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村体论文_吴林

导读:本文包含了梅村体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梅村,歌行,长恨歌,天台,叙事诗,技法,白居易。

梅村体论文文献综述

吴林[1](2018)在《移步换形 风华为胜——“梅村体”的叙事艺术》一文中研究指出"梅村体"在流宕展布的字里行间,通过巧妙的设置,达到叙事内容的充实丰赡与叙事节奏紧凑和谐相统一的效果;其笔下的人物层次分明,上至王公贵胄下至市井细民,都有所展现;在叙事技法方面"梅村体"较之长庆体也有了鲜明的变化与发展。(本文来源于《青年文学家》期刊2018年27期)

李瑄[2](2017)在《“梅村体”歌行的文体突破及其价值》一文中研究指出"梅村体"歌行在清代广有影响。其创体成功常被归因于经典模拟,细察却可见对传统诗体的重新选择及改造。吴梅村兼为诗人和剧作家,"梅村体"的叙述角度、结构设置、语言修辞等方面都不难看出戏曲模式的渗透。这一戏曲对诗歌的文体渗透发生在"辨体"意识高涨的清初诗坛,突破了文体互动的尊卑等级惯例,是相当大胆的举动。其"破体"动力来自吴梅村诗歌与戏曲互通的文体观,以及以诗歌容纳复杂人情、贴近世俗生活的多元价值需求。类似需求也见于同代其他诗人,是晚明以来诗歌寻求自我突破潮流的一部分。文体互渗对明清文学发展的意义,尚有待研究者挖掘。(本文来源于《文学遗产》期刊2017年03期)

刘艳祖[3](2017)在《论吴兆骞七言歌行与“梅村体”之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吴伟业"梅村体"研究的日益广泛,加上吴兆骞诗歌创作价值被逐渐发掘,学界基本承认吴兆骞是"梅村体"继承和延续的主要人物。但就现有材料来看,关于吴兆骞七言歌行与梅村体具体关系的论文或专着还没有出现,本文根据这一线索立足作家创作的第一手资料将对它们的关系加以系统全面的整理论述。(本文来源于《齐齐哈尔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期刊2017年02期)

李瑄[4](2016)在《“梅村体”的界定》一文中研究指出"梅村体"是清代诗歌研究的常用术语,目前学界对其的使用却相当含混。实际上从清代开始,"梅村体"就多指诗体、内容、风貌等特征都相当确定的一种诗歌写作范式。钱仲联教授界定其四项特性:一、体裁为七言歌行;二、题材是当代重要历史现实;叁、以叙事为主干,近"长庆体";四、风貌近"初唐体"歌行。这个界定以清代诗学传统为基础,强调其在诗歌史上的价值。一些学者有扩大"梅村体"范围以涵盖全部吴梅村诗歌成就的倾向,实不利于准确认识其体式特征及诗学价值。文学史研究中术语的使用需要充分尊重已有传统,才能有效贴合指称对象,避免不必要的混乱。(本文来源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期刊2016年05期)

[5](2016)在《梅村体》一文中研究指出"梅村体"是明末清初的着名诗人吴伟业(号梅村)极富个性的七言歌行体诗歌的名称。"梅村体"来源于六朝时形成的七言歌行体,初唐时它的题材范围有所扩大,表现形式有所发展,形成了新的特点。清初时吴伟业在学习白居易长篇歌行的基础上,又发展了此体,且形成了自己的特点:结构跌宕,多用典,讲声律,辞藻缤纷,色彩鲜艳。吴伟业是一位才华横溢的诗人,他一生沉吟不断,今存诗作一千余首。吴伟业早年春风得意,故多风华绮(本文来源于《同学少年》期刊2016年09期)

李瑄[6](2016)在《“梅村体”歌行与吴梅村剧作的异质同构:题材、主题与叙事模式》一文中研究指出诗歌和戏曲在中国文学史中地位悬殊。正统诗学排斥戏曲的影响,然而明清发达的戏曲文化仍难免渗透到诗歌中。吴梅村既是清初诗坛领袖,又是曲界名手。"梅村体"歌行与其叁部剧作在题材、叙事模式、主题上都有鲜明的相似性。即以"易代"为中心,作"传奇化"处理的题材;以时间"前—后"之"安荣—危困"的对比为基本叙事模式;以时代动荡中个人身不由己的悲哀为共同主题。这些相似显示了吴梅村没有严守诗歌与戏曲的尊卑界限,而是倾向于两者的融通。这一方面是清初戏曲抒情化潮流的反映,另一方面也体现了吴梅村诗学观的开放。戏曲的影响增强了"梅村体"包容世情百态的能力;也说明融合不同时代的流行文化或许可以为古典诗歌活力的更新提供动力。(本文来源于《浙江学刊》期刊2016年01期)

张苏榕[7](2015)在《“梅村体”对唐代七言诗的继承与发展》一文中研究指出"梅村体"指的是清初诗人吴伟业的七言歌行,"梅村体"具有双重含义,对于吴伟业本人而言,"梅村体"指的是七言长篇叙事诗;对于诗歌风格而言,指的是类似吴伟业风格七言长篇叙事诗。"梅村体"在叙事风格上和唐朝白居易、元稹的七言歌行相似,但不是单纯对唐朝七言诗的模仿,有自己独特的见解与创新,是在对唐朝七言歌行继承的基础上,发展成为具有个性特征的诗歌表现方式。(本文来源于《语文建设》期刊2015年30期)

顾年[8](2014)在《试析刘逸生《戴妃曲》——一首“梅村体”佳制》一文中研究指出《戴妃曲》是古典文学专家刘逸生的诗作,论者称之为"梅村体之佳制"。全诗用旧体写新事,艺术成就很高,对当代旧体诗的创作有借鉴意义。该诗曾公开发表,但未编入作者诗集,其文本今已不易得。笔者多方查访,从作者后人处得到该诗改定稿,加以赏析,以飨读者。(本文来源于《贵州广播电视大学学报》期刊2014年03期)

马雪娇[9](2012)在《从《圆圆曲》与《长恨歌》看梅村体对长庆体的继承和发展》一文中研究指出长庆体和梅村体是歌行发展的两个里程碑,而二者本身也存在着很深的渊源。《圆圆曲》和《长恨歌》分别是梅村体与长庆体的代表作品,对歌行体发展起着独特的作用。本文试图通过对比《圆圆曲》和《长恨歌》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全面分析梅村体与长庆体之间的继承和发展关系。(本文来源于《青年文学家》期刊2012年15期)

常鸿雁[10](2011)在《论梅村体及其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叁千年的诗歌发展长河中,叙事诗一直难与抒情诗并驾齐驱,而梅村体的出现无疑填补了这一空白,且于叙事中兼有抒情,生动地记录了明清易代的历史事件。吴伟业于崇祯年间中进士,并受到崇祯帝的恩宠,这也是他在为遗民、仕清时一直自怨自艾的缘由。吴伟业的梅村体主要是指他的七言叙事长诗。梅村体的取材主要分为两个方面:有为者形象和无为者形象。无为者形象主要是指帝王家族中的碌碌无为者和身世凄苦的青楼女子;在有为者形象中,他为我们塑造了精忠报国的良将、失足沦为贰臣的叛国投敌者、有胆有识的歌儿舞女叁类形象。无论是前者还是后者,诗人皆实现着他的诗歌主张,在以人系事的同时,见出历史的兴衰,传达出他的心外之史。梅村体具有鲜明的艺术特征,本文主要从诗史特征、结构特征、语言特征叁个方面进行叙述。吴伟业以史官的身份作诗,注重叙事与抒情的结合,其诗歌充满戏剧性与故事性,内涵与色彩也极其丰富,语言注重音乐性。正是这些异于前代的诗史的特征,确立了梅村体在诗歌发展史上的重要地位,并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对梅村体的继承就时期而言,主要是指梅村生活的当下、乾嘉年间、清末民初。在乾嘉年间之前,梅村体的继承者主要是吴兆骞、陈维崧。之后学习梅村体的诗人不断增加,如:袁枚、赵翼、舒位、金和、王闿运、樊增祥、杨圻、钱仲联、郁达夫、老舍等,他们在继承的同时都各有发展,并自成一体。一直到现代文学,还出现了俞平伯的《重圆花烛歌》,由此可见,梅村体的巨大影响力。从研究现状来看,对吴伟业的研究已近于成熟。因此,本文在立足于梅村体的同时,着重对梅村体影响的历时性研究,其跨度从清初(吴伟业生活的年代)、乾嘉年间、驯致清末民初及当代的一些诗人。对梅村体影响的研究不同于以往论者,在论述梅村体影响时,仅聊作数语,简列数位作家。而是选取不同时代代表性诗人的代表性作品,结合梅村体的特征,从继承、发展的角度作深入系统的研究。(本文来源于《辽宁师范大学》期刊2011-06-01)

梅村体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梅村体"歌行在清代广有影响。其创体成功常被归因于经典模拟,细察却可见对传统诗体的重新选择及改造。吴梅村兼为诗人和剧作家,"梅村体"的叙述角度、结构设置、语言修辞等方面都不难看出戏曲模式的渗透。这一戏曲对诗歌的文体渗透发生在"辨体"意识高涨的清初诗坛,突破了文体互动的尊卑等级惯例,是相当大胆的举动。其"破体"动力来自吴梅村诗歌与戏曲互通的文体观,以及以诗歌容纳复杂人情、贴近世俗生活的多元价值需求。类似需求也见于同代其他诗人,是晚明以来诗歌寻求自我突破潮流的一部分。文体互渗对明清文学发展的意义,尚有待研究者挖掘。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梅村体论文参考文献

[1].吴林.移步换形风华为胜——“梅村体”的叙事艺术[J].青年文学家.2018

[2].李瑄.“梅村体”歌行的文体突破及其价值[J].文学遗产.2017

[3].刘艳祖.论吴兆骞七言歌行与“梅村体”之关系[J].齐齐哈尔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7

[4].李瑄.“梅村体”的界定[J].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16

[5]..梅村体[J].同学少年.2016

[6].李瑄.“梅村体”歌行与吴梅村剧作的异质同构:题材、主题与叙事模式[J].浙江学刊.2016

[7].张苏榕.“梅村体”对唐代七言诗的继承与发展[J].语文建设.2015

[8].顾年.试析刘逸生《戴妃曲》——一首“梅村体”佳制[J].贵州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4

[9].马雪娇.从《圆圆曲》与《长恨歌》看梅村体对长庆体的继承和发展[J].青年文学家.2012

[10].常鸿雁.论梅村体及其影响[D].辽宁师范大学.2011

论文知识图

河南师范大学鉴定验收项目(11)河南师范大学鉴定验收项目(10)河南师范大学鉴定验收项目(1)河南师范大学鉴定验收项目(6)河南师范大学鉴定验收项目(2)河南师范大学鉴定验收项目(9)

标签:;  ;  ;  ;  ;  ;  ;  

梅村体论文_吴林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