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学透镜组论文和设计-黄林

全文摘要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光学透镜组,该透镜组沿着光轴由物侧至像侧依序包括:第一透镜、第二透镜、第三透镜、第四透镜、第五透镜和第六透镜。第一透镜具有负光焦度;第二透镜具有光焦度;第三透镜具有光焦度,其像侧面为凸面;第四透镜具有光焦度,其像侧面为凹面;第五透镜具有正光焦度,其像侧面为凸面;第六透镜具有光焦度,其物侧面为凸面,像侧面为凹面;以及第二透镜和第三透镜的组合焦距f23与光学透镜组的总有效焦距f满足0.8<f23\/f<1.3。

主设计要求

1.光学透镜组,沿着光轴由物侧至像侧依序包括:第一透镜、第二透镜、第三透镜、第四透镜、第五透镜和第六透镜,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透镜具有负光焦度;所述第二透镜具有光焦度;所述第三透镜具有光焦度,其像侧面为凸面;所述第四透镜具有光焦度,其像侧面为凹面;所述第五透镜具有正光焦度,其像侧面为凸面;所述第六透镜具有光焦度,其物侧面为凸面,像侧面为凹面;以及所述第二透镜和所述第三透镜的组合焦距f23与所述光学透镜组的总有效焦距f满足0.8<f23\/f<1.3。

设计方案

1.光学透镜组,沿着光轴由物侧至像侧依序包括:第一透镜、第二透镜、第三透镜、第四透镜、第五透镜和第六透镜,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透镜具有负光焦度;

所述第二透镜具有光焦度;

所述第三透镜具有光焦度,其像侧面为凸面;

所述第四透镜具有光焦度,其像侧面为凹面;

所述第五透镜具有正光焦度,其像侧面为凸面;

所述第六透镜具有光焦度,其物侧面为凸面,像侧面为凹面;以及

所述第二透镜和所述第三透镜的组合焦距f23与所述光学透镜组的总有效焦距f满足0.8<f23\/f<1.3。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透镜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透镜的有效焦距f1与所述光学透镜组的总有效焦距f满足-5<f1\/f<-2.5。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透镜组,其特征在于,所述光学透镜组的成像面上有效像素区域对角线长的一半ImgH与所述光学透镜组的总有效焦距f满足ImgH\/f>1.1。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透镜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五透镜的像侧面的曲率半径R10与所述第五透镜的有效焦距f5满足-0.7<R10\/f5<-0.2。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透镜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六透镜的像侧面的曲率半径R12与所述第六透镜在所述光轴上的中心厚度CT6满足1<R12\/CT6<1.5。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透镜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透镜在所述光轴上的中心厚度CT2与所述第五透镜在所述光轴上的中心厚度CT5满足0.1<CT2\/CT5<0.6。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透镜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透镜的物侧面的有效半径DT11与所述第一透镜的物侧面至所述光学透镜组的成像面在所述光轴上的间隔距离TTL满足DT11\/TTL<0.3。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透镜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透镜的物侧面的有效半径DT11与所述第三透镜的像侧面的有效半径DT32满足0.7<DT11\/DT32<1。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透镜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透镜的物侧面的有效半径DT11与所述第六透镜的像侧面的有效半径DT62满足0.2<DT11\/DT62<0.5。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透镜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五透镜的像侧面和所述光轴的交点至所述第五透镜的像侧面的最大有效半径顶点之间的轴上距离SAG52与所述第五透镜在所述光轴上的中心厚度CT5满足-0.8<SAG52\/CT5<-0.5。

11.根据权利要求1至10中任一项所述的光学透镜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透镜和所述第三透镜在所述光轴上的间隔距离T23、所述第三透镜和所述第四透镜在所述光轴上的间隔距离T34与所述第四透镜和所述第五透镜在所述光轴上的间隔距离T45满足0<(T23+T34)\/T45<0.5。

12.根据权利要求1至10中任一项所述的光学透镜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透镜至所述第六透镜分别在所述光轴上的中心厚度的总和∑CT与所述第一透镜的物侧面至所述第六透镜的像侧面在所述光轴上的间隔距离TD满足0.5<∑CT\/TD<0.9。

13.根据权利要求1至10中任一项所述的光学透镜组,其特征在于,所述光学透镜组还包括光阑,所述光阑至所述第六透镜的像侧面在所述光轴上的间隔距离SD与所述第一透镜的物侧面至所述光学透镜组的成像面在所述光轴上的间距离TTL满足0.5<SD\/TTL<0.8。

14.根据权利要求1至10中任一项所述的光学透镜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透镜的物侧面至所述第四透镜的像侧面在所述光轴上的间隔距离Tr3r8与所述第五透镜的物侧面至所述第六透镜的像侧面在所述光轴上的间隔距离Tr9r12满足0.5<Tr3r8\/Tr9r12<1。

15.根据权利要求1至10中任一项所述的光学透镜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透镜的边缘厚度ET2、所述第三透镜的边缘厚度ET3、所述第四透镜的边缘厚度ET4与所述第五透镜的边缘厚度ET5满足|ET2-(ET3+ET4+ET5)\/3|<0.15mm。

16.光学透镜组,沿着光轴由物侧至像侧依序包括:第一透镜、第二透镜、第三透镜、第四透镜、第五透镜和第六透镜,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透镜具有负光焦度;

所述第二透镜具有光焦度;

所述第三透镜具有光焦度,其像侧面为凸面;

所述第四透镜具有光焦度,其像侧面为凹面;

所述第五透镜具有正光焦度,其像侧面为凸面;

所述第六透镜具有光焦度,其物侧面为凸面,像侧面为凹面;以及

所述第六透镜的像侧面的曲率半径R12与所述第六透镜在所述光轴上的中心厚度CT6满足1<R12\/CT6<1.5。

17.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光学透镜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透镜的有效焦距f1与所述光学透镜组的总有效焦距f满足-5<f1\/f<-2.5。

18.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光学透镜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透镜和所述第三透镜的组合焦距f23与所述光学透镜组的总有效焦距f满足0.8<f23\/f<1.3。

19.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光学透镜组,其特征在于,所述光学透镜组的成像面上有效像素区域对角线长的一半ImgH与所述光学透镜组的总有效焦距f满足ImgH\/f>1.1。

20.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光学透镜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五透镜的像侧面的曲率半径R10与所述第五透镜的有效焦距f5满足-0.7<R10\/f5<-0.2。

21.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光学透镜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透镜在所述光轴上的中心厚度CT2与所述第五透镜在所述光轴上的中心厚度CT5满足0.1<CT2\/CT5<0.6。

22.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光学透镜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透镜的物侧面的有效半径DT11与所述第一透镜的物侧面至所述光学透镜组的成像面在所述光轴上的间隔距离TTL满足DT11\/TTL<0.3。

23.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光学透镜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透镜的物侧面的有效半径DT11与所述第三透镜的像侧面的有效半径DT32满足0.7<DT11\/DT32<1。

24.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光学透镜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透镜的物侧面的有效半径DT11与所述第六透镜的像侧面的有效半径DT62满足0.2<DT11\/DT62<0.5。

25.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光学透镜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五透镜的像侧面和所述光轴的交点至所述第五透镜的像侧面的最大有效半径顶点之间的轴上距离SAG52与所述第五透镜在所述光轴上的中心厚度CT5满足-0.8<SAG52\/CT5<-0.5。

26.根据权利要求16至25中任一项所述的光学透镜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透镜和所述第三透镜在所述光轴上的间隔距离T23、所述第三透镜和所述第四透镜在所述光轴上的间隔距离T34与所述第四透镜和所述第五透镜在所述光轴上的间隔距离T45满足0<(T23+T34)\/T45<0.5。

27.根据权利要求16至25中任一项所述的光学透镜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透镜至所述第六透镜分别在所述光轴上的中心厚度的总和∑CT与所述第一透镜的物侧面至所述第六透镜的像侧面在所述光轴上的间隔距离TD满足0.5<∑CT\/TD<0.9。

28.根据权利要求16至25中任一项所述的光学透镜组,其特征在于,所述光学透镜组还包括光阑,所述光阑至所述第六透镜的像侧面在所述光轴上的间隔距离SD与所述第一透镜的物侧面至所述光学透镜组的成像面在所述光轴上的间距离TTL满足0.5<SD\/TTL<0.8。

29.根据权利要求16至25中任一项所述的光学透镜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透镜的物侧面至所述第四透镜的像侧面在所述光轴上的间隔距离Tr3r8与所述第五透镜的物侧面至所述第六透镜的像侧面在所述光轴上的间隔距离Tr9r12满足0.5<Tr3r8\/Tr9r12<1。

30.根据权利要求16至25中任一项所述的光学透镜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透镜的边缘厚度ET2、所述第三透镜的边缘厚度ET3、所述第四透镜的边缘厚度ET4与所述第五透镜的边缘厚度ET5满足|ET2-(ET3+ET4+ET5)\/3|<0.15mm。

设计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一种光学透镜组,更具体地,本申请涉及一种包括六片透镜的光学透镜组。

背景技术

近年来,随着科技的发展,便携式电子产品逐步兴起,特别是具有高性能摄像功能的便携式电子产品愈发受到市场的青睐。一般光学系统的感光元件大致分为感光耦合元件(CCD)或互补性氧化金属半导体元件(CMOS)两种。随着半导体制程技术的精进,芯片的像素尺寸越来越小,这对相配套的光学系统的成像质量要求也越来越高。

拥有广角特点的镜头可对大范围的景物进行清晰拍摄,并且与其他类型的镜头相比,在相同的条件(例如,相同焦距)下具有能获取更多信息量的优点。与此同时,市场上对于小头部尺寸的镜头的关注程度也日益增加。

实用新型内容

本申请提供了可适用于便携式电子产品的、可至少解决或部分解决现有技术中的上述至少一个缺点的光学透镜组,例如,具有广角特性的光学透镜组。

一方面,本申请提供了这样一种光学透镜组,该透镜组沿着光轴由物侧至像侧依序包括:第一透镜、第二透镜、第三透镜、第四透镜、第五透镜和第六透镜。第一透镜具有负光焦度;第二透镜具有光焦度;第三透镜具有光焦度,其像侧面为凸面;第四透镜具有光焦度,其像侧面为凹面;第五透镜具有正光焦度,其像侧面为凸面;第六透镜具有光焦度,其物侧面为凸面,像侧面为凹面。其中,第二透镜和第三透镜的组合焦距f23与光学透镜组的总有效焦距f可满足0.8<f23\/f<1.3。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第一透镜的有效焦距f1与光学透镜组的总有效焦距f可满足-5<f1\/f<-2.5。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光学透镜组的成像面上有效像素区域对角线长的一半ImgH与光学透镜组的总有效焦距f可满足ImgH\/f>1.1。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第五透镜的像侧面的曲率半径R10与第五透镜的有效焦距f5可满足-0.7<R10\/f5<-0.2。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第六透镜的像侧面的曲率半径R12与第六透镜在光轴上的中心厚度CT6可满足1<R12\/CT6<1.5。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第二透镜在光轴上的中心厚度CT2与第五透镜在光轴上的中心厚度CT5可满足0.1<CT2\/CT5<0.6。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第一透镜的物侧面的有效半径DT11与第一透镜的物侧面至光学透镜组的成像面在光轴上的间隔距离TTL可满足DT11\/TTL<0.3。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第一透镜的物侧面的有效半径DT11与第三透镜的像侧面的有效半径DT32可满足0.7<DT11\/DT32<1。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第一透镜的物侧面的有效半径DT11与第六透镜的像侧面的有效半径DT62可满足0.2<DT11\/DT62<0.5。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第五透镜的像侧面和光轴的交点至第五透镜的像侧面的最大有效半径顶点之间的轴上距离SAG52与第五透镜在光轴上的中心厚度CT5可满足-0.8<SAG52\/CT5<-0.5。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第二透镜和第三透镜在光轴上的间隔距离T23、第三透镜和第四透镜在光轴上的间隔距离T34与第四透镜和第五透镜在光轴上的间隔距离T45可满足0<(T23+T34)\/T45<0.5。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第一透镜至第六透镜分别在光轴上的中心厚度的总和∑CT与第一透镜的物侧面至第六透镜的像侧面在光轴上的间隔距离TD可满足0.5<∑CT\/TD<0.9。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光学透镜组还包括光阑,光阑至第六透镜的像侧面在光轴上的间隔距离SD与第一透镜的物侧面至光学透镜组的成像面在光轴上的间距离TTL可满足0.5<SD\/TTL<0.8。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第二透镜的物侧面至第四透镜的像侧面在光轴上的间隔距离Tr3r8与第五透镜的物侧面至第六透镜的像侧面在光轴上的间隔距离Tr9r12可满足0.5<Tr3r8\/Tr9r12<1。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第二透镜的边缘厚度ET2、第三透镜的边缘厚度ET3、第四透镜的边缘厚度ET4与第五透镜的边缘厚度ET5可满足|ET2-(ET3+ET4+ET5)\/3|<0.15mm。

另一方面,本申请提供了这样一种光学透镜组,该透镜组沿着光轴由物侧至像侧依序包括:第一透镜、第二透镜、第三透镜、第四透镜、第五透镜和第六透镜。第一透镜具有负光焦度;第二透镜具有光焦度;第三透镜具有光焦度,其像侧面为凸面;第四透镜具有光焦度,其像侧面为凹面;第五透镜具有正光焦度,其像侧面为凸面;第六透镜具有光焦度,其物侧面为凸面,像侧面为凹面。其中,第六透镜的像侧面的曲率半径R12与第六透镜在光轴上的中心厚度CT6可满足1<R12\/CT6<1.5。

又一方面,本申请提供了这样一种光学透镜组,该透镜组沿着光轴由物侧至像侧依序包括:第一透镜、第二透镜、第三透镜、第四透镜、第五透镜和第六透镜。第一透镜具有负光焦度;第二透镜具有光焦度;第三透镜具有光焦度,其像侧面为凸面;第四透镜具有光焦度,其像侧面为凹面;第五透镜具有正光焦度,其像侧面为凸面;第六透镜具有光焦度,其物侧面为凸面,像侧面为凹面。其中,第一透镜的物侧面的有效半径DT11与第一透镜的物侧面至光学透镜组的成像面在光轴上的间隔距离TTL可满足DT11\/TTL<0.3。

又一方面,本申请提供了这样一种光学透镜组,该透镜组沿着光轴由物侧至像侧依序包括:第一透镜、第二透镜、第三透镜、第四透镜、第五透镜和第六透镜。第一透镜具有负光焦度;第二透镜具有光焦度;第三透镜具有光焦度,其像侧面为凸面;第四透镜具有光焦度,其像侧面为凹面;第五透镜具有正光焦度,其像侧面为凸面;第六透镜具有光焦度,其物侧面为凸面,像侧面为凹面。其中,第一透镜的物侧面的有效半径DT11与第三透镜的像侧面的有效半径DT32可满足0.7<DT11\/DT32<1。

又一方面,本申请提供了这样一种光学透镜组,该透镜组沿着光轴由物侧至像侧依序包括:第一透镜、第二透镜、第三透镜、第四透镜、第五透镜和第六透镜。第一透镜具有负光焦度;第二透镜具有光焦度;第三透镜具有光焦度,其像侧面为凸面;第四透镜具有光焦度,其像侧面为凹面;第五透镜具有正光焦度,其像侧面为凸面;第六透镜具有光焦度,其物侧面为凸面,像侧面为凹面。其中,第一透镜的物侧面的有效半径DT11与第六透镜的像侧面的有效半径DT62可满足0.2<DT11\/DT62<0.5。

又一方面,本申请提供了这样一种光学透镜组,该透镜组沿着光轴由物侧至像侧依序包括:第一透镜、第二透镜、第三透镜、第四透镜、第五透镜和第六透镜。第一透镜具有负光焦度;第二透镜具有光焦度;第三透镜具有光焦度,其像侧面为凸面;第四透镜具有光焦度,其像侧面为凹面;第五透镜具有正光焦度,其像侧面为凸面;第六透镜具有光焦度,其物侧面为凸面,像侧面为凹面。其中,第五透镜的像侧面和光轴的交点至第五透镜的像侧面的最大有效半径顶点之间的轴上距离SAG52与第五透镜在光轴上的中心厚度CT5可满足-0.8<SAG52\/CT5<-0.5。

又一方面,本申请提供了这样一种光学透镜组,该透镜组沿着光轴由物侧至像侧依序包括:第一透镜、第二透镜、第三透镜、第四透镜、第五透镜和第六透镜。第一透镜具有负光焦度;第二透镜具有光焦度;第三透镜具有光焦度,其像侧面为凸面;第四透镜具有光焦度,其像侧面为凹面;第五透镜具有正光焦度,其像侧面为凸面;第六透镜具有光焦度,其物侧面为凸面,像侧面为凹面。其中,第二透镜的边缘厚度ET2、第三透镜的边缘厚度ET3、第四透镜的边缘厚度ET4与第五透镜的边缘厚度ET5可满足|ET2-(ET3+ET4+ET5)\/3|<0.15mm。

本申请采用了多片(例如,六片)透镜,通过合理分配各透镜的光焦度、面型、各透镜的中心厚度以及各透镜之间的轴上间距等,使得上述光学透镜组具有广角、小型、小头部尺寸等至少一个有益效果。

附图说明

结合附图,通过以下非限制性实施方式的详细描述,本申请的其他特征、目的和优点将变得更加明显。在附图中:

图1示出了根据本申请实施例1的光学透镜组的结构示意图;

图2A至图2D分别示出了实施例1的光学透镜组的轴上色差曲线、象散曲线、畸变曲线以及倍率色差曲线;

图3示出了根据本申请实施例2的光学透镜组的结构示意图;

图4A至图4D分别示出了实施例2的光学透镜组的轴上色差曲线、象散曲线、畸变曲线以及倍率色差曲线;

图5示出了根据本申请实施例3的光学透镜组的结构示意图;

图6A至图6D分别示出了实施例3的光学透镜组的轴上色差曲线、象散曲线、畸变曲线以及倍率色差曲线;

图7示出了根据本申请实施例4的光学透镜组的结构示意图;

图8A至图8D分别示出了实施例4的光学透镜组的轴上色差曲线、象散曲线、畸变曲线以及倍率色差曲线;

图9示出了根据本申请实施例5的光学透镜组的结构示意图;

图10A至图10D分别示出了实施例5的光学透镜组的轴上色差曲线、象散曲线、畸变曲线以及倍率色差曲线;

图11示出了根据本申请实施例6的光学透镜组的结构示意图;

图12A至图12D分别示出了实施例6的光学透镜组的轴上色差曲线、象散曲线、畸变曲线以及倍率色差曲线;

图13示出了根据本申请实施例7的光学透镜组的结构示意图;

图14A至图14D分别示出了实施例7的光学透镜组的轴上色差曲线、象散曲线、畸变曲线以及倍率色差曲线;

图15示出了根据本申请实施例8的光学透镜组的结构示意图;

图16A至图16D分别示出了实施例8的光学透镜组的轴上色差曲线、象散曲线、畸变曲线以及倍率色差曲线;

图17示出了根据本申请实施例9的光学透镜组的结构示意图;

图18A至图18D分别示出了实施例9的光学透镜组的轴上色差曲线、象散曲线、畸变曲线以及倍率色差曲线;

图19示出了根据本申请实施例10的光学透镜组的结构示意图;

图20A至图20D分别示出了实施例10的光学透镜组的轴上色差曲线、象散曲线、畸变曲线以及倍率色差曲线;

图21示出了根据本申请实施例11的光学透镜组的结构示意图;

图22A至图22D分别示出了实施例11的光学透镜组的轴上色差曲线、象散曲线、畸变曲线以及倍率色差曲线。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更好地理解本申请,将参考附图对本申请的各个方面做出更详细的说明。应理解,这些详细说明只是对本申请的示例性实施方式的描述,而非以任何方式限制本申请的范围。在说明书全文中,相同的附图标号指代相同的元件。表述“和\/或”包括相关联的所列项目中的一个或多个的任何和全部组合。

应注意,在本说明书中,第一、第二、第三等的表述仅用于将一个特征与另一个特征区分开来,而不表示对特征的任何限制。因此,在不背离本申请的教导的情况下,下文中讨论的第一透镜也可被称作第二透镜或第三透镜。

在附图中,为了便于说明,已稍微夸大了透镜的厚度、尺寸和形状。具体来讲,附图中所示的球面或非球面的形状通过示例的方式示出。即,球面或非球面的形状不限于附图中示出的球面或非球面的形状。附图仅为示例而并非严格按比例绘制。

在本文中,近轴区域是指光轴附近的区域。若透镜表面为凸面且未界定该凸面位置时,则表示该透镜表面至少于近轴区域为凸面;若透镜表面为凹面且未界定该凹面位置时,则表示该透镜表面至少于近轴区域为凹面。每个透镜靠近物侧的表面称为该透镜的物侧面,每个透镜靠近像侧的表面称为该透镜的像侧面。

还应理解的是,用语“包括”、“包括有”、“具有”、“包含”和\/或“包含有”,当在本说明书中使用时表示存在所陈述的特征、元件和\/或部件,但不排除存在或附加有一个或多个其它特征、元件、部件和\/或它们的组合。此外,当诸如“...中的至少一个”的表述出现在所列特征的列表之后时,修饰整个所列特征,而不是修饰列表中的单独元件。此外,当描述本申请的实施方式时,使用“可”表示“本申请的一个或多个实施方式”。并且,用语“示例性的”旨在指代示例或举例说明。

除非另外限定,否则本文中使用的所有用语(包括技术用语和科学用语)均具有与本申请所属领域普通技术人员的通常理解相同的含义。还应理解的是,用语(例如在常用词典中定义的用语)应被解释为具有与它们在相关技术的上下文中的含义一致的含义,并且将不被以理想化或过度正式意义解释,除非本文中明确如此限定。

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申请。

以下对本申请的特征、原理和其他方面进行详细描述。

根据本申请示例性实施方式的光学透镜组可包括例如六片具有光焦度的透镜,即,第一透镜、第二透镜、第三透镜、第四透镜、第五透镜和第六透镜。这六片透镜沿着光轴由物侧至像侧依序排列,各相邻透镜之间均可具有空气间隔。

在示例性实施方式中,第一透镜可具有负光焦度;第二透镜具有正光焦度或负光焦度;第三透镜具有正光焦度或负光焦度,其像侧面可为凸面;第四透镜具有正光焦度或负光焦度,其像侧面可为凹面;第五透镜可具有正光焦度,其像侧面为凸面;第六透镜具有正光焦度或负光焦度,其物侧面为凸面,像侧面为凹面。将第五透镜的光焦度设计为正,并将其像侧面设计为凸面,可有效校正第一透镜产生的像差,提升系统性能。

在示例性实施方式中,本申请的光学透镜组可满足条件式-5<f1\/f<-2.5,其中,f1为第一透镜的有效焦距,f为光学透镜组的总有效焦距。更具体地,f1和f进一步可满足-4.24≤f1\/f≤-2.54。

在示例性实施方式中,本申请的光学透镜组可满足条件式ImgH\/f>1.1,其中,ImgH为光学透镜组的成像面上有效像素区域对角线长的一半,f为光学透镜组的总有效焦距。更具体地,ImgH和f进一步可满足1.1<ImgH\/f<1.5,例如1.20≤ImgH\/f≤1.24。合理设置ImgH和f的比值,可确保光学透镜组具有轻薄以及广角的特性,以满足便携式电子产品的视野需求。

在示例性实施方式中,本申请的光学透镜组可满足条件式0.8<f23\/f<1.3,其中,f23为第二透镜和第三透镜的组合焦距,f为光学透镜组的总有效焦距。更具体地,f23和f进一步可满足0.91≤f23\/f≤1.21。合理设置第二透镜和第三透镜的组合焦距,可有效平衡光学透镜组的场曲,同时还可有效控制光学透镜组的尺寸,实现小型化。

在示例性实施方式中,本申请的光学透镜组可满足条件式-0.7<R10\/f5<-0.2,其中,R10为第五透镜的像侧面的曲率半径,f5为第五透镜的有效焦距。更具体地,R10和f5进一步可满足-0.55≤R10\/f5≤-0.31。合理控制第五透镜的像侧面的曲率半径,可有效平衡光学透镜组的像散,缩短透镜组的后焦距,进一步确保光学透镜组的小型化。

在示例性实施方式中,本申请的光学透镜组可满足条件式1<R12\/CT6<1.5,其中,R12为第六透镜的像侧面的曲率半径,CT6为第六透镜在光轴上的中心厚度。更具体地,R12和CT6进一步可满足1.32≤R12\/CT6≤1.45。合理控制第六透镜的像侧面的曲率半径与第六透镜在光轴上的中心厚度的比值,可有效降低透镜组的后端尺寸,避免光学透镜组的体积过大,并且还有助于镜片的组装并实现较高的空间利用率。

在示例性实施方式中,本申请的光学透镜组可满足条件式0<(T23+T34)\/T45<0.5,其中,T23为第二透镜和第三透镜在光轴上的间隔距离,T34为第三透镜和第四透镜在光轴上的间隔距离,T45为第四透镜和第五透镜在光轴上的间隔距离。更具体地,T23、T34和T45进一步可满足0.18≤(T23+T34)\/T45≤0.45。合理分配T23为第二透镜和第三透镜在光轴上的间隔距离加上T34为第三透镜和第四透镜在光轴上的间隔距离的和与T45为第四透镜和第五透镜在光轴上的间隔距离的比值,使透镜间具有足够的间隔空间,从而使透镜表面变化自由度更高,以此来提升系统校正像散和场曲的能力。

在示例性实施方式中,本申请的光学透镜组可满足条件式0.5<∑CT\/TD<0.9,其中,∑CT为第一透镜至第六透镜分别在光轴上的中心厚度的总和,TD为第一透镜的物侧面至第六透镜的像侧面在光轴上的间隔距离。更具体地,∑CT和TD进一步可满足0.76≤∑CT\/TD≤0.81。合理控制∑CT和TD的比值,可使得各镜片彼此之间的间距处于相对平衡的状态,并可提升空间利用率;同时还可在保证镜头小型化的同时,提升系统的像差校正能力。

在示例性实施方式中,本申请的光学透镜组可满足条件式0.1<CT2\/CT5<0.6,其中,CT2为第二透镜在光轴上的中心厚度,CT5为第五透镜在光轴上的中心厚度。更具体地,CT2和CT5进一步可满足0.20≤CT2\/CT5≤0.52。合理分配第二透镜的中心厚度与第五透镜的中心厚度,可有效降低系统的后端尺寸以保证镜头小型化,并且还有助于镜片的组装。

在示例性实施方式中,上述光学透镜组还可包括至少一个光阑,以提升镜头的成像质量。可选地,光阑可设置在第一透镜与第二透镜之间。

在示例性实施方式中,本申请的光学透镜组可满足条件式0.5<SD\/TTL<0.8,其中,SD为光阑至第六透镜的像侧面在光轴上的间隔距离,TTL为第一透镜的物侧面至光学透镜组的成像面在光轴上的间距离。更具体地,SD和TTL进一步可满足0.63≤SD\/TTL≤0.70。合理控制SD和TTL的比值,有助于适当缩短光学透镜组的总长,满足轻薄的要求。

在示例性实施方式中,本申请的光学透镜组可满足条件式0.5<Tr3r8\/Tr9r12<1,其中,Tr3r8为第二透镜的物侧面至第四透镜的像侧面在光轴上的间隔距离,Tr9r12为第五透镜的物侧面至第六透镜的像侧面在光轴上的间隔距离。更具体地,Tr3r8和Tr9r12进一步可满足0.58≤Tr3r8\/Tr9r12≤0.88。合理分配第二透镜至第六透镜的各透镜的中心厚度和轴上间距,可使各相邻透镜之间具有足够的间隔空间,从而使透镜表面变化自由度更高,从而提升系统校正像散和场曲的能力。

在示例性实施方式中,本申请的光学透镜组可满足条件式DT11\/TTL<0.3,其中,DT11为第一透镜的物侧面的有效半径,TTL为第一透镜的物侧面至光学透镜组的成像面在光轴上的间隔距离。更具体地,DT11和TTL进一步可满足0.1<DT11\/TTL<0.2,例如0.15≤DT11\/TTL≤0.18。合理控制第一透镜的物侧面的有效半径,可有效降低透镜组的前端尺寸,使光学透镜组具有小头部的特点。

在示例性实施方式中,本申请的光学透镜组可满足条件式|ET2-(ET3+ET4+ET5)\/3|<0.15mm,其中,ET2为第二透镜的边缘厚度,ET3为第三透镜的边缘厚度,ET4为第四透镜的边缘厚度,ET5为第五透镜的边缘厚度。更具体地,ET2、ET3、ET4和ET5进一步可满足0.00mm≤|ET2-(ET3+ET4+ET5)\/3|≤0.13mm。合理控制第二透镜的边缘厚度、第三透镜的边缘厚度、第四透镜的边缘厚度和第五透镜的边缘厚度,有助于在满足镜片可加工性的前提条件下,有效减小系统总长,使系统满足轻薄特点。

在示例性实施方式中,本申请的光学透镜组可满足条件式0.7<DT11\/DT32<1,其中,DT11为第一透镜的物侧面的有效半径,DT32为第三透镜的像侧面的有效半径。更具体地,DT11和DT32进一步可满足0.79≤DT11\/DT32≤0.96。合理控制第一透镜物侧面的有效半径与第三透镜像侧面的有效半径的比值,有助于提升光学透镜组对光线的会聚能力,调整光线聚焦位置,缩短系统总长,保证光学透镜组的小型化特点。

在示例性实施方式中,本申请的光学透镜组可满足条件式0.2<DT11\/DT62<0.5,其中,DT11为第一透镜的物侧面的有效半径,DT62为第六透镜的像侧面的有效半径。更具体地,DT11和DT62进一步可满足0.35≤DT11\/DT62≤0.41。合理控制第一透镜物侧面的有效半径与第六透镜像侧面的有效半径的比值,有助于提高光学透镜组的视场角,实现广角的特性。并且还可提升对光线的会聚能力,调整光线聚焦位置,缩短系统总长。

在示例性实施方式中,本申请的光学透镜组可满足条件式-0.8<SAG52\/CT5<-0.5,其中,SAG52为第五透镜的像侧面和光轴的交点至第五透镜的像侧面的最大有效半径顶点之间的轴上距离,CT5为第五透镜在光轴上的中心厚度。更具体地,SAG52和CT5进一步可满足-0.76≤SAG52\/CT5≤-0.61。合理控制SAG52和CT5的比值,可合理控制主光线偏转角度,提高与芯片的匹配程度,并有利于调整光学透镜组的结构。

可选地,上述光学透镜组还可包括用于校正色彩偏差的滤光片和\/或用于保护位于成像面上的感光元件的保护玻璃。

根据本申请的上述实施方式的光学透镜组可采用多片镜片,例如上文所述的六片。通过合理分配各透镜的光焦度、面型、各透镜的中心厚度以及各透镜之间的轴上间距等,可有效地缩小镜头的体积、降低镜头的敏感度并提高镜头的可加工性,使得光学透镜组更有利于生产加工并且可适用于便携式电子产品。通过上述配置的光学透镜组还可具有广角、小型、小头部尺寸等有益效果。另外,通过上述配置的光学透镜组不仅可得到理想的拍摄视野以及良好的成像效果,还可使得处于杂乱环境中的被摄主体得到突出,在拍摄角度范围上较同类产品有更高的成像质量。

在本申请的实施方式中,各透镜的镜面中的至少一个为非球面镜面,即,第一透镜、第二透镜、第三透镜、第四透镜、第五透镜和第六透镜中的每个透镜的物侧面和像侧面中的至少一个为非球面镜面。非球面透镜的特点是:从透镜中心到透镜周边,曲率是连续变化的。与从透镜中心到透镜周边具有恒定曲率的球面透镜不同,非球面透镜具有更佳的曲率半径特性,具有改善歪曲像差及改善像散像差的优点。采用非球面透镜后,能够尽可能地消除在成像的时候出现的像差,从而改善成像质量。可选地,第一透镜、第二透镜、第三透镜、第四透镜、第五透镜和第六透镜中的每个透镜的物侧面和像侧面均为非球面镜面。

然而,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在未背离本申请要求保护的技术方案的情况下,可改变构成光学透镜组的透镜数量,来获得本说明书中描述的各个结果和优点。例如,虽然在实施方式中以六个透镜为例进行了描述,但是该光学透镜组不限于包括六个透镜。如果需要,该光学透镜组还可包括其它数量的透镜。

下面参照附图进一步描述可适用于上述实施方式的光学透镜组的具体实施例。

实施例1<\/u>

以下参照图1至图2D描述根据本申请实施例1的光学透镜组。图1示出了根据本申请实施例1的光学透镜组的结构示意图。

如图1所示,根据本申请示例性实施方式的光学透镜组沿光轴由物侧至像侧依序包括:第一透镜E1、光阑STO、第二透镜E2、第三透镜E3、第四透镜E4、第五透镜E5、第六透镜E6、滤光片E7和成像面S15。

第一透镜E1具有负光焦度,其物侧面S1为凸面,像侧面S2为凹面。第二透镜E2具有正光焦度,其物侧面S3为凸面,像侧面S4为凸面。第三透镜E3具有正光焦度,其物侧面S5为凹面,像侧面S6为凸面。第四透镜E4具有负光焦度,其物侧面S7为凸面,像侧面S8为凹面。第五透镜E5具有正光焦度,其物侧面S9为凹面,像侧面S10为凸面。第六透镜E6具有负光焦度,其物侧面S11为凸面,像侧面S12为凹面。滤光片E7具有物侧面S13和像侧面S14。来自物体的光依序穿过各表面S1至S14并最终成像在成像面S15上。

表1示出了实施例1的光学透镜组的各透镜的表面类型、曲率半径、厚度、材料及圆锥系数,其中,曲率半径和厚度的单位均为毫米(mm)。

表1

由表1可知,第一透镜E1至第六透镜E6中的任意一个透镜的物侧面和像侧面均为非球面。在本实施例中,各非球面透镜的面型x可利用但不限于以下非球面公式进行限定:

其中,x为非球面沿光轴方向在高度为h的位置时,距非球面顶点的距离矢高;c为非球面的近轴曲率,c=1\/R(即,近轴曲率c为上表1中曲率半径R的倒数);k为圆锥系数(在表1中已给出);Ai是非球面第i-th阶的修正系数。下表2给出了可用于实施例1中各非球面镜面S1-S12的高次项系数A4<\/sub>、A6<\/sub>、A8<\/sub>、A10<\/sub>、A12<\/sub>、A14<\/sub>、A16<\/sub>、A18<\/sub>和A20<\/sub>。

设计图

光学透镜组论文和设计

相关信息详情

申请码:申请号:CN201920100989.1

申请日:2019-01-22

公开号:公开日:国家:CN

国家/省市:97(宁波)

授权编号:CN209486379U

授权时间:20191011

主分类号:G02B 13/00

专利分类号:G02B13/00;G02B13/06;G02B13/18

范畴分类:30A;

申请人:浙江舜宇光学有限公司

第一申请人:浙江舜宇光学有限公司

申请人地址:315400 浙江省宁波市余姚市舜宇路66-68号

发明人:黄林;汤禹;戴付建;赵烈烽

第一发明人:黄林

当前权利人:浙江舜宇光学有限公司

代理人:王达佐;王艳春

代理机构:11204

代理机构编号:北京英赛嘉华知识产权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优先权:关键词:当前状态:审核中

类型名称:外观设计

标签:;  ;  ;  ;  

光学透镜组论文和设计-黄林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