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德江地区晚二叠-早三叠世沉积环境特征及其演化分析

贵州德江地区晚二叠-早三叠世沉积环境特征及其演化分析

论文摘要

以贵州德江地区晚二叠世-早三叠世地层为主要的研究对象,在详细的野外调研工作为基础上,以构造地质学理论、沉积学理论、层序地层学理论、古生物学理论等为指导,深入探讨研究贵州德江地区晚二叠-早三叠世沉积环境及演化分析。1)研究区二叠系-三叠系地层发育良好,层序完整,生物化石丰富,其中区内二叠系主要为中统及上统地层,底部主要为灰黑色碳质页岩、碳质泥岩、石英砂岩及燧石层组成,局部地段可见煤线地层,中上部岩性几乎全为碳酸盐岩,沉积物的颗粒大小由细-粗-细的变化;到了三叠系地层,岩性依旧以碳酸盐岩为主,但岩石单层厚度由薄-厚变化沉积,且沉积物的颗粒大小表现为由粗-细-粗的特征。2)通过对研究区的中坝剖面及后边剖面的测试分析数据,表明贵州德江地区在二叠纪时,气候相对比较温暖和潮湿。由于当时空气中的氧气难以进入海水中,因此海水中的氧含量比较低。当时海洋中的一些微生物通过光合作用获得较快成长,并开始在海洋中快速繁殖。进入到二叠纪晚期时,贵州德江地区海平面开始下降,空气中的氧气开始大量进入海水中,由此使得当地海水中的氧含量迅速上升。在早-中三叠世期间,当地由于大陆板块的拼接,使得当地海洋面积开始缩小。此时整个大陆的气候发生较大变化,整体上变得更加干燥和炎热。此时海水中的氧气随着海水蒸发而进入大气中,海洋生物死亡,并出现大范围的灭绝,可能是造成海洋中13C低的主要原因。通过研究区在二叠系-三叠系界线附近的碳同位素大幅波动的特征,与我国华南等地能形成良好对比,反映黔东北所在的上扬子地台东南缘经历了同样复杂的生物灭绝和复苏过程。3)通过对二叠-三叠系地层的岩石地层、年代地层及生物地层的研究,并通过对研究区野外的调查研究,对上扬子台地结构类型和沉积盆地演化规律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结果表明研究区在二叠-三叠世时处于扬子地台盖层发展阶段,并证明了研究区在二叠纪为碳酸盐台地相,三叠纪为潮坪-台地相纪为潮坪-台地相,即早二叠-晚二叠纪海水逐渐变深,至合山组海水达到最深,发育有硅质岩;三叠纪海水波动,在夜郎组中段的黄村坝段海水为最深。同时根据研究区二叠系-三叠系生物化石的种类和数量变化特征,也印证了当时不同的沉积环境。即研究区内二叠系地层中可见大量的腕足类、双壳类、珊瑚和筳等化石,尤其合山期化石种类丰富,数量较多;到了三叠系时期,由于经历了二叠纪末期的生物大灭绝事件,导致在三叠纪早期生物化石保存较少,局部可见一些双壳和菊石化石。由于不同种类的生物化石适合的生活环境不一样,因此,生物化石也印证了当时不同的沉积环境。4)通过研究区内与二叠-三叠系沉积环境相关的矿产进行综合分析与研究。结果显示贵州德江地区在二叠-三叠系内形成的矿产资源主要为煤矿,且包含梁山期和合山期两个成煤期。

论文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   1.2 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     1.2.1 P-T界线事件研究现状
  •     1.2.2 区域研究现状
  •     1.2.3 存在的问题
  •   1.3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   1.4 工作进展及完成工作量
  • 第2章 区域地质概况
  •   2.1 自然地理概况
  •   2.2 区域地层特征
  •   2.3 区域构造特征
  •   2.4 区域矿产概况
  • 第3章 二叠-三叠系地层特征
  •   3.1 典型剖面特征
  •     3.1.1 后边剖面
  •     3.1.2 中坝剖面
  •   3.2 地层特征
  •     3.2.1 合山组地层特征
  •     3.2.2 夜郎组地层特征
  • 第4章 P-T界线地层岩石学及地球化学特征
  •   4.1 岩石学特征
  •   4.2 地球化学特征
  •     4.2.1 碳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
  •     4.2.2 氧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
  • 第5章 沉积环境及演化分析
  •   5.1 沉积环境分析
  •     5.1.1 中国南方晚二叠纪岩相古地理
  •     5.1.2 中国南方早三叠纪岩相古地理
  •   5.2 沉积环境控制因素
  •     5.2.1 古气候对沉积环境的控制
  •     5.2.2 古构造对沉积环境的控制
  •     5.2.3 海平面对沉积环境的控制
  •   5.3 沉积演化分析
  •     5.3.1 海西-印支阶段早期
  •     5.3.2 海西-印支阶段晚期
  •   5.4 海平面变化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 文章来源

    类型: 硕士论文

    作者: 李辉

    导师: 何政伟,万平益

    关键词: 二叠系三叠系,碳同位素,古生物,古地理,贵州德江

    来源: 成都理工大学

    年度: 2019

    分类: 基础科学,工程科技Ⅰ辑

    专业: 生物学,地质学,地质学,地质学,矿业工程

    单位: 成都理工大学

    基金: 贵州1:5万德江县幅(H49E023001),英武溪幅(H49E024001)2幅区域地质调查项目,属于中国地质调查局下属成都地质调查中心西南项目办所属的“武陵山成矿带酉阳-天柱地区地质矿产调查”子项目

    分类号: P534.51;P618.11;Q911

    DOI: 10.26986/d.cnki.gcdlc.2019.000845

    总页数: 85

    文件大小: 10523K

    下载量: 71

    相关论文文献

    • [1].青海同仁地区早三叠世晚期风暴岩的发现及其意义[J]. 地质通报 2009(01)
    • [2].早三叠世海洋异常的碳-氮-硫同位素记录[J]. 地球科学 2018(11)
    • [3].闽西南晚古生代─早三叠世沉积特征及其大地构造意义[J].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9(01)
    • [4].早三叠世生物-环境-年代地层研究[J]. 地学前缘 2014(02)
    • [5].岩石磁组构可以揭示应变吗?——以华南地块早三叠世灰岩为例[J]. 地球物理学报 2009(10)
    • [6].四川盆地东南部早三叠世地震事件沉积及其地质意义探讨[J]. 化工管理 2018(36)
    • [7].黄石下陆—西塞山地区早三叠世地层沉积特征及层控矿床找矿方向探讨[J]. 资源环境与工程 2013(S1)
    • [8].青海省早三叠世的孢子花粉及其地层意义[J]. 地层学杂志 2017(04)
    • [9].云南中甸洛吉地区早三叠世时期的沉积-构造演化[J]. 矿物学报 2013(S2)
    • [10].黔西滇东早三叠世早期Annalepis(脊囊属)的出现及其地层意义[J]. 古生物学报 2008(03)
    • [11].豫西宜阳地区晚二叠世晚期—早三叠世沉积记录及其对古气候变化的响应[J]. 高校地质学报 2019(03)
    • [12].江西省早三叠世旋回地层研究[J]. 东华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2(01)
    • [13].青海阿多—拉沟赛中晚二叠世—早三叠世侵入岩地质特征及意义[J]. 中国科技信息 2014(01)
    • [14].青海沱沱河地区开心岭一带中二叠世—早三叠世基性岩浆事件及其地质意义[J]. 地质通报 2014(06)
    • [15].百色地区早三叠世石炮组蠕虫状灰岩沉积特征及成因分析[J]. 南方国土资源 2019(07)
    • [16].东昆仑中西段分水岭北地区早三叠世中酸性侵入岩地质特征及成因探讨[J]. 山东国土资源 2018(08)
    • [17].西藏仲巴县仁多地区早三叠世牙形石及冈底斯西部早三叠世古地理格局[J]. 地球学报 2018(04)
    • [18].兴蒙造山带南缘东段中二叠世末—早三叠世镁铁质岩浆作用及其构造意义——来自锆石U-Pb年龄与地球化学的证据[J]. 地质通报 2013(Z1)
    • [19].“鲟”找回来的世界[J]. 中国三峡 2014(04)
    • [20].大兴安岭中段早三叠世O型埃达克岩的发现及其大地构造意义[J]. 地球科学 2017(12)
    • [21].川东地区早三叠世碳、锶同位素演化及地质意义[J]. 岩石矿物学杂志 2015(02)
    • [22].西藏羌塘地体南部多龙增生杂岩早三叠世辉长岩的发现及其地质意义[J]. 地质通报 2016(06)
    • [23].湖北远安杨家冲不整合面的发现及其地质意义[J]. 资源环境与工程 2019(04)
    • [24].湖北兴山峡口早三叠世双壳类生物地层及古群落分析[J]. 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 2009(05)
    • [25].青海大干沟西早三叠世二长花岗岩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形成环境[J]. 矿产勘查 2019(01)
    • [26].内蒙东部晚古生代构造格局:来自中、晚二叠-早三叠世砂岩碎屑锆石U-Pb年代学的证据[J]. 岩石学报 2016(09)
    • [27].四川江油渔洞子飞仙关组巨鲕灰岩的成因解释——在微观及超微世界里认识华南早三叠世巨鲕灰岩的成因[J]. 地层学杂志 2018(02)
    • [28].贵州贞丰县城附近早三叠世相变带特征及其意义[J]. 贵州地质 2012(01)
    • [29].内蒙古东南部早三叠世花岗岩带岩石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构造环境[J]. 地质学报 2014(09)
    • [30].2.5亿年前致命高温造成赤道低纬度区生态系坍塌[J]. 科学 2012(06)

    标签:;  ;  ;  ;  ;  

    贵州德江地区晚二叠-早三叠世沉积环境特征及其演化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