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特殊家庭学生学习困难的成因

探讨特殊家庭学生学习困难的成因

李武刚

摘要:家是孩子成长的最重要的场所之一,幸福的家庭带给孩子健康向上的完美人格;不幸的家庭则带给孩子许多身心方面的痛苦与缺陷。特殊家庭下的学生,因家庭的种种变异及因家庭变异所带来的心灵的创伤与教育方法的不妥当,他们在思想、行为习惯、心理发育上都有着差异。这些孩子的教育以及健康发展已是社会上不可忽视的,需要社会、学校的正确引导、给予更多的关心、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从而促使他们健康成长。

关键词:特殊家庭;学生;学习困难;成因

家是孩子成长最重要的场所之一,幸福的家庭带给孩子健康向上的完美人格;不幸的家庭则带给孩子许多身心方面的痛苦与缺陷。心理学家指出:和睦、温暖、健全的家庭是保证青少年人格健康发展的重要条件,而破裂、残缺的家庭往往会使孩子过早地品尝到人生的不幸。

特殊家庭就是离异家庭、父(母)残疾家庭、留守家庭、寄养家庭、特困家庭、领养家庭。特殊家庭下的学生,因家庭的种种变异及因家庭变异所带来的心灵的创伤与教育方法的不妥当,他们在思想、行为习惯、心理发育上都有着差异。随着形势的发展,特殊家庭越来越多。在调查中,我们还发现年级越低,特殊家庭的学生越多。而这些孩子的教育,孩子的健康发展已是社会上不可忽视的,需要社会、学校的正确引导,给予更多的关心,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使他们健康成长。据调查研究表明,特殊家庭下的学生他们因家庭正常结构的破坏,孩子失去良好的家庭教育,感受不到太多的家庭温暖,家庭的某种变故也给他们的心灵造成了创伤,蒙上了沉重的阴影,他们在思想上和学习上都有着重重困难。

在思想上,特殊家庭的家长,多数对孩子有内疚感,有的为了表示对孩子的爱,一味用金钱给予孩子补偿,过于纵容孩子,导致孩子自私心强,集体观念差。也有少数会对孩子发牢骚,横加指责,把一切的不如意归结于孩子。导致孩子性格孤僻、内向,处处埋怨社会的不公。家长的这两种做法都会造成孩子们认识较偏激,情绪低落,缺少可靠精神支柱与依托,没有得到合理正确的关爱与培育,而年少懵懂的他们大多思想还不够成熟,他们的思想往往走向各种极端。他们大多不知道发奋图强去奋斗,去改变自己的现状,只是妄自尊大,想把一切都据为己有;或羡慕、叹息自己的不公。久而久之,养成了种种的坏习惯。而这些坏习惯又疏于正确的管教,以及部分同学、旁人的另眼相看,也会使他们心理异常,性格孤僻,行为怪异。时间长了,他们有的人可能会产生自卑心理,过激的可能产生恨意,埋怨社会的不公,嫉恨他人,在行为习惯上恣意放纵,为所欲为,最终导致人格的扭曲。

在生活上,他们比正常家庭下的学生得到的关爱与呵护相对较少,即使有关爱,也是过分溺爱,只是提供丰厚的物质生活。在精神层面上家长对他们的关心可能少之又少。当他们真正在面对一些困难时,却无人给他们忙前顾后,需要的是他们自己承担。他们内心渴望像其他孩子一样,有亲人万般疼爱,呵护备至,在精神、物质上得到较大的满足。但现实却是家长疏于正确、耐心的教导,甚至无暇陪伴在他们身边。孤单与落寞相随,物质上也并不富裕,他们渴望幸福,却无法获得温馨的幸福。他们有时更多感受的虽有无助但也颇感无奈。

在行为习惯上,年幼的他们思想还尚未成熟,没有人对他们太多行为的管束。特殊家庭学生因家庭的不幸而自卑,但作为一个自我意识已经成熟的个体,他们又有强烈的自尊要求。因此,对涉及自己的事情非常敏感,容易形成情绪和情感上的强烈波动。由于这种心理特点,使特殊家庭学生在人际交往和群体活动中存在不同程度的困难,表现出明显的不确定性和不稳定性。他们有融入群体的强烈愿望,但又往往因为自身的问题导致矛盾和冲突;他们有得到周围环境支持的心理需求,却又不愿接受他人的同情和怜悯。对社会上的种种恶习,他们有时无法做出正确的判断,甚至有的效而仿之,缺少严格监管的他们,久而久之,就会行为怪异,脱离群体,对学习更是完全不放在心上。在生活与思想打击的双重困难下,大多行为异常,思想偏激,他们更多的心思已无法顾及学习,厌学、逃学、辍学的现象日益增长,更有甚者,年纪轻轻就触犯了法律。它需要的是我们社会、学校每一个人付诸一片爱,给予一份关心,多一份帮助,树立他们坚定的人生信念,培养他们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有着强烈的自尊、自爱意识,让他们从小就明白生活的阳光需要自己去辛勤努力创造。

首先,我们需要更多的爱心倾注和情感补偿。情感教育是润滑剂,也是化解特殊家庭学生心理危机的良药。古语有“亲其师,信其道,学其理”之说,讲的是“爱屋及乌”的情感效应。只有老师关爱学生,学生才能热爱教师,往往会将这种情感迁移到学习中来,似乎觉得不学好就对不住关心爱护自己的教师。而对于那些情感饥渴的特殊家庭学生来说,教师更应付出无私的爱,并且要想办法建设班集体这一温暖的家庭,让他们生活在情感丰富的学习生活中,这种情感场具有巨大的磁力,会紧紧吸引住学生,使他们不至于寻找不正规的情感补偿。

其次,要尊重理解,培养自信。由于特殊家庭学生可能在学习或其他方面不如别人,产生消极意识,和好学生在一起总有一种自惭形秽的感觉,因此他们常以各种捣乱行为来引起别人的“注视”。其实,这正是他们内心情感脆弱、敏感、多疑,自我保护意识强的表现;是他们对尊重、理解和信任的一种强烈需要的表现;是他们内心期望人们承认他们价值的热烈憧憬。因此,转化特殊家庭学生的思想,教师应充分尊重他们的这种需要,用炽热的情感去融化他们心灵上久积的坚冰,用精神的甘露来涤荡精神上的污染。用信任与尊重唤起他们——自信心的复苏,唤起他们潜在的力量、前进的动力、向上的能源、高尚的心理品质。

最后,更需要赞美激励、一视同仁。对特殊家庭学生要多关心、严要求、不偏心;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才能导之以行。人性最深刻的原则就是希望别人对自己加以赏识。马克?吐温说:“只凭一句赞美的话,我就可以活上两个月。”我们要寻找理由嘉奖学生,往往一次合理的嘉奖要比十次各种各样的指责带给学生的收益多。“对犯错误者,给他们以好环境包围起来,暗示他们以很好的前途,使他们用自信和自尊去克服他们的坏处,这是最好的教育典型。”(徐特立)。教师平时少绷一回脸,少瞪一次眼,少一点冷漠,少一些排斥;而给学生多一点微笑,多一些鼓励,多一次关心,多一回尊重,多夸一句“你真行”“好样的”“我为你而骄傲”,这对于老师是举手之劳,可对那些备受冷落的特殊家庭学生,却是能够润泽万物的和风细雨,可以摇曳心灵的脉脉温情。

总之,对待这群特殊的群体,我们应采用一些特别的方法,要各方面全方位的积极配合,对这些孩子的教育要格外细心、特别关心、充满爱心、非常耐心。特殊家庭学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特殊群体,需要学校、家庭、社会的特殊关注,教师从学校角度去促进特殊家庭学生的健康发展比较容易把握,但力量毕竟是有限的,必须促使家庭和社会同心协力,才能使教育更有效。

作者单位:甘肃省陇南市武都区柏林初级中学

邮政编码:746000

标签:;  ;  ;  

探讨特殊家庭学生学习困难的成因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