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传习录》选读(上)论文

王阳明:《传习录》选读(上)论文

《传习录》的作者是中国明代哲学家、宋明理学中心学一派的代表人物王守仁(别号阳明)。“传习”一词源出自《论语》中的“传不习乎”一语。《传习录》全书分为上、中、下三卷,由阳明先生生前所授的弟子们整理编辑。后又于阳明先生身后,几次汇整增补,成为今日所流传的《传习录》。此书记载了他的语录和论学书信,对人性善作了本体论的说明。

徐爱录

[原文]

爱问:“‘知止而后有定’,朱子以为事事物物皆有定理,似与先生之说相戾。”先生曰:“于事事物物上求至善,却是义外也。至善是心之本体,只是明明德到至精至一处便是。然亦未尝离却事物。本注所谓‘尽夫天理之极,而无一毫人欲之私’者,得之。”

网络系统的严格管理是企业、机构及用户免受攻击的重要措施。对网络的管理思想麻痹,对网络安全保护不够重视,舍不得投入必要的人力、财力、物力来加强网络的安全管理。

[译文]

徐爱问道:“《大学》之中‘知止而后有定’,朱熹认为是指事事物物都有定理,它好像与您的看法不一致。”先生答说:“到具体事物中寻求至善,如此就把义看成是外在的了。至善是心的本体,只要‘明明德’,并达到惟精惟一的程度就是至善。当然了,至善并未与具体事物相脱离。《大学章句》中所谓的‘尽夫天理之极,而无一毫人欲之私’,表达的就是这个意思。”

苹果白粉病菌是一种专化性强的寄生菌,只能寄生在活的寄主组织上,而且只有在组织幼嫩阶段才能被侵染,因此病害的发生与寄主组织的发育状态有密切关系。病菌以菌丝体潜伏在病芽内越冬,来年春季冬芽萌动时,越冬菌丝产生分生孢子,靠气流传播,直接侵入嫩芽、嫩叶、新梢和幼果表面,以吸器伸入寄主内部吸收营养,进行初次侵染。4—9月为病害发生期,其中4—6月气温较低、枝梢组织幼嫩,病菌可多次侵染,是发病高峰期。7—8月高温季节发病缓慢或停滞。8月下旬以后,秋梢抽生,产生幼嫩组织,病菌再次侵染秋梢嫩芽,形成第2次发病高峰。9月以后病情发展趋于缓和,10月以后很少侵染。

[原文]

徐爱又问:“至善只从心中寻求,大概不能穷尽天下所有的事理。”先生说道:“心即理。天下难道有心外之事、心外之下时吗?”徐爱说:“像侍父的孝、事君的忠、交友的信、治理百姓的仁爱,其间有许多道理存在,恐怕也不能不去考察。”先生感叹地说:“世人被这种观点蒙蔽很久了,不是一两句话就能使人们清醒的。现仅就你的问题来谈一谈。比如侍父,不是从父亲那里求得孝的道理;事君,不是从君主那里求得忠的道理;交友、治理百姓,不是从朋友和百姓那里求得信和仁的道理。孝、忠、信、仁在各自心中。心即理。没有被私欲迷惑的心,就是天理,不用到心外强加一点一滴。用这颗最热的心,表现在侍父上就是孝,表现在事君上就是忠,表现在交友和治理百姓上就是信和仁。只在自己心中下功夫去私欲、存天理就行了。”徐爱说:“听了先生这番话,我觉得获益匪浅。但旧说依然萦绕心中,还不能完全摆脱。例如侍父,那些嘘寒问暖、早晚请安的细节,不也需要讲求吗?”先生说:“怎能不讲求?但要分清主次,在自己心中去私欲、存天理的前提下去讲求。像寒冬保暖,也只是要尽己之孝心,不得有丝毫私欲夹杂其间。唯求己心。如果己心没有私欲,天理至纯,有颗诚恳孝敬父母的心,冬天自然会想到为父母防寒,会主动去掌握保暖的技巧;夏天自然会想到为父母消暑,会主动去掌握消暑的技巧。防寒消暑正是孝心的表现,但这颗孝心必是至诚至敬的。

[译文]

爱问:“至善只求诸心,恐於天下事理,有不能尽。”先生曰:“心即理也。天下又有心外之事,心外之理乎?”爱曰:“如事父之孝,事君之忠,交友之信,治民之仁,其间有许多理在,恐亦不可不察。”先生叹曰:“此说之蔽久矣,岂一语所能悟。今姑就所问者言之。且如事父,不成去父上求个孝的理;事君,不成去君上求个忠的理;交友、治民,不成去友上、民上求个信与仁的理。都只在此心。心即理也。此心无私欲之蔽,即是天理,不须外面添一分。以此纯乎天理之心,发之事父便是孝,发之事君便是忠,发之交友、治民便是信与仁。只在此心去人欲、存天理上用功便是。”爱曰:“闻先生如此说,爱已觉有省悟处。但旧说缠于胸中,尚有未脱然者。如事父一事,其间温清定省之类,有许多节目,不亦须讲求否?”先生曰:“如何不讲求?只是有个头脑。只是就此心去人欲、存天理上讲求。就如讲求冬温,也只是要尽此心之孝,恐怕有一毫人欲间杂。只是讲求得此心。此心若无人欲,纯是天理,是个诚于孝亲的心,冬时自然思量父母的寒,便自要求去个温的道理;夏时自然思量父母的热,便自要去求个清的道理,这都是那诚孝的心发出来的条件。却是须有这诚孝的心,然后有这条件发出来。譬之树木,这诚孝的心便是根,许多条件便是枝叶。须先有根,然后有枝叶。不是先寻了枝叶,然后去种根。《礼记》言‘孝子之有深爱者,必有和气。有和气者,必有愉色。有愉色者,必有婉容。’须有是个深爱做根,便自然如此。”

爱问:“昨闻先生‘止至善’之教,已觉功夫有用力处。但与朱子‘格物’之训,思之终不能合。”

[原文]

“拿一棵树来说,树根就是那颗诚恳孝敬的心,枝叶就是尽孝的许多细节。树,它必须先有根,尔后才有枝叶。并非先找了枝叶,然后去种根。《礼记》上说:‘孝子之有深爱者,必有和气。有和气者,必有愉色。有愉色者,必有婉容。’必须有深爱之心作为根本,便自然会这样了。”

虽然平均识别准确率达到了91.8%,但是在相似动作上如喝水与打电话、坐下-站起与原地跳跃误判较多。提取误判最多的原地跳跃与坐下-站起动作的关键帧进行观察,发现两种动作关键帧的变化过程非常相似。说明本文中的关键帧提取方式在对相似度极高的两种行为进行关键帧提取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先生曰:“‘格物’是‘止至善’之功。既知‘至善’即知‘格物’矣。”

[译文]

徐爱问:“昨天闻听先生‘止至善’的教导,我感到功夫有了着力处。但是,我始终觉得您的见解和朱熹对格物的阐述无法达到一致。”

先生说:“‘格物’正是‘止至善’的功夫。既然明白‘至善’,也就明白了‘格物’。”

编辑 朱庭萱

标签:;  ;  ;  ;  ;  ;  ;  ;  ;  ;  

王阳明:《传习录》选读(上)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