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论文_郭增革,姜兆辉,贾曌,蒲丛丛,李鑫

导读:本文包含了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二甲酸,聚酰胺,黏度,抗氧剂,结晶,纺丝,单丝。

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论文文献综述

郭增革,姜兆辉,贾曌,蒲丛丛,李鑫[1](2019)在《压力对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聚酰胺6共聚物/聚酰胺6共混物流变性能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为研究高压条件下聚合物的流变性能,以熔融共混挤出的方法制备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聚酰胺6嵌段共聚物(PET-PA6)与聚酰胺6(PA6)共混物,利用安装在反向压力腔末端的旋塞控制毛细管出口压力,研究该共混物在出口压力为5~50 MPa条件下,剪切速率和温度对PET-PA6/PA6共混物流变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PET-PA6/PA6共混物的剪切黏度随压力的变化规律符合Barus方程;在恒定剪切速率下,随着毛细管内平均压力的增加,剪切黏度逐渐增大;当剪切速率从108 s-1增加到1 080 s-1时,压力系数减小19. 24%,当温度从265℃增加到290℃时,压力系数减小32. 33%,共混物熔体剪切黏度对压力的依赖性随剪切速率和温度的增加逐渐减小。(本文来源于《纺织学报》期刊2019年12期)

王晶[2](2019)在《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纺丝箱体脱过热气相热媒的应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纺丝箱的设计优劣直接影响了聚酯纤维的产出效率与生产质量。针对纺丝箱体的加热系统进行了理论分析与优化设计。同时,着重开展了聚合直纺的纺丝箱体脱过热气相热媒加热技术的研究,并对该技术的节能效果和成本控制进行了探讨。(本文来源于《云南化工》期刊2019年05期)

史丰田,张梅,孙仕超,陈书香,李登云[3](2019)在《人工韧带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纤维的表面臭氧氧化》一文中研究指出背景:人工韧带材料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纤维具有较好的理化性能与力学性能,但其表面亲和性较差,不具备良好的细胞相容性,因此需要对材料表面进行改性处理。目的:采用臭氧氧化法在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纤维表面生成活性位点,提高其细胞相容性。方法:取人工韧带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纤维经编坯布,裁剪成合适大小,放入蒸馏水中进行臭氧氧化处理:室温,氧气流量1 L/min,水中臭氧质量浓度10 mg/L,臭氧化时间30 min,表征臭氧氧化前后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纤维的表面形貌、力学性能与甲苯胺蓝吸附情况。结果与结论:(1)扫描电镜显示臭氧氧化后,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纤维表面的粗糙度稍有增加,但无明显龟裂降解迹象;(2)臭氧氧化后,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纤维表面成功引入了过氧基团,过氧化物浓度10~(-5) mol/g数量级;(3)臭氧氧化后,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纤维表面未出现明显降解,力学性能保持良好,可满足人工韧带材料对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纤维拉伸性能的要求;(4)臭氧氧化前,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纤维主链上缺乏亲水性基团,几乎不吸附甲苯胺蓝;臭氧氧化后,纤维表面亲水性基团增加,可吸附大量甲苯胺蓝;(5)结果表明,臭氧氧化处理既能保证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纤维的力学性能又可在其表面引入足够的过氧基团。(本文来源于《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期刊2019年26期)

赵丽萍,蔡青,郭正虹[4](2019)在《苯基膦酸铈与十溴二苯醚阻燃玻璃纤维增强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复合材料》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熔融共混方法制备苯基膦酸铈(CeHPP)与十溴二苯醚(DBDPO)复配阻燃玻璃纤维增强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GF/PET)复合材料。采用热失重分析(TGA)测试研究了DBDPO-CeHPP对GF/PET复合材料热稳定性的影响。同时利用垂直燃烧(UL-94)、极限氧指数(LOI)及微型锥形量热(MCC)测试表征DBDPO-CeHPPGF/PET复合材料的阻燃性能。使用SEM对DBDPO-CeHPP-GF/PET复合材料的残炭表面形貌进行观察分析。结果表明,DBDPO与CeHPP复配后对DBDPO-CeHPP-GF/PET体系的热性能和阻燃性能都有很大的影响。其中,GF/PET复合材料与DBDPO和CeHPP质量比为91∶6∶3时,DBDPO-CeHPP-GF/PET复合材料的LOI高达29.5%,可以通过UL-94V-0级。在MCC测试中,与纯GF/PET复合材料相比,该配比的DBDPO-CeHPPGF/PET复合材料总热释放(THR)、热释放速率峰值(PHRR)及热熔(HRC)分别下降了10.2%、13.1%和12.8%。结合残炭形貌的测试结果,对DBDPO-CeHPP-GF/PET复合材料的阻燃机制进行了适当的解释分析。(本文来源于《复合材料学报》期刊2019年10期)

刘少峰,夏艳平,顾艺,李强,马文中[5](2019)在《异氰尿酸叁缩水甘油酯/六亚甲基二异氰酸酯联用对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的结构与性能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以异氰尿酸叁缩水甘油酯(TGIC)与六亚甲基二异氰酸酯(HDI)为联用扩链剂,对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粒料进行反应挤出。对比了2种扩链剂单独使用与联用对PET扩链的影响,进一步研究了联用质量分数与配比对扩链PET特性黏度、流变性能和结晶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TGIC与HDI二者联用时比单独使用时对PET的扩链效果要好。当m(TGIC)∶m(HDI)=4∶6,百分含量为1.0%时,扩链PET熔体表现出明显的剪切变稀现象;熔体流动速率降至8.50 g/10 min;而且扩链产物溶解时出现凝胶,去除凝胶后的特性黏度仍能达到1.18 dL/g;扩链PET的熔融曲线出现双峰,但未产生新的晶型;其结晶度降至26.8%,半结晶时间降至2.91 min,结晶温度降至204.2℃。(本文来源于《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期刊2019年05期)

董运生,杨若凝,靳浩田,任永霞,姚有为[6](2019)在《用于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薄膜与加成型有机硅粘接的底涂剂制备与表征》一文中研究指出以甲基二乙氧基硅烷(HS)、1,2-环氧-4-乙烯基环己烷(HEO)、贵金属催化剂为原料,合成有机硅增粘单体1,2-环氧环己烷基-4-甲基二乙基硅烷(EPSI);再以高含氢硅油、N-β-氨乙基-γ-氨丙基-叁甲氧基硅烷(Z-6020)、EPSI、四乙氧基硅烷(TEOS)等为原料,制备得到PET薄膜底涂,应用于加成型有机硅胶与PET基材的粘接,并研究了不同物料配合比例对加成型有机硅橡胶与PET薄膜之间的粘接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制备有机硅增粘单体EPSI的最佳条件:HS、HEO的摩尔比为1∶2.5,贵金属催化剂为50ppm,反应温度为80~85℃,保温反应4h;PET底涂剂制备的最佳条件:EPSI、高含氢硅油、Z-6020、TEOS的最佳质量比为1∶0.5∶2∶1。将此有机硅底涂剂涂覆于PET表面,并将加成型硅橡胶做成薄片,作对比粘接实验,未加底涂PET与加成型硅橡胶剥离力0.13 N,用底涂剂处理PET与加成型硅橡胶剥离力为24.08 N,剥离强度也从0.005 N/mm上升到0.96 N/mm。且用底涂处理后,加成有机硅橡胶/PET的耐水、耐盐、耐酸碱、耐有机溶剂能力显着提升。(本文来源于《当代化工》期刊2019年03期)

钟振兴,刘桂兰,李永海,李连国,黄燕[7](2019)在《1,2-丁二醇共聚对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结晶行为及力学性能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探索生物基乙二醇中的1,2-丁二醇(1,2-BDO)作为共聚单体对生物基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的结晶行为和力学性能的影响。本文合成了生物基PET均聚物和不同1,2-BDO共聚单元摩尔分数的系列生物基PET共聚物(共聚单体摩尔分数分别为2. 0%、2. 7%和5. 6%),并采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FTIR)、差示扫描量热仪(DSC)和力学测试等技术手段研究了其结晶行为和力学性能。结果表明,随着1,2-BDO共聚单元摩尔分数的增加,PET共聚物的熔融温度、结晶速率及结晶度均明显降低,表明1,2-BDO共聚单体的引入破坏了PET分子链的规整性,阻碍了PET链段的结晶。PET材料的拉伸强度随着1,2-BDO共聚单元摩尔分数的增加而降低,而弯曲强度和弯曲模量略有升高。(本文来源于《应用化学》期刊2019年02期)

张龙,郭强,毕宸洋,杨奇轩,涂木林[8](2019)在《拉伸工艺对熔纺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单丝的拉伸与热收缩行为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对熔融纺丝的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单丝进行两级拉伸和热定型收缩处理,分析总拉伸比、一级拉伸比、二级拉伸和热定型温度及收缩比对单丝拉伸与热收缩性能的影响。随着总拉伸比增大,单丝取向度和结晶度增大,其中一级拉伸比增大强化分子链取向,促进结晶结构完善,单丝刚性增强,但热收缩率增大,选定一级拉伸比2. 65,二级拉伸不影响结晶度,仅影响分子链取向程度。保持总拉伸比为5. 83,一级和二级拉伸比及热定型温度均不变,二级拉伸温度升高强化分子链松弛、拉伸取向和结晶完善,热收缩率明显减小。当降低二级拉伸比使总拉伸比降为5. 21,削弱拉伸取向和结晶,单丝刚性降低,使热收缩率下降至1. 7%,选定二级拉伸温度为240℃。收缩比为0. 920的热定型处理阶段单丝收缩充分,热收缩率减小至1. 1%,最佳热定型温度为235℃。(本文来源于《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期刊2019年01期)

张飞飞,信春玲,叶周璇,何亚东[9](2019)在《稳定剂对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扩链及黏弹性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监测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扩链反应过程中的转矩变化,并结合动态流变测试,研究了叁种受阻酚类抗氧剂对PET扩链反应及抑制热降解的影响规律。分析了受阻酚分子结构对PET热稳定的作用机制。结果表明,采用低分子量的抗氧剂3114对PET的热稳定效果最好。与未添加抗氧剂相比,抗氧剂3114加入使得PET扩链反应中最大转矩提高123. 2%,最终转矩提高48. 4%。热加工历程后的PET黏度比未加抗氧剂的提高145. 5%(ω=0. 1 rad/s)。(本文来源于《塑料工业》期刊2019年01期)

翟功勋,潘伟楠,周家良,相恒学,朱美芳[10](2019)在《含磷二元杂化协效阻燃改性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的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作为一种高结晶度的聚合物,是纺织服装用纤维的第一大品种,具有抗蠕变性能好、耐磨性高的优点。然而,PET的易燃性限制了其进一步推广和应用。虽然磷系阻燃剂可以有效提高PET的阻燃性能,但是磷系阻燃剂(如聚碳酸铵、磷酸酯、磷酸盐等)也存在耐热性差、尺寸稳定性低、易渗出、降解产物易诱导PET降解的缺点。因此,针对单一磷系阻燃剂的不足,本文主要综述了磷元素与氮、硅、铝、硼等其它阻燃元素杂化协同的复合阻燃剂用于PET阻燃的改性进展,为设计构筑新型的多元素杂化阻燃剂提供思路。(本文来源于《高分子通报》期刊2019年01期)

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纺丝箱的设计优劣直接影响了聚酯纤维的产出效率与生产质量。针对纺丝箱体的加热系统进行了理论分析与优化设计。同时,着重开展了聚合直纺的纺丝箱体脱过热气相热媒加热技术的研究,并对该技术的节能效果和成本控制进行了探讨。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论文参考文献

[1].郭增革,姜兆辉,贾曌,蒲丛丛,李鑫.压力对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聚酰胺6共聚物/聚酰胺6共混物流变性能的影响[J].纺织学报.2019

[2].王晶.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纺丝箱体脱过热气相热媒的应用研究[J].云南化工.2019

[3].史丰田,张梅,孙仕超,陈书香,李登云.人工韧带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纤维的表面臭氧氧化[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19

[4].赵丽萍,蔡青,郭正虹.苯基膦酸铈与十溴二苯醚阻燃玻璃纤维增强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复合材料[J].复合材料学报.2019

[5].刘少峰,夏艳平,顾艺,李强,马文中.异氰尿酸叁缩水甘油酯/六亚甲基二异氰酸酯联用对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的结构与性能的影响[J].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2019

[6].董运生,杨若凝,靳浩田,任永霞,姚有为.用于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薄膜与加成型有机硅粘接的底涂剂制备与表征[J].当代化工.2019

[7].钟振兴,刘桂兰,李永海,李连国,黄燕.1,2-丁二醇共聚对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结晶行为及力学性能的影响[J].应用化学.2019

[8].张龙,郭强,毕宸洋,杨奇轩,涂木林.拉伸工艺对熔纺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单丝的拉伸与热收缩行为的影响[J].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2019

[9].张飞飞,信春玲,叶周璇,何亚东.稳定剂对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扩链及黏弹性的影响[J].塑料工业.2019

[10].翟功勋,潘伟楠,周家良,相恒学,朱美芳.含磷二元杂化协效阻燃改性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的研究进展[J].高分子通报.2019

论文知识图

亚利桑那大学6inch口径拉伸薄膜聚光...由Weingart提出的PET酯交换反应的钛催...结构为2:1的层状硅酸盐Imai[53]样品的透射电镜照片(a)PP/PET/clay,(...不同碳纳米管的TEM照片,A:SWCNTS;...制备PET/SiO2纳米复合材料过程中的接...

标签:;  ;  ;  ;  ;  ;  ;  

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论文_郭增革,姜兆辉,贾曌,蒲丛丛,李鑫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