士形象论文_朱新雨

导读:本文包含了士形象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形象,文士,策士,侠士,谋士,演义,史记。

士形象论文文献综述

朱新雨[1](2019)在《探究唐传奇中文士形象的思想内涵》一文中研究指出唐传奇是唐代兴起的短篇文言小说,在中国小说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它塑造了很多特征显着,令人印象深刻的男性形象,尤其以文士形象最为突出。唐代是个空前清明开放的时代,但是传统文化的守旧禁欲思想却没有得以完全消除,给士阶级造成了复杂的情感矛盾。本文从唐传奇中对文士的描写叙述入手,展开分析其形象特征和情感状态,探讨其相关的历史背景和深层原因,思考文士形象的内涵与丰富的意义。(本文来源于《汉字文化》期刊2019年15期)

李渊[2](2019)在《居鲁士形象的塑造:以希罗多德和色诺芬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希罗多德《历史》与色诺芬的《居鲁士的教育》均涉及波斯早期历史,二人根据各自理解和需要塑造了不同的居鲁士形象。希罗多德试图说明居鲁士的成功遵循具有必然性的命运,而色诺芬则试图刻画居鲁士的成功历程,更注重教育对塑造典范统治者的作用。但两书也体现出相似的时代性,作者在重视神意和必然性命运的同时,也重视人事,并试图将命运与人事相结合,这是古典时代人文精神发展的重要体现。(本文来源于《史学史研究》期刊2019年02期)

瞿安全[3](2018)在《六朝时期诸葛亮的谋士形象》一文中研究指出六朝时期人们极力推崇张良、陈平这样的谋士,又在诸多方面崇敬诸葛亮;相比诸葛亮的贤相和名将形象,六朝时期诸葛亮的谋士形象似乎最为薄弱。原因之一是后主时期,诸葛亮一身数任,内政外交治国用兵其实均离不开智谋,但贤相等角色的光芒可能遮蔽了谋士角色,加之北伐功业有限,无疑会影响后人对其智谋水平的评价;二是《隆中对》提出了跨有荆益等战略蓝图,但要付诸现实,仍需应机谋划,而赤壁之战后直至夷陵之战,似乎少见诸葛亮运筹帷幄,其基本上充任了萧何的角色,辅政治国,足食足兵。(本文来源于《湖北文理学院学报》期刊2018年12期)

肖家燕,尉舰,刘君[4](2018)在《论谋士形象及海外文化传播——以《叁国演义》“李儒”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以《叁国演义》中的谋士李儒为例,从谋士的文化内涵包括影响势力走向、问题意识及解决方案、计谋、献策等方面充分探讨其文化形象,兼论其海外传播。(本文来源于《戏剧之家》期刊2018年30期)

杨鸣[5](2018)在《东汉处士形象与历史书写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东汉是处士形象演变的关键期,因而笔者首先从“处士”概念的内涵与外延入手,凸显东汉处士的独特性。再结合当时的政治背景,探寻该群体与国家之间的互动关系。最后利用文本比对的方式,提炼出两种常见的历史书写模式,以期还原出更为真实的东汉处士形象。基于此,全文共分叁章展开研究。第一章“绪论”主要陈述本文选题缘由、意义、现状及研究方法四个内容。全章分叁小节展开,第一小节指出东汉处士形象背后具有复杂的史料来源,由此引发对东汉处士的再思考。第二、叁小节从四个方面搜集现有成果,发现目前学界对东汉处士形象及其历史书写研究的不足之处,并提出以文本比对为主要研究方法,打破传统研究中以一家之言分析人物形象的局限。第二章“东汉处士的概念及其历史命运”承接第一章所提问题,先通过对处士群体的定义、历史渊源及思想渊源的探究,明确他们与世俗事务之间密不可分的联系,再将东汉分为叁个阶段,由此归结出东汉处士群体与宦官、外戚两个集团应为相互牵制、此消彼长的“叁角结构”,进而推导出皇权的盛衰与东汉处士群体在政治舞台的影响力呈反比,由此解释桓、灵二帝时期大量出现的原因,同时为第叁章的文本比对研究做好铺垫。第叁章“东汉处士的历史书写”基于第二章所总结的社会大背景,展开文本比对研究,并结合东汉处士与政治间的互动关系以及这种关系对史家撰史产生的影响,梳理桓、灵时期处士形象的演变轨迹,并且发现以范晔为代表的一批史家在编撰史籍的过程中,常借助情节的删改增补,委婉却不失深度地表现个人对所写对象以及这个对象所处的时代的整体认识。(本文来源于《厦门大学》期刊2018-06-30)

罗晓芳[6](2018)在《《叁国演义》中的辩士形象与论辩艺术》一文中研究指出《叁国演义》是我国第一部长篇通俗小说,同时也是历史演义小说的开山之作。它不仅生动地再现了汉末叁国之际各路英雄豪杰纵横天下的风云汇聚,还塑造了众多经典的人物形象,其中“辩士”就是一个非常活跃的群体。辩士们凭借伶俐的口舌,搅动起叁国风云,在乱世中施展非凡的雄心抱负,他们运用卓越的辩才智慧,成就了各自悠远的声名,并纷纷成为各大政治集团不可或缺的人才。本文通过对《叁国演义》中论辩活动系统的梳理,重点分析了各集团中典型的辩士形象,并从逻辑、语言和心理叁方面分析了小说中体现出来的论辩艺术。论文主要分为叁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梳理了《叁国演义》中的论辩活动与辩士形象。界定《叁国演义》中的“辩士”为能言善辩之人,“论辩”则指意见不同的人为消除争议而进行的一个说理过程。简要论述了从先秦至魏晋南北时期,中国古代论辩传统中的“论辩”理论与历史上着名的论辩活动。最后根据《叁国演义》中的论辩活动内容、性质的不同,将其分为政治、军事和外交叁大类。第二部分重点分析了《叁国演义》中的辩士形象。择取了小说中具有代表性的典型辩士群像,对各个集团里同时身为谋士、使者和武将的辩士形象进行了分类描述,着重论述了他们知言善辩、辩若悬河、利口辩给的辩士特质,进而剖析这些别具一格的辩士形象。第叁部分着重总结了《叁国演义》中的论辩艺术。通过分析小说中典型论辩活动的过程,分别从叁方面展现了辩士的论辩艺术:即对比分析、迂回说理、针锋相对的逻辑技巧;巧问、引证、铺排的语言技巧;知己知彼、因势利导、情理交融的心理技巧。(本文来源于《陕西理工大学》期刊2018-06-01)

孙晓岚[7](2018)在《浅谈唐传奇中的文士形象》一文中研究指出唐传奇是中国文言小说发展成熟的标志,它塑造了众多具有丰富文化内涵的男性形象,其中以文士形象数量最多,也最具代表性。在唐代,随着士层阶级的壮大,文士的内在欲望追求被不断放大,唐传奇中的文士作为传奇小说作者的理想型的男性形象,具有特定的外在特征以及内在欲求。外在上,他们集作者的审美理想于一身,年轻英俊富有才华,又有常人难有的际遇;内在上,他们身上则折射出当时文人士子的理想追求。他们不但是作者的化身,更是当时社会生活中众多挣扎于内心欲望中的士层阶级的集体缩影。(本文来源于《现代交际》期刊2018年03期)

郭社霞[8](2017)在《中国古代侠士形象变迁及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对中国古代各个时期侠士形象进行了简略分析,并对其中变化的原因进行了探究。侠士作为中国古代社会的一种典型的人物,大量活跃于各种文学作品中。侠士形象的变迁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社会及生活其中的人的思想的变迁。(本文来源于《河南农业》期刊2017年27期)

张添[9](2017)在《《战国策》中的侠士形象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战国策》是一部汇编战国时代资料而成的历史着作,书中用文学性的语言记载了纵横家等历史人物及其他们的政治主张和外交策略,它具有较强的文学价值。《战国策》的文学成就突出表现在比较真实、全面地反映了彼时战乱频仍、人情淡薄的社会现实,塑造出了众多各具特色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基于《战国策》在塑造人物形象方面的突出成就,本论文对《战国策》中的侠士形象进行分类描述、探究成因和特点以及他们所反映的春秋战国时期当时社会的价值观念,进而深入研究《战国策》对《史记》影响,和《史记》对《战国策》中侠士形象的继承和发展。全文除了绪论和结语外,共分四章。第一章侠士的内涵和类型。侠士是中国古代历史文化特殊的产物,侠的起源问题有叁种情况:起源于人们对原始社会的渴望,起源于诸子学说中的某种思想流派,起源于当时社会的某一阶层。在先秦时期,侠士指的就是那些打抱不平、见义勇为、轻视钱财、具有特殊作用的个人或几个人组成的群体。第二章《战国策》中的侠士形象。《战国策》中侠士形象主要分为武力之侠和智决之侠两种。武力之侠用“士为知己者死”的意识贯穿着自己悲壮的一生,用自己英勇无畏的行为报答对自己有知遇之恩的人。智决之侠用自己充盈的智慧和过人的胆识化险为夷,又不贪图荣华富贵,用自己的侠义心肠救百姓于危难之中。在《战国策》中还有一些富有侠士精神的人物形象,虽然他们不能称之为侠士,但是他们的侠士精神也是战国时期的侠义世界的重要构成部分。第叁章《战国策》中侠士形象反映的价值观念。《战国策》的思想内容比较复杂,所记载的人物也反映出他们不同的价值观念和价值取向。“士为知己者死”体现的是侠士“义”,反映的是知恩图报的内涵;“士贵王者不贵”体现了侠士“勇”,反映的是威武不能屈的侠士内涵。“言必信行必果”体现的是侠士“信”,反映的是言出必行的侠士内涵。第四章《战国策》中侠士形象对《史记》的影响。《史记》作为一部文学作品,融入了更多作者自己的思想感情,把自己的思维模式和理想倾向以及自己的价值观念不自觉的融入作品中。司马迁在《史记》中更多的倾向的是“知士”,而《战国策》更多的是鼓励赞扬士人通过自身智慧追求荣华富贵,颂扬“权势地位富贵”的思想。(本文来源于《辽宁师范大学》期刊2017-06-01)

余芳[10](2017)在《战国策士形象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士群体一直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不同时代有不同特性,春秋时代以君子人格进行呈现,其过于厚重导致世人对战国士人群体关注不够,尤其是对策士的定义过于狭窄,使得策士群体特征未能全面的展现在大众的视野当中。因此,本文从宏观层面对战国策士进行梳理,借助典型策士的个例分析,以管中窥豹的方式让人们更全面的了解战国策士的整体风貌。本文主要分为五章,外加一个绪论。绪论部分主要是对论文选题涉及的领域有一个宏观的把握,对选题意义、价值、研究方法进行简单说明,通过对国内外研究现状的梳理,对战国策士研究的深度、广度有一个全面的了解,为论文撰写做好前期准备。第一章分析士的发展历程,从纵向的角度梳理不同时代士人特征,以春秋时代和战国时期为着力点,总结出中国士人发展流变的规律;二是对第一点展开分析,通过对比分析得出春秋君子人格至策士风度的时代必然,以成因反照结果;叁是在前两点基础上对策士这个概念进行界定,主要是从广义和狭义两个角度入手,理清策士的内涵与外延。第二章侧重对思想策士进行分析,总结出对文化的坚守、对战国政治的理性思考以及对自由思想的向往是思想策士形成的叁个主要成因,进一步明确思想策士的内涵。在此基础上对孟子进行从新界定,即思想策士与孟子的关系,孟子作为思想策士的体现,最后最后落到思想策士推动了战国哲学的发展这一宏观命题。第叁章阐述战国策士及其特点,主要是对战国策士进行分类,由于其涉及人物众多且性格多元,故以单一和复杂型进行划分,主要是希望尽可能多的将不同策士进行囊括。其二是通过分类得出战国策士的主要特点,一是崇尚功利,二是足智多谋,叁是人格独立。第四章对典型策士进行个例分析,前面用专章对思想策士进行了分析,这章主要是以纵横之士为底本,借助《战国策》对典型策士张仪和苏秦进行分析,以他们的人生经历为主要线索,通过对比得出策士群体多以悲剧为结局的潜在原因,得出卑微的生存现状与宏大理想的不和谐,其实是策士生存困境的最好证明,以此总结出战国策士的士人心态。第五章对战国策士语言和文体进行总结,策士的语言是铺张伶俐却音韵和谐,汪洋恣肆却不晦涩难懂,善用修辞亦能保持基本史实,具有文学与历史的双重价值。其文体虽然没有系统的体系,但已经具有比较成熟的框架,故从文本梳理的角度总结出赋体与说体是其主要特征。此外,由于文体本身的特点,很多时候有交叉与重合的地方,因此对策士文学的文体特征总结也是基于其文本的主要特点,以此加深对战国文学的了解。(本文来源于《哈尔滨师范大学》期刊2017-05-01)

士形象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希罗多德《历史》与色诺芬的《居鲁士的教育》均涉及波斯早期历史,二人根据各自理解和需要塑造了不同的居鲁士形象。希罗多德试图说明居鲁士的成功遵循具有必然性的命运,而色诺芬则试图刻画居鲁士的成功历程,更注重教育对塑造典范统治者的作用。但两书也体现出相似的时代性,作者在重视神意和必然性命运的同时,也重视人事,并试图将命运与人事相结合,这是古典时代人文精神发展的重要体现。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士形象论文参考文献

[1].朱新雨.探究唐传奇中文士形象的思想内涵[J].汉字文化.2019

[2].李渊.居鲁士形象的塑造:以希罗多德和色诺芬为例[J].史学史研究.2019

[3].瞿安全.六朝时期诸葛亮的谋士形象[J].湖北文理学院学报.2018

[4].肖家燕,尉舰,刘君.论谋士形象及海外文化传播——以《叁国演义》“李儒”为例[J].戏剧之家.2018

[5].杨鸣.东汉处士形象与历史书写研究[D].厦门大学.2018

[6].罗晓芳.《叁国演义》中的辩士形象与论辩艺术[D].陕西理工大学.2018

[7].孙晓岚.浅谈唐传奇中的文士形象[J].现代交际.2018

[8].郭社霞.中国古代侠士形象变迁及分析[J].河南农业.2017

[9].张添.《战国策》中的侠士形象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7

[10].余芳.战国策士形象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7

论文知识图

片。在香港和台禅的首映礼。贡目还皿谓了...佳洁士和蓝天的品牌形象数据统计图迪士尼夜晚卡通形象(百度图片)《泰晤士报》中的中国国家形象图谱王振鹏伯牙鼓琴图卷计算机模拟的版画效果

标签:;  ;  ;  ;  ;  ;  ;  

士形象论文_朱新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