内部控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我国高速公路自从1980年实现从无到有的突破以后,即开始进入爆发式的建设阶段。根据公布的相关统计数据,截至2014年底,我国大陆高速公路的已通车总里程达到11.195万公里。而高速公路建设本身对资金量的需求特别巨大,而政府财力始终有限,在高速公路建设时所面临的财政资金缺口是全球大部分国家所面临的普遍难题。为了响应在社会公共服务领域中国政府大力推广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的号召,我国的的高速公路建设也更多的引入BOT模式。江苏省高速公路的建设大部分也采用B0T模式,但又有其独特的一面,江苏省高速公路采取“投资、建设、运营”完全独立的模式,即高速公路的投资主要由代表江苏省政府的江苏交通控股有限公司或其下属上市公司平台宁沪高速以及地方政府的国有投资平台或地方引入的社会资本进行投资(资本金中江苏省政府与地方政府出资比例一般为7:3);高速公路的建设过程则由江苏省高速公路建设指挥部统筹江苏省地方各市高速公路建设指挥部完成;高速公路的运营则有单独成立的高速公路运营项目公司进行。该模式中包含了上市公司(不仅代表大股东利益,更需代表全体股东利益),省政府代表(作为公共服务的最终提供载体)、地方国资代表(需代表地方政府利益)、地方民间资本(需代表私人公司的利益),各方利益诉求不同,如何实现对江苏省高速公路投资、建设、运营阶段的管理,如何达到各方利益的平衡,如何发挥高速公路的最大经济效益和公共效益,成为大家重点关注的问题。2008年5月22日,《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的出台,为高速公路项目在建设、运营和移交三个阶段全面建立部控制体系,提供了有力的依据、明确的目标和科学的指引。因此,本文主要运用C0S0的风险管理框架和《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以及配套指引中关于内部控制五要素的阐述,对江苏省高速公路B0T模式的内部控制实践进行研究和探讨。本文首先回顾了内部控制的理论基础和发展阶段,并对国内外内部控制核心理论进行归纳总结,进而演绎得到国内外内部控制理论对高速公路B0T模式内控体系建立的指导性意义。其次,本文阐述高速公路B0T模式的发展特点和B0T三阶段的具体过程,从而提出高速公路B0T模式三个阶段的阶段性内部控制风险和控制目标,根据内部控制中关于内控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和内部监督的五要素理论,探讨建立高速公路B0T模式的内部控制体系框架。最后,本文以XY高速公路为例,结合本文提出的内部控制思想,分析XY高速公路项目内部控制情况,并提出完善该项目建设-运营-移交三阶段内部控制的建议。本文旨在为完善江苏高速公路BOT模式中建设、运营和移交三个阶段内部控制体系提供一些合理化建议。

冯易[6](2012)在《中国推出国际板的影响及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所谓国际板是指境外企业在A股发行上市的板块。这些境外企业在A股上市后,因其“境外”性质而被划分为“国际板”。国际板实际上是我国出于习惯对境外企业境内上市的一种别称。2009年国务院发布的战略报告提出,到2020年将上海建成与中国经济实力以及人民币国际地位相适应的国际金融中心。至此,中国国际板的推出正式被提上议程。国际板的建立可以帮助一国吸引境外优秀企业,提高境内证券市场的国际地位,有利于一国资源的合理配置。中国上交所想要增加其国际影响力并且跻身世界一流的证券交易所,那么必须要建立国际板。本文首先通过对境外企业境内上市基本理论的介绍并结合中国实际情况,提出外国企业来我国国际板上市的主要动机。同时,通过研究日本、欧美国家和新兴国家及特殊地区国际板建设的经验教训,给我国国际板提供一些参考意见。然后通过A股和B股股指以及H股价格的反应来分析推出中国国际板对股票市场可能造成的影响,其中对于H股价格的分析主要是选择A+H股作为样本,通过分析其在A股上市前后股价的变化来判断中国推出国际板可能会对拟赴国际板上市的H股公司价格造成何种影响。同时,通过对上市方式、证券发行审核制度以及证券法规效力的讨论来研究中国推出国际板对人民币国际化以及监管体系的影响。最后,根据国际板的影响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本文最终得出了以下几个主要结论:(1)国际板推出对于A股、B股股价有着一定的负面影响。对A股市场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估值和资金分流上,对B股市场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市场对于B股未来趋势的不确定性,国际板推出后B股市场不再有存在的必要,可以通过A股和B股合并的方式实现B股的退出机制。(2)国际板对H股公司股价的影响主要是来自市场预期和市盈率差异两个方面,H股公司赴中国国际板上市对于香港市场上的H股长短期价格均有正面的效应,其在A股市场的股票价格要高于香港市场股票价格,且短期内A股市场的波动性要强于香港市场。此外,银行、保险类市值较大的H股股票的两市场价差相对较小。(3)虽然存托凭证方式更有利于人民币国际化的进程,但是考虑到中国资本市场还不够成熟,应该在国际板建设初期以直接发行的方式引入红筹股公司作为缓冲期,当监管水平和相应法规成熟以后再使用人民币计价的存托凭证方式,最终实现人民币的国际化。(4)中国国际板推出后的短期内应该继续使用核准制作为境外企业上市的审核制度,但在长期内可以尝试搭配使用注册制和核准制的手段。同时,应该加强跨境监管合作机制,提高对违规行为的监管能力。

彭伟[7](2012)在《我国A+H双重上市公司绩效比较分析》文中提出20世纪70年代以来,伴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不断发展和各国金融管制的逐步放松,企业跨境双重上市成为国际资本市场的一个普遍现象,相应的,企业的跨境股权融资决策引起了众多专家学者的广泛关注,并使得双重上市问题成为学界研究热点之一。我国企业的双重上市实践比较晚,目前比较突出的表现为A股和H股双重上市,在借鉴西方各种理论假说的基础上,我国学界关于A+H双重上市的研究总体上集中于宏观层面的政策探讨和微观层面的经验检验,宏观层面较多的探讨双重上市的可行性问题,微观层面则围绕着双重上市的融资机制、双重上市的动因以及双重上市特有的折价等问题而展开。相对而言,在国内诸多的研究中,虽然较多的探讨了双重上市的直接效果,即双重上市的短期市场反应或长期市场表现,但是对于双重上市公司的经营绩效这种间接效果问题并没有予以足够的重视。因此,为了深入的考察虚拟层面的资本运作和实体层面的经营表现的关系,本文基于我国企业A+H双重上市的独特特点,以A+H双重上市企业作为研究对象,在构建双重上市行为影响企业经营绩效的内在机制的基础上,对我国A+H双重上市企业的绩效变化进行比较研究。根据本文的研究思路,全文共安排了六章内容:第一章为绪论,主要介绍本文的选题背景以及研究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在此基础上,对本文所涉及到的核心概念及其范畴进行了界定,同时阐述了本文的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并概括说明了本文研究中的创新之处以及存在的不足等问题。第二章为相关理论和文献的回顾综述,重点阐述了双重上市的各种理论假说,如市场分割假说、约束理论和公司治理理论等,以及双重上市行为所带来的各种理论效应,在梳理和归纳双重上市相关理论以及经验研究文献的基础上,进一步构建了双重上市影响企业绩效的机制框架。第三章以我国A+H双重上市企业为对象,在分析我国双重上市的制度背景和市场环境的基础上,采用描述性方法考察了我国A+H企业双重上市的现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从上市顺序、行业分布、上市时间等多个角度探讨了我国A+H企业双重上市的特征。第四、五章为本文的实证研究。第四章基于纵向的时间维度,以企业自身作为比较基准,使用单一绩效指标和综合绩效指标对A+H企业双重上市前后共6年的绩效情况进行了比较,结果发现,我国A+H企业双重上市后的绩效水平存在下滑的趋势,但是A+H企业双重上市后的绩效变化呈现出阶段性U型反转特征。在纵向比较的基础上,第五章从横向角度,引入对照组作为比较基准,通过对我国A+H双重上市企业(双重组)与纯A股企业(对照组)的比较,进一步探讨了双重上市行为对企业经营绩效的影响,结果表明,A+H企业的绩效水平显着低于纯A股公司,但是从长期来看,A+H双重上市公司和纯A股公司的绩效差距存在逐渐缩小的趋势。第六章为结论和政策建议,在总结本文主要研究结论的基础上,本文从企业、证券市场和政府部门等不同角度提出了相应的政策性建议。对于企业而言,需要考虑自身发展所需要的资本金的规模,不要毫无节制的对资本金贪多而无法消化;需要充分论证新增项目,尤其是募集资金投资项目的风险;需要充分结合公司市场、股东结构等论证双重上市的成本与收益;企业一定要有能够根据自身发展需要,进行必要的退市或卖壳的决策。对于证券市场,需要进一步放松A股上市公司去H股等其他与我国签署监管合作的国家和地区的证券市场上市;需要弱化H股上市公司回归A股的行政审批程序,加强法规建设以及违法事件的事后惩处;需要进一步加强从严的信息披露标准,减少信息披露的差异。对于政府监管部门,需要进一步做好法制和执行机制完善的基础工作,从企业以及高管个人诚信入手,构建约束上市公司及其高管的整体框架。从产业管理部门的角度来看,需要进一步加强产业目录的修订,明确产业项目审批的标准。从外资管理部门的角度来看,需要进一步在反垄断的基础上,降低我国企业投资进出国门的门槛。从外汇管理部门的角度来看,需要为企业发展,经济的国内外互动提供有监管的通畅渠道。本文研究中的创新之处主要包括:构建了双重上市影响企业经营绩效的机制框架;对我国A+H双重上市的最新发展现状及其特征进行了系统的分析;运用统计比较和回归检验的实证方法深入研究了双重上市对我国A+H企业经营绩效的影响。

周东洲[8](2011)在《中国企业交叉上市及其成长研究 ——基于H股回归A股的经验》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经济全球化与国际资本流动自由化,国际资本市场上有越来越多的企业进行交叉上市融资。截至2010年12月底,我国在香港和内地交叉上市的公司已达66家。目前上海国际板的建设已经提上了议程,并且国际板会首先考虑在香港上市的红筹股公司回归A股。将来会有更多的H股公司和红筹股公司回归A股实现交叉上市。本文从理论和实证两个方面研究交叉上市对企业外源融资成长率所产生的影响。理论方面,总结出了交叉上市对企业成长作用的两个方面:扩展融资渠道和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实证方面,收集了1993-2009年我国55家交叉上市公司的数据,分别对样本进行了纵向研究和横向研究。纵向研究的结果表明,交叉上市公司中制造业、采掘业和交通运输业占80%以上,且交叉上市公司大多处于行业领先地位。通过统计分析表明,交叉上市后样本的外源融资成长率会大幅度提高,而这种提高对于制造业最为明显,而对于采掘业和交通运输业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外源融资成长率下降。本文认为,这一现象产生的原因可能是制造业竞争更为充分,交叉上市前面临更强的融资约束,交叉上市能够缓解企业的“资金饥渴”,企业能够实现更多的投资机会。而交通运输业和采掘业则正好相反,它们处于不完全竞争的行业,交叉上市前已经在资本市场占据了有力地位,交叉上市的效应不明显。横向研究是通过对比公司法剔除宏观经济波动的影响来进行分析,采用面板数据中的随机效应和固定效应模型分别进行分析,得出的结果是交叉上市后,上市公司的外源融资成长率会提高,这种提高在统计上是显着的。最后,对有关交叉上市和国际板的建设提出了一些建议。

柯建飞[9](2011)在《中国公司交叉上市的影响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交叉上市是指同一家公司在两个或者多个证券市场上市的行为,通常指同一家公司在两个不同国家或地区的证券市场上市的行为。中国公司交叉上市现象伴随着中国资本市场的发展而发生。截止2010年底,共有66家中国公司在中国A股市场和香港H股市场交叉上市,并有多家公司在中国境内、香港、美国和英国等证券市场进行三重或四重交叉上市。中国交叉上市公司大都是国有或国有控股的大型公司,主要分布在采掘业、制造业、交通运输以及金融等行业,是国民经济重要的微观基础,也是中国证券市场的中坚力量。通过这些公司在相对成熟的境外市场交叉上市,可以促进中国证券市场规范化发展,推动中国证券市场不断与国际市场接轨。目前,国内有关交叉上市的研究刚刚起步,相关的研究可以拓展中国企业改革和资本市场发展理论,丰富和完善交叉上市研究的理论体系。相关的研究可以为政府相关部门准确把握市场动态,制定相应的政策提供依据,也可以为公司、投资者作出决策时提供有益的参考。本文研究立足国内,结合中国特色的经济发展背景,以中国公司在国内A股市场和香港H股市场交叉上市行为为研究对象,运用实证方法对中国公司交叉上市的影响进行了较为全面的研究——从公司的角度考察了交叉上市对公司治理和经营绩效的影响;从投资者的角度考察了交叉上市的市场反应;从市场互动的角度考察了交叉上市的价格发现和波动溢出效应。三个方面层层递进,构建了一个研究中国公司交叉上市影响的相对完整的新框架。首先,本文从公司、投资者和市场互动三个角度将国内外有关交叉上市影响的研究文献进行全面梳理,为本文研究提供必要的理论基础和经验证据。第二,结合中国资本市场的发展进程,本文对中国公司交叉上市的背景进行介绍:回顾了中国公司交叉上市的历程;评价了交叉上市模式的变迁;分析了中国交叉上市公司的特征。第三,从公司的角度,本文考察了交叉上市对公司治理和经营绩效的影响。本文以控股股东对公司资金的占用量作为衡量公司治理水平的变量,运用Logit模型进行实证研究,结果显示,中国交叉上市公司控股股东占用公司资金的比例比非交叉上市公司低,交叉上市可以改善公司的治理结构,提高投资者保护水平。进而,本文建立一个多指标综合评价体系,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对公司在交叉上市后三年时间里的经营绩效变化进行考察,结果显示,总体上,公司在交叉上市后业绩下滑明显。本文根据行业、交叉上市模式等对公司业绩变化进行了对比分析,认为交叉上市费用、效益无法立刻显现、会计操纵、经营不当等原因导致了公司业绩下滑。第四,从投资者的角度,本文考察了交叉上市的市场反应。投资者市场反应主要体现在同行业公司和交叉上市公司本身的股票价格变化上,因此也可称为同行业公司的市场反应和交叉上市公司的市场反应。本文运用事件研究法,选择多个事件日,通过计算累积超常收益,并根据交叉上市模式的不同进行分组,从同行业公司和交叉上市公司本身两个视角,首次全面考察了交叉上市的市场反应,揭示了其中的规律。本文研究发现,总体上,公司以“先H后A”和“A+H同步”模式交叉上市给同行业公司带来了正面影响;公司以“先A后H”模式交叉上市给同行业公司带来了负面影响,但给交叉上市公司本身带来了正面影响。第五,从市场互动的角度,本文考察了交叉上市的价格发现和波动溢出效应。本文根据Gonzalo和Granger(1995)提出的永久暂时模型,以AH股A指数和AH股H指数的对数序列进行建模,对交叉上市的价格发现进行了考察,研究发现,中国A股市场占相对主导地位,价格发现贡献率达54.12%。本文还建立多元GARCH模型,对中国A股市场和香港H股市场之间的波动溢出效应进行考察,研究结果表明,中国A股市场对香港H股市场具有更强的波动溢出现象,进一步印证了中国A股市场在价格发现上的优势。最后,本文在研究结论的基础上对政府相关部门、公司、投资者提出了政策建议,同时也指出了本文研究的局限性和后续研究设想。

李双飞[10](2010)在《A股和H股市场双重上市股票的价格差异与套利决策》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中国证券市场已成为一个最重要新兴市场,股票市值居全球第三位,近年中国资本市场逐步完善、开放,政府鼓励境内企业的境外上市、逐步提高合格的境外投资者(QFII)A股投资额度、核准新的QDII、2001年对A股个人投资者开放B股市场、融资融券业务和股指期货适时推出等一系列举措完善了A股市场的交易机制,同时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境内外资本市场的融合,逐步受到学术研究者的关注。现阶段,从资本流动的限制角度来看,境内外市场是完全分割的市场,只有QFII和QDII可以跨市场直接投资,而QDII主要以投资香港市场的红筹股为主,然而次贷危机的爆发使得境内机构投资者损失惨重,因此研究具有实践价值的跨市场投资理论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以A股和H市场双重上市股票为研究对象,主要解决两个问题:第一、国外关于证券市场分割的理论大多基于资本自由流动的市场并呈现外资股溢价,而AH股市场却与此相反,那么现有的理论是否可以解释双重上市A股相对于H股的溢价?第二、按照一价定律,存在价差即可产生套利,然而现实情形是股票跨市场转换存在限制,那么A股和H股还存在套利机会吗?如果存在,应该如何实施套利策略。基于以上两个问题,主要研究内容从价格差异与套利策略两个方面展开,第二章作为背景主要回顾和评述了市场分割的相关理论:需求差异理论、信息不对称理论、流动性差异理论、投资理念差异理论,最后根据A股和H股市场的特点建立了综合理论模型;简要分析了市场分割的度量方法,并从收益相关的角度比较分析了AH股之间的动态联系。由于跨市场套利存在制度上的障碍,借鉴统计套利中匹配交易的原理,对统计套利理论的相关理论和方法作了介绍。第三、四章解决了第一个问题,分别从理论与实证来分析了A股和H股的价格差异。第三章拓展了Chan K (2008)的理论模型,建立了完全信息下的均衡股价模型和基于信息吸收比重的H股均衡价格模型,提出了另外一个影响AH股价格差异的重要因素——信息吸收比重,并从理论上证明了其对价格差异存在非线性的影响,探讨了信息投资者比例对价差的影响,证明了信息吸收比重对AH股价差的影响不会低于信息投资者比例对价差的影响,最后分析了不同的市场偏好系数对价差的影响。第四章从实证出发,选取55家AH股上市公司为样本,以日、周交易数据为基础分析了从2000年1月1日至2008年7月30日AH股比价的影响因素,提出了度量信息不对称的新指标——信息吸收程度,采用了非流动、价格振幅来度量流动性和风险,并利用面板数据模型检验了信息不对称假说、流动性假说、风险差异假说和需求差异假说,并在经验模型的基础上进一步讨论了投资者偏好、利率、市场收益率对AH比价的影响,主要研究结论如下:信息不对称、流动性差异、风险差异和需求差异均对AH比价有较强的解释力,但用交易量和Amihud(2002)非流动性指标计算出的流动性对AH比价的影响相反,其中交易量的影响与预期的一致;此外,本文还证明了用公司规模来作为信息不对称的度量指标是不合理的,投资者偏好的变化是影响AH比价的最主要因素,2002年9月是偏好变化分界点。第五、六章解决了第二个问题,由于AH股间跨市场股票转换限制且A股市场暂未实施卖空交易,跨市场套利存在制度上的障碍,借鉴美国对冲基金早期的操作方法——匹配交易的思想,而匹配交易的基础是均值回复,因此第五章设计了非线性均衡方法来检验均值回复,从而证明套利机会的存在。通过建立双变量的STAR模型来实证检验均值回复得出了理想的实证结论:A股和H股双重上市股票价格变化确实是非线性变化的,而且A股价格回复均衡的速度大于H股,因此A股市场将比H股市场更有可能获得套利机会,换角度来说是A股市场更具价格发现功能。在存在套利机会的基础上,第六章设计了具体的套利策略并计算了规模最大的17家双重上市公司套利收益与风险。借鉴Chen(2002)的统计套利模型,考虑A股市场存在卖空限制,构建了等量股数的FS策略、等量金额的FP策略和最优对冲比的OH策略三种统计套利策略,利用AH股双重上市公司的股价数据进行了计算分析,实证发现:与OH策略相比,最简单的FS策略和FP策略能较好的产生套利收益,即使在A股存在卖空限制的情形下个别股票也能产生较高的年收益率。然而,在三种统计套利策略中暂未考虑交易成本、价格冲击成本等因素,香港市场在股票价格下跌过程中可能禁止卖空等措施会使得套利受到限制,因此从本文的统计套利策略到实务操作还需要考虑更多约束。

二、宁沪高速 推出ADR计划(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宁沪高速 推出ADR计划(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主成分分析的高速公路上市公司财务绩效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文献评述
    1.3 研究内容及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本章小结
第2章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2.1 财务绩效评价相关概述
        2.1.1 财务绩效评价的定义
        2.1.2 财务绩效评价构成要素
    2.2 财务绩效评价的基本方法
        2.2.1 主观赋权法
        2.2.2 客观赋权法
    2.3 相关理论
        2.3.1 委托代理理论
        2.3.2 权变理论
        2.3.3 利益相关者理论
        2.3.4 内部控制理论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高速公路上市公司财务绩效评价现状分析
    3.1 高速公路公司概况
        3.1.1 高速公路公司发展现状
        3.1.2 研究对象介绍
    3.2 高速公路上市公司财务绩效评价分析
        3.2.1 高速公路上市公司财务概况
        3.2.2 高速公路上市公司绩效评价现状分析
    3.3 高速公路公司财务绩效评价的问题分析
        3.3.1 权益资本成本关注度低
        3.3.2 会计利润受到控制
        3.3.3 股东投资收益被忽视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构建高速公路上市公司财务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4.1 财务绩效评价指标选取原则
    4.2 财务绩效评价指标选取依据
    4.3 财务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内容
        4.3.1 投资分红能力指标
        4.3.2 盈利能力指标
        4.3.3 运营能力指标
        4.3.4 成长能力指标
        4.3.5 偿债能力指标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高速公路上市公司财务绩效评价实证研究
    5.1 数据来源与样本选择
        5.1.1 数据来源
        5.1.2 样本选择
    5.2 评价方法
        5.2.1 主成分分析法概述
        5.2.2 主成分分析法的基本步骤
    5.3 实证分析
        5.3.1 财务绩效评价体系的主成分分析
        5.3.2 实证分析结论
    5.4 财务绩效的优化建议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3)赣粤高速盈利质量分析及提升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
        1.1.3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盈利质量评价的研究现状
        1.2.2 高速公路盈利质量的提升策略
        1.2.3 文献述评
    1.3 研究思路和研究内容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和研究创新点
        1.4.1 研究方法
        1.4.2 研究创新点
第2章 高速公路盈利质量理论概述
    2.1 概念界定
        2.1.1 高速公路概念界定
        2.1.2 盈利质量概念界定
    2.2 盈利质量理论基础
        2.2.1 利润最大化理论
        2.2.2 利益相关者理论
        2.2.3 可持续发展理论
    2.3 高速公路盈利质量评价体系及模型构建
        2.3.1 盈利质量评价体系的设计原则
        2.3.2 盈利质量评价的关键方法——因子分析法
        2.3.3 高速公路盈利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
        2.3.4 高速公路盈利质量综合评价模型的构建
第3章 赣粤高速盈利质量现状分析
    3.1 赣粤高速简介
    3.2 赣粤高速盈利质量横向对比分析
        3.2.1 15家高速公路上市公司的盈利质量整体情况
        3.2.2 2016-2018年赣粤高速盈利质量横向对比分析
    3.3 赣粤高速盈利质量纵向对比分析
        3.3.1 赣粤高速盈利性分析
        3.3.2 赣粤高速盈利收现性分析
        3.3.3 赣粤高速盈利持续性分析
        3.3.4 赣粤高速盈利成长性分析
    3.4 赣粤高速盈利质量的分析结果
        3.4.1 赣粤高速盈利质量处于中等水平
        3.4.2 赣粤高速盈利质量存在的问题
第4章 赣粤高速盈利质量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4.1 高额债券融资对赣粤高速盈利性的影响分析
        4.1.1 利息费用影响了赣粤高速的盈利性
        4.1.2 高额债券融资影响了赣粤高速的利息费用
    4.2 高额财政补贴对赣粤高速盈利持续性的影响分析
        4.2.1 非经常性损益影响了赣粤高速的盈利持续性
        4.2.2 高额财政补贴影响了赣粤高速的非经常性损益
    4.3 高速公路业务对赣粤高速盈利持续性的影响分析
        4.3.1 主营业务影响了赣粤高速的盈利持续性
        4.3.2 高速公路业务影响了赣粤高速的主营业务
第5章 赣粤高速盈利质量的提升策略
    5.1 融资创新降低赣粤高速的利息费用
        5.1.1 打通多方融资渠道和采纳新的融资形式
        5.1.2 积极争取江西省政府收费公路专项债
        5.1.3 积极争取国家开发银行贷款和国债转贷资金
    5.2 积极争取政策性支持促进赣粤高速的可持续发展
        5.2.1 积极争取经营方面的政策性支持
        5.2.2 积极争取土地方面的政策性支持
        5.2.3 积极争取融资方面的政策性支持
    5.3 降本增效促进赣粤高速的高速公路业务可持续发展
        5.3.1 多措并举提高高速公路的运营收入
        5.3.2 技术创新降低高速公路的成本费用
    5.4 实施“高速公路+”战略提升赣粤高速的整体竞争力
        5.4.1 “高速公路+旅游”战略
        5.4.2 “高速公路+物流”战略
        5.4.3 赣粤高速实施“高速公路+”战略的建议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2016年盈利质量综合得分的SPSS运算过程
附录B :2017年盈利质量综合得分的SPSS运算过程
个人简历
致谢

(4)中国双重上市公司股票价格差异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本文的研究思路和方法
1.4 本文的创新与特色 第2章 文献回顾
2.1 关于双重上市动因的文献综述
    2.1.1 市场分割假说
    2.1.2 流动性假说
    2.1.3 投资者认知假说
    2.1.4 信号假说
    2.1.5 融资约束假说
    2.1.6 信息披露假说
    2.1.7 绑定假说
2.2 关于双重上市公司股票价格差异的文献综述
    2.2.1 需求弹性差异
    2.2.2 流动性差异
    2.2.3 信息不对称差异
    2.2.4 风险差异
    2.2.5 汇率因素 第3章 中国双重上市公司概述
3.1 双重上市公司的界定
3.2 两地证券市场概述
    3.2.1 A股股票市场概述
    3.2.2 H股股票市场概述
3.3 双重上市公司的发展历程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股权分置改革对双重上市公司的影响
4.1 研究股权分置改革的意义
    4.1.1 股权分置改革概述
    4.1.2 股权分置改革与A+H股票价格的联系
4.2 研究设计与研究方法
4.3 实证结果分析
    4.3.1 股权分置改革对A股股票市场的影响
    4.3.2 股权分置改革对H股股票市场的影响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双重上市公司股票与市场联动性研究
5.1 研究目的与研究思路
5.2 样本选择与数据说明
5.3 实证研究设计及结果分析
    5.3.1 实证研究设计
    5.3.2 实证结果分析I
    5.3.3 实证结果分析II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双重上市公司股票价格差异研究
6.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6.2 变量选择与数据说明
    6.2.1 变量选择
    6.2.2 数据说明
6.3 双重上市公司股票价格差异研究
    6.3.1 模型设定
    6.3.2 实证结果分析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7.1 研究结论
7.2 启示与政策建议
    7.2.1 推进资本市场开放
    7.2.2 拓宽投资渠道
    7.2.3 改善股票市场信息不对称现状
    7.2.4 完善监管措施 参考文献 附录1 双重上市公司股票价格差异统计表 附录2 面板数据周度回归结果(调整价格) 附录3 面板数据日度回归结果(收盘价格) 附录4 面板数据日度回归结果(调整价格)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5)江苏高速公路BOT模式内部控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文献回顾
    1.4 研究方法、创新和技术路线
第二章 内部控制理论及其对高速公路BOT模式的启示
    2.1 内部控制的理论基础和发展阶段
    2.2 国外COSO理论以及中国内部控制体系
    2.3 高速公路BOT模式特点及流程
    2.4 内部控制理论对高速公路BOT模式内控体系建立的指导性意义
第三章 江苏省XY高速公路内部控制的现状与问题研究
    3.1 江苏省高速公路的模式
    3.2 江苏省XY高速公路基本情况
    3.3 江苏省XY高速公路内部控制现状
    3.4 江苏省XY高速公路内部控制存在问题
第四章 江苏省高速公路BOT模式的内部控制实施建议
    4.1 江苏省高速公路BOT模式内部控制框架的完善
    4.2 江苏省高速公路BOT模式的风险评估
    4.3 江苏省高速公路BOT模式控制活动的实施建议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6)中国推出国际板的影响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国外文献综述
        1.2.2 国内文献综述
    1.3 研究思路与基本框架
    1.4 创新点与不足
2 跨境上市动机及国际板发展现状
    2.1 跨境上市动机分析
        2.1.1 跨境上市的概念
        2.1.2 跨境上市的分类
        2.1.3 跨境上市的动机
    2.2 全球国际板发展现状分析
    2.3 各国建设国际板的经验教训
        2.3.1 日本国际板失败的教训
        2.3.2 欧美国际板建设的经验
        2.3.3 新兴国家及特殊地区国际板建设的经验
3 中国推出国际板的影响
    3.1 对股票市场的影响
        3.1.1 对A股市场的影响
        3.1.2 对B股市场的影响
        3.1.3 对H股公司股价的影响
    3.2 对人民币国际化的影响
        3.2.1 中国存托凭证方式对人民币国际化的影响
        3.2.2 直接发行上市方式对人民币国际化的影响
    3.3 对监管体系的影响
        3.3.1 对证券发行制度的影响
        3.3.2 对监管手段的影响
4 中国推出国际板的对策
    4.1 保持境内股票市场的稳定
        4.1.1 确保A股市场的稳定
        4.1.2 加快建设B股退出机制
    4.2 加快金融国际化建设步伐
        4.2.1 促进资本市场的国际化
        4.2.2 促进人民币国际化进程
    4.3 完善国内证券监管体系
        4.3.1 完善证券发行制度
        4.3.2 加强跨境监管合作机制
5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7)我国A+H双重上市公司绩效比较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第1节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与问题的提出
        1.1.2 选题的研究意义
    第2节 基本概念与研究范畴的界定
        1.2.1 双重上市
        1.2.2 长期绩效
    第3节 研究思路与内容设计
    第4节 研究方法、创新与不足
第2章 文献与相关理论综述
    第1节 国外跨境双重上市理论的发展
        2.1.1 关于双重上市动因的理论解释
        2.1.2 关于双重上市影响的经验研究
    第2节 国内对跨境双重上市理论的检验
        2.2.1 关于 A+H 双重上市动机的分析与检验
        2.2.2 关于 H 股对 A 股折价问题的研究
        2.2.3 关于 A+H 双重上市效应的研究
    第3节 跨境双重上市影响企业绩效的机制框架
        2.3.1 对现有研究的简要评述
        2.3.2 双重上市影响企业经营绩效的机制框架
第3章 我国 A+H 双重上市的发展现状与特征分析
    第1节 我国企业海外上市发展历程
    第2节 我国 A+H 双重上市历程与现状
        3.2.1 我国 A+H 双重上市历程
        3.2.2 我国 A+H 双重上市现状
    第3节 我国 A+H 股双重上市的特征分析
        3.3.1 A+H 双重上市的顺序
        3.3.2 A+H 双重上市公司的行业分布
        3.3.3 A+H 双重上市的国内区位分布
        3.3.4 A+H 双重上市的企业性质与质量
        3.3.5 A+H 双重上市的时间间隔
        3.3.6 A+H 双重上市的股票价格
第4章 我国 A+H 双重上市公司绩效的纵向比较
    第1节 理论假说与研究设计
        4.1.1 理论假说
        4.1.2 研究设计
    第2节 样本选择、相关变量与数据说明
        4.2.1 样本选择
        4.2.2 变量选择
        4.2.3 数据说明
    第3节 实证结果及其分析
        4.3.1 双重上市公司绩效的总体比较
        4.3.2 根据双重上市顺序的比较
        4.3.3 双重上市公司绩效变化的计量回归检验
    本章小结
第5章 我国 A+H 双重上市公司绩效的横向比较
    第1节 理论假说与研究设计
        5.1.1 理论假说
        5.1.2 研究设计
    第2节 样本选择、相关变量与数据说明
        5.2.1 样本选择
        5.2.2 变量选择
        5.2.3 数据说明
    第3节 实证结果及其分析
        5.3.1 双重上市公司与对照组公司绩效水平的统计比较
        5.3.2 双重上市公司和对照组公司绩效变化的统计比较
        5.3.3 计量回归检验
        5.3.4 对结果的进一步分析
    本章小结
第6章 研究结论与政策性建议
    第1节 本文的主要研究结论
    第2节 政策建议
        6.2.1 对于企业行为决策的建议
        6.2.2 对于我国证券市场建设的建议
        6.2.3 对于政府监管部门的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8)中国企业交叉上市及其成长研究 ——基于H股回归A股的经验(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交叉上市的理论研究
        1.2.2 交叉上市的实证研究
        1.2.3 交叉上市与公司成长的关系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技术路线
    1.4 创新点
第二章 中国企业交叉上市的背景与现状
    2.1 交叉上市的历史进程
        2.1.1 起步阶段:1993-1997
        2.1.2 停滞阶段:1998
        2.1.3 观望阶段:1999-2006
        2.1.4 发展阶段:2007至今
    2.2 交叉上市的模式选择
        2.2.1 先H 股后A 股的模式
        2.2.2 先A 股后H 股的模式
        2.2.3 A+H 股同步上市
    2.3 中国企业交叉上市的现状
        2.3.1 行业集中
        2.3.2 模式单一
        2.3.3 上市时间较长,交叉上市时间较短
        2.3.4 国有企业居多,民营企业很少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交叉上市与企业成长关系的理论分析
    3.1 交叉上市扩展企业的融资渠道
        3.1.1 获取IPO溢价与增发的便利
        3.1.2 改善融资约束,降低融资成本
    3.2 交叉上市提高上市公司资金的使用效率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交叉上市对成长性影响的实证分析:纵向研究
    4.1 数据收集
    4.2 外源融资成长的衡量
    4.3 纵向比较分析
        4.3.1 外源融资成长率的长期变动趋势不明显
        4.3.2 交叉上市后外源融资成长率明显提高
        4.3.3 制造业的交叉上市效应最明显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交叉上市对成长性影响的实证分析:横向研究
    5.1 模型构建
    5.2 对比公司的选择
    5.3 回归分析
        5.3.1 初步分析
        5.3.2 相关性分析
        5.3.3 回归分析
    5.4 本章小结
结论
    6.1 主要结论
    6.2 相关启示
    6.3 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9)中国公司交叉上市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导论
    1.1 研究背景与问题提出
    1.2 相关概念界定
    1.3 研究思路与论文框架
        1.3.1 研究思路
        1.3.2 论文框架
    1.4 论文的主要创新点
2 文献综述
    2.1 交叉上市对公司影响的研究文献综述
        2.1.1 交叉上市的公司治理理论
        2.1.2 交叉上市的公司经营绩效理论
        2.1.3 其他理论
        2.1.4 国内研究文献综述
    2.2 交叉上市市场反应的研究文献综述
        2.2.1 交叉上市的市场反应理论
        2.2.2 国内研究文献综述
    2.3 交叉上市市场互动的研究文献综述
        2.3.1 交叉上市的价格发现理论
        2.3.2 其他理论
        2.3.3 国内研究文献综述
    2.4 本章小结
3 中国公司交叉上市的背景分析
    3.1 中国资本市场发展概况
        3.1.1 中国资本市场发展历程简要回顾
        3.1.2 资本市场与中国经济社会发展
    3.2 中国公司交叉上市的历程
        3.2.1 发展阶段:1993-1997 年
        3.2.2 放缓阶段:1998-2005 年
        3.2.3 加速阶段:2006 年至今
    3.3 中国公司交叉上市模式分析
        3.3.1 “先H 后A”模式
        3.3.2 “A+H 同步”模式
        3.3.3 “先A 后H”模式
        3.3.4 交叉上市模式变迁的评价
    3.4 交叉上市公司特征分析
        3.4.1 上市时间
        3.4.2 行业分布
        3.4.3 发行规模与发行价格
        3.4.4 在其他交易所上市的情况
    3.5 本章小结
4 交叉上市对公司治理的影响研究
    4.1 问题提出
        4.1.1 公司治理的内涵
        4.1.2 中国上市公司在公司治理方面存在的问题
        4.1.3 交叉上市与公司治理
    4.2 研究设计
        4.2.1 研究假设
        4.2.2 数据、变量和模型
    4.3 实证结果与分析
        4.3.1 主要变量统计分析
        4.3.2 实证结果
        4.3.3 结果分析
    4.4 本章小结
5 交叉上市对公司经营绩效的影响研究
    5.1 问题提出
        5.1.1 公司治理与经营绩效
        5.1.2 交叉上市公司的经营绩效
        5.1.3 中国交叉上市公司的情况
    5.2 研究设计
        5.2.1 研究方法的选择
        5.2.2 主成分分析方法
        5.2.3 指标的选择和数据来源
    5.3 实证结果与分析
        5.3.1 财务指标统计分析
        5.3.2 实证结果
        5.3.3 结果分析与原因查找
    5.4 本章小结
6 交叉上市的市场反应研究
    6.1 研究设计
        6.1.1 研究方法与研究思路
        6.1.2 研究区间与样本
    6.2 同行业公司的市场反应研究
        6.2.1 描述性统计
        6.2.2 实证结果与分析
        6.2.3 面板数据模型的检验
    6.3 交叉上市公司的市场反应研究
        6.3.1 方法与样本
        6.3.2 实证结果与分析
        6.3.3 与同行业公司市场反应的比较
        6.3.4 与H 股公司市场反应的比较
    6.4 本章小结
7 交叉上市的价格发现与波动溢出效应研究
    7.1 研究设计
        7.1.1 研究思路
        7.1.2 研究方法
    7.2 交叉上市的价格发现研究
        7.2.1 数据来源与处理
        7.2.2 实证结果
        7.2.3 结果分析
    7.3 交叉上市的波动溢出效应研究
        7.3.1 收益率序列统计分析
        7.3.2 实证结果
        7.3.3 结果分析
    7.4 本章小结
8 结论、启示与后续研究设想
    8.1 主要研究结论
    8.2 启示
    8.3 不足之处与后续研究设想
        8.3.1 不足之处
        8.3.2 后续研究设想
参考文献
在学研究成果
致谢

(10)A股和H股市场双重上市股票的价格差异与套利决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插图索引 附表索引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市场分割的概念与检验
    1.2.2 双重上市股票价格差异理论研究评述
    1.2.3 统计套利与价格发现研究评述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第2章 理论基础
2.1 市场分割程度的度量
    2.1.1 市场分割度量的理论模型
    2.1.2 AH股市场分割的度量
2.2 双重上市股价差异的理论模型
    2.2.1 需求差异假说模型
    2.2.2 信息不对称假说模型
    2.2.3 流动性差异假说模型
    2.2.4 投资理念差异假说模型
    2.2.5 价差解释的综合理论模型
2.3 统计套利理论基础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信息吸收与双重上市股票的定价模型
3.1 理论模型的构建
    3.1.1 模型的假设
    3.1.2 完全信息下的F股市场均衡价格模型
    3.1.3 非完全信息下的A股市场均衡价格模型
    3.1.4 双重上市H股市场的均衡价格模型
    3.1.5 模型参数对双重上市股票定价的影响
3.2 模型合理性的实证检验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信息吸收与股票定价的实证分析
4.1 样本数据及指标的选取与描述性统计
    4.1.1 数据
    4.1.2 指标的选取
    4.1.3 指标的描述性统计
4.2 计量方法与模型设计
    4.2.1 计量方法
    4.2.2 四种假说的实证检验
    4.2.3 AH股比价的其他影响因素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均值回复套利的存在性:兼论价格发现
5.1 模型的构建
    5.1.1 模型的选择
    5.1.2 模型的线性检验与参数估计
5.2 实证检验与分析
    5.2.1 模型的线性检验
    5.2.2 模型选择与均衡方程估计
    5.2.3 修正方程的估计与价格发现
5.3 本章小结 第6章 市场分割下A股和H股的统计套利策略
6.1 基础价值风险和套利风险的连续时间模型
    6.1.1 资产定价过程
    6.1.2 构建投资组合
    6.1.3 优化计算
    6.1.4 参数估计
6.2 样本选取与最优移动平均长度的确定
6.3 套利策略的计算分析
    6.3.1 FS策略下的套利收益
    6.3.2 FP策略下的套利收益
    6.3.3 OH策略下的套利收益
6.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四、宁沪高速 推出ADR计划(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主成分分析的高速公路上市公司财务绩效评价研究[D]. 周鸣宇. 长安大学, 2020(06)
  • [2]A+H交叉上市股价差异影响因素研究[D]. 顾文佳. 上海财经大学, 2020
  • [3]赣粤高速盈利质量分析及提升策略研究[D]. 徐丽淑. 华东交通大学, 2020(01)
  • [4]中国双重上市公司股票价格差异研究[D]. 李媛. 中央财经大学, 2017(07)
  • [5]江苏高速公路BOT模式内部控制研究[D]. 步君. 南京大学, 2016(06)
  • [6]中国推出国际板的影响及对策研究[D]. 冯易. 江西财经大学, 2012(10)
  • [7]我国A+H双重上市公司绩效比较分析[D]. 彭伟. 南开大学, 2012(07)
  • [8]中国企业交叉上市及其成长研究 ——基于H股回归A股的经验[D]. 周东洲. 华南理工大学, 2011(12)
  • [9]中国公司交叉上市的影响研究[D]. 柯建飞. 华侨大学, 2011(03)
  • [10]A股和H股市场双重上市股票的价格差异与套利决策[D]. 李双飞. 湖南大学, 2010(12)

标签:;  ;  ;  ;  ;  

宁沪高速公路启动ADR计划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