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谷螟论文_姜碧若,王殿轩,何明聪,陈亮,荆建国

导读:本文包含了印度谷螟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印度,麦蛾,杀虫,基因,酸值,精油,低氧。

印度谷螟论文文献综述

姜碧若,王殿轩,何明聪,陈亮,荆建国[1](2019)在《印度谷螟对花生仁虫蚀粒率、酸值和含油量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花生是一种重要的油料蛋白资源,在储藏过程中易受害虫的感染与危害,印度谷螟是花生储藏过程中的重要害虫之一,其对花生储藏品质的影响值得关注与研究。在20、25、30℃下测定被虫口密度分别为0、2、6、12头/kg的印度谷螟幼虫感染的花生仁在不同时间的虫蚀粒率、酸值和含油量。花生仁在相同温度下被不同虫口密度的幼虫感染,其虫蚀粒率和酸值显着升高,含油量显着降低。30℃条件下,花生仁被12头/kg的幼虫感染20 d后,虫蚀粒率由0. 00%上升至19. 67%,酸值由0. 57 mg/g升至2. 25 mg/g,含油量由48. 71%降低至47. 31%。在不同环境温度中,花生仁感染相同虫口密度的幼虫,其虫蚀粒率、酸值和含油量变化显着不同。被12头/kg的幼虫感染的花生仁分别放置于20、25、30℃的环境中,感染30d后,虫蚀粒率分别为14. 00%、18. 33%、21. 33%,酸值分别为0. 82、2. 17、2. 60 mg/g,含油量分别为47. 60%、47. 09%、47. 01%。结果显示,随着害虫感染时间延长、龄期增长、虫口密度增加、温度升高,花生仁虫蚀粒率和酸值显着增加,含油量显着降低。(本文来源于《河南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9年05期)

李慧,王殿轩[2](2019)在《印度谷螟PintGOBP2基因的全长序列克隆及其生物信息学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印度谷螟Plodiainterpunctella(Hübner),是一种危害性较严重的仓储害虫,在我国广泛分布。在其感染寄主的过程中,气味结合蛋白(OBPs)对印度谷螟的行为反应有重要作用。通过转录组数据筛选、鉴定获得印度谷螟OBP基因序列,并命名为PintGOBP2,用DNAMAN对其进行序列分析,BLAST进行同源性比较,并使用MEGA6.0构建系统发育进化树。结果表明:印度谷螟普通气味结合蛋白PintGOBP2的编码基因开放阅读框全长426 bp,编码141个氨基酸,预测分子量为15.48 kDa,等电点为4.39;N末端具有16个氨基酸残基组成的信号肽序列,并含有由6个半胱氨酸组成的保守片段,属于ClassicalOBPs亚家族基因。同源比对结果表明,PintGOBP2基因编码蛋白与其他鳞翅目昆虫GOBP蛋白具有较高的同源性。进化树分析结果表明,PintGOBP2基因与翅目昆虫GOBP超家族内相关基因的同源很高。研究结果为进一步分析印度谷螟PintGOBP2蛋白在其嗅觉信号传导过程中的生理功能提供了基础材料。(本文来源于《粮油食品科技》期刊2019年05期)

李慧,涂斌,于英威,彭峻,王殿轩[3](2019)在《印度谷螟转录组测序及功能注释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印度谷螟Plodia interpunctella(Hübener)是我国危害较严重的仓储害虫,食性广,发生普遍。为有效开发印度谷螟基因资源,采用Illumina Hi Seq 2500平台对印度谷螟进行转录组测序,同时对原始数据进行过滤、组装及生物信息学分析。经序列拼接后获得116 399条Unigenes,平均长度为1 079 bp。利用7大公共数据库比对后,成功注释63 679条Unigenes,其中有45 225条Unigenes与GO数据库中基因具有相似性,按功能可将其分成细胞组分、分子功能和生物过程3大类,55亚类;有24 658条Unigenes被注释到KOG数据库,根据功能将其分为26类;有34202条Unigenes被注释到KEGG代谢通路中,分属于5类代谢通路;经SSR分析后获得31 301个SSR标记。本研究成功获得了印度谷螟转录组数据,为进一步研究印度谷螟的基因功能,分析挖掘其关键基因,功能验证及分子标记开发等研究提供了丰富的基础数据。(本文来源于《河南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9年04期)

俞卓尔,邓建宇,汪中明,傅伟杰,周国鑫[4](2018)在《不同性信息素配方、诱捕器类型与不同来源诱芯对印度谷螟诱捕效果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昆虫性信息素技术作为一种新型、绿色的防治方式,能有效提高储粮安全,降低防治成本。为进一步提高印度谷螟性信息素诱捕效果,本研究对顺9,反12-十四碳二烯醇醋酸酯(Z9,E12-14:OAc)和顺9,反12-十四碳二烯-1-醇(Z9,E12-14:OH)两种印度谷螟性信息素组分设计不同配方的诱芯进行诱捕效果测定,对比了不同类型的诱捕器与不同来源的诱芯对印度谷螟的诱捕效果。筛选出二元组分Z9,E12-14:OAc与Z9,E12-14:OH制成的诱芯最佳配比为7:3,剂量0. 5 mg。米面蛾诱捕器与自制诱芯为诱捕印度谷螟最高效的组合。本研究为应用性信息素监测与防治印度谷螟的技术提供了支持。(本文来源于《中国粮油学报》期刊2018年11期)

熊李波[5](2018)在《孜然、花椒、芥子混合精油对仓储党参扩展青霉和印度谷螟的防控效果及部分机理》一文中研究指出党参是我国传统的药食两用药材,但由于党参组成化学成分复杂,主要有糖苷类、生物碱、淄醇类以及挥发油成分,其多糖含量最多,易影响贮藏,导致党参发生霉变、虫蛀等,影响党参品质,降低其经济效益。传统的硫磺熏蒸法可以有效延长党参贮藏时间,但易导致党参体内有害化学物质残留,影响人体健康。本文从天然植物种子中提取孜然、花椒、芥子精油,通过熏蒸法对仓储党参防霉防虫效果研究,并运用混料设计、人工神经网络数学模型拟合最佳精油混料比,利用响应面方差分析表明,混合精油对印度谷螟、扩展青霉的防虫、防霉效果具有协同性。通过验证混合精油对党参体内实验和体外试验,对印度谷螟熏蒸、驱避、触杀试验,并测定其抑制试虫内在机理试验,对扩展青霉体外抑菌试验,并测定其抑菌机理试验,验证在最佳精油配比下中最优防虫防霉效果。取得了如下结论:(1)本研究通过水蒸馏法对孜然、花椒、芥子精油的提取率分别为2.29%、2.52%、1.12%(v/w),GC-MS分析叁种精油:孜然精油检测45种化合物,占总量的99.77%;花椒精油检测出41种化合物,占总量的86.07%;芥子精油检测出22种化合物,占总量的99.99%;总体分析精油主要成分为萜烯、醛、醇、酚、酯、异硫氰酸酯类化合物。(2)通过混料设计和人工神经网络数学模型对混合精油配比下印度谷螟熏蒸试验LC50,扩展青霉MIC值响应面分析验证发现,混合精油处理下对受试体具有协同的抑制效果,且发现叁种混合精油(孜然精油、花椒精油、芥子精油)比为54.39%,15.31%,30.30%时满足两种受试体最佳抑制反应期望,对印度谷螟、扩展青霉预测的最佳LC50、MIC值分比为7.2152 ml/L、0.1073 ml/L,其合意性分别为0.9999、0.9703,总体复合合意性达到0.9847,具有显着的期望值。(3)ANN验证并预测该模型的合意性分析发现:该模型在训练、验证、测试合意性分别为0.98314、0.99443、0.39995,整体复合合意性为0.97645,通过均方误差分析,该模型在测试运行13次后,其模型整体合意性误差低于0.05水平,证明该模型具有显着性,并验证混料设计数据分析结果具有可靠性。当叁种(孜然、花椒、芥子)精油最佳混料比为54.39%,15.31%,30.30%时,ANN预测印度谷螟LC50、扩展青霉MIC值分别为7.3240 ml/L、0.1041 ml/L,相比与混料设计预测的最佳LC50、MIC值,两则预测数据相差不大,再次验证混料设计数据的可靠性(4)混合精油对印度谷螟、扩展青霉的机理试验表明:精油对印度谷螟神经系统、抗氧化体系、相关酶等可以使机理代谢失衡;精油处理后的扩展青霉,可导致菌体细胞膜通透性增强,胞体结构破坏,内容物外渗,相关酶活性增强或失活,使细胞体新陈代谢系统失衡。(5)该研究表明混料设计法可有效优化不同精油联合使用时的组合比,以实现较低精油用量下较优的抑制受试体效果,为天然防腐剂减量使用提供方法指导。(本文来源于《甘肃农业大学》期刊2018-06-01)

马昀钊[6](2018)在《印度谷螟对主要谷物的危害特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印度谷螟分布范围广,可危害各种粮食及其加工产品,了解印度谷螟在不同环境条件下的危害能力有助于科学制定防治决策和适时采取防治措施。本文研究了印度谷螟成幼虫对小麦、玉米、稻谷及不同破碎状态的选择感染偏好性,小麦、玉米、稻谷感染印度谷螟幼虫后的不同时间的品质变化,以及低氧和正常氧气浓度环境中印度谷螟危害能力的比较。20、25、30℃环境温度条件下,水分含量为11.5、12.5、13.5%的小麦感染虫口密度为2、4、6头/kg的感染印度谷螟幼虫后不同时间内的千粒重、虫蚀粒、脂肪酸值变化情况,在8、11、14%氧气浓度条件下小麦感染印度谷螟后不同时间内的品质变化情况,主要结果如下:在封闭环境中放置不同的样品,释放印度谷螟成幼虫2d后,检测样品中虫卵和幼虫数量。结果显示小麦、玉米、稻谷中的幼虫数量分别为10.00、18.67、1.33头,破碎粒率增加时幼虫数量上升。小麦、玉米、稻谷中虫卵数量分别为21.00、39.33、5.33个,同一粮食品种破碎粒含量增加时,样品中的虫卵数量增加。25℃条件下,谷物感染2头/kg的印度谷螟幼虫,经42 d后小麦千粒重从44.39g降至43.69 g,28 d时出现显着差异;虫蚀粒从0.00%增加至1.33%,42 d时出现明显变化;脂肪酸值从19.533 mg KOH/100 g升至29.46 mg KOH/100 g,7 d内变化明显。玉米经42 d储存后千粒重从316.30 g降低至313.08 g,在21 d时出现明显降低;虫蚀粒从0.00%上升至1.00%,在42 d时出现显着性差异;脂肪酸值从30.87mg KOH/100g上升至42.87 mg KOH/100 g,在14 d时变化明显。稻谷经42 d储存后千粒重从31.58 g下降至31.36 g,21 d内变化不明显;虫蚀粒在42 d时变化显着,对比0 d时上升1%;脂肪酸值从15.69 mg KOH/100g上升至16.66 mg KOH/100g,35 d后出现显着性差异。温度、粮食水分、虫口密度、感染时间均能影响小麦品质的劣变速度。20℃条件下,基本无虫粮等级的小麦发生品质明显变化的时间为35 d,25℃时提前至28 d,30℃时为14 d,此虫口密度下小麦经42 d储藏后千粒重下降1.04 g,虫蚀粒上升1.67%,脂肪酸值上升11.13 mg KOH/100 g。当虫口密度达到一般虫粮时,20℃条件下21 d内小麦品质没有显着性变化,温度升高至25℃时7 d内小麦质量就能发生明显变化,降低水分虽然能抑制印度谷螟危害,但效果并不明显。30℃条件下,小麦感染6头/kg印度谷螟幼虫42 d后虫蚀粒率最高增加3.67%,千粒重下降1.57 g,脂肪酸值由19.71 mg KOH/100 g增加到41.29 mg KOH/100 g。氧气浓度能抑制印度谷螟的危害能力,氧气浓度越低,抑制效果约明显11-14%氧气浓度就能对印度谷螟危害起抑制作用,但仍能造成小麦虫蚀粒率、千粒重、脂肪酸值的显着性变化。当氧气浓度下降到8%时,印度谷螟危害能力收到明显抑制,经42d储存后小麦千粒重变化不明显,虫蚀粒增加至1.25%,脂肪酸值从19.88mg KOH/100 g增加至26.16 mg KOH/100 g。结果表明:粮食品种、环境温度、粮食水分、虫口密度、氧气浓度、感染时间能够影响印度谷螟对粮食的危害能力,其中水分降低能抑制印度谷螟的危害能力,但效果不明显。环境温度,虫口密度、氧气浓度与印度谷螟的危害能力呈正相关且影响显着。玉米和小麦更容易受到感染造成粮食品质变化。降低环境温度与氧气浓度能明显抑制印度谷螟的危害能力,延缓粮食品质变化。(本文来源于《河南工业大学》期刊2018-05-01)

高嫚妮,吴亮亮,李拥虎[7](2018)在《昆虫信息素在印度谷螟监测和防治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综述了昆虫信息素产品在防治储粮害虫印度谷螟中的应用现状和前景,主要包括仓储昆虫信息素防治的研究进展,印度谷螟信息素在种群监测及诱捕防治中的应用,并展望了昆虫信息素在储害虫综合管理中的应用前景,以期为我国储粮场所中以性信息素为技术基础来监测和控制印度谷螟的防治策略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粮油仓储科技通讯》期刊2018年02期)

马昀钊,王殿轩,高源,李慧[8](2018)在《低氧环境中印度谷螟危害能力的比较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掌握储粮主要害虫印度谷螟低氧环境条件下的危害特性,对其进行科学防治,将水分含量12.5%的小麦以4头/kg的密度感染印度谷螟1龄幼虫,于密闭条件下调节环境氧气浓度至8%、11%、14%和21%,之后在不同时间取样检测小麦千粒重、虫蚀粒率和脂肪酸值。在氧气浓度11%以上环境中,第1龄印度谷螟幼虫感染7 d后小麦虫蚀粒率显着增加,小麦千粒重显着降低,至21 d后小麦的脂肪酸值显着增加。在氧气浓度8%条件下,至第14天时小麦的虫蚀粒率变化不显着,至21 d后其虫蚀粒率增加显着,经过42 d感染后小麦的千粒重变化不显着,经过35d感染后小麦脂肪酸值变化显着。结果表明,在11%以上低氧气环境中,印度谷螟幼虫在感染一周后即可对小麦造成明显危害。在氧气浓度8%环境中,印度谷螟幼虫的危害能力受到明显抑制,经过感染3周后小麦虫蚀粒率明显增加,经过1个月后小麦脂肪酸值明显增加,印度谷螟感染对小麦的千粒重降低影响不明显。(本文来源于《河南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8年02期)

崔宽波,杨莉玲,孙俪娜,刘佳,祝兆帅[9](2018)在《核桃贮藏前射频处理对其品质及印度谷螟杀灭效果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新疆核桃产量不断增加,核桃采后贮藏损失严重,印度谷螟是核桃采后贮藏重要的仓储害虫,为有效控制其危害,确保核桃品质。通过研究射频杀虫设备不同的带速、电极板间距与印度谷螟存活率的关系、射频处理对核桃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当射频杀虫设备的带速0.2 m/min,电极板高度12.5 cm时,贮藏害虫印度谷螟被完全杀灭,射频处理前后核桃主要的品质指标均无显着变化。(本文来源于《农产品加工》期刊2018年02期)

王殿轩,冀乐,白春启,白旭光,李慧[10](2017)在《我国11省79地市(州)储粮场所中印度谷螟和麦蛾的发生分布调查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麦蛾和印度谷螟都属于世界性的重要储粮害虫,可危害小麦、稻谷、玉米等多种粮食,对储粮数量和品质造成严重危害。了解其在不同储粮场所中的发生分布情况对昆虫生态和科学防治都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调查了中国分别属于4个主要储粮生态区的11个省79地市(州)的不同粮食企业中麦蛾和印度谷螟的发生分布情况,调查包括粮库、大米加工厂、饲料加工厂、面粉加工厂、农户、粮食市场等557个单位和农户的储粮场所。主要结果为:印度谷螟在属于第四储粮生态区的河南省、辽宁省和山西省的发现频率分别为36.8%、39.5%和42.3%,明显高于属于第七储粮生态区的广东省的7.8%,在属于第五储粮生态区的福建省、浙江省、湖南省和湖北省调查地市的发现频率分别为21.2%、25.0%、13.6%和18.9%。印度谷螟在饲料厂和粮食市场的发现频率最高,分别为35.7%和35.1%,在大米厂、农户和粮库中的发现频率较低,分别为12.8%、13.0%和23.9%。麦蛾的发现频率较高的省区分别是属于第五储粮生态区的浙江省(75.0%)、湖北省(41.5%)和属于第六储粮生态区的云南省(44.7%),其次为属于第四储粮生态区的山西省和第五储粮生态区的福建省(26.9%、24.2%),较低的为属于第四储粮生态区的山东省和辽宁省(2.4%、7.9%)。麦蛾的发现频率最高为大米厂的26.9%,其次为粮库24.5%,在饲料厂、农户、面粉厂和粮食市场的发现频率较低,分别为16.7%、18.5%、16.8%和21.1%。(本文来源于《河南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7年06期)

印度谷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印度谷螟Plodiainterpunctella(Hübner),是一种危害性较严重的仓储害虫,在我国广泛分布。在其感染寄主的过程中,气味结合蛋白(OBPs)对印度谷螟的行为反应有重要作用。通过转录组数据筛选、鉴定获得印度谷螟OBP基因序列,并命名为PintGOBP2,用DNAMAN对其进行序列分析,BLAST进行同源性比较,并使用MEGA6.0构建系统发育进化树。结果表明:印度谷螟普通气味结合蛋白PintGOBP2的编码基因开放阅读框全长426 bp,编码141个氨基酸,预测分子量为15.48 kDa,等电点为4.39;N末端具有16个氨基酸残基组成的信号肽序列,并含有由6个半胱氨酸组成的保守片段,属于ClassicalOBPs亚家族基因。同源比对结果表明,PintGOBP2基因编码蛋白与其他鳞翅目昆虫GOBP蛋白具有较高的同源性。进化树分析结果表明,PintGOBP2基因与翅目昆虫GOBP超家族内相关基因的同源很高。研究结果为进一步分析印度谷螟PintGOBP2蛋白在其嗅觉信号传导过程中的生理功能提供了基础材料。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印度谷螟论文参考文献

[1].姜碧若,王殿轩,何明聪,陈亮,荆建国.印度谷螟对花生仁虫蚀粒率、酸值和含油量的影响[J].河南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

[2].李慧,王殿轩.印度谷螟PintGOBP2基因的全长序列克隆及其生物信息学分析[J].粮油食品科技.2019

[3].李慧,涂斌,于英威,彭峻,王殿轩.印度谷螟转录组测序及功能注释分析[J].河南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

[4].俞卓尔,邓建宇,汪中明,傅伟杰,周国鑫.不同性信息素配方、诱捕器类型与不同来源诱芯对印度谷螟诱捕效果的影响[J].中国粮油学报.2018

[5].熊李波.孜然、花椒、芥子混合精油对仓储党参扩展青霉和印度谷螟的防控效果及部分机理[D].甘肃农业大学.2018

[6].马昀钊.印度谷螟对主要谷物的危害特性研究[D].河南工业大学.2018

[7].高嫚妮,吴亮亮,李拥虎.昆虫信息素在印度谷螟监测和防治中的应用[J].粮油仓储科技通讯.2018

[8].马昀钊,王殿轩,高源,李慧.低氧环境中印度谷螟危害能力的比较研究[J].河南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8

[9].崔宽波,杨莉玲,孙俪娜,刘佳,祝兆帅.核桃贮藏前射频处理对其品质及印度谷螟杀灭效果的影响[J].农产品加工.2018

[10].王殿轩,冀乐,白春启,白旭光,李慧.我国11省79地市(州)储粮场所中印度谷螟和麦蛾的发生分布调查研究[J].河南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7

论文知识图

印度谷螟雄蛾在风洞中对雌蛾腺体...印度谷螟雌蛾腺体浸提物GC图谱(A...咀嚼式口器昆虫啮食塑料的自然现象(a...印度谷螟雄蛾在风洞中对雌蛾腺体...粘虫CSPs氨基酸序列比对Fig.4-3Align...印度谷螟雄蛾在风洞中对雌蛾腺体...

标签:;  ;  ;  ;  ;  ;  ;  

印度谷螟论文_姜碧若,王殿轩,何明聪,陈亮,荆建国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