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烷基二硫代磷酸铜论文_毛纪昕,胡建强,徐新,郭力,郑全喜

二烷基二硫代磷酸铜论文_毛纪昕,胡建强,徐新,郭力,郑全喜

导读:本文包含了二烷基二硫代磷酸铜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烷基,磷酸,摩擦,结构,硼酸,镀铬,衍生物。

二烷基二硫代磷酸铜论文文献综述

毛纪昕,胡建强,徐新,郭力,郑全喜[1](2019)在《非硫磷有机钨与二烷基二硫代磷酸锌的抗磨协同效应》一文中研究指出合成一种不含硫磷的有机钨添加剂,采用四球试验机考察非硫磷有机钨与二烷基二硫代磷酸锌(ZDDP)在聚α烯烃基础油中的抗磨减摩性能及协同作用,并使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分析非硫磷有机钨与ZDDP的抗磨协同作用机制。结果表明:所合成的非硫磷有机钨在低载荷下在基础油中具有一定的减摩抗磨效果,但在高载荷下抗磨减摩性能较差;而非硫磷有机钨与ZDDP在高载荷下表现出优异的抗磨协同效应。非硫磷有机钨与ZDDP能够提高基础油抗磨减摩性能的原因是高温摩擦时在摩擦表面生成了含S和W的化合物。(本文来源于《润滑与密封》期刊2019年11期)

顾鑫,沈铁军,夏鹏[2](2019)在《二烷基二硫代磷酸锌与纳米氧化铈在无水钙基润滑脂中的配比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对将二烷基二硫代磷酸锌(ZnDDP)和纳米氧化铈(CeO2)复合使用优化无水钙基润滑脂摩擦学性能的最佳配比进行了研究。用响应面法和Design-Expert.V.8.0.5b软件对无水钙基润滑脂的摩擦学参数进行了回归分析,绘制了响应面和等高线,建立了回归方程,从而确定了二烷基二硫代磷酸锌与纳米氧化铈在无水钙基润滑脂中的最佳配比为2.17∶2.39。在此配比下,无水钙基润滑脂的最大无卡咬负荷从392 N提高到995 N,提高了153.8%;烧结负荷从1070 N提高到5037 N,提高了370.7%;磨斑直径从0.698 mm下降到0.397 mm,下降了43.1%;磨斑表面粗糙度从1.588μm下降到0.732μm,下降了53.9%;平均摩擦因数从0.099下降到0.061,下降了38.4%,表现出了较好的协同效应。(图14表4参考文献11)(本文来源于《合成润滑材料》期刊2019年03期)

薛卫国,伏喜胜,罗一,周旭光[3](2016)在《二烷基二硫代磷酸锌的结构与性能关系的理论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研究应用Gaussian 09软件通过理论方法计算不同烷基硫代磷酸锌(ZDDP)结构中主要化学键键长和键解离能的影响;指出ZDDP中最易发生断裂的化学键。计算了碱式ZDDP的结构及其水解反应能。通过表面模型计算了ZDDP中活性元素(氧和硫)在铁表面的吸附能;理论研究内容对ZDDP产品的应用和合成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本文来源于《润滑油与燃料》期刊2016年Z2期)

吕七军,吕涯[4](2016)在《基于Py-GC/MS分析的二烷基二硫代磷酸锌的烷基结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裂解气质联用(Py-GC/MS)技术研究二烷基二硫代磷酸锌(ZDDP)的烷基结构。通过分析500℃试样的裂解气质图谱,得出主要的裂解产物为硫醇和烯烃,这些产物与试样的烷基结构有直接联系,从而推断出对应的烷基结构及相对含量比例。实验结果表明:T202系列试样均含有正丁基、异辛基和正辛基,且相对含量n(正丁基)∶n(异辛基)∶n(正辛基)=1∶3∶2,T203和T204系列试样均含有异辛基和正辛基,n(异辛基)∶n(正辛基)=1∶1,T205系列试样均含有异辛基,异丙基和正辛基,n(异辛基)∶n(异丙基+正辛基)=1∶1,烷基种类与市场上ZDDP型号相一致。(本文来源于《精细石油化工》期刊2016年04期)

夏迪,陈国需,赵立涛,杜鹏飞,陈汉林[5](2015)在《二烷基二硫代磷酸氧钼多效润滑油添加剂性能》一文中研究指出合成了一种有机钼化合物——二烷基二硫代磷酸氧钼(M1),并确定了其主要官能团和元素含量。考察了M1的热稳定性能及作为添加剂对400SN基础油抗氧化性能的影响,并对比了M1与国外二烷基二硫代磷酸氧钼产品(M2、M3)的摩擦学性能。结果表明,M1具有良好的热稳定性能,可有效提升基础油抗氧化能力;相同实验条件下,相比M2、M3,M1表现出较好的减摩抗磨、极压性能。这与其分子结构和Mo、S、P含量较高有关,有利于其在摩擦副表面形成含Mo、S、P的化学反应膜。(本文来源于《石油学报(石油加工)》期刊2015年06期)

张雪洁,张晨,李松松[6](2015)在《二烷基二硫代磷酸锌与油溶钼复合抗磨抗氧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探究二烷基二硫代磷酸锌与新型油溶钼TM-01复合后的抗磨性和抗氧性,采用四球试验机和恒温成焦板模拟试验进行考察,以综合磨斑直径WSD,最大无卡咬负荷P_B值,摩擦系数u,成焦量以及黏度变化率为指标,对抗磨抗氧性进行分析。先考察单剂的感受性,当单剂TM-01加量为0.1%~0.2%,ZDDP加量为1.0%~1.2%时,抗磨抗氧性能良好,之后进行复合试验,试验结果表明,当ZDDP和TM-01以1.05%和0.15%的加量复合后,效果最好,且处于稳定范围。(本文来源于《润滑油》期刊2015年05期)

许伟明,魏真[7](2014)在《国产二烷基二硫代磷酸锌的质量考察》一文中研究指出国内二烷基二硫代磷酸锌的生产厂家众多,质量水平参差不齐。为了评估国产二烷基二硫代磷酸锌的质量状况,对收集到的5个国产二烷基二硫代磷酸锌样品进行了性能评价,并与进口二烷基二硫代磷酸锌进行了对比。认为国产二烷基二硫代磷酸锌的整体质量水平达到了进口二烷基二硫代磷酸锌的质量水平。(本文来源于《合成润滑材料》期刊2014年02期)

马玉红,杨宏伟,杨士亮,李召良[8](2013)在《二烷基二硫代磷酸铜抗磨修复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实验研究了二烷基二硫代磷酸铜磨斑表面膜的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证明了在摩擦表面上生成了抗磨修复的Cu单质,以及FeSO4、FePO4、FeS、CuS、Fe2O3、Fe3O4和含碳有机物、有机硫化物等物质,形成了吸附膜、沉积物膜、摩擦聚合物膜、反应膜及渗透层,探讨了二烷基二硫代磷酸铜的摩擦修复机理。(本文来源于《广州化工》期刊2013年23期)

白雪峰,晏金灿,吴华,任天辉[9](2013)在《含氮硼酸衍生物的摩擦学性能及与二烷基二硫代磷酸锌(ZDDP)配伍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合成两种含氮硼酸衍生物抗磨添加剂:长链烷基醇胺硼酸钙ODOB-Ca、长链烷基醇胺和长链烷基苯酚的硼酸酯DPOB,分别用元素分析和红外光谱对分子结构进行表征.用热重分析仪考察两种化合物的热稳定性,用饱和蒸汽法考察其水解稳定性,发现这两种化合物均具有良好的热稳定性和较好的水解稳定性,其水解稳定性分别为硼化聚异丁烯基丁二酰亚胺(T154B)的3倍和10倍;用立式万能摩擦磨损试验机考察了ODOB-Ca和DPOB的摩擦学性能以及与ZDDP的配伍性能,结果表明两种化合物作为矿物基础油均具有较好的抗磨性能,且均与ZDDP在一定比例配伍,有很好的协同作用.采用XPS考察了钢球磨斑表面成份,结果显示钢球磨斑表面形成了B2O3、铁的氧化物以及硫酸化合物等多组分混合边界润滑膜,从而使配伍体系摩擦学性能得以改善.(本文来源于《摩擦学学报》期刊2013年03期)

刘思洋[10](2013)在《二烷基二硫代磷酸锌与镀铬缸套的摩擦磨损配对规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二烷基二硫代磷酸锌(ZDDP)是润滑油中普遍应用的极压添加剂之一,国内外学者多针对铁基摩擦副研究其耐磨减摩机理并取得了理想的成果,而随着内燃机工业和表面工程技术的发展,节能与环保的要求也日益严苛,一些高性能的非铁摩擦副得到了广泛应用,例如应用在高速高载柴油机的镀铬缸套,而与之配对的润滑介质的选择却仍停留在针对铁基摩擦副材料,其匹配性问题成为了延长内燃机使用寿命及提高经济性的瓶颈问题,学者们关于ZDDP对非铁摩擦副的耐磨减摩机理尚缺乏足够认识,因此需要开展润滑介质对镀铬缸套匹配性研究。本文针对镀铬缸套,采用对置往复式摩擦磨损实验机,研究了不同ZDDP浓度、载荷、转速、温度下,ZDDP对镀铬缸套摩擦副的耐磨减摩规律及作用机理,取得主要结论如下:1.随着润滑油中ZDDP浓度的增加,配对副的摩擦系数降低,浓度达到1.5wt.%后,摩擦系数下降趋势减缓;缸套试样磨损量随着润滑油中ZDDP浓度的增加而减小。在ZDDP浓度为1.5wt.%的润滑油中,配对副摩擦系数随转速上升而降低,随温度的升高而上升,随载荷的增大,摩擦系数先降低,在60MPa达到最低后随载荷的上升急剧升高;缸套试样的磨损量随载荷、温度的升高而增加,随转速的升高略有下降。2. ZDDP并不与镀铬材质反应,但仍可提高镀铬缸套的耐磨减摩性能,ZDDP在镀铬缸套表面形成一层保护膜,该保护膜在摩擦剪切力的作用下易在镀铬缸套表面凹坑处堆积,且该保护膜随着温度、载荷、转速的增加而增多。该保护膜为ZDDP自身分解产物,其主要成分为磷酸盐、氧化锌和硫化物。(本文来源于《大连海事大学》期刊2013-05-10)

二烷基二硫代磷酸铜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对将二烷基二硫代磷酸锌(ZnDDP)和纳米氧化铈(CeO2)复合使用优化无水钙基润滑脂摩擦学性能的最佳配比进行了研究。用响应面法和Design-Expert.V.8.0.5b软件对无水钙基润滑脂的摩擦学参数进行了回归分析,绘制了响应面和等高线,建立了回归方程,从而确定了二烷基二硫代磷酸锌与纳米氧化铈在无水钙基润滑脂中的最佳配比为2.17∶2.39。在此配比下,无水钙基润滑脂的最大无卡咬负荷从392 N提高到995 N,提高了153.8%;烧结负荷从1070 N提高到5037 N,提高了370.7%;磨斑直径从0.698 mm下降到0.397 mm,下降了43.1%;磨斑表面粗糙度从1.588μm下降到0.732μm,下降了53.9%;平均摩擦因数从0.099下降到0.061,下降了38.4%,表现出了较好的协同效应。(图14表4参考文献11)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二烷基二硫代磷酸铜论文参考文献

[1].毛纪昕,胡建强,徐新,郭力,郑全喜.非硫磷有机钨与二烷基二硫代磷酸锌的抗磨协同效应[J].润滑与密封.2019

[2].顾鑫,沈铁军,夏鹏.二烷基二硫代磷酸锌与纳米氧化铈在无水钙基润滑脂中的配比研究[J].合成润滑材料.2019

[3].薛卫国,伏喜胜,罗一,周旭光.二烷基二硫代磷酸锌的结构与性能关系的理论研究[J].润滑油与燃料.2016

[4].吕七军,吕涯.基于Py-GC/MS分析的二烷基二硫代磷酸锌的烷基结构研究[J].精细石油化工.2016

[5].夏迪,陈国需,赵立涛,杜鹏飞,陈汉林.二烷基二硫代磷酸氧钼多效润滑油添加剂性能[J].石油学报(石油加工).2015

[6].张雪洁,张晨,李松松.二烷基二硫代磷酸锌与油溶钼复合抗磨抗氧性研究[J].润滑油.2015

[7].许伟明,魏真.国产二烷基二硫代磷酸锌的质量考察[J].合成润滑材料.2014

[8].马玉红,杨宏伟,杨士亮,李召良.二烷基二硫代磷酸铜抗磨修复性能研究[J].广州化工.2013

[9].白雪峰,晏金灿,吴华,任天辉.含氮硼酸衍生物的摩擦学性能及与二烷基二硫代磷酸锌(ZDDP)配伍性能研究[J].摩擦学学报.2013

[10].刘思洋.二烷基二硫代磷酸锌与镀铬缸套的摩擦磨损配对规律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13

论文知识图

Notice: Undefined index: items in F:\Web\www\cnki.demo.com\app\cnki\tpl\search.html on line 79Warning: Invalid argument supplied for foreach() in F:\Web\www\cnki.demo.com\app\cnki\tpl\search.html on line 79

标签:;  ;  ;  ;  ;  ;  ;  

二烷基二硫代磷酸铜论文_毛纪昕,胡建强,徐新,郭力,郑全喜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