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动燃油泵论文-丁润泽

电动燃油泵论文-丁润泽

导读:本文包含了电动燃油泵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航空电动燃油泵,滑模控制,鲁棒控制,容错控制

电动燃油泵论文文献综述

丁润泽[1](2018)在《航空电动燃油泵滑模容错控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电动燃油泵系统作为多电发动机的核心部件,日益受到关注。多电发动机是一类采用电能作为全机次级能源的发动机框架,具有轻量结构,可靠稳定,节能减排等一系列优势,已成为目前航空发动机的主流发展趋势。其中,稳定可靠的电动燃油泵性能对确保飞行安全,提高飞行系统经济性,降低排放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针对航空电动燃油泵系统,开展了鲁棒容错控制研究,确保航空电动燃油泵在具有不确定性及执行机构故障的情况下能够可靠稳定运行。首先,建立了电动燃油泵的数学模型。针对一类由外啮合齿轮泵及无刷直流电机直连的电动泵系统,完成了整个系统的数学描述。并对齿轮泵中端面泄漏及径向泄漏进行分析和建模,研究了一类含有不匹配不确定性的系统鲁棒控制问题。其次,研究了电动燃油泵滑模控制问题。设计了基于混合幂次指数趋近律的滑模控制器,实现了对匹配不确定的鲁棒控制。随后,基于带抑制矩阵的积分滑模面设计了鲁棒控制器,该控制器能够对匹配和不匹配的不确定性均具有鲁棒性,且系统从任意初始状态均处于滑模面上,消除了趋近阶段,进一步增强了系统的鲁棒性。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种组合滑模控制方法,该方法减小了积分滑模控制的保守性,在保留滑模控制的鲁棒性、易于实现等优点的基础上,增强了系统对不匹配不确定性的鲁棒性,保证了系统的可靠性。随后,设计了电动燃油泵容错控制系统。针对系统存在的执行机构故障,设计了Walcott-Zak观测器,实现了对故障的在线估计和控制律的重构。进一步地,提出了一种基于混合非奇异快速终端滑模观测器的容错控制方法,该方法能够无抖振的在线估计执行机构故障,无需滤波处理,避免了观测结果的相位滞后。这一特点使得该容错控制系统在处理执行机构故障,尤其是时变型故障时,能够取得更好的容错控制效果。最后,对电动泵系统的硬件实现展开研究。基于Raspberry Pi及STM32,搭建了航空电动燃油泵实验平台。实现了电动燃油泵的开环控制,数据采集,人机交互等功能。该工作为理论成果的硬件验证提供了基础。(本文来源于《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期刊2018-12-01)

魏仁凤,王彬,叶志锋[2](2018)在《基于燃油分配和双螺旋油冷槽的电动燃油泵数值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一体化电动燃油泵的热源分布和传热作用机制,设计其双螺旋冷却壳体,并采用数值模拟研究双螺旋对电机散热效果的影响和电动燃油泵的最佳燃油分配比。对电动燃油泵电机—冷却壳体进行流固耦合数值模拟,获得流道内的温度场分布;计算不同工况燃油分配比的电动燃油泵,得到冷却壳体的温度和进出口压差的随燃油分配比变化情况。结果表明,双螺旋冷却壳体使电机温度场的温度分布更均匀;流通的燃油使电机定子温度降低,但同时也增加了燃油的消耗。(本文来源于《航空科学技术》期刊2018年11期)

魏仁凤,王彬,叶志锋[3](2018)在《电动燃油泵轴向油冷壳体隔板的数值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电动泵油冷散热效果与可靠性问题,对电动燃油泵轴向油冷壳体结构从温升、冷却油温度分布均匀度和流道压力降等方面进行了分析,基于流固耦合数值模拟研究了油冷壳体隔板数量和布置方式的设计方法,提出了一种变距隔板冷却结构,并将其与等距壳体进行了对比,研究了8-32范围内隔板数对流速、雷诺数、流道压降及温度场分布的影响规律,并研究了电动燃油泵电机功率对内壁面温度和冷却燃油压降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对额定功率8 k W、热损耗10%的电动泵,隔板数为18时冷却效果达到饱和,继续增加隔板数难以显着提升冷却效果,且燃油流经冷却壳体的压降显着增加,但温度分布更加均匀。(本文来源于《机电工程》期刊2018年10期)

刘森,杨浩[4](2018)在《汽车电动燃油泵的故障检测及排除方法的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电动燃油泵是现代轿车中燃油供给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对汽车电动燃油泵的结构、工作原理及常见故障特征等进行了简单介绍,并对电动燃油泵各部分的故障检测方法展开了分析,之后结合几个汽车电动燃油泵故障的实际案例,对其故障排除方法以及维修使用注意事项进行了探讨。(本文来源于《汽车与驾驶维修(维修版)》期刊2018年09期)

王小燕,张振东,刘建国,陈忠[5](2018)在《汽车电动燃油泵流道结构优化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初始设计的燃油泵叶轮处进油口和出油口间压差过大引起脉动和噪声,从而降低工作效率的问题,提出了在泵的叶轮和进油端分别配置若干平衡孔和油气分离孔的方法。利用正交试验法,选取了平衡孔直径、平衡孔径向位置半径、油气分离孔直径、油气分离孔径向位置半径为4个因素,建立了L9(34)正交表,得到了9种燃油泵结构方案;基于ANSYS叁维仿真平台,对9种方案中的燃油泵进行了仿真分析;最终,选取了进出口压力差较小且输出流量降低较少的作为最优方案,并试制出了样品,将其样品与初始设计的燃油泵进行了台架试验。结果表明:与初始设计相比,最优方案样品进出油口的压差显着降低,但输出流量降低较小,说明平衡孔在降低叶轮进出口压差中起了较大的作用,且仿真与实验结果基本一致。(本文来源于《机电工程》期刊2018年04期)

李鑫[6](2018)在《航空电动燃油泵系统建模与控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航空领域,多电航空发动机已经成为先进航空推进技术的重要发展方向之一。作为供油系统的主要部件,航空电动燃油泵对动力控制系统的性能影响重大。本文完成了航空电动燃油泵及其控制系统的建模,结合航空动力装置控制系统的需求对电动燃油泵的控制技术开展了研究。首先分析了航空电动燃油泵的工作原理和性能需求,研究了永磁容错电机的数学模型与调速原理,分析了齿轮泵的工作原理、供油流量特性以及主要性能参数。其次,本文以电机电流环为内环,燃油泵流量环为外环设计了电动燃油泵的双闭环矢量控制系统,设计了PI控制器并整定了控制参数,研究了齿轮泵的瞬时流量脉动模型和实时动态扭矩计算方法,基于MATLAB/Simulink平台进行了电动燃油泵完整系统的建模与仿真,分析了系统供油特性。然后,结合先进控制理论,基于幂次变指数趋近律和动态切换面设计了新型滑模变结构控制器,基于BP神经网络设计了可在线整定控制参数的PI控制器,结合深度信念网络和滑模理论设计了可以在线调参的滑模控制器,并通过仿真研究了上述叁种新型控制器的稳态特性、动态特性和鲁棒性。最后,介绍了所设计的电动燃油泵一体化结构,在实验室现有的实验平台上开展了PI和滑模两种控制器的电机调速试验,验证了矢量控制系统的可行性和两种控制算法的特性。(本文来源于《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期刊2018-03-01)

刘桐[7](2016)在《电动燃油泵结构设计与控制系统研制》一文中研究指出电力电子技术的高速发展引发了现代动力系统的革命,在航空领域,多电航空发动机成为先进航空推进技术的重要发展方向。作为多电发动机的核心部件之一,电动燃油泵影响了供油系统的性能继而直接影响发动机的工作性能,开展电动燃油泵的相关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选择外啮合齿轮泵和永磁同步电机组成电动燃油泵,完成齿轮泵的参数设计计算,在UG中进行齿轮泵结构设计、电机油冷外壳设计以及电动燃油泵一体化结构设计。此外,本文详细分析了永磁同步电机矢量控制原理,并建立了电机及控制器数学模型,采用电压空间矢量(SVPWM)调制技术,基于4)(9=0的控制策略,设计了转速、电流双闭环永磁同步电机伺服控制系统,并在MATLAB/Simulink仿真环境下研究了转速PI控制以及滑模控制的特性,验证了控制系统的可行性以及滑模控制更好的鲁棒性。最后,本文基于以TMS320F2812为核心的电机驱动控制器,在CCS4.2开发环境中完成了控制程序的编写,开展了永磁同步电机伺服控制系统在不同条件下的调速试验,结果表明,该系统具有良好的稳态和动态性能。(本文来源于《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期刊2016-12-01)

王一波,耿俊豹,牛建钊,刘凌刚[8](2016)在《基于模糊理论的船舶电动燃油泵技术状态评估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简练的技术评估指标和评估方法是准确评估船舶电动燃油泵技术状态的关键。根据船舶电动燃油泵实际使用和维修情况,确定了燃油流量和噪声作为技术状态评估指标,并选取模糊理论作为技术状态评估方法,构建了基于模糊理论的船舶电动燃油泵技术状态评估方法。案例应用表明,该方法在实际运用中可行且易用。(本文来源于《装备制造技术》期刊2016年09期)

陈忠,张振东,吴帅[9](2016)在《电动燃油泵流道数值仿真及结构改进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电动燃油泵流道内液体流动规律复杂,工作效率需要改善的问题,运用Fluent软件对燃油泵内部流场进行仿真分析。基于雷诺时均N-S方程和标准K-∑湍流模型以及标准壁面函数法,采用叁维非结构四面体网格划分方法,对包括不同叶片数、不同叶片夹角和不同叶轮厚度的燃油泵结构模型进行了数值模拟,得到了燃油泵内部流场压力云图和流线图。以燃油泵叶轮结构参数为变量,出口流量为目标函数,通过对仿真结果进行了数值拟合,得到了叶轮叶片数,叶片夹角,叶轮厚度和出口流量的一般规律。并通过燃油泵台架实验,对优选的燃油泵性能进行了验证。研究结果表明,实验数据与仿真结果基本吻合,且改进后的燃油泵流量提高了2.5%左右,其工作性能得到改善。(本文来源于《机电工程》期刊2016年08期)

李庆磊[10](2016)在《柴油发动机多功能电动燃油泵优化设计》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汽车正广泛进入千家万户,对汽车的需求量也在每年递增。20世纪后,中国汽车产量迅速上升,截至2014年底,全国机动车保有量达2.64亿辆,其中汽车1.54亿辆。2014年,小型载客汽车达1.17亿辆。2015年我国汽车产销分别完成2450.33万量和2459.76万辆,创历史新高,相比去年分别增长3.3%和4.7%,总体呈现平稳增长态势,产销增速比去年分别下降4.0%和2.2%。其中商用车一直是被视为国民经济发展在汽车领域的晴雨表,2015年商用车产销分别完成342.39万辆和345.13万辆,相比去年分别下降10%和9%。在汽车结构中有很多种不同类型的电动泵,按其用途可分为:电动润滑泵,电动燃油泵,电动充气泵,电动抽液泵。其中电动燃油泵是汽车用电脑控制的燃油控制系统中重要部件,而且是易损件,因此需求量很大。电动燃油泵主要由泵体、直流电动机和外壳叁个部分组成。其工作原理为:直流电动机通电后带动泵体旋转将燃油从进油口吸入,流经电动燃油泵的内部,再从出油口压出,给燃油系统供油。由于国内柴油油品相对较差、硫和水分含量较高,致使电动燃油泵结构中的直流电动机成为在整个电动燃油泵结构中最易出现故障的部件。因此本文将直流电动机作为研究对象,深入研究无刷直流电机、优化设计电动燃油泵,使其更加适应现阶段国内柴油油品状态和柴油机燃油系统需求。本论文作者通过阅读大量的文献资料,对永磁电动机及其相关技术的发展、现状和趋势有了一个比较全面的理解,同时在实际工作中通过采用无刷直流电机结构替代有刷直流电机结构,实施产品开发和质量改进过程中也积累了很多经验。在此工作基础之上,作者详细分析了无刷直流电机的数学模型,建立了仿真和试验平台,基于FT3106集成控制芯片,搭建周边电路,优化无刷直流电机控制系统参数,并进行了软件、硬件控制系统设计,获得了有价值的研究成果。通过学习理论基础知识,掌握了无刷直流电机的选型和应用设计,最终带领团队实现技术产品化。充分利用公司实验室和整车试验资源,对无刷直流电机结构的电动泵总成进行了性能、机械可靠性以及电磁兼容可靠性地深入研究和验证,并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和教训。另外通过产品的故障分析,解决了实际应用过程中面临的问题。最终在项目组的努力奋斗下,成功地开发出一款国内柴油发动机低压燃油系统多功能电动燃油泵产品并且应用到广泛的市场配套中。同时通过项目地开展推进积累了汽车电子电器产品的设计开发经验,尤其是机电一体化产品,还总结归纳了一套合理的开发流程和规范用于指导他人进行类似产品的设计和开发。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包括:(1)有刷直流电机和无刷直流电机的基本结构区别(2)无刷直流电机的基本原理、特定参数下的数学模型及其基本特征(3)电动燃油泵控制系统的软件和硬件设计(4)无刷直流电机的位置和电流检测技术及其控制系统研究分析(5)电动燃油泵总成可靠性以及对柴油机启动性能的影响(6)电动燃油泵产品性能和可靠性的试验室验证本论文开展了继永磁式有刷直流电机在柴油发动机行业应用环境下,又对无刷直流电机在柴油发动机行业的应用进行了研究工作。通过理论分析、计算机仿真、软硬件平台设计以及产品试验和推广得出了一些有意义的经验和结论,为课题的进一步深入开展奠定了基础。(本文来源于《吉林大学》期刊2016-05-28)

电动燃油泵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针对一体化电动燃油泵的热源分布和传热作用机制,设计其双螺旋冷却壳体,并采用数值模拟研究双螺旋对电机散热效果的影响和电动燃油泵的最佳燃油分配比。对电动燃油泵电机—冷却壳体进行流固耦合数值模拟,获得流道内的温度场分布;计算不同工况燃油分配比的电动燃油泵,得到冷却壳体的温度和进出口压差的随燃油分配比变化情况。结果表明,双螺旋冷却壳体使电机温度场的温度分布更均匀;流通的燃油使电机定子温度降低,但同时也增加了燃油的消耗。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电动燃油泵论文参考文献

[1].丁润泽.航空电动燃油泵滑模容错控制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8

[2].魏仁凤,王彬,叶志锋.基于燃油分配和双螺旋油冷槽的电动燃油泵数值研究[J].航空科学技术.2018

[3].魏仁凤,王彬,叶志锋.电动燃油泵轴向油冷壳体隔板的数值研究[J].机电工程.2018

[4].刘森,杨浩.汽车电动燃油泵的故障检测及排除方法的分析[J].汽车与驾驶维修(维修版).2018

[5].王小燕,张振东,刘建国,陈忠.汽车电动燃油泵流道结构优化研究[J].机电工程.2018

[6].李鑫.航空电动燃油泵系统建模与控制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8

[7].刘桐.电动燃油泵结构设计与控制系统研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6

[8].王一波,耿俊豹,牛建钊,刘凌刚.基于模糊理论的船舶电动燃油泵技术状态评估研究[J].装备制造技术.2016

[9].陈忠,张振东,吴帅.电动燃油泵流道数值仿真及结构改进研究[J].机电工程.2016

[10].李庆磊.柴油发动机多功能电动燃油泵优化设计[D].吉林大学.2016

标签:;  ;  ;  ;  

电动燃油泵论文-丁润泽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