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海霞:马克思与怀特海哲学思维方式的聚合论文

李海霞:马克思与怀特海哲学思维方式的聚合论文

[关键词]马克思;怀特海;思维方式;实践活动;有机体

[摘要]马克思和怀特海站在不同时代的顶峰,各自以不同的思维方式思考世界。虽然他们从不同的视角,以不同的思维方式,诠释着同一个问题——世界是一个有机整体,但他们都跨越了用静态视角看世界的传统西方哲学诸学派,转向了以动态视角思考世界。比较马克思与怀特海哲学思维方式的异同,可以更清楚地发现二者思维方式各自的特点、优势与价值。马克思与怀特海超越传统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提出了不断生成的世界观。马克思以人的生存需要为切入点,以人的实践活动为基础,把人与世界建构为有机整体的世界,提出了“实践”思维方式;怀特海从人认识实事表现出的三大特性为切入点,以生成范畴为核心,在人与实事相互动态的过程中把万物关联为有机整体,提出了“有机体”思维方式。他们都把人的世界理解为一个内在相互关联的整体,即人与世界的每一个环节和要素,不再是孤立的原子,而是有机联系的整体。马克思与怀特海思维方式的共相为我们提供了一种视域,即让我们以有机整体的视域来认识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进而正确认识、把握动态的世界。

“任何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精神的精华”[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121页。作为时代精神的精华和时代的产物,哲学总是以各种形式回答时代提出的各种问题。当然,不同时代的哲学家观看世界的方法和视角不尽相同,因而观察和评价事物的思维方式也就不同。传统西方哲学诸学派以主客体二元对立的实体性思维方式思考世界、解释世界。譬如,它们以物质与精神的二元对立来理解世界的本质,各执己见,争执不休。面对传统形而上学二元论所产生的种种问题,马克思与怀特海站在不同时代的顶峰,各自从不同的视角,以不同的思维方式,诠释着世界的存在状态,同时,也形成了思维方式的共相。

3.1 HER-2与卵巢癌 HER-2癌基因是一种促癌基因,一般情况下HER-2只会在胎儿时期有表达,但是成年以后,在极少组织内发现其在低的水平表达于细胞表面,正常组织仅可测到少量的HER-2/neu基因,正常情况下,不会导致肿瘤的发生。而有些因为内或者外界因素原因的刺激下,HER-2/neu基因可能还会转化为活性癌基因,从而导致正常细胞的迅速分裂,过度增殖,良性肿瘤中无HER-2过表达,HER-2基因在恶性肿瘤的发生和发展过程中起重要的作用甚至向恶性转化如肺腺癌,乳腺癌,卵巢癌等癌症中存在过度表达[11,12]。

一、两种思维方式解读世界

不同的思维方式,往往向人们提供不同的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式。马克思与怀特海扬弃了“本体论”思维方式(追求事物的本真、本原性存在的思维方式),分别建立了各自的思维方式。他们的思维方式区别于“本体论”思维方式,他们不是以静态的视角解释世界的本源问题的一种思维方式,而是以动态的视角在人与世界相互活动的过程中来把握人作用于对象物时如何认识事物的一种思维方式。

马克思的“实践”思维方式:人类为了满足生存需要,通过劳动从自然界中获取物质生活资料,在人与自然界相互作用的动态过程中,不断进行着对象物的创造和自身的创造;这个动态的创造过程,是人以实践活动为纽带,把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身的关系联接成为一个整体。

首先,实践源于人类的生存需要。动物与植物作为自然界的一部分,为了生存都在与自然界进行能量交换。植物吸收土壤中的养分,呼吸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动物摄取自身之外的植物或动物来维持其机体的生存需要。人类的生存也离不开自然,马克思说:“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但是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吃喝住穿以及其他一些东西。因此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满足这些需要的资料,即生产物质生活本身。”[注][德]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 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23页。人类维持生存最为基本的需要就是衣食住行,而这种基本的生存需要并不是人生来即能拥有的。人需要通过一种方式、一种手段从自身之外的对象物那里获取可以补给有机体能量的物质。那么,人通过哪种方式来获取的呢?马克思提出了科学的答案——人的实践活动。

另一方面,在人与世界的关系上,即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怀特海与马克思都认为,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与自然是统一的整体。怀特海认为:“人体是自然界的一部分,由于有了它,人的经验的每一瞬间都密切配合。在身体的现实存在和人的经验之间存在着流进流出的因素,因此每一个因素都分有其他因素的存在。人体提供了我们对自然界的现实事物的相互作用的最密切的经验。”[注][美]怀特海:《思维方式》,刘放桐译,商务印书馆,2006年版,第102-103页。怀特海所说的物质世界在人类躯体中流进流出,换句话说,人作为自然界的一部分,享受自然界提供的物质资源,同时又在不断地认识自然界、改造自然界,人与自然是相促相长的有机整体。马克思认为,劳动首先是人和自然之间的过程,是人以自身的活动来中介、调整和控制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交换的过程[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77页。。也就是说,人的实践活动作用于自然改变着自然,同时也改变人自身,人与自然处于统一整体之中,二者相互作用,谁也离不开谁。

人类自由自觉的实践活动,是以对自身生活有用的形式去占有自然物质的活动过程,它把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身联接为一个整体。从而,马克思把“人的实践活动”作为世界万物相互关联的纽带。

再次,人的实践活动把人与世界融为整体。人的生存需要离不开实践活动,离开实践活动,就无法体现出人的实践活动是“自由自觉”的活动,也不能使人得以生存。而人的实践活动恰恰是人与外界对象物关系的神经中枢。马克思指出,劳动首先是人和自然之间的过程,是人以自身的活动来中介、调整和控制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交换的过程[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77页。。如果离开人或自然界任何一方,都无法解读人的实践活动。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通过劳动获取自然物。“没有自然界,没有感性的外部世界,工人什么也不能创造。自然界是工人的劳动得以实现、工人的劳动在其中活动、工人的劳动从中生产出和借以生产出自己的产品的材料。但是,自然界一方面在这样的意义上给劳动提供生活资料,即没有劳动加工的对象,劳动就不能存在,另一方面,也在更狭隘的意义上提供生活资料,即维持工人本身的肉体生存的手段。”[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42页。劳动(人的实践活动)是人与自然相统一的桥梁,人类的存在和发展,必然要通过人的劳动同自然进行物质、能量的交换。通过劳动,人类具有了自己的存在方式和发展方式。

马克思解读世界,从人的生存需要入手,揭示了人的自由自觉活动把人与世界融为一体。人的生存需要人自由自觉的实践活动,以对人自身生活有用的形式去占有自然物质资料。确切地说,人类通过实践活动作用于自然界,在从自然界获得物质资料的同时也改变着自然界,以及改变着人自身。人的实践活动把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身融为一体,也把人与世界构建为有机统一的整体。

对于有限与无限的关系,怀特海认为,人认识实事所表现出的三个特性使人的认识总是从有限的认识不断接近无限的认识。“感性经验是一种说明现实事物的完整性并且使它有完整性的抽象。它增加了重要性。但是,这样得出的重要性并不只是一张红、白和蓝的颜色表。它涉及隐于其实现的有限性中的现实事物的无限性。”[注][美]怀特海:《思维方式》,刘放桐译,商务印书馆,2006年版,第101页。“每一块物质都是自身包含的,都处于一个具有一种被动的、静止的空间关系之网的部位中,都缠绕于一个无限和永恒的统一的关系体系之中。”[注][美]怀特海:《思维方式》,刘放桐译,商务印书馆,2006年版,第122页。人类作为有生命的实在个体,其经验是有限的,而人类总想超越有限事实认识宇宙的无限领域。这种有限认识和无限认识的结合构成了人类认识宇宙的过程。

式中,P0、z0、φ分别为激励载荷幅值、位移幅值、位移滞后载荷的相位角,均为待测参数;Kf、Ks、m为仪器本身的参数;ω为实验时的设置参数。

首先,重要性和实事是一切范围的经验基础。实事是重要性的基础,重要性之所以重要正是由于实事不可或缺。我们由于有一种重要性的感觉而全神贯注。当我们全神贯注时,我们注意实事。正如怀特海所说:“那些刻板地使自己注意于实事的人们之间所以这样做正是出于他们对这样一种态度的重要性的感觉。”[注][美]怀特海:《思维方式》,刘放桐译,商务印书馆,2006年版,第6页。

14年前,我从一所中学调进四川省成都市教育科学研究所,成为一名小学语文教研员。十多年来,我时时提醒自己多读书,读好书,做一个清醒的读书人。

马克思从人的实践活动出发分析人与社会的关系。人为了生活,需要进行生产物质生活资料,人作用于自然的生产物质生活资料的活动产生了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也就是说,人的实践活动把人与自然、人与社会融合在一起,构成了有机整体。诚如马克思所说:“社会不是坚实的结晶体,而是一个能够变化并且经常处于变化过程中的有机体。”[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02页。“这样,生命的生产,无论是通过劳动而达到的自己生命的生产,或是通过生育而达到的他人生命的生产,就立即表现为双重关系:一方面是自然关系,另一方面是社会关系;社会关系的含义在这里是指许多个人的共同活动,不管这种共同活动是在什么条件下、用什么方式和为了什么目的而进行,则是无关紧要的。”[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80页。因此,个人和自然、个人和他人的统一性问题只有在物质生产方式的基础上才能得到合理解决。

静脉溶栓治疗能够克服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治疗过程中存在的医疗条件问题,同时该治疗方法对患者的创伤较小,对患者身体耐受力的要求较低,适于进行广泛的推广和应用。且静脉溶栓治疗能够取得较高的血管再通率,从而在较短时间内有效地改善患者的血液供应情况,促使患者的心肌缺血缺氧症状得到有效改善和控制,不仅如此,临床研究还表明,静脉溶栓治疗能够减少患者治疗过程中室颤、休克、心力衰竭、右束支阻滞的发生,这对于提高患者的救治效果,降低患者的死亡率具有重要的意义[9-10]。本次研究也证实了这一点。

镇静组患者△皮质醇浓度为正值,说明患者皮质醇浓度术毕较麻醉前低,而对照组患者△皮质醇浓度为负值,说明患者皮质醇浓度术毕较麻醉前高,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75,P<0.01)。

其次,重要性的概念是由表达设定的。“在环境中,表达是起初在表达者的经验中所接受的某种东西的散播。它不一定包含有自觉的规定,而只有散播的冲动。这种渴求是动物界最简单的特征之一。”[注][美]怀特海:《思维方式》,刘放桐译,商务印书馆,2006年版,第20-21页。在动物界,高等动物(人)的中枢活动是在他们与新事物发生关系时发展起来的。有些新事物是把身体的各种不同表达(显性)聚集在一起;而有些感受的新事物是高等动物从未表现出来的可能性(隐性)中引导出来的。换句话说,高等动物(人)通过身体各种器官把各种感受表达给中枢器官,由中枢器官作出总的表达,他也会把没有显示出来的表达(比如道德的感觉、宗教神秘的感觉等)传递给中枢器官。高等动物(人)与有类似能力低等动物的区别在于高等动物(人)有直接接受新事物的能力。

再次,理解是认识事物过程的关联因。理解有两种方式,一种方式是内在的理解,即“被理解的事物是结构的,那就可以按照这一事物的因素以及将这些因素构成这一整个事物的交织的方式来理解这一事物。”[注][美]怀特海:《思维方式》,刘放桐译,商务印书馆,2006年版,第42页。另一种方式是外在的理解,即“把事物看作是一个统一体(不管它能否分析),并获得关于它对其环境起作用的能力的证据。”[注][美]怀特海:《思维方式》,刘放桐译,商务印书馆,2006年版,第42页。也就是说,内在理解是对事物结构、对事物本身的认识,而外在理解是对认识事物起到关联作用的视角,也是认识事物的动因。内在理解认识事物的本身,外在理解认识事物与事物之间的联系,内在理解与外在理解共同构成了认识事物的视域,构成了认识事物的实有宇宙视域。“每一个实有,不管属于何种类型,在本质上都包含了它自身与宇宙的其他事物的联系。我们可以把这种联系看作是从这个实有看的宇宙,不管它是处于完成中还是潜在中。”[注][美]怀特海:《思维方式》,刘放桐译,商务印书馆,2006年版,第60页。不管这个实有是在场还是不在场(显性的实有还是隐性的实有),它都与其他实有相联系。

怀特海解读世界,从人认识实事表现出的三大特性入手,揭示了在人与实事(包含人在内的客观存在物)相互作用的动态过程中,人选择实事、表达实事,进而把人与实事、人与人、实事与实事联成一张网络,在这张网络中促动事物的发展。

还有安南(越南)自古以来就使用中国钱币。最早开始铸钱是在丁朝大瞿越大平年间(970),仿照中国宋朝方孔圆钱的形制铸成的,钱文多有宋体之意。从黎仁宗延宁起,到昭宗光绍年间(1454—1521),则是安南铸钱的成熟时期,无论铸钱技术,还是工艺水平,都达到了较高水平。光绍以后,安南古钱的制作便逐步走向下坡。安南曾经大量仿制过中国古钱,与中国铜钱同名的有15种。

二、两种思维方式的共相

无论是消费互联网还是工业互联网,两个江湖风景虽然有所差异,但是“To Be Or Not To Be”,却是两个江湖的共同点。

首先,他们都把世界理解为一个有机整体。一方面,在本体论和认识论上,他们的理论虽不同,但都认为世界是内在关联的有机整体。怀特海认为,经验来自物质世界,人的经验因自然界中千变万化的不同物质而不同。物质和意识处于统一体中,世界万物无穷无尽、千变万化,它们是一个相互联系的网络。“人脑中的实事概念是对实事的反映。单纯实事这个概念乃是单纯存在的特性浮现于思维中,以便使其本身与外部活动的必然之物相协调”[注][美]怀特海:《思维方式》,刘放桐译,商务印书馆,2006年版,第9页。。意识是人脑对客观物质世界的反映;没有被反映者,就没有反映;脱离了客观物质世界,就不可能有任何意识。正如马克思所说:“观念的东西不外乎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93页。马克思的这一观点揭示出物质和意识处于统一体之中,它们是有机整体的关系。

在18世纪中叶,欧洲的王室对于中国瓷器的喜爱达到高潮,贵族以收藏和使用中国瓷器为荣,一批由外国商人或使用者出图样,在中国定烧的外销青花瓷器应运而生。这些青花瓷的釉彩和图案都和我国的传统青花瓷有很大区别。宴姝以此为切入点,在一次课堂作业中,提出《想象中的中国》的展览主题。她从大英博物馆、维多利亚和阿尔伯特博物馆、利兹市博物馆中选出6件展品,包括2件中国元明时期的传统青花瓷器、3件外销青花瓷器以及1件在欧洲烧制的青花瓷器。通过对这些不同时期、不同类型的青花瓷器的对比,展现东西方文化碰撞间的奇妙磁场。

怀特海的“有机体”思维方式:人作用于实事(包含人在内的客观存在物)时,在人与实事相促相动的过程中,人认识实事表现出重要性、表达、理解三大特性。这种“有机体”的思维方式体现在人认识实事时,必须在人与实事相促相动的动态过程中来解读世界。在这个动态过程中,人认识实事表现出重要性、表达、理解三大特性及其之间的相互联系。

马克思认为,人类是在实践活动中维持自身存在的,人存在的有限性与无限性表现为人的实践活动的有限性与无限性。他说:“个人怎样表现自己的生活,他们自己也就怎样。因此他们是什么样的,这同他们的生产是一致的——既和他们生产什么一致,又和他们怎样生产一致,因而个人是什么样的,这取决于他们进行生产的物质条件。”[注][德]马克思:《德意志意识形态》,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11页。这也就是说,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积极创造性的“活动”是“实践”的本性。实践活动的这种积极创造性,是人们不断超越现有生存境况努力创造理想生存环境的历程,在这个历程中内含了人的存在的无限性,而人的实践活动又会受到自然和自身条件等方面因素的制约。实践活动是联接人的有限存在与无限存在的桥梁。因此,从本体论和认识论来讲,他们都认为世界万物是一个千变万化、无穷无尽的相互联系的网络,是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人虽然不可能同时认识无穷无尽的事实,但人可以从有限的实事出发,把有限的事实与无限的实事融合为一体来认识事物。

其次,人类的实践活动是自由自觉的活动。马克思在人与动物的对比中来确认人类的实践活动是自由自觉的活动。动物受大自然必然性的绝对支配,而人类不仅能认识自然而且还能改造自然。人类自由自觉的实践活动体现在人类与对象物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它是通过一种方式或手段从自然界获取维持自身生存的物质生活资料并得以提升自我的一种活动。也就是说,这种“自由自觉的活动”只有在人改造对象物获取物质资料用于自身需求中,人类的活动才是自由自觉的。如马克思所说:“有意识的生命活动把人同动物的生命活动直接区别开来。正是由于这一点,人才是类存在物。或者说,正因为人是类存在物,他才是有意识的存在物,就是说,他自己的生活对他是对象。仅仅由于这一点,他的活动才是自由的活动。”[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46页。

人与自然的统一整体关系也说明了人与社会的关系是有机整体的关系。怀特海说:“生命的特征是绝对的自我享受、创造活动和目的。在此,‘目的’显然包含了接受纯粹理想的东西,使之成为创造过程的指导。”[注][美]怀特海:《思维方式》,刘放桐译,商务印书馆,2006年版,第133-134页。“对人类社会活动的一切解释都把‘目的’作为解释中的一个本质性因素而包含在内。”[注][美]怀特海:《思维方式》,刘放桐译,商务印书馆,2006年版,第136页。怀特海认为,人的“目的”牵使着人有选择、有目的地认识自然界,并不断改造自然界以满足人的需要。目的成为人行动的指南,人有目的、有选择地和他人共同改造自然,在这个过程中,人与人的不同组织方式引起了不同的功能活动方式,从而形成了交错复杂的人类社会活动。

经过压缩的奏鸣曲式,主题在弱拍上有突强,第20至34小节重复了一次。左手持续的断奏,需要弹得短促有力,声音均匀。副部以ff的力度在F大调上爆发,然后转入降B、降E大调。发展部,又出现了第一主题,但是它在F大调上,然后是在C大调上(第83小节)。尾声的最后十一个小节,左右手形成单声部,基本上都是断奏,轻声,需要如节拍器一般地精准。

对实事与重要性的理解,怀特海认为:“实事是单纯存在的概念。当我们试图把握这个概念时,这个概念就将本身区分为一些关于存在的不同类型的从属概念。……任何一种存在的情况都包含了与它相联、但又在它之外的其他存在概念。”[注][美]怀特海:《思维方式》,刘放桐译,商务印书馆,2006年版,第8页。“重要性是导致将个人感受公开表达出来的那种强度的兴趣。”[注][美]怀特海:《思维方式》,刘放桐译,商务印书馆,2006年版,第9页。“在真空中没有重要性,对于有限的理智说,实事的杂多性要求在研究它时做出选择。而‘选择’要求有‘要这个不要那个’的概念。”[注][美]怀特海:《思维方式》,刘放桐译,商务印书馆,2006年版,第8页。这就是说,在你认识或分析A实事(单纯存在)的同时你也就区分出其B、C、D……实事(各个单纯存在的实事),A、B、C、D……之间是并存且相互区分的关系。在广博的大千世界,实事千千万万。如何在此时认识A或B或C或D实事,而在彼时认识D或C或B或A实事。换句话说,在此时这个重要,在彼时那个重要。“这”与“那”的区别就是重要性的体现。重要性是人(主体)依据兴趣对实事的选择呈现于人脑中的实事概念。而实事不是单独存在的实事,实事与实事是相互联系的。这种联系性是一切事物的本质。

其次,他们在动态的“过程”中解释世界。怀特海认为:“过程有一种节奏,创造活动由此引起了自然搏动,每一搏动形成了历史事实的一个自然单位。通过这种方法我们就都能够在相联的宇宙的无限性中辨认出有限的事实单位。”[注][美]怀特海:《思维方式》,刘放桐译,商务印书馆,2006年版,第79页。人类的创造活动不断作用于自然,人类的每一次创造活动都形成了一个自然单位的历史事实。在这个改变自然界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在相互联系的历史事实中清晰地认识某一历史事实,而人类在创造活动的过程中,有无限多的各种不同的形式,这些形式共同构成宇宙(即由现在已有的、过去可能有的和现在可能有的东西构成),造就了相互联系、不断发展的世界万物。

恩格斯指出:“世界不是既成事物的集合体,而是过程的集合体。”[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250页。一切事物毫无例外地作为过程而存在,从微观到宏观,从无机界到有机界,从动物界到人类社会都处于不断变化的过程之中。马克思指出:“整个所谓世界的历史不外是人通过人的劳动而诞生的过程,是自然界对人来说的生成过程。”[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131页。历史本身就是人的活动及其结果。世界上的万物都不是静止不动的,而是不断运动、变化和发展的,一切物质都处于流变的过程之中。

马克思与怀特海理解人与世界之关系的思维方式虽然不尽相同,但他们都将世界理解为一个内在相互联系的整体,将世界理解为一个充满创新性的发展过程,这即是他们思维方式的共性所在。

可见,马克思分析人的实践活动,怀特海分析人认识实事时所表现出的特性,他们都把人从与世界的活动中抽出身来,停顿下来,通过人认识实事的特性、人的活动来“考察”“认识”世界,都在追问人是如何与世界融合为一体的。这样的追问使得马克思的“实践”思维方式与怀特海的“有机整体”思维方式共同指向一个维度——“整体”思维方式。

三、两种思维方式的融通

马克思与怀特海超越传统形而上学,从“既定的”“片面的”“单一的”视角转换为“动态的”“整体的”“多维的”视角。这种转换是他们的“过程”(生成)思维方式的创新,也叫“创新性”生成思维。

“创新性”生成思维,是一种在事物衍生过程中可能出现的一种或多种新方法、新视角。事物的生成是无限延伸的过程,是未知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蕴含着很多有利于事物发展的积极因素,也可能蕴含着很多不利于事物发展的消极因素,而我们如何避“消极”求“积极”的因子?这就需要我们多视角思考问题。但人的视角、视域是有限的,那么如何全方位地预知、预测事态可能的状况呢?基于马克思与怀特海的“历史”与“过程”思维方式的比较,给予了我们一种面对未来的开放性思维,在其基础上又衍生出多维的思维角度。

在某种程度上,创新在于视角的转换,笔者在这里对“创造性”生成思维提出一种视角——“瞳孔”视角。

马克思与怀特海分别用不同的思维方式来解答人与世界是有机整体的关系,他们在解读人与世界的动态关系时,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共相思维方式——“整体”思维方式。笔者称它为“瞳孔”思维方式,这里所讲的“瞳孔”思维方式是指用“瞳孔”视角来解释整体世界的一种思维方式。

第一个圈,特性圈。即人认识对象物时所表现的特性。怀特海在这个圈里讲述人认识实事表现出三个特性:重要性、表达、理解。马克思在这个圈里讲述人认识对象物(自然界)所表现出自由自觉的特性。

第二个圈,过程圈。怀特海在这个圈里论述了人认识实事时表现出的三个特性是如何相融于世界万物筋脉的过程。马克思在这个圈里论述了人的实践活动是与世界相融为一体的过程。

第三个圈,整体圈。在整体视域中,人认识在场实事和不在场实事表现出特性圈及过程圈的特性。人认识实事所表现出的特性以及认识实事的过程都是人综合考虑在场实事(显性的实事)和不在场实事(隐性实事)。人从无限多的不在场实事中抽取出有助于认识在场实事的隐性实事来。也就是说,人认识在场实事而要考虑很多隐性实事,即人要站在整体视域来把握在场与不在场的实事。怀特海与马克思在这个圈里论述了人和世界的整体关系。

这三个圈的关系是递进关系。首先进入瞳孔的是第一个圈,也就是解读人认识对象物时如何表现出的特性;进而进入瞳孔的是第二个圈,解读人与世界是如何相融的过程;最后进入瞳孔的是整体圈,这个圈是拥有前两个圈在内在场实事与不在场实事的整合。人的瞳孔具有扩散性和收缩性(在这里,笔者并不是讲瞳孔本身的性质,而是把它比作看问题的一个视域),当人的视域小于整体圈时,人只能看到特性圈或过程圈的实事,而当人的瞳孔扩散在整体圈时,人才能看到无限大的整体圈的实事(一个无限延伸的宇宙圈,即在场与不在场的整体圈)。举个例子,大家都知道水波圈是怎样形成的。把一块石头扔到水里,石头与水面相撞击的点是我们看到波源的起点,笔者将之称为波点源,这个点就是我们看的最为清晰的点。石头和水面撞击振动产生无数波圈,它们以波点源为轴,不断地向外扩展。距波点源越近的波圈,我们看到的越清晰,而距波点源越远的波圈,可能存在着无数波圈。同理,人的视域也是这样。我们认识世界,认识实事,不仅要认识波点源,清晰的波圈,还要认识肉眼看不到的波圈。即我们既要看到在场的和不在场的实事(显性的和隐性的实事)。瞳孔圈犹如人的视域,人们不仅要认识特性圈、过程圈,还要认识以特性圈为轴,不断向外无限延伸的整体圈。只有这样,人们才能够把握宇宙的整体性,全面掌握实事的发展,宇宙的发展。

例如,人们对“穹顶之下”事件看法不一,有“挺柴派”,有“砍柴派”,即有人认为柴静进行的雾霾调查为环保做了件有意义的事情,而有人认为柴静的雾霾调查不利于工业化的发展。看法有派别之分,说明人们立足于不同视域,产生了不同的观点。有些人站在特性圈里,论说记者是出于母性,为了女儿的健康洞察雾霾的来源;有些人站在过程圈里,论说国内外的历史发展过程、工业发展过程造就了雾霾的来源;有些人站在整体圈里,论说人类与自然之间在场和不在场的因素造成雾霾的原因、危害。视域不同观点则不同,解决问题的方式也就不同。我们生活在同穹之下,面对雾霾,谁都无法回避。这是人类共同面对的问题,我们应该站在整体圈的视域考虑问题,鼓励那些为人类发展、为人类健康敢于提出问题、敢于质疑、敢于发言的人,而不是批判、“瞎砍”、诋毁走在时代前沿敢于挑战的人。

再比如,2016年11月3日(日本当地时间)发生的“11.3留日女生遇害案”(刘鑫江歌案),善良的江歌为保护好友刘鑫,被刘鑫前男友残忍杀害,而在江歌被伤害的同时,刘鑫却关闭了江歌的求生之门。刘鑫的举动备受议论。站在特性圈的人认为,不能指责刘鑫,她出于自我保护,这是人性本有的一面;站在过程圈的人则把矛头指向了事件背后家庭教育的失败,指出当下青年的道德教育不仅是学校培养的责任,也是家庭教育的责任,这种理念的转型需要过程;站在整体圈的人分析了道德义务与道德绑架的界限,认为应就事论事,既不能严厉批判又不能过于包庇,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视域不同思维方式则不同,辩证分析事件需要站在整体视域中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改革开放是我国从单一模仿苏联到多维自我发展的成功举措,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从“单一”视角转换为“多维”视角的成功事例。事实上,通过40年来的改革开放,中国不仅实现了工作重心的转移,冲破了束缚生产力发展的体制障碍,初步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社会生产力,而且对于“什么是社会主义”“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怎样发展马克思主义”等问题,都形成了自己的新认识,逐渐找到了中国特色的发展道路,创新了中国关于社会主义发展的理论。在这种历史性发展和跨越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表现出前所未有的先进性和吸引力。

马克思与怀特海的思维方式都在“瞳孔”视域中(特性圈、过程圈、整体圈有机统一的视域中)论述了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相融的关系。马克思以人的实践活动为视角,展开论述人在世界整体中的作用、与世界相融的方式和过程,在人与世界的整体关系中把握人与世界相促相长的发展过程。世界是有机整体的世界,怀特海以人认识实事所表现的特性为视角,展开论述人与世界相融的方式和过程,在人与世界的整体关系中认识人与世界网状互动的关系。马克思的“实践”思维方式与怀特海的“有机体”思维方式都在“整体圈”的视域中论述了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整体关系。他们都为我们指出了一条正确的方向——用“瞳孔”视域来看问题,用动态的“整体”思维方式思考问题;他们都为我们指出了一种正确的视角——只有以“瞳孔”视角来认识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才能正确认识世界、把握世界。

七是防洪保安能力进一步提高。面对2013年先后经历的10次区域暴雨天气过程,重庆市提前部署,科学应对,全力抗灾减灾,充分发挥水利工程作用,拦蓄洪水近7亿m3,减少受灾人口133万,防灾减灾效益超过13.7亿元。重庆市未发生一起水库垮坝等重大险情,未发生一起因洪水引发的次生灾害。水利在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尤其是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发展中起到重要支撑作用。

马克思以人的实践活动为基础,指出人类为满足物质生活的需要而进行自由自觉的生产活动,并因此而推动了自己的历史发展,推动了人与世界的对象性关系的深化,推动了生产力、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等等。怀特海以生成范畴为核心,从人认识实事表现出的三大特性入手,一方面把万物理解为不断生成的过程,另一方面,指出人是这个过程中能动的参与者。人因为有创造冲动,从而用语言、文化等方式把握世界,使世界成为有意义的文化世界;世界是不断生成的,这种生成呈现为网络式整体状态和有节律的流动过程;世界万物不是彼此孤立的,而是相互关联构成为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

综上所述,马克思与怀特海以动态视角解读世界,从而扭转了传统西方哲学诸学派以静态视角看世界的状况。虽然他们各自用不同的思维方式思考世界,以不同的路径超越旧哲学,但却拥有一致的“共相”,即马克思的“实践”思维方式和怀特海的“有机体”思维方式拥有的共性——整体思维方式。整体性思维不仅是马克思“解释世界与改造世界”的思维方式,也是怀特海认识世界的思维方式,即以“整体性”来思考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从而指出世界是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

[中图分类号]B022/B561.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5170(2019)02-0070-07

[收稿日期]2019-01-06

[基金项目]本文系陕西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马克思的思维方式转向研究”(项目编号:2017A019)、陕西省教育厅专项科研计划项目“马克思的过程思维方式转向研究”(项目编号:18JK0598)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李海霞,女,山西临汾人,西安石油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西安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后,法学博士;孙伟平,男,湖南常德人,上海大学社会科学学部教授,哲学博士。

[责任编辑:李文亚]

标签:;  ;  ;  ;  ;  ;  ;  ;  ;  ;  ;  ;  ;  ;  ;  ;  ;  ;  

李海霞:马克思与怀特海哲学思维方式的聚合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