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调节式车辆对中装置论文和设计-严杨杨

全文摘要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可调节式车辆对中装置,其中:前轴撑开总成和后轴撑开总成均在平行设置的撑开杆上设置长条形通孔,然后在其内设有紧固螺栓;前轴撑开总成与后轴撑开总成相对的一侧分别设有第一销孔和第二销孔;还包括标定框架上设有两个前轴地脚和两个后轴地脚,标定框架前端中心位置设有第一销钉,标定框架后端中心位置设有第二销钉。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的对中装置,前后轴的撑开杆在发生变形,撑开后无法贴近两侧轮胎时,可以通过标定框架进行重新标定,标定时通过调整撑开杆长条形通孔内紧固螺栓的位置来调整撑开杆的位置,使两个对应的撑开杆距离中心的位置相等,保证在撑开时均能贴近轮胎内侧。

主设计要求

1.可调节式车辆对中装置,包括固定框架,所述固定框架内前端中心位置设有前轴撑开总成,所述固定框架内后端设有后轴撑开总成,其特征在于,其中:所述前轴撑开总成包括两根平行设置的前轴撑开杆,每个前轴撑开杆通过前轴固定板连接前轴驱动机构,两个所述前轴撑开杆在前轴驱动机构的作用下向相反方向移动,所述前轴撑开杆沿长度方向依次设有数个第一长条形通孔,所述第一长条形通孔与前轴撑开杆垂直设置,所述第一长条形通孔内设有第一紧固螺栓,所述前轴撑开杆通过紧固螺栓固定于前轴固定板上;所述后轴撑开总成包括两根平行设置的后轴撑开杆,每个后轴撑开杆通过后轴固定板连接后轴驱动机构,两个所述后轴撑开杆在后轴驱动机构的作用下向相反方向移动,所述后轴撑开杆沿长度方向依次设有数个第二长条形通孔,所述第二长条形通孔与后轴撑开杆垂直设置,所述第二长条形通孔内设有第二紧固螺栓,所述后轴撑开杆通过第二紧固螺栓固定于后轴固定板上;所述前轴撑开总成与后轴撑开总成相对的一侧分别设有第一销孔和第二销孔;还包括标定框架,所述标定框架前端两侧分别设有前轴地脚,所述标定框架后端两侧分别设有后轴地脚,所述标定框架前端中心位置设有第一销钉,所述标定框架后端中心位置设有第二销钉,将第一销钉插入第一销孔,第二销钉插入第二销孔,两个前轴地脚分别对应两个前轴撑开杆,两个后轴地脚分别对应两个后轴撑开杆。

设计方案

1.可调节式车辆对中装置,包括固定框架,所述固定框架内前端中心位置设有前轴撑开总成,所述固定框架内后端设有后轴撑开总成,其特征在于,其中:

所述前轴撑开总成包括两根平行设置的前轴撑开杆,每个前轴撑开杆通过前轴固定板连接前轴驱动机构,两个所述前轴撑开杆在前轴驱动机构的作用下向相反方向移动,所述前轴撑开杆沿长度方向依次设有数个第一长条形通孔,所述第一长条形通孔与前轴撑开杆垂直设置,所述第一长条形通孔内设有第一紧固螺栓,所述前轴撑开杆通过紧固螺栓固定于前轴固定板上;

所述后轴撑开总成包括两根平行设置的后轴撑开杆,每个后轴撑开杆通过后轴固定板连接后轴驱动机构,两个所述后轴撑开杆在后轴驱动机构的作用下向相反方向移动,所述后轴撑开杆沿长度方向依次设有数个第二长条形通孔,所述第二长条形通孔与后轴撑开杆垂直设置,所述第二长条形通孔内设有第二紧固螺栓,所述后轴撑开杆通过第二紧固螺栓固定于后轴固定板上;

所述前轴撑开总成与后轴撑开总成相对的一侧分别设有第一销孔和第二销孔;

还包括标定框架,所述标定框架前端两侧分别设有前轴地脚,所述标定框架后端两侧分别设有后轴地脚,所述标定框架前端中心位置设有第一销钉,所述标定框架后端中心位置设有第二销钉,将第一销钉插入第一销孔,第二销钉插入第二销孔,两个前轴地脚分别对应两个前轴撑开杆,两个后轴地脚分别对应两个后轴撑开杆。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调节式车辆对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前轴固定板上设有第一顶丝,所述第一顶丝端部顶紧前轴撑开杆内侧;所述后轴固定板上设有第二顶丝,所述第二顶丝端部顶紧后轴撑开杆内侧。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可调节式车辆对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前轴固定板上设有第一固定块,所述第一顶丝穿过第一固定块,所述第一顶丝上通过两个紧固螺母固定于第一固定块两侧;所述后轴固定板上设有第二固定块,所述第二顶丝穿过第二固定块,所述第二顶丝上通过两个紧固螺母固定于第二固定块两侧。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调节式车辆对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标定框架为矩形框架,所述矩形框架内设有四个对角加强筋,四个对角加强筋一端分别连接矩形框架的四个顶角,四个对角加强筋的另一端分别通过中心连接件连接于矩形框架中心位置。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可调节式车辆对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矩形框架中心连接件还通过连接杆连接长边的中心位置处。

6.根据权利要求1-5任一项所述的可调节式车辆对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销孔为圆形孔,所述第二销孔为长条形孔,所述长条形孔与固定框架中心轴平行。

7.根据权利要求1-5任一项所述的可调节式车辆对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前轴撑固定板底部设有与所述前轴撑开杆垂直设置的前轴支撑滑轨,两个所述前轴固定板底部与前轴支撑滑轨滑动连接;所述前轴驱动机构包括至少一个前轴联动机构;所述前轴联动机构驱动一个前轴撑开杆沿前轴支撑滑轨滑动时,另一个所述前轴撑开杆在所述前轴联动机构的作用下向相反方向滑动。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可调节式车辆对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前轴联动机构由三个连杆头尾依次铰接形成的Z型,所述前轴联动机构两个端部分别铰接于两个前轴固定板上,所述前轴联动机构的中间连杆的中部通过销轴转动连接于底部的第一固定件上。

9.根据权利要求1-5任一项所述的可调节式车辆对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后轴撑固定板底部设有与所述后轴撑开杆垂直设置的后轴支撑滑轨,两个所述后轴固定板底部与后轴支撑滑轨滑动连接;所述后轴驱动机构包括至少两个后轴联动机构;所述后轴联动机构驱动一个后轴撑开杆沿后轴支撑滑轨滑动时,另一个所述后轴撑开杆在所述后轴联动机构的作用下向相反方向滑动。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可调节式车辆对中装置,其特征在于,每个所述后轴联动机构由三个连杆头尾依次铰接形成的Z型,所述后轴联动机构两个端部分别铰接于两个后轴固定板上,每个所述后轴联动机构的中间连杆的中部通过销轴转动连接于底部的第二固定件上,所述后轴联动机构的中间连杆的中部设有垂直延伸杆,所述垂直延伸杆端部通过平衡杆连接。

设计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车辆对中装置技术领域,具体涉及可调节式车辆对中装置。

背景技术

车轮精确定位机构主要应用在车辆对中装置中。车辆对中装置(车辆摆正器)是用来给车辆进行摆正,使车辆在前后、左右、水平几个方向上精确定位,从而对车辆进行雷达、车辆环式影像等系统的标定。车辆对中装置共分为四大部分,一为前轴撑开总成,用来对车辆两前轮进行摆正;二为前滚筒总成,用来使前轴撑开总成顺畅的将车前轮摆正并进行定位;三为后轴撑开总成,用来对车辆后轮进行摆正;四为后滚筒总成,用来使后轴撑开总成顺畅的将车后轮摆正。

现有车辆对中装置以气缸驱动连杆机构带动两侧的推杆,推杆顶在轮胎内侧,使左右两个车轮相对于中心轴的距离相等即实现对中,精度保证主要依靠连杆机构、推杆的加工精度,连接机构及推杆结构安装后不可调整,长期使用后发生变形发生不可调整的误差。

针对上述问题,提出本实用新型。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可调节式车辆对中装置。

为实现上述实用新型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可调节式车辆对中装置,包括固定框架,固定框架内前端中心位置设有前轴撑开总成,固定框架内后端设有后轴撑开总成,其中:

前轴撑开总成包括两根平行设置的前轴撑开杆,每个前轴撑开杆通过前轴固定板连接前轴驱动机构,两个前轴撑开杆在前轴驱动机构的作用下向相反方向移动,前轴撑开杆沿长度方向依次设有数个第一长条形通孔,第一长条形通孔与前轴撑开杆垂直设置,第一长条形通孔内设有第一紧固螺栓,前轴撑开杆通过紧固螺栓固定于前轴固定板上;

后轴撑开总成包括两根平行设置的后轴撑开杆,每个后轴撑开杆通过后轴固定板连接后轴驱动机构,两个后轴撑开杆在后轴驱动机构的作用下向相反方向移动,后轴撑开杆沿长度方向依次设有数个第二长条形通孔,第二长条形通孔与后轴撑开杆垂直设置,第二长条形通孔内设有第二紧固螺栓,后轴撑开杆通过第二紧固螺栓固定于后轴固定板上;

前轴撑开总成与后轴撑开总成相对的一侧分别设有第一销孔和第二销孔;

还包括标定框架,标定框架前端两侧分别设有前轴地脚,标定框架后端两侧分别设有后轴地脚,标定框架前端中心位置设有第一销钉,标定框架后端中心位置设有第二销钉,将第一销钉插入第一销孔,第二销钉插入第二销孔,两个前轴地脚分别对应两个前轴撑开杆,两个后轴地脚分别对应两个后轴撑开杆。

其中,前轴固定板上设有第一顶丝,第一顶丝端部顶紧前轴撑开杆内侧;后轴固定板上设有第二顶丝,第二顶丝端部顶紧后轴撑开杆内侧。

其中,前轴固定板上设有第一固定块,第一顶丝穿过第一固定块,第一顶丝上通过两个紧固螺母固定于第一固定块两侧;后轴固定板上设有第二固定块,第二顶丝穿过第二固定块,第二顶丝上通过两个紧固螺母固定于第二固定块两侧。

其中,标定框架为矩形框架,矩形框架内设有四个对角加强筋,四个对角加强筋一端分别连接矩形框架的四个顶角,四个对角加强筋的另一端分别通过中心连接件连接于矩形框架中心位置。

其中,矩形框架中心连接件还通过连接杆连接长边的中心位置处。

其中,第一销孔为圆形孔,第二销孔为长条形孔,长条形孔与固定框架中心轴平行。

其中,前轴撑固定板底部设有与所述前轴撑开杆垂直设置的前轴支撑滑轨,两个前轴固定板底部与前轴支撑滑轨滑动连接;前轴驱动机构包括至少一个前轴联动机构;前轴联动机构驱动一个前轴撑开杆沿前轴支撑滑轨滑动时,另一个前轴支撑杆在前轴联动机构的作用下向相反方向滑动。

其中,前轴联动机构由三个连杆头尾依次铰接形成的Z型,前轴联动机构两个端部分别铰接于两个前轴固定板上,前轴联动机构的中间连杆的中部通过销轴转动连接于底部的第一固定件上。

其中,后轴撑固定板底部设有与后轴撑开杆垂直设置的后轴支撑滑轨,两个后轴固定板底部与后轴支撑滑轨滑动连接;后轴驱动机构包括至少两个后轴联动机构;后轴联动机构驱动一个后轴撑开杆沿后轴支撑滑轨滑动时,另一个后轴支撑杆在所述后轴联动机构的作用下向相反方向滑动。

其中,每个后轴联动机构由三个连杆头尾依次铰接形成的Z型,后轴联动机构两个端部分别铰接于两个后轴固定板上,每个后轴联动机构的中间连杆的中部通过销轴转动连接于底部的第二固定件上,后轴联动机构的中间连杆的中部设有垂直的延伸杆,延伸杆端部通过平衡杆连接。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本实用新型的对中装置,前后轴的撑开杆在发生变形,撑开后无法贴近两侧轮胎时,可以通过标定框架进行重新标定,标定时通过调整撑开杆长条形通孔内紧固螺栓的位置来调整撑开杆的位置,使两个对应的撑开杆距离中心的位置相等,保证在撑开时均能贴近轮胎内侧。

附图说明

当结合附图考虑时,通过参照下面的详细描述,能够更完整更好地理解本实用新型以及容易得知其中许多伴随的优点,但此处所说明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构成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不当限定,其中: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可调节式车辆对中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可调节式车辆对中装置的前轴撑开总成放大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可调节式车辆对中装置的后轴撑开总成放大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的可调节式车辆对中装置的标定框架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的可调节式车辆对中装置的标定框架的侧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

如图1-5,可调节式车辆对中装置,包括固定框架,固定框架内前端中心位置设有前轴撑开总成2,前轴撑开总成两侧设有前轴滚筒总成1,固定框架内后端设有后轴撑开总成3,后轴撑开总成两侧设有后轴滚筒总成,其中:

前轴撑开总成2包括两根平行设置的前轴撑开杆201,每个前轴撑开杆201通过前轴固定板203连接前轴驱动机构,通常前轴固定板端部设有连接板204,连接板204连接前轴撑开杆201,两个前轴撑开杆201在前轴驱动机构的作用下向相反方向移动,前轴撑开杆201沿长度方向依次设有数个第一长条形通孔205,第一长条形通孔205与前轴撑开杆201垂直设置,第一长条形通孔205内设有第一紧固螺栓,前轴撑开杆201通过紧固螺栓固定于前轴固定板203上;

后轴撑开总成3包括两根平行设置的后轴撑开杆301,每个后轴撑开杆301通过后轴固定板306连接后轴驱动机构,两个后轴撑开杆301在后轴驱动机构的作用下向相反方向移动,后轴撑开杆301沿长度方向依次设有数个第二长条形通孔302,第二长条形通孔302与后轴撑开杆301垂直设置,第二长条形通孔302内设有第二紧固螺栓,后轴撑开杆301通过第二紧固螺栓固定于后轴固定板306上;

前轴撑开总成2与后轴撑开总成3相对的一侧分别设有第一销孔6和第二销孔5;

还包括标定框架7,标定框架7前端两侧分别设有前轴地脚705,标定框架后端两侧分别设有后轴地脚704,标定框架7前端中心位置设有第一销钉707,标定框架7后端中心位置设有第二销钉706,将第一销钉707插入第一销孔6,第二销钉706插入第二销孔5,两个前轴地脚705分别对应两个前轴撑开杆201,两个后轴地脚704分别对应两个后轴撑开杆301。

工作原理:对中时,前轴撑开杆在前轴驱动机构的驱动下分别顶紧前车辆内侧,后轴撑开杆在后轴驱动机构的驱动下分别顶紧后车轮内侧,将车轮摆正,前轴滚筒机构和后轴滚筒机构便于车轮左右移动协助摆正,摆正后起固定作用。

当前轴撑开杆发现一侧顶紧车轮,另一侧无法顶紧时就需要进行标定。标定时将标定框架上的销钉插入相应的销孔内,通过位置固定的两个前轴地脚标定两个前轴撑开杆,通过调整第一长条形通孔内的紧固螺栓的相对位置调整前轴撑开杆的位置;后轴撑开杆的位置调整与前轴撑开杆调整同理。

更优的技术方案,前轴固定板203上设有第一顶丝207,第一顶丝207端部顶紧前轴撑开杆内侧;后轴固定板306上设有第二顶丝304,第二顶丝304端部顶紧后轴撑开杆301内侧。

更优的技术方案,前轴固定板203上设有第一固定块206,第一顶丝207穿过第一固定块206,第一顶丝207上通过两个紧固螺母固定于第一固定块206两侧;后轴固定板306上设有第二固定块303,第二顶丝304穿过第二固定块303,第二顶丝304上通过两个紧固螺母固定于第二固定块303两侧。固定块固定顶丝的位置,从内测顶紧固定板上的撑开杆,防止在撑开车轮时撑开杆在压力下沿长条形通孔移动。

更优的技术方案,标定框架7为矩形框架,矩形框架内设有四个对角加强筋701,四个对角加强筋701一端分别连接矩形框架的四个顶角,四个对角加强筋701的另一端分别通过中心连接件703连接于矩形框架中心位置。固定矩形框架的形状,避免发生形变。

更优的技术方案,矩形框架中心连接件703还通过连接杆702连接矩形框架长边的中心位置处。

更优的技术方案,第一销孔6为圆形孔,第二销孔5为长条形孔,长条形孔与固定框架中心轴平行,一个为圆形孔,在安装时定位,另一个为长条形孔便于安装标定框架的另一端。

更优的技术方案,前轴撑固定板203底部设有与所述前轴撑开杆201垂直设置的前轴支撑滑轨208,两个前轴固定板203底部与前轴支撑滑轨208滑动连接;前轴驱动机构包括至少一个前轴联动机构,还包括前轴动力源209;前轴联动机构在前轴动力源209驱动下驱动一个前轴撑开杆201沿前轴支撑滑轨208滑动时,另一个前轴支撑杆201在前轴联动机构的作用下向相反方向滑动。

更优的技术方案,前轴联动机构由三个连杆头尾依次铰接形成Z型,前轴联动机构两个端部分别铰接于两个前轴固定板201上,前轴联动机构的中间连杆202的中部通过销轴转动连接于底部的第一固定件上。

更优的技术方案,后轴撑固定板306底部设有与后轴撑开杆垂直设置的后轴支撑滑轨305,两个后轴固定板306底部与后轴支撑滑轨305滑动连接;后轴驱动机构包括至少两个后轴联动机构;后轴联动机构在后轴动力源308驱动下驱动一个后轴撑开杆301沿后轴支撑滑轨305滑动时,另一个后轴支撑杆301在所述后轴联动机构的作用下向相反方向滑动。

更优的技术方案,每个后轴联动机构由三个连杆头尾依次铰接形成的Z型,后轴联动机构两个端部分别铰接于两个后轴固定板306上,每个后轴联动机构的中间连杆307的中部通过销轴转动连接于底部的第二固定件上,后轴联动机构的中间连杆307的中部设有垂直的延伸杆309,延伸杆309端部通过平衡杆连接。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的对中装置,前后轴的撑开杆在发生变形,撑开后无法贴近两侧轮胎时,可以通过标定框架进行重新标定,标定时通过调整撑开杆长条形通孔内紧固螺栓的位置来调整撑开杆的位置,使两个对应的撑开杆距离中心的位置相等,保证在撑开时均能贴近轮胎内侧。

设计图

可调节式车辆对中装置论文和设计

相关信息详情

申请码:申请号:CN201822248270.0

申请日:2018-12-29

公开号:公开日:国家:CN

国家/省市:11(北京)

授权编号:CN209247018U

授权时间:20190813

主分类号:G01C 15/00

专利分类号:G01C15/00;G01B21/00;B62D65/00

范畴分类:31B;

申请人:北京博科测试系统股份有限公司

第一申请人:北京博科测试系统股份有限公司

申请人地址:101102 北京市通州区中关村科技园区通州园金桥科技产业基地景盛中街20号

发明人:严杨杨;李振卓;关明义

第一发明人:严杨杨

当前权利人:北京博科测试系统股份有限公司

代理人:陈靳秋

代理机构:11591

代理机构编号:北京东方芊悦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优先权:关键词:当前状态:审核中

类型名称:外观设计

标签:;  

可调节式车辆对中装置论文和设计-严杨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