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步驱动论文-靳剑兵,张红娟,耿嘉胜,靳宝全,田振东

同步驱动论文-靳剑兵,张红娟,耿嘉胜,靳宝全,田振东

导读:本文包含了同步驱动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劳动教育,教育生态,金牛,育人体系,立德树人,联动,实践体系,实践路径,教育阵地,幸福教育

同步驱动论文文献综述

[1](2019)在《金牛 探索“全劳动教育”模式 构建整体联动融合共生的教育生态》一文中研究指出实干成就梦想,劳动托起“中国梦”!全国教育大会指出,要在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培养德智体美劳社会主义建设者接班人。四川省将劳动教育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抓手,打造校内课程校外实践的劳动教育育人的模式。成都市将(本文来源于《成都日报》期刊2019-12-30)

刘志华,许志伟,梁茂鑫[2](2019)在《新型有轨电车用双定子永磁同步驱动电机的设计》一文中研究指出驱动电机是有轨电机牵引传动系统的核心部件,要求电机体积小、重量轻、可靠性高.永磁同步电机由于其低损耗和高功率密度的特点作为驱动电机使用有很大的优势.设计了一台新型结构的55 kW双定子永磁同步电机,对其进行了空载和负载状态下的仿真,证明了设计方案的可行.将双定子与单定子结构永磁同步电机进行对比分析,表明双定子电机拥有高功率质量密度和功率体积密度的优点.而且双定子电机还有故障状态下具有容错运行能力的特点,为现代有轨电车驱动用双定子永磁同步电机的设计与研究打下了基础.(本文来源于《湖南工程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9年04期)

靳剑兵,张红娟,耿嘉胜,靳宝全,田振东[3](2019)在《永磁同步电机驱动刮板输送机协同控制》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刮板输送机负载突变时首、尾电机功率不能平均分配的问题,提出一种永磁同步电机(PMSM)驱动刮板输送机的偏差耦合控制方案。通过建立永磁同步电机的数学模型,分析永磁同步电机的速度、电流双闭环矢量控制策略,得出可采用改变两电机给定转速差的方式控制两电机转矩。通过采集两电机反馈电流,计算出两电机转矩差,使用偏差耦合算法得到两电机的速度补偿信号,调节两电机转速,实现对两电机转矩的调节。实验结果表明,采用协同控制策略后,当刮板输送机负载发生突变,两电机转速能够迅速调整,转矩在0.4 s内接近相等,且两电机转矩百分比差值维持在10%以内,基本实现功率的平均分配。(本文来源于《煤矿机械》期刊2019年11期)

卢春宏,章玮[4](2019)在《无电解电容永磁同步电机驱动系统母线电压解析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无电解电容永磁同步电机驱动系统因其低成本和高可靠性,已经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然而,小的母线电容会导致母线电压剧烈波动,进而导致电机的电磁转矩和转速出现较大的脉动。为探究母线电容对母线电压的影响,通过建立无电解电容永磁同步电机驱动系统的等效电路模型,解析分析得到了母线电容容量与母线电压以及电机性能之间的关系,为无电解电容永磁同步电机驱动系统中母线电容的选取提供理论依据。同时以一台内嵌式永磁同步电机为研究对象,利用传统矢量控制策略对开环系统中的母线电压波形进行仿真和实验分析,验证了等效模型的正确性。(本文来源于《电机与控制学报》期刊2019年10期)

苏普春,王丽梅[5](2019)在《双直线电机驱动H型平台交叉耦合同步控制器设计》一文中研究指出直线电机驱动的H型运动平台系统在加工零件时,由于负载扰动、外部干扰和两电机安装的差异及机械耦合等原因,会造成单轴的跟踪误差以及双轴间的同步误差。针对此问题,本文采用欧拉-拉格朗日方程对H型运动平台进行数学建模,然后设计了一种基于位置环的非线性PID交叉耦合控制器,实现单轴跟踪误差和双轴同步误差的同时减小,以满足H型平台数控系统的高精度加工要求。仿真结果表明:与基于传统线性PID的同步控制器相比,所设计的控制系统能够有效提高H型平台的同步控制精度及鲁棒性。(本文来源于《第十六届沈阳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理工农医)》期刊2019-10-10)

李备备,林浒,郑飂默[6](2019)在《一种四电机驱动同步及消隙控制策略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龙门移动平台在运动过程中较难同步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开放式数控系统的四电机驱动同步及消隙控制策略.该策略采用双轴并行同步控制方法对两个同步轴进行位置调节;与此同时,采用齿轮齿条传动控制方法对两侧电机进行消隙控制;此外还将系统插补运算分离以提高控制频率与精度.'S'试件的加工测试结果表明,所提出的控制策略可使得龙门移动平台两端保持良好的位置同步.(本文来源于《小型微型计算机系统》期刊2019年09期)

褚学林[7](2019)在《变频器G120驱动永磁同步电机调试方法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永磁同步电机近年来在在冶金行业、陶瓷行业、橡胶行业、石油行业以及纺织行业等行业中应用越来越广泛,变频驱动永磁同步电机也越来越普遍,在调试变频器时会面临如何确定叁相永磁同步电机额定电压的问题。基于此,探讨了叁相永磁同步电机调试流程,并对公式法和最小电流法确定额定电压进行了定量和定性说明。(本文来源于《现代制造技术与装备》期刊2019年09期)

许晶[8](2019)在《数控机床双轴驱动同步控制方法的探讨》一文中研究指出在数控机床双轴驱动系统工作过程中,因为工作台与滑台的质量重心没有重合,导致两根滚珠丝杠的位置或转速出现一定的误差,从而影响了数控机床的加工精度。所以,可以说,两根驱动轴的同步控制精度是衡量数控机床工作性能的重要指标。数控机床双轴驱动同步控制方法变成了数控加工中的一个难题。为了有效地解决这一难题,该文把神经网络控制与传统PID控制进行了有机结合,提出了一种基于神经元PID的控制方式,同时采用交叉耦合控制方法实时改变神经元的连接权重,从而实现PID控制参数的在线整合,仿真结果表明,该方法能有效减小同步误差,提高工件加工精度,在实践中有一定的可推广性与实际应用性。(本文来源于《科技资讯》期刊2019年26期)

杜强,陈阳琦,邴如宽[9](2019)在《准Z源逆变器驱动永磁同步电机的有限集模型预测控制》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准Z源逆变器(qZSI)驱动永磁同步电机(PMSM)系统的特点,在两相静止坐标系下,提出一种有限集模型预测控制策略。由准Z源网络电容电压闭环与PMSM电磁功率前馈生成电感电流参考值,通过预测电感电流值并引入子代价函数来确定是否选择直通(ST)状态,以实现qZSI的升压控制。在非直通(NST)状态下,分别对8种开关状态下的PMSM定子电流进行预测,并与转速闭环控制生成的参考电流进行比较,选择最优的开关状态,以实现对PMSM的控制。仿真结果表明,所提控制策略可实现对qZSI的升压及PMSM转速的控制,系统具有良好的稳态及动态性能。(本文来源于《电机与控制应用》期刊2019年09期)

林京京,沈艳霞[10](2019)在《永磁同步电机驱动系统电流传感器容错控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实现永磁同步电机矢量控制系统中电流传感器的故障诊断及其容错控制,确保系统的安全性,基于矢量旋转的概念提出一种新颖的故障诊断及容错控制方法.建立3个不同轴定向的坐标系,将坐标系下α轴定子电流分量的指令值和测量值比较,判断3个电流传感器的故障信息;基于Lyapunov稳定性定理设计自适应反推观测器进行电流估计;根据3个坐标系设计逻辑判断机制,故障发生时以恰当的估计电流取代测量电流进行反馈以重构系统,保证电机在故障发生时稳定运行.仿真和实验结果证明:该策略能够有效实现永磁同步电机驱动系统中叁相电流传感器的故障诊断、准确判断故障相,在重构电流过程中,αβ坐标系电流分量的选取正确而稳定,测量电流与估计电流的不同组合能够保持较高性能,维持系统的稳定性,具有较高的可行性和可靠性.(本文来源于《浙江大学学报(工学版)》期刊2019年09期)

同步驱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驱动电机是有轨电机牵引传动系统的核心部件,要求电机体积小、重量轻、可靠性高.永磁同步电机由于其低损耗和高功率密度的特点作为驱动电机使用有很大的优势.设计了一台新型结构的55 kW双定子永磁同步电机,对其进行了空载和负载状态下的仿真,证明了设计方案的可行.将双定子与单定子结构永磁同步电机进行对比分析,表明双定子电机拥有高功率质量密度和功率体积密度的优点.而且双定子电机还有故障状态下具有容错运行能力的特点,为现代有轨电车驱动用双定子永磁同步电机的设计与研究打下了基础.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同步驱动论文参考文献

[1]..金牛探索“全劳动教育”模式构建整体联动融合共生的教育生态[N].成都日报.2019

[2].刘志华,许志伟,梁茂鑫.新型有轨电车用双定子永磁同步驱动电机的设计[J].湖南工程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

[3].靳剑兵,张红娟,耿嘉胜,靳宝全,田振东.永磁同步电机驱动刮板输送机协同控制[J].煤矿机械.2019

[4].卢春宏,章玮.无电解电容永磁同步电机驱动系统母线电压解析分析[J].电机与控制学报.2019

[5].苏普春,王丽梅.双直线电机驱动H型平台交叉耦合同步控制器设计[C].第十六届沈阳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理工农医).2019

[6].李备备,林浒,郑飂默.一种四电机驱动同步及消隙控制策略研究[J].小型微型计算机系统.2019

[7].褚学林.变频器G120驱动永磁同步电机调试方法研究[J].现代制造技术与装备.2019

[8].许晶.数控机床双轴驱动同步控制方法的探讨[J].科技资讯.2019

[9].杜强,陈阳琦,邴如宽.准Z源逆变器驱动永磁同步电机的有限集模型预测控制[J].电机与控制应用.2019

[10].林京京,沈艳霞.永磁同步电机驱动系统电流传感器容错控制[J].浙江大学学报(工学版).2019

标签:;  ;  ;  ;  ;  ;  ;  ;  ;  ;  

同步驱动论文-靳剑兵,张红娟,耿嘉胜,靳宝全,田振东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