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西南天山富石墨榴辉岩脉成因及对俯冲带深部碳循环的启示

新疆西南天山富石墨榴辉岩脉成因及对俯冲带深部碳循环的启示

论文摘要

俯冲带是连接地表碳循环和深部碳循环的重要纽带,地表碳主要通过俯冲作用以各种含碳相岩石被带入深部地幔。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碳酸盐矿物在俯冲带中可以通过变质反应、流体溶解作用和熔融作用活化脱出俯冲板块,然后通过火山作用或去气作用循环到地表。然而对于这些从俯冲板片脱出的含碳流体的迁移演化过程却不是很清楚。本文首次在西南天山高压-超高压带中的碳酸盐化榴辉岩中发现了富石墨的榴辉岩脉体。石墨的高结晶度特征以及含石墨流体包裹体的发现表明石墨为流体沉淀成因。相平衡模拟表明围岩碳酸盐化榴辉岩经历了降压升温的折返退变质作用(从26.5 kbar,487℃到20.6 kbar, 565℃);在折返退变质作用过程中,围岩碳酸盐化榴辉岩可以释放0.92-2.03 wt%的CO2 (每100 g岩石可以释放0.25-0.55 g C)。质量平衡计算表明,这些释放的含碳流体足够提供形成石墨脉所需的碳源。结合岩相学及同位素地球化学数据,可以推断出这些石墨是在还原环境下从碳酸盐化榴辉岩中释放的含碳流体中结晶沉淀形成的;氧化还原反应为:FeO (来源于石榴石、绿辉石或蓝闪石)+FeS+(H2O+CO2)(来源于硬柱石和白云石)→Fe2O3 (赋存于帘石、钙铁榴石和赤铁矿)+C (石墨)+SO42-+HCO3-+CO32-。富余的含碳流体可以从碳酸盐化榴辉岩单元中释放出去,可能为西南天山榴辉岩中发现的高压变质碳酸盐脉体提供Si、Ca、Al、C等元素来源[1,2]。本文研究表明,从碳酸盐化榴辉岩中释放的含碳流体不会全部直接迁移进入上覆地幔楔;流体迁移过程中,在适当的氧化还原条件下,还有一部分碳会通过水-岩相互作用以石墨或碳酸盐的形式重新沉淀下来,这对于俯冲带的碳通量计算具有重要的影响,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工作定量估算这一过程对全球俯冲带深部碳循环的影响。

论文目录

文章来源

类型: 国内会议

作者: 朱建江,张立飞,陶仁彪,费英伟

关键词: 俯冲带,碳循环,石墨,碳酸盐化榴辉岩,西南天山

来源: 2019年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 2019-10-27

年度: 2019

分类: 基础科学

专业: 地质学,地质学

单位: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华盛顿卡耐基研究所

分类号: P588.1;P542

DOI: 10.26914/c.cnkihy.2019.065679

页码: 67

总页数: 1

文件大小: 202k

下载量: 8

相关论文文献

  • [1].大陆俯冲带壳幔相互作用[J]. 地球科学 2019(12)
  • [2].俯冲带热结构的动力学模型研究[J]. 中国科学:地球科学 2015(06)
  • [3].日本俯冲带地震发生过程的数值模拟研究[J]. 地球物理学报 2013(07)
  • [4].俯冲带断层粘滑运动机制数值模拟研究——以日本俯冲带为例[J]. 国际地震动态 2013(11)
  • [5].大洋板块俯冲带角度的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 中山大学研究生学刊(自然科学.医学版) 2012(01)
  • [6].利用洋底地震资料估算进入马里亚纳俯冲带的水通量[J]. 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 2018(06)
  • [7].阿留申俯冲带几何学特征及运动学成因模式[J]. 地质论评 2018(03)
  • [8].俯冲带浅部以碳酸岩质流体形式活动的碳[J]. 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 2016(02)
  • [9].南海北缘中生代古俯冲带位置探讨[J]. 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5(03)
  • [10].俯冲带变质过程中的含碳流体[J]. 岩石学报 2019(01)
  • [11].南美俯冲带几何特征与动力学意义[J]. 地球物理学进展 2018(01)
  • [12].汤加—克马德克俯冲带现今非均匀应力场特征及其动力学意义[J]. 地球物理学报 2016(02)
  • [13].地学棱镜实施计划:裂谷与俯冲带边缘的地球动力学过程(中)[J]. 国际地震动态 2014(11)
  • [14].大地震多发于俯冲带和洋底断裂带的交叠区[J]. 国际地震动态 2013(02)
  • [15].俯冲带形成机制的可检验假说和检验方案[J]. 地学前缘 2018(06)
  • [16].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第17届学术年会会前讲座及大会报告[J]. 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 2019(02)
  • [17].俯冲带板间地震活动的热-力学特征[J]. 海洋与湖沼 2017(06)
  • [18].千岛-勘察加俯冲带俯冲特征的空间差异性及成因的初步探讨[J]. 海洋科学 2018(08)
  • [19].地学棱镜实施计划:裂谷与俯冲带边缘的地球动力学过程(上)[J]. 国际地震动态 2014(10)
  • [20].钙钛矿蠕变对俯冲带震源深度极限的约束[J]. 地球物理学报 2014(10)
  • [21].俯冲带岩浆作用与大陆地壳生长[J]. 地球科学 2019(04)
  • [22].日本俯冲带地区典型强震数据的初步研究[J]. 低温建筑技术 2017(08)
  • [23].应用小波变换确定琉球俯冲带的深部特征[J]. 武汉大学学报(信息科学版) 2010(10)
  • [24].俯冲带水圈-岩石圈相互作用研究进展与启示[J].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2019(05)
  • [25].俯冲带地震动特征及其衰减规律探讨[J]. 地球物理学报 2017(05)
  • [26].从洋中脊到俯冲带的快速转换[J]. 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 2017(01)
  • [27].南海东部马尼拉俯冲带的地壳结构和俯冲过程[J]. 地学前缘 2017(04)
  • [28].Nature文章称俯冲带将巨量的水带入地球内部[J]. 国际地震动态 2019(02)
  • [29].全球俯冲带大洋钻探进展与启示[J]. 地球科学进展 2017(12)
  • [30].大洋俯冲带变质作用、流体行为与岩浆作用[J]. 中国科学:地球科学 2020(01)

标签:;  ;  ;  ;  ;  

新疆西南天山富石墨榴辉岩脉成因及对俯冲带深部碳循环的启示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