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靶标昆虫论文_蒋建功

导读:本文包含了非靶标昆虫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靶标,棉蚜,昆虫,寄主,基因,转基因,害虫。

非靶标昆虫论文文献综述

蒋建功[1](2019)在《烯啶虫胺和噻虫嗪种子处理防治棉花苗期蚜虫及对棉田非靶标昆虫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转Bt基因抗虫棉的广泛种植使得棉铃虫等鳞翅目害虫得到有效控制,但棉蚜、绿盲蝽和粉虱等刺吸式害虫的为害日益严重,成为棉田的主要害虫。新烟碱类杀虫剂种子包衣处理可有效地防治棉花上刺吸式口器害虫,但同时可能会对棉田生态系统内存在的有益天敌昆虫产生不良影响。而新烟碱杀虫剂良好的内吸性会导致其在棉花花朵中的富集,可能也会对花期的非靶标昆虫蜜蜂产生潜在的暴露风险。为此,本文比较了两种新烟碱杀虫剂烯啶虫胺及噻虫嗪种子包衣处理在不同剂量下对苗期棉蚜的防治效果以及对棉田天敌昆虫种群的影响,测定了两种杀虫剂在棉叶中的消解动态以及棉花花粉中的残留量;通过室内试验比较并验证了两种药剂对棉花上主要天敌七星瓢虫的安全性。主要结果如下:1.烯啶虫胺种子处理在3 g a.i.kg~(-1)的田间用量下,可有效抑制棉花整个苗期的棉蚜的为害。聊城和泰安两块试验田的棉蚜量峰值均出现在播后41天,3 g a.i.kg~(-1)处理组中蚜虫量分别为332头/30株和156头/30株,远低于空白对照的2218头/30株和3141头/30株,并低于苗期棉蚜的防治指标。2.烯啶虫胺和噻虫嗪种子处理对棉田内主要天敌昆虫七星瓢虫的种群数量存在一定影响。播后41天,烯啶虫胺2 g a.i.kg~(-1)处理组的七星瓢虫数与空白对照组相比无显着性差异,而其他处理组的虫量显着低于空白对照组。两种药剂的4 g a.i.kg~(-1)处理组对异色瓢虫和龟纹瓢虫种群数量均有显着负面影响。其他天敌如草蛉、食蚜蝇和食虫蝽在烯啶虫胺低浓度处理组的数量与对照组相比无显着差异。而噻虫嗪在4 g a.i.kg~(-1)施药量下显着降低了这些天敌的种群丰度。3.采用一级反应动力学方程对烯啶虫胺和噻虫嗪在棉花叶片中的消解动态进行拟合,叁种杀虫剂(烯啶虫胺、噻虫嗪及其代谢物噻虫胺)在两地的最高残留量均出现在第一次采样(播后13天)的样品中。播后20天,同剂量处理组的烯啶虫胺和噻虫嗪残留量之间无显着差异。噻虫胺残留量在聊城和泰安高剂量处理组分别为1.37和1.56 mg L~(-1),分别比其母体噻虫嗪的残留量低0.29和0.32倍。叁种杀虫剂在棉叶中的半衰期在聊城试验地较短,烯啶虫胺为3.83~4.59天,噻虫嗪为4.68~5.25天,噻虫胺8.56~9.63天;而在泰安,烯啶虫胺为8.45~9.49天,噻虫嗪为8.25~10.04天,噻虫胺为9.24~12.38天。4.对烯啶虫胺、噻虫嗪和其代谢物噻虫胺在棉花花期时的花粉和叶片中的残留量进行了定量分析。2 g a.i.kg~(-1)处理组和4 g a.i.kg~(-1)处理组棉花花粉中的叁种药剂最终残留量呈现显着的剂量效应。噻虫胺中剂量处理组(3 g a.i.kg~(-1))和高剂量处理组(4 g a.i.kg~(-1))中花粉中农药的残留无显着差异。利用模型拟合,对花期蜜蜂的暴露风险进行了评价。结果显示烯啶虫胺处理组呈现可接受的风险(危害商值:聊城为0.019~0.057;泰安为0.015~0.052),而噻虫嗪处理组呈现不可接受风险(危害商值:聊城和泰安为1.45~4.66)。5.烯啶虫胺对七星瓢虫有较高的安全性。在田间最大推荐剂量的10、25、50、100和150%剂量下(3、7.5、15、30和45 g a.i.ha~(-1)),烯啶虫胺对瓢虫幼虫的致死率低于50%。慢性毒性试验中,烯啶虫胺对七星瓢虫的LR_(50)(半数致死剂量)从73.43降低到63.0 g a.i.ha~(-1),危害商值保持在阈值2以下。烯啶虫胺在田间推荐用量150%下(最低LR_(50)=63.0 g a.i.ha~(-1))对瓢虫的生存率、繁殖力、蛹化率或成虫羽化率无显着负面影响,其所估算的NOER(无可观察效应施用剂量)值均高于45 g a.i.ha~(-1)。同样,在100%标签用量下对卵孵化率无显着影响(NOER=30 g a.i.ha~(-1))。基于IOBC(国际生物防治组织)总体影响的评估准则,烯啶虫胺可以归类为对七星瓢虫无害类杀虫剂。试验所得的最低LR_(50)值和NOER值均高于烯啶虫胺在中国防治蚜虫时的田间施用最大推荐剂量(30g a.i.ha~(-1))。6.评价了噻虫嗪对七星瓢虫子代和继代的亚致死效应。结果表明,在0.1×LR_(10)(0.053 g a.i.ha~(-1))和LR_(10)(0.53 g a.i.ha~(-1))剂量下,噻虫嗪显着降低了亲代(F_0)的羽化率、繁殖力和生育力。在噻虫嗪处理存活下来的亲代所繁育的未暴露子代(F_1)中,在0.1×LR_(10)和LR_(10)两剂量处理组,与对照组相比,幼虫发育期显着延长,平均寿命分别减少18.76和24.46%,繁殖力分别降低33.74和46.56%,产卵期分别缩短19.67和25.01%。此外,对于LR_(10)处理组的F_1代,其内禀增长率(r)、周限增长率()、净繁殖率(R_0)和平均世代交替时间(T)均显着降低。综合上述研究结果,烯啶虫胺和噻虫嗪种子处理可有效控制棉花苗期蚜虫的为害,与噻虫嗪相比,烯啶虫胺对田间天敌负面影响较小,对七星瓢虫种群更加安全,并且对蜜蜂的暴露毒性风险也较低。(本文来源于《山东农业大学》期刊2019-03-01)

王燕[2](2018)在《空心莲子草昆虫天敌莲草直胸跳甲对本地植物莲子草的非靶标效应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传统生物防治是通过从入侵生物的原产地引进其自然天敌(如寄生性或捕食性天敌、病原菌等)来达到防治的目的,是一种经济且高效的防治入侵生物的方法。然而一些引种后的植食性昆虫不但取食靶标植物,还会对本地的其他生物具有直接或间接的影响作用,引起非靶标效应,威胁本地的生态安全。如何筛选安全高效的防治生物,有效的进行防治生物的风险评估,是目前生物防治工作者所面临的极大的挑战。昆虫对寄主的选择与利用会受到多种生物与非生物环境因子的影响,如气候、土壤营养、水分、寄主植物的质量与可获得性、天敌环境等。然而人们对生防昆虫寄主范围及寄主偏好性的检测通常是在实验室或温室中进行的,因此无法准确的预测生防昆虫在自然环境下对寄主的选择与利用,即昆虫的生态学寄主范围。本文以空心莲子草的生防昆虫莲草直胸跳甲和本地植物莲子草为主要研究对象,利用野外调查、控制实验、田间实验等方法分析莲子草作为非靶标生物是否能够支持跳甲个体及种群的发育与增长,探索气候因素、环境因素、植物因素、天敌因素是否会影响跳甲对非靶标植物的利用。本文得出了以下结论:(1)在自然环境中,跳甲可以在莲子草群落中完成从卵、幼虫、蛹和成虫的各个发育阶段。跳甲的种群大小与莲子草直径、株高和植物的生物量呈极显着正相关关系,其中直径和株高是影响跳甲种群大小的最重要的因子。跳甲的种群大小与环境水分的含量、总氮含量、pH和经纬度均呈显着的正相关关系,其中水分含量和经度是影响跳甲种群大小的最主要的因子。(2)通过控制实验检验土壤养分、水分和植物的密度对跳甲个体的影响,发现环境因子既能够影响植物的性状,也可以影响跳甲的生长发育与生存。土壤养分的大小是决定跳甲存活的关键因素,而土壤的养分、水分和植物的密度能够共同影响跳甲的生长发育。从沙土处理到土壤处理,跳甲的化蛹数和羽化成虫数增加,发育时间缩短。随着水分含量的降低,跳甲的发育时间缩短。(3)跳甲能够在莲草上维持种群,但仅有在桂林实验地中的跳甲可以在莲子草上成功的越冬,武汉和开封的跳甲在冬季全部死亡。不同的气候区域可以通过直接的(影响跳甲越冬)或间接的(影响植物的物候)的作用,影响跳甲的发育及种群的维持。(4)蛀茎化蛹是跳甲非靶标寄主利用的关键因素,莲子草的直径越大,跳甲的蛀茎蛹数和蛀茎羽化成虫数越高,幼虫的死亡率最低,个体最大。在实验室环境中,跳甲是可以在莲子草茎秆外完成化蛹发育的,然而茎外发育的跳甲随环境水分含量的降低,羽化成虫数降低,发育时间延长,体重下降。另外,在茎外化蛹的跳甲在开放的自然环境中更容易被天敌取食,同样能够证明跳甲的发育需要植物的茎秆提供保护。这些结果充分说明了本土植物莲子草是跳甲的生态学寄主。本文是从自然环境的角度出发,检验多种生物及非生物环境因子对生防昆虫非靶标寄主利用的影响。本文的工作对于今后的生物防治非靶标效应的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启示作用,未来人们对生防昆虫的风险性进行评估时,充分的理解各类生物及非生物因素对生防昆虫寄主选择与利用的影响将有助于提高风险评估的准确性。(本文来源于《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园)》期刊2018-11-01)

李鸿波,戴长庚,张昌容,胡阳[3](2018)在《不同色板对甘蓝靶标和非靶标昆虫的诱集效果》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明确不同颜色的色板对甘蓝上靶标和非靶标昆虫的诱集效果,采用黄、黑、白、蓝和绿5种色板在息烽县甘蓝地进行诱集试验。结果表明:不同色板对靶标害虫的诱集效果有显着差异。其中蓝板对跳甲类害虫诱集效果最好,每板达9.07头,黑板对小菜蛾的诱集效果最好,每板达20.44头,绿板对蓟马的诱集效果最好,每板达546.21头;黄板对蚜虫、实蝇和叶蝉诱集效果较好,诱虫量分别达每板116.64、35.85和14.38头。对天敌和授粉昆虫的诱集结果表明,不同色板对小蜂、茧蜂和姬蜂类害虫诱集效果差异显着,其中以黄板的效果较好,分别每板达17.00、9.77和19.47头,而不同色板对授粉昆虫和捕食性天敌的诱集效果差异不显着。不同色板上益害比的比值不同,其大小顺序为黑色>黄色>绿色>白色>蓝色。这些结果表明供试色板不仅能诱集甘蓝害虫,也能诱杀非靶标昆虫。综合考虑推荐蓝板或绿板防治甘蓝害虫。总之,在生产上应根据甘蓝靶标害虫的发生规律选择合适的时期和色板进行防治,减少其对非靶标昆虫的影响。(本文来源于《黑龙江农业科学》期刊2018年10期)

邱良妙,刘其全,林仁魁,施龙清,占志雄[4](2018)在《转Bt基因水稻对主要非靶标昆虫的生态安全性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Bt基因是世界上转基因植物生物工程研究和应用最多的基因。转Bt基因水稻对二化螟、叁化螟、稻纵卷叶螟等鳞翅目害虫具有很强的控制效果,其商业化种植推广是国内外关注的焦点问题。概述了Bt水稻研究概况的基础上,主要针对Bt水稻对稻田非靶标昆虫的影响效应进行综述,并对Bt水稻的发展前景及其对非靶标昆虫的安全性研究进行展望。(本文来源于《福建农业学报》期刊2018年03期)

牛林[5](2017)在《转Bt抗虫棉对非靶标昆虫的安全性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转基因抗虫棉的大面积种植对防治靶标害虫、减少农药使用做出了重大贡献。然而,转基因抗虫棉的环境安全性也引起了大众的关注。因此,任何一种新培育的转基因抗虫棉上市之前必须经过严格的环境安全性评价,其中转基因抗虫棉对非靶标昆虫的影响是转基因棉环境安全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本论文中,我们研究了双价抗虫棉ZMSJ(表达Cry1Ac/Cry2Ab蛋白)和抗虫抗除草剂棉ZMKCKC(表达Cry1Ac/EPSPS蛋白)对非靶标昆虫中黑盲蝽Adelphocoris suturalis,家蚕Bombyx mori,意大利蜜蜂Apis mellifera和棉露尾甲Haptoncus luteolus的生态安全性,结果如下:1 Bt蛋白在转Bt基因抗虫棉—非靶标昆虫二级营养级之间的传递在本研究中,通过ELISA方法检测了两种转Bt基因抗虫棉花粉和叶片中Bt蛋白的表达量,以及取食转Bt基因抗虫棉后中黑盲蝽、意大利蜜蜂和棉露尾甲体内Bt蛋白的残留量。结果显示,Cry1Ac蛋白在转基因抗虫棉ZMSJ和ZMKCKC花粉中的表达量在整个花期呈现明显的波动,其中在花期中期(7月20日)表达量最高;Cry2Ab在ZMSJ棉整个花期中稳定表达。转基因棉ZMSJ花粉和嫩叶中Cry1Ac的表达量均高于Cry2Ab。取食两种转Bt基因抗虫棉后,微量的Cry1Ac和Cry2Ab蛋白可以传递到中黑盲蝽、意大利蜜蜂和棉露尾甲体内。因此,两种转基因棉中Cry1Ac的表达量高于Cry2Ab,并且两种Bt蛋白可以通过取食从转基因棉传递到上述叁种非靶标昆虫体内。2转Bt基因抗虫棉对非靶标昆虫的存活及生长发育影响通过室内活体取食生测的方法,研究了两种转Bt基因抗虫棉ZMSJ和ZMKCKC对意大利蜜蜂的存活率、取食行为以及家蚕的存活和生长发育的影响。结果显示,和对照棉Emian 24相比,取食转Bt基因抗虫棉ZMSJ和ZMKCKC花粉以后,意大利蜜蜂的存活率和总取食量没有受到显着影响;将10 mg/ml和100 mg/ml浓度的两种转基因棉花粉分别涂在桑叶上饲喂家蚕后,和对照棉相比,家蚕幼虫1至5龄的存活率、发育历期以及1至4龄末的眠重也无显着性差异。因此,转Bt基因抗虫棉ZMSJ和ZMKCKC对意大利蜜蜂和家蚕的存活以及生长发育相关的重要生命表参数没有显着影响。3转Bt基因抗虫棉对非靶标昆虫的血细胞数量及酚氧化酶活力影响本研究通过血细胞计数法和酶活力测定法研究了两种转Bt基因抗虫棉对意大利蜜蜂和家蚕的血细胞数量、酚氧化酶活力的影响。结果显示,取食了转Bt基因抗虫棉ZMSJ和ZMKCKC花粉以后,和对照棉Emian 24相比,意大利蜜蜂血细胞总数量和酚氧化酶活力无显着性差异;取食了10 mg/ml和100 mg/ml浓度的两种转基因棉花粉处理过的桑叶后,和对照相比,家蚕5龄幼虫的血细胞总数和种类、浆血细胞和颗粒细胞所占比例以及酚氧化酶活力均未受到显着影响。可见,两种转Bt基因抗虫棉对意大利蜜蜂和家蚕的血细胞和酚氧化酶活力没有显着影响。4转Bt基因抗虫棉对非靶标昆虫解毒、抗氧化、免疫相关基因表达量的影响在本研究中,通过荧光定量PCR技术探究了ZMSJ和ZMKCK两种转Bt基因抗虫棉对意大利蜜蜂解毒、抗氧化及免疫相关基因表达量的影响。结果显示,连续取食ZMSJ和ZMKCKC花粉7天后,和对照棉Emian 24相比,意大利蜜蜂解毒基因细胞色素P450氧化酶(Cytochrome P450 302A1,CYP302A1;Cytochrome P4504G11,CYP4G11;Cytochrome P450 6AS14,CYP6AS14)、羧酸酯酶(carboxylesterase,CEST)、酯酶(juvenile hormone esterase,Jhe;esterase FE4-like,Cest04)、谷胱甘肽S-转移酶(Glutathione S-transferase delta 1,GSTd1;Glutathione S-transferase S3,GSTS3)的表达量无显着差异,抗氧化基因过氧化氢酶(Catalase,CAT)、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 1,SOD1)、铜锌超氧化物歧化酶(Cu Zn superoxide dismutase 1,Cu Zn SOD1)和免疫相关基因肽聚糖识别蛋白(peptidoglycan recognition protein S2,Pgrp S2)、抗菌肽(Abaecin)、防御素(Defensin1;Defensin2)的表达量也无显着差异。表明两种转Bt基因抗虫棉对意大利蜜蜂的解毒、抗氧化、免疫相关基因表达量没有显着影响。5 Bt蛋白与非靶标昆虫中肠蛋白结合潜力评估本研究通过生物素标记竞争结合方法和Ligand blot配体杂交法,探究了中黑盲蝽、意大利蜜蜂和棉露尾甲中肠刷状缘膜囊泡(brush border membrane vesicle,BBMV)蛋白是否可以与Cry1Ac和Cry2Ab蛋白结合。竞争结合结果显示,中黑盲蝽、意大利蜜蜂和棉露尾甲有活性的BBMV蛋白不能与Cry1Ac或者Cry2Ab蛋白特异性结合,叁种昆虫中肠内不存在特异的Cry1Ac或者Cry2Ab结合蛋白;Ligand blot结果表明,中黑盲蝽、意大利蜜蜂和棉露尾甲中肠变性后的BBMV总蛋白同样不存在Cry1Ac或Cry2Ab结合蛋白,验证了生物素标记法的结果。综上所述,叁种非靶标昆虫中黑盲蝽、意大利蜜蜂和棉露尾甲中肠内不存在Cry1Ac或者Cry2Ab结合蛋白。(本文来源于《华中农业大学》期刊2017-12-01)

吴玮,陈峰,王俊,王长方,胡进锋[6](2016)在《不同色板对蔬菜害虫和非靶标昆虫的诱杀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测定10种不同颜色诱虫板对上海青蔬菜目标害虫和非靶标昆虫的诱杀作用,结果表明:不同蔬菜害虫和非靶标昆虫对不同色板具有不同趋性,黄曲条跳甲和桃蚜对黄板趋性较强,诱虫量分别为240头/d·m~2和86.33头/d·m~2;小菜蛾对白板的趋性较强,诱虫量为44.00头/d·m~2;白粉虱对灰板趋性较强,诱虫量为128.33头/d·m~2;瓢虫、草蛉对黄板的趋性均较强,诱虫量分别为28.67头/d·m~2、8.33头/d·m~2、蜂蚊蝇等其他昆虫对绿板、黄板的趋性较强,诱虫量分别为41.33头/d·m~2和35.33头/d·m~2。由于天敌昆虫瓢虫和草蛉对黄板趋性较强,建议适当选用白板或灰板替代黄板诱杀蔬菜害虫,以避免对天敌昆虫的杀伤。(本文来源于《福建农业科技》期刊2016年05期)

姚香梅[7](2015)在《新烟碱类杀虫剂对靶标和非靶标昆虫乙酰胆碱受体毒理学特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棉蚜Aphis gossypii (Glover)属半翅目蚜科,是棉田重要的农业害虫之一。目前对棉蚜的化学防治和抗性研究已经做了很多的工作,由于实验条件以及实验技术的限制,这些研究仅集中在对不同杀虫剂的毒力测定以及对与抗性有关的靶标的分子鉴定等方面。目前并没有系统的、更深层次的对棉蚜的抗性机理及毒理学特性进行研究,因此了解昆虫抗性形成的机制与毒理学特性是目前预防昆虫抗性形成的主要的研究工作之一。1.本研究从棉蚜全基因组出发,根据生物信息学信息分析,全面的对敏感品系棉蚜nAChRs亚基鉴定。通过分子克隆,共获得了8个nAChRs亚基序列,其中包括7个α亚基和1个β1亚基,在这些α亚基中,其中α4亚基和α7亚基存在选择性剪切体。对克隆得到的氨基酸序列与其它昆虫的nAChRs亚基序列进行同源性比较和序列特征分析,发现所有的nAChRs亚基序列具有6个与配体结合有关的Loops (LoopA-F),以及四个与离子通道形成有关的跨膜序列(TM1-4)。同时在α亚基序列中,含有2个典型的α亚基的半胱氨酸的残基。与其它模式昆虫通过基因组测序获得的nAChRs亚基序列建立进化树分析,发现通过分子克隆获得的各亚基序列与其它昆虫相应的昆虫具有很高的同源性。通过分子克隆得到所有nAChRs亚基,有利于对于各亚基的功能研究,从而建立各个亚基与不同杀虫剂之间的对应关系,为目前广泛开展的杀虫剂机理研究、选择性机理研究和抗药性机理研究提供新的研究思路和基础,并直接与杀虫剂的结构优化和分子设计密切相关。2.新烟碱类杀虫剂作为mAChRs的选择性激动剂拥有硝基(-NO2)和氰基(-CN)基团,从第一代吡虫啉的出现到现在广泛使用第四代新烟碱类杀虫剂氟啶虫胺氰的面世,经过近叁十年的发展,新烟碱类杀虫剂经历了四个世代和数种杀虫剂。在本部分研究中,我们选择了四种代表性的新烟碱类杀虫剂用于检测新烟碱类杀虫剂对于棉蚜nAChRs亚基结构与功能的关系。研究结果显示,对于棉蚜nAChRsα1亚基,吡虫啉、噻虫嗪、和氟啶虫胺氰引发的最大内部电流分别是乙酰胆碱的9.35%,48.9%和81.3%,噻虫嗪和氟啶虫胺氰的EC50与乙酰胆碱的相似,而吡虫啉是其乙酰胆碱的1.76倍,此叁种新烟碱类杀虫剂对棉蚜α1亚基的EC50的趋势与生物测定的LC50的趋势是一致的。显着性相关性分析发现,在本研究中这叁杀虫剂对棉蚜的LC50和EC5o值存在显着性的相关性关系。外源表达系统中对于呋虫胺的研究中发现,当浓度为0.1mM时,引发的内部的电流很微弱,增加呋虫胺浓度到1mM时,引发的内部的电流几乎变化,因此推测在棉蚜中呋虫胺的结合位点可能不是α1亚基。这些结果显示新烟碱类杀虫剂拥有的硝基和氰基基团对nAChRs选择性可能有直接的作用。3.现在农药市场中,约40%的注册农药属于手性农药。在本部分的研究中,我们对手性农药呋虫胺和其两个对映单体的毒理特性进行了研究。首先,我们根据已报道的意大利蜜蜂的mAChRs基因组测序结果进行了分子克隆,获得了全部的nAChRs受体序列,将获得的全部意大利蜜蜂的α亚基序列连接到外源表达载体中,我们尝试利用爪蟾卵母细胞结合双电极电压钳初步研究了意大利蜜蜂nAChRs受体亚基对于手性农药呋虫胺的影响。蛙卵外源表达系统研究显示,在检测的所有的mAChRsα-型亚基中,只有AmeIα1,AmeIα3,AmeIα8引发了对Ach的内部电流,其它的a-型亚基暂时没有检测到内部电流。蛙卵表达结果显示,AmeIα1-β2和AmeIα3-β2对rac-呋虫胺和两个单体S-(+)-呋虫胺和R-(-)-呋虫胺对没有引起明显的变化差异。但是与rac-呋虫胺和单体S(+)-呋虫胺相比,AmeIα8-β2的蛙卵表达结果显示R-(-)-呋虫胺发生了明显的右移,这与对成年意大利蜜蜂生物毒性的测定结果是一致的,即单体S-(+)-呋虫胺>rac-呋虫胺胺>R-(-)-呋虫胺,根据毒性测定的结果和毒理学测定结果显示,我们推测R-(-)-呋虫胺相对于S-(+)-呋虫胺和rac-呋虫胺对蜜蜂的毒性更低。因此从降低对蜜蜂的毒性角度和环境污染的角度出发,我们建议对呋虫胺的单体进行分离。(本文来源于《中国农业科学院》期刊2015-07-01)

杨艳,李云河,曹凤勤,程立生,彭于发[8](2014)在《转Bt基因抗虫作物对鳞翅目非靶标昆虫生态影响的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任何转基因作物在进入商业化应用之前都必须经过严格的环境风险评价。评价转基因作物特别是抗虫作物对农田重要非靶标节肢动物的生态影响是其中一项重要内容。当前,全球种植的转基因抗虫作物大多表达对鳞翅目害虫具有活性的Cry1或Cry2类杀虫蛋白。由于非靶标鳞翅目昆虫如斑蝶、家蚕等与靶标害虫具有较近的亲缘关系,其幼虫可能同样对这类杀虫蛋白敏感。因此,这类转基因抗虫作物对非靶标鳞翅目害虫的潜在影响引起了研究者的广泛关注。在总结国内外相关研究数据的基础上,系统分析了转基因抗虫作物对非靶标蝶类和蚕类昆虫的潜在影响,获得以下结论:虽然蚕类和蝶类昆虫对Cry1或Cry2类杀虫蛋白敏感,但在自然条件下这类非靶标昆虫暴露于Cry杀虫蛋白的水平很低,抗鳞翅目害虫转基因作物的种植不可能显着影响田间蝶类昆虫的种群密度,也不会给我国的蚕丝产业带来负面影响。(本文来源于《生物安全学报》期刊2014年04期)

陈爱娥[9](2014)在《橘小实蝇rpl19 dsRNA对橘园非靶标昆虫干扰效应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RNAi是由双链RNA所引起的特异性基因沉默。喂食dsRNA达到RNAi效应在很多昆虫上取得成功,在害虫防治上表现出广泛的应用潜力,但是目前缺乏对于RNAi的安全性评价,因此评价RNAi包括对天敌和益虫等非靶标昆虫的干扰效应在内的环境安全性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本研究选取橘小实蝇Bactrocera dorsalis作为靶标昆虫,rpl19基因作为靶标基因,选择近缘种柑橘大实蝇Bactrocera minax,天敌长尾潜蝇茧蜂Diachasmimorpha longicaudata,益虫意大利蜜蜂pis mellifera作为非靶标生物,同时喂食小实蝇rpl19基因不同片段的dsRNA,利用Real-time PCR等分子生物学技术检测各个昆虫rpl19的表达情况,研究昆虫dsRNA对非靶标昆虫的干扰效应,为RNAi用于害虫防治提供安全性评价的参考依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成功克隆了橘小实蝇、柑橘大实蝇、长尾潜蝇茧蜂和意大利蜜蜂rpl19基因cDNA全长。基因同源性分析结果显示橘小实蝇rpH9基因ORF区域核酸序列与柑橘大实蝇同源性高达93%,与长尾潜蝇茧蜂同源性达72%,与意大利蜜蜂有68%的同源性。用CLUSTAL X2.0将橘小实蝇rpl19氨基酸序列与柑橘大实蝇、长尾潜蝇茧蜂、意大利蜜蜂rpl19基因氨基酸序列同源性比对,结果显示橘小实蝇rpl19基因氨基酸序列与柑橘大实蝇、长尾潜蝇茧蜂、意大利蜜蜂同源性高达90%以上。2. Real-time PCR结果表明,喂食靶标昆虫自身rpl19基因dsRNA可以在橘小实蝇、柑橘大实蝇、长尾潜蝇茧蜂和意大利蜜蜂中均产生RNAi效应,喂食Bdrpl19dsRNA后橘小实蝇rpl19基因表达分别下调50%,喂食Bmrpl19dsRNA后,柑橘大实蝇rpl19基因表达下调达90%以上,喂食Dlrpl19dsRNA后长尾潜蝇茧蜂rpl19基因表达下调40%,而喂食Amrpl19dsRNA后意大利蜜蜂rpl19基因表达下调了50%。3. dsRNA对非靶标昆虫的干扰效应研究结果显示喂食橘小实蝇Bdrpl19CDS dsRNA后,柑橘大实蝇rpl19基因表达水平下调了50-70%,长尾潜蝇茧蜂rpl19基因表达水平下调了40%,而意大利蜜蜂rpl19基因表达量没有变化,但喂食Bdrpl193'UTR dsRNA对叁种非靶标昆虫都没有干扰效应。而dsRNA片段核酸序列的比对结果显示柑橘大实蝇和长尾潜蝇茧蜂rpl19基因序列与橘小实蝇rpl19序列存在19-23bp完全同源的片段,而意大利蜜蜂rpl19与橘小实蝇rpl19基因序列间没有大于19bp完全相同的片段,这个结果表明RNAi的种间效应与可能基因完全同源的片段的长短有关,当完全重合区域超过19bp就可能会产生种间干扰效应,这个结果反映了RNAi用于害虫防治可能存在的风险,相比于编码区,非编码区的安全性更高,本研究橘小实蝇非编码区dsRNA对叁种非靶标昆虫没有干扰效应。(本文来源于《华中农业大学》期刊2014-06-01)

杨晓伟[10](2013)在《翅两型棉蚜的分子研究及dsRNA对非靶标昆虫瓢虫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棉蚜Aphis gossypii在世界范围内分布,是农作物,水果,蔬菜的主要害虫之一。蚜虫的扩散、危害与其翅多型性密切相关。但棉蚜A. gossypii的翅型研究,有许多问题至今仍未研究清楚,尤其是在分子水平上。此外,蚜虫逐渐成为翅多型性研究的一个经典模型。对棉蚜翅多型性的研究是我们理解昆虫翅多型性的基础。本实验主要应用高通量测序技术数字基因表达谱(Digital Gene Expression, DGE)和传统抑制性差减杂交(Suppression Subtractive Hybridization, SSH)差减文库构建方法,研究棉蚜A.gossypii孤雌胎生蚜的有翅型和无翅型棉蚜成虫的差异,筛选差异表达基因。对差异表达基因进行了进一步的分析。研究翅多刑性蚜虫飞行能力和繁殖力权衡的分子基础。论证了差异基因表达与有翅型和无翅型棉蚜A. gossypii的表型差异,生物化学差异,代谢差异可能的关系。简单比较总结了SSH差减文库构建方法和新一代测序技术DGE在棉蚜A. gossypii翅型研究中的优缺点。为进一步的研究蚜虫翅多型性问题打下基础,对其他类似研究提供了技术指导。本论文主要结果如下:1.DGE共检测到1663条差异表达的转录本,其中58条在有翅蚜中高水平表达,1605条在无翅型中高表达。将差异表达转录本在Nr, GO, COG, KOG, KEGG五个数据库中注释。差异表达转录本在16个GO term中富集,在叁个KEGG通路中富集。2.使用荧光定量PCR验证DGE的结果,证实了该方法得到结果的真实可靠性。3.比较豌豆蚜Acyrthosiphon pisum基因组和棉蚜A. gossypii EST文库做DGE技术参考数据。在无参考基因组物种转录组测序中,本物种的不完全EST数据比近缘物种基因组更适合做参考文库。4.构建有翅型棉蚜和无翅型棉蚜的正向和反向SSH差减文库,分别测序得到534条和200条表达序列标签(Expressed Sequence Tag, EST)序列。拼接得到97个和55个unigene。对其进行注释,初步分析。5.比较DGE和SSH差减文库。前者成本逐渐降低,实验技术要求低,但对生物信息学分析要求高,无基因组或转录组时难度更大,得到的数据量可能减少,适用于转录组水平的大规模检测。后者成本更大,技术要求高,结果无表达量信息,易产生余序列和污染,更适用于少量基因的筛选。另外研究了西方玉米根荧叶甲Diabrotica virgifera virgifera的V-ATPase A基因的dsRNA对非靶标昆虫瓢虫Hippodamia convergens和Harmonia axyridis的影响。结论表明4μg/μl的DvvdsRNA和He dsRNA饲喂对H. convergens基因表达量、存活率有显着影响,对发育时间,蛹、成虫重无显着影响。0.5μg/μl dsRNA饲喂H. convergens和4μg/μl dsRNA饲喂H. axyridis均对瓢虫无显着影响。(本文来源于《中国农业大学》期刊2013-10-01)

非靶标昆虫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传统生物防治是通过从入侵生物的原产地引进其自然天敌(如寄生性或捕食性天敌、病原菌等)来达到防治的目的,是一种经济且高效的防治入侵生物的方法。然而一些引种后的植食性昆虫不但取食靶标植物,还会对本地的其他生物具有直接或间接的影响作用,引起非靶标效应,威胁本地的生态安全。如何筛选安全高效的防治生物,有效的进行防治生物的风险评估,是目前生物防治工作者所面临的极大的挑战。昆虫对寄主的选择与利用会受到多种生物与非生物环境因子的影响,如气候、土壤营养、水分、寄主植物的质量与可获得性、天敌环境等。然而人们对生防昆虫寄主范围及寄主偏好性的检测通常是在实验室或温室中进行的,因此无法准确的预测生防昆虫在自然环境下对寄主的选择与利用,即昆虫的生态学寄主范围。本文以空心莲子草的生防昆虫莲草直胸跳甲和本地植物莲子草为主要研究对象,利用野外调查、控制实验、田间实验等方法分析莲子草作为非靶标生物是否能够支持跳甲个体及种群的发育与增长,探索气候因素、环境因素、植物因素、天敌因素是否会影响跳甲对非靶标植物的利用。本文得出了以下结论:(1)在自然环境中,跳甲可以在莲子草群落中完成从卵、幼虫、蛹和成虫的各个发育阶段。跳甲的种群大小与莲子草直径、株高和植物的生物量呈极显着正相关关系,其中直径和株高是影响跳甲种群大小的最重要的因子。跳甲的种群大小与环境水分的含量、总氮含量、pH和经纬度均呈显着的正相关关系,其中水分含量和经度是影响跳甲种群大小的最主要的因子。(2)通过控制实验检验土壤养分、水分和植物的密度对跳甲个体的影响,发现环境因子既能够影响植物的性状,也可以影响跳甲的生长发育与生存。土壤养分的大小是决定跳甲存活的关键因素,而土壤的养分、水分和植物的密度能够共同影响跳甲的生长发育。从沙土处理到土壤处理,跳甲的化蛹数和羽化成虫数增加,发育时间缩短。随着水分含量的降低,跳甲的发育时间缩短。(3)跳甲能够在莲草上维持种群,但仅有在桂林实验地中的跳甲可以在莲子草上成功的越冬,武汉和开封的跳甲在冬季全部死亡。不同的气候区域可以通过直接的(影响跳甲越冬)或间接的(影响植物的物候)的作用,影响跳甲的发育及种群的维持。(4)蛀茎化蛹是跳甲非靶标寄主利用的关键因素,莲子草的直径越大,跳甲的蛀茎蛹数和蛀茎羽化成虫数越高,幼虫的死亡率最低,个体最大。在实验室环境中,跳甲是可以在莲子草茎秆外完成化蛹发育的,然而茎外发育的跳甲随环境水分含量的降低,羽化成虫数降低,发育时间延长,体重下降。另外,在茎外化蛹的跳甲在开放的自然环境中更容易被天敌取食,同样能够证明跳甲的发育需要植物的茎秆提供保护。这些结果充分说明了本土植物莲子草是跳甲的生态学寄主。本文是从自然环境的角度出发,检验多种生物及非生物环境因子对生防昆虫非靶标寄主利用的影响。本文的工作对于今后的生物防治非靶标效应的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启示作用,未来人们对生防昆虫的风险性进行评估时,充分的理解各类生物及非生物因素对生防昆虫寄主选择与利用的影响将有助于提高风险评估的准确性。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非靶标昆虫论文参考文献

[1].蒋建功.烯啶虫胺和噻虫嗪种子处理防治棉花苗期蚜虫及对棉田非靶标昆虫的影响[D].山东农业大学.2019

[2].王燕.空心莲子草昆虫天敌莲草直胸跳甲对本地植物莲子草的非靶标效应研究[D].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园).2018

[3].李鸿波,戴长庚,张昌容,胡阳.不同色板对甘蓝靶标和非靶标昆虫的诱集效果[J].黑龙江农业科学.2018

[4].邱良妙,刘其全,林仁魁,施龙清,占志雄.转Bt基因水稻对主要非靶标昆虫的生态安全性研究进展[J].福建农业学报.2018

[5].牛林.转Bt抗虫棉对非靶标昆虫的安全性评价[D].华中农业大学.2017

[6].吴玮,陈峰,王俊,王长方,胡进锋.不同色板对蔬菜害虫和非靶标昆虫的诱杀作用[J].福建农业科技.2016

[7].姚香梅.新烟碱类杀虫剂对靶标和非靶标昆虫乙酰胆碱受体毒理学特性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5

[8].杨艳,李云河,曹凤勤,程立生,彭于发.转Bt基因抗虫作物对鳞翅目非靶标昆虫生态影响的研究进展[J].生物安全学报.2014

[9].陈爱娥.橘小实蝇rpl19dsRNA对橘园非靶标昆虫干扰效应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4

[10].杨晓伟.翅两型棉蚜的分子研究及dsRNA对非靶标昆虫瓢虫的影响[D].中国农业大学.2013

论文知识图

近20年全球转基因作物面积(James2016...多异孤虫成虫中肠上皮柱状细胞形态烯啶虫胺在16天暴露期内对七星瓢虫幼虫...多异瓤虫幼虫中肠上皮柱状细胞顶端微...多异瓤虫成虫中肠上皮柱状细胞顶端微...田间害虫亚群落优势集中性指数动态在各...

标签:;  ;  ;  ;  ;  ;  ;  

非靶标昆虫论文_蒋建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