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通道板论文_张小东,欧阳晓平,何军章,魏晨,翁秀峰

导读:本文包含了微通道板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通道,探测器,增益,脉冲,光电,信号,多项式。

微通道板论文文献综述

张小东,欧阳晓平,何军章,魏晨,翁秀峰[1](2019)在《微通道板的增益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微通道板(Microchannel Plate,MCP)是一种超快时间响应的电子倍增器件,可以直接用于带电粒子探测。利用这一特点研制了时间响应亚纳秒的基于反冲质子的MCP中子探测器,而MCP的增益对探测器的性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有必要对探测器中MCP的增益进行理论和实验研究。采用蒙特卡罗方法模拟计算了单个电子在单个微通道上进行倍增产生的二次电子数目,计算得到了单片MCP在不同电压下的电子增益,然后利用α粒子实验研究了两片MCP的增益。计算结果表明:单片MCP增益理论计算得到的结果与厂家测试给出的结果比较一致;实验结果表明:当每片MCP所加电压为800 V时,两片MCP的增益约为9.0×106。该方法简便易行,为研究MCP的增益提供了新的技术手段,并为研究基于MCP的中子探测器提供了理论基础。(本文来源于《核技术》期刊2019年10期)

李卫敏,马占文,彭少华,韩超,白晓厚[2](2019)在《基于微通道板的二维位置灵敏像探测器X射线成像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研制了一套基于微通道板的二维位置灵敏像探测器,开展了X射线成像实验研究。对游标卡尺构建的狭缝成像显示,狭缝图像清晰可见,图像的边缘分辨率能达到约500μm。对组合样品进行了成像测试,在X射线机靶流为1 m A的条件下,像探测器系统在1 ms内即可实现成像,且成像结果清晰。采用中值滤波与锐化、盲反卷积、维纳滤波等方法,对游标卡尺的成像结果进行了初步的图像处理。结果显示,叁种方法都能改善图像的质量,其中维纳滤波法效果最优,相比原图边缘分辨率提高了约7%。(本文来源于《原子核物理评论》期刊2019年02期)

张月昭,于得洋[3](2019)在《基于多项式的大面积微通道板探测器位置刻度》一文中研究指出重离子与原子、分子和固体等碰撞实验中,直接用微通道板(MCP)探测器测得的反应产物的位置谱往往存在某种非线性畸变,给数据分析造成很大困难。本工作探讨了一种基于多项式的"拟合/插值"二维谱刻度方法,并将其应用于一种新型阻性阳极MCP探测器的二维位置谱刻度中,对其非线性进行了很好的修正。这种刻度方法在很大程度上放宽了不同实验对MCP探测器阳极的要求,也使后者获得了更广泛的应用。(本文来源于《核电子学与探测技术》期刊2019年04期)

辛文宇[4](2019)在《~(12)C+~(13)C熔合反应截面测量及基于微通道板的位置灵敏探测器研制》一文中研究指出~(12)C+~(12)C熔合反应在天体物理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天体中碳燃烧的温度为0.8-1.2GK(相应能量1-3MeV),但是目前为止所有的测量都停留在2.1MeV以上。因此更低能区的反应截面只能依赖于理论外推。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相似的同位素系统~(12)C+~(13)C的熔合截面表现的非常平滑。因此,通过测量~(12)C+~(13)C的熔合截面,可以更好的检验理论外推模型,并对~(12)C+~(12)C熔合截面提供上限。基于四川大学的3MV串列加速器,我们开展了~(12)C+~(13)C熔合反应测量,覆盖的能区为E_(c.m.)=4.13-5.76MeV。实验中,我们分别用薄靶和厚靶进行了特征γ的在线测量和蒸发余核~(24)Na的离线衰变测量,其中在线测量探测了~(13)C+~(12)C反应4个主要的衰变道(n道,p道,α道和pn道)放出的γ射线。利用TALYS计算出了各个反应道生成的分支比和相应特征γ射线的发射几率。然后将γ截面修正到~(13)C+~(12)C熔合反应总截面,并与理论模型和其他人的实验结果进行对比。我们结果与Dasmahapatra等人的一致,但比Dayras等人的高10%。利用TALYS给出的分支比,我们重新修正了Dayras等人的测量结果,解决了他们的~(24)Mg反应道与其他反应道截面不自洽的问题。最终,我们对在线和离线测量方法中应用统计模型所带来的系统误差,进行了定量的评估,其中~(24)Na生成截面直接修正到总截面,其分支比修正带来的系统误差在15%以内。此外,本文中还讨论了基于微通道板的位置灵敏探测器的研制和改进,该探测器可以为天体中重要(α,p)反应测量提供精确的束流位置和时间信息。这部分主要介绍了直角偏转式场笼以及45°倾斜入射式场笼的设计,以及延迟线阳极读出板的改进。最后的测试结果表明我们研制的MCP探测器可以满足实验分辨率的要求。(本文来源于《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期刊2019-06-01)

王若溪[5](2019)在《微通道板CMOS读出电路的研究与设计》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现代科技的进步,激光雷达成像系统在激光测距、工业、医疗与军事等众多方面出现了越来越多重要的应用。激光雷达叁维成像系统作为激光雷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军事车辆、飞机以及航天等领域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而目前MCP激光雷达叁维成像技术主要受到飞行时间误差大,分辨率低,死区时间长等缺点的限制,针对这些问题,本文提出并获得了一些解决方案。本设计主要完成了飞行时间测量成像技术中像元的模拟前端电路以及辅助数字电路的设计。本论文首先对MCP激光雷达系统的背景和研究进展做了简要分析,介绍了系统的工作原理并对几种成像方式进行了分析,最后选择了飞行时间法测量的成像方式,提出了设计指标。其次,对CMOS读出电路的像元结构及成像原理进行介绍,并对系统的飞行时间误差来源进行了详细分析,提出并设计了恒比定时的方法进行误差校正,有效的减小了像元的时间误差。通过对电荷放大器的几种结构进行对比,并根据死区时间以及阻抗匹配等要求,设计了电流敏感的电荷放大器,以及高速高增益的过零比较器。之后又对所设计的SPI模块的输入输出接口,时序以及各部分具体电路的原理等进行了介绍。最终,本文采用smic 0.18μm的CMOS工艺对电路进行物理实现。最终实现的像元阵列规模10×10,面积4.25mm×4.35mm。模拟链路死区时间15ns,各工艺角下的time walk均小于50ps,输入电荷范围4×10~5到1.25×10~7个电子,输入等效噪声电子7322个,单个像元面积363μm×358μm。(本文来源于《吉林大学》期刊2019-05-01)

杨杰,徐鹏霄,迟晨,赵文锦[6](2019)在《门控型微通道板光电倍增管的研制和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门控型微通道板光电倍增管是一种具有门选通功能的光电倍增管,采用该器件构成的探测器组件可以从强背景光中选出所需的信号,消除强激光对探测器可能造成的损害,广泛应用于核物理探测、卫星激光测距、时间相关荧光余辉测试等领域。本单位成功研制了外门控型微通道板光电倍增管组件,解决了最大脉冲线性电流的提升、门信号干扰的优化、高电子增益实现等关键技术问题。探测器组件初步应用于CSNS反角白光中子源测量,实现了门控测试功能。(本文来源于《光电子技术》期刊2019年01期)

谢运涛,张玉钧,王玺,孙晓泉[7](2018)在《饱和情况下微通道板短脉冲信号放大特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传输线方法研究了微通道板的短脉冲信号放大特性。分析了单脉冲信号的波形畸变以及微通道增益的变化情况。当信号饱和参数大于1时,脉冲前沿消耗的电荷会对脉冲后沿的放大形成影响,造成脉冲后沿增益下降。研究了多脉冲间的互扰问题。若前一脉冲放大消耗的电荷得不到及时补充,将影响后续脉冲的放大过程。分析了信号频率对微通道板输出特性的影响。信号单脉冲电荷量恒定的情况下,提高信号频率将使得微通道板增益显着下降;信号平均电流恒定时,通道增益以及输出电流基本不随信号频率发生变化。通过脉冲激光对像增强器的辐照实验,验证了上述分析结果的正确性。(本文来源于《红外与激光工程》期刊2018年12期)

苏德坦,李珅,孙建宁,黄国瑞,司曙光[8](2018)在《微通道板型光电倍增管分压比与能量分辨率关系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提升微通道板型光电倍增管(MCP-PMT)能量分辨率,研究不同分压比对能量分辨率的影响,通过分析光电子从入射到倍增的过程,研究影响MCP-PMT能量分辨率的因素。通过调节光电倍增管(PMT)聚焦极电压、两片通道板分压以及通道板间隙电压解决了增益动态范围小、能量分辨率差的问题。实验结果表明,减小聚焦极电压可提高分辨率但收集效率会降低,提高MCP2电压后分辨率略有降低同时动态范围大幅提高,通道板间加反向电压可显着提升能量分辨率。根据实验结果,设计了一种MCP1与MCP2分压比1:1.6、通道板间隙加-35 V反向电压的分压器,将其应用于50只样管,并对样管进行测试,其平均能量分辨率从44减小到33,有效地改善了微通道板型光电倍增管的能量分辨率。(本文来源于《红外技术》期刊2018年12期)

赵冉,王久旺,张弦,冯跃冲,周游[9](2018)在《图像球面化算法在微通道板变形检测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球面化成像算法,提出了一种微通道板微尺度形变检测的方法.首先通过数学推演建立了图像球面化模型;然后以直线图像为标准图,对微通道板的形变做了成像模拟测试,解释了微通道板像旋转现象的产生机理;最后,根据模拟数据和扫描电子显微镜测量所得的形变结果,提出了双线形变检测方案,设计了检测仪器并制定了检测标准.光干涉仪的实际测量结果表明微通道板的实际形貌与模拟结果相符.当两条垂直直线在微通道板上的反射像的旋转夹角超过40°时该板被认为是不合格品;当旋转夹角小于7°时则被认为符合国军标中的平面度标准.该方法的测量精度可达1μm,已被应用于微通道板生产过程中.(本文来源于《光子学报》期刊2018年11期)

谢运涛,张玉钧,王玺,孙晓泉[10](2018)在《基于微通道板的像增强器增益饱和效应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评估像增强器对强光的响应特性,开展了连续激光对像增强器的辐照实验,分析了激光辐照对其增益特性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持续增加激光功率,直到光阴极处激光功率密度达到点饱和阈值激光功率密度的8×10~4倍时,仍未出现像元串扰现象,表明像增强器出现了增益饱和,其输出光强受限。建立了像增强器的微通道板等效电路模型,分析了微通道板的增益特性,得到微通道板线性增益允许的最大入射电流约为1.64×10~(-10) A。该结果非常接近实验测量值,表明通道损失的电子得不到及时补充是增益饱和的主要原因。(本文来源于《红外与激光工程》期刊2018年11期)

微通道板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研制了一套基于微通道板的二维位置灵敏像探测器,开展了X射线成像实验研究。对游标卡尺构建的狭缝成像显示,狭缝图像清晰可见,图像的边缘分辨率能达到约500μm。对组合样品进行了成像测试,在X射线机靶流为1 m A的条件下,像探测器系统在1 ms内即可实现成像,且成像结果清晰。采用中值滤波与锐化、盲反卷积、维纳滤波等方法,对游标卡尺的成像结果进行了初步的图像处理。结果显示,叁种方法都能改善图像的质量,其中维纳滤波法效果最优,相比原图边缘分辨率提高了约7%。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微通道板论文参考文献

[1].张小东,欧阳晓平,何军章,魏晨,翁秀峰.微通道板的增益研究[J].核技术.2019

[2].李卫敏,马占文,彭少华,韩超,白晓厚.基于微通道板的二维位置灵敏像探测器X射线成像研究[J].原子核物理评论.2019

[3].张月昭,于得洋.基于多项式的大面积微通道板探测器位置刻度[J].核电子学与探测技术.2019

[4].辛文宇.~(12)C+~(13)C熔合反应截面测量及基于微通道板的位置灵敏探测器研制[D].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2019

[5].王若溪.微通道板CMOS读出电路的研究与设计[D].吉林大学.2019

[6].杨杰,徐鹏霄,迟晨,赵文锦.门控型微通道板光电倍增管的研制和应用[J].光电子技术.2019

[7].谢运涛,张玉钧,王玺,孙晓泉.饱和情况下微通道板短脉冲信号放大特性研究[J].红外与激光工程.2018

[8].苏德坦,李珅,孙建宁,黄国瑞,司曙光.微通道板型光电倍增管分压比与能量分辨率关系研究[J].红外技术.2018

[9].赵冉,王久旺,张弦,冯跃冲,周游.图像球面化算法在微通道板变形检测中的应用[J].光子学报.2018

[10].谢运涛,张玉钧,王玺,孙晓泉.基于微通道板的像增强器增益饱和效应研究[J].红外与激光工程.2018

论文知识图

实验装置示意图型面阵CCD光谱量子效率曲...结构原理针孔成像原理图光电倍增管工作原理系统获得的汞灯光谱图像

标签:;  ;  ;  ;  ;  ;  ;  

微通道板论文_张小东,欧阳晓平,何军章,魏晨,翁秀峰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