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仓某光伏企业职业危害控制效果评价

太仓某光伏企业职业危害控制效果评价

(太仓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江苏太仓215400)

【摘要】目的:明确该建设项目产生的职业病危害因素,分析其危害程度和对劳动者健康的影响,评价职业病危害防护措施及其效果。方法:采用现场调查法、检验检测法、检查表法和定量分级法等相结合进行定性和定量评价。结果:该项目存在多种职业病危害因素,经检测氢氧化钠、氯化氢及盐酸、硫酸、二氧化氮、氟化氢、氨、三氯氧磷、过氧化氢、铅烟、二氧化碳和高频电场合格率为100%。结论:该建设项目所采取的职业病危害控制技术措施、管理措施总体有效,可行。

【关键词】光伏电池;职业病危害;控制效果

【中图分类号】R994.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8231(2016)34-0275-03

近年来,太阳能开发利用规模快速扩大,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加快,已成为全球能源转型的重要领域,太仓某光伏有限公司新建了250MW/年太阳能电池项目。为预防、控制、消除职业病危害因素,对其开展了职业病危害控制效果评价。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

太仓某光伏公司年产250MW太阳能电池建设项目,主要生产工序有:硅片经去除损伤层/制绒、碱洗/酸洗、扩散、蚀刻、酸洗及甩干、等离子体增强化学气相沉积、丝网印刷、烧结、检测等工序后,即为成品电池片。

1.2评价依据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GBZ1-2010、《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分类管理办法》、《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控制效果评价技术导则》等法律、法规、标准、进行评价。

1.3评价内容

对该建设项目产生的主要职业病危害因素及其分布、产生环节及其对工人健康的影响进行识别、分析和评价。对该项目厂址选择、总体布局的合理性、建筑卫生学、职业病危害防护设施配置及效果、个人防护用品配置及使用情况、辅助卫生用室设置、健康检查及职业病发病情况、应急救援措施及设施、警示标识设置、职业卫生管理措施等落实情况进行调查分析与评价。

1.4评价方法

本次评价在查阅建设项目原有资料的基础上,采用现场调查法、检验检测法、检查表法和定量分级法等相结合,对该建设项目中产生和存在的职业病危害因素进行定性和定量评价。

2.结果

2.1职业卫生现场调查

该250MW/年光伏项目于2010年8月建成并投入试生产。该项目共1271人,其中管理人员99人,一线生产人员1172人。公司设置专职职业卫生管理机构,并配备3名专职人员。采取的防毒设施均运行正常,按标准配备个人防护用品。作业场所在醒目位置设有警示标识。

2.2生产工艺

2.2.1工艺流程硅片经:去除损伤层/制绒、碱洗/酸洗、扩散、蚀刻、酸洗及甩干、等离子体增强化学气相沉积、丝网印刷、烧结、检测等工序后,即为成品电池片。

工艺流程说明:

①去除损伤层/制绒

制绒前先经清洗除去硅片表面损伤层。制绒包括单晶制绒和多晶制绒,单晶制绒是在人工配置的氢氧化钠-乙醇-水溶液中制绒,为手工制绒;多晶制绒是在低温(10℃,设备自带制冷)下的硝酸、氢氟酸混合溶液中制绒,多晶制绒为自动化制绒过程。

②碱洗/酸洗

单晶制绒后的硅片依次经氢氧化钠溶液清洗和1:1的盐酸氢氟酸溶液清洗,经混酸腐蚀制绒后的多晶硅片先后通过氢氧化钠溶液和盐酸溶液的清洗,获得洁净度更高的表面。

③漂洗及甩干

为有效去除酸洗过程中附着于硅片上的酸性物。

④扩散

将硅片放入高温(860℃,电阻丝直接加热)扩散管并通以氮气、氧气和三氯氧磷气体环境,高温下分解后,磷源(三氯氧磷)沉积在P型衬底上,并向内部扩散。

⑤等离子刻蚀

在扩散时硅片的正面、背面和周边都形成P-N,为了减少漏电流、提高效率,要把硅片周边的P-N结刻蚀掉。

⑥酸洗及甩干

在扩散时,硅片的正面形成一层很薄的磷硅玻璃层,为使电池表面颜色均匀一致,之后通过离心机高速旋转去除硅片表面残留水份。

⑦等离子体增强化学气相沉积(PECVD,简称镀膜)

使用由硅烷、氩气和氨气激发的等离子气体在硅片表面积淀几十个纳米厚的氮化硅薄膜。

⑧丝网印刷

通过三次印刷金属浆料,包括银浆背面印刷、铝浆背面印刷、银浆正面印刷,中间经过两次烘干和一次翻片。

⑨烧结

本项目采用只需一次烧结的共烧工艺,同时形成上下电极的欧姆接触。

⑩检测

检测为目检,检测合格产品入库,不合格进行再加工。

2.2.2原辅材料

2.3职业病危害因素分析与识别见表2

2.4检查结果

建设项目作业场所空气中主要职业病危害因素氢氧化钠、氯化氢及盐酸、氟化氢、硫酸、氮氧化物、氨、三氯氧磷、过氧化氢、铅烟、二氧化碳的浓度进行了检测。

见表3

2.5职业病危害防护设施

2.5.1防毒设施该项目生产工艺较为先进,自动化生产工艺,只需工人监控和辅助操作。设备多为自动化密闭设备。使用了有毒有害、强腐蚀性物料的机台均有抽风管,风管连接到厂房屋顶的有毒物质及酸雾洗涤塔等废气处理装置。

三氯氧磷扩散炉设置在专门的扩散间内,扩散炉内扩散管密闭,扩散间除更换磷源和点检外其余时间无人操作,扩散炉生产过程密闭,同时扩散间内保持负压,减少三氯氧磷向扩散间外逸散。

印刷工序烘干机带有废气收集装置,将烘干过程中产生的铅烟收集处理后室外25米高排气筒排放。

单晶制绒敞开操作,在制绒槽的侧面和上方均设有排风装置。

2.5.2防噪声设施该项目选用了先进、低噪设备。不存在噪声强度超标的岗位。

2.6个人防护用品

该公司根据国家有关规定,并结合建设项目存在的职业病危害因素,为接触职业病危害因素的工人配备了相应的个人防护用品,包括防静电无尘衣、PVC手套、活性炭口罩、防酸碱手套、护目镜、防酸碱围裙等,各岗位具体防护用品的配置种类、更换周期均符合相关要求。

2.7应急救援

该项目在酸碱泵房设有应急洗眼喷淋装置1套,在单晶制绒车间预清洗区和制绒区各设有应急洗眼喷淋装置1套,在多晶制绒制绒线和炉前清洗区各设有应急洗眼喷淋装置1套,在废水站设应急洗眼喷淋装置1套;在酸碱泵房设有漏液检测报警器系统和事故排风系统,排风系统不间断通风,同时,在化学药品的放置区四周设有泄险沟。该项目设置有氧气、氨气和硅烷报警器,探头设置在相应的生产机台内和机台旁边。

3.讨论

该项目存在氢氧化钠、氯化氢及盐酸、硫酸、二氧化氮、氟化氢、氨、三氯氧磷、过氧化氢等职业病危害因素。其中氟化氢、二氧化氮、氨、铅烟为高毒物质,三氯氧磷为剧毒物质,项目氢氟酸、硝酸、氨、三氯氧磷年使用量较大,因此根据《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分类管理办法》的规定判断,该项目为职业病危害严重的建设项目。

该建设项目所采取的职业病危害控制技术措施、管理措施总体有效,建设项目在生产期间的职业病危害控制效果基本满足职业病防护相关要求。

生产过程中职业危害关键控制点:制绒工段人工添加化学品的防护;清洗、蚀刻工序人工接触氢氟酸的防护;扩散工序人工添加盐酸的防护;扩散工序存在三氯氧磷及副处氯气的防护。

该项目扩散间扩散炉外工人操作岗位存在三氯氧磷浓度超标问题。经分析超标的原因为炉门开启出舟时间较长,内部废弃物溢出,同时炉门口热排风量不够。建议:增加进出舟的速度,减少炉门打开的时间;增加炉门口热排风量并增加车间总体新风量。

【参考文献】

[1]GBZ/T197-2007.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控制效果评价技术导则[S].

[2]GBZ1-2002.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S].

[3]GBZ2.1-2007.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第1部分:化学有害因素[S].

[4]GBZ2.2-2007.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第2部分:物理因素[S].

[5]金泰廙.职业卫生与职业医学[M].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229.

标签:;  ;  ;  

太仓某光伏企业职业危害控制效果评价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