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浙江省温州市二中“个性”特色作文展台(论文文献综述)
吴惠璇[1](2021)在《郭吉成本真语文教学研究与实践》文中研究指明
虞倩雯[2](2020)在《基于项目化学习的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实施研究》文中提出
梁炜莹[3](2020)在《未来中学特色课程教育空间设计研究》文中提出随着我国中学教育体制的改革发展,国内普通中学课程体系逐步形成了由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组成的“三级课程体系”。自此,地方和学校选修课逐渐作为重要组成部分出现在各中学的课程教学计划当中。这类具备地方特色、校本特色以及具有一定活动课程性质的中学选修课程,俗称为中学特色课程。然而,传统中学对于校园教育空间的设计,仍停留在以国家课程授受为教育目标的应试教育体系层面内。随着近年来中学特色课程受重视程度的提升和开展规模的逐步扩大,传统的中学教学用房空间愈发无法适应中学特色课程不断创新的教学模式和不断改良的教学内容。在此背景下,传统中学校园纷纷针对新开设的特色课程,调整和改造原有的教学用房空间。新建的中学校园,也纷纷针对未来可能开展的特色课程内容,采用更具创新适应性的教育空间设计。针对中学特色课程开展的教育空间设计,逐渐成为近年来各中学校园教育空间设计的热点。论文在实地调研和案例研究的基础上,梳理和总结了当前中学特色课程的主流开课类型和授课模式,并提出对应类型课程所需要的空间功能和环境氛围。在问题导向下,论文由整体到局部,从校园总体空间组织、平面功能组织、教学空间单元具体布局和校园公共空间设计等多个层面,逐层分析针对特色课程开展需求,未来中学校园需要准备怎样的教学空间和教育环境,并通过建筑学的设计手段,去满足功能的需求、营造合适的氛围。论文最后通过具体的项目实践,作为理论的践行和检验,将中学特色课程教育空间设计的研究成果运用到具体实践当中,并总结设计要点和设计趋势,供未来更多相似的项目参考。
陈琳[4](2020)在《孙觌《鸿庆居士集》研究》文中认为《鸿庆居士集》成书于南宋,由孙觌撰写,其长子孙介宗整理。该书收录了孙觌一生所撰诗文,不仅体现了他的文学才能,而且记录了其坎坷的仕途生涯。迄今为止,关于孙觌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其生平事迹的考证与诗文的鉴赏分析等方面,尚未有学者对《鸿庆居士集》进行专题研究,该书的版本源流与四六文价值也有待深入探讨。本专题有关《鸿庆居士集》的研究由四部分组成:第一章主要对孙觌生平、家世进行考述,梳理其仕宦经历,分析其政治生涯中的诸多疑点;第二章对孙觌着述进行初步考察,重点梳理《鸿庆居士集》的版本源流与典藏情况;第三章综合探讨《鸿庆居士集》的主要内容,包括《鸿庆居士集》中反映的孙觌的交游活动,《鸿庆居士集》中的贬谪文学创作,以及该书中的墓志写作;第四章集中分析《鸿庆居士集》中的四六文创作,根据孙觌的文学价值观与四六批评理论,进一步探讨《鸿庆居士集》的四六创作特色。
高嫚[5](2020)在《地方本科院校女大学生创业教育模式研究》文中认为在女性创业黄金时代来临和女大学生就业难的双重背景下,鼓励女大学生自主创业成为解决女大学生就业问题的新举措。无论是由于就业压力的反向驱动还是数字经济与互联网时代提供了更为惠普的创就业机会,女性创业都将是未来的发展趋势。对于地方本科院校的女大学生而言,就业市场上名牌学历效应和男性优先的现状使得她们的就业道路更为艰难,越来越多的女大学生将创业作为自己职业的新选择。作为未来女性创业的“中流砥柱”,女大学生创业将会对经济发展和社会和谐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因此,关注创业女大学生群体,在现行的大学生创业教育模式体系下体现性别特色,多主体协同为女大学生提供更为全面、细致的创业教育,从而提高她们的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是个人、政府、产业、大学和社会发展的共同需求。基于以上分析,本研究从地方本科院校女大学生的创业需求出发,在四螺旋理论和社会性别理论的指导下构建了地方本科院校女大学生创业教育模式。主要研究成果包括以下三点:第一,利用问卷调查法和统计软件SPSS22.0分析了地方本科院校女大学生创业教育模式的现状以及影响因素,并借鉴四螺旋理论模型从女大学生、政府、产业、大学以及公民社会五个层面构建了地方本科院校女大学生创业教育模式结构框架。第二,学习与借鉴美、英、韩三国以及福建、浙江、北京三地的女性创业支持措施及创业教育模式,并通过对比国内外先进经验得出启示。第三,结合实证部分构建的结构框架和国内外的先进经验,本研究从女大学生、政府、产业、大学以及公民社会五个视角提出了具体的对策与建议,从而实现了模式框架和内容的结合,由此构建了“政、产、学、社”四方协作、耦合螺旋、多元多维、合力创新的地方本科院校女大学生创业教育模式。
邵晓星[6](2020)在《中学语文科幻文学写作实践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现代科幻文学起源于英国,在20世纪30-60年代达到了黄金时代。中国的科幻文学源于西方,在翻译事业的推动下应运而生。尽管自诞生以来,科幻文学一直没有受到主流文学的关注,但近年来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以及人们思想认识水平的提高,科幻文学收获了大批读者。科幻文学写作成为了文学爱好者的新发力点,而青少年凭借丰富的想象力与浓厚的兴趣,成为了科幻文学写作不可忽略的一股力量。国外的科幻文学课程已有近七十年的历史,国内也有不少中学已经开始了科幻教育的实践。本论文通过对科幻文学写作的内涵与教学价值解读,结合笔者在教学实践中的调查访谈,发现目前中学语文科幻文学写作存在着学生理论知识匮乏、教师科幻素养较弱以及社会资源支持缺位等问题。因此,要想真正发挥科幻文学写作的价值,就必须探索中学语文科幻文学写作的指导策略。本研究着重分析了目前国内典型的四所中学进行的科幻教育实践案例,总结出STEAM项目制科幻教育范式、基于阅读的活动式科幻教育课程、多平台联动式科幻教育合作以及科幻+科创多元化教育模式等四种教育模式,并尝试从中归纳出中学语文科幻文学写作的共性经验,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对中学生的科幻文学写作进行指导。在理论层面包括提高科学素养、培养人文关怀;变革写作方法,激发个性表达以及丰富写作内容,拓展关注视野。在实践层面,注重科幻文学阅读、参加科幻社团、选修科幻校本课程、参与项目制学习、追求多元评价以及积极对外投稿等都有利于提升中学生的科幻文学写作水平,培养中学生的想象力与科学精神,回应全面提高语文核心素养的时代要求。
闫现霞[7](2020)在《四库南宋别集提要考校》文中研究表明《四库全书》在编纂过程中形成了多种提要,其中包括各分纂官撰写的分纂稿、抄录於《四库全书》各书之前的书前提要,以及独立成书的《四库全书总目》(後文简称《总目》)等。从最初拟写分纂稿到最後审定《总目》,前後长达二十余年。在此期间,《四库全书》历经抽换、增补和复校,四库提要也相应进行地了反复修改。於是,这些形成於不同编纂阶段和不同版本的提要在文字、内容或体例上产生诸多差异,引发学者的大量关注。以往的四库提要比较研究,多侧重於分纂稿与《总目》,或库本提要与《总目》之间的异同分析,偶有兼论三种及多种提要者,也仅以特定书籍爲研究对象,缺乏针对诸种提要进行的全面整体的比较和研究。基於此,本文限定了四库“南宋别集”这一范围,着力於将诸种提要汇1一编,系统性地检视提要的形成过程,挖掘其中的承袭和变动因素,从而更清楚地认识《总目》的编撰实质及清廷文化政策对纂修者的影响。全文分爲上、下两篇展开论述研究。上篇爲南宋别集提要综论,旨在对四库南宋别集诸提要进行通观认识和整体性比较研究,具体分爲以下两个方面:一、现存南宋别集提要概述。在分析四库南宋别集提要从分纂稿到《总目》间的差异之前,对现存诸种提要的状况及特色加以说明,略知其撰写样貌,有助於更好地了解提要的改动因素。就目前所能掌握的资料显示,除库本提要、《总目》和《四库全书简明目录》外,四库着录南宋别集现存分纂稿32篇,《四库全书初次进呈存目》提要77篇,《武英殿聚珍版书》书前提要和摛藻堂《四库全书荟要》书前提要各13篇。本文按照《四库全书》的编纂流程及提要形成的大致时间,将全部提要文献划爲分纂提要、汇总提要、刊本提要、书前提要、总目提要五种类型,分别进行介绍。二、南宋别集提要差异举隅。各书之提要,由分纂稿到书前提要再定稿爲《总目》,中间经过增补、删改与润饰,其内容或多或少都会产生差异。有些是格式上的差异,有些则是针对提要内容作出的更动改易。本文主要检视提要的四个方面并列举差异:首先是书名、卷数及作者着作方式的着录,具稽检、考核图书之功用。其次是作者生平爵里与事蹟的介绍,藉以知人论世。再次,是图书内容、版本流传的描述与考据,呈现图书大要及流传刊刻的背景。最後是对图书优劣得失的品评,参考前人已有的评论,归结出馆臣的编撰态度。此四部分是构成提要主要元素,亦使得提要继承叙录体之义例,发挥功用。下篇爲考订,主要是对南宋别集提要内容进行逐书评析。本文从《总目》着录的南宋别集中,筛选出一书同时具有诸种提要或多种提要者34家、36种,按照《总目》着录的图书顺序组织安排各提要。每一部书下的提要,由“汇校”、“校记”和“考论”三个部分组成。“汇校”部分摘出提要中有差异的字句,以便比较。“校记”主要是出校一般性的文字差异,同时也指出提要自身的文字)误。“考论”主要关注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比较提要文句之间的异同,分析各提要之间的承袭与改动情况;二是比较提要内容的差异,进行分析。采用这种排列方法的主要依据是,将同一部书的所有提要集中在一起,便於分析各提要稿之间的相互承继关系,也容易看出之间的差异。而各篇提要按照形成时间的先後排列,则有利於看出提要之间承继、发展、演化的过程。通过考订可以发现,造成提要之间差异的原因是复杂且多方面的,其中主要与缮录底本的改换、四库文本的刊削、四库馆臣的擅改、誊录监生的删节以及馆臣的学术观念等有关。综而观之,提要撰写从分纂稿等到库本提要,再至《总目》而成爲定稿,中间经过增补、删改与润饰,使得提要的体例更爲齐备,内容更爲丰富,从而更好地发挥“辨章学术,考镜源流”的功用。
林雯臻[8](2019)在《“记我的一位国文先生” ——师道传统、“先生”形象和国文教学》文中认为自孔子起,师道传统以儒家学说为根系生生不息,流传深远。韩愈《师说》有云:“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就是对传统师道观内涵的集中表达。本论文通过搜寻、分析70余篇20世纪着名学者、作家书写的有关“国文先生(语文老师)”的文章,探讨他们笔下先生的形象和师道传承的体现和意义,借此梳理一个时代“国文先生”的人格风范、个性风采和教学特色,而且这些文章有意无意地成为我们今天语文教学的“百宝箱”,可以为我们当今语文教学所借鉴。本文以“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为全文内容构思和形式架构的主线。“传道”侧重于师者的精神感化和人格影响,20世纪的“国文先生”这一职业群体集中出现在名家笔下,首先是因为他们展现了对师道精神的坚守,是师者崇高人格的象征,在他们身上体现了百年来师道的现代化嬗变和传承。“授业解惑”则侧重于师者个体形象和教学特色,这些先生能够作为被回忆者出现在名家学者们的笔下,肯定是个性突出、教法独具,令人难以忘怀。本文主要采用个案研究法和总结归纳法。对一些典型性的“国文先生”散文进行细致地分析解读,进而总结归纳20世纪大师笔下的“国文先生”在师道传承和教学方式上的共同追求及对当今语文课改和教师专业发展的有益启示。
杨健[9](2019)在《温州市天河中学学校武术特色研究》文中指出在国家大力推广学校武术的政策下,为了推动温州地区学校武术的发展,温州地方政府将地处“南拳之乡”的浙江省温州市天河中学选为“南拳进校园”活动的试点学校。该校通过对接温州南拳协会,引入温州传统南拳,开展了一系列学校武术特色活动。该校武术特色活动的良好开展使该校成为温州市特色学校。本文以浙江省温州市天河中学学校武术特色为研究对象,对该校武术特色的发展历程、形成优势、课程教学、武术特色活动、学校师生的基本情况和影响因素展开调查研究。本研究主要运用文献资料法、实地调查法、访谈法、问卷调查法、逻辑分析法,总结该校在开展学校武术特色活动方面的成功经验与存在的不足,并提出对应建议,旨在为学校武术的健康发展提供借鉴意义。研究表明,该校借助三级政策、地域文化、武术师资的优势将温州南拳引入学校。在推动该校武术特色发展的十年里,经历萌芽、形成、成熟、深化四个阶段。该校武术特色主要体现在武术课程、武术教学以及武术活动三大方面。第一,课程内容体现温州南拳的独特地域性。以温州南拳作为武术特色课程内容,运用多元化的考核形式,以学生为主体积极改进武术课程内容。第二、民间武术教练、武术基地、南拳推马比赛共同助力武术特色教学。第三、因材施教,开展形式多样的特色武术活动。如“南拳舞台·快乐午间”、“武术大比拼”、“武术社团”等。另外,该校通过文化墙和校广播实时播报学校武术资讯以及班会课的宣讲,对学校武术活动进行全方位立体化的宣传。通过本次研究,也发现该校武术特色活动开展中存在对抗训练比重不足和学生参加活动积极性低的问题。因此建议天河中学结合温州南拳核心文化与学生身心特点,制定出适合在温州地方推广的武术教学内容。引进武术高水平人才,加强武术师资力量,丰富学校武术活动,规范学校武术对抗项目,给学生提供反馈学习情况的渠道,从而促进学校武术的发展。
胡艳菊[10](2019)在《蒲寿宬《心泉学诗稿》注》文中指出蒲寿宬,生卒年不详,字镜泉,号心泉,清源(今福建泉州人),是我国文学史上一位回族诗人。他的生平事蹟不着於正史,只能通过他文集中的诗篇以及友人的记载略知其事蹟。如卷一《梅州壬申劭农偶成书呈同官》可知他在度宗咸淳八年(1272)前後曾任梅州知府,同时《闽大记》也有记载:“蒲寿宬,咸淳七年知梅州,性俭约,於民一毫无所取。”《投後村先生刘尚书》可知他曾与刘克庄交往,并且希望通过他的引荐以达到晋升仕途的目的,从这些诗篇以及史书的记载中知其曾入戎幕,行迹遍东南。同时在刘克庄的《後村先生大全集》中有两封回启是写给蒲寿宬的,分别为《乙丑生日回启蒲领卫寿宬》和《戊辰生日回启蒲领卫》,从蒲寿宬的《投後村先生刘尚书》以及刘克庄的两封回启可以看出他们之间的交往情况和他曾担任过领卫这一低级官职。《全宋诗》着录“晚年着黄冠居泉之法石山,山有心泉,因称心泉处士,有《心泉学诗稿》六卷”以及顾炎武《日知录》中也明确记载“是时寿宬佯着黄冠野服,归隐山中,自称处士,以示不臣二姓,而密为寿庚作降表,令人自水门潜出,送款於唆都。”知其晚年生活以隐居为主。他的《心泉学诗稿》主要包括267首诗歌,18首词,4篇赋。作为一名回族作家,他的文学创作在少数民族文学史上是相当丰富的,而且在他的作品中蕴含着丰富的伊斯兰教思想,这对於我们研究伊斯兰教思想对文学创作的影响以及在宋末元初这个大背景下回族与汉族的交往是十分重要的,因此蒲寿宬及其作品都有进一步研究的必要。本文主要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为文本研究,共分为五章。第一章分为三个小节,第一小节主要是概括蒲寿宬当时所处的时代背景,主要从时局、士风以及诗坛取向这三个方面来分析当时的时代背景对其文学创作的影响。第二节是关於他的家世、生平。第三节主要是分析他的交游情况,这一节主要采取个案分析的方法来分析他的交游情况。第二章是关於《心泉学诗稿》的成书及其版本源流,这一章主要侧重於《心泉学诗稿》着录与版本情况,在此基础上希望能够对《心泉学诗稿》流传情况进行一个梳理。第三章是关於蒲寿宬的儒、佛、道教与伊斯兰教思想对其作品创作的影响,这一章节主要分为两个小节。第一小节是关於儒、佛、道三家思想对蒲寿宬文学创作的影响,第二小节则是关於伊斯兰教思想对其文学创作的影响,在这一小节中主要从对其人生追求的塑造诗歌意象中蕴含着的伊斯兰教思想以及伊斯兰教其他义理在其诗歌中的阐发。第四章是关於蒲寿宬诗歌的内容。他的诗歌内容可分为三个部分,分别为政治民生的纪实关怀,交游酬唱的多维呈现以及闲适生活中的安贫乐道。第五章是关於蒲寿宬诗歌的艺术特色。他的艺术特色主要是沉郁悲慨、冲淡闲远、奇险瘦硬这三种艺术风格。本章除了概括他诗歌的艺术特色之外,主要分析这三种艺术特色形成的原因以及这三种艺术特色的具体体现。结语部分主要是对论文的文本研究部分进行一个梳理,总体概括论文的主要观点,同时也对论文中存在的不足进行整理,以便为进一步研究提供一些借鉴。第二部分是关於蒲寿宬《心泉学诗稿》的注释。蒲寿歳的诗以《全宋诗》为底本,同时参看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以及酌校残本《永乐大典》引录,同时新辑集外诗《南村》附於其诗歌的末尾。他的赋和词分别以《全宋文》、《全宋词》为底本。在论文的注释部分,对蒲寿康《心泉学诗稿》中的通假字、典故、人名、地名等等进行详细的注释,同时在诗歌的标题下会附上自己的题解,题解主要是笔者对蒲寿歳作品的初步理解。希望能够通过对《心泉学诗稿》的文本研究及其注释能够引起学界对其作品的关注以促使学界更多的人对他的作品进行一个系统而又全面的研究,同时也能够感受到他作品中存在着的异域风情。
二、浙江省温州市二中“个性”特色作文展台(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浙江省温州市二中“个性”特色作文展台(论文提纲范文)
(3)未来中学特色课程教育空间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 摘要 | 
| ABSTRACT | 
| 第一章 绪论 | 
| 1.1 研究背景及必要性 | 
| 1.1.1 研究的背景 | 
| 1.1.2 研究的必要性 | 
| 1.2 研究对象和范围 | 
| 1.2.1 研究的对象 | 
| 1.2.2 研究的范围和边界 | 
| 1.3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 1.3.1 研究的目的 | 
| 1.3.2 研究的意义 | 
|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 | 
| 1.4.1 国外研究现状 | 
| 1.4.2 国内研究现状 | 
| 1.5 研究的方法与框架 | 
| 1.5.1 研究的方法 | 
| 1.5.2 研究的框架 | 
| 第二章 国内中学特色课程开展需求及对教育空间的适应性要求 | 
| 2.1 特色课程的开展趋势与用房需求 | 
| 2.1.1 特色课程的开展趋势 | 
| 2.1.2 特色课程的用房需求 | 
| 2.1.3 现行建筑设计规范对相关教学用房的配比要求 | 
| 2.1.4 特色课程专用用房设计要求的空白 | 
| 2.2 中学特色化教育对教育空间的设计需求 | 
| 2.2.1 满足课程授课形式的多元化需求 | 
| 2.2.2 教育空间的开放化、灵活性需求 | 
| 2.2.3 教育空间组织的高效化需求 | 
| 2.2.4 未来中学特色课程教育空间的设计趋势 | 
| 2.3 本章小结 | 
| 第三章 国内中学特色课程授课空间的实地调研与分析 | 
| 3.1 调研工作内容 | 
| 3.2 实地调研对象的选取 | 
| 3.3 调研对象的特色课程设置情况 | 
| 3.3.1 调研对象的特色课程开课情况 | 
| 3.3.2 调研对象的访谈情况总结 | 
| 3.4 特色课程教育空间需求的问卷调研 | 
| 3.4.1 问卷调研的内容和对象 | 
| 3.4.2 调研问卷的设计 | 
| 3.4.3 问卷调研结果的统计和分析 | 
| 3.5 调研对象的教育空间使用现状 | 
| 3.5.1 实地调研的基本情况 | 
| 3.5.2 实地调研现场情况总结 | 
| 3.6 调研总体情况的总结与分析 | 
| 3.7 本章小结 | 
| 第四章 适应中学特色课程开展的校园建筑布局 | 
| 4.1 常见的中学校园总体布局 | 
| 4.1.1 离散型布局 | 
| 4.1.2 串联型布局 | 
| 4.1.3 集聚型布局 | 
| 4.1.4 垂直复合型布局 | 
| 4.2 中学校园常见的单体平面布局及其创新设计 | 
| 4.2.1 板式平面的创新设计 | 
| 4.2.2 折线式平面的创新设计 | 
| 4.2.3 中庭式平面的创新设计 | 
| 4.2.4 合院式平面的创新设计 | 
| 4.2.5 锯齿式平面的创新设计 | 
| 4.3 适应中学特色课程开展的校园建筑布局 | 
| 4.3.1 公共空间串联布局缩短走班距离 | 
| 4.3.2 营造纵向多元空间提高利用效率 | 
| 4.3.3 学习组团平面提供共享空间 | 
| 4.3.4 适应特色课程开展的未来校园空间规划 | 
| 4.4 本章小结 | 
| 第五章 适应中学特色课程教育的教学空间布局 | 
| 5.1 从行政班教室到走班教室 | 
| 5.1.1 传统普通教室的设计要求 | 
| 5.1.2 适应走班功能的教室设计 | 
| 5.2 科学技术类教学用房的特色化设计 | 
| 5.2.1 传统科学类专用教室的设计要求 | 
| 5.2.2 实验教室、辅助用房与办公用房的混合布局 | 
| 5.2.3 实验教室的多元化布局 | 
| 5.2.4 地理教室的独立设置和特色化设计 | 
| 5.2.5 科技教室和科技活动室的功能创新 | 
| 5.3 艺术文化类特色课程教学空间设计 | 
| 5.3.1 传统艺术文化类专用教室的设计要求 | 
| 5.3.2 国学特色课程的教学空间设计 | 
| 5.3.3 绘画美术空间和工艺美术空间的分区设计 | 
| 5.3.4 音乐教室、舞蹈教室的多功能复合 | 
| 5.3.5 根据办学条件补充设置乐器教室 | 
| 5.4 生活健康类特色课程空间 | 
| 5.4.1 传统生活健康类公共教学用房的设计要求 | 
| 5.4.2 心理健康课程的开展空间 | 
| 5.4.3 生命教育组团空间概念的引入 | 
| 5.4.4 阅读特色课的开展空间 | 
| 5.5 多功能教学用房的创新设计 | 
| 5.5.1 传统合班教室、多功能教室空间的设计要求 | 
| 5.5.2 微格教室概念的引入和应用 | 
| 5.5.3 调整阶梯教室的起坡位置 | 
| 5.5.4 风雨操场的特色设计和多功能运用 | 
| 5.5.5 多功能教学用房的开放化设计 | 
| 5.6 中学特色课程教学用房的设计要点 | 
| 5.7 本章小结 | 
| 第六章 适应中学特色课程模式的教育公共空间氛围营造 | 
| 6.1 教育公共空间的特色化设计策略 | 
| 6.1.1 门厅、架空层的混合功能利用 | 
| 6.1.2 结合公共阶梯的开放空间设计 | 
| 6.1.3 学习组团式布局的公共空间设计利用 | 
| 6.1.4 模糊教室空间与公共空间之间的边界 | 
| 6.1.5 交通空间的装饰设计和扩大利用 | 
| 6.1.6 半地下空间、下沉庭院、屋顶平台的利用 | 
| 6.1.7 边角空间的利用 | 
| 6.2 适应特色课程开展的教育空间氛围营造手法 | 
| 6.2.1 校园风格及色彩系统的设计 | 
| 6.2.2 校园特色文化空间的打造 | 
| 6.2.3 校园特色课程成果的展示 | 
| 6.3 本章小结 | 
| 第七章 适应特色课程开展的未来教育空间设计实践 | 
| 7.1 DW学校概念性方案设计 | 
| 7.1.1 项目概况及设计需求 | 
| 7.1.2 平面布局设计分析 | 
| 7.2 SM实验中学“未来学校”教学空间改造设计 | 
| 7.2.1 项目概况及设计需求 | 
| 7.2.2 特色空间改造设计 | 
| 7.3 本章小结 | 
| 结语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 
| 附录一 实地调研访谈内容 | 
| 附录二 教师问卷内容 | 
| 附录三 学生问卷内容 | 
| 附录四 实地调研案例现场情况记录 | 
| 致谢 | 
| 攻读博士/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 附件 | 
(4)孙觌《鸿庆居士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 摘要 | 
| Abstract | 
| 绪论 | 
| 第一章 孙觌事迹考论 | 
| 第一节 孙觌生平考述 | 
| 第二节 孙觌的政治生涯 | 
| 第二章 《鸿庆居士集》版本源流考述 | 
| 第一节 宋人编孙觌着述考 | 
| 第二节 《鸿庆居士集》的刊刻与传抄 | 
| 第三节 《鸿庆居士集》的着录与典藏 | 
| 第三章 《鸿庆居士集》重要内容考论 | 
| 第一节 从《鸿庆居士集》看孙觌的交游 | 
| 第二节 孙觌的贬谪文学创作 | 
| 第三节 《鸿庆居士集》中的墓志写作 | 
| 第四章 《鸿庆居士集》的四六文创作 | 
| 第一节 《鸿庆居士集》的四六价值观 | 
| 第二节 《鸿庆居士集》的四六批评理论 | 
| 第三节 《鸿庆居士集》四六创作特色 | 
| 结语 | 
| 参考文献 | 
| 作者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 致谢 | 
(5)地方本科院校女大学生创业教育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 摘要 | 
| ABSTRACT | 
| 第1章 绪论 |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 1.1.1 研究背景 | 
| 1.1.2 研究意义 | 
| 1.2 国内外文献综述 | 
| 1.2.1 关于女大学生创业的研究 | 
| 1.2.2 关于女大学生创业教育的研究 | 
| 1.2.3 国内外研究述评 | 
| 1.3 研究内容与框架 | 
| 1.3.1 研究内容 | 
| 1.3.2 研究框架 | 
| 1.4 研究方法与创新之处 | 
| 1.4.1 研究方法 | 
| 1.4.2 创新之处 | 
| 第2章 相关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 2.1.1 地方本科院校 | 
| 2.1.2 女大学生创业 | 
| 2.1.3 创业教育 | 
| 2.1.4 创业教育模式 | 
| 2.2 研究的理论基础 | 
| 2.2.1 四螺旋理论 | 
| 2.2.2 社会性别理论 | 
| 2.3 理论应用的必要性分析 | 
| 2.4 本章小结 | 
| 第3章 地方本科院校女大学生创业教育模式的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 | 
| 3.1 问卷的编制与测量 | 
| 3.1.1 问卷的理论构建与编制 | 
| 3.1.2 问卷的评估与试测 | 
| 3.1.3 问卷的发放与回收 | 
| 3.1.4 问卷总体信度检验 | 
| 3.2 地方本科院校女大学生创业教育模式的现状分析 | 
| 3.2.1 信度分析 | 
| 3.2.2 效度分析 | 
| 3.2.3 地方本科院校女大学生创业教育模式的现状分析 | 
| 3.3 地方本科院校女大学生创业教育模式的影响因素分析 | 
| 3.3.1 信度分析 | 
| 3.3.2 效度分析 | 
| 3.3.3 探索性因子分析 | 
| 3.4 地方本科院校女大学生创业教育模式及其影响因素的关系分析 | 
| 3.5 本章小结 | 
| 第4章 国内外女大学生创业教育模式的比较借鉴 | 
| 4.1 国外女大学生创业教育模式的比较借鉴 | 
| 4.1.1 美国——百森商学院模式 | 
| 4.1.2 英国——牛津大学模式 | 
| 4.1.3 韩国——梨花女子大学模式 | 
| 4.2 国内女大学生创业教育模式的比较借鉴 | 
| 4.2.1 福建省——厦门大学模式 | 
| 4.2.2 浙江省——温州大学瓯江学院模式 | 
| 4.2.3 北京市——中华女子学院模式 | 
| 4.3 国内外女大学生创业教育模式的启示 | 
| 4.4 本章小结 | 
| 第5章 构建地方本科院校女大学生创业教育模式的建议 | 
| 5.1 构建“政产学社”女大学生创业教育模式 | 
| 5.2 个体视角——女大学生 | 
| 5.2.1 正确认识女性社会角色,转变传统女性创业观念 | 
| 5.2.2 努力培养“四自”精神,练就良好创业心理品质 | 
| 5.2.3 积极把握数字时代机遇,寻求多元创业教育赋能 | 
| 5.3 主导视角——政府 | 
| 5.3.1 构建两性意识创业机制,制定女性创业专项政策 | 
| 5.3.2 建立女性创业专管部门,加大创业财政支出力度 | 
| 5.3.3 专设女大学生培训机构,倡导多方主体协同助力 | 
| 5.4 主体视角——大学 | 
| 5.4.1 革新创业教育性别理念,培养新型女性创业人才 | 
| 5.4.2 增设女性创业特色课程,地方特色女性特色并举 | 
| 5.4.3 优化创业师资队伍建设,提供有针对性创业教育 | 
| 5.4.4 丰富创业实践活动形式,提升女大学生创业技能 | 
| 5.4.5 开展女性创业学术研究,推动学生创业教育发展 | 
| 5.5 助推视角——产业 | 
| 5.5.1 女企业家进高校担任导师,提供咨询与指导服务 | 
| 5.5.2 鼓励女大学生进企业实践,实现与企业合作共赢 | 
| 5.5.3 提高创业资金的扶持力度,完善孵化支持与服务 | 
| 5.6 辅推视角——公民社会 | 
| 5.6.1 充分发挥妇联牵头作用,挖掘女性组织力量帮扶 | 
| 5.6.2 充分发挥媒介引导作用,营造宽松创业舆论氛围 | 
| 5.7 本章小结 | 
| 第6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 
| 6.1 研究结论 | 
| 6.2 研究不足与展望 | 
| 附录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其它科研情况 | 
(6)中学语文科幻文学写作实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 摘要 | 
| ABSTRACT | 
| 绪论 | 
| 第一章 科幻文学写作的内涵与教学价值 | 
| 第一节 科幻文学写作的内涵 | 
| 一、科幻文学写作的定义 | 
| 二、科幻文学写作的分类 | 
| 三、科幻文学写作的特点 | 
| 四、科幻文学写作与科普教育 | 
| 第二节 科幻文学写作的教学价值 | 
| 一、有利于实现新课标的要求 | 
| 二、有利于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 | 
| 三、有利于促进学生整体发展 | 
| 第二章 中学语文科幻文学写作现状及原因分析 | 
| 第一节 中学语文科幻文学写作现状 | 
| 一、教材选编情况 | 
| 二、学生写作实情 | 
| 三、教师科幻素养 | 
| 第二节 中学语文科幻文学写作现状的原因分析 | 
| 一、中学生缺乏科幻文学写作理论知识 | 
| 二、教师科幻文学素养有待提升 | 
| 三、评价机制有待改进 | 
| 第三章 中学语文科幻教育实践案例 | 
| 第一节 STEAM项目制科幻教育范式 | 
| 一、组建STEAM科幻教育团队 | 
| 二、开展专家级科幻教育论坛 | 
| 第二节 基于阅读的活动式科幻教育课程 | 
| 一、坚持经典夜读小组,创办科幻读书社 | 
| 二、成立学生科幻社团,编印《朝闻道》杂志 | 
| 三、开设科幻校本课程,搭建科幻教育社群 | 
| 第三节 多平台联动式科幻教育合作 | 
| 一、《科幻世界》杂志平台 | 
| 二、“科幻公开课进校园”活动平台 | 
| 第四节 科幻+科创多元化科幻教育模式 | 
| 一、科幻与科创相结合 | 
| 二、多元化的校园文化 | 
| 第四章 中学语文科幻文学写作指导策略 | 
| 第一节 中学语文科幻文学写作理论指导 | 
| 一、提高科学素养,培养人文关怀 | 
| 二、变革写作方法,激发个性表达 | 
| 三、丰富写作内容,拓展关注视野 | 
| 第二节 中学语文科幻文学写作实践指导 | 
| 一、强化科幻文学阅读,实现以读促写 | 
| 二、自主创办科幻社团,组织专题活动 | 
| 三、选修科幻校本课程,聆听专家讲座 | 
| 四、增强跨学科整合能力,参与项目制学习 | 
| 五、构筑“科幻+”课程体系,追求多元评价 | 
| 六、拓宽科幻教育平台,积极对外投稿 | 
| 结语 | 
| 附录 | 
| 参考文献 | 
| 后记 | 
(7)四库南宋别集提要考校(论文提纲范文)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引言 | 
| 一、选题缘起及意义 | 
| 二、前人研究成果综述 | 
| 三、研究目的与问题 | 
| 四、研究对象与范围 | 
| 五、研究思路与方法 | 
| 上篇 四库南宋别集提要综论 | 
| 一、现存四库南宋别集提要概述 | 
| (一)分纂提要 | 
| (二)汇总提要 | 
| (三)刊本提要 | 
| (四)书前提要 | 
| (五)总目提要 | 
| 二、四库南宋别集提要差异举隅 | 
| (一)书名、卷数着录之改易 | 
| (二)作者生平介绍之详略 | 
| (三)版本、内容考述之差别 | 
| (四)图书、诗文品评之分歧 | 
| 下篇 四库南宋别集提要考订 | 
| 凡例 | 
| 宋宗泽撰《宗忠简集》八卷 | 
| 宋许景衡撰《横塘集》二十卷 | 
| 宋洪炎撰《西渡集》二卷《补遗》一卷 | 
| 宋李光撰《庄简集》十八卷 | 
| 宋潘良贵撰《默成文集》 | 
| 宋朱松撰《韦斋集》十二卷附《玉澜集》一卷 | 
| 宋孙觌撰《鸿庆居士集》四十二卷 | 
| 宋孙觌撰《内简尺牍》十卷 | 
| 宋吴可撰《藏海居士集》二卷 | 
| 宋尹焞撰《和靖集》八卷 | 
| 宋王苹撰《王着作集》八卷 | 
| 宋陈东撰《少阳集》五卷《附录一卷》 | 
| 宋仲并撰《浮山集》十卷 | 
| 宋汪应辰撰《文定集》二十四卷 | 
| 宋张孝祥撰《于湖集》四十卷 | 
| 宋许及之撰《涉斋集》十八卷 | 
| 宋周孚撰《蠧斋铅刀编》三十二卷 | 
| 宋王质撰《雪山集》十六卷 | 
| 宋彭龟年撰《止堂集》二十卷 | 
| 宋洪迈撰《野处类藁》二卷 | 
| 宋洪适撰《盘洲文集》八十卷《附录》一卷 | 
| 宋陆游撰《渭南文集》五十卷《逸藳》二卷 | 
| 宋杨冠卿撰《客亭类稿》十四卷 | 
| 宋姜特立撰《梅山续稾》十八卷 | 
| 宋高翥撰《菊礀集》一卷 | 
| 宋刘过撰《龙洲集》十四卷 | 
| 宋魏了翁撰《鹤山全集》一百九卷 | 
| 宋郑清之撰《安晚堂集》七卷 | 
| 宋汪莘撰《方壶存稿》四卷 | 
| 宋方大琮撰《铁庵集》三十七卷 | 
| 不着撰人名氏《壶山四六》一卷 | 
| 宋戴昺撰《东野农歌集》五卷 | 
| 宋詹初撰《寒松阁集》三卷 | 
| 宋刘克庄撰《後村集》五十卷 | 
| 宋刘黻撰《蒙川遗稿》四卷 | 
| 宋林希逸撰《竹溪鬳斋十一藁续集》三十卷 | 
| 余论:《总目》南宋文学之断限与分期 | 
| 附录一:文澜阁四库南宋别集遗存概况表 | 
| 附录二:《荟要总目》《总目》着录南宋别集来源一览表 | 
| 参考文献 | 
| 後记 | 
| 读博期间相关科研成果发表情况 | 
(8)“记我的一位国文先生” ——师道传统、“先生”形象和国文教学(论文提纲范文)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绪论 | 
| 第一章 师道——现代化嬗变与传承 | 
| 第一节 师道的内涵诠释 | 
| 一、韩愈的“师道”观 | 
| 二、现代意义的“师道”观 | 
| 第二节 “传道”:以身立教 | 
| 一、治学精神——学而不厌 | 
| 二、教学态度——诲人不倦 | 
| 三、人格魅力——高山仰止 | 
| 四、家国情怀——忧以天下 | 
| 五、待生之爱——和风细雨 | 
| 第二章 “授业解惑”——“先生”形象与教学法 | 
| 第一节 “国文先生”的形象 | 
| 一、幽默风趣型 | 
| 二、慷慨激情型 | 
| 三、温和平实型 | 
| 四、严肃持重型 | 
| 第二节 “国文先生”的教学法 | 
| 一、作文教学法 | 
| (一)写什么:生活即作文 | 
| (二)怎么写:立诚与得法 | 
| (三)怎么批:重批不重改 | 
| 二、阅读教学法 | 
| (一)自选课文,自编教材 | 
| (二)以读促教,以声传情 | 
| (三)其他阅读教学法 | 
| 第三章 国文教学的当代启示 | 
| 第一节 写作教学:接轨学生生活 | 
| 第二节 片段写作:落实作文训练 | 
| 第三节 作文批改:保护个性表达 | 
| 第四节 教师朗读:发挥审美功能 | 
| 结论 | 
| 附录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个人简历 | 
(9)温州市天河中学学校武术特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 摘要 | 
| abstract | 
| 一、前言 | 
| (一)研究背景 | 
| (二)研究意义 | 
| 二、文献综述 | 
| (一)核心概念界定 | 
| 1.武术 | 
| 2.学校武术 | 
| 3.学校武术特色 | 
| (二)研究现状 | 
| 1.关于学校武术开展现状的相关研究 | 
| 2.关于学校武术教育的相关研究 | 
| 3.关于学校武术发展对策的相关研究 | 
| 三、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 
| (一)研究对象 | 
| (二)研究方法 | 
| 1.文献资料法 | 
| 2.实地调查法 | 
| 3.访谈法 | 
| 4.问卷调查法 | 
| 5.逻辑分析法 | 
| 四、研究结果与分析 | 
| (一)温州市天河中学学校武术特色的发展历程 | 
| 1.南拳进学校——学校武术特色的萌芽(2008年3 月—2011年8 月) | 
| 2.体育特色学校——学校武术特色的形成(2011年9 月—2014年8 月) | 
| 3.段位制进学校——学校武术特色的成熟(2014年9 月—2017年1 月) | 
| 4.“南拳舞台·快乐午间”进学校——学校武术特色的深化(2017年2 月—至今) | 
| (二)温州市天河中学学校武术特色形成的优势 | 
| 1.三级政策优势 | 
| 2.地域文化优势 | 
| 3.武术师资优势 | 
| (三)温州市天河中学学校武术课程的特色 | 
| 1.学校武术课程内容的特色——温州传统南拳 | 
| 2.学校武术课程考核的特色——多元化考核 | 
| 3.学校武术课程改进的特色——与学生俱进 | 
| (四)温州市天河中学学校武术教学的特色 | 
| 1.学校武术师资培养的特色——校协结合 | 
| 2.学校武术赛事活动的特色——比赛助力教学 | 
| 3.学校武术教学组织的特色——因地制宜 | 
| (五)温州市天河中学学校武术活动的特色 | 
| 1.七年级南拳舞台——争夺南拳王中王 | 
| 2.八年级武术大比拼——增强集体荣誉感 | 
| 3.全校武术精英社团——武术队为校争光 | 
| 4.学校武术文化活动宣传——陶冶学生情操 | 
| (六)温州市天河中学开展学校武术存在的问题 | 
| 1.如何在学校武术中适当增加对抗性训练? | 
| 2.如何进一步促进学生参加学校武术活动的积极性? | 
| (七)温州市天河中学开展学校武术问题的对应策略 | 
| 1.提高对抗训练的安全性 | 
| 2.进一步丰富学校武术活动形式 | 
| 五、结论与建议 | 
| (一)结论 | 
| (二)建议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 
| 附录1 对天河中学教师的调查问卷 | 
| 附录2 对天河中学学生的调查问卷 | 
| 附录3 对天河中学校长金邦坦的访谈提纲 | 
| 附录4 对天河中学武术教学组组长张崇泽的访谈提纲 | 
| 附录5 对温州南拳协会与研究会秘书长赵显品的访谈提纲 | 
| 附录6 对温州学校武术联合会主席邓晓峰的访谈提纲 | 
| 附录7 温州市天河中学学校武术课程纲要 | 
| 致谢 | 
(10)蒲寿宬《心泉学诗稿》注(论文提纲范文)
| 摘要 | 
| ABSTRACT | 
| 绪论 | 
| 一、蒲寿康及其《心泉学诗稿》的研究现状 | 
| 二、研究意义 | 
| 三、研究方法 | 
| 第一章 蒲寿成所处的时代背景、生平及其交游情况 | 
| 第一节 蒲寿宬所处的时代背景 | 
| 一、时局变化 | 
| 二、士风变化 | 
| 三、诗坛取向的变化 | 
| 第二节 蒲赛康的家世与生平 | 
| 一、蒲寿宬的家世 | 
| 二、蒲寿宬的生平 | 
| 第三节 蒲寿宬的交游 | 
| 一、蒲寿宬与刘克庄 | 
| 二、蒲寿宬与胡仲弓 | 
| 三、蒲寿宬与释圆悟 | 
| 四、蒲寿宬与赵委顺 | 
| 第二章 《心泉学诗稿》的成书及其版本源流 | 
| 第一节 《心泉学诗稿》的成书情况 | 
| 第二节 《心泉学诗稿》的版本源流 | 
| 一、着录情况 | 
| 一、现存版本 | 
| 第三章 蒲寿宬的儒、佛、道家与伊斯兰教思想对其文学创作的影响 | 
| 第一节 儒、佛、道教三家思想对其文学创作的影响 | 
| 一、儒家与其文学创作 | 
| 二、佛教与其文学创作 | 
| 三、道家与其文学创作 | 
| 第二节 伊斯兰教思想对其文学创作的影响 | 
| 一、伊斯兰教思想对其人生追求及其人格的塑造 | 
| 二、诗歌意象中所蕴含的伊斯兰教思想 | 
| 三、伊斯兰教其他义理在诗歌中的阐发 | 
| 第四章 《心泉学诗稿》的主要内容 | 
| 第一节 政治民生的纪实关怀 | 
| 第二节 交流酬唱的多维呈现 | 
| 第三节 闲适生活的安贫乐道 | 
| 第五章 蒲寿宬诗歌的艺术特色 | 
| 第一节 沉郁悲慨 | 
| 一、生活体验上的丰富多彩 | 
| 二、内容上的博大精深 | 
| 三、感情上的饱满有力 | 
| 第二节 冲澹闲远 | 
| 一、内容上贴近生活 | 
| 二、生活意象的选取 | 
| 三、语言上的自然流畅 | 
| 第三节 奇险瘦硬 | 
| 一、构思巧妙 | 
| 二、意境营造 | 
| 三、炼字炼句 | 
| 结话 | 
| 凡例 | 
| 古赋两首 | 
| 其一 | 
| 其二 | 
| 瀑布泉赋 | 
| 和倪梅村梅花赋 | 
| 七爱诗赠程乡令赵君 | 
| 咏史八首 | 
| 示儿 | 
| 明月篇 | 
| 拙妇吟 | 
| 和博古直五首 | 
| 梅阳壬申劭农偶成书呈同官 | 
| 感兴 | 
| 送使君给事常东轩先生 | 
| 投後村先生刘尚书 | 
| 柬曾梅坡二首 | 
| 送淮东田制干回司 | 
| 寄窥堂庄使君 | 
| 送使君右司赵是斋 | 
| 赠无庵道人风监 | 
| 梅阳寄委顺赵君 | 
| 寄丘钓矶 | 
| 寄梅坡 | 
| 与石岩方常簿游白水塘观龙湫 | 
| 已卯六月十一日书石室壁 | 
| 舶使王会溪太寿赵见泰九日领客枉顾山中赋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韵十首 | 
| 九日简留松涧 | 
| 心泉 | 
| 九日贵客入山地狭不足以容歌舞故作 | 
| 和漳浦余明府 | 
| 呈大帅侍郎阳岩洪先生 | 
| 上舶使监丞王会溪 | 
| 登师姑岩见城中大阅恍如阵蚁因思旧从戎吏亦其中之一蚁感而遂赋 | 
| 送郭济叔分教邵阳 | 
| 古意答胡苇航 | 
| 送远曲别苇航 | 
| 见山台 | 
| 泊舟兰溪 | 
| 登师姑岩怀古十韵 | 
| 仲冬下澣会同僚游东岩 | 
| 寄豫章李明府 | 
| 亦竹轩 | 
| 六和塔僧房 | 
| 送梅峰阮监镇东归 | 
| 喷玉布 | 
| 梅阳郡斋庵梅花五首 | 
| 寓壑清流 | 
| 白水岩 | 
| 戏效浪仙体 | 
| 书会溪郴阳瀑布图後三首 | 
| 草堂瀑布 | 
| 题瀑布图后 | 
| 中庭步月 | 
| 纯阳洞读书和中山陈礼郎韵 | 
| 又题纯阳洞 | 
| 枸杞井 | 
| 山中井 | 
| 菊花潭 | 
| 古意 | 
| 头陀成庵主刺血写法华经 | 
| 灯蛾 | 
| 蜜蜂 | 
| 蜘蛛 | 
| 促织 | 
| 蚁 | 
| 蠧鱼 | 
| 扪蝨 | 
| 蚊二首 | 
| 蚤 | 
| 神骏歌送赵委顺就漕 | 
| 子别母呈所翁陈先生 | 
| 醉歌 | 
| 菊露谣 | 
| 送刘童子试艺天京 | 
| 送沈保叔国谕试艺右庠 | 
| 君不来词寄云帽上人梅坡翁 | 
| 送林城山归上饶 | 
| 送孙耕山 | 
| 赠日者冯鼎山 | 
| 濯足瀑下 | 
| 壮哉亭观龙湫作 | 
| 登北山真武观试泉 | 
| 游金山寺呈茂老 | 
| 游西岩 | 
| 书草屋壁 | 
| 愁剧忽失笑 | 
| 九日 | 
| 送庄纠之官莆阳 | 
| 岁暮度朋山岭登山庵追慕先人不胜悲怆因用杨敬夫韵 | 
| 友人若木余兄告归诗以送之 | 
| 寄径山书记悟上人 | 
| 寄思溪老藏叟珍上人 | 
| 寄老溪上人 | 
| 招枯崖悟上人住山 | 
| 和胡竹庄韵 | 
| 次清老弟韵 | 
| 赵委顺寄诗山中因次韵 | 
| 题梅窗啸月图 | 
| 赠隐者 | 
| 挽吕秘书 | 
| 悼亡 | 
| 小儿生日 | 
| 赠日者王谈天 | 
| 阿助寿岁诵杜工部四十明朝是之句请足成 | 
| 送枯崖悟上人省觐三山 | 
| 即事 | 
| 约赵委顺北山试泉 | 
| 春阴偶成柬枯崖 | 
| 友人余兄归小诗寄胡苇航 | 
| 寄胡苇航料院 | 
| 九月九日登山 | 
| 题江心寺 | 
| 七夕前二口与窥堂庄使君江横观水望霓怅然 | 
| 溪堂春日即事 | 
| 八月八日夜道士湖泛月 | 
| 寒山暮景 | 
| 三叠泉庐山简寂观十五里一名撷泉 | 
| 题纯阳洞 | 
| 重阳 | 
| 题海云楼下一碧万顷亭 | 
| 心泉 | 
| 石潭观鱼 | 
| 题金粟洞 | 
| 种麦 | 
| 委顺赵君见遗千里小景鸦鹊图有诗将之用韵为谢 | 
| 送清老弟归荆湖幕 | 
| 闻蟋蟀有感 | 
| 挽仁山杨先生 | 
| 用翁雪舟送春韵三首 | 
| 送择斋先生徐大监赴建仓 | 
| 用老竹与子晦韵 | 
| 和杨芸斋送枯崖住兴福韵 | 
| 寄石隐老屿上人 | 
| 和倪梅村 | 
| 再用韵和苇航 | 
| 与小儿助子游间横作 | 
| 江横暮景 | 
| 再题江横 | 
| 游鼓山题天风海涛亭 | 
| 送使君赵寺丞泰先生 | 
| 寄何我轩 | 
| 闲坐海观兴致悠然是时月白如画 | 
| 岭後山庄 | 
| 回谒蓝主簿道傍见梅偶成 | 
| 题深省庵 | 
| 依韵寄呈林城山 | 
| 即席用委顺听甘师琴韵 | 
| 与兴福老枯崖乘月观涛 | 
| 西岩 | 
| 赠洪都高士萧野鹤 | 
| 赠吴仰云 | 
| 岁旦勉田邻 | 
| 端午 | 
| 山园芍药有花喜而赋 | 
| 梦故人郭推官元用诗以奠之 | 
| 夜闻邻笛 | 
| 风雨终夜独坐不寐 | 
| 田园秋兴 | 
| 郊行有感 | 
| 返重阳作 | 
| 赋枸祀 | 
| 画船 | 
| 游武夷九曲 | 
| 寄石隐 | 
| 题叶寄杨芸夫 | 
| 心泉二首 | 
| 菊泉诗 | 
| 闻泉 | 
| 涧亭麈尾泉 | 
| 江横信笔 | 
| 书滴翠岩壁 | 
| 书香炉瀑布图後 | 
| 青霞西亭 | 
| 沧浪亭 | 
| 心泉 | 
| 读可翁闲坐偈 | 
| 白须 | 
| 题石 | 
| 怡云 | 
| 寒食有感 | 
| 郊意 | 
| 题画竹扇寄友 | 
| 春日闻禽戏题寓廨 | 
| 棹歌 | 
| 牧童歌十首 | 
| 山中秋晓 | 
| 书隐者壁 | 
| 飞泉 | 
| 题赠枯崖 | 
| 赠老溪孚上人 | 
| 石室闲坐忆东坡渔舟一叶江吞天句成一绝 | 
| 锡老弟山居 | 
| 闺意 | 
| 酒量减 | 
| 题武夷 | 
| 重游武夷偶成櫂歌一首 | 
| 月岩 | 
| 青霞 | 
| 玉女峰 | 
| 题西山灵峰感应寺 | 
| 题纯阳洞 | 
| 次枯崖上人催梅韵 | 
| 百花洲梅 | 
| 早梅 | 
| 瀑上见梅有怀老溪上人 | 
| 雨中见梅泫然而作 | 
| 次韵 | 
| 赠林愚庵墨梅 | 
| 题萧照画山水渔夫四轴 | 
| 又渔夫四首 | 
| 七夕 | 
| 江上闻笛 | 
| 春晓闻禽 | 
| 闻鸡 | 
| 闻蝉 | 
| 赋竹间禽 | 
| 饭牛歌 | 
| 水碓 | 
| 咏狸 | 
| 南村 | 
| 满江红 登楼偶作 | 
| 贺新郎 赠铁笛 | 
| 渔夫词十三首 | 
| 又渔夫词二首 | 
| 书玄真祠壁 | 
| 欵乃词 赠渔夫刘四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 
| 附录二 蒲寿宬词的艺术特色 | 
| 附录三 蒲寿宬交游表 | 
| 附录四 吕廷焯《蒲氏初五世太祖刺史公(蒲寿宬)傅》 | 
| 致谢 | 
| 读研期间发表的论文 | 
四、浙江省温州市二中“个性”特色作文展台(论文参考文献)
- [1]郭吉成本真语文教学研究与实践[D]. 吴惠璇. 浙江海洋大学, 2021
 - [2]基于项目化学习的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实施研究[D]. 虞倩雯. 福建师范大学, 2020
 - [3]未来中学特色课程教育空间设计研究[D]. 梁炜莹.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2)
 - [4]孙觌《鸿庆居士集》研究[D]. 陈琳. 杭州师范大学, 2020(02)
 - [5]地方本科院校女大学生创业教育模式研究[D]. 高嫚. 山西财经大学, 2020(04)
 - [6]中学语文科幻文学写作实践研究[D]. 邵晓星. 南京师范大学, 2020(04)
 - [7]四库南宋别集提要考校[D]. 闫现霞. 南京师范大学, 2020
 - [8]“记我的一位国文先生” ——师道传统、“先生”形象和国文教学[D]. 林雯臻. 福建师范大学, 2019(12)
 - [9]温州市天河中学学校武术特色研究[D]. 杨健. 武汉体育学院, 2019(01)
 - [10]蒲寿宬《心泉学诗稿》注[D]. 胡艳菊. 广西大学, 2019(0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