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思想政治工作的信息化整合

论思想政治工作的信息化整合

一、浅议思想政治工作的信息集成(论文文献综述)

滕梦媛[1](2021)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虚拟实践教学运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

黎克才[2](2021)在《高中历史教学渗透优秀传统书院文化的调查分析与实践研究 ——以两广端溪书院为例》文中研究表明随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的推进,我国社会各界越来越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造性转化。伴随着中学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教育界呼吁更多优质的课程资源渗透于高中历史教学,以进一步弥补教材史料的不足。当前,素质教育全面推进,要求有更多更高效的教育教学方式出现,以促进“核心素养”的落地。地方书院文化渗透于高中历史教学,不仅有助于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基因,满足史料教学的需要,还推动教师教育教学方式的转型,增强学生对地方、民族的自豪感和认同感。本文主要从三部分进行论述。第一部分是绪论。通过分析传统文化传承、课程改革、课程教学的需要,以及书院文化原本就是历史教学的有机组成等提出了论文的选题缘由。书院文化渗透于高中历史教学有助于践行新课程资源观、教育生活化理念和认知-发现理论,以及推动教学方式的改革、课程资源的拓展和核心素养的培养等论证了论文研究的意义。通过对课程资源、历史课程资源、乡土文化和书院文化等重要概念与相关教育学理论的解读分析,为论文的研究理顺了思路,与奠定了理论基础。文中还对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进行详细综述,为两广端溪书院文化全面渗透于高中历史教学提供了清晰的研究方向,有助于激活书院文化在教学领域的新生命力。第二部分是论文的核心部分。通过问卷调查,了解到师生们普遍认同开发与利用地方书院课程资源的可行性与必要性。书院课程资源作为辅助性材料,渗透于教学时,应遵循主体性、科学性和适度性原则,才能发挥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才能对课程教学起到真正的帮扶作用。两广端溪书院文化内涵非常丰富,可归纳为爱国文化、教学文化、修身文化、藏书文化、管理文化、伦理文化等六方面可用课程资源。文中还尝试以课程实例的形式,从理论说明、教学过程和归纳总结等对两广端溪书院文化渗透于高中历史课程教学和历史活动课进行了深入浅出的探究。在探究过程中,还运用了多种教学方法,包括问题讨论法、图片分析法、合作探究法、归纳分析法,以及深度教学法等等交叉相融,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动手能力、思辨能力和学科核心素养,为书院课程资源渗透于高中历史教学提供了示范。第三部分是论文的结语部分。两广端溪书院文化渗透于高中历史教学的成果是多重的,包括有助于激发学生探究历史的兴趣;提升学生历史核心素养;增强学生担当精神和历史使命感;优化课程资源;促进历史教师专业化发展;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增强师生民族自尊心、自信心与自豪感;形成地方办学特色等等。最后,笔者还指出了论文研究的不足,表达了日后继续扩大对古代书院、现代书院研究的展望。

田雪[3](2020)在《《出师表》教学史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出师表》自成文以后,因其文章语言平实简要、内容雅正透彻、情感诚挚动人,古代重要的文集选本常有收录,如《昭明文选》《古文辞类纂》等等,流传于世已久,世人多加推崇。民国至今,自1912年刘法曾、姚汉章的《中华中学国文教科书》将《出师表》收录之后,前后共有将近30本教科书对其选录。本研究以时间为维度,对《出师表》在中国古代和民国至今两个阶段的文学阅读和教学接受情况进行简要梳理和归纳总结,整理《出师表》一文的教学史发展历程。在中国古代,由于年代较为久远,主要以文献搜集的方式对《出师表》的文体研究、主题研究、写作方法研究进行系统梳理。《昭明文选》《古文辞类纂》《古文观止》等文学选集在古代的家塾教育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因而探寻《出师表》在书中的收录缘由和教学解读状况就显得尤为必要。中国古代对于文章的解读多是从文本的内容出发,目的在于让学生进行模仿训练,因此这一阶段文学解读较多,教学解读较少。民国至今以来,又以新中国的成立为时间界点,细分为1912年至1949年间、1950年至今两个时期观察这一阶段中《出师表》教学史的微观变化。这两个时期中课程标准几经更迭,教科书版本众多,不同的教科书在收录过程中对文本的教学处理各有侧重。本研究重点选取民国时期二十余本、建国以后以人教社为代表的七本教材,对比教科书中选文情况、助学系统的变化,从而直观地呈现教学目标设置和教学重难点的选择的演变过程。通过全国报刊索引等数据库,笔者还收集了一些不同时期的教学反馈和教学案例作为参考,补充史实,详细探讨《出师表》一文在不同时期的教学风貌。古代应用文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占据重要位置,《出师表》在题材上归属于表体,但是文章本身具有极强的抒情功能,具有情理交融的艺术特征。在教学转化过程中教师应该注意引导学生关注文章的情感内核和固有的文体特征,引导学生获得审美熏陶,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同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合理组织教学过程,适时开展读写训练,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朱思宇[4](2020)在《民族地区基层民警思想政治教育现状及对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我国全面深化改革进程的持续推进,社会领域思想多元化特征日益明显,受此影响,我国民族地区基层民警的价值观序列亦呈现出多元化的特征。民族地区基层民警是维护民族地区社会稳定的重要力量,是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保驾护航的有生力量,对民族地区基层民警思想政治教育问题进行研究,分析其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探索其提升举措和办法,对提升民族地区基层民警思想政治素质,巩固民族地区社会团结稳定局面,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本文在写作过程中,应用了人的全面发展理论、需要层次理论、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性理论、思想政治教育的渗透原则等理论。民族地区基层民警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主要包括理想信念教育、职业道德教育、忠诚教育、理论性教育。做好民族地区基层民警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有助于公安系统全面深化改革,有利于促进公安事业发展回应社会发展,是提升基层民警思想政治素质的需要,是做好民族地区社会稳定工作的需要。新时期民族地区基层民警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已经取得了明显的成效,思想政治教育队伍更加正规,内容更加专业,方式更加丰富。但仍然存在队伍缺乏自觉性、专业性,制度缺乏连续性、实操性,形式缺乏灵活性、创新性,内容缺乏实效性、系统性等不足和问题。此类问题的产生有其深层次体制机制思维模式方面的根源。如队伍建设滞后,对人才建设重要性认识不足,制度构建缺位,缺乏教育保障协同机制,教育模式僵化,教育信息优势地位丧失,教育理念落后,缺乏教育需求的前期研判。因此在分析问题和原因的基础上,要做好民族地区基层民警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打造民族地区基层民警思想政治教育复合型人才队伍,健全民族地区基层民警思想政治教育制度,创新民族地区基层民警思想政治教育形式,优化民族地区基层民警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本文对民族地区基层民警思想政治教育进行研究,目的就是更好的满足民族地区基层民警思想政治教育诉求,进一步改进和提升民族地区基层民警思想政治教育效果,提高民族地区基层民警的思想政治素质,增强基层民警的战斗力,使之适应新时代民族地区快速发展的经济社会环境。

雷浩[5](2020)在《新时代运用融媒体强化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意识形态教育关乎旗帜、关乎道路、关乎国家政治安全,大学生是马克思主义的学习者,强化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是新时代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应有之义。伴随着信息社会的不断发展,媒体融合进程正在推进,融媒体不断完善,全程媒体、全息媒体、全员媒体、全效媒体突破了传统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的时空界限、物理界限、主体限制、功能限制。新时代,融媒体为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提供了新理念、新思路,在融媒体体制机制不断完善的大环境下,不断创新了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的方式方法,建立了新机制、研究了新模式,为实现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效果最大化、效用最优化提供了平台支撑。融媒体在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中的运用,在客观上增强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凝聚力和吸引力,提升了大学生对主流文化的认可度,培养了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机遇与挑战并存,新时代融媒体的发展也为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带来新的挑战,融媒体的开放性削弱了传统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的传播力,交互性降低了传统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的引导力,全面性弱化了传统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的影响力,隐蔽性损害了传统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的公信力。新时代、新方法,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要画好理论与实际的同心圆。融媒体在明确政治方向、舆论导向、价值取向的前提下,创新融媒体在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的理念、内容、形式、手段、方法,掌握融媒体在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中的主动权和主导权。因此,不仅要坚持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还要以融媒体发展为契机,深入开展高校马克思主义课程建设,落实大学生意识教育工作责任制,强化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效果,提升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的主体话语能力,对大学生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立志肩负起民族复兴的时代重任具有深远的意义。

刘奕[6](2020)在《5G网络技术对提升4G网络性能的研究》文中认为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设备接入到移动网络,新的服务与应用层出不穷,对移动网络的容量、传输速率、延时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5G技术的出现,使得满足这些要求成为了可能。而在5G全面实施之前,提高现有网络的性能及用户感知成为亟需解决的问题。本文从5G应用场景及目标入手,介绍了现网改善网络性能的处理办法,并针对当前5G关键技术 Massive MIMO 技术、MEC 技术、超密集组网、极简载波技术等作用开展探讨,为5G技术对4G 网络质量提升给以了有效参考。

徐怀玲[7](2020)在《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中华传统文化发展至今已有五千多年历史,与此同时,在发展的过程中保持了极具魅力的文化内涵,也是中华民族精神面貌的一种体现,能够较好地展示出中华民族在精神方面的追求。尤其是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各类事物更新换代速度显着提升,但是中华文化依然能够展示出独特的魅力而获得较好发展,这主要得益于中华儿女的努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肩负着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其作用不可替代。近年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并不断推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改革,同时指出要不断挖掘此方面的教育资源。在中华传统文化中,所对应的教育资源极为丰富,倘若能够将其充分应用至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便可为开阔思想政治教育视野、拓展思想政治教育范围、充实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手段奠定良好基础。中华传统文化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融合相通,进而为融入工作开展提供了可能;同时,中华传统文化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结合具有深远的历史和现实意义,融入具有必要性。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中融入中华传统文化,有助于更好地实现对传统文化的深入挖掘,同时又能实现对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内涵的充分拓展,使得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目标和任务得以实现的同时,课程实用性也会获得显着提升,在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教育方面也能起到积极影响。由此可知,将中华传统文化合理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高等教育工作者均须承担的责任。在本文研究中,首先针对学术界在此方面的研究成果进行探究,了解文化、传统文化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基本概念及其特点;其次,分析中华传统文化在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学习中推进的有利条件和二者相融合的必要性与可能性,即党和国家对传统文化教育的高度重视,传统文化资源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重要意义以及二者在教育目标、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等方面的契合;再次,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获得了甘肃省大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的认知情况,同时探讨了目前思想政治理论课中,传统文化融入的难点所在;最后,建立在上述问题的基础上,为了能够更好地推进传统文化的融入给予了相应建议,主要是从强化传统文化认识、提升师资力量、创新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载体、优化校园环境等层面展开,使得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更具创新性的同时,又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大学生文化自信心,更好地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

陈霜[8](2019)在《马克思主义人学视域下大学生“双创”人才培养研究》文中认为2014年李克强总理在达沃斯论坛会议上提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理念。在正文叙述中表述为“双创”。信息技术时代,科技依靠现实的人通过社会实践进行的创造性活动而产生,科技作为促进社会政治、经济、人文等生态化发展的重要手段,已经得到世界各国的重视。换言之,科技离不开人的创造性活动,纵观党的十八大提出的“广开进贤之路,广纳天下英才”,到党的十九大发展提出“人才强国战略”,这就要求我们要注重人才。但我们应该如何培养人才?培养何种模式的人才呢?“双创”理念恰逢其时被提出,为人才培养明确方向。在“双创”战略背景下,国家需要大量的“双创”型人才,高校恰恰是培养高水平“双创”人才的主要途径。尽管我国在“双创”教育研究方面取得了些许成绩,但依然与西方国家存在不小差距。因此,我们要明确“双创”是什么、为什么要进行“双创”培育。“双创”最终的作用者为现实的人,那么从人的本质、人的需要、人的发展角度出发进行研究,运用时代赋予的理论内涵,探索当代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人学观有着怎样特征?在此特征下,“双创”又要培养怎样的人才?应该如何培养?这是我们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的重要问题。“双创”人才培养需要建立在开放、包容的环境体系中,而此环境体系需要政府、企业、高校、家庭、学生等多个系统建构,需要各个系统间相互联系、作用、协调,形成一个全方位的“双创”人才培育体系。因此,在“双创”教育系统中应把握系统之间关系,使其相互协作,共同建立“双创”人才培养的教育系统,以此促进我国“双创”人才培养教育的稳步发展。本文以马克思主义人学观、创造学“涌流”作为理论基础,通过文献研究法、理论与实证结合研究法分别从人的需要、人的作用、人的创新能力、人的价值四个角度出发,尝试对“双创”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探析。全文共分为以下五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开篇对文章研究背景和意义、研究方法进行了探讨;阐述论文视角及内容的创新点在于应用马克思主义人学视角进行“双创”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对当代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人学观的新特征进行研究,并应用创造学家奇凯岑特米哈衣提出的“涌流”理论,对“双创”人才培养进行问题分析,并尝试提出我国新时代的“双创”人才培养模式。除此之外,还对国内外关于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理论、“双创”人才培育、创新人才培养、创业培养模式等以往研究成果、研究方法进行分类总结,为论文后续开展做铺垫。第二部分为相关概念基本内涵及研究的理论基础。首先,明晰了创新、创业相关概念关系,界定“双创”在本文的内涵及关系;其次,剖析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内涵并归纳总结当代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最后,对本文“双创”人才培养理论基础加以叙述,厘清当代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人学观与“双创”人才培养、马克思主义人学观与创造学“涌流”理论内在关系,并对“涌流”理论系统建构加以说明,深入挖掘“双创”所具有的时代内涵。充分铺垫基石,为论文的第三部分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第三部分是对大学生“双创”人才培养现状及问题分析。通过查阅近年文献着作,以及对人民网、新华网等相关政府门户网站各地实时新闻、地方人才政策进行第一时间关注,总结归纳大学生“双创”人才培养外部环境支撑,并从政府、高校及社会层面对培养途径进行分析;并且针对“双创”人才培养成效,进一步从家庭、高校、社会三个方面加以分析;在此基础上指出大学生“双创”人才培养现实问题:即培养主体定位不明确,培养客体缺乏创新精神,培养推广与应用存在差异,培养教育机制不完善。并指明其成因在于教育认知存在偏差、培养实践形式受到限制、培养模式尚未建构、政策落实不精准。第四部分是对马克思主义人学视域下“双创”人才培养提出建议及对策。本章以满足人的需要、发挥人的作用、提升人的创新能力、突显人的价值为目标导向,针对第三章提出的问题及成因提供对应建议:即定位培养目标,主要包括明晰主客体定位,打造专业师资队伍,培养基于创新能力进行创业的“双创”人才;建立培养途径,主要包括拓展人才培养路径,更新培养模式,整合培养经验;完善培养模式,主要包括:培养大学生创新性意识,形成大学生创新性人格,开拓大学生创新性思维;形成系列保障机制,主要包括高校优化教学评价机制,国家加大政策监管力度,社会形成良好风气。尝试提出加强“双创”人才培养及推动其发展具有建设性的对策。第五部分,是对本文的结论与展望。总结梳理本文内容,通过本文的研究,希望能为今后我国“双创”教育事业的发展提供可行性的建议,并对本文未涉及到的研究内容进行说明,对于本文研究的不足之处,希望其他学者予以谅解。

易宇峰[9](2018)在《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平台研究 ——以易班建设为例》文中提出“平台”一词广泛应用于互联网领域,通常被理解为开展某项工作的条件或者基础。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平台,可以理解为高校中开展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环境或者条件,也可以理解为开展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各种硬件、软件资源的集合。大学生正处于个人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以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平台为主要抓手,开发优化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平台功能,完善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平台运营机制,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育人效果,对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意义重大。自互联网建设开始,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平台就一直被作为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开展研究。一段时间以来,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平台在理论研究和实践应用方面均取得了较为丰富的成果。在我国全面推进网络强国建设的大背景下,论文以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平台作为具体研究对象,结合近年来易班全国建设推广的应用实践,对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平台的理论基础、理论支撑和学科借鉴进行了较为系统的梳理。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以来,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平台形成和发展的历程进行了回顾,并据此总结了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平台的概念、价值、要素、分类、特征和功能。从理论联系实际的角度,对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平台的建设、运行和作用机制进行了介绍,并重点研究了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平台的作用机制和评价机制。论文以易班作为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平台典型案例进行了分析,并提出未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平台发展的思考和建议。论文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方法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结合思想政治教育基本理论,借助教育学、管理学、心理学、社会学、传播学,以及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开发、网络信息技术等关联学科、领域的相关理论知识,综合运用文献研究法、案例分析法、对比分析法、经验总结法等研究方法,深入开展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平台研究。在理论研究方面,对新形势下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平台建设发展的新思维、新变化进行了重点关注,并结合相关学科知识进行了相应的研究和分析;在实践研究方面,对移动互联条件下的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平台的具体应用、实践提出了具体的建设发展思路和举措。以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平台为具体对象,尝试回答了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中作用发挥和评价的理论难题。在新形势和新的网络技术条件下,论文的研究内容具有一定的理论创新性;同时,本文的研究内容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和应用性,对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平台实践应用,特别是对易班在各高校的建设推广具有较强的指导意义。论文主要包括六个部分:第一部分,介绍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平台研究的技术基础、实践基础和理论基础。技术基础是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平台研究的基本前提,技术推动该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平台的发展;实践基础是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平台基于实践应用的重要借鉴;理论基础则是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平台建设、运用和作用发挥的重要理论来源。第二部分,介绍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平台的基本内涵。在过去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平台的基本概念,并对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平台的价值、要素、分类、特征、功能等内容进行了详细介绍。第三部分,介绍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平台的建设与运营。介绍了基本的建设思路、建设目标、建设路径,介绍了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平台运营体制和机制。第四部分,介绍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平台的作用发挥与评价机制。从环境熏陶、群体认同、灌输与渗透、实践与自我教育四个方面总结了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平台的作用机制;从基本原则、评价对象、评价主体、评价方法、评价反馈五个方面介绍了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平台的评价机制。第五部分,提出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平台的发展思考。从理论联系实际的角度,提出加强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平台的研究和实践要做到四个结合,即与高校流行文化相结合,与高校教育信息化相结合,与新媒体传播相结合,与法制建设相结合,以开拓创新、与时俱进的态度做好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平台相关工作。第六部分,介绍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平台的易班模式。易班是当前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平台理论研究和实践应用的典型代表,也是国家重点建设推广的全国统一的大学生网络互动社区。重点对易班的基本情况、易班的特色和优势、易班的作用发挥进行了介绍,并结合论文的相关研究内容,提出了易班下一步的发展思路。

许留明,乔晖[10](2000)在《浅议思想政治工作的信息集成》文中研究指明

二、浅议思想政治工作的信息集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浅议思想政治工作的信息集成(论文提纲范文)

(2)高中历史教学渗透优秀传统书院文化的调查分析与实践研究 ——以两广端溪书院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一、绪论
    (一)问题的缘起
        1.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需要
        2.拓展高中历史课程资源的现实需要
        3.书院文化是历史教学的有机组成
    (二)选题的意义
        1.研究意义
        2.实践意义
    (三)课题相关的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1.概念界定
        2.理论基础
    (四)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1.国外研究现状综述
        2.国内研究现状综述
        3.课程资源的研究现状综述
        4.对两广端溪书院的研究与开发现状
    (五)研究方法和创新之处
        1.研究方法
        2.创新之处
二、地方传统书院文化运用于高中历史教学的调查研究
    (一)调查的目的、对象、方法与实施
    (二)问题与归因分析
三、书院文化渗透于高中历史教学的原则
    (一)主体性原则
    (二)科学性原则
    (三)适度性原则
四、高中历史教学萃取与选用两广端溪书院文化课程资源
    (一)整合与提炼两广端溪书院的课程资源
        1.文本资源
        2.实物资源
        3.口述资源
        4.电子资源
    (二)突出两广端溪书院文化的主题内涵
        1.弘扬书院爱国文化,厚植家国情怀
        2.渗透书院教学文化,潜移默化育人
        3.关注书院修身文化,落实立德树人
        4.挖掘书院藏书文化,丰富文化底蕴
        5.审视书院管理文化,培养时代新人
        6.提炼书院伦理文化,培育和谐观念
五、高中历史教学渗透两广端溪书院文化的实施策略
    (一)课程教学中有机渗透书院文化
        1.新课导入时的有机渗透
        2.教学拓展处的有机渗透
        3.试题命制时的有机渗透
    (二)历史活动课拓宽书院文化渗透的渠道
        1.运用图片展或手抄报
        2.举行演讲比赛活动
        3.举办专题讲座
        4.组织实地参观
        5.充分运用图书馆资源
结语
学生调查问卷
教师调查问卷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3)《出师表》教学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起
    二、研究对象
    三、研究现状
        (一)《出师表》阅读史研究
        (二)《出师表》文学解读研究
        (三)《出师表》教学解读研究
    四、研究意义
    五、研究方法
第一章 古代文人对《出师表》的阅读和接受
    第一节 文学方面的阅读和接受
        一、《出师表》的文体研究
        二、《出师表》的主题研究
        三、《出师表》的写作手法研究
    第二节 教学方面的阅读和接受
        一、《昭明文选》对《出师表》的收录
        二、《古文辞类纂》对《出师表》的收录
        三、《古文观止》对《出师表》的收录
第二章 《出师表》在语文教学中的阅读和接受(1912-2019)
    第一节 《出师表》在1912-1949年间的教学接受
        一、《出师表》入选教材选文情况比较
        二、教材中助学系统的比较
        三、中学师生的阅读接受情况
        四、1912——1949年间的课程标准变化对教学的影响
    第二节 《出师表》在1950-2019年间的教学接受
        一、《出师表》入选教材选文情况比较
        二、教材中助学系统的比较
        三、1950——2019年间课程标准变化对教学的影响
        四、教学案例的分析
第三章 《出师表》教学史研究对当下语文教学的启示
    第一节 关注情感内核,提升语文素养
        一、情感教学,审美熏陶
        二、以学定教,提升素养
    第二节 明确文体特征,合理组织教学
        一、关注文体,回归文本
        二、文体对比,多向延伸
        三、目标合理,重点突出
    第三节 品味语言特色,开展读写训练
        一、朗读教学,品味语言
        二、读写结合,提高能力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4)民族地区基层民警思想政治教育现状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和意义
        1.研究背景
        2.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述评
        1.国内研究现状
        2.国外研究现状
        3.国内外研究述评
    (三)研究方法与创新之处
        1.研究方法
        2.创新之处
一、民族地区基层民警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概念与内容
    (一)民族地区基层民警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概念界定
        1.民族地区
        2.民族地区基层民警
        3.思想政治教育
        4.民族地区基层民警思想政治教育
    (二)思想政治教育内容
        1.理想信念教育
        2.职业道德教育
        3.忠诚教育
        4.政治教育
    (三)民族地区基层民警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基础
        1.人的全面发展理论
        2.需要层次理论
        3.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性理论
二、民族地区基层民警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特殊性
    (一)民族地区基层民警思想的特殊性
        1.民族地区基层民警思想波动较大
        2.民族地区基层民警思想压力较大
        3.民族地区基层民警主体意识强
    (二)民族地区基层民警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特殊性
        1.教育思维由“因果性”转向“相关性”
        2.教育过程由“粗略性”转向“精准性”
        3.教育模式由“固定式”转向“自由式”
        4.教育关系由“上对下”转向“交互式”
三、做好民族地区基层民警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必要性
    (一)是加快公安全面深化改革步伐的需要
    (二)是促进公安事业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三)是提升基层民警思想政治素质的需要
    (四)是做好民族地区社会稳定工作的需要
四、民族地区基层民警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现状及问题分析
    (一)新时期民族地区基层民警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成就
        1.思想政治教育队伍更加正规
        2.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更加专业
        3.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更加丰富
    (二)民族地区基层民警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存在的问题
        1.队伍上缺乏自觉性、专业性
        2.制度上缺乏连续性、实操性
        3.形式上缺乏灵活性、创新性
        4.内容上缺乏实效性、系统性
    (三)民族地区基层民警思想政治教育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1.队伍建设滞后,对人才建设重要性认识不足
        2.制度构建缺位,缺乏教育保障协同机制
        3.教育模式僵化,教育信息优势地位丧失
        4.教育理念落后,缺乏教育需求的前期研判
五、民族地区基层民警思想政治教育的对策思考
    (一)民族地区基层民警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原则
        1.坚持以人为本原则
        2.坚持与时俱进原则
        3.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4.坚持分类分层施教原则
    (二)打造民族地区基层民警思想政治教育复合型人才队伍
        1.做好公安基层政工干部的职业发展规划
        2.有针对性地培养政工干部的“三个能力”
        3.培育民族地区基层民警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大数据素养
    (三)健全民族地区基层民警思想政治教育制度
        1.建立完善决策管理机制
        2.健全思想政治工作激励机制
        3.完善思想政治工作考核机制
    (四)创新民族地区基层民警思想政治教育形式
        1.灵活运用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法
        2.充分利用大数据和网络手段
        3.丰富教育话语表达方式,适应社会发展新形势
    (五)优化民族地区基层民警思想政治教育内容
        1.坚持对民族地区基层民警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
        2.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层次性和实践性
        3.增强民族地区基层民警的心理素质教育
结语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参考文献

(5)新时代运用融媒体强化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选题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综述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创新之处
第2章 新时代运用融媒体强化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概述
    2.1 融媒体与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
        2.1.1 全媒体与融媒体的产生及应用
        2.1.2 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的重要性
    2.2 融媒体与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的理论要义
        2.2.1 “全程媒体”突破传统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的时空界限
        2.2.2 “全息媒体”突破传统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的物理屏障
        2.2.3 “全员媒体”突破传统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的主体限制
        2.2.4 “全效媒体”突破传统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的功能界限
    2.3 新时代运用融媒体强化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的现实要义
        2.3.1 因事而化:运用融媒体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2.3.2 因时而新:运用融媒体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凝聚力和吸引力
        2.3.3 因势而动:运用融媒体提升大学生对主流文化的认可度和分辨力
第3章 新时代运用融媒体强化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的机遇
    3.1 生产:新时代融媒体创新了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的形式
        3.1.1 “时空延展”扩充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空间
        3.1.2 “内容为王”丰富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素材
        3.1.3 “资源共享”抢占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高地
    3.2 传播:新时代融媒体拓宽了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的载体
        3.2.1 “合纵连横”打造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融媒体平台
        3.2.2 “内外联动”协调校内外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资源
        3.2.3 “中央厨房”整合校内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资讯
    3.3 接受:新时代融媒体丰富了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的内容
        3.3.1 “因势利导”提升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的时政性
        3.3.2 “深度融合”增强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的实效性
        3.3.3 “经纬共织”优化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的针对性
第4章 新时代发展中的融媒体给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带来的挑战
    4.1 融媒体的开放性削弱了传统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的传播力
        4.1.1 更迭集成的融媒体与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传播的低效
        4.1.2 更迭集成的融媒体与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接收的低效
    4.2 融媒体的交互性降低了传统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的引导力
        4.2.1 裂变庞杂的融媒体模糊了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的内容
        4.2.2 裂变庞杂的融媒体阻碍了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的思考
    4.3 融媒体的全面性弱化了传统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的影响力
        4.3.1 现象级融媒体降低了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的效用
        4.3.2 同质性融媒体缩小了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的视野
    4.4 融媒体的隐蔽性损害了传统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的公信力
        4.4.1 全链条融媒体考验了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的协同度
        4.4.2 西方意识形态的渗透弱化了大学生对意识形态教育的认同感
第5章 新时代运用融媒体强化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的应对策略
    5.1 凝聚共识:牢牢掌握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的主导权
        5.1.1 高举旗帜,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
        5.1.2 把握中心,突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5.1.3 围绕核心,坚持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
    5.2 筑牢根基:运用融媒体筑牢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根基
        5.2.1 筑牢信仰之基,运用融媒体引导大学生增强“四个意识”
        5.2.2 补足精神之钙,运用融媒体引导大学生坚定“四个自信”
        5.2.3 把稳思想之舵,运用融媒体引导大学生做到“两个维护”
    5.3 强化阵地:运用融媒体强化高校马克思主义课程建设
        5.3.1 守正创新,运用融媒体推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
        5.3.2 立足实践,运用融媒体推进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
        5.3.3 深化改革,运用融媒体推进课程思政同向同行
    5.4 强化责任:落实大学生意识教育工作责任制
        5.4.1 守规矩,运用融媒体做实“三个区分”
        5.4.2 明底线,运用融媒体认清西方意识形态渗透的本质
        5.4.3 防风险,运用融媒体打造校园舆情信息监测、监管平台
    5.5 成风化人:运用融媒体强化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效果
        5.5.1 提高站位,运用融媒体强化全员育人效果
        5.5.2 强化担当,运用融媒体强化全程育人效果
        5.5.3 补齐短板,运用融媒体强化全方位育人效果
    5.6 凝聚人心:运用融媒体提升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的主体话语能力
        5.6.1 运用融媒体提升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话语表述的亲和力
        5.6.2 运用融媒体增强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话语内容的感染力
        5.6.3 运用融媒体提高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话语解释的说服力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6)5G网络技术对提升4G网络性能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1 4G网络现处理办法
2 4G网络可应用的5G关键技术
    2.1 Msssive MIMO技术
    2.2 极简载波技术
    2.3 超密集组网
    2.4 MEC技术
3 总结

(7)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目标和意义
        (一)研究目标
        (二)研究意义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内研究现状
        (二)国外研究现状
    四、研究思路与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五、创新之处与研究重点
第一章 传统文化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
    一、传统文化
        (一)文化的涵义
        (二)传统文化的涵义
        (三)传统文化的特点
    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
        (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内涵
        (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特点
    三、传统文化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关系
第二章 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必要性与可能性
    一、国家对于传统文化教育的政策支持
    二、传统文化资源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意义
        (一)爱国主义精神有助于大学生民族精神的培养
        (二)自强不息信念有助于大学生进取精神的培养
        (三)优秀传统美德有助于大学生健康人格的培养
        (四)以诚为本原则有助于大学生诚信品德的培养
        (五)脚踏实地作风有助于大学生务实态度的培养
    三、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可能性
        (一)教育目标的契合
        (二)教育内容的契合
        (三)教育方法的契合
第三章 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现实困境
    一、关于大学生传统文化认知的现状调查分析
        (一)问卷编制和样本选取
        (二)统计工具和样本分析
        (三)调查结果的基本情况
    二、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困境
        (一)当代大学生对传统文化认知薄弱
        (二)思政课教材中传统文化内容较少
        (三)思政课教师的传统文化素养欠佳
        (四)思政课的教育教学方法陈旧滞后
        (五)高校校园文化环境建设创新不足
第四章 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有效路径
    一、提升教育对象的传统文化认知水平
        (一)端正大学生的学习态度
        (二)提升大学生学习主动性
        (三)丰富大学生的学习内容
    二、将传统文化教育纳入高校课程体系
        (一)鼓励传统文化写进思政课教材
        (二)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
        (三)利用现代化媒体推广网络课程
        (四)设置全面合理的课程评价机制
    三、提升高校教师队伍的传统文化素养
        (一)加强思政课教师的传统文化专题培训
        (二)提升思政课教师自身的思想道德素养
        (三)通过人才引进改善思政课的师资水平
    四、探索新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
        (一)将学生亲身实践纳入教学
        (二)将传统节日庆典嵌入教学
        (三)将非遗文化传承汇入教学
    五、加强高校校园文化环境建设
        (一)丰富传统文化为主的校园活动
        (二)发挥高校学生社团的带头作用
        (三)重视高校校园的文化环境建设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8)马克思主义人学视域下大学生“双创”人才培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国内研究综述
        1.2.2 国外研究综述
    1.3 研究思路及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重难点与创新点
        1.4.1 研究的重难点
        1.4.2 研究的创新点
第二章 相关概念的基本内涵及研究的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的基本内涵
        2.1.1 创新的定义
        2.1.2 创业的定义
        2.1.3 “双创”的界定及其辩证关系
        2.1.4 基于创新的“双创”人才界定
    2.2 马克思主义人学观及其发展
        2.2.1 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的相关阐述
        2.2.2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概要
        2.2.3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人学新特征
    2.3 大学生“双创”人才培养的理论基础
        2.3.1 当代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人学观为“双创”提供理论性支撑
        2.3.2 创造学“涌流”理论指导“双创”人才培养体系建构
        2.3.3 “双创”是当代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人学观时代精神的精华体现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中国大学生“双创”人才培养现状及问题分析
    3.1 中国大学生“双创”人才培养环境及途径
        3.1.1 中国高校大学生“双创”人才培养环境支撑
        3.1.2 中国高校大学生“双创”人才培养相关途径
        3.1.3 中国高校大学生“双创”人才培养成效分析
    3.2 中国大学生“双创”人才培养存在主要问题
        3.2.1 大学生“双创”人才培养主体定位不明确
        3.2.2 大学生“双创”人才培养客体缺乏创新精神
        3.2.3 大学生“双创”人才培养推广与应用存在差异
        3.2.4 大学生“双创”人才培养教育机制不完善
    3.3 中国大学生“双创”人才培养存在问题原因分析
        3.3.1 大学生“双创”人才培养教育认知存在偏差
        3.3.2 大学生“双创”人才培养实践受到限制
        3.3.3 大学生“双创”人才培养模式尚未建构
        3.3.4 大学生“双创”人才培养政策落实不精准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马克思主义人学视域下大学生“双创”人才培养建议及对策
    4.1 满足“人的需要”定位培养目标
        4.1.1 明晰“双创”人才培养主客体定位
        4.1.2 打造“双创”人才培养专业师资队伍
        4.1.3 培养基于创新能力进行创业的“双创”人才
    4.2 发挥“人的作用”建立培养途径
        4.2.1 拓展“双创”人才培养路径
        4.2.2 更新“双创”人才培养模式
        4.2.3 整合“双创”人才培养经验
    4.3 提升“人的创新能力”完善培养模式
        4.3.1 培养大学生创新性意识
        4.3.2 形成大学生创新性人格
        4.3.3 开拓大学生创新性思维
    4.4 突显“人的价值”形成系列保障机制
        4.4.1 高校优化“双创”人才培养教学评价机制
        4.4.2 国家加大“双创”政策监管力度打造优良环境
        4.4.3 社会形成“双创”良好发展风气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9)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平台研究 ——以易班建设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目的与价值
        1.1.1 研究目的
        1.1.2 研究价值
    1.2 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3 基本概念
        1.3.1 平台和网络平台
        1.3.2 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平台
    1.4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目标
        1.4.3 研究内容
        1.4.4 研究方法
    1.5 研究重点、难点和创新点
        1.5.1 研究重点
        1.5.2 研究难点
        1.5.3 创新点
第二章 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平台的研究基础
    2.1 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平台研究的技术基础
        2.1.1 多媒体: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极大丰富
        2.1.2 点对点: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显着增强
        2.1.3 大数据:思想政治教育从定性到定量的转变
        2.1.4 云技术:提供海量资源和服务的可靠支持
        2.1.5 移动开发:全时全域在线的必然趋势
        2.1.6 虚拟现实:营造更加真实的网络交往互动
        2.1.7 人工智能:将人机互动推升到新的水平
        2.1.8 区块链:平台安全性和可靠性进一步提升
    2.2 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平台研究的应用基础
        2.2.1 搜索引擎:占领网络交往的总入口
        2.2.2 即时通讯:用户网络交往的重要内容
        2.2.3 社交网络:网络交往的进一步发展
        2.2.4 微媒体:网络交往的新形式新阶段
        2.2.5 易班: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平台新实践
        2.2.6 其它应用:对网络交往的丰富和完善
    2.3 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平台研究的直接理论基础
        2.3.1 科学技术: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平台研究的切入点
        2.3.2 网络交往: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平台研究的基本内核
        2.3.3 人的发展: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平台研究的目标指向
        2.3.4 思想政治教育生态论和合力论的观点
        2.3.5 思想政治教育系统论的观点
        2.3.6 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观点
        2.3.7 思想政治教育场域论的观点
    2.4 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平台研究的相关学科理论借鉴
        2.4.1 教育学: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平台体现教育的本质
        2.4.2 传播学: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平台对传播环境的营造
        2.4.3 社会学: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平台发展人的社会化
        2.4.4 心理学: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平台对个体差异的关注
        2.4.5 管理学: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平台研究的系统性思维
        2.4.6 政治学:意识形态是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平台的生命线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平台内涵
    3.1 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平台内涵解析
        3.1.1 平台化的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新场域
        3.1.2 连通一切的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新形态
        3.1.3 技术驱动下的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新阶段
    3.2 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平台的特征
        3.2.1 系统性:构建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生态
        3.2.2 动态性:用户需求和平台功能相互促进
        3.2.3 场景化:丰富完善基于平台的网络交往
        3.2.4 功能化:服务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
    3.3 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平台的要素
        3.3.1 硬件要素:打造稳定可靠高效安全的平台基础
        3.3.2 技术要素:以先进技术促进平台作用发挥
        3.3.3 应用要素:体现对人的全面发展需求的满足
        3.3.4 人力要素:提供“又红又专”的人力资源保障
        3.3.5 制度要素:构建科学高效的工作体制机制
    3.4 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平台的分类
        3.4.1 按平台技术手段分类
        3.4.2 按平台覆盖范围分类
        3.4.3 按平台建设主体分类
        3.4.4 按平台主要功能分类
    3.5 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平台的功能
        3.5.1 教育教学功能
        3.5.2 管理服务功能
        3.5.3 认知实践功能
        3.5.4 娱乐休闲功能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平台建设与运营
    4.1 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平台建设思路
        4.1.1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
        4.1.2 将互联网思维融入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平台建设
    4.2 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平台建设目标
        4.2.1 平台建设与高校教学科研工作结合
        4.2.2 平台建设与师生生活娱乐需求结合
        4.2.3 平台建设与深化高校内部治理结合
        4.2.4 平台建设与国家和社会发展需要结合
    4.3 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平台建设模式
        4.3.1 政府主导的多方合作模式
        4.3.2 独立的互联网化运作模式
        4.3.3 以高校为主的校本化模式
        4.3.4 面向用户的共建共享模式
    4.4 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平台运营
        4.4.1 以法规政策为根本的运行保证
        4.4.2 统分结合的分级组织管理体系
        4.4.3 以技术优势确保平台有效运行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平台作用与评价机制
    5.1 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平台的作用机制
        5.1.1 环境熏陶机制
        5.1.2 群体认同机制
        5.1.3 灌输与渗透相结合的机制
        5.1.4 实践与自我教育相融合的机制
    5.2 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平台评价的基本原则
        5.2.1 基本思路
        5.2.2 静态评价与动态评价相结合
        5.2.3 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结合
        5.2.4 产品评价和效果评价相结合
    5.3 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平台的评价对象
        5.3.1 对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平台产品的评价
        5.3.2 对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平台运行机制的评价
        5.3.3 对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平台育人效果的评价
    5.4 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平台的评价主体
        5.4.1 政府评价
        5.4.2 高校评价
        5.4.3 用户评价
        5.4.4 第三方机构评价
    5.5 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平台的评价方法
        5.5.1 运行数据评价
        5.5.2 对比分析评价
        5.5.3 抽样调查评价
        5.5.4 跟踪调查评价
    5.6 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平台的评价反馈
        5.6.1 对平台运行机制的反馈
        5.6.2 对平台开发建设的反馈
    5.7 本章小结
第六章 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平台发展与建议
    6.1 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平台与高校流行文化相融合
        6.1.1 高校流行文化及其特点
        6.1.2 高校流行文化表现形式及影响
        6.1.3 与高校流行文化的融合
    6.2 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平台与高校教育信息化相融合
        6.2.1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是教育信息化的应有之意
        6.2.2 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平台建设融入教育信息化
        6.2.3 以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平台建设推动教育信息化发展
    6.3 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平台与新媒体建设相融合
        6.3.1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平台的传播优势
        6.3.2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平台的受众优势
        6.3.3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平台的内容优势
    6.4 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平台与法制建设相融合
        6.4.1 依法推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平台的建设
        6.4.2 依法强化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平台治理
        6.4.3 依法保障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平台作用发挥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平台的易班模式
    7.1 易班简介
        7.1.1 基本情况
        7.1.2 发展历程
        7.1.3 易班全国推广计划
    7.2 易班的优势
        7.2.1 易班的产品优势
        7.2.2 易班的政策优势
        7.2.3 易班的平台优势
    7.3 易班作用发挥
        7.3.1 服务导向
        7.3.2 娱乐导向
        7.3.3 育人导向
    7.4 易班发展趋势
        7.4.1 继续深入实施高校易班平台战略
        7.4.2 推动易班教育和网络技术的融合
        7.4.3 以易班为中心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体制和机制
    7.5 本章小结
结束语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四、浅议思想政治工作的信息集成(论文参考文献)

  • [1]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虚拟实践教学运用研究[D]. 滕梦媛. 兰州财经大学, 2021
  • [2]高中历史教学渗透优秀传统书院文化的调查分析与实践研究 ——以两广端溪书院为例[D]. 黎克才. 广西师范大学, 2021(12)
  • [3]《出师表》教学史研究[D]. 田雪. 河南大学, 2020(02)
  • [4]民族地区基层民警思想政治教育现状及对策研究[D]. 朱思宇.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 2020(01)
  • [5]新时代运用融媒体强化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研究[D]. 雷浩. 兰州理工大学, 2020(11)
  • [6]5G网络技术对提升4G网络性能的研究[J]. 刘奕. 数码世界, 2020(04)
  • [7]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研究[D]. 徐怀玲. 兰州交通大学, 2020(01)
  • [8]马克思主义人学视域下大学生“双创”人才培养研究[D]. 陈霜. 沈阳建筑大学, 2019(05)
  • [9]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平台研究 ——以易班建设为例[D]. 易宇峰. 电子科技大学, 2018(06)
  • [10]浅议思想政治工作的信息集成[J]. 许留明,乔晖. 思想政治工作研究, 2000(01)

标签:;  ;  ;  ;  ;  

论思想政治工作的信息化整合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