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亚临床感染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尖锐湿疣,宫颈,细胞,细胞壁,辅助性,子宫颈,外阴。
亚临床感染论文文献综述
冯明涛,黎四平,苏小华[1](2019)在《HPV亚临床感染和细胞免疫功能的相关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此研究分析在HPV亚临床感染中与细胞免疫功能的相关性。方法本次研究将本院HPV亚临床感染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总例数为40例,将其作为实验组,同时再选取40例未出现HPV亚临床感染的正常患者作为对照组,研究时间为2018年4月—2019年4月,分别对比两组患者CD3~+、CD4~+、CD8~+、CD4~+/CD8~+等指标。结果两组患者的CD3~+水平、CD8~+水平、CD4~+/CD8~+指标不具备统计学意义(P> 0.05);实验组患者CD4~+指标与对照组存在差异,差异统计值合理(P <0.05)。结论此研究可得,在HPV亚临床感染患者中,患者会出现细胞免疫功能降低的情况,有着密切的相关性。(本文来源于《中国继续医学教育》期刊2019年34期)
霍泳贤[2](2019)在《宫颈局部外用红色诺卡氏菌细胞壁骨架制剂治疗宫颈人乳头瘤病毒亚临床感染的疗效观察》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宫颈局部外用红色诺卡氏菌细胞壁骨架制剂(Nr-CWS)治疗宫颈人乳头瘤病毒(HPV)亚临床感染(SPI)的疗效。方法选取本院2016年1月~2018年1月收治的58例宫颈HPV亚临床感染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29例。对照组给予赋形剂进行治疗,研究组采用Nr-CWS进行治疗。分别于治疗后4个月和8月检测两组患者HPV,比较两组疗效,并对比两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研究组治疗后4个月和8个月的有效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2组均未发生严重不良反应。结论宫颈局部外用Nr-CWS治疗HPV亚临床感染的疗效显着,安全性高,是一种理想的治疗方式。(本文来源于《现代诊断与治疗》期刊2019年16期)
黄银浩,陈永艳,王宝仁[3](2018)在《尖锐湿疣亚临床感染的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亚临床感染(SPI)是HPV感染的主要表现形式,系CA复发的主要原因,因不存在肉眼可辨认的皮损,故常常被漏诊及忽视,目前国内外尚无统一诊断和治疗标准。本文就尖锐湿疣亚临床感染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本文来源于《皮肤病与性病》期刊2018年06期)
洪祖蓓,季雯婷,邱丽华,狄文,楼微华[4](2018)在《辅助性T细胞17相关细胞因子在育龄期人乳头瘤病毒亚临床感染女性中的表达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观察人乳头瘤病毒(human papillomavirus,HPV)感染早期过程中宫颈、阴道局部免疫微环境的变化。方法·收集120例高危型HPV感染的育龄期女性(25~46岁)的阴道灌洗液,并经活检病理诊断排除宫颈上皮内瘤变(cervical 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CIN)及CIN以上病变;选择同时期妇科门诊HPV阴性、液基薄层细胞检测阴性者20人,作为对照组。应用液相微珠悬浮蛋白芯片技术检测辅助性T细胞17(T helper cell 17,Th17)相关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17(interleukin 17,IL-17)、IL-6、转化生长因子-β(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TGF-β)及IL-10、IL-4的表达情况。结果·HPV感染者阴道局部IL-17、IL-6、TGF-β、IL-4表达量较HPV阴性者明显升高;HPV16/18型感染者阴道局部IL-4、IL-10的表达量较HPV非16/18型感染者明显降低;HPV持续感染者阴道局部IL-17、IL-6、TGF-β的表达量,与HPV非持续感染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较HPV阴性者显着升高。结论·HPV感染早期即可激发机体免疫应答,引起局部免疫微环境的变化。Th17相关免疫因子与HPV感染关系密切,可为指导HPV高危型持续感染的处理及预防提供新的方向。(本文来源于《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期刊2018年07期)
周亚丽,游聚敏,陈启运[5](2018)在《宫颈糜烂及外阴尖锐湿疣与HR-HPV亚临床感染的相关性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宫颈糜烂及外阴尖锐湿疣与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HR-HPV亚临床感染的相关性。方法方便选取2016年7月—2017年7月在该院妇科门诊以及住院的160例女性患者,其中宫颈糜烂患者56例,外阴湿疣患者51例,53例因良性疾病行子宫全切的宫颈正常女性。通过各种检查,判定有无HR-HPV亚临床感染。高危型HR-HPV DNA感染的检查则采用杂交捕获实验II。结果外阴湿疣组的宫颈HR-HPV亚临床感染率为50.98%,宫颈糜烂组为26.79%,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610 8,P<0.05);宫颈糜烂组中I、Ⅱ、Ⅲ度病例的HR-HPV亚临床感染率分别为16.67%、23.53%、30.00%,呈现出逐渐上升的趋势,但叁者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单纯型、颗粒型、乳头型病例的HR-HPV亚临床感染率分别为16.67%、31.03%、23.81%,但叁者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外阴湿疣组HR-HPV DNA的检出率为39.22%,宫颈糜烂组为26.79%,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6);正常对照组HRHPV DNA的检出率为9.43%,与其相比,观察组HR-HPV DNA检出率显着提高(χ2=10.241 6,P<0.01);HR-HPV DNA在宫颈HR-HPV亚临床感染阳性病例与阴性病例中的检出率分别为68.29%和8.40%,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0.395 7,P<0.01)。结论宫颈糜烂及外阴尖锐湿疣患者是宫颈HPV亚临床感染的高危人群,且宫颈HPV亚临床感染病例中HR-HPV DNA的检出率高于非宫颈HPV亚临床感染病例,应加强宫颈糜烂及外阴尖锐湿疣患者的随访和管理。(本文来源于《中外医疗》期刊2018年21期)
彭茹[6](2018)在《探讨阴道镜在诊断宫颈HPV亚临床感染的价值》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分析阴道镜在诊断宫颈HPV亚临床感染的应用价值,以及阴道镜与病理诊断的关联。方法选取我院在2015年3月至2017年3月在我院接受阴道镜对宫颈HPV亚临床感染诊断的病患200例。对病患的病理检查结果以及特征性图像展开回顾性分析,全部病患实行多点病理活检,将病理检查结果和阴道镜检查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在宫颈HPV亚临床感染的病患中采用阴道镜进行诊断的符合率、灵敏度、阴性预测值、阳性预测值、特异度都比较高。结论在宫颈HPV亚临床感染的诊断中采用阴道镜其操作简单,创伤面积小,疾病检出率较高并且费用低廉,可以将其作为诊断宫颈HPV亚临床感染的筛查性检查方法,将病理检查与阴道镜活检相结合可以将宫颈HPV亚临床感染的诊断率提高,从而减少病患发生宫颈癌和宫颈上皮内瘤样的病变。(本文来源于《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期刊2018年47期)
郭颖,叶青剑,林梦园,杨越波,李小毛[7](2018)在《微波治疗对子宫颈HPV亚临床感染的清除效果》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微波治疗对子宫颈人乳头瘤病毒(human papilloma virus,HPV)感染的清除效果。方法采用随机对照研究,根据是否行微波治疗随机分为微波组和空白对照组,微波治疗组47例,空白对照组118例,比较两组疗效。结果微波组清除HPV时间中位数为194 d,范围72~532 d;空白对照组清除HPV时间中位数为284 d,范围119~777 d,微波组的清除时间短于空白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微波组HPV清除44例,占93.6%,未清除3例,占6.4%。对照组HPV清除91例,占77.1%,未清除27例,占22.9%,微波治疗组的清除率高于空白对照组。两组清除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微波是治疗宫颈HPV亚临床感染安全有效的方式,它不但能增加清除率,同时能缩短清除时间。(本文来源于《武警医学》期刊2018年05期)
黄银浩[8](2018)在《Foxp3、IL-10在尖锐湿疣皮损及亚临床感染皮损中的表达及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通过检测尖锐湿疣皮损和亚临床感染皮损中Treg细胞特异性转录因子Foxp3和抑制性细胞因子IL-10的表达水平及HPV型别,探讨Treg细胞在尖锐湿疣和亚临床感染局部细胞免疫抑制中可能的作用及其与HPV亚型的相关性。方法:选择2016年7月至2017年7月初次在我院皮肤性病门诊就诊,符合2003年卫生部颁布的尖锐湿疣诊断标准且从未治疗过的典型尖锐湿疣患者101例,通过临床表现、醋酸白试验、组织病理检查和HPV-DNA检测确诊30例尖锐湿疣合并亚临床感染患者作为实验研究对象进行1.分组:30例尖锐湿疣合并亚临床感染患者根据典型尖锐湿疣皮损、亚临床感染皮损,分为尖锐湿疣组、亚临床感染组,无HPV感染的正常包皮组织作为正常对照组;2.采用PCR-膜杂交技术检测尖锐湿疣组、亚临床感染组和正常对照组中HPV型别。3、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Foxp3、IL-10在尖锐湿疣组、亚临床感染组及正常对照组皮损组织中的表达。结果:1.HPV-DNA检测结果:15例正常对照组中HPV-DNA检测结果均为阴性。30例尖锐湿疣组中HPV-DNA检测结果全部为阳性,检出10种HPV-DNA亚型合计47个,其中阳性者中包括HPV-6型13例(27.66%),HPV-11型8例(17.02%),HPV-16型7例(14.89%),HPV-18型2例(4.26%),HPV-39型2例(4.26%),HPV-42型3例(6.38%),HPV-52型3例(6.38%),HPV-56型2例(4.26%),HPV-58型5例(10.64%),HPV-81型2例(4.26%)。其中单一感染19例(63.33%),混合感染11例(36.67%);高危型别10例(33.33%),低危型别20例(66.67%)。30例亚临床感染标本中HPV-DNA检测结果全部为阳性,检出各种HPV-DNA亚型9种合计42个,包括HPV-6型阳性者12例(28.57%),HPV-11型阳性者7例(16.67%),HPV-16型阳性者6例(14.29%),HPV-18型阳性者3例(7.14%),HPV-42型阳性者3例(7.14%),HPV-52型阳性者4例(9.52%),HPV-56型阳性者1例(2.38%),HPV-58型阳性者4例(9.52%),HPV-81型阳性者2例(4.76%)。单一感染21例(70.0%),混合感染9例(30.0%);高危型别11例(36.67%),低危型别19例63.33%)。对尖锐湿疣皮损和亚临床感染皮损中HPV阳性型别、低危型别和高危型别以及单一感染和混合感染出现的频率进行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免疫组化检测结果:尖锐湿疣组、亚临床感染组、正常对照组Foxp3平均光密度值分别为(0.201±0.084)、(0.189±0.076)、(0.016±0.020);IL-10平均光密度值分别为(0.206±0.091)、(0.199±0.089)、(0.021±0.005),尖锐湿疣组、亚临床感染组Foxp3、IL-10表达水平均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升高,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尖锐湿疣组与亚临床感染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尖锐湿疣组中低危型HPV感染和高危型HPV感染Foxp3平均光密度值分别为(0.177±0.072)、(0.233±0.081),IL-10平均光密度值分别为(0.167±0.05)、(0.215±0.080);亚临床感染组中低危型HPV感染和高危型HPV感染Foxp3平均光密度值分别为(0.180±0.062)、(0.191±0.079),IL-10平均光密度值分别为(0.178±0.05)、(0.207±0.083),尖锐湿疣组和亚临床感染组中Foxp3、IL-10表达水平与HPV低、高危型别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尖锐湿疣组中HPV单一感染、混合感染Foxp3平均光密度值分别为(0.126±0.013)、(0.296±0.033),IL-10平均光密度值分别为(0.129±0.017)、(0.285±0.051);亚临床感染组中HPV单一感染、混合感染Foxp3平均光密度值分别为(0.112±0.012)、(0.275±0.052),IL-10平均光密度值分别为(0.135±0.018)、(0.293±0.065),尖锐湿疣组和亚临床感染组中Foxp3、IL-10表达水平与HPV单一及混合感染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尖锐湿疣组和亚临床感染组Foxp3与IL-10表达水平均呈正相关(r=0.873,P<0.01;r=0.741,P<0.01)。结论1.本研究中尖锐湿疣组检出的HPV型别有HPV-6、-11、-16、-18、-39、-42、-52、-56、-58、-81型,亚临床感染组皮损中检出的HPV型别包括HPV-6、-11、-16、-18、-42、-52、-56、-58、-81型,两组中均以低危型HPV-6、-11和高危型HPV-16、-58型检出为主。两组在HPV感染阳性型别种类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说明两者尽管临床表现特点不同,但在HPV-DNA型别上不存在明显差异。2.HPV低危或高危型别感染以及单一感染和混合感染在引起典型尖锐湿疣和亚临床感染上无差别。3.尖锐湿疣皮损和亚临床感染皮损局部组织中均存在Foxp3和IL-10的高表达,其表达水平与HPV低危或高危型别感染无关,但与单一感染和混合感染有关,说明尖锐湿疣皮损和亚临床感染皮损都存在局部细胞免疫功能抑制,Foxp3和IL-10在局部细胞免疫功能抑制中起重要作用,且HPV混合感染者局部细胞免疫功能抑制较HPV单一感染者更为显着。4.尖锐湿疣和亚临床感染皮损中Foxp3与IL-10的表达水平成正相关。(本文来源于《遵义医学院》期刊2018-05-01)
李俊兰,赖洪涛,姚明珠,张东兴,赵平森[9](2018)在《尖锐湿疣亚临床感染HPV分型与预后的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尖锐湿疣亚临床感染患者人类乳头瘤病毒(HPV)分型与预后的关系。方法:选取病理活检及HPV-DNA检测确诊的尖锐湿疣亚临床感染患者430例,观察亚临床感染患者的HPV分型,治疗3个月及6个月后醋酸白试验检测复发情况。结果:尖锐湿疣亚临床感染患者中,HPV16型感染人数最多,占73.2%,其次是HPV6型,占35.1%,而后是HPV11型,占23.4%,叁者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3个月后HPV16型感染复发率为87.3%,其次为HPV11型感染,复发率为74.8%,而后为HPV6感染,复发率为22.8%,叁者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6个月后,HPV16型感染复发率为92.4%,其次为HPV11型感染,复发率为84.8%,而后为HPV6型感染,复发率为71.3%,叁者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尖锐湿疣亚临床感染病例中,HPV16及HPV6型感染占比较高,而治疗后HPV16、HPV11型感染复发率较高。(本文来源于《包头医学院学报》期刊2018年04期)
曾兰兰,刘处英[10](2018)在《宫颈电灼术与保妇康栓联合使用对高危型HPV亚临床感染的疗效观察》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宫颈电灼术与保妇康栓联合使用对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HPV)亚临床感染的疗效。方法将2016年2月—2017年2月78例高危型HPV的亚临床感染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应用随机原则分为2组,各纳入39例。药物组用保妇康栓进行治疗,手术+药物组采用宫颈电灼术与保妇康栓联合治疗。比较2组治疗效果,高危型HPV转阴时间,干预前后患者高危型HPV水平、QOL评分。结果手术+药物组治疗效果优于药物组(P<0.05);手术+药物组高危型HPV转阴时间短于药物组(P<0.05);干预前2组高危型HPV水平、QOL评分相近(P>0.05),干预后手术+药物组高危型HPV水平、QOL评分优于药物组(P<0.05)。结论宫颈电灼术与保妇康栓联合使用对高危型HPV亚临床感染的疗效确切,可有效改善患者临床症状,促使HPV转阴,缩短疗程,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值得推广。(本文来源于《基层医学论坛》期刊2018年10期)
亚临床感染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探讨宫颈局部外用红色诺卡氏菌细胞壁骨架制剂(Nr-CWS)治疗宫颈人乳头瘤病毒(HPV)亚临床感染(SPI)的疗效。方法选取本院2016年1月~2018年1月收治的58例宫颈HPV亚临床感染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29例。对照组给予赋形剂进行治疗,研究组采用Nr-CWS进行治疗。分别于治疗后4个月和8月检测两组患者HPV,比较两组疗效,并对比两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研究组治疗后4个月和8个月的有效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2组均未发生严重不良反应。结论宫颈局部外用Nr-CWS治疗HPV亚临床感染的疗效显着,安全性高,是一种理想的治疗方式。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亚临床感染论文参考文献
[1].冯明涛,黎四平,苏小华.HPV亚临床感染和细胞免疫功能的相关研究[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9
[2].霍泳贤.宫颈局部外用红色诺卡氏菌细胞壁骨架制剂治疗宫颈人乳头瘤病毒亚临床感染的疗效观察[J].现代诊断与治疗.2019
[3].黄银浩,陈永艳,王宝仁.尖锐湿疣亚临床感染的研究进展[J].皮肤病与性病.2018
[4].洪祖蓓,季雯婷,邱丽华,狄文,楼微华.辅助性T细胞17相关细胞因子在育龄期人乳头瘤病毒亚临床感染女性中的表达分析[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2018
[5].周亚丽,游聚敏,陈启运.宫颈糜烂及外阴尖锐湿疣与HR-HPV亚临床感染的相关性分析[J].中外医疗.2018
[6].彭茹.探讨阴道镜在诊断宫颈HPV亚临床感染的价值[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8
[7].郭颖,叶青剑,林梦园,杨越波,李小毛.微波治疗对子宫颈HPV亚临床感染的清除效果[J].武警医学.2018
[8].黄银浩.Foxp3、IL-10在尖锐湿疣皮损及亚临床感染皮损中的表达及意义[D].遵义医学院.2018
[9].李俊兰,赖洪涛,姚明珠,张东兴,赵平森.尖锐湿疣亚临床感染HPV分型与预后的关系[J].包头医学院学报.2018
[10].曾兰兰,刘处英.宫颈电灼术与保妇康栓联合使用对高危型HPV亚临床感染的疗效观察[J].基层医学论坛.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