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我们这样应对“血荒”

未来,我们这样应对“血荒”

四川省德阳市中心血站618000

“血荒”顾名思义就是在患者需要进行血液输注时,没有充足的血液供给。作为采供血机构的工作人员来说,这种感受尤为强烈,到了“血荒”的季节,最害怕医院来电,因为医院来电说“××手术需要输O型血”、“××血液病需要输注血小板”……可是我们却没有足够的血液库存,满足不了临床的血液需求,真正的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于是我们就想:在目前的无偿献血基础之上,有没有方法来解决“血荒”呢?从科学方面来说,是有办法的。

一、人造血液解决供应难题

2018年7月顶级生命科学期刊《Cell》发表了日本京都大学iPS细胞(诱导多能干细胞)研究与应用中心Ito等人的研究“湍流激活血小板的生物发生使其体外制备达到临床应用规模”,引起输血业界的高度关注。这项研究显示人造血小板,准确地说是使用诱导多能干细胞制备血小板的“生产效率”初步达到了临床实际应用的水平,这意味着,人造血小板开始从“实验台来到病床边”。iPS细胞制备血小板的研究成果显示了光明的应用前景,为人造血液的研究注射了一支强心针,或许在不久的将来,人造血液将大大缓解日趋紧张的血小板以及红细胞的供应压力。

二、血液血型的改造解决血液供应偏型的难题

人的血型是由遗传决定并伴随终身的。ABO血型的分布在全球存在较大的差异,在我们中国就是以O型血的人群分布最广。由于血型抗原的限制,供血者和用血者必须保证血型匹配才能不发生免疫排斥反应,也就是A抗原不能见抗A,B抗原不能见抗B。而O型红细胞既没有A抗原,也没有B抗原,那么O型红细胞可以输给任何血型的人,因此O型血称为“万能血”,换言之,O型血的“价值最高”,更何况我国的O型血人较多,我们就对O型血有着较高的需求,从而引起血液供应的“偏型”压力。如果把所有的血型都“改造”成O型,那不就解决很多问题了吗。

日前,一项发表在《自然•微生物学》(NatureMicrobiology)上的研究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的研究者们发现人类肠胃中的两种酶,可以有效去除A型血细胞表面的抗原,将其转变为O型血。血型的改造过程就是给红细胞做“分子手术”的过程,“手术刀”就是去除血细胞外抗原的酶,只要找到合适的酶就能把红细胞外面的抗原去除干净,那我们的O型血的库存量将会大大提高。科学研究进展令人鼓舞,或许有一天,通过血型转化技术,我们能够彻底解决血液供应中的“偏型”难题。

三、进一步提高脂肪血的利用率

长期以来脂肪血是困扰采供血机构多年的“小问题”,因为无偿献血者中存在较多初次献血者和激情献血者,由于献血知识缺乏导致脂血的比例较高,这部分血液如何处理成为难题,若报废既浪费血液资源又浪费血袋。

目前很多的采供血机构把脂肪血成分分离后,带有脂肪的悬浮红细胞用来做洗涤红细胞用于临床,带有脂肪的血浆就报废了。如果采供血机构能够采用好的办法去掉血液中的脂肪,那么脂肪血中的红细胞就不仅仅是做成洗涤红细胞,还可以做成悬浮红细胞、去白悬浮红细胞用于临床了,去掉了脂肪的血浆可以做成新鲜冰冻血浆、冷沉淀、冰冻血浆加以利用,这样就大大提高了血液的利用率。

总之,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我们应对“血荒”的方法是越来越多样和灵活。但是由于生物技术的发展在血液的制备效率、制品的稳定性、远期的安全性以及经济成本等方面,都远远不能满足标准化、规模化供应临床的需要。无论是人造血液,还是人工改造血液的临床应用前景仍然是路漫漫其修远兮。因此目前的血液供应还是必须依靠无偿献血、定期献血。同时加大无偿献血知识的宣传,减少脂肪血的采集率,在血液供应紧张情况下,最大程度地合理利用脂肪血以保证血液的供应,因此充分利用已知的血液资源就显得更加地意义重大。

标签:;  ;  ;  

未来,我们这样应对“血荒”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