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容性模型论文_孙拥康,汤景明,臧颢

导读:本文包含了相容性模型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生物量,相容性,模型,误差,度量,落叶松,樟树。

相容性模型论文文献综述

孙拥康,汤景明,臧颢[1](2019)在《鄂西山区日本落叶松林相容性单株生物量模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收集的36块标准地资料和建立的单株生物量模型基础上,基于非线性度量误差模型方法,对鄂西山区日本落叶松林相容性单株生物量模型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鄂西山区日本落叶松单株生物量平均分配规律呈树干生物量>树根生物量>树冠生物量;所构建的日本落叶松相容性单株生物量模型,确定系数和预估精度均在0.90以上,模型拟合效果较好,预估精度较高,较好地解决了传统模型不相容问题;各组分生物量占总生物量的比例随直径的增大呈不同变化特点,客观反映了林木生物量随直径生长的变化规律。(本文来源于《西部林业科学》期刊2019年05期)

陈宗铸,陈小花,陈毅青,杨琦,雷金睿[2](2019)在《海南岛热带人工林主要树种(组)生物量相容性模型构建》一文中研究指出探讨海南岛主要树种(组)相容性生物量模型的构建方法,以期为海南岛林木生物量建模工作提供技术支撑。以海南岛主要树种(组)为研究对象,利用全树生物量和各分项生物量实测数据,通过独立模型和非线性度量误差模型方法,构建各树种(组)全树和各分项生物量的一元、二元独立模型及相容性模型。不管是独立模型还是相容性模型,在引入树高因子后,其模型的精度和平均相对误差都得到一定的改善;所建立的各树种(组)一元相容性模型,其全树和各分项生物量模型的确定系数R~2为(0.67~0.99),平均相对误差E1为(-0.07%~89.57%),相比较于一元独立模型的R~2(0.66~0.99)和E1(0.11%~70.06%),两者相差不大;所建立的各树种(组)二元相容性模型,其全树和各分项生物量模型的确定系数R~2为(0.88~0.99),平均相对误差E1为(0.06%~36.00%),相比较于一元独立模型的R~2(0.87~0.99)和E1(0.24%~43.23%),模型效果相当。所建立的各树种(组)模型可以用于海南岛主要树种(组)生物量的估计。(本文来源于《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期刊2019年11期)

黑维高,詹瑾,韩丹,杨红玲,李玉霖[3](2019)在《科尔沁沙地2种优势固沙灌木的相容性生物量模型》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现有的灌木生物量模型存在各组分与总量不相容问题,以半干旱区科尔沁沙地2种优势固沙灌木小叶锦鸡儿(Caragana microphylla)和黄柳(Salix gordejevii)为对象,通过对大样本的相关形态指标及生物量实测数据进行非线性回归和非线性误差变量联立方程组的计算,建立了2种灌木叶片、新枝、老枝和地上生物量的独立模型及与各组分相容的生物量模型,并通过决定系数R~2,估计值的标准差SEE,总相对误差TRE,平均系统误差MSE(ASE),平均预估误差MPE和平均百分标准误差MPSE对模型进行评价。结果表明:非线性加权回归使得两种灌木各组分的独立模型拟合效果优化,而生物量相容模型与独立模型相比,由于抽样误差的存在拟合效果不佳,相关评价指标较低。(本文来源于《中国沙漠》期刊2019年05期)

洪奕丰,陈东升,申佳朋,孙晓梅,张守攻[4](2019)在《长白落叶松人工林单木和林分水平的相容性生物量模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构建落叶松人工林单木和林分水平的相容性生物量模型,使之既在数据采集区域内能够表征不同水平下的差异程度,又具有较强的通用性。[方法]基于64株长白落叶松人工林样木生物量实测数据和40个每木检尺样地数据,在考虑和未考虑林龄2种情形下,利用哑变量和非线性似然无关回归方法相结合,构建单木和林分水平的一元相容性生物量模型。[结果]表明:(1)地上及全株生物量模型单木水平下的R~均大于0.95,林分水平下的R~均大于0.78,(2)利用哑变量考虑林龄因素后,单木水平下各评价指标总体稳定,参数b值范围从0.905 5~2.512 5减小为1.047 0~2.202 8。林分水平下R~2提升0.201 9,参数b值范围从0.071 1~1.560 7减小为0.781 1~1.055 1;且具有更小的TRE、MPE和MSE。(3)利用对数转换的线性回归模型,全株及各组分生物量模型残差的分布趋势均平行于横轴。[结论]非线性似然无关回归和哑变量相结合的方法灵活、建模过程简单、模型稳定性好,适用于不同因素下落叶松人工林相容性生物量模型构建。林龄因素对林分模型拟合效果的改善更显着,在建模过程中,单木模型可以不考虑林龄的影响,而林分模型需要考虑林龄的影响。(本文来源于《林业科学研究》期刊2019年04期)

曹梦,潘萍,欧阳勋志,臧颢,吴自荣[5](2019)在《天然次生林中闽楠生物量分配特征及相容性模型》一文中研究指出闽楠Phoebe bournei为中国特有树种,是国家Ⅱ级重点保护植物,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和生态价值。以江西安福县闽楠天然次生林为研究对象,通过标准地及生物量调查获取基础数据,分析闽楠生物量分配特征,并基于非线性度量误差法建立相容性生物量模型。结果表明:①不同枝径级(2, 4, 6, 8 cm)的一级枝、次级枝、叶生物量占枝条生物量的比值均差异显着(P<0.05),枝条生物量集中于树冠下层,且显着高于上层生物量(P<0.05)。②各器官生物量占整株生物量的比值从大到小依次为树干、树根、树枝、树叶,不同胸径级(14, 18, 22, 26, 30cm及以上)各器官生物量大小差异显着(P<0.05),不同胸径级树根生物量占整株生物量的比值差异显着(P<0.05),其余各器官生物量占比均差异不显着(P>0.05)。③相容性生物量模型对全株、地上、根、树冠、干、枝和叶的拟合精度分别为91.8%, 91.0%, 90.2%, 85.1%, 91.6%, 86.8%和71.0%,拟合效果较好。(本文来源于《浙江农林大学学报》期刊2019年04期)

黄朝法[6](2019)在《相容性杉木人工单木二元材种出材率模型》一文中研究指出为编制杉木单木二元材种出材率表,通过采集福建各地杉木人工林大样木数据,结合散点分析了各规格材种出材率曲线和结构规律,采用二级非线性模型联合估计法构建了相容性材种出材率模型,利用蚁群算法拟合模型参数,经系统误差、平均误差、剩余标准差和均方差等检验。结果表明,经济材、规格材、大原木显上升型曲线,薪材、废材、短小材下降型曲线,非规格材、小原木、中原木、小径材显先升后降型曲线;建立的相容性二元材种出材率模型的系统误差(±5%)、平均误差(±5%)、剩余标准差(±10%)和均方差(±5%)精度符合林业生产实践要求,可用于林业生产实践上。(本文来源于《武夷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06期)

陈振雄,贺东北,谢国来,罗为检[7](2019)在《西藏云杉立木生物量与材积相容性模型研建》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2011年实测的西藏天然云杉立木生物量与材积数据,采用非线性度量误差联立方程组、分段建模方法,构建了云杉立木地上生物量与树干总材积、地下与地上生物量相容性模型,以及生物量与材积换算、根茎比模型,并分析对比建立的立木地上生物量与材积相容性整体模型与分段模型效果。结果表明:1)将胸径<5 cm的幼树与>5 cm林木一起进行整体建模,建立的一元和二元立木生物量整体模型预估值在12 cm以下径阶产生明显偏差;2)选取合适的分段位置(D=10 cm),采用分段建模方法建立的一元立木地上生物量分段模型各径阶偏差明显减小,二元分段模型无系统性偏差;3)研究建立的一元、二元立木地上生物量和材积相容性分段模型的总相对偏差均在±2.5%以内、预估精度均>91.2%,地下生物量分段模型预估精度也>92%。建立的分段模型可用于西藏云杉立木生物量和材积的估计。(本文来源于《西北林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03期)

曹磊,李海奎[8](2019)在《两种相容性生物量模型的比较——以广东省3个阔叶树种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广东省樟树、木荷和枫香3个阔叶树种共270株样木的生物量实测数据,采用多元非线性联合估计,按分量相加和总量控制两种方法,分别构建了一元(胸径)和二元(胸径、树高和胸径、冠幅)的相容性生物量模型,比较分析了这两种相容性生物量模型的拟合效果和预估精度。结果表明:(1)分量相加和总量控制构建相容性模型对3个树种拟合效果均较好,预估精度均较高,二者之间差别不大,但总体上分量相加模型拟合效果较优。(2)二元模型拟合效果和预估精度普遍优于一元模型,但加入第二个变量的异同,在各个分量中的表现不一。加入树高因子,显着改进树干和树皮的拟合效果;加入冠幅因子,显着改进树枝、树叶和地上部分的拟合效果。选择胸径和冠幅因子建立二元生物量模型可以获得较高的拟合精度。(3)基于最优独立模型构建的相容性模型拟合和预估效果最优,地上部分总量甚至优于最优独立模型。因此,各分量相加构建的相容性模型略优于总量控制。对于阔叶树种自变量的选取,二元模型加入冠幅因子的精度高于加入树高因子。(本文来源于《生态学杂志》期刊2019年06期)

陶春杰,余铃,郭良煜,陈敬腾,方硕[9](2019)在《可注射型磷酸镁骨水泥生物相容性及体外模型中性能表现的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通过体内外实验评价可注射型磷酸镁骨水泥(MPC)的生物相容性及其强化体外羊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KP)模型的能力,探讨MPC作为PKP骨替代物的潜能。方法采用酸碱反应原理合成MPC。分别在MPC和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骨水泥材料表面接种SD大鼠成骨细胞,经电镜扫描了解不同材料的细胞相容性。使用万能试验机测定MPC固化试样的抗压强度,采用称重法测定MPC膏体的可注射性。将36个羊L4~6椎骨均分为3组:A组椎骨不予处理(阳性对照组),B组和C组椎体行PKP造模,C组椎骨注入MPC填充缺损,B组作为空白对照组,于MPC注入后2、24、48、72h测定3组椎体的轴向最大载荷。使用新西兰兔行双侧股骨髁缺损造模,分别以PMMA骨水泥和MPC填充双侧缺损,术后1、3、6、12周取材,经微CT扫描观察2种材料的生物体内相容性。结果 MPC在细胞接种后4、24h时表面均有细胞黏附,24h时表面黏附细胞伸展,形态学良好;PMMA材料表面黏附细胞数目少,黏附细胞的形态学较差。MPC抗压强度为(30.16±1.22)MPa,可注射性为99.69%±0.32%。体外PKP模型实验结果显示,MPC注入2、24、48、72h时C组椎体轴向最大载荷均显着高于B组椎体[分别为(4.360±0.036)kN对(3.480±0.085)kN、(4.640±0.106)kN对(3.480±0.040)kN、(4.740±0.026)kN对(3.477±0.093)kN、(4.740±0.040)kN对(3.480±0.026)kN,P均<0.05]。新西兰兔体内试验微CT扫描结果显示,MPC与PMMA未引发明显的排异反应、炎症和感染征象,在第12周MPC出现一定程度降解,而PMMA无降解征象。结论 MPC表现出良好的力学强度和可注射性,细胞相容性和动物体内相容性良好,体外PKP模型中MPC的机械性能表现良好,具有成为PKP骨替代物的潜能。(本文来源于《国际骨科学杂志》期刊2019年02期)

曹磊,李海奎[10](2018)在《广东省樟树相容性生物量模型的构建》一文中研究指出单木生物量模型是林分生物量和碳储量估算的基础。利用广东省90株样木的生物量实测数据,采用非线性联合估计的方法,构建了樟树各组分与地上总量相兼容的生物量模型。以决定系数(R~2)、总相对误差(E_(TR)),平均相对误差(E_(MR))和平均预估误差(E_(MP))等指标检验模型的精度,并与独立模型相比较。同时,分径阶进行检验,并分析了樟树各组分占地上部分总生物量的比例。结果表明:地上部分生物量相容性模型预估精度达到90%以上,总相对误差和平均相对误差在3.0%以内,模型决定系数在0.90以上,预估效果较好;生物量相容性模型与独立模型相比,虽然总相对误差、平均预估误差和均方根误差(E_(RMS))较大,但平均相对误差较小,且模型保持了分量与总量较好的相容性,对于4 cm以下的小径阶立木来说,两种模型拟合效果均较差,但就2 cm小径阶而言,相容性模型较优于独立模型,而对于38 cm大径阶来说,独立模型略占优势;各组分中干材生物量比例最大,其次是树枝、干皮和树叶。各组分生物量占地上部分生物量比例随胸径增大变化趋势不同。应用非线性联合估计得到的广东省区域内相容性模型较好地预测了樟树单木生物量,且保持了各组分较好的相容性,模型的建立有助于广东省樟树生物量和碳储量的精准估算。(本文来源于《森林与环境学报》期刊2018年04期)

相容性模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探讨海南岛主要树种(组)相容性生物量模型的构建方法,以期为海南岛林木生物量建模工作提供技术支撑。以海南岛主要树种(组)为研究对象,利用全树生物量和各分项生物量实测数据,通过独立模型和非线性度量误差模型方法,构建各树种(组)全树和各分项生物量的一元、二元独立模型及相容性模型。不管是独立模型还是相容性模型,在引入树高因子后,其模型的精度和平均相对误差都得到一定的改善;所建立的各树种(组)一元相容性模型,其全树和各分项生物量模型的确定系数R~2为(0.67~0.99),平均相对误差E1为(-0.07%~89.57%),相比较于一元独立模型的R~2(0.66~0.99)和E1(0.11%~70.06%),两者相差不大;所建立的各树种(组)二元相容性模型,其全树和各分项生物量模型的确定系数R~2为(0.88~0.99),平均相对误差E1为(0.06%~36.00%),相比较于一元独立模型的R~2(0.87~0.99)和E1(0.24%~43.23%),模型效果相当。所建立的各树种(组)模型可以用于海南岛主要树种(组)生物量的估计。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相容性模型论文参考文献

[1].孙拥康,汤景明,臧颢.鄂西山区日本落叶松林相容性单株生物量模型研究[J].西部林业科学.2019

[2].陈宗铸,陈小花,陈毅青,杨琦,雷金睿.海南岛热带人工林主要树种(组)生物量相容性模型构建[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2019

[3].黑维高,詹瑾,韩丹,杨红玲,李玉霖.科尔沁沙地2种优势固沙灌木的相容性生物量模型[J].中国沙漠.2019

[4].洪奕丰,陈东升,申佳朋,孙晓梅,张守攻.长白落叶松人工林单木和林分水平的相容性生物量模型研究[J].林业科学研究.2019

[5].曹梦,潘萍,欧阳勋志,臧颢,吴自荣.天然次生林中闽楠生物量分配特征及相容性模型[J].浙江农林大学学报.2019

[6].黄朝法.相容性杉木人工单木二元材种出材率模型[J].武夷学院学报.2019

[7].陈振雄,贺东北,谢国来,罗为检.西藏云杉立木生物量与材积相容性模型研建[J].西北林学院学报.2019

[8].曹磊,李海奎.两种相容性生物量模型的比较——以广东省3个阔叶树种为例[J].生态学杂志.2019

[9].陶春杰,余铃,郭良煜,陈敬腾,方硕.可注射型磷酸镁骨水泥生物相容性及体外模型中性能表现的评价[J].国际骨科学杂志.2019

[10].曹磊,李海奎.广东省樟树相容性生物量模型的构建[J].森林与环境学报.2018

论文知识图

基于物质-场模型的产品绿色创新设计...乳化剂对模型巧克力不同相之间的作用...套管—井眼相容性模型图方案2天然白桦各分项一元相容性生物量模...方案2天然白桦一元总生物量模型残差Fig...方案2天然白桦各分项二元相容性生物量模...

标签:;  ;  ;  ;  ;  ;  ;  

相容性模型论文_孙拥康,汤景明,臧颢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