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换域通信系统论文_李夏昭,任清华,孟庆微

导读:本文包含了变换域通信系统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通信系统,频谱,门限,无线电,抗干扰,失配,函数。

变换域通信系统论文文献综述

李夏昭,任清华,孟庆微[1](2019)在《频谱失配下的变换域通信系统基函数优化设计》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频谱失配条件下变换域通信系统接收端误码性能下降的问题,提出了一种新的基函数优化设计方法。该方案可针对不同失配情况动态设计基函数的可用频点,实现频谱失配条件下系统抗干扰性能和频带利用率的最优化权衡,从而提升频谱失配条件下系统的误码性能。首先,建立远距离变换域通信系统模型,分析收发端电磁干扰环境。其次,通过分析频谱失配条件下基函数性能,理论推导系统误码率表达式,进而建立基函数幅度谱的最优化模型,并采用最速下降法进行最优解的搜索。仿真结果表明,与现有方法相比,本文所提方法更合理的设计了基函数幅度谱,在不同失配率下系统的抗干扰性能有明显提升,同时具有更好的信噪比误码性能。(本文来源于《信号处理》期刊2019年07期)

李帆[2](2019)在《变换域通信系统多址接入技术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无线通信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无线通信所支持的业务量的不断增加,电磁频谱资源日益紧缺。认知无线电(Cognitive Radio,CR)技术通过对不断变化的电磁环境进行动态感知和监测,并根据电磁感知结果改变系统参数,对授权频谱中未占用频段的进行动态接入,从而实现智能、可靠、高效率通信,并能有效提高频谱利用率。CR技术一经提出便引起学术界和产业界的广泛关注。变换域通信系统(Transform Domain Communication System,TDCS)作为CR收发机的候选技术之一,可以根据频谱感知和判决结果在变换域(如频域、小波域或其他抽象域)设计信号波形,及时发现空闲频谱进行信息传输,具有主动抗干扰性能,并具有低截获概率和低检测概率的特性。本文主要对TDCS的多址接入技术进行研究。首先介绍单用户TDCS的系统模型以及TDCS多址接入实现的原理,并对其多址接入性能进行仿真。仿真结果表明,在子载波个数为1024、采用串行干扰消除解调的TDCS在加性高斯白噪声信道下大约可容纳6用户。针对传统TDCS多址接入算法用户容量有限的问题,本文对一种非正交多址技术——交织多址(Interleave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IDMA)进行了研究。随后将交织多址方案应用于TDCS的多址接入,提出了基于BPSK和CCSK调制的TDCS-IDMA系统,并分别在单径实信道和准静态多径信道下对其迭代检测算法进行了详细的数学推导。仿真结果显示,将IDMA作为TDCS的多址方案,在保证TDCS抗干扰性能的同时,在子载波个数为1024、扩频长度为16的情况下能容纳16以上个用户,可有效提升TDCS的用户容量。接下来,本文对基于频谱软判决的TDCS多址接入技术进行研究。传统TDCS采用频谱硬判决的方式,一般选择噪声功率最大值的30%~40%作为判决门限,这种方式在干扰信号占较宽频带时性能较差。本文通过选取一个高门限和一个低门限作为判决门限,将传统硬判决方式改为软判决,可有效提高系统性能和隐蔽通信的能力。在此基础上,对多用户TDCS的峰均功率比(Peak-to-Average Power Ratio,PAPR)问题进行研究,数学推导了TDCS PAPR的数学模型和其PAPR较高的原因。同时提出在频谱限制下具有良好相关性的频域序列的设计方案,并进行仿真验证。仿真结果表明,使用该序列生成TDCS的基础调制波形,可有效降低软判决TDCS的PAPR。最后,本文对多用户TDCS系统进行了原型验证和性能测试。利用通用软件无线电外设搭建了多用户TDCS系统硬件测试台,并详细介绍了链路设计和软、硬件实现方案,并在存在干扰的情况下对系统功能进行演示。(本文来源于《电子科技大学》期刊2019-05-01)

罗渠[3](2019)在《变换域通信系统关键技术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通信技术的不断发展,实际电磁环境日益复杂,并且所能利用的合适频段频谱资源也越来越少,频谱资源已经越来越珍贵,如何提升通信系统的频谱利用率一直是通信领域重点研究的问题。作为一种动态频谱共享接入特性的多址接入技术,变换域通信系统(Transform Domain Communication System,TDCS)在抗干扰通信以及解决上述频谱资源问题上有独特的优势。本文针对复杂电磁环境下,对变换域通信系统的抗干扰性能以及频谱利用率两个方向上展开研究。TDCS作为一种具有低截获和主动抗干扰特点的通信技术,其性能与频谱估计以及接入序列直接相关。本文首先介绍了基于正交频分复用系统(Orthogonal Frequency Division Multiplexing,OFDM)构架的TDCS的基本原理,并探讨了TDCS的频谱感知、调制以及相位映射等关键技术,得出了传统OFDM构架的TDCS多址接入性能低的缺点以及无法有效抑制扫频类干扰。针对TDCS多址接入的问题,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分簇结构的TDCS以提升系统用户接入量。将子载波分组(簇)并分配给不同的用户,并且通过序列设计和干扰消除方法以减小用户间干扰提升性能,仿真表明所提出的方法能够大大提升TDCS的系统容量。此外,本文针对TDCS无法有效抑制Chirp类干扰信号的缺点,提出了基于分数阶傅里叶变换的TDCS系统;首先介绍了分数阶傅里叶变换工具,分析了其离散算法的实现,并给出了基于分数阶傅里叶变换的TDCS理论框架,最后进行了仿真验证,从而为TDCS通信架构提供了一条思路。软件定义无线电越来越多用作工业或学术领域作为原型验证工具,软件无线电平台是TDCS系统较佳的原型实现平台。本文最后利用美国国家仪器公司的通用软件定义无线电设备以及使用LabVIEW软件在实际环境下评估了OFDM架构的TDCS多址接入的性能,搭建基于TDCS的频谱共享传输系统,并详细介绍了系统架构、关键技术实现以及测试过程。(本文来源于《电子科技大学》期刊2019-04-01)

徐兵政,任清华,孟庆微,王桂胜[4](2019)在《变换域通信系统最优误码率多元幅度谱编码算法》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变换域通信系统传统幅度谱采用二元编码方式没有充分利用干扰频谱信息且结构设计固定单一的缺点,提出了一种新型的最优误码率多元幅度谱编码算法,该算法通过理论推导分析变换域通信系统误码率、幅度谱和干扰频谱信息的动态关系式,将幅度谱编码转化成约束条件多维最优化问题,利用拉格朗日函数构建增广目标函数,通过迭代求解出多元幅度谱最优解。仿真结果表明:该多元幅度谱编码算法充分考虑到干扰频谱信息且不影响基函数的相关特性,相比较传统二元幅度谱编码算法,系统抗干扰性能提升约3 dB,有效降低系统误码率,并且当干信比为35 dB时,有效缓解系统误码率的平底现象,提高了系统的抗干扰性能。(本文来源于《信号处理》期刊2019年01期)

徐兵政,任清华,孟庆微,刘洋[5](2018)在《小波变换域通信系统中连续均值剔除算法》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小波变换域通信系统与基于频域的变换域通信系统基函数生成方式不同而带来的难以有效剔除干扰的问题,将向后连续均值剔除算法(CME)和向前连续均值剔除算法(FCME)引入小波变换域通信系统幅度谱成型模块。2种算法将小波变换域分为干扰子带和噪声子带两部分,利用连续迭代、逐次逼近的递归方法自适应地计算相应门限阈值,从而对不同类型的干扰进行有效剔除,无需对噪声功率进行估计。仿真结果表明:在强干扰情况下,2种算法对系统误码率的改善具有明显优势,并且在音频干扰的情况下,CME算法抗干扰性能增益要优于FCME算法;在窄带干扰的情况下,FCME算法抗干扰性能增益要优于CME算法;在线性调频干扰的情况下,2种算法抗干扰性能增益接近。(本文来源于《空军工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8年04期)

王桂胜,任清华,徐兵政,刘洋[6](2018)在《远距航空通信变换域通信系统设计》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变换域通信系统(TDCS)在复杂电磁环境下面临的通信干扰问题,提出一种基于存储转发机制的远距航空通信TDCS模型。通过对电磁频谱环境进行分析,对收发双方各自的频谱感知情况作具体分类;进而根据一致条件下的TDCS通信模型建立基于存储转发模块的收发频谱不一致条件下的远距航空通信TDCS模型,并对具体通信流程方案进行设计,以有效改善系统性能。仿真结果表明:干扰模型的建立与频谱的设定较为合理,收发频谱一致条件下TDCS性能接近于理想误码率;频谱不一致条件下TDCS可有效降低误码率,在较集中的梳状谱干扰下,误码率平均降低约24.48%,而且随信噪比(SNR)的增加,性能改善越明显,相同误码率下性能提升约1 dB。(本文来源于《计算机应用》期刊2018年02期)

孙健,许斌,丁丹,楼鑫[7](2016)在《变换域通信系统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对变换域通信系统的技术原理进行了概述,梳理了变换域通信系统的发展过程和研究现状,归纳了变换域通信系统的基础调制波形产生算法和变换域技术、调制解调技术,总结了下一步的研究重点和发展趋势,为变换域通信技术研究提供了参考。(本文来源于《兵器装备工程学报》期刊2016年10期)

宋波,何世彪,康瑞琪,隋静文[8](2016)在《变换域通信系统信号基函数的盲同步估计方法》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解决当收发两端频谱环境不一致时,变换域通信系统(TDCS)基函数序列的盲同步估计问题,文章提出了一种TDCS信号盲同步的改进算法。相比于传统的基于F_范数盲同步法系统性能明显改善。将接收到的TDCS信号进行周期分段以形成连续多个观察向量,分段向量通过改进算法估计采样延时。同步后将接收信号按基函数周期分段得到分段向量,求协方差矩阵并累加平均,最后通过特征值分解法得到最大特征向量即估计的基函数序列。仿真结果表明:估计的基函数相关解调接收信号得到的误码率与收发两端基函数一致条件下的误码率基本一致。(本文来源于《无线互联科技》期刊2016年14期)

刘立,张衡阳,毛玉泉,孙乐,马丽华[9](2016)在《变换域通信系统自适应N-sigma幅度谱成型算法》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变换域通信系统传统硬门限判决算法漏检和误检的问题,为提高系统的抗干扰性能,提出一种自适应N-sigma幅度谱成型算法。该算法通过频谱感知获得环境功率谱的幅值信息,计算环境功率谱的均值和标准差;根据正态分布相关理论,自适应设置门限。若电磁环境发生变化,均值和标准差会重新调整更新门限。仿真结果表明,相比传统的硬门限判决算法,自适应N-sigma幅度谱成型算法的门限设置更加灵活精确,降低了干扰的漏检概率和误检概率,提高了系统的抗干扰性能。(本文来源于《计算机应用》期刊2016年06期)

柯英豪[10](2016)在《基于变换域通信系统的改进与实现》一文中研究指出无线频谱资源的日益紧缺是所有无线通信系统必须考虑的问题。认知无线电(Cognitive Radio,CR)系统具有学习能力,通过与工作环境的信息交互,提供高效的频谱使用方案,是一项非常有前景的技术;同时,CR系统还具备“可重配置能力”,即其收发机能够动态改变传输参数以适应环境和用户的需求。因此,CR系统经常被部署在软件无线电平台上(Software-defined radio,SDR)。另一方面,变换域通信系统(Transform Domain Communication System,TDCS)通过频谱感知判决及频域软扩频等技术,实现了对频谱干扰的规避,并在一段非连续的频谱实现稳定的信号收发,被广泛认可为CR系统中最有潜力的收发机方案之一。然而,当前的TDCS系统并未解决实际系统中存在的许多问题,如频谱识别不匹配(Spectral Sensing Mismatch,SSM)、高性能的多用户接收机设计等,并且缺乏完整的硬件测试台演示。本论文从算法优化和硬件测试台两方面,对TDCS进行了研究。针对TDCS频谱识别不匹配的情况,首先建立了通用的数学模型,定义了新的SSM系数来定量描述任何场景中的频谱识别不匹配。然后,通过完整的数学推导和电脑仿真,证明TDCS的系统性能受频谱识别不匹配的直接影响,其关系式可由所引入的SSM系数直接描述,从而得到推导的理论表达式。接着研究了多用户TDCS系统的接收机设计。受到频谱识别不匹配等影响,TDCS发射信号的频谱并不连续,这会直接加剧多用户干扰,影响系统性能。本论文选取给出了基于频域过采样(Frequency Domain Oversampling,FDO)的TDCS多用户接收机设计方案。由于FDO操作将信号处理映射到更高的数学维度,能够在频率选择性信道中获得更多的频率分集,同时改良的最小均方误差检测器(Minimum Mean Square Error,MMSE)检测器将解扩操作包含在内,直接输出用户符号,因此可以大大多用户性能。最后,本文利用通用软件无线电外设(Universal Software Radio Peripheral,USRP),从完整的算法原型、软件编程和硬件调试叁方面,成功搭建了TDCS系统的硬件测试台,演示TDCS的链路性能。然后在此基础上对TDCS的进行了具体的功能开发,扩展了TDCS的应用前景。(本文来源于《电子科技大学》期刊2016-04-06)

变换域通信系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随着无线通信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无线通信所支持的业务量的不断增加,电磁频谱资源日益紧缺。认知无线电(Cognitive Radio,CR)技术通过对不断变化的电磁环境进行动态感知和监测,并根据电磁感知结果改变系统参数,对授权频谱中未占用频段的进行动态接入,从而实现智能、可靠、高效率通信,并能有效提高频谱利用率。CR技术一经提出便引起学术界和产业界的广泛关注。变换域通信系统(Transform Domain Communication System,TDCS)作为CR收发机的候选技术之一,可以根据频谱感知和判决结果在变换域(如频域、小波域或其他抽象域)设计信号波形,及时发现空闲频谱进行信息传输,具有主动抗干扰性能,并具有低截获概率和低检测概率的特性。本文主要对TDCS的多址接入技术进行研究。首先介绍单用户TDCS的系统模型以及TDCS多址接入实现的原理,并对其多址接入性能进行仿真。仿真结果表明,在子载波个数为1024、采用串行干扰消除解调的TDCS在加性高斯白噪声信道下大约可容纳6用户。针对传统TDCS多址接入算法用户容量有限的问题,本文对一种非正交多址技术——交织多址(Interleave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IDMA)进行了研究。随后将交织多址方案应用于TDCS的多址接入,提出了基于BPSK和CCSK调制的TDCS-IDMA系统,并分别在单径实信道和准静态多径信道下对其迭代检测算法进行了详细的数学推导。仿真结果显示,将IDMA作为TDCS的多址方案,在保证TDCS抗干扰性能的同时,在子载波个数为1024、扩频长度为16的情况下能容纳16以上个用户,可有效提升TDCS的用户容量。接下来,本文对基于频谱软判决的TDCS多址接入技术进行研究。传统TDCS采用频谱硬判决的方式,一般选择噪声功率最大值的30%~40%作为判决门限,这种方式在干扰信号占较宽频带时性能较差。本文通过选取一个高门限和一个低门限作为判决门限,将传统硬判决方式改为软判决,可有效提高系统性能和隐蔽通信的能力。在此基础上,对多用户TDCS的峰均功率比(Peak-to-Average Power Ratio,PAPR)问题进行研究,数学推导了TDCS PAPR的数学模型和其PAPR较高的原因。同时提出在频谱限制下具有良好相关性的频域序列的设计方案,并进行仿真验证。仿真结果表明,使用该序列生成TDCS的基础调制波形,可有效降低软判决TDCS的PAPR。最后,本文对多用户TDCS系统进行了原型验证和性能测试。利用通用软件无线电外设搭建了多用户TDCS系统硬件测试台,并详细介绍了链路设计和软、硬件实现方案,并在存在干扰的情况下对系统功能进行演示。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变换域通信系统论文参考文献

[1].李夏昭,任清华,孟庆微.频谱失配下的变换域通信系统基函数优化设计[J].信号处理.2019

[2].李帆.变换域通信系统多址接入技术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9

[3].罗渠.变换域通信系统关键技术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9

[4].徐兵政,任清华,孟庆微,王桂胜.变换域通信系统最优误码率多元幅度谱编码算法[J].信号处理.2019

[5].徐兵政,任清华,孟庆微,刘洋.小波变换域通信系统中连续均值剔除算法[J].空军工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8

[6].王桂胜,任清华,徐兵政,刘洋.远距航空通信变换域通信系统设计[J].计算机应用.2018

[7].孙健,许斌,丁丹,楼鑫.变换域通信系统研究[J].兵器装备工程学报.2016

[8].宋波,何世彪,康瑞琪,隋静文.变换域通信系统信号基函数的盲同步估计方法[J].无线互联科技.2016

[9].刘立,张衡阳,毛玉泉,孙乐,马丽华.变换域通信系统自适应N-sigma幅度谱成型算法[J].计算机应用.2016

[10].柯英豪.基于变换域通信系统的改进与实现[D].电子科技大学.2016

论文知识图

美国纽约频谱使用情况美国六个典型地区3GHz以下的无线频谱...的同步与捕获技术原理图音频干扰的频域效果图噪声干扰的频域化效果图发射机原理框图

标签:;  ;  ;  ;  ;  ;  ;  

变换域通信系统论文_李夏昭,任清华,孟庆微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