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与控制分离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

数据与控制分离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

导读:本文包含了数据与控制分离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数据,网络,层面,平面,功能,集中控制,移动性。

数据与控制分离论文文献综述写法

王美荣[1](2018)在《数据平面和控制平面相分离的网络入侵检测系统》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提出一种具有数据平面和控制平面分离的网络入侵检测系统,实现了高可扩展性。结合考虑单分类支持向量机和软间隔支持向量机的优点,提出了一种基于增强支持向量机的入侵检测方法,以此准确高效地区分恶意入侵数据流与正常数据流。在仿真实验部分,使用恶意软件产生恶意数据集,并利用该数据集来验证系统的有效性。(本文来源于《安庆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8年04期)

梁缘[2](2017)在《基于控制与数据分离的映射系统DDoS攻击防御机制设计与实现》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互联网的不断发展,互联网暴露出很多问题,其安全隐患越来越严重。要解决现有互联网存在的问题,有效预防DDoS攻击,构建新的网络体系机制具有重大意义。在诸多研究中,身份与位置分离、控制与数据分离成为研究的重点。控制与数据分离的映射系统在“智慧协同网络体系基础研究”基础上,将控制功能集中于控制器中,进一步实现控制与转发分离。控制器是整个映射系统的心脏,控制器性能的优劣对其整体性能有很大的影响。DDoS攻击通过网络发送大量请求,消耗网络资源,造成服务器拒绝服务,若控制器发生故障则会影响整个网络的运行。映射系统中的终端作为系统重要组成部分代表用户,终端受到攻击则会降低网络资源利用率和用户体验。本文主要研究基于映射系统的DDoS攻击检测防御机制的设计与实现。首先,本文分析了该领域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对身份与位置分离、控制与转发分离和DDoS攻击以及检测防御研究进行概述,并介绍了控制与数据分离的映射系统,随后进一步介绍了 DDoS攻击以及检测防御方法。其次,本文对控制与数据分离的映射系统进行分析。研究以控制器和主机为目标的DDoS攻击方法,根据攻击目标的不同有针对的设计DDoS攻击检测防御相关功能模块。主要工作包括:1)分析目标为控制器的DDoS攻击,DDoS攻击通过伪造大量接入标识触发大量映射请求来攻击控制器;2)研究映射请求解析过程;3)研究映射请求的消息结构,根据映射请求中的信息设计实现端口与接入标识映射模块、接入标识异常检测功能模块;4)分析目标为映射系统中主机的DDoS攻击,通过位置分散的傀儡机攻击接入映射系统的主机;5)分析DDoS攻击特征,根据攻击发生时流量和特征元素熵值的变化,设计实现流量信息统计处理功能模块和DDoS攻击检测防御功能模块,流量信息统计处理模块包括流量统计信息的获取以及分类处理,DDoS攻击检测防御模块包括流量矩阵、熵值矩阵的构建,根据数学统计计算方法得到测量值与阈值,进行比较;6)根据比较结果,使用统计计算结果定位攻击源,然后使用流量限制的方法防御DDoS攻击。最后,本文模拟控制与数据分离的映射系统并测试其连通性。在此测试环境下,先模拟背景流量测试在没有DDoS攻击的情况下的性能,然后模拟DoS攻击和DDoS攻击测试控制与数据分离的映射系统中DDoS攻击防御机制的功能和性能,最后对结果进行分析,验证了控制与数据分离的映射系统中DDoS攻击防御机制的实现。(本文来源于《北京交通大学》期刊2017-05-01)

侯丽,钟田丽[3](2016)在《终极控制股东所有权和控制权分离度、外部治理和融资结构——基于中小板上市公司的数据检验》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以2005-2013年中小板上市公司为样本数据,实证检验了终极控制股东所有权和控制权分离度与债务融资之间的负相关关系;并实证研究了终极控制股东所有权和控制权分离度与公司外部治理机制的交互作用对债务融资的影响。结果发现:信息披露质量越高越能减弱终极控制股东所有权和控制权分离度与债务融资之间的负相关关系,抑制其规避债务融资的行为;较高的机构投资者持股比例却加重了终极控制股东所有权和控制权分离度与债务融资之间负相关的关系,增强其规避债务融资的行为;产品市场竞争强度对终极控制股东规避债务融资的抑制作用不明显。(本文来源于《财会通讯》期刊2016年24期)

孟凡宇[4](2016)在《NFV控制平面与数据平面分离及状态迁移机制的研究与实现》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基础设施即服务(IaaS, Infrastructure as a Service)云的兴起,数据中心网络承载着越来越多的工作负荷,其对于网络功能的需求也随之加大。电信服务运营商的网络中通常采用很多私有专用的网络设备,由于业务需求的不断变化,网络设备的种类也因此增加,这些因素导致电信服务运营商的资本投入不断增加。与此同时,专用网络功能硬件设备由于其专用属性较强导致运营人员操作难度加大。因此在2012年全球几大电信运营商起草了网络功能虚拟化(NFV)白皮书。网络功能虚拟化的目标是利用IT虚拟化技术将现有的网络功能整合进标准的IT通用服务器、交换机、存储设备等位于数据中心的设备,以及网络节点和终端用户。网络功能即middlebox种类多样,目前分离middlebox的控制平面与数据平面还缺乏相应的标准以及分离的方法。分离middlebox的控制平面与数据平面可以使middlebox在数据中心网络里易于部署并带来可扩展性强、很好的灵活性等这些好处,此外对于上层应用开发新的网络功能提供了很好的平台基础。由于数据中心网络里middlebox迁移也会涉及到middlebox其状态的迁移问题。为此本文提出了分离控制平面与数据平面的方法以及状态分类和状态迁移方法,并在Click Router软件路由平台上对部分middlebox进行实现并分离平面,最后在实验平台上进行了部分middlebox平面分离测试以及性能测试。(本文来源于《南京大学》期刊2016-05-01)

刘婧[5](2016)在《基于控制与数据分离的映射系统的设计与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互联网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起到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然而随着对网络的功能需求不断增加,互联网在使用过程中暴露出了越来越多的问题。为了解决现有互联网存在的严重弊端,国内外提出了很多新型的互联网体系结构。由北京交通大学参与研究的国家973项目“一体化可信网络与普适服务体系基础研究”提出了一种全新的互联网模型,其将网络分为接入网与骨干网两部分,引入接入标识和路由标识,通过其核心机制标识的分离映射实现了身份与位置的分离,解决了IP双重属性的问题,同时也改进了网络的安全性和路由可扩展性等。但是其中心控制能力比较弱,不能对网络进行灵活的全局掌控。而控制与数据转发分离技术能实现对网络设备控制平面与数据转发平面的分离,在大大减轻交换设备负担的同时其控制平面又能感知全网,便于进行决策转发和规划路径,不但简化了网络配置模式,还能灵活的控制网络流量,增加了网络控制权的开放性。本文依托实验室项目将OpenFlow的控制与数据转发分离机制融入到标识网络技术中,提出了一种基于控制与数据分离的映射系统。其既能通过分离映射机制来解决IP双重属性的问题,又能通过OpenFlow技术来实现对控制平面和数据转发平面的分离,提高网络的灵活性、可控性和网络资源利用率。首先,本文分析了领域内的国内外研究现状。之后对一体化标识网络分离映射机制和OpenFlow网络进行了概述,并提出了一种结合一体化标识网络分离映射机制和OpenFlow网络的方法。随后进一步介绍了系统的主要功能实体转发设备和中心控制器的设计方案。其次,本文对系统下的中心控制器和转发设备功能实体进行了目标分析和模块划分。主要对等级映射流程、分离映射流程与功能实体间的交互流程进行了设计与实现。(1)等级映射流程主要对等级映射表的储存结构及映射表的对外接口进行了实现。提出了服务器资源等级和用户访问等级,通过等级匹配机制来控制网络资源访问的安全性;(2)分离映射流程主要对是接入标识与路由标识进行映射,实现了身份与位置的分离,同时对分离映射表的储存结构、分离映射表的对外接口和RID地址池模块进行功能实现;(3)功能实体间的交互流程主要对融合系统的通信流程进行了详细设计与功能实现。最后,本文搭建了基于控制与数据分离的映射系统的测试环境,然后对各模块及流程进行了测试。测试结果验证了系统各模块的基本功能,既实现了分离映射机制、等级映射机制又实现了控制平面与数据平面的分离。(本文来源于《北京交通大学》期刊2016-04-01)

张浩,杨冬,周华春[6](2015)在《控制与数据分离的工业无线传感器网络设计》一文中研究指出现有无线传感器网络主要工作在分布式系统下,难于管控。为了解决无线传感器网络在工业应用中所面临的挑战,基于Wireless Hart工业无线传感器网络标准提出集中控制的思想,研究设计适合工业无线传感器网络系统控制与数据转发分离的网络架构,并且设计实现符合Wireless Hart标准的TDMA时隙调度算法。文中提出的网络构架和时隙调度算法可以根据工业应用的业务需求灵活分配通信资源。从而减轻节点设备的处理压力,提高节点的灵活快速响应能力,实现可靠实时的工业无线传感器网络。(本文来源于《计算机技术与发展》期刊2015年08期)

张晓清,潘清,龚波[7](2014)在《基于控制流与数据流分离机制的网络服务方法》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网络应用越来越广泛的出现,不断提高网络服务器性能是学术界长期努力的目标。避免数据重复拷贝是提高服务器性能的有效手段。通过对网络服务器数据流和控制流的分析,发现数据流与控制流捆绑是造成数据重复拷贝的重要原因,并且发现传统的操作系统系统调用设计是造成控制流与数据流捆绑的主要原因。本文提出了采用控制流与数据流相分离的机制,设计新的操作系统服务来解决数据重复拷贝问题,提高网络服务器性能。(本文来源于《软件》期刊2014年03期)

袁珍[8](2014)在《面向云计算的控制层面与数据层面的柔性分离理论与方法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云计算时代,大规模部署虚拟化与云计算催生了以工作负载为中心的下一代数据中心网络,数据中心将成为我们应用和数据交付的关键中心。但是运行大规模的数据中心会消耗大量的能量,研究表明目前的数据中心的利用率一般保持在5%到20%,大量的服务器常处于空闲状态,空闲状态的服务器功耗也超过满负载情况下的50%,因此如何高能效地运行数据中心是一项非常重要的研究课题。如何以新观点来解决网络在新应用下的挑战呢?控制层面与数据层面分离的软件定义网络(SDN, Software Dedifined Network)为人们提供了新思路和新方法。云计算网络由于各端实体间资源调度和业务需求,在网络设备和网络链路上存在巨大的网络流量,这些网络流量主要由控制流量和数据流量构成,但相对于数据流量,控制流量仅仅占很少比例。由于不同的需求目的,控制流量和数据流量在云计算网络中所通过的路径并不相同,但云计算网络为了传输这些流量,相关设备甚至是所有设备必须时时运行以保证网络的连通性,这就是现有网络高能耗低效率的主要原因之一,也是现有网络体系结构设计存在的主要问题。SDN作为一种网络创新架构,对整个网络集中分析处理,实现了网络虚拟化功能,将控制层面与数据层面分离,使得原来的路由器不再进行路由学习,只进行数据转发,从而可以灵活控制网络流量,解决了云服务在骨干网传输时的带宽瓶颈,促进云计算更广泛地发展。首先,本文简单介绍了控制层面与数据层面的功能以及控制层面与数据层面网络的功耗与能效参数,研究控制层面与数据层面的能效分离理论。针对基于能效优先的控制层面划分,本文以最小化控制层面功耗为优化目标,根据控制层面与数据层面抽象关系,建立传输网络控制信息的整数线性规划(ILP)数学模型,提出了高故障恢复性控制层面能效分离算法(FRCS)。为了简化算法复杂度,以控制层面Hamilton最优圈以及网络代数连通性为算法终止条件,循环迭代求解能耗最低的控制层面拓扑。其次,针对能效优先的数据层面网络划分理论,以数据层面能效为目标,利用现代图理论构建传输网络数据信息的ILP数学模型,提出了最大流传输的数据层面能效分离算法(MMFDS)。针对传统算法对多路径约束困难的问题,本文提出了基于路径的解决方案,并且为了提高数据层面网络能效,以路径跳数为限制条件,对于每次端到端请求建立最小比特能耗的流量传输路径,达到高能效数据层面网络划分的目的。最后,针对能效优先的控制层面与数据层面的网络分离方法,本文通过控制层面与数据层面网络的协同能效传输,以最小化网络能耗为目标,提出云计算网络控制层面与数据层面能效分离机制(EECDS)。根据网络请求,实时建立控制层面链路利用率矩阵,关闭低负载链路控制链路功耗并对流经负载较低的链路的流量进行重新分配,保证数据层面流量的无故障传输,构建控制层面与数据层面能效分离机制。(本文来源于《东北大学》期刊2014-06-01)

杨晓亮[9](2013)在《控制—数据平面分离的分布式移动性管理方案设计与实现》一文中研究指出分布式移动性管理(DMM)解决了集中式移动性管理的单点故障和叁角路由等问题,近年来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虽然目前DMM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还存在着诸多问题。如现有基于映射方式的DMM方案中,Home Agent(HA)、Distributed Mobility Anchor(DMA)实体既要负责数据包的路由转发,又要跟踪移动节点的位置,维护移动节点的绑定信息,功能高度耦合,影响数据包的路由转发效率。同时,网络流量靠近网络中心,造成中心网络负荷较重,网络的可扩展性不够好。现有基于动态路由方式的DMM方案可扩展性不够好,随着移动节点数目和切换频率的增多,会导致路由表变动频繁,影响网络的稳定性。为了解决现有分布式移动性管理中存在的上述问题,本文提出了一种控制-数据平面分离的分布式移动性管理方案。该方案将现有进行分布式移动性管理研究的两种方法结合起来。当移动节点在自治系统内部进行移动和切换时,采用基于映射方式进行移动性管理。当移动节点在自治系统之间进行移动和切换时,采用基于动态路由方式进行移动性管理。本方案中,控制平面由分布式控制器组成,控制器负责移动节点的位置管理和地址分配,同时负责维护移动节点的活动会话信息,并控制隧道的建立和修改,控制路由更新的传播范围。数据平面由移动性路由器和聚合路由器组成,他们负责替移动节点进行位置更新,维护和管理隧道,以及传播和处理路由更新消息,并在控制器的控制下,严格控制路由更新的传播范围。本方案除了能够很好的解决单点故障和叁角路由问题外,还具有较好的扩展性,能很好的满足未来需求。移动节点在自治系统内部和自治系统之间切换时,采用不同的移动性管理方式,使得整个方案具有全局的移动性,同时对网络稳定性的影响降低到了最小。本文还在NS3仿真平台下实现了所提出的方案,并对其进行了性能评估。结果表明,本文所提方案在切换时延,端到端传输时延方面均具有较优的性能。(本文来源于《北京邮电大学》期刊2013-12-25)

翟超颖,代娟[10](2012)在《终极控制人两权分离与多元化经营——基于我国民营上市公司2005年至2011年经验数据的实证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以2005年至2011年中国所有民营上市公司为样本,分析民营企业终极控制人两权分离程度、多元化经营程度与公司绩效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终极控制人两权分离的程度愈高,公司的多元化经营程度愈低。从而证明,我国民营上市公司的终极控制人进行多元化经营是以分散投资风险为目的的;并且,进一步的分析表明,两权分离程度较高的公司的绩效并不比两权分离程度低的公司的绩效差。(本文来源于《财会通讯》期刊2012年24期)

数据与控制分离论文开题报告范文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随着互联网的不断发展,互联网暴露出很多问题,其安全隐患越来越严重。要解决现有互联网存在的问题,有效预防DDoS攻击,构建新的网络体系机制具有重大意义。在诸多研究中,身份与位置分离、控制与数据分离成为研究的重点。控制与数据分离的映射系统在“智慧协同网络体系基础研究”基础上,将控制功能集中于控制器中,进一步实现控制与转发分离。控制器是整个映射系统的心脏,控制器性能的优劣对其整体性能有很大的影响。DDoS攻击通过网络发送大量请求,消耗网络资源,造成服务器拒绝服务,若控制器发生故障则会影响整个网络的运行。映射系统中的终端作为系统重要组成部分代表用户,终端受到攻击则会降低网络资源利用率和用户体验。本文主要研究基于映射系统的DDoS攻击检测防御机制的设计与实现。首先,本文分析了该领域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对身份与位置分离、控制与转发分离和DDoS攻击以及检测防御研究进行概述,并介绍了控制与数据分离的映射系统,随后进一步介绍了 DDoS攻击以及检测防御方法。其次,本文对控制与数据分离的映射系统进行分析。研究以控制器和主机为目标的DDoS攻击方法,根据攻击目标的不同有针对的设计DDoS攻击检测防御相关功能模块。主要工作包括:1)分析目标为控制器的DDoS攻击,DDoS攻击通过伪造大量接入标识触发大量映射请求来攻击控制器;2)研究映射请求解析过程;3)研究映射请求的消息结构,根据映射请求中的信息设计实现端口与接入标识映射模块、接入标识异常检测功能模块;4)分析目标为映射系统中主机的DDoS攻击,通过位置分散的傀儡机攻击接入映射系统的主机;5)分析DDoS攻击特征,根据攻击发生时流量和特征元素熵值的变化,设计实现流量信息统计处理功能模块和DDoS攻击检测防御功能模块,流量信息统计处理模块包括流量统计信息的获取以及分类处理,DDoS攻击检测防御模块包括流量矩阵、熵值矩阵的构建,根据数学统计计算方法得到测量值与阈值,进行比较;6)根据比较结果,使用统计计算结果定位攻击源,然后使用流量限制的方法防御DDoS攻击。最后,本文模拟控制与数据分离的映射系统并测试其连通性。在此测试环境下,先模拟背景流量测试在没有DDoS攻击的情况下的性能,然后模拟DoS攻击和DDoS攻击测试控制与数据分离的映射系统中DDoS攻击防御机制的功能和性能,最后对结果进行分析,验证了控制与数据分离的映射系统中DDoS攻击防御机制的实现。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数据与控制分离论文参考文献

[1].王美荣.数据平面和控制平面相分离的网络入侵检测系统[J].安庆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8

[2].梁缘.基于控制与数据分离的映射系统DDoS攻击防御机制设计与实现[D].北京交通大学.2017

[3].侯丽,钟田丽.终极控制股东所有权和控制权分离度、外部治理和融资结构——基于中小板上市公司的数据检验[J].财会通讯.2016

[4].孟凡宇.NFV控制平面与数据平面分离及状态迁移机制的研究与实现[D].南京大学.2016

[5].刘婧.基于控制与数据分离的映射系统的设计与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6

[6].张浩,杨冬,周华春.控制与数据分离的工业无线传感器网络设计[J].计算机技术与发展.2015

[7].张晓清,潘清,龚波.基于控制流与数据流分离机制的网络服务方法[J].软件.2014

[8].袁珍.面向云计算的控制层面与数据层面的柔性分离理论与方法研究[D].东北大学.2014

[9].杨晓亮.控制—数据平面分离的分布式移动性管理方案设计与实现[D].北京邮电大学.2013

[10].翟超颖,代娟.终极控制人两权分离与多元化经营——基于我国民营上市公司2005年至2011年经验数据的实证分析[J].财会通讯.2012

标签:;  ;  ;  ;  ;  ;  ;  

数据与控制分离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